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概说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这一节我们讲第六章,病因。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分类和病因学的特点;二、掌握六淫和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三、掌握七情、劳逸、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四、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五,熟悉胎传、毒邪的致病特点;六,了解环境因素、外伤、寄生虫的致病特点。

首先我讲概说,只介绍病因学里面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医的病因学与同学们将来学习的西医病原学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讲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

(一)病因,讲病因的概念。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又称作病邪。把病字去掉,又称之为邪气;把气还去掉,用一个单音词来表述,叫邪。在中医历代文献当中,通过上述的术语来表述病因。什么叫做病因呢?病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就中医病因学而言,病因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毒邪等等。我们在病因学讲具体内容的时候还进一步来讲它。在这里同学们只需要记住什么是病因?注意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这是一。同学们还需要明确,中医所说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的是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后面我们讲的疠气,有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注意中医学病因学所说这个原因,包括了真正的原因,也包括了疾病发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条件。不能将西医的病原学这个

观点,用这个观点来理解中医的病因。这是学习中医病因学的概念的时候应注意的。实际上中医确定这个因,后面我们讲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是从因果关系来分析,判定何者为因的?

(二)什么叫做病因学说?这个同学们是必须得记住的。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大家注意,我们定义病因学说:其一、研究病因的,就(是)邪气,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

其二、这个特点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也就是说,如果说性质和特点算作因的话,那么临床表现就是这个因所导致的果。将因和果统一起来,确定何者为因?就是从因果相统一的观点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探讨疾病这个原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各自起什么作用?这是同学们记忆病因学说的定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这个定义也体现了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将因和果统一起来考虑,那么这也进一步地加深同学们对病因定义理解。我解释病因,它与将来同学们学习的病原微生物学、西医的病原学有本质差别的道理所在。

前面提到中医病因学是从因果的关系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讲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这就是中医学的病因学说的方法论,也是中医的特色、特点。中医理论体系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探求病因这个环节上也体现出来。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同学们先记住叫由果导因,记四个字,叫由果导因。我们前面定义病因学说这四个字,指出来了因果关系,病因的性质、致病

的特点及其临床表现。我们最后确定是什么因?是根据临床特点来确定的。根据临床表现看它反映什么?按着哪个病因的特征?最后推及它是什么原因?这个过程,就因果关系、思维过程来看,叫由果导因。这个由果导因也进一步认证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叫以象定脏;中医对健康也是以象定健康,根据表现的生命现象;对疾病同样是以病理现象定何者为病;病因,也同样是以象为据,确定它为何种原因?具体我们把它分成两个方法处理了,就是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实际我们是从方法论来说的,(就是)一般的规律。

(一)问诊求因。望闻问切。问诊,就是详细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患者回答,他自己主诉,在什么环境下他得病?吃了药以后、经过治疗以后,他有些什么反映?那么现在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把这些都叫做病理变化的象,通过病史来了解象的变化过程。通过现在患者主诉,了解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这个不舒服,是通过症状、体征表现出来的。那个症状和体征,就是病理变化之象,就是异常生命过程的象。我们了解问诊求因,大家看,问什么呢?向患者询问发病,是怎样得的病?受了什么刺激得的病?外界环境如何、机体内在环境如何?受到什么刺激?要问他原因!问治疗经过。他得病以后有哪些不正常的反应?用什么办法治疗?治疗的结果如何?现在又表现出哪些地方不舒服?即哪些地方与他过去健康相比是异常的,用诊断学的语言就叫做症状和体征。注意这里问诊,主要是患者自身的感觉,属于症状范畴内的异常现象。

甚至他可以介绍生活行为方式的异常,都属于症状范畴。主要(是)自我感觉,不是医生观察来的,就是通过自我感觉发病的条件和原因、治疗经过,以(及)现在患者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通过自我感觉的症状表现出哪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根据这些生命现象,我们医生来分析。用什么来进行分析呢?用病因和机体的邪与正的关系来分析。来分析他为什么会发病呢?医生要根据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那就是邪正交争。患者已经发病,并且经过了治疗过程,至今还没有好,仍然表现出某些异常的生命过程,那就是说,已经发病。医生的头脑里反映出来的结论是邪正交争的结果,邪胜了正气,才出现上述的异常生命过程、异常生命现象。在此基础上,你认识到邪气占了上风,邪胜正而发病。进一步根据他的异常的生命现象,自我感觉那些体征、症状,来按照中医学的理论(病因学理论)来看,到底是哪一种病因?总体我们已经知道了,所以发病,邪气占胜了正气。哪一种邪气呢?根据什么来判定呢?是在问诊的过程中,了解了患者现在还表现出哪些异常的生命现象?这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是通过症状而表现出来的。医生就是根据这些症状,按照中医病因学的理论看这一组症状和那一组症状,它所表现的特征具有什么样的属性?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和属性,按照中医病因学的理论、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类?属于哪一种?最后导出这个邪正交争是哪个邪气与正气相争?从而确定出来病因。这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仍然体现了由果导因。我们医生的着眼点是这个患病的机体,现在面对着你,你通过询问,他来回答,问诊,他告诉你,在哪些条件下得的病、在什么环境下得

的病?得了病以后,会出现哪些不健康的征象?又通过什么治疗,目前还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即表现在异常生命过程,还有哪些指征?医生就是根据他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病因学的原理,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反推回来,他具有什么特征?这个临床表现,体征、症状具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属性?根据它的特点和属性往回推,它属于中医病因学的哪一种邪气?哪一类邪气?最后确定是哪一种邪气?是六淫?是七情?还是痰饮?还是瘀血?这个过程就体现了由果导因的过程。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叫问诊求因。

(二)最能代表中医病因学特征的,在方法论上叫做辨证求因,它也是中医推求病因的特点。辨证求因在中医文献上,也常常叫“审症求因”,就是审察的审,审症求因。那么审症求因的思维过程是什么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根据中医发病学的原理,邪正交争的结果,导致生理功能的异常,而表现出异常的生命现象,这个异常的生命现象是通过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的。把症状和体征,用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述它,叫做临床表现。就是患者找你来看病,他表现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现象,用诊断学的术语叫临床表现。一个医生,按照四诊,望闻问切诊断的方法来搜集这些临床表现。按照中医学的理论确定是什么疾病?这一种疾病在一种特定的时空下,找你来看病的此时此刻,它反映了这个疾病的什么样的本质?最后定义为它,用中医学的证候学语言,是属于什么样的证候?证候,第一要审定它、判定它是阴证?还是阳证?接着就要考虑、判定,这个证从整体上反映来的性质是属寒?还是属热?初步定位这一组病变,这个证候反映的部位,是在

表?还是在里?其中最重要的是判定,是寒?还是热?这是最主要的辨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进行定位的思考,到底是哪一脏、(哪)一腑啊?是某一经、还是某一络呢?比如说,它累及到心,心火盛,表现为热的属性。心阳气亢盛表现为阳盛则热,体现出那个证候叫心火炽盛证,或者叫心火上炎证,按规定起个名称。这个证候,它的属性叫火,火是热的属性,表现为病变的性质属热,辨证结果得出来一个心火上炎证。当你判定是心火盛的时候,这个火字,由辨证的结果得出这个结论,就推出来了,它的病因是火,部位在心,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判定他属热,他有火。比如表现为心烦、舌尖痛、脉快、小便红、黄。这些症状同学们现在都不需要记,将来学习病机学、证候学的时候都会进一步来学习。我们这里举个例子,就是辨证,在考虑寒性和热性的时候,就看症状的属性。舌尖痛、红。红属阳性、属热。小便黄,和白比较,黄、红属热,定之为热。最后说舌尖,我们前面讲过舌,舌,将来《诊断学》还进一步讲,舌的不同的部位与五脏系统相关,舌尖和心相关。舌尖这个部位发红,我们判定部位在心,由这个窍可以反应内脏的病变,在心,红属热,我们说心有热。那么“热之极”,将来学习六淫的时候,火邪,叫“热之极谓之火”,火的热的程度非常严重,把它定义为火。由此,根据它那个舌尖红、痛、小便黄、乃至脉快,仅就舌尖就可以定它为心火。为什么表述这一证候的术语,最后规范叫心火上炎证呢?我们在讲五行的时候就讲过,火性炎上,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定义辨证的结论叫心火上炎证。在确定这个证候的时候,在下结论的过程中,根据他的临床表现,我

们确定心是有火,这就叫做辨证求因。最后通过辨证的结果找出什么因呢?火邪为害。就火邪作用到机体,具体来说,作用到心,那么人体的正气和邪气交争的结果,火邪战胜了人体的正气。具体来说,就是从局部来说,这个火邪战胜了心的功能、心的正气,导致疾病发生部位在心,这个过程就叫做辨证求因。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在病因的作用下已经产生的结果,就是通过临床表现而表现出来。中医学判定他是哪种病因?不是开一张化验单、做个透视、做个CT来判定的,而是通过这些临床表现,运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它。更确切地说,利用中医的病因学理论,来分析这些症状和体征,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属性?根据它的特点和属性,推及它属于哪一种原因?这就叫做辨证求因。换言之,中医学确定疾病的原因,是根据病因作用于机体以后,所产生的病变的结果,根据这些病变的结果,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做到条分缕析。按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确定它的特征。看这个特征属于哪一类、哪一种疾病的特征?由特征、性质,就临床表现抽象出来它们的特征和属性,然后按照病因学去推及它,最后确定是如何?它属于哪一种病因?这就体现了中医学病因学的方法论,叫辨证求因、审症求因,即由果导因。这种方法论取决于中医学的思考方式,强调的是现在疾病的状态,病人所表现的结果,逆向思维,来由果导因。不是事先确定是什么原因,然后推出它的结果。这个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截然相反。这一点也体现出来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病因学的方法论也决定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思维方式,它也提示同学们在学习中医病因学的时候,必须注意,不仅仅记住致病邪气的性

质和特点,还要同时记住每个性质和特点,通过临床表现,判定其具有什么特征?它的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我们就是根据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反推回来,它具有什么性质?再进一步导出它是何原因?正因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医学非常强调学习中医的人,必须加强临床实践,时刻不能够脱离开临床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会严密地观察病人,学会正确地掌握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正确地认识机体一旦出现邪正交争的结果,出现疾病的时候,都会表现出哪些显著的,或者不显著的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转化为中医的术语,怎样来定义它?这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的。就是在病因学里面,病因学是研究病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而我们在这讲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也就是中医考察病因的思考方式,叫由果导因。那么研究中医病因学说,研究重点、思考的重点在临床表现。所以学习这一章,我们通过它的方法论来进一步提示我们如何来学习病因学这一章。由此也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离开临床实践,没有办法确定中医的病变;离开症状、体征,没有办法确定其病因。它也提示我们,要想掌握中医的临床思维方式,就必须加强临床实践,而不能靠开几张化验单,做物理、化学检查,就能确定病因。它和现代医学是截然相反的,现代医学是由因导果,我们是由果导因。

在概说里面,我们除了讲中医病因学的方法之外,还需要说明的就是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我们知道由果导因,后面我们讲的病因,就是病理产物和病因之间的关系,在体内产生病理产物。前面我们曾经

提到过痰饮和瘀血,它本来是邪正交争的结果,机体生命物质在互相转化、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于机体的产物,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由因导果。可是这种结果,这个病理产物,一旦停留在体内以后,由于它是病理产物,就是因为它对机体无用,有损害机体的作用。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它反过来作用于机体,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发生疾病,因此它又作为一种病因出现了。就痰饮和瘀血而言,在病因学范畴里面,它既是因又是果,是因和果的统一、它是一个双刃剑。这里它也体现了中医辨证求因,正确辩证地处理因果关系。这是一点,同学们需要注意的。

第二点,在中医病因学里,关于因果关系,是一个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因不仅仅都有一个果;反过来,一个果也不是仅仅就对应一个因。是什么样一种情况呢?我们在前面讲五行的时候提到。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五行互藏提到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因果律的认识,是一个非线性的因果律。中医病因学在处理因果关系的时候,也同样遵循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这是同学们在学习病因学的时候,必须很好的把握这个思想。至于说一因多果,产生了哪些果?那就看我们从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判定它是这个因和几个果相关系?那么这个病人所反映出那个临床表现这个果,一个症状可能对多种原因,究竟它何种原因?那要靠我们用中医理论来判定它有几个原因?这一个果有几个原因?这就是学习中医病因学必须把握的几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所决定的。换言之,是中医理论所决定的。

我们在讲病因学说的概说,主要是反复强调中医病因学的一些学术思想,就是它的基本观(病因观),这个是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它是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特点和优势,这一点又是最难学的、最难把握的。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下面讲第一节,外感病因。我们这一章把病因学大致分为四类,外感、内伤、病理产物和其他四类。关于病因学的分类,从古到今,有多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这门课程,按照上述的方法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叫外感病因。

一、六淫

外感病因主要是指六淫而言的。(一)什么叫做六淫?这里面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六气?六气在中医文献上,又称作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把变化去掉,就是指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它叫做六气。这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讲天地人三才一体,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中医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自然界这六种气化,对于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所以我们病因学把六淫放在最首位。这和咱们是一个农业国家,和人们生存关系最密切的是自然界的气候(有关)。从文化史来说,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所以中国人特别注意机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医学也在病因学里特别强调和六气的关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运动变化,称之为六化。将来学五运六气的时候要讲,我们这里

面提到过六气和六元,六气又称六元。六气一旦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变化起来,又叫做六化。

什么叫做六淫呢?简单说来,就是六种正常气候的变化的结果,六化的结果,表现为非正常。怎样理解非正常呢?由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转化为导致机体发生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不叫六气?这时候的风、寒、暑、湿、燥、火,叫做什么?叫做病因。我们把这个思想抽象出来,定义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转化为六淫呢?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得回忆我们讲中医学发病的基本观点,就是邪正交争。因此,考虑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1)要从邪、要从六气入手考虑;(2)还要从机体的正气,就是机体对六气的适应能力入手。其一、我们先考虑六气。六气的变化与一年四季的变化是相适应的。按照四季的变化,阴阳变化的规律,消长规律,与四季相应,这是在正常状态下。当它处于异常状态下,其转化的条件:①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用中医的术语说。所谓太过和不及,就是季节的变化,应该是暑,而且暑属于热邪。过暑,就是太过;寒,太寒。就是这种六气的变化,它变化的结果超过了正常应该有的水平和度。这几年我们国家、整个全球都是,气候的变化不正常。比如冬季,在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时期,整个的一个季节,按照二十四节气,它应该很冷,现在应该冷,而且冷得很厉害,这就是太过;应该冷,没达到正常冷的程度,这就叫不及。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是说,正常六气的变化,处于太过、不及的情况下,

就易于由六气转化为六淫。这个时候这个寒,冬季的寒,那个寒不叫六气之一了,它已由六气转化为六淫了。这是就六气而言,它转化为六淫的条件,就是它本身发生太过、不及。太过、不及包括两成意思:1.因时而来,但它表现为阴阳消长所应该具备的那个状态,超过了正常,或者说不及正常;2.不按照正常的时间的规律而出现。当热的时候冷;当冷的时候热。是从时间来推移的,在不同的季节,出现了反常的气候改变,就是与本身季节应该出现的六气的变化相反,出现另外一个季节气候变化,中医叫做“非其时而有其气”。在这两种条件下,意味着六气转化为六淫,这是一、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②中医非常强调,从正气来分析,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转化为病因。我们前面在讲体质的时候讲到,体质强,正气盛;体质弱,正气就弱。盛衰、强弱:就体质而言,当正气处于正常状态,我们称之为盛、称之为实。尽管六气已经转化为六淫,可是由于体质强,就是正气强盛,它自身的正气的适应能力,足以和外界的不正常的六气,即六淫相适应,结果邪和正矛盾斗争的结果,不得病,就这个正气盛而言,不得病。对这个正气盛的人来说,这个个体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刺激是不正常的六气,按我们定义是六淫,可是他接触这种刺激以后,对他来说,对这个个体来说,并没有发生疾病。对于这个个体而言,他所接受这个六淫,因为没得病,对他来说就是六元,是六气,而不能称为六淫。大家注意这个观点,不管这个六淫是个什么样、变化到什么程度,对这个人侵袭以后,他本身靠他正气的作用,交争的结果没有发病。尽管是属于六淫的范畴,可是对这个个体来说,由于

没得病,对这个机体来说,就不能称之为六淫,而仍然是六气,他能和这个外界环境取得平衡,这是一。在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下,六淫和它交争的结果,容易得病,这个好理解,邪气战胜这个正气;最需要注意的,尽管外界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是正常的,属于六气范畴,但由于这个个体正气虚弱,难以与外界的正常的六气相适应,对他来说,这个正常的六气,足以使这个个体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个个体而言,这个正常的六气,使他发生了疾病。这个六气,对于他来说,就叫做六淫,而不叫六气了。从邪和正两个方面,我们来分析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这里面体现了中医学发病学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在强调邪和正之间的关系时,非常强调正气的作用。中医学有一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我上面分析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就是根据这样学术思想,来分析、来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六气转化为六淫的关系。它也再一次告诉我们,医生考察是不是构成病因,不仅仅看外界六气的变化的太过、还(是)不及,更重要的是从机体本身正气着眼,重在考察这个机体本身,对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它们之间的适应关系。从而确定,外界那个风、寒、暑、湿、燥、火,是六气呢?属于生存的必要条件呢?是保证健康的条件呢?还是成为六淫呢?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呢?这一点是正确理解六淫概念的最基本的条件。希望同学们去认真地理解。否则的话,就会走向另一方面,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中医的学术思想。

这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要掌握什么叫做六气?什么

叫做六淫?六气转化为六淫的必要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这是学好六淫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基础。这节课到这里,先休息。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 病名:古代文献常称为“发热”、“寒热”、“壮热”、“大热”、“身灼热”等。 定义:凡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者即称外感高热。 临床特点:临床上以发热、恶寒、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体温持续升高或稽留不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 范围:外感高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外感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状,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伤寒病三阳证,以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此症,不过以温病各阶段最为常见。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等的主要表现之一。部分非感染性疾病的高热,亦可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系触感六淫(主要为火热、暑邪)或疫毒之邪。外邪入侵,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而发热,或因热、毒充斥体内而高热,所谓“阳胜则热”。 西医认为,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外感高热,主要见于: ①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及寄生虫感染,临床上最为常见。 ②非感染性发热:(外感高热?部分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如风湿热、药热、热射病等,由于变态反应,或物理性、化学性损害而引起。发病机制:体温的维持比较恒定。通过产热及散热之间的平衡由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进行调节。 内源性致热原:细菌、真菌、病毒、内毒素、原胆烷醇酮、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于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内生性致热原为一蛋白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点上移。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重新调节,由此发生冲动,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此外,发出的冲动经运动神经使平静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这样产热就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内生性致热原如何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提高,可能与其使下丘脑PGEl及PGE2合成增加有关。 阿斯匹林等药物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合成。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释放及抑制粒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可抑制免疫反应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少,内生性致热原产生减少。一般情况下发热主要是散热功能减弱,而在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体温升高,则主要是产热增加。 产热==散热 内生性致热原→PGEl及PGE2合成增加(阿斯匹林可抑制PG的合成)→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发热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外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 1.发病季节及地区春温、湿温、暑温、痢疾、疟疾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温发于春季,湿温发于雨湿季节,暑温发于夏至之后的夏季,而痢疾、疟疾以夏秋季为多见。又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均有严格的地区性。 2.伴随症状:外感高热,常伴有其他特别的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搞清病史,有利于病因诊断。例如发热而伴有肺系证候,伴有皮疹,伴有腹泻,伴有出血,伴有黄疸,伴有呕吐,伴有痞块,伴有关节肿大,伴有昏迷、惊厥等,均应考虑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史等,均可引起一些外感高热病证,注意询问,全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不相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2.发病特点:有感触疫毒、六淫、温邪之病史,并见其它外感之兼症。(1)发病急,一般在三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5)有一定的传染性。 3.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4.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不洁),节令寒暑失常,疫毒弥漫,突遇六淫之邪,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5.热型 (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热势多在39℃以下,如表卫诸证,均常见此热型。 (2)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40℃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数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

外感病因(一)

外感病因(一)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气两大类,涉及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淫,有浸淫、太过之意。六淫是引起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一般认为,六淫与六气有密切联系,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它与一年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而气候的变化总是以消长盛衰的规律交替进行着,这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六气变化不容易使常人发病。当自然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而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六气便成为“六淫”。

但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人因自身调节能力低下而发生外感病,那么这时正常的“六气”变化,对于患者而言也称为“六淫”。由此可见,六气是否成为六淫,关键取决于个体正气的强弱。任何气候变化,都具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双重性,而决定发病与否,则常在于个体的适应及抵抗能力。中医学将凡能致病的六气,即称为六淫。 六淫概念的确立,究其实质,则是采用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研究病因的方法,是以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的不同特征,与人体疾病情况下的临床表现相类比,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以确立病因的名称,虽然仍然包含着六种气候因素的意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它是标示能够使人体产生六类证候的病因符号,是依据人体证候特点对多种实体病因的六种综合归纳,是以机体整体反应性为基准的关于外界病因的综合性功能模型。因此,从临床实践看,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含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侵袭人体,尽管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点,但作为一类外感性病因,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淫邪气自外而来,多从肌表、口鼻侵袭人体,引起外

病因复习题

第六章病因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而五行和四季,

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例如南方,长江以南,多阴雨、多潮湿,那么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的人得病,易于感受湿邪;到北方,多寒冷、多干燥,在这个地理环境下的人,那么感受六淫邪气,多感受寒邪,是讲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生活工作环境,就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下,感受六淫之邪,也有它的特殊性。比如炼钢工人、铸造工人,在高温作业的这个环境里进行工作,他就容易感受火邪和暑邪。这是生活工作环境,体现出来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所以产生这种变化,它体现了地域性,六淫致病的地域性。 (四)相兼性。是指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常常是互相结合起来,同时侵袭机体,很少有仅仅是一种六淫侵袭机体,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侵袭机体,有这样一个规律。所以我们在探索病因、辨证求因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六淫侵袭到机体以后,通过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病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C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 别的关系,体温可能 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一般说来,口腔温度在37. 3C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 37. 6C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C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 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 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 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

从寒邪立论,多 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 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 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 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 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 关内容。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 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惊厥,后 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 2 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 外感病证:感冒、外感发热、湿阻、痢疾、疟疾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外感病证:感冒、外感发热、湿阻、 痢疾、疟疾 第一章外感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 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 【病机述要】 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因外感病邪的性质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引起功能失调的脏腑和证候特征就有差异,于是发生不同的外感病证。因此,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如外邪袭表则肺卫不和而病感冒,湿困中焦则脾胃不和而病湿阻,湿热滞肠则腑气不和而病痢疾,邪犯少阳则枢机不利而病疟

疾,正邪相争则常有寒热表现。 【治疗要点】 外感病证是外邪所伤,所以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外邪。随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祛暑、通腑、截疟等治法,注意祛邪务净,此所谓“治外感如将”之意。其次要调理失常的脏腑功能。调理脏腑功能不仅有助于促进失调的脏腑功能早日恢复,也有助于祛除外邪。如外邪束肺,辅以宣肺治疗,不仅直接调顺肺气,宣肺也有助解表祛邪;又如湿伤脾气,当健运脾气,不仅直接恢复失调的脾胃功能,运脾也有助化湿祛邪,此所谓“治脏腑如相”之意。未病防病,既病防变,是外感病证治疗的又一重要特点。故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卫生、搞好灭蚊等,对预防和护理时行感冒、痢疾、疟疾等外感病证都非常重要;既病之后,要密切观察如体温等病情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免变生他病。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气 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

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的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则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汉《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着,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它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既然病理属性是火热,因此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香岩纱《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1、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2、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人。一般说来,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人,由表人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 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 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 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 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 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 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01把病因区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与“不内外因”的医家是(单选) A.唐·王冰 B.宋·陈无择 C.汉·张仲景 D.晋·陶弘景 E.宋·钱乙 答案与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属于记忆性题目,较简单。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02六淫邪气形成的原因是(单选) A.四时不正之气 B.湿雾瘴气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与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六淫的含义。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0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多选)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与解析:BCD。本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选项A属于疫疠之气致病的特点。 0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六淫致病特点的是(单选) A.季节性 B.地域性 C.相兼性 D.传染性 答案与解析:D。此题旨在考查六淫致病的特点。 05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单选)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答案与解析:A。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A对)。寒邪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B错)。湿邪性重着、黏滞、趋下(C错)。燥性干涩,易伤津、伤肺(D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病因与发病(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道) 考点一: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2.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 3.中医对病因分类及沿革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一、六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1.六气与六淫 (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了。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又称“六邪”。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

病因病机

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 1.感冒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辨表寒热,辨夹湿暑燥;六淫风邪为首; 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宿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3.哮证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宿痰根本; 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 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5.肺痨 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 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7.胸痹 心脉痹阻;心,肝脾肾;辨疼痛性质,辨气血阴阳气虚;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肺蒌薤半夏汤/寒凝心脉蒌薤白酒/心肾阴虚天王补心/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参附合右归。 8.不寐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肝脾肾;辨虚实; 肝火扰心龙胆泻肝/痰热内扰黄连温胆/心脾两虚归脾/心肾不交六味地黄/心胆气虚安神定志。 9.痫病 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 气机阻滞,胃失所养;胃,肝脾相关;辨别寒热,虚实,气滞血瘀; 寒邪客胃良附香苏散/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内停失笑丹参饮/胃阴亏耗芍药一贯煎/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11.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脾肝;辨寒热虚实性状气味;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小半夏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

(完整版)病因病机测试题

病因病机测试题 (一)A1 型题(60 题,一题 1 分)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湿邪 E.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风邪B. 寒邪C. 暑邪 D.湿邪 E.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湿邪 E.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津液 B. 气 C. 血 D. 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湿邪 E.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14.称为“百病之始”的 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A. 寒邪 B. 湿邪 C. 热邪 D. 风邪 E. 火邪 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A. 寒邪 B. 湿邪 C. 热邪 D. 风邪 E. 火邪 E. 风寒 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六淫: 六气与六淫: 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淫”又称“六邪”。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

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六淫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季节性与地域性、单一性与相兼性、转化性、外入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表证不除,由表入里,由浅及深。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六淫之风 风: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