《国富论总结》

《国富论总结》
《国富论总结》

国富论——小知识点

第一篇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顺序

第一章分工

1、凡是能分工的工艺,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

2、就农业方面来说,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那样有大的差距。

3、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原因

●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

●免除了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

●随着简化和所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来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4、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注意力如果集中于单一事物上,会比分散在许多事物上更容易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捷的方法。

5、分工的出现,在政治清明的国家里,就连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普遍富裕。

第二章分工的起源

1、正因为契约、交换和买卖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帮助,所以才产生了分工的倾向。

2、人类天赋才能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来得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3、交换倾向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产生了极其显著的有用差异。

4、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一般倾向,使得人们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不同产物积聚成一个共同资源。

第三章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

1、由于分工起源与交换,所以限制分工的大小是交换能力的大小。——-市场的广乏限制了分工的大小

2、水运开拓的市场,比陆运开拓的市场要广大得多。所以一直以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沿海,沿河一带开始。

第四章货币的起源和效用

1、了解一般等价物

2、价值含义: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一个是交换价值

第五章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1、衡量贫富水平的尺度,变成了一个人能够支配劳动的多少,也就是它能够购买的劳动的多少。因此,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

2、劳动作为第一性价格,最初可以用来购买一切货物和财富,劳动的价值,等于一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它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者支配的劳动量。

3、一个人物品的交换价值与其可供人们支配的劳动量相等。

4、劳动可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衡量商品的价值。

5、对于劳动者来说,无论何时何地,等量的劳动有等量的价值。精力和熟练程度差不多的劳动者,其劳动所牺牲的安乐,自由与幸福,必然是等量的,他所付出的劳动代价,决定了他所购买的货物量。

6、劳动的价格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名义价格。劳动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与劳动等量。劳动的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不一定与劳动等量。只有真实价格才能决定劳动者的贫富,劳动报酬的高低。

7、从世纪角度来看,银价变动有时会很大,谷物适合做价值尺度,从年代角度来看,银价变动较小,白银市合作价值尺度。

第六章商品的价格组成

1、组成商品价格:地租,劳动工资,利润

2、资本的利润取决于所投资本价值的大小,而不是由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数量,强度与技巧决定的。

第七章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1、如果有一种商品它的售价刚好等于他被生产、制造乃至运往市场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按自然水平支付的全部工资、地租和利润),那么他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

2、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卖它的实际价格。

3、决定市场价格的因素

●货品的缺乏程度

●竞争者的富有和奢侈程度

4、市价变动只会影响工资和利润,不会影响地租。决定市价变动因素:市场商品量或劳动量影响工资和利润的程度。

5、商品市价一般大于自然价格原因:

●特殊的意外事故——消息获取的先达性

●天然因素——土壤和位置的优良

●特殊的政策——垄断

6、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决定了货币工资与货币利润的不同。

第八章工资

1、劳动生产物市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工资。

2、雇主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必定会随着他垫付的劳动工资的增加而增加。

3、一国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国的收入和资本是否增加。

4、收入和资本是国民财富。国民财富增加时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反之减小。

5、决定劳动工资增高的原因不是现有国民财富有多庞大,而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

6、居民人数的增加是一国繁荣的明显标识。

7、无论一个国家有多富有,只要它在长时期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他的工资都不会很高。

8、商品生产受制于商品需求,类似的,人口生产也受制于人口需求。

9、国民财富增加时,劳动者就能够得到充足的劳动报酬,从而使人口增加。

10、支配劳动价格的因素:

●一是劳动需求

●而是生活比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

第九章资本和利润

1、资本增加提高了劳动工资,降低了雇主的利润,原因在于竞争。

2、影响利润的因素:

●商品价格的变动

●竞争者的多寡

●顾客的购买欲望

●商品在运输或者储存过程中遭遇意外事故的多少

3、一国市场一般利息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该国资本的一般利润(正比例)。

4、政府强行抑制利息率目的在于减低公债利息率。

5、利润减少代表商业繁荣。

6、高利润比高工资更能抬高生产物的价格。工资增高对商品价格抬高起的作用就像单利对债务积累所起的作用一样,利润。。。。就像复利。。。

第十章劳动与资本对工资和利润的影响

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决定了货币工资与货币利润的不同。

一、有职业性质造成的不平衡

●业务的难易、污洁、尊卑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

●学习的难易、学费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

●各种职业的安定性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

如果一种工作不但不安定,还艰苦、不愉快、不清洁,那么即使这种工作再普通,其工资也可能因为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升高,甚至超过熟练技工的工资。无论任何行业,资本的普通利润都不受资本的普通用途是否固定的影响,其决定因素是经营者而不是行业。

●职业责任的大小,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

●获取职业资格可能性不同,决定了劳动工资的不同

2、收益的稳定性或多或少会影响各种资本用途的普通利润率。

3、都市里小商品零售价非常便宜,小于市镇及农村,因为规模大,投资大。

4、要是某地由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用途造成的利害平衡除了要求该地市场是自由的,还要具备的条件

●它们必须是该地人所周知的且确立很久的

●它们必须出于自然状态

●他们必须是使用者唯一或者主要的用途

二、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

1、由政策造成的不平衡主要是

●限制某些专业的竞争人数

重要手段——同业组合,拥有排外的特权

●加大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

奖励措施

●不给劳动或者资本自由活动的空间

由于《学徒法》限制、劳动不能自由的从同一个地方的某个职业流向另一职业,而由于同业组合的排外特权,劳动不能自由的从同一行业流向别的地方。

2、一旦劳动不能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某一行业所能使用的劳动量,决定了该行业所能流动的资本。

3、投资在不同用途上的劳动和资本,会产生不同的工资率和利润率的比例。而且这一比例,几乎不会受到社会的贫富、进步状况的影响,也不会因为公共福利的变动而变被动。

第十一章地租

1、地租概念:租地人按照土地的实际情况支付给地主的最高代价

2、工资和利润决定了价格的高低,而地租则有价格决定。

3、分类:

●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一般指农作物,无论土地的生产数量有多少,只要土地肥沃程度不

同,地租就会不同;此外,无论肥沃与否,其地租都会因为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较大的改良费用能够提供较大的地租,较大的耕作费用能提供较大的资本利润,从而合理补偿了较大费用的利息或者报酬。

●有条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一般指衣服,住宅材料等。

(1)与一国人口成比例的,不是该国供应衣服和住宅材料的水平,而是该国供应食物的水平

(2)每一个人的食欲都会因为胃的狭小容量所限而有满足的时候,可是,人们对住宅,衣服,家具

及应用品的欲求,却没有止境。

(3)对于煤矿所有者来说,决定煤矿价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煤矿的产出力,而是煤矿的位置。金

属矿山的价值则多数取决于产出力。金属价格的大部分,都有劳动和利润组成。

(4)如果生产食物的土地产出力增加,该土地的价值就会增加,并且促进人口增加,同时也给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开辟了新市场,从而是这些土地也跟着增值。

●上述两种土地生产物相对价值的变动——有条件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会不断增长,总能提供地租

的土地生产物变化不大。衡量白银及其他商品的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一个或者一类商品。支配一国劳动的真实报酬的,不是该国的实际贫富程度,而是该国的进步程度。

本章总结:

1、金银价值的高昂只能证明世界银矿的贫瘠,绝对说明不了该国的贫乏与野蛮

2、社会状况的改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抬高土地的真实地租,是地主的财富增加到可以支配更多他人的劳动或者劳动生产物的水平。社会真实财富以及有用劳动量的增加,都可以间接的提高土地的真实地租。

3、价格的三部分代表了三阶级人民的收入:

第一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随社会一般利益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阶级的利益——靠工资的,劳动工资涨到最高水平是,劳动需求和所雇劳动量也会增加

第三阶级——靠利润为生的雇主,他们利润在富国低,贫国高。

4、一般商人的利益,无疑就是扩大市场,缩小竞争。

第二篇论资本的流通、累计和作用

第一章资材的划分

1、从事物的本性上讲,必须在分工之前完成资材的蓄积。

2、资材一般分为两部分——希望从中取得收入的部分叫做资本,用以消费的部分,叫做生活资料。

3、资本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它有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生产、制造、购买物品——流动资本;第二,改良土地,购买有用机器和工具——固定资本

4、一国或者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分为三个各有特殊作用的部分

●第一部分留作消费的

●第二部分用作固定资本的,这部分就算不经流通或更换主人,也能提供收入或利润,有四类:(1)所有有助于节省劳动的便利机器和工具

(2)所有能提供利润的建筑物

(3)土地

(4)全部国民所掌握的有用才能

●第三部分用作流动资本的,这部分资本提供收入的方式,流通并更换主人。

(1)货币

(2)食品

(3)用来制作衣服、家具和房屋的材料

(4)已经制成成品但尚未分配给消费者的物品

5、固定资本都是从流通资本转变而来的,并需要流通资本的不断补充。

6、固定、流通资本的目的一致——使留作消费的资财,在不至匮乏的基础上增加。

第二章维持国民资本的货币

1、决定地主实际财富的因素,不是总地租的多少,而是纯地租的多少。

2、决定国民真实财富的因素,不是总收入有多少,而是纯收入的多少。

3.花费在固定资本上的费用,只要适当,就一定能够很快的得到高利润。

4、真正能够归在收入之列的,是货物而不是货物借以流通的工具。只有减掉货币全部价值后,剩下的货币和货物,才能归入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之内。

5、社会流动资本能够增加劳动量。

6、出于银行自身利益的考虑,商人营业所需的流动资本,根本不能大部分从银行借贷,因为,商人的流动资本虽然能够以货币的形式不断流入,但流动资本流出以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根本不可能是银行资本在短期内保持收回和贷出的平衡。

7、一一国的产业,会因为慎重的银行活动而增加,但是,增加一国产业的方法,与其说是增加国内资本,不如说是使原本无用的大部分资本都变得有用,并使原本不生利的大部分资本,都变的能够生利。

8、国内货物流通的两种方式:商人与商人、商人与消费者的流通。流通与商人之间货物的价值绝对低于流通与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

9、虽然所有消费者全年所购买货物的价值,至少应该与商人购买货物的价值相等,但消费者每年花费在购买这些货物上的货币量却小得多。因为,货币在商人与消费者的之间的流通次数,要比它在商人与商人之间的流通次数多得多。

10、无论在任何场合,决定金银和其他货物的价值比例的因素,都不是国内通用纸币的性质和数量,而是当时金银矿藏的肥瘠程度。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生产和非生产劳动的关系

1、加在物品上可以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加在物品上但不能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例如,仆人的劳动,君主和官吏。

2、不包括土地天然产物在内的的土地年产物,都是生产性劳动的结果。

3、非生产性劳动者和不劳动者都要靠收入生存,这类收入包括两类:

●一开始即被指定为利润和地租的产物

●用于支付资本和工资的年产物

4、无论在什么地方,地租和利润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而它们也是最容易节省的。

5、无论是土地的天然产物还是土地的劳动产物,在刚生产出来就被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用来补偿资本

●另一部分则是以地租或利润形式出现的收入

两部分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生产者和不生产者的比例,并会随着国家的贫富程度而产生差异。

6、一国勤劳者与懒惰者的比例,似乎是有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的,资本占优势,人民勤劳,反之,懒惰。

7、国内流通的消费品分为:

●一是本国提地和劳动的直接生产物

●而使用本国生产物购买的物品

它的价值,会随着国内生产物价值的减少而减少,最终导致国内货币量流通的减少。

8、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方法

●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必然先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资金

●增强劳动者的生产力——增加一些能够缩减劳动的便利机械和工具,或者改良原有机械和工具,或

者使工作分配更加适当

9、个人消费一般用处:

●一部分会被用来购买立时享有的物品——这类物品,一旦被消费就不能再次使用

●一部分会被用来购买耐久的物品——这类物品,可以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或者是增进以后消费的

效用

10、在耐久物品上花费资财,有利于积蓄有价商品,从而有助于私人养成节俭的习惯,最终可以增进社会资本和国民财富。

第四章贷出取息的资财

1、取息的贷款,大都是以纸币或者金银这两种货币形式借出的,但借款人想要从借出人那里得到的其

实并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能够购买的货物。

2、借款其实就是出借人向借款人出让自己一部分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使用权,任由借款人在支付本金

和利息的前提下随意使用。

3、资财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贷出生息资财的增加,必然导致利息的降低。

4、利息降低原因分析:

●物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一国资本的增加使得投资利润减少

●维持生产性劳动资金的增加,使得市场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5、当一国的商品靠白银流通,而且商品数量为增加时,银的增加只会是银价降低,这时,虽然各种货

品的名义价值都会增加,真实价值却没有变化。

6、一国的法律,不能将国内某一时期的利息率降到一般市场利息率之下。市场的普通利息率决定了土

地的普通市场价格。

第五章资本的用途

1、资本的用途共有四种:

●获取社会每年要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农矿渔业者

●制造适用于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制造者

●将多余的原生产物或者制成品运至缺乏它们的地方——批发商

●为适应临时需求而将一部分原生产物或者制成品分成更小的部分——零售商

2、制造者的资本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比批发商的等量资本所起的作用大多。农业家的资本对生

产性劳动量的推动作用最大。农业资本,是各种资本用途中最有利于社会的一种投资。

3、制造者的资本应该留在国内,这样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本国的生产性劳动量,增加本国土地和劳动

年产物的价值。

4、一国在农业、工业、批发业上的投资比例,决定了该国同一资本在国内所推动的劳动量的多寡,以

及对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增值的大小。

5、运输贸易代表着国民财富,它是国民财富增加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原因。

6、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是私人利润。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资本发展的不同

第一章财富的自然蓄积

1、都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通商,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商业。

2、农村剩余产物的市场范围,取决于都市居民的人数及其收入。

3、从事物的本性上比较,生活资料必然会比便利品和奢侈品优先生产。所以生活资料产业,也必然比

便利品和奢侈品产业具有优先权。

4、只要是在人为制度不扰乱事物自然发展趋势的社会里,乡村耕作和改良事业发展的结果,会导致都

市财富和规模随着乡村耕作和改良事业的发展比例而增长。

5、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来看,进步社会都是现在农业上投入大部分资本,然后在工业上投资,最后

才考虑投资于国外贸易。

第二章欧洲农业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曾受到抑制

1、土地的大小,决定了地产是否安全、居民有无保障。所以,分拆地产的行为,是对地产的破坏。

2、一国最能改良土地的阶级就是小地主,其次是富农和大富农。

第三章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发展

1、欧洲各重要都市居民以宪章形式体现权利:

●可以不经领主同意,自由嫁女

●某人死后,他的财务可有儿孙继承而不是领主

●可以通过遗嘱来处理自己的遗产

3、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大国,就一定有自己的制造业——指产品适于远销的精制造业。

4、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适于远销的精制造业就会产生:

●国内商人和企业家,义无反顾的把资本投资在仿效外国某种制造业上。它所采用的材料,大部分也

来自外国

●家用品制造业或者粗制造业得到了逐步改良

5、制造业的推广和改良,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而农业发展,又是国外贸易和制造业这一国外

贸易的直接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章城市工商业会促进农村的发展

1、城市工商业会促进农村的发展:

●为农村生产物提供市场

●都市居民经常购买那些未被开垦的土地

●自从工商业发达后,农村居民就减少了与邻居的战争,也逐渐脱离了对政府的依附

2、事实上,对于欧洲来说,是城市工商业促进了大部分农村的开发与发展,而不是农村的开发与发展导致了城市工商业的出现——这种发展违背了自然趋势。

3、通过工商业所获得的资本一般是没有保障性的资产,只有将其转化为对土地进行开发和改良的资本,其安全性才能得到保障。

4、商人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国家,只有在资本以建筑物或者土地永久改良物形式在某国固定下来,它才属于该国。

5、以商业为唯一来源的财富,受战争和政治上的一般变革的影响比较大,很容易耗竭。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一章重商主义内在机制(斯密批判)

1、商人对禁止金银运输反感原因:

●在商人们看来,虽然购买外国货物需要输出金银,但国内金银量未必会因此减少——货物外运,引

进金银

●商人们认为,这种禁令根本阻止不了金银的输出。

2、倡导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会按照人们的购买力和使用程度,提供相应数量的金银从而使商品流通可以实现。

3、货币以货物为中心,而货物却不一定以货币为中心。

4、人们会需求货币,并不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而是因为货币能换的他们所需的物品。

5、决定一国有多少铸币的因素,是国内借助币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当商品价值增加时,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这时,一部分商品会运到国外,换取当地的金银铸币。

6、一国储藏的金银分为三种:

●流通的货币

●供私人使用的金银器

●国库货币

7、货币的流通量和流动方向,取决于本国境内流通的商品量。金银块的流通量和流动方向,取决于各商业大国之间流通的商品量。货币和金银块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交换提供便利,只是货币只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个人之间流通,而金银块则是在不同国家不同个人之间流通的。

8、通常情况下,对外战争的破坏性越大,制造业越繁荣,这样,制造业随着国家繁荣而兴衰。——特定时期

9、只要一个地方有了国外贸易,他就可以从中得到两种利益

●一是当地剩余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有了市场

●当地所需的其他外国物品也有了供应

10、重商主义倡导的扭转贸易逆差的手段:

1)限制输入:——措施:征收高额关税,绝对禁止

●凡是本国也能生产的货物,一律限制其输入

●出现了不利于本国贸易的逆差

(2)奖励输出:

●退税:第一,在国内制造品输出时,退还其以前缴纳的全部或者部分关税或者国产税;第二,输出

已经纳税的外国商品时,退还其以前缴纳的全部或者部分关税或者国产税

●奖励金:奖励一些新型产业或者其他特殊行业

●通商条约

●殖民地

——————亚当斯密从这方面(措施)逐一批判

第二章限制本国也能生产的货物

1、引入了绝对优势理论

2、引入了看不见的手理论

第三章限制那些使国家陷入贸易逆差的外国货物

1、从汇兑角度来说:

●各国造币厂的标准,并不能经常用作判断各国通货价值的依据。决定一国铸币和他国通用铸币的相

对价值的因素,是实际含有的纯银量。

●造币费并不都是由政府支付的,有的国家由私人支付。造币费由私人支付的国家,银块拥有者,得

向造币厂支付铸造费,有时还得向政府支付若干费用。

●在汇兑外国汇票时,有些地方使用的是他们所谓的银行货币,有的地方使用的是当地通用的货币。

银行货币,价值大于通用货币。

2、银行货币具有固定不变的价值,而且符合本国造币厂的标准,适于对付外汇。

3、真正的得利,并不是金银量的增加,而是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的增加,即一国居民收入的增加。

4、邻国的富有,从战争或者政治角度上可能给我国造成危险,但是,从贸易角度上讲,是有利的。能带动更大的价值交换,为邻国提供更大的市场。——富裕的邻国是较好的顾客

5、年生产与年消费的差额,决定了一国的盛衰。如果年生产超过了年消费,那么社会资本就会按照超额

成比例的增加。相反,年生产小于年消费,即社会支出超过社会收入,那么社会资本必然会受到侵蚀,而减少。

6、即使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也可以从生产与消费的差额中获利。

第四章退税

1、合理性表现:(前人观点)

●它不会造成大量资本违反自然趋势转入某一特定贸易

●它不会打破社会上各种贸易本来的平衡

●不会影响社会的自然分工

2、亚当斯密认为,只有将货物出口到完全独立国家,退税才是合理的。若殖民地,垄断国家控制,则不合理。

第五章奖励金

由于谷物的货币价格决定着其他所有土地生产物的价格,因而也决定了所有制造业原料的价格,又由于谷物价格决定着劳动的价格,从而就决定着制造者技能熟练程度的价格。因而,谷物的价格决定着制造品的价格。总之,劳动的价格,所有土地生产物和制造品的价格,都随着谷物价格变动而变动。谷物出口奖励金会使国内市场价格高于无奖励金时的价格,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无奖励金时的价格。这么一来,奖励金便会使国内银价下降,时国外银价上涨。奖励金使国内谷物价格上涨只是表面现象,其真实价格没有上涨。

第六章通商条约(略)

第七章殖民地(略)

————查找斯密重商主义综合文章概述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读《国富论》有感 龚湘姣仲英书院党总支 这个暑假,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理论高度与深度,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党支部给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推荐了几本经典书籍,我们大三学生的是由英国作家亚当?斯密着就的《国富论》。 刚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顺手翻了几页,发现其内容与结构脉络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清晰易懂,极为深刻的议论分析随处可见,而且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有很多,虽然我的辅修是金融,但除了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之外,其余部分的还是比较晦涩难懂。对我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读懂它决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决定先去探究一下作者着书的背景以及书出版的意义与影响,这对我接下来的阅读和理解肯定会有极大的帮助。那么,我先就我探究的成果来说一说。 作者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那个时候,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产业资本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历经两百多年的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重商主义依旧根深蒂固,产业资本发展深受其害。而《国富论》的主题,即“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并不像我刚开始以为的那样,此书仅是简单提出让国家富强起来的意义与方法。此书的主题同亚当?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和任务的看法相关,他认为:“作为政治家或

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他有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种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足以施行公务的收入。其宗旨在于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他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民富国富皆重要,或者更大胆地说,民富重于国富。君主一般都更加重视自己的权利和财富,甚者敛民财而饱其库,损民利而扩其势,然而亚当?斯密将人民和君主一并纳入致富的范围,将实现国民富强定义为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在那个年代可谓是极其难得了。他所指的人民,应该主要是当时那些随着工场手工业发展而兴起的企业家,也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 亚当?斯密花了相当大的精力与极长的时间撰写《国富论》,原稿出来后他又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国富论》的理论和内容。直到1776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富论》才惊艳登场,此时离他当初在法国“为了消磨时光”着手撰写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亚当?斯密那追求完美和卓越的风格以及严谨求实的精神真真让人惊叹,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 《国富论》问世之时,正值中国清乾隆年间,“康乾盛世”之际,而亚当?斯密在书中亦多次提及中国,他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封建王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富裕而停滞的国度,以农业立国,对外贸易从不发达,但是很富裕。在《国富论》中是这样说的:“……按照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成长中的社会的大部分资本,首先应该投入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对外贸易。这种顺序是

《国富论》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国富论》读后感最新范文5篇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一 看完国富论、美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罗斯福新政后,一向想写点嘛。此刻4点多了,也睡不着了,就写点吧。 1929-1933年的美国,是美国经济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这个时期,是美国私人垄断企业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可是这种私人垄断鼎盛 带来的,是国民经济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 荡不安。每一个人都把最坏的东西扔在大街上,都追求自我的利益 最大化(就跟今日的中国发生的情景一样)带来这种状况的原因,就 是私人垄断企业的鼎盛。因为私人垄断企业追逐的就是利润,就是 个人利益,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它是不负任何社会职责的(就像此刻的中石油,中石化。我垄断了我就是不降价)很多商品他 宁可囤积烂在仓库里(就像此刻的囤积房地产),倒在大海里,也不 愿销售出去。因为赔本销售,带来的是不盈利。私人垄断追逐的是 个人盈利。社会动荡什么的,似乎跟它无关。 但私人垄断忘记了,个人利益虽然最大了,但在一个动荡、黑暗、每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折手段的社会里,怎样安全消费,利益再 大又有何用。仅有社会稳定,人人富裕,商店顾客盈门的环境里去 消费,才能真正实现和体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巴 菲特和比尔盖茨到处游说,提倡富人要把自我的财富,反哺于社会。这就是为什么郎咸平在讲座时,一遍一遍问富人们,你们还敢不敢 让孩子一个人去上学。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美国富人们为什么去上书 国会,主动要求增加自我的税负。他们这种财富来源于社会,就要 反哺社会思想的起源,就源自1933年以后的罗斯福新政。 1933年,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结束了美国最黑暗的私人垄 断企业时代。最主要的做法,就是由国家拿纳税人的钱,出手收购 私人垄断企业部分股份(不交出股权的就反托拉斯法解散掉),使私

国富论读书心得3篇

国富论读书心得3篇 《国富论》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国富论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国富论读书心得范文1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经典代表作。这本书的初版为1776年版本,它能够和当时美国的《独立宣言》被后人视为1776年发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可见其历史价值之高。而我读后也受益匪浅。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读过本书之后,我认为此说法有其道理所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

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

《国富论》读后感学习范文600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国富论》读后感范文600字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600字【一】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6秒,在朦胧的烟雾中,在千万同胞的期待中,我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终于成功发射。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又向未来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专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这本《国富论》,竟情不自禁地把它与祖国的复兴之路结合起来。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这本专着共为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了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就会成功。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600字【二】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

国富论解析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评析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国富论》这部经济学巨著于1776年3月创作完成。斯密在《国富论》中创立了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这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国富论》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但其核心思想是论述国家财富和个人财富这个主题的,通篇贯穿是这样一条主线,围绕着财富展开“劳动分工理论研究”、“分工交换理论研究”、“价值价格理论研究”、“劳动分配理论研究”、“劳动工资理论研究”、“资本利润理论研究”、“地租理论研究”、“资产问题理论研究”、“财富增长理论研究”、“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研究”、“描述资本市场中那…看不见的手?的完全自由经济”和“赋税理论的研究”。从上述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研究,斯密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是财富?财富是如何构成的?增加财富的途径有哪些?以及如何保障这些财富的问题。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让社会经济生活依其天然秩序去有效地运行。 斯密是从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出发来认识社会一般业务分工的斯 密发现,正是由于分工的大规模使用,才使得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提高——具体地说,分工的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进而在某一领域的熟练程度提高;减少了作为“全能人”在工种转换时出现的“自然养成的”或“必然会养成的”“迟缓懒惰”;也正是由于分工,使得各种机械发明成为可能并再度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斯密从分工谈起,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分工促进了自由市场的形成。“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要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这样,国富论的中心思想——个人在追求自身最大化时,促进了社会利益;只有在促进社会利益时,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从一开始已经显现出来。 为什么斯密先从分工开始论述?在斯密看来是因为人类的一种本 能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需要。 斯密意识到,交换要公平要均等,就要使双方交换的产品中包含相等的劳动,也就是说,“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所以斯密说“世间一切财富,

国富论感悟

国富论的感想与感悟 《国富论》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更是那一个时代的传奇。这一切都是让我选择这一本书的原因。但是当我真正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学习到的是一种对于现实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理论源自于实践,并且最终作用于实践”。我不太懂经济学,不敢胡说,但是在讲述中理论结合以实际问题时,所接到的结论是我可以接受的,并且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方面的全面的展现。正因为这样的感受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在当时被称为“神书”。真的是名副其实。 以一个我自己的一个读书感受为例:分工是什么?是个人优势的区别导致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物物交换出现。这样的有利益性质的交换协议使得人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工作。这样就导致了人人会将自己的区别于别人的优势发挥出来,比如:打渔厉害的就一定会放弃自己不擅长的打猎,木工厉害的就一定不会学别人种地,就是这样分工产生了。当然现在的分工与以前略有区别,主要是在制造业上体现明显,最被人熟知的就是钉子的制造。书中写到这里是为了体现分工的优势,进行了一个对比——农业与制造业。富国的制造业远胜于穷国,但是在农业方面,其小麦价格往往相差不大就是由于:农业的时间性使得其无法进行类似于制造业的分工。 这是分工的局限之一,还有就是其市场的局限对于分工的影响。只有在大城市才会有搬运工的职业分工,因为在小村庄往往由于人员与需求关系的影响使得搬运工将由家里人承担,不仅仅是搬运工的职业,还有杀鸡、做饭、洗衣服等等。这就是自己对于分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说实话在读这些之前,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没有一定的了解,或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是没有作者分析的那么彻底,那么有结构,真心很厉害。 用这样的理论去观察现实就会有另一番感悟。在读书讨论会中提到了一个女权问题。用这样的理论去分析这一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简单地看做男性与女性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个体的问题。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定的差异性,都有不同程度上的个体优势。总体上看一部分优势(即职业)是有一定的性别趋向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看,部分职业只招男不招女(或只招女不招男)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样是有一定缺陷的,就是放过了同样有相同优势的异性。但是这样的行为一定不是性别歧视。【以上都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强烈推荐大家读读《国富论》,尽管有书中西方国家的一些例子自己还不太明白。但是书中的理论学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可能有一些东西现在还不太明白,但是在现实中实例的不断自己思考中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国富论》读后感1500字

《国富论》读后感1500字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

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摘要: 本文的讨论要点在于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上。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对于“亚当·斯密问题”和利己主义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即:“亚当·斯密问题”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在相关的界定和说明基础上,立足于外延宽泛的利己主义,具体阐述了“亚当·斯密问题”解决思路。其中,如何实现利他行为和利己动机的同意这一问题,贯穿于各个思路,并且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 最后,根据本文对于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的分析思路,提出相关的现实要求,使得“亚当·斯密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利己主义行为动机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定义及相关说明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的归因存在差异,因此引发人们思考斯密的理论体系是自相矛盾。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而“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所以,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 其实,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已经在“亚当?斯密问题”上有所解析,或者可以说是解决。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自爱”(Self-love)这一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的概念。因此可知,斯密在人们的行为动机分析上,是归因于利己心理的。 然而,笔者认为,把道德行为归因于利他心理,而又把经济行为归因于利己心理,这是不矛盾的。但是,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是思考,与斯密简单归因于利己心理有所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指出、说明的。而笔者的思路,则是以一种较复杂的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把利他心理也纳入利己主义思考。具体的论述会在下面详细阐明。 二、本文中利己主义的外延及相关预设的说明 在伦理学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上,一般归结为心理上的和理论上的利己主义。但这两个角度的区别并不影响本文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从分析人的行为动机角度看,笔者认为,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

国富论总结》

国富论——小知识点 第一篇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生产物给各个阶层的顺序 第一章分工 1、凡是能分工的工艺,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 2、就农业方面来说,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那样有大的差距。 3、分了工就相应的增强劳动生产力原因 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 免除了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 随着简化和所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来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4、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注意力如果集中于单一事物上,会比分散在许多事物上更容易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捷的方法。 5、分工的出现,在政治清明的国家里,就连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普遍富裕。 第二章分工的起源 1、正因为契约、交换和买卖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帮助,所以才产生了分工的倾向。 2、人类天赋才能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来得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3、交换倾向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产生了极其显着的有用差异。

4、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一般倾向,使得人们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不同产物积聚成一个共同资源。 第三章市场大小会限制分工 1、由于分工起源与交换,所以限制分工的大小是交换能力的大小。——-市场的广乏限制了分工的大小 2、水运开拓的市场,比陆运开拓的市场要广大得多。所以一直以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沿海,沿河一带开始。 第四章货币的起源和效用 1、了解一般等价物 2、价值含义: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一个是交换价值 第五章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1、衡量贫富水平的尺度,变成了一个人能够支配劳动的多少,也就是它能够购买的劳动的多少。因此,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 2、劳动作为第一性价格,最初可以用来购买一切货物和财富,劳动的价值,等于一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它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者支配的劳动量。 3、一个人物品的交换价值与其可供人们支配的劳动量相等。 4、劳动可以衡量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衡量商品的价值。 5、对于劳动者来说,无论何时何地,等量的劳动有等量的价值。精力和熟练程度差不多

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看完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做针的例子是亚当他老人家说的。说了半天,主要还就是分工提高了生产率,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我们好像背过的: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由 分工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导致的,而且文章中开始提到人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交易,结果都对大家都有好处的思想。 还看到两个印象比较深的句子,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想想这个场面,还是蛮搞笑的。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成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这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在高中后就开始分科,结果后面大家的差异真是非常大的,分工也导致了大家在某一技能上不断学习,从而使得专业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在现在各种知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尤其重要,不过有的时候也觉得蛮残酷的,会不会以后社会竞争激烈到我们的小孩要在初中、甚至小学就要分工,以后的小孩子会不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确定方向,不然在以后的社会中就难以立足,可以想像,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要成为一个建筑专家,就要从小开始学习和建筑方面的知识,日后他可能不会学习文学、化学、原子物理等知识,他可能在建筑方面是一个天才,而在其它方面是一个白痴,真不知道这样下去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在想一步,看到有的科幻片上对小孩子的DNA进行检验,从还没有出生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比如从DNA上看到这个小孩子身体强壮,但是40岁以后会生病,那么就让他打仗,从而从小就将他培养成一个战士,这样不知道是不是剥夺了其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权利。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就很难找到各种细致分工的人,而且也难以消化分工后带来的巨额产量,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写...

第一章导论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写道:“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的有用才能”。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管理的核心,是竞争力的标志,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本章的学习,需要大家掌握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五个问题: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历史演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致性与系统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从概念解析,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产的来源”,于是将资源分为:天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等等。经济学把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一切要素统称为“资源”,这就包括了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资金、机器、厂房、设备、产品),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被定义为具有正常智力或体力的人。或者从企业组织角度说,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几个概念需要作出区分。第一个是“人才资源”,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的总称和。静态观点看,它是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或中专以上学历的人;人的潜质角度看,它是具有较高的德行和才能的人,通称人材;人的贡献看,它是具有较高的德行和才能,并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概念根本上体现等级思想,本质上是衡量标准问题。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人的能力与贡献的统一呢?第二个是“劳动力资源”,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人口总和。第三个是“人口资源”,它是指全国的总人口。 人力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主要体现在它的五个特性上: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能动性是指人力资源具有应变性、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是唯一具有创新性的资源;两重性体现了人力资源既是投资的结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国富论》读书心得体会(一)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

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范文国富论读后感范文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范文国富论读后 感范文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范文【一】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6秒,在朦胧的烟雾中,在千万同胞的期待中,我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终于成功发射。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又向未来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更近了一步。 14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专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这本《国富论》,竟情不自禁地把它与祖国的复兴之路结合起来。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这本专着共为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一一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了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

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就会成功。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后感800字范文【二】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说有两个: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 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必须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文明开化的社 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 军队!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 择的科学。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 济活动的行为。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 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 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 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 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 的结论。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 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 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 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 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 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 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 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 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 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 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 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 9.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 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 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 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 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 位置上的均衡。 10.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 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 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11.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 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 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 12.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 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 规律进行分析。 13.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 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 律的分析。 14.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 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 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 买的数量。 15.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 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 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 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 求定理。 16.供给: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 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 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 品出售的数量。 17.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 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 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 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 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 给定理。 18.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 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 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 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19.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 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 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 生产的支持。 20.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 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 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21.弹性:是指两个变量变动比例 的对比,即自变量变动率与因变量 变动的对比。 22.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 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 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 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 减少的百分比。 23.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 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 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 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 少的百分比。 24.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 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 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 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 百分比。 25.蛛网理论:是指用弹性理论考 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 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

读国富论心得体会

读国富论心得体会 《国富论》是英国亚当·斯密所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出版于1776年。《国富论》的编者评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的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全书始终围绕的

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就像制作一枚小小的针,需要十八道工序,此时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劳动效率。人们经过琢磨钻研,终于发现分工协作是一个既提高劳动效率、又增加劳动数量的好方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熟练程度,更可以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何乐而不为呢?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造,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多年来经济学家所做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读国富论心得体会

读国富论心得体会 《国富论》是英国亚当?斯密所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出版于1776年。《国富论》的编 者评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的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

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就像制作一枚小小的针,需要十八道工序,此时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劳动效率。人们经过琢磨钻研,终于发现分工协作是一个既提高劳动效率、又增加劳动数量的好方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熟练程度,更可以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何乐而不为呢?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造,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多年来经济学家所做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 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谓我自然。”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 好的政府应是一个无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它的存在就行 了。好政府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这与 亚当?斯密眼中的政治有相似之处:政府是宏观调控的,是 “无形的手”引导着人们去尽力达到一个目的——追求自己 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