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社会制度特征与组织的人际关系模式_孙劲悦

拉丁美洲社会制度特征与组织的人际关系模式_孙劲悦
拉丁美洲社会制度特征与组织的人际关系模式_孙劲悦

拉丁美洲社会制度特征与组织的人际关系模式

孙劲悦 孔 文

(东北财经大学M B A 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摘 要:拉丁美洲的国家在自然环境、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由于历史的传统和相似的政治、经济经历,这些国家的文化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其表现在社团主义、官僚独裁主义、惠配主义、家长式专制制度。文化传统对组织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包括对组织的结构、层级、制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社会制度;文化;人际关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5)06—0017—05

一、引言

拉丁美洲北起墨西哥,包括中、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以及西印度群岛的一部分,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所以,这一地区的文化一方面受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土著人以及非洲和欧洲移民的影响。虽然西班牙的殖民地分成了众多较小和中等大小的国家,但葡萄牙的殖民地则一直保持着一个统一的版图,形成了今天的巴西。

拉丁美洲的国家在自然环境、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本土居民、19世纪进口的奴隶以及20世纪初欧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形成了各种特色鲜明的文化,成为当代拉丁美洲社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学者研究发现,拉丁美洲各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J o h n s o n ,1993),这也确是事实。这些国家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文化都源自西方的价值观。虽然欧洲人“发现”拉丁美洲新大陆时,已有几百万人定居于此地,但多数国家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进展而沦为殖民地,文化亦处于西方的影响之下,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300多年殖民统治下,印第安文化被西欧的各种文化传统所取代。而后大量非洲黑人奴隶的输入,使非洲的文化也融合进来,形成殖民地时期拉丁美洲混合文化。后又处于北美文化和经济霸权的影响之下,所以,这种混合文化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是罗马天主教国家,多数讲西班牙语,只有该地区最大的国家巴西讲葡萄牙语。拉丁美洲国家在历史上有相似的政治经历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后来又经历了军人政权的官僚独裁主义统治。这表明,各国之间在存在着差异的同时,也由于相同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经历以及文化传统中的共同遗产,而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共性。这些都广泛地影响着拉丁美洲的制度和组织,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二、拉丁美洲社会制度中的文化特征

如前所述,尽管拉丁美洲国家间存在着差异性,但由于历史的、文化的传统和相似的政治、经济经历,这些国家存在着一些共性,其中,从文化的视角看,拉丁美洲社会制度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这2005年 第6期 辽东学院学报 第7卷 总第45期 N o .6.2005 J O U R N A LO FL I A O D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7,S u m N o .45

收稿日期:2005—11—10

作者简介:孙劲悦(1961—),女,吉林吉林市人,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组织及社会心理。

DOI :10.14168/j .issn .1672-8572.2005.06.006

里,我们暂时抛开拉丁美洲各国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从拉丁美洲国家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国家和企业以及同社会之间的关系、甚至制度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其社会制度的文化特征。

拉丁美洲社会制度中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四个角度来阐释,即社团主义、官僚独裁主义、惠顾主义、家长式专制制度。

(一)社团主义

社团主义(C o r p o r a t i s m)这个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曾经被翻译为合作主义、统合主义、法团主义。尽管对于社团主义的概念存在各种有差别的解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所强调的是利益差异基础上的合作(N e e,1995)。

在拉丁美洲,精英人士往往以社团方式组织起来,军队、公务员、银行职员、经营性公司、以及教会都在其自己的领域内维持着某种霸权(O'D o n n e l l,1977;K a u f m a n,1977)。因此,个人及利益在政治上通过这些社团的会员身份来代表,社团代表他们作出决策,但通常要得到官方的批准和监督。在拉丁美洲,国家在组织、支持、控制其内部事物和与其它社团之间的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团制度与多元形式的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社团制度下,国家鼓励成立一定数量的官方承认的集团,这些集团在既定的和可控的限定因素内与国家互相作用和影响(M a l l o y,1977)。

由于对可以和国家打交道的社团有明确界定并任命经批准成立的组织的领导人,这种国家社团制度的一个结果是,它减少了社会团体自发形成的可能性。从国家层面看,这种形式的社会组织被常用来控制工人运动,并为那些热衷于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国家主义集团服务。这种保护主义的思想意识导致拉丁美洲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并且形成了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市场而介入国家机构的区域性游说集团。

(二)官僚独裁主义

官僚独裁主义(B u r e a u c r a t i c a u t h o r i t a r i a n i s m)是拉丁美洲社会制度的一个显著的文化特点。正如前面提及的那样,在拉丁美洲,国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一直是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最重要的角色,在军人政府期间尤为明显。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一直是最大的企业所有者和最主要的雇主,是影响制度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力量。多年以来,这种官僚独裁主义政治不但一直充斥着公共部门,而且也充斥着私人部门,这种价值观把普通民众和员工看作其政策或决策的被动接受者,使拉丁美洲的社会制度呈现出官僚控制和恩人面孔的权力主义文化特征。

官僚制度和正式程序是军人统治时期制度控制的主要形式,并且还将被继续广泛沿用下去。独裁主义的国家以有限多元化和低流动性为显著特征。与美国相比,拉丁美洲的利益集团在数量和种类上要少得多,尤其是在军人政权时期(M a l l o y,1977;J o h n s o n,1993)。拉丁美洲人过去一贯表现出对参与利益集团的活动缺乏兴趣,也缺乏有组织的政治需求,这给操纵和滥用政治和经济权力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拉丁美洲公民自由的恢复引起了利益集团数量和活动的增加,政治意识和消费者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自由化和控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需要促使巴西各地区消费者协会迅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界对产品质量的日益关注。

(三)惠顾主义

惠顾主义(C l i e n t e l i s m)是另一个拉丁美洲问题专家所关注的问题,一个最著名的政治学角度的定义是,惠顾主义是关于在社会中“谁得到什么”的艺术和科学(L a s s w e l l,1958)。它还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非正式的、不同社会地位人士之间排他性的交换关系”(K a u f m a n,1977)。为了有助于理解“谁得到什么”,一些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C l i e n t e l i s m这一概念,它在政治学中又被称为P a t r o n-c l i e n t M o d e l,它是在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实际的或想象的依赖情形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情况是低收入的下级依赖上级或老板来取得补偿性的恩惠,另一种类型可能发生在客户和低收入下级之间。另外,在一些国家的新的民主政治中,总统候选人也经常对公众作出惠顾主义者的承诺,如诸如“请投我一票,我上台后将采取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工资的政策”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交换,其中

包含了一系列象征性要素。在公共部门的雇员负责为商人提供合同、补贴和其它利益的情况下,惠顾主义往往会伴随着腐败和贪污渎职行为的发生(W i l l i a m s o n,1992)。

惠顾主义在组织中的盛行是由于对官僚权力当局的普遍不信任或对国家机构的效率、对法律和规定的公正性缺乏信心。官僚主义者本身也在鼓励惠顾主义,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完成某项任务的决策,比如依据某个面孔看上去是不是和谐或者其它更实际的考虑来作出决策。由于制度的无效率和扭曲,公共部门的雇员在以下情况下也许能够及时提供服务:如果他认为客户比较讨人喜欢,如果他需要依靠该客户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由于其它他认为相关的原因;他也可能穿透法定权力的表层,随意地以其它方式作出决定。组织内封闭的利益集团、派系和小集团的形成使惠顾主义的作用更加明显,这些类型的团体是主要的行动单位和力量,它们常常以独立自主的姿态鼓励对司法决策的抵抗或支持其变革。

(四)家长式专制制度

家长式专制制度(P a t r i m o n i a l i s m)是拉丁美洲社会的另—个特征,常常引起学者们的关注(M a l l o y 1977;O'D o n n e l l1977)。家长式专制制度被韦伯描述成一种政治统治形式,它把家庭权力聚集到官僚机构中,领导者的权力延伸到下属的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这样的组织里,上级的权力来源于为加强下属的服从和一致性而进行的私人活动领域内所产生的准则和规范。在用服从和忠诚换取保护这一意义上来说,这种家长式关系也是一种父权式统治关系,这种关系不仅限于工作方面,也往往涉及感情和物质方面的关心。家长式专制制度、父权制(P a t r i a r c h y)、家长式作风(P a t e r n a l i s m)这些概念经常被混用,实际上它们是互补的。拉丁美洲的学者把父权制用于特指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支配(S c o t t,1994),而家长式专制制度则更多地指公共活动和私人活动领域区分不清的政治统治和支配形式(M a l l o y,1977)。W i l-l i a m s o n(1992)把家长描述为“一个保护其顾客和雇员以换取其忠诚的有权力的人”。

社团主义、官僚独裁主义、惠顾主义和家长式专制制度构成了拉丁美洲社会制度中的典型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渗透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对组织的结构、管理和决策的方式、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以及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不同阶段,政治、社会的这四个方面的特征一直或强或弱地渗透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中,不论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也不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经济组织,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

三、拉丁美洲社会制度的文化特征对组织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组织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包括对组织的结构、层级、制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里丁在对海外华人企业的研究中指出,“一个组织,尤其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成为主导类型的组织,可以看成是一定文化的产物。”[1]本文仅从拉丁美洲社会制度的文化特征入手,从人际关系方面加以分析。

(一)组织人际关系的基础:结构和层级

从理论上讲,组织的结构是由其战略决定的,在不同的组织目标和战略框架下,组织可能会采用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或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但拉丁美洲企业的组织结构却深受其文化特征的影响。

拉丁美洲的企业组织从总体上看,大多是按照传统的职能,比如生产、营销、财务等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从组织的层级上看,是一种垂直的、僵硬的层次结构,内部往往包含很多等级,许多企业仍然把与客户的接触放在最低层次的员工手里,这就导致了企业面向客户、面向市场做出灵活反应的能力较弱。所以,从整体上看,该地区的企业没有做好迎接地区间和全球性竞争的准备(A r i a s a n d C o n d o,1995)。

官僚独裁主义、惠顾主义、家长式专制制度的文化对形成大多数组织的职能型的多层级组织结构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反过来,这种组织结构和层级又促进了这种文化在社会制度的表层呈现出来的各种风气、习俗和行为方式。

(二)组织的决策方式

官僚独裁主义和家长式专制制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决策权的集中和掌权者的保护态度。拉丁美洲的社会政治制度传统上一贯鼓励这样一种认识和思潮,即认为工人阶级、普通公众不能界定自己的需求,也没

有能力为捍卫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这样的价值观在企业组织中,体现为管理者把许多时间花在正式的会议、文件和报告上,很少进行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决策是由管理者以集权的方式做出,没有普通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因为在拉丁美洲,员工和公众不参与决策的观念是共同的历史传统。而且在决策时,管理者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直觉(i n t u i t i o n),而不太依靠系统的数据资料或详细的报告。这种决策权集中于组织最高管理层的状况来自于该地区伊比利亚天主教的传统,也来自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独裁主义统治方式,这种方式后来传输到殖民地及随后的政府(S h e a h a n,1987)。政府也认为分权的政治举动必然会造成混乱和不稳定。同样,组织也不给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担心会因此丧失对员工的控制或害怕他们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

另外,管理方式上具有随意性。许多企业没有战略规划、雇员绩效评价体系以及薪酬体系,只有大公司和跨国公司有正式的雇员绩效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在一些中小型私人组织中,薪酬体系非常不完善甚至实际上不存在(A r i a s a n d C o n d o,1995)。在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同工资差别制度无关。管理者习惯于事先不做计划,或者即使有计划也不根据这些计划来安排时间。此外,多年以来,政府的过度干预也把企业的战略计划变成一项无用的练习。

(三)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模式

在谈到文化特征对企业组织中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时,有学者使用了“渗透性”或“扩散性”(d i f-f u s e d)一词,这个词是指这种影响广泛地渗透在组织的各个层面,甚至扩散到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由于官僚独裁主义、惠顾主义以及家长式专制制度的影响,企业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支配与服从、依赖与被依赖、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在官僚独裁主义和家长式专制制度下,组织的管理者希望以对下属的保护态度换取下属的服从和忠诚。这就使得企业组织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长是最高管理者,员工是孩子,由于“孩子”不能界定自己的需求,也没有决策能力,所以需要家长的保护。在拉丁美洲,传统上认为雇主应该关照其雇员在社会和物质方面所关切的事。例如,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家长的角色,尽管在世纪之交随着各国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采用,这一情况已有了显著的改变。与日本企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拉丁美洲的家长式作风同低工资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有限的资源联系在一起,这时,它便直接导致了下属对上司的高度依赖关系,特权被当作管理者的恩赐,而不是被看作员工自己应得的权利。这种习惯做法增加了企业中的管理控制,减少了雇员反抗和对峙的机会。从传统上讲,家长式作风在拉丁美洲的企业组织中找到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通常把个人的从属关系看得比个人成就更为重要(O g l i a s t r i,1993;H o f s t e d e,1994)。

第二,工作事务和个人事务、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的混合。

拉丁美洲人和欧洲南部国家的人有着明显不同于那些讲英语的国家和北欧人的管理文化(H i c k s o n a n d P u g h,1995)。正如H i c k s o n和P u g h指出的那样,拉丁语族的人对于权威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有一种更为个人化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他们的文化被认为是一种高度关联的和渗透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外人”更容易被允许进入个人的私人空间(H o f s t e d e,1994;E i s e n s t a d t a n dR o n i g e r,1984)。这种渗透性文化中的人不把自己与工作严格区分开来。因此,在工作事务和个人事务之间、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虽然拉丁美洲地区许多先进的产业部门已经汲取了美国商业活动的价值观(O g l i a s t r i, 1993),但“渗透性”(d i f f u s e n e s s)仍然是私人和商业企业中主要的文化特点。例如,在工作场所和私人生活、朋友和业务伙伴、家庭和组织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叠。体现在雇用制度上,雇用亲戚和朋友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在公共组织和家族组织中更是如此。政治家通常雇用妻子或孩子作为自己的高级秘书,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需要雇用自己能够完全信任的人。私人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它们也雇用亲戚

和朋友,一些大型私人企业也保持着这种做法。这一点与东亚的企业组织有相似之处,同亚洲文化,比如中国和日本也比较相似。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界限模糊不清,在经济活动和官僚机构中的个人态度助长了腐败。

(四)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

象征性的交换关系在任何一个经济转型社会,在任何一个处在由不发达变为发达过程中的国家里可能都存在。比如,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高等学校人才选拔方式采取按高考分数录取的国度里,高中学生的家长会采取请老师吃饭、过年过节送礼物等方式,换取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投入一点儿精力,多给予一点儿照顾,这实际上就是惠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又如,政府组织中的某些部门的个人利用职权决定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分配给那些给自己好处最多的房地产开发商,等等,是惠顾主义一种更强有力的(p o w e r f u l)表现形式。在西方,总统候选人以上台后采取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提高工资等许诺,换取公众的投票,是民主制度中一种典型的惠顾主义。

在拉丁美洲,惠顾主义不仅在政府部门,而且在企业组织中普遍存在,已经形成了组织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就是说,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由不同组织中的个人之间的象征性的交换关系得到了界定。惠顾主义文化的盛行将导致腐败和权力的滥用,一方面,上层社会和各种利益集团的象征性交换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攫取着有限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在社会的底层,大量的“边缘化”人群和新生的赤贫阶层在社会的潜规则和潜文化中挣扎,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这一点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或许具有前车之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询.文化传统与经济组织[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M a l c o l mWa r n e r.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n c y c l o p e d i a o f B u s i n e s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8v o l u m e s e t[M].T h o m-s o n l e a r n i n g,2002.

[3]V a l e r i a B r u s c o,M a r c e l o N a z a r e n o,S u s a n CS t o k e s.C l i e n t e l i s ma n d D e m o c r a c y:E v i d e n c e f r o mA r g e n-t i n a,T h e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P o l i t i c a l P a r t i e s a n dL e g i s l a t i v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 P a r l i a m e n t a r y a n dP r e s i d e n t i a l R e g i m e s

[C].Y a l e U n i v e r s i t y,M a r c h2002.

[4]D e r i c k W.B r i n e r h o f f,A r t h u r A.G o l d s m i t h.C l i e n t e l i s m,P a t r i m o n i a l i s ma n d D e m o c r a t i c G o v e r n a n c e:

a n O v e r v i e wa n dF r a m e w o r kf o r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P r o g r a m m i n g[M].U.S.A g e n c y f o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a n d O f f i c e o f D e m o c r a c y a n d G o v e r n a n c e,D e c e m

b e r2002.

[5]S a m u e l G r e g g.C o r p o r a t i s m,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a n d F a i t h[J].t h e W a l l S t r e e t J o u r n a l E u r o p e,J a n u a r y 31,2005.

(责任编辑:高德福) T h e S o c i a l S y s t e m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t h e I n t e r-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o f L a t i nA m e r i c a

S U NJ i n-y u e K O N GW e n

(M B AS c h o o l,D o n g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D a l i a n11602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D e s p i t e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n a t u r a l e n v i o r n m e n t,c u l t u r e,e c o n o m y a n ds o c i a l s y s t e m,n a t i o n s i n L a t i n A m e r i c a h a v e s o m e c o m m o n c u l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r t h e i r h i s t o r y a n d f a m i l i a r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e x p e r i-e n c e s,w h i c h a r e e x p r e s s e l a s c o r p o r a t i s m,b u r e a u c r a t i c a n t h o r i t a r i a n i s m,c l i e n t e l i s m a n dp a r t r i m o n i a l i s m.C u l t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i m p a c t s g r e a t l y o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i n t h e i r s t r u c t u r e,l e v e l,s y s t e ma n d i n t e r-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K e y w o r d s:S o c i a l s y s t e m;c u l t u r e,i n t e r-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参见王询:《文化传统与经济组织》,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p.323-345。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大 学 生 人 际 关 系 特 占 八 、、 分 析 人文科学系 级汉语言文学班10

邓春丽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摘要】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 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 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 正文: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 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满足的心理状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 活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豪斯顿研究人际关系发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没有足够社会支持的人就会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他们感到孤立无助,或是因为人际交往过程得 不到足够的自我暴露的机会。所以当代的大学生要培养足够的能力,妥善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 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 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1 )与同学交往平淡,缺少知心朋友。 大学,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又觉得自己没有一个朋友。我们可以广泛的认识很多人,可以有很大的交际圈,但多属点头之交,总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 没有知心朋友,因而倍感空虚、迷茫和失落。

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的运用论文

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的运用论文 大学之‘大’,乃全面、普遍、高深、超然;大学之‘学’乃精神、思想、探索、创造。在大学中有许多重要的东西是在课下自学得到的,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西北大学校长,孙勇教授说:“大学校园能让你受益最大的也许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影响。”陕西旅游学校校长胡树群说:“大学朋友绝大多数比较重视知识的积累,因为这是飞行的油料,人生除了健康的身体外,至少还要两方面的本事:一是处事的本事,二是处人的本事,缺一不可。有了处事的本事就可以起飞了,但是没有处人的本事就可能撞机。”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多么的重要。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并想有所提高.那么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呢?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故意封闭自己。其次要注意社交礼仪,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要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人际交往有以下原则(1)平等的原则: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有深厚的感情。(2)相容的原则:即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双方都要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信守诺言。古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5)宽容的原

高中生人际关系特点

高中生人际关系特点 高中生人际关系之人际交往定义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 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高中生人际关系之特点 1、交往中有“结伙”的特点。 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 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高中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 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 于小团体成员态度的相似性往往形成了形式松散而行动又往往协调 的群体。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 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 需要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高中生交往中 的需要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 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高中生中出现“哥们”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高中生中同性朋友占90%以上,两性之间的交往,尚存在一 定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 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高中生的交往变得 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一旦 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 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高中生己不满足于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交往范围,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据调查,许多高中生自发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兴趣沙龙,进行各类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纷纷办起具有高中生特点的报刊,打破原来班级、年级界限,常常跨班级、跨年级,甚至跨校交往。 高中生人际关系特点之影响因素 1、影响高中生与父母关系的因素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高高中生对兴趣、物质利益、知识才能、人格尊重等方面的要求很小,而对思想相通、感情相通两方面的近似性因素要求比重很大,两项合计为84%。 2、影响高中生与教师关系的因素 在和教师的关系中,对思想、兴趣、感情等相似性因素的要求合计为30.5%,可以看出师生间思想、兴趣、感情的接近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信息需要、人格尊重需要两项合计为68.5%,可见师生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水平的教学和人格上对学生的尊重,即需要的补偿性因素是主要的 3、影响高中生与同学关系的因素 在和同学的关系中,学习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人格尊重上的需要合计为42%,兴趣相投、感情相通合计为58%,相似性因素居主导地位。综上所述,高中生人际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与父母关系为思想、感情的相似性因素;师生关系为知识、人格尊重需要的补偿性因素,但相似性因素不可忽视;同学及中心论往往是一回事,它们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5章_人际关系

第五讲人际关系与沟通主要内容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的技巧人际沟通沟通实践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美国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健康问题,另一个是人际关系问题。现代管理的两个主要分支:一是建立在经济人与效率逻辑之上的科学管理,另一个是建立在社会人与感情逻辑上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满足需要的状态。人际技能: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在面对面交往中采用的行为。人际技能:人们在面对面相遇时安排自己的行为以使其接近自己目标的技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人际技能是衡量个体能力(情商)的重要标准组织行为学要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个人身心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的成功能力的表现机会增加抑郁症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抑郁症和焦虑症更为突出,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这个数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7~8倍。 抑郁症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人际关系的种类按交往范围:两人模型:夫妻、父子、上下级、师生三人模型:婆媳关系、丈夫的女朋友、两个上级按交往层次:横向、纵向按交往内容:情感导向、工作任务导向按交往关系:强强模型、强弱模型人际关系的种类强强配适用:同为下级,兴趣一致需要健全的制度,超人的大度强弱配主属型:党政,家庭,上下级互补型:党政,家庭,同级两人模型的四种形式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的性格地理位置交往次数共同兴趣需求的互补团体的目标制度、政策和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的判别见面之交: 天气, 体育, 问好一般朋友: 新闻, 工作,花边新闻亲密朋友: 家庭生活知心朋友: 爱情, 绝密,稳私二人际关系和谐的技巧人际关系平衡甲对乙的(需求+吸引)=甲对乙的(需求+吸引)人际需求:情感、利益、尊重、赏识人际吸引:审美、学习、模仿人际需求和人际吸引同时存在、互相补充人际关系失衡个人品质缺陷:私心虚伪骄傲刁钻人际关系失衡管理工作的问题:沟通不良过分竞争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政策和领导不当人际关系学科20世纪30年代:霍桑实验和组织行为学派20世纪40-50年代:群体动力和劳资关系群体、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人际/产业关系20世纪60-70年代:组织的人

《组织行为学》人物和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 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泰罗(美): 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吉尔布雷斯夫妇(美): 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 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 2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五.亨利-甘特(美): 1、科学管理的倡导者之一。 2、贡献:a.创制了“甘特图”;b.提出“劳动报酬奖金制”;c.指出“在所有的管理问题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d.认为企业应将重点放在“服务”上。 3、主要著作:《劳动、工资与利润》、《工业领导》、《工作的组织》。 六.亨利-福特(美): 1、福特汽车公司创建人,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 2、福特主义: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到工厂管理,使用单目标机械工具和装配作业线进行生产的一种理论。 3、于1914年开始在工人中实行“利润分享计划”。 4、主要著作:《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天和明天》、《前进》。 七.马科思-韦伯(德): 1、古典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组织理论之父”。 2、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3、主要著作:《新教的伦理》。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戴尔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戴尔﹒卡耐基说过: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建立友谊, 切磋学问,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心理相容度高,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兴趣爱好相近,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学习相同的专业,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一旦得不到满足,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

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 C )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D.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 A ) A.个体B.群体 C.团队D.组织 3.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是( B ) A.抉择分析B.相关分析 C.离中趋势分析D.集中趋势分析 4.格雷夫斯把价值观分为七类,其分类的基础是( D ) A.人员的不同对象B.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 C.追求的不同目标D.不同行为方式 5.根据控制方位论,技能为本报酬制能使员工更倾向于( A ) A.内因控制B.外因控制

C.前馈控制D.反馈控制 6.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源泉是( D ) A.弹性的规章制度B.合理的组织结构 C.和谐的人际关系D.良好的信息沟通 7.事业生涯的两个组成方面分别是态度和( B ) A.知觉B.行为 C.性格D.价值观 8.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的阶段是( C ) 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 C.规范化阶段D.有所作为阶段 9.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这种效应是( B ) A.群体助长效应B.社会惰化效应 C.从众效应D.责任分摊效应 10.把信息有选择地转达给自己的朋友或相关的人,这种非正式沟通的形式是( C ) A.偶然式B.流言式 C.集束式D.单线式 11.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三类:感情、包容与( D ) A.尊重B.成就 C.利益D.控制 12.管理群体间互动最简单、花费最低的方法是( A ) A.制定规则与程序B.设计联络员角色 C.成立工作团队D.建立特别工作组 13.领导的专长权来自于( D ) A.组织赋予的物资分配权B.组织赋予的决策权 C.组织赋予的人事权D.下级对上级的信任与尊敬 14.领导权变理论又被称为( A ) A.情景理论B.领导理论 C.权力理论D.周期理论 15.领导作风论认为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导的组织适宜采用的领导方式是( C ) A.集权式B.任务式 C.民主式D.放任式

《组织行为学》14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 (一) 张林这一辈子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 的诊断记录: 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 张林:确实是这样。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 张林:首先它很烦人。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 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我监督工人们操作制造箱子的机器设备。这些工人都是从最偏远的农村招来的,很难管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他们对工作和公司没有积极的态度,毫无感情。我的老板,那个幕后指挥者,总是要求我对他们狠一些,督促我要求他们提高工作速度。告诉你一个例子,你或许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手下有一个老年妇女,大约有50岁,生产装冰箱用的箱子,因为箱子太大,所以她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敢说,她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我看见老板站在她身后,手拿着秒表,大声叫着,呵斥她快点。我一点也不喜欢他那样做,就象我不喜欢穿着鞋磕着地走路一样。一次,老板请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出去吃饭,那些同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嘴脸极其令人厌恶。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为了提升而必须做的事”。那之后不久,老板就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我不会或不愿强迫别人努力工作。 心理医生:你对此有何反应? 张林:我十分难过。那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不能确定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因此我去一家职业介绍所去作能力测试。 心理医生:那么,测试结果怎么样?

组织行为学领导案例分析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费奥瑞纳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简介 1999年7月,卡莉·费奥瑞纳正式加入惠普,出任惠普ceo。当时惠普市场收益低迷,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卡莉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她出任ceo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狂飙突进式改革举措,强调速度。事实上也帮助惠普走出了低迷,市场份额开始回升。 但是2002年,费奥瑞纳按照自己一贯的管理风格,独断专行,力排众议,在自己的一手推动下,惠普公司以190亿美元收购了康柏电脑,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非议。然而,合并后的惠普表现不尽如人意:她预想的1+1>2并没有实现,反而小于2。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利润率未见提升。为提高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占有率,惠普与戴尔等大打价格战,从而严重蚕食了公司利润。自2002年以来,惠普个人电脑业务的利润率只有1%。去年第四季度,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惠普的占有率降至15%,戴尔则升至15.9%,惠普因此痛失个人电脑市场头把交椅宝座。此外,与康柏的合并没有推动惠普其他业务的发展。过去一年,IBM(美国商用机器公司)和戴尔在网络服务器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提高,而惠普的占有率则从28.7%降至26.6%。自2001年9月以来,惠普股价下跌了约15%,而其竞争对手戴尔的股价差不多翻了一番。于是女强人采取了裁员、革除和更换高管的措施企图挽回败局。但是非但不能取得效果,反而因强硬、固执、独断无情的领导风格得罪了不少人,在公司失去人心,怨声载道。在2005年2月9日,经过了一年多的会议裁决和卡莉的苦苦挣扎,无力挽回败局的卡莉终于还是在一片消极评论中被惠普辞退,从而结束了费奥瑞纳在惠普的5年半的职业生涯,也终结了硅谷的神话。 曾经的世界第一女ceo,女强人,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下面我将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局限内,简单分析一下惠普公司前女CEO卡莉?费奥瑞纳在惠普的职业生涯从辉煌走到被辞退的的原因。 二、案例分析 目前,从卡莉·费奥瑞纳的整个职业生涯来看,她是一位成功者,因为他是全明星级别的世界性女ceo,享誉世界;然而就其出任惠普ceo五年多时间的领导方式及结果是失败的典型案例。 1.特质理论和性格、气质的心理学理论解读卡莉?费奥瑞纳的个性特征。 事实上,卡莉的领导是维系在其非凡魅力之上的独揽大权、高度专权式的家长制作风,而惠普需要的是一个懂得经营现代企业的ceo,并非一个封建暴君。 在领导的特质理论中,也强调了魅力、热情、勇气、外倾性、责任心等共性来标榜领导,而这位女强人恰恰缺少了情绪智力这一特质,这也是她致命之处,这导致了她与下属关系的紧张并且怨声载道。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人的生存质量逐渐提高,人们已不是为了温饱而单纯地与他人交际,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现代人际关系的特征 其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应当说,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愿望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社会的复杂以及人们心理的微妙,使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一定困难。一方面,人们渴望交际,追求友谊,但同时又惧怕深交,心存戒备,甚至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渴求与心理焦虑构成矛盾,使相当一部分人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望而生畏,进而感慨万千:“生活像爬大山、趟大河”、“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条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的苦乐年华。”

究其实,这是由于现代人受人际交往中的传统观念“防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我国,人们交往的一个传统基本策略是一个“防”字。防人即防“人说”,防“人心”。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难度量” 等。从这种封闭的设防立场出发,中国人由防“人论”变成防止“失言”,自己则尽量“不言”、“少言”,勿“直言”、“传言”、“大言”、“谎言”,并努力做到“会言”。中国人人际交往的误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防”字,它与现代人所倡导的坦诚、自若、轻松的交往风格是相冲突的。难怪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认为跟人接触是难上加难,轻了不行,重了不行,深了不行,浅了不行。由于每个人的苦乐不均,品格不同,修养不一,地位不等,再加上感情的起伏跌宕,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每人都是“君”,“ 伴君如伴虎”。交往不再是万无一失的了,一不小心交往就会变成伤害,如同刀锋和伤口的接触一样。生活紧张,关系也紧张。现代社会的交往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艺术,人们自然感到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并难以应对自如。 其二,人际关系的表面化。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导致人们交往空间范围的缩小。当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分工日趋精细,交通通讯迅猛发展,为拓宽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组织行为学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问题,要走向成功就必须处理好人际关系。 第一,要有容人之量,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事实上,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就会发现,冲突的双方几乎完全不理解对方,完全是不互相体谅对方。想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际关系,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从自我出发的单向观察与思维,而要从对方的角度观察对方,替对方着想,也即由彼观彼。在此基础上,善解他人之意。如此处理人际关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能由彼观彼、善解人意,就没有别开生面的新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 第二,关心帮助别人。患难识知已,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这时那怕是一个笑脸,一个体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因此,当别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

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对别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小心吝啬,怕招引麻烦,交往很可能因此而中止。 第三,要注意仪表美。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仪表有魅力的人更活泼愉快,更友善合群。衣着整洁、大方,仪表举止自然会给人一种亲近感,反之,过分修饰,油头粉面,浓装艳抹,则会给人一种不合宜的印象。 第四,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初次交往中,有效地表现自己固然重要,但做一个耐心的听众,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同样是不可少的。 第五,主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因此,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因此,我们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你的人际关系处境也会越来越好。 处理好我们个人或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际交往促进深化自我认识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解析

《经济法学》课程作业 第一次: 1. 下列对胜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深层次特征 能够预测工作绩效 可以定性描述 能够区分优秀和一般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可以定性描述 2. 某个人掌握支配你的职位和责任的权力,期望你服从规则的要求。这种权力称为() 强制性权力 奖赏性权力 法定权力 参照性权力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法定权力 3. 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职能来建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被称为() 事业部制 横向组织结构 矩阵制 无边界组织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横向组织结构 4. 光荣榜是一种典型的()形式。

员工参与 员工认可 弹性福利 技能工资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员工认可 5. 工作要求员工表达出来的情绪与他们的真实情感不吻合的现象,称为() 情绪劳动 情绪失调 情绪障碍 情绪缺乏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情绪失调 6. “入乡随俗”,反映的是() 角色知觉 角色冲突 心理契约 组织承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角色知觉 7. 在沟通过程中,噪声存在于哪个环节() 编码 译码 信息传递

以上都是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以上都是 8. 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是() 正相关 负相关 无关系 倒U型关系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倒U型关系 9.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提出者是() 西蒙 霍桑 梅奥 卡尼曼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西蒙 10.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中不包括()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 社会行为 本题分值: 4.0 标准答案:社会行为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四个方面: 1、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2、师生关系 3、同伴关系 4、亲子关系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中有“结伙”的特点。 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中学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于小团体成员态度的相似性往往形成了形式松散而行动又往往协调的群体。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 需要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中学生交往中的需要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 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中学生中出现“哥们”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调查,中学生中同性朋友占90% 以上,两性之间的交往,尚存在一定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中学生的交往变得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一旦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 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

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题目: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姓名: 李宇哲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会计 学号: 2011106084 20 12 年8 月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浅析积极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传统组织行为学的消极取向基础上提出的新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即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怎样发挥员工的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本文介绍了积极组织行为学产生的过程及其内容、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及积极心理学的区别,分析了积极组织行为学子概念的内涵、开发培训方法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括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 一、引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和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的标志。如何挖掘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性,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21世纪初由鲁森斯(Luthans)提出的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经成为目前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应用的新成果,是管理学、行为学的新发展。积极组织行为学相对于传统组织行为学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翻新,以及研究重点简单的由消极性转向积极性,而是有着具体标准和严格概念界定的研究范畴。POB研究实际上是追求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而且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在组织中对绩效提升的影响性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POB尤其强调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特性。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起源于1927——1932年梅奥等人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的著名试验——“霍桑试验”。他们总结: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积极特性方面的影响,如士气、安全感、自尊、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的管理。换言之,积极的帮助、正面的影响、员工积极的态度均对工作效率有显著影响。 尽管大量的实证以及显著的表面效度支持着有关人的积极性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更多地聚焦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负面障碍等方面,如怎样引导和激励消极、懒惰的员工,如何确定组织中员工负面情绪所造成的金钱损失,如何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态度和行为,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冲突和应对压力、倦怠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组织行为学家Wright认为主要是以往的组织行为研究过分强调“费效分析”的价值取向,即一切行为和政策都要以它们使组织付出的成本和给组织带来的收益为基础来衡量其效果和价。Wright等将这种取向称为“忠于管理的观点”。

沟通学(管理沟通)试题库

沟通学(管理沟通)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沟通: 2.知觉: 3.思维方式: 4.组织沟通: 5.人际关系: 6.人际沟通: 7.非语言沟通: 8.演讲: 9.文化: 10.说话: 二、单项选择题 1.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 )、个性障碍、心理障碍、情绪障碍。 A.角色障碍 B.文化障碍 C.地域障碍 D.时间障碍 2.管理沟通的构成要素包括( )。 A.沟通者 B.信息符号 C.沟通目标 D.反馈 3.不属于人际沟通的动机是:() A.支配动机 B.实用动机 C.探索动机 D.归属动机 4.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麦克利兰 C.赫茨伯格 D.弗洛姆 5.沟通的目的是为了()。 A.获得知识 B.做出最优决策 C.获得更多新的信息 D.取得沟通对象的认同 6.在约瑟夫?亨利图表中“自知,他知”属于人际沟通的()区域。 A.开放 B.盲目 C.隐蔽 D.未知 7.人际沟通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定向阶段、探索情感交换阶段、情感交换和( )阶段。 A.稳定心情 B.稳定感情 C.稳定关系 D.稳定角色 8.在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最后的表现形式是()。 A.注意 B.吸引 C.依附 D.适应 9.沟通过程中影响信息接收和理解的因素是()。 A.选择性因素,功能性因素,结构性因素 B.选择性因素,功能性因素,即时性因素 C.选择性因素,功能性因素,延缓性因素 10.组织对外沟通的功能是协调组织间的关系、创立和维护组织形象、为顾客提供服务、信息获取和( )获得。 A.能力 B.财力 C.知识 D.盈利 11.管理沟通主体的基本素养包括基本素质、基本能力、()。 A.自我管理 B.沟通时机 C.价值观念 D.沟通意识 12.换位思考是建设性沟通的()。 A.原则 B.本质 C.特征 D.含义 13.根据约哈里窗的分析维度可将管理者分为双盲型、( )、强制型和平衡型。 A.被动型 B.主动型 C.命令型 D.主观型 14.听话者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漫听型()技术型和积极型。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第22卷第1期钦州学院学报2007 年2月 当代中国的 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宋倩, 廖昌荫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友好谦恭、人情面子等因素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而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受到了强烈冲击,呈现出民主化、开放化、理性化、功利化等特点;在当代中国背景下,人际关系还显示出了网络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等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关键词] 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传统文化;人际关系模式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 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变化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1] 由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社会需要不同,各种社会需要所能满足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际关系自然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但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也受到了强烈冲击。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际关系也呈现出了当代背景下的一些新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并没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也未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从实际的社会经验中,人们已开始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社会生活及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几千年:它强调人际关系要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谦恭、互助与和谐,提倡孝仁,要求避免冲突与对立,并以仁爱之心来达到社会和谐统一。它认为人伦是中国社会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准则..[2] (P2) 从古至今,中国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是循着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时至今日依然打着深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一) 伦理道德判断: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伦理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道德或伦理的角度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时,总是将其纳入一个伦理道德价值的框架中进行判断。特别是发生人际冲突时,中国人往往习惯以伦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 即便是在当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场上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全民大讨论等等,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伦理因素的内容。人们习惯以伦理道德要求审视、规范、约束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以道德舆论的力量防止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件发生。尽管当代中国的价值判断已经渗入了“经济”、“利益”等因素,但伦理道德判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 谦恭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恭,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视“谦虚”为美德,并将之作为自己与人行事的标准。在面对别人的真诚赞美时,大多数人不会欣然接受,而往往会、摆摆手、微笑着予以否定并自嘲一番,同时将赞美转移给对方,甚至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张赞美。这种情况往往是给对方留足了面子,同时也将自己“谦虚”的美好形象留在对方心中。然而,对于这种“谦恭”传统的继承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人们越来越难以以诚相待,对彼此之间的真诚度产生了怀疑。同时,在这种“继承”中,我们不难发现,彰显个性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团体中其他人的排斥,人们的个性受到抑制,这不利于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诚然,对谦恭的继承无可厚 非,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能放弃“诚和“实的原则。 (三) 妥协折中,回避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人际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人际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1)人际关系是计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人存在于众多的社会关系 之中,人的社会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社会的牛产关系,以及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关系等;另一类是人与人 之间的心理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上 的关系,如亲于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只是让会关系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社会 关系。如大学校长和本校每个大学生都存在着当然的社会关系,但 他们之间并不是都有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需要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动力,人际关系的好坏,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需要能否得到满足 的心理状态。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 生喜欢、亲近或愿意交铁的情绪反血,人们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反之,就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绪反应,心理距离就会加大。因此, 需要的满足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 (3)人际关系以情感为纽带。人际关系总是带有鲜明的情绪和情 感色彩,是以情感为纽带表现出来的。人们相处中呈现出来的满意、愉快或疏远、冷漠的情绪状态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基本评价指标。人 际关系所具有的情绪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可以直接观 察的心理关系。 (4)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人际关系是人们借助于交往,努力 消除陌生,缩短心理距离的结果。交往是人们实现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人们交流信息、消除生疏、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或否定体验的途径。不仅如此,交往的频率还是人际交往亲疏的调节器。一般说来,交往频率越高,人际关系越向纵深发展,交往频率越低,人际关系 越趋于淡化,当交往完全不存在时,原有的实际意义上的人际关系 也会成为名义上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