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痛经的常见针灸疗法

女性痛经的常见针灸疗法
女性痛经的常见针灸疗法

女性痛经的常见针灸疗法

【概述】正常月经是女性青春期以后子宫的周期性出血,系通过神经体液进行调节的。性腺受下丘脑垂体的支配并相互制约,故任何因素导致这一系统功能异常均可以影响性腺内分泌的靶器官----子宫内膜而致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质的改变。本病属西医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范畴。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称功能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大多数为育齡期功血,可能是因为LH分泌相对不足或持久分泌,引起黄体发育不全或萎缩不全所致。此外,西医也注意到很多其他因素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肝硬化、慢性肾炎,糖尿病以及部分胶原性疾病也能导致月经失调的发生。中医历代妇科医籍对该病均十分重视,认为调整月经失调是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宋代陈素庵指出:“妇人诸病多由经水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了,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既名月经,自应三旬一下,多则病,少则亦病,先期则病,后期则病,淋漓不止则病,瘀滞不通则病,故治疗妇人之病,总以调经为第一”。

症状:月经失调为月经周期或经质,经量的改变,一般包括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不定期、经量过多、经量过少诸症。关于月经周期失常的概念,是指每次月经来潮比上次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1周以上,甚或一月两至,或二、三月一至,且连续3个以上月经周期者,即称经行先期或后期。若月经时而提前,时而错后,不按经期来潮以上者,称为经行先后不定期,中医又称经乱。若女性月经虽按期而至,但血量明显超过正常,或经行时间延长,血量也随之增多,称经量过多。相反,血量明显少于正常或经行时间过短,量也极少,甚至点滴即净,为月经过少。以上均属月经失调范畴。

辨证论治:

1、脾肾不足:

症状:脾肾不足的月经失调者,其证为经行先期或先后无定期,经血量多色淡质质稀,宰疲肢倦。或兼纳少便溏,或腰膝酸软,头晕。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而弱。

治则:补益脾肾、养血调经

取穴:灵骨、关元、三阴交、气海、足三里。

刺血:关元俞、曲泽、足三里。

方解:脾肾气虚者气海与关元相配,共奏调补冲任之功;灵骨与足三里皆为手足阳明经之穴,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是人体强壮要穴,补之可收益气养血之效;三阴交能调整三阴经脉,又为妇科调经之要穴。

2、阴血不足

治则:补气养血、调补冲任。

症状:阴血不足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质

薄,行经时或经后少腹疼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脾俞、膈俞。

刺血:膈俞、三阴交,关元、次髎。

方解:阴血不足者用气海能峻补下二焦气虚,调养冲任;膈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能治血虚,出血诸证,证之临床,尤以补血见长;脾俞补俞,配以足三里、三阴交共收补益中气、生血补血。

3、寒凝经脉

治则:散寒暖宫、温通经脉。

症状:寒凝经脉之患者,其证为经行后期,经量减少,小腹隐痛或冷痛,喜热或得热痛减,腰酸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取穴:肾关、灵骨、关元、三阴交、气海、血海。

方解:寒凝经脉者用气海为补气要穴,配以灵骨、肾关、关元、温肾壮阳,温养子宫,三阴交调经活血上痛,以达补气壮阳通经之效。寒自外侵,凝于经脉,兼用天枢、归来施灸,针刺地机以散寒活血,肾阳不足,虚寒内生,加灸命门,关元以助命门之火,妇科月经寒证我个人一般不刺血。

4、血热妄行

症状:血热妄行而致的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赤,口干、口苦、心烦意乱,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伴有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黄,或光红无苔,脉数或细数。

治则:清热凉血、凉血调经。

取穴:三阴交、曲池、内庭、气海、血海。

刺血:太冲、隐白效佳。

方解:血分蕴热应热应重在调理冲任,凉血养阴。气海为任脉穴,调整冲任,血海能凉血止血,三阴交则养阴清热。曲池与内庭为手足阳明经之穴,具有清解里热,凉血安神之功能,对本症效好;血热实证,热邪迫血妄行,加太冲、行间,以清肝凉血,肾水不足、阴虚内热,则加然谷、太溪以滋养肾水。

5、肝郁气滞

症状:肝郁气滞而至经行后期或先后无定期,经血不畅,色深红兼挟小血块,平时即有肝经所过部位如少腹、胁肋、乳房等处胀痛,经期疼痛尤甚,纳呆食减,食后作胀,频频喛气叹息。舌淡红或边尖赤,苔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取穴:四关(双合谷、双太冲)、三阴交、中极、行间。

刺血:肝俞、膈俞、太冲。

方解:四关穴具有疏肝理气、行间为肝经荥穴,主理气泄肝、中极为任脉要穴,能和冲任以调经,三阴交为三阴之会。诸穴合用,肝郁平复,气机条达,冲任和调,经水才能应时而下。

6、瘀血内停

症状:瘀血内停而致经量减少,甚至点滴即止;瘀务内着,新血不循故道者或可出现经量大增。月经色黯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血下行后则疼痛缓解。或兼有小腹部癓瘕痞块。舌紫黯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血调经。

取穴:妇科、还巢

、三阴交、四关穴。

刺血:重子、重仙,内踝至三阴交之间青筋点刺。

方解:妇科穴在肺经上,通于子宫,“肺与膀胱通”,所以效好,还巢穴在无名指上,三焦经与肾通,能理三焦补肾。董师认为全息对应中无名指对应肝经,能作用于肝,能补肝肾、理三焦、疏

肝理气,故治妇科症效佳,与妇科穴相配效更好,是董氏治妇科病的要穴;方中合谷与太冲,有化瘀破血,理气活血之功能,配三阴交,可活血化瘀,逐下胞宫有形积滞;重子、重仙刺血也是通过“肺与膀胱通”来治疗此病的。

7、痰湿阻滞

症状:痰湿阻滞而致经血量少,点滴即止,经色淡红,血质黏稠,形体丰肥,浮肿痰多,胸闷痰多,白带量多,舌淡苔白滑腻,脉滑或沉缓。

治则:利湿化痰、祛痰通经。

取穴:中极、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刺血:四花中、外穴点刺特效。

方解:下焦湿痰阻络者用中极,可调整冲任,疏理下焦,和血调经;中脘和中理气,为利湿祛痰这要穴;足三里为足明经之合穴,阴陵泉为足太阴之合,二合穴相配,共施培补中土,利湿化浊,止带调经之功。董氏四花中外穴,是利湿祛痰的要穴,在此刺血对本症有特效。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6), 364-37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86830338.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86830338.html,/10.12677/tcm.2018.76061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Lei Lei1, Xin Deng1, Yao Zheng1, Yan Li1, Yongfeng Zhou2, Yongshen Ren1*, Ping Zhang2*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2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302th Military Hospital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Nov. 2nd, 2018; accepted: Nov. 14th, 2018; published: Nov. 21st, 2018 Abstract Dysmenorrhe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secondary dysmenorrhea. Most dysmenorrhea patients are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ir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very complicate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is prone to drug resistance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and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Keywords Primary Dysmenorrhe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雷蕾1,邓鑫1,郑尧1,李燕1,周永峰2,任永申1*,张萍2* 1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 2解放军第302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1日 摘要 痛经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大多数痛经患者为原发性痛*通讯作者。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的诊疗方案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诊断 如果仅有月腹部绞痛而没有其他,则不需要其他检查,根据经验可以。症性高危妇女,需要做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培养。如果不满意,则需要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来除外盆腔器质变。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两种痛经的原因不同。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从有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做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继发性痛经的原因,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增多时,也能引起痛经。 痛经的危害 1痛经是不/孕不/育的危险信号 现代医学临床验证,痛经与不/孕的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临床观察,不/孕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伴有轻重程度不同的痛经。 2痛经是夫妻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 权威医学专家多年临床经验证实:痛经是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早期预兆。因为,痛经是子/宫异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子宫异常还会使阴/道内表层细胞数和分泌液逐渐减少,引起阴/道萎/缩、干燥不适,进而影响到夫妻生活的不和谐、不悦感。据不完全统计,60%的痛经女性,婚后容易出现性/欲低下、性能力差、性/生/活后盆/腔酸胀感、子/宫炎等症状,这直接导致夫妻生活不和谐。 3痛经是胎儿的“温床”杀手之一 痛经,多是血瘀惹的祸,痛经容易导致子/宫问题。“子/宫”,顾名思义是孩子的第一宫殿!胎/盘附着在子/宫壁上,通过脐带和胎儿相连。子/宫出了问题,胎/盘还会好吗?胎儿还会

治疗女性痛经的4个穴位

女性痛经,选对方法很关键,只要学会按摩4个穴位,能有效缓解痛经疾病。自我按摩对痛经的治疗,一般多主张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月经来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施手法治疗。按摩的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疗须在经前当下腹部、腰骶部出现疼痛时操作。如手法得当,可使经期提前1-2天,随着经血排出,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 1、三阴交穴: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按揉三阴交功效:具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对所有妇科疾病疼痛均有缓解作用。2、太冲穴: 穴位位置: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揉太冲功效: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疾病。3、子宫穴: 穴位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点揉子宫穴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4、血海穴: 穴位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按摩方法: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中医对于痛经的认识和调养方式

第一型:常常觉得胸闷、小腹闷痛,月经来时胸部胀痛明显,这种症状是属于中医的“肝气郁结”,可以使用旋覆花、香附、当归、川芎、丹参、甘草来治疗。 第二型:平时容易口干、心烦、口苦、胸闷、月经来时量较多,这是属于中医的血热型,可以用丹皮、地骨皮、生地、柴胡、当归等中药来矫正。 第三型:容易头晕、贫血、疲倦、胃口差、发育迟缓、大便不成形、月经颜色较淡,这是属于血虚型的症状,可以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来治疗。 第四型:平时喜欢吃冰冷食物、四肢容易冰冷、痛经、经来有血块,可以使用当归、白芍、桂枝、川芎、党参、甘草等中药来治疗。 痛经是女性经常会有的现象,很多时候都不能被称之为疾病,痛经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对痛经的预防和调养。 饮食调养 平时应该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猪肝、猪血、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的同时,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中药调养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然中药,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效果。 运动养生 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经络疗法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 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或/ 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1)子宫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 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 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 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 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 / 10 分。 (三)证候诊断 1 .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 .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 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总结近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内治与外治方面对其进行总结、阐述。结果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不论采用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4],其中原发性者占%[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

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 内治法 辨证论治 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 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 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 g,川芎15 g,香附15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蒲黄10 g,熟地黄12 g,五灵脂10 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 g,红花6 g,乌药6 g,木香3 g,泽兰10 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 g,肉桂6 g,小茴香6 g,没药6 g,茯苓12 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 g,党参6 g,桂枝6 g,附子6 g,艾叶3 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 g,党参15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肝肾虚损加杜仲10 g,续断6 g,巴戟天10 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 g,吴茱萸6 g,川芎6 g,炮姜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word参考模板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 (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l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治疗各种痛经的中药方

女性朋友深知痛经发作时痛苦不堪的滋味,其实中医有很多秘方,可以彻底解决痛经。治疗痛经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1、经行胁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两胁作痛,甚至胁内有块,疼痛不已,经血紫暗,当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15g,元胡5g,沉香10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5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2、经行关节痛痛经情况是行经时周身骨节疼痛。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乌药、川芎、白芷、陈皮、枳壳各10g,干姜、甘草各7g,僵虫、麻黄各6g,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温服,每日1剂,连服6剂。 3、经前腹痛痛经情况是经前腹痛多系寒凝血滞,常表现为少腹冷痛异常,宜服温里活血化瘀方剂。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取当归尾、川芎、赤芍、丹皮、制香附各12g,元胡5g ,生地10g,红花、桃仁各4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行经前7日开始服用,行经时停服。 4、经后腹痛痛经情况是行经之后腹痛多是血虚夹滞所致,宜补虚通滞。 中医治该类型痛经方药:药用党参、白术、醋香附、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2g,炙甘草8g,木香3g,青皮10g,生姜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博粹堂中医辩证三期治月经不调 一、经前调气:气顺血和、症状自消很多女性在行经之前,自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这是气行不畅,肝郁气滞的典型症状。情志不舒,肝气不顺,经欲行而瘀滞,则乳房胀痛。故以调气为先,在月经来之前的一周以中药汤剂配“经灵散”调理,气血顺和,症状则缓解。 二、经期调血:调和脾胃:引血归经治血先治脾。脾主生化,脾胃一旦虚弱了,生化之源匮乏,血液来源不足,就会血海空虚,引起月经不调。一般来讲,月经期间不服药。但是痛经、血滞、有崩漏症的必须遵循“急者治标、缓者治本”原则。脾气虚则血不固,就会出现月经淋漓不断、逾期不净、崩漏等。故补气健脾,引血归经。 三、经后调补:滋养肝肾,补气养血调经肝为先。经后失血,气血较虚,要适时而补。肝藏血,女以血为本,肾藏精,是孕育之根。因此,治疗月经不调,要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为本。月经调理正常了,可根据体质调配一些养生膏方,如十全十美膏、暖宫调经膏等,健脾固本,补气养血,促进健康。

三伏贴治痛经吗【医学养生常识】

三伏贴治痛经吗 文章导读 月经是女性的特殊时期,在这期间是很容易感觉身体不适的,常常会出现腰膝酸软、头痛和乏力等现象,这是所有的女性朊友都知道。而且大部分女性月经期间都会有痛经这种症状,想要治疗肯定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那么中医治疗妙方三伏贴可以用 来治疗女性痛经吗? 三伏贴可以治痛经,三伏贴主要就是适应于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腻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三伏贴所用中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细辛还具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减少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过敏发作机率,也减轻过敏症状,姜汁则具散寒止咳的效用,所以综合使用有助改善气喘。 细辛挥发油中含有毒性较大的黄樟醚,具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甘遂中含有多氧二萜的有毒成分,有协同致癌作用,是52种致癌植物之一。在这期间,过敏、气喘等疾病症状较轻,毛细孔张开,易由皮肤吸收药效,将元胡、细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药磨粉后,姜汁煳丸,敷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 痛经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精神疏导:尤是对月经来潮不久的女孩子,耐心给予一般医学卫生知识,说明“月经”是女孩子发育渐趋成熟的一种生理现象,可能出现一些生理反应为小腹坠胀,轻微腰酸 均属正常范畴,当经血外流通畅,症状会很快消失。原发性痛经者随着多次月经来潮或生育后症状自然消失,如在小腹疼痛时热敷小腹部可使症状减轻。 2、镇痛、镇静、解痉药。为可待因止痛,水杨酸盐退热止痛,氯丙嗪镇静,抗儿茶酚胺的药物,阻断儿茶酚胺受体,抑制外周副交感神经系统等。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1)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康实,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低,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二)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壳、川棟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成周期后起,经血量少,色暗有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苍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官,血为寒凝,疼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朝化,察滞智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面有块;寒动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 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水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壮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投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若小腹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散寒止痛;若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行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天回阳散寒;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剧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应酌加苍术、茯苓、薏苡仁、羌活以健脾除湿。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血瘀,故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则疼痛减轻;肝郁气滞,经血不利,故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均是气滞血瘀之候。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益母草可去经痛 4款中草药有效治痛经

益母草可去经痛 4款中草药有效治痛经 益母草 益母草是历代医家作为治疗女性痛经的草药,对于治疗气滞血淤型痛经患者有显著的疗效。益母草味性辛苦,微寒,具有活血调经,去淤血,抗凝血,止痛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还能美容养颜,减轻子宫痉挛所带来的痛经,增加子宫兴奋。 推荐调经配方:上汤益母草 配方:益母草,皮蛋,枸杞,磨菇(想要更加鲜美可加入一定量的肉碎)。 功效:用上汤的煮法,不仅可以减少益母草本身的苦味,还能让益母草的药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具有松弛子宫痉挛状态,减轻痛经,散淤血,益肾活血。 当归 当归性味甘辛,微苦,有浓郁香气,外呈黄棕色。当归的养生功效历来受到医学的关注,它主要的作用是补血活血,调理月经,止痛化瘀,润肠通道。还可以根据子宫的状态对子宫进行双向调节的作用,减轻子宫不正产状态带来的经痛。当归有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并能起到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推荐调经配方:四物汤 配方:当归10克,熟地黄12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做法:加水煎煮取汁,分3次服。 功效:补血活血,祛瘀止痛,能有效治疗痛经,血虚,经闭,贫血等症状,对于月经不调者,闭经痛经者有突出疗效。 艾草 艾草是一种能做药用和食物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辛苦,是传统的妇科重要用药。艾草能有效的治疗经寒不调,痛经,不孕等症,具有止冷痛,抗凝血,理气血,温经脉,止血散寒的作用。现代医院表明艾草还是一种有效广谱的抗病毒药材。 推荐调经配方:艾草煮鸡蛋 配方:艾叶10克。鸡蛋2个,红糖适量。 做法:将洗干净的艾叶加水煮成汁,鸡蛋另外煮熟去皮,然后放进艾叶汁中,加入红糖再煮10分钟。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调经活血,能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月经量多,经期乏力能症状。 郁金 郁金为姜科植物的中药,味性辛苦,微寒,具有行气化瘀,活血,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刺痛等功效。还能清漆化痰,降气降火,清热凉血。 推荐配方:郁金配香附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活血,香附能理气血,调经止痛,两者搭配,止痛效果更强,还能疏肝解郁,缓急止痛。

痛经中医诊疗方案(2013)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 一、概述 痛经是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 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前者是痛经不伴有盆腔器质性病变;后者常伴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摸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 2 天,行经第l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

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很多女性非常关注这类问题,因为痛经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女性的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被痛经所困扰。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膏药、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1、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

妇科常用中成药

妇科常用中成药 龙血竭胶囊 血竭性平,味甘咸,无毒,入血分,归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养血生血、消肿定痛、止血敛疮等功效,被誉为“活血圣药”。 【成份】龙血竭。辅料为硬脂酸镁、白炭黑。 【作用类别】本品为骨伤科软组织扭挫伤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三次;外用,取内容物适量,敷患处或用酒调敷患处。 艾附暖宫丸 【成份】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性状】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 【功能主治】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

【适应症状】痛经。 【作用说明】主要有调节子宫平滑肌,抑菌等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蜜丸:一日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 八珍益母丸 【处方组成】益母草,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酒炒),川芎,熟地黄。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气,味甜而微苦。 【功能主治】补气血,调月经。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适应症状】月经不调。 【作用说明】主要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兴奋子宫等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田七痛经胶囊

通则不痛寒则温调虚则补之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浅灰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甘。 【成份】三七、延胡索、小茴香、五灵脂、川芎、冰片、蒲黄、木香,辅料为二氧化硅。 【作用类别】本品为痛经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通调气血,止痛调经。用于经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经失调。 【用法用量】口服,经期或经前5天一次3~5粒,一日2~3次。 【规格】每粒装0.4克 大黄庶虫丸Dahuang Zhechong Wan 【处方】熟大黄300g 土鳖虫(炒)30g 水蛭(制)60g 蛴螬(炒)45g等。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浓,味甘、微苦。 【功能与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用于瘀血内停,腹部

治疗女性痛经的中成药

祖国医学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和气血亏虚三种类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运用中成药治疗痛经则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那么,怎样用中成药治疗不同类型的痛经呢? 一、寒湿凝滞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感到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血色紫暗,有血块,且伴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治疗该型痛经应以散寒除湿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1.痛经丸:该药具有活血散寒、温经止痛之功,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的经期下腹冷痛、量少不畅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6~9克,每日服1~2次。 2.养血调经膏:该药具有养血调经、暖宫止痛之功,适用于经血不足、子宫虚寒所致的经期不准、行经腹痛、宫寒带下、腰酸腿软等症。其用法是:每次将药膏加温软化后分别贴于脐腹部和腰部。 3.艾附暖宫丸:该药具有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之功,王舌用于子宫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1丸(9克),每日服2~3次。 二、气血亏虚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表现为经期或经后下腹隐痛、喜按压,经血量少而质稀,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症。治疗该型痛经应以益气养血、养胞止痛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1.妇康片:该药具有补气、养血、调经之功,适用于气血两亏所致的经血不畅、行经腹痛、疲乏无力、心慌气短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5片,每日服2次。

2.妇康宁片:该药具有调经养血、理气止痛之功.适用于气血两亏所致的经期腹痛。其用法是:每次服8片,每日服2~3次。 需要指出的是,痛经患者除了对症治疗外,平时还应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尤其在经期应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此外,痛经患者宜在经前3~7天或经期用药。有生育要求(未避孕)者宜在经期服药。用药后患者的病情若没有明显的缓解,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三、气滞血瘀型痛经:该型痛经患者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拒按或伴有胸胁胀痛,月经量少而不畅、经血色黑有血块,血块流出后疼痛减轻,四肢欠温,大便不实等。治疗该型痛经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1.元胡止痛胶囊:该药具有理气、活血、止痛之功,适用于经期腹痛、胃痛、胁痛、头痛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孕妇慎用。 2.调经丸:该药具有理气和血、调经止痛之功,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崩漏带下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孕妇禁用。 3.妇科得生丸:该药具有解郁调经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经期不准、经期腹痛、胸满胁痛、倦怠食少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 4.益母冲剂:该药具有调经养血、化瘀生新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血亏血寒所致的经期不准、腹痛带下、腰酸倦怠、头晕耳鸣、产后恶露不净等症。其用法是:每次服1袋,每日服2次。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 5.复方益母口服液:该药具有活血行气、化瘀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其用法是: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2次,可连服7天。

中医辨证治痛经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十种用于女性带下病的中成药

十种用于女性带下病的中成药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楚雄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伍俊妍正常女子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称为白带。白带分为生理性白带和病理性白带。生理性白带为白色稀糊状或蛋清样,无腥臭味,量多少不等,与雌激素水平高低有关,在发育成熟期,或经前经后,或妊娠初期,白带可相应增多,对妇女健康无不良影响;病理性白带为生殖道出现炎症,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变化,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即为带下病。临床表现以阴道分泌物量多为主,带下色白、质稀、味腥,或色黄、质稠如涕如脓,且连绵不断。中医认为,带下病主要与湿邪有关,多为脾虚湿热,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所为,当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利湿,温肾固元,收涩止带为治。带下有虚实之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以下逸仙逸仙药师介绍十种用于带下病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脾虚湿盛型:主要表现为带下色白或淡黄,无异味,绵绵不断,四肢不温,精神倦怠,尿频,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等,治疗以健脾胜湿为主,宜选用健脾益气、升阳祛湿止带的药物,如千金止带丸、妇科白带胶囊、愈带丸、归芍调经片等。1、千金止

带丸:由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川芎、香附、木香、砂仁、小茴香、延胡索、杜仲、续断、补骨脂、鸡冠花、青黛、椿皮、牡蛎组成。健脾补肾,调经止带。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月经不调、带下病,症见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多、色淡无块,或带下量多、色白清稀、神疲乏力、腰膝痠软。2、妇科白带胶囊:由白术、苍术、党参、山药、柴胡、白芍、陈皮、荆芥、车前子、甘草组成。健脾舒肝,除湿止带。用于脾虚湿盛,白带连绵,腰腿酸痛。湿热(毒)型: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白带色黄稠,或夹有血丝,味恶臭,阴中瘙痒,小腹疼痛,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等,治疗以清热燥湿为主,宜选用清热燥湿止带的中成药,如妇科止带片、妇科千金片、花红片、金鸡胶囊、妇炎康丸、盆炎净颗粒、宫炎平片、金刚藤糖浆、抗宫炎软胶囊、三金片、妇炎康复片、保妇康栓、消糜栓等。 3、妇科止带片:由椿皮、五味子、黄柏、龟板、茯苓、阿胶、山药组成。清热燥湿,收敛止带。用于慢性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粘膜炎所致湿热型带下病。 4、妇科千金片:由千斤拔、单面针、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党参、鸡血藤、当归组成。清热除湿、补气活血,去瘀毒,清湿热,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以及有小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腰骶酸痛,神疲乏力等症状的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或慢性宫颈炎的患者。 5、妇炎康丸:由川楝子、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

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 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舌脉: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 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 中成药:痛经宝颗粒、少腹逐瘀胶囊(颗粒)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丹皮、甘草等。 ②痛经宁(省中医院经验方)加减。制香附、当归、白芍、三七粉、川芎、黄、乌药、延胡索、郁金、红花、五灵脂、莪术、徐长卿等。 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等。 中成药:花红片(胶囊)、妇科千金片(胶囊)等。

女人治痛经 按摩4穴位超管用

女人治痛经按摩4穴位超管用 三阴交穴: 穴位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阴交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阴交1分钟。 按揉三阴交功效:具有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对所有妇科疾病疼痛均有缓解作用。 太冲穴: 穴位位置: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揉太冲功效:具有明显疏肝止痛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痛经,还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疾病。 子宫穴: 穴位位置: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一横掌处(脐下4寸)正中。左右旁开四横指(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有一点即是此穴。 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 点揉子宫穴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气止痛的作用。 血海穴: 穴位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按摩方法: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揉按血海穴功效:具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月经期的小腹疼痛。 自我按摩对痛经的治疗,一般多主张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月经来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施手法治疗。按摩的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疗须在经前当下腹部、腰骶部出现疼痛时操作。如手法得当,可使经期提前1~2天,随着经血排出,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 因此,治女人痛经,选对方法很关键,治女人痛经方法4穴位按摩超管用,穴位按摩治痛经能有效缓解痛经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