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也开始了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因此,就教材地位而言,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近代经济史文化史专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以及对外扩张

能力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②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③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过程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学习中如果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视频)纪录片《鸦片战争》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让学生思考:①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②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③清政府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活动1 祸起鸦片

为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填写一下历史人物小档案。

活动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提问: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同意吗?

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虎门销烟只是导火线,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活动3 鸦片战争的过程

(在ppt上演示鸦片战争的过程)简单讲述:战争经历两个阶段:1840年6月—1841年是第一个阶段,英军封锁珠江口,进犯厦门、定海直至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以“措置不当”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6月—1842年八月为第二个阶段,英军侵占香港岛后、进攻厦门、定海、吴淞、镇江、南京,清军战败求和。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活动4 《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表格展示】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关税:中英双方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简单介绍概念

影响: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活动5 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讨论)有人说,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或清朝起用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毫不妥协就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你同意吗?请你根

据课本53页解析与探究中材料一、二,结合老师所给出的材料讨论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蒋廷黻然在他的《中国近代史》当中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论述,为什么他会说中国战败是自然的,逃不脱的呢?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这几个方面比较一下中英交战双方的情况。

英国中国

政治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军事船坚炮利装备落后

外交殖民扩张闭关锁国

综合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总的来说中英之间的较量其实是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英国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较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活动6 战火再燃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从这个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棉纺织品消费量特别低还不如一个弹丸小国洪都拉斯。而英国人把这归结到中国开放的口岸还不够多,因此提出了修改条约的要求。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且担心危及统治利益拒绝了英方的要求,于是双方产生矛盾,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引发。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观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侵略者、暴行和结果。

3、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给学生观看英国首次曝光圆明园烧毁前图片,再观看如今圆明园的颓垣断壁。圆明园这样的一个艺术宝库却被英法联军两个强盗付之一炬。我们在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愤怒之余,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的更让人气愤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分析两个条约的内容,特别强调易考知识点,比如《天津条约》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在《北京条约》。

分析条约的具体内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为了应对变局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或者说有什么应对措施。【看课本52页】

答:(1)权力机构的变化。新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2)洋务运动的兴起。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

3、总结

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示意图,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你同意吗?比较两次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

第二课。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

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

的最高峰。

2、教学目标

知识: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②比较《天朝田亩制

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③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通过比较《天朝田

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

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

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

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

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去学、去思、去辩。直

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组织讨论法:针对教学问题,组织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探究教学法:主要是将

教材分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

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

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

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

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首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次学习了两次战争,把它称之为中国近

代的外患,这节讲的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历史。展示洪秀全的图片,引出

他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历经十四年之久,占据了中国的

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设计意图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翻到课本54页,这节课我们分五个部分讲述。分别是兴起、发展、全盛时期、转衰、失败。

(一)兴起:提问为什么在1851年的时候会掀起一场农民运动?

探究一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1851年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领袖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二)经过

看视频了解太平天国的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北伐失败、西征胜利,到了全盛时期1856年,为了建设打下的江山,干了什么?

探究二阅读教材,总结《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一起概括,有土地分配方面,还有产品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思考,他这个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实施吗?看历史小故事,贴告示之后甲乙丙的对话思考《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讲授资政新篇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外交评价资政新篇从革命性、进步性、局限性

将两个文件作比较

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阅读图片,分析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发生天京事变?

结合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结合两段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探究活动如何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三段材料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和历史文献,分析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说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图示教学法。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2)问题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或材料,比较有针对性。(3)情境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大多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导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的被侵略与反

侵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五次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有哪位同

学知道是哪五次战争吗?设置疑问,带入新课,今天我们将来学习近

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其中的两次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㈡讲授新课

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让学生阅读课文1—4自然段,归纳战争爆发

的历史背景,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请两位学生来回答,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概况的能力

2、甲午战争的过程观看课本战争示意图,紧接着我将会和学生一起

分析这个示意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了解甲午战争的过程)

接着插播电影《甲午风云》相关战争片断。这样做加深学生对甲午战

争的印象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要求学生归纳《马关条约》内容:(割

地、赔款、开埠、设厂),之后要求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

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之间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

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这样

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纵观历史的能力,加

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会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的新事物,

新现象来讲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紧接着转入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讲解前面讲过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有

五次侵华战争,一鸦,二鸦、中法,甲午战争还有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

习的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紧接着我会以清政府对于义和

团的态度为主线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不是重点,因此以我的

粗略讲解为主,带过)

5、《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我会要求学生对比《马关条约》与

《辛丑条约》的内容,最后我会做一个归纳总结。

第15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四课内容,回顾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条

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自主构建辛亥革命意义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补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中国近代建立民主的艰难尝试

3、重点、难点:

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是: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情景设置、体验感受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补充

3、学情分析:有关辛亥革命具体史实,学生初中时已经学过,但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及意义等,学生并不了解,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和深度,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辛亥革命》大电影片段,有人说这是一次激进与保守的革命,这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我们今天就来具体学习这段历史。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活动一:展示《时局图》、谭嗣同就义图片、《辛丑条约》内容等史料,创

设情景提问:如果你是一位当时的中国热血青年,你最想做些什么?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感悟历史,学习先辈们投身革命的爱国情操。引出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然后请同学们看书查找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有哪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播放有关中国同盟会的视频,学生看纪录片,结合阅读课本完成表格。(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成立的作用)通过列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整理的过程中梳理教材知识,完成知识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封建的目标,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在同盟会会员的支持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一条通往民主共和的道路,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通过历史图片,有利于化繁为简,深化学生认识,提高能力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学生为多媒体上的图片排序,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中华民国成立:学生看书,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然后设问: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示几则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引出一是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二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提出假设: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探究,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道理。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局限性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作铺垫。

多媒体展示材料,三位同学对辛亥革命的看法,然后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探究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表现。设计意图是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突破难点。

(三)课堂总结:“穿针引线”,要求学生把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历史事件的关系表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课的思路,另一方面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单元主题下,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标要求及解读: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背景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性;通过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PPT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历史观。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突破策略: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突破策略: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播放影视片段,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视频资料中,捕捉并提取处理有效信息,运用史料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时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3)情景设置法: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结果,已经有了初步的

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共青团团歌,用歌曲导入新课,五

四的火炬如何点燃,又怎样唤起民族的觉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五四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1、五四运动背景: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一节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常铭华,由铭华回忆录导入五四运动导火线。提问:有人说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展示1919年新闻报道,有政治要闻,财经快报,社会娱乐,国际消息。总结五四运动背景,有利于学生在宏观背景下去观察思考历史现象,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运用社会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概况

五四之火是怎么点燃的,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二节,引出问题:五四运动的过程怎样?学生根据图表归纳总结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片段。

3、意义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三节,请同学们思考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展示四段材料,提问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特色教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三合一”特色教案】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商人的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学思之窗 唐朝,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甚至还开有“波斯②邸店”。邸 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利润丰厚。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柜坊专为富商大贾、贵族官僚、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又称便换。各地商贾将贷款委托给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 贾: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 流通的物资叫商品; 商:流动在外进行贸易的人。 从事买卖活叫经商。 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0课鸦片战争说课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说课教案 一.本课地位 《鸦片战争》是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标要求: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后果 (二).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依据--高一学情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是相对有限。 2.手段 1.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及研究鸦片战争的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空闲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已的见解。 2.把学生分为四个调查组,从领土经济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调 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 3.预期目标 1.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级性 2.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史料评说历史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 手段:利用极具震憾力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心里产生强烈共鸣,极大激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迅速凝聚注意力,进入课堂状态。 2.线索组织 手段:将基本知识点整合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通过三幕历史情景剧形式, 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课改理念:历史内容也许是沉重的,但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是轻松的。 3.讲授新课:明确重点突破难点铺垫下文 ?重点①. 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1.组织辨论:设置争议问题,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2.历史销烟与现实禁毒教育相结合: 深刻揭露毒品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 ?重点②.鸦片战争的后果 突破方略 1.运用视频资料,再现签约场景 2.设计多个“活动”: (1).找错误:让三个同学分别默写三个条约的基本内容,再由全体同学找出其中的错误

高中历史说课稿《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说课稿《改革开放》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 (1)课本分析:第三单位设置装备部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报告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巨大的汗青迁移变化后,我国进入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当代化设置装备部署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屯子照旧都会都产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要害在于革新开放,革新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奇迹繁荣兴盛的强国之路。由此可见,实验革新开放的战略决议筹划是设置装备部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门。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近两年的初中汗青学习履历,积聚了肯定汗青知识,根本具备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猜中提取有用信息、发明题目和办理题目标本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圆的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高二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套说课稿。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是第1单元第1课,本单元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而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在教材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自然经济、精耕细作、井田制等概念;理解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产生原因、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验我国农业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学重点: (1)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2)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二、学情和教法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探究式教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那么这些教学方法这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呢,那就来看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本课导入采用PPT图片导入法,首先展示十二生肖图,再提问哪些动物与农业有关,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 (1)第一子目是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首先用对神话传说的分析,引发学生兴趣;再以考古发现加以证实,进而探究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起源早。再采用比较法、讨论法等从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等方面,解决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发展的概况。 (2)第二子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采用分类讨论和演示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灌溉三方面,逐一加以介绍,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概况及其影响。 (3)第三子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本节课的难点,主要讲了土地国有制发展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在讲小农经济时,运用问题探究法和史料分析法,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小农经济的概况,二是了解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制度,三是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课内容3、总结巩固提高:通过板书结构引导学生一起来总结本堂课的学习的总结,并布置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巩固和提高作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一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而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早期的政治情况,在本单 元中具有引领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 1.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主要史实,如…………,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 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 体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学生这方面能力相对 比较薄弱,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讨论法、提问法、材料 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法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 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和设计,接下来我说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我以上的设计。

第一课:发达的农业 导入新课:鼓励学生主动表演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段,从而引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概况的兴趣。第一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本子目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状况。我将采用陈述法向学生介绍神农氏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再以考古发 现加以说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之一。接着我将利用才来哦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方面去探讨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 会时期农业发展状况。 第二子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本子目主要从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水利灌溉三方 面介绍了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我将采取以时间为顺序的知识梳理方法,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绘制相关表格,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先自主完成,然后 由我带领学生进行校对,校对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加深了解。 第三子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地国有制 发展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首先采取讲述法向学生解释小农经济的含义,其次我将 设置问题:小农经济的产生是凭空产生的吗?通过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高中历史必修一其中一课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

高中历史说课稿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说课稿《改革开放》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 (1)课本分析:第三单位设置装备部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报告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巨大的汗青迁移变化后,我国进入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当代化设置装备部署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屯子照旧都会都产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要害在于革新开放,革新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奇迹繁荣兴盛的强国之路。由此可见,实验革新开放的战略决议筹划是设置装备部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门。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近两年的初中汗青学习履历,积聚了肯定汗青知识,根本具备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猜中提取有用信息、发明题目和办理题目标本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圆的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高二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二、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罗斯福上台后对“新政”的准备。第二目,施行新政,讲述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三目,渡过难关,主要讲述新政对恢复美国经济的效果。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点应落在第二个子目上,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强调新政“新”在何处?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何不得人心?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政府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政策调整?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1)当选总统;(2)新政准备;(3)施政历程;(4)“狮子”和“狐狸”的绰号的由来。其中“准备”要帮助学生从六个方面加以归纳提炼:①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②上台后,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③进行大胆的试验克服危机。④组成“智囊团”以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⑤取得国会对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持。⑥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册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全册]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第一目“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讲述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夏商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第二目“西周的分封制”则着重阐明分封制的产生、内容、作用以及后来被破坏的情况;第三目“西周的宗法制”主要是介绍宗法制的来源、特点、内容和作用。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doc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 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 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 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 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情感与价值观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 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 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 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 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本节难度大内容抽象概 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美苏 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 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 助。4、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 面。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 解。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 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

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 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 天的国际形势。三、教学策略1、教法运用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 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 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四、过程设计1、导入。地图,显示美苏方位。提问 1 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学生回答美国、苏联。直接导入本课主题。2、破题。解决 " 是什么 " 的问题。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提问 2 什么是美苏争霸?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 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决 " 为什么 " 的问题。问题 3 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 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 析其根本原因。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 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4、梳理过程。解决 " 怎么样 " 的问题。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4 美苏争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法设计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问题教学法与小组合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主要从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再加上这一时期时代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所以教师仍需深入浅出采取生动的方法。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把难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科采用复习旧课方法导入新课,由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一问题,直接了当进入主题 2、课程教学 对于第一个子目,中央集权的发展 主要是联系时代背景,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出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如从七国之乱的故事,分析出汉朝初期的郡国并行与削藩的必要,然后思考该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引出推恩令的内容,并分析出其作用。同理通过安史之乱的视频,“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以及《元朝疆域图》,并结合教材分析理解唐宋元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最后总结出中央的权利不断加强。 对于第二个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 主要让学生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注意结合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最后总结出皇权不断加强。 对于第三个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首先向学生说明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通道。然后让同学通过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的官吏制度,然后老师加以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出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最后总结出选官用官的权利慢慢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讨论归纳概括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一历史课说课稿

高一历史课说课稿 高一历史课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高中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 》。根据本课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大业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具体事件。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分成四组探究港澳台等相关问题以及“一国两制”的内容,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合作地学习。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材料进入“两岸论坛”,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其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及其实践。 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说学法 学生以四个学习组为单位,于课前搜集港澳台等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再通过课堂上的成果展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要求第四组的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进行自主研究探讨,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深化知识, 使学生深刻领会“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 采用聆听朗诵、材料阅读、小组讨论、上台陈述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探究祖国统一大业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自主探究 学生聆听余光中《乡愁》的诗朗诵,按照预习安排分四大组自主探究“香港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澳门问题的由来和解决”;“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请四大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鼓励他们将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一组学生展示:香港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第二组学生展示:澳门问题由来及解决,提出问题:邓小平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三组学生展示:台湾问题由来及现状,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第四组学生展示:“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内容。 2、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交流,形成本课的主体框架:统一之路、统一之策、统一之梦。四组学生自主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契机,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原因和是否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通过邓小平的谈话材料,学生清楚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优质教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

高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高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小时候的我曾认为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离我是多么的遥远,可望而不可及。下面是XX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优秀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1、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