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演化的复杂性研究

组织演化的复杂性研究
组织演化的复杂性研究

姜晨谢富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摘要:组织演化研究是近年来组织理论关注的热点领域。其核心主题是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组织的“选择”。本文将组织的适应过程分为了渐近式变革和不连续性变革两种方式,通过借鉴生物进化的适应度景观概念,采用NK模型分析了组织演化的复杂性规律和特征,探讨了组织演化的本质及有效的演化策略。

关键词:组织演化;渐近式变革;不连续性变革;适应度景观;NK模型

组织演化的复杂性研究

引言

组织在复杂多变环境中有着怎样的演化规律以及环境是如何对组织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直是组织演化理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其中,组织可以“适应”环境和环境不断“选择”组织这两种表面上看相互争议的观点都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1]。在以权变理论为代表的“适应”观点看来,不同的环境对组织有不同的要求,结构与环境达到最佳配置的组织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这一观点从企业的角度来研究战略和组织设计,认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特征,这就给组织提出了包括限制和机会的挑战。成功的组织取决于管理者对环境的理解和采取的行动,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来实现与外界环境的适应[2-4]。而以组织生态理论为代表的强调环境“选择”观点则通过借鉴达尔文演化论的思想揭示了组织对环境的屈从,即当外界环境迅速变化时,旧的组织由于受到内外部的各种限制很难做出像“适应”观点描绘的那样迅速的转变和大幅度的变革,因此很容易在新环境下遭遇衰退或失败[5-6]。目前,学者们正趋向于将组织“适应”观点和“选择”观点融合起来考察组织演化的过程。新的组织演化观综合了对组织自主适应的认识、环境选择的分析和共同演化的视角,体现了对组织演化多种角度的观察以及对以往研究成果集成发展的重视[7-1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复杂性科学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它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来寻找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打破了传统线性、均衡、确定的思维方式,为研究复杂系统非线性、非均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将复杂性科学引入到组织和管理研究,有利于对组织系统的非线性、自组织、复杂适应性等特征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文通过引进复杂性理论中的NK模型来试图研究在适应性景观上组织的适应过程和环境选择机制,以探求组织演化的本质及寻找有效的组织演化策略。

组织演化的景观解释

1、适应度景观与NK模型

适应度景观(fitness landscape)的概念最早由Wright于1932年提出用来作为研究生物有机体进化的基本框架。Wright为了描述上位效应(epistasis) (一个遗传基因对另一个遗传基因的效应)所带来的生物体的微观性质(基因间的互动)对演化性动态的宏观性质(生命体以不同的方法演化以求生存)的

收稿日期:2007-05-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573072)。

作者简介:姜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谢富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组织理论

51

MANAGEMENT REVIEW

影响,提出了适应度景观的譬喻。适应度景观是通过将基因型(genotype)的适应值分配给基因型空间中对应的点而得到的,由于各基因型的适应值是有差异的,因而就形成了类似“山峰状”的景观。图1中适应度景观的峰(peak)对应着基因型的高适应度,而适应度景观的谷(valley)则对应着基因型的低适应度。生物体会往较高适配度的高峰演化[12]。

Kauffman在Wright基础上发现了一个能简练地生成适应度景观的NK模型。而这个模型,其中N 指的是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总数,K表示这些基因间的互动程度或上位互动数。由于K的大小决定了各基因的适应度贡献,而K的取值范围为:0≤K≤(N-1)。因此,每个基因对整体适应性所做的贡献取决于自身的等位基因状态以及影响这个基因的K个其他基因的等位基因状态。假设每个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①,那么单个基因的取值就有2K+1种可能性。而生命体整体的适应度则可以表示为N个基因适应度的平均值[14]。这意味着环境中主体的活动可以被赋予一个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体的行为趋向于使该值增加,系统演化体现为寻找景观高峰的攀爬过程。

适应度景观对复杂系统的强大解释力很快使得这一分析方法从生物学的研究转到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的研究。Maguire将适应度景观的观念引入到组织发展及战略管理的领域。他认为不同的商业策略代表了不同的潜在适应度,因此对可能的适应空间的探索是一个设计问题,一个特定的策略及其调整使得一个企业或机构可以更加适应或再不适应它面对的环境[15]。类似的,Frenken用适应度景观分析了产品创新的问题[16]。徐迪用此工具探讨了商务模式的创新[17]。

组织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来研究,利用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发展,探讨组织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是组织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18]。适应度景观同样适用于对组织演化的研究,这是因为将关注复杂性特征的适应度景观隐喻引入到组织演化研究,不但将自然选择与组织适应结合起来,强调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结合,体现了组织的演化过程并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不仅仅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还与组织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有关,体现了组织及其运作模式的演化是自然选择与自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2、组织演化的景观解释

为了应对成长的需要和外部的环境变化,组织往往会通过不同的变革来改变现在的状态。这种通过对组织形态的改变来试图提高适应度的过程与适应度景观中生物学中有机体的适应过程是类似的[19]。以往研究组织发展和演化的学者一般按照变革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把组织变革分为两类,不同的变革类型体现了对组织不同程度的影响。表1总结了以往学者对组织变革的划分类型的观点。

分析这些学者对变革的观点可以知道,尽管他们所用术语和定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组织变革包含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持续性的组织变革。它根植于不断更新的工作过程之中,以及社会实践之中。强调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下,通过对组织组成、结构、战略等不断的进行小幅度的修改,以达到解决组织问题或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另一种类型相当于重建组织的形态。它往往涉及建立新的构架、新战略、新业务、新的正式流程等。为统一术语起见,本文的研究将第一种变革称为“渐进式变革”,将第二种变革称为“不连续性变革”。一般来说,渐进式变革往往不会造成巨大的人员变动和权力、资源分

图1基因型空间

表1不同学者对组织变革的分类

变革类型研究学者对组织影响较

对组织影响较大

Greiner[20]演进式变革革命式变革Watzlawick[21]一级变革二级变革Sheldon[22]常态性变革不连续的变革

Miller&Friesen[23]渐进式变革量子运动(Quantum)

的变革

Tushman&Romanelli[24]连续变革不连续变革

Tushman,Newman

&Romanelli[25]

渐进式变革剧烈式变革

Foil&Lyles[26]渐进式变革转变式变革

Singh,House&Tucker[27]边缘式变革核心式变革①这里也可以是任意多个等位基因,但Kauffman的研究发现定义为两个等位基因能够简化模型并不失一般性的体现模型的定性性质[13]。

组织理论

52

管理评论Vol.20No.10(2008)

配的巨大变化。对流程的改善(kaizen)和技术的改进、提高就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变革方式。渐进式变革意味着对组织形态进行小幅度、持续性的修改、完善。相反,不连续性变革既可以体现在对组织结构、权力、资源分配和利益的重新调整,也可以体现为对流程的再造和技术的大幅度变动或调整,意味着组织要同时改变许多组织特征。

将适应度景观分析引入到组织研究,组织变革的对象或者说影响适应的组织成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组织战略、组织结构、流程、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等。而代表组织绩效的适应度则可以被解释为企业利润或获利能力[20],顾客对某种技术产品的偏爱程度,为利益相关者带来的价值或者达成组织目标的相关定量指标等[17]。适应度景观就是由代表组织成分的维度空间和表示组织整体的适应水平的维度空间组成的多维空间。组织适应过程可以理解为组织通过对现有各成分的调整来试图提高自己的适应度的过程。由于“适者生存”的法则存在,适应度景观上的组织要不断随时间的推移在景观上攀爬并努力保持较高的适应度以避免淘汰。这一过程既可以通过代表渐进式变革的局部爬山过程(或称紧邻搜索)实现,也可以通过代表不连续性变革的“长跳”过程实现,如图2所示。组织随着演化徜徉于适应度景观中,每经历一次变化,它就从目前的形态向新的形态一步迈进。自然选择保证了其演化的平均运动总是朝向更高的适应度,而停留在低适应度的组织将趋于灭迹。

由此,我们建立如下的组织演化的NK模型描述,每一组织有N个组织成分,由N{S1,S2,...,S N}表示。对每一个组织成分来说可以用0或1两种状态表示。比如S1可以代表扩张式战略(S1=0)或收缩式战略(S1= 1),而S2可以代表是集权式的组织结构(S2=0)或分权式的组织结构(S2=1)等等。我们用这N个组织成分组成的N位数串代表组织形态,则组织形态就有2N种可能。按照Kauffman的方法[14]考察每种组织形态的适应度F(S),该适应度为这N个组织成分适应度的平均值。每一个组织成分的适应度值受到它自身状态(0或1)及其他K个组织成分的影响(K是0到N-1之间的整数),这2K+1种可能构造中的每个组织成分被赋予一个满足在(0,1)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来代表适应度。组织形态的整体适应度可以表示

为:F(S)=

N

i=1

Σf i(S i,S-i)

N

,其中f i代表S i成分的适应度,S-i 代表影响该组织成分的其他K个组织成分。

组织演化的规律与特征

用适应度景观分析组织演化的过程,将自然选择与组织适应结合起来,强调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结合,可以得到以往关于组织演化研究所忽视的规律、特征。这是因为以往的组织演化理论只是把自然选择看成是生物进化的惟一驱动力,它忽略了复杂性系统自发地产生有序现象的可能性。

1、组织演化的复杂性规律

适应度景观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局部高峰和全局高峰。局部高峰是没有适应度更高的相邻地点的决策组合。全局高峰是整个景观中适应度最高的地点。局部高峰的多少可以体现出适应度景观是否崎岖。Kauffman通过大量计算机模拟试验得到NK模型的重要结论是景观的崎岖性取决于N和K的数值,与其他参数无关[14]。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个由4个成分代表的组织,即N=4。当K=0时,N个组织成分中的每一个都是独立的。当每一个组织成分都达到了适应贡献最大时,便可得到一个总的最优组织形态。这时,整个适应度景观只有一个最高峰,组织总可以通过改变适应度较差的成分来(即1变0或0变1)改善总体的适应度。因此,组织只需通过局部爬山过程就可达到最高峰,而且在景观中不同的初始位置对采用局部爬山适应过程后的结果没有差别影响。图3描绘了24即16个可能存在的组织形态所构成的超布尔立方体。

事实上,组织成分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情况在现实中是非常少的。假设我们用战略、结构、流程和组织文化来代表组织的这四个成分,我们知道它们总是互相影响的。图4显示了K=3时,这个超布尔立方体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K增大了,局部高峰的数量会随之增多,组织的演化路径也变的越来越不确定。这时组织采用局部爬山策略并不能保证到

图2景观中的组织演化方式

组织理论

53

MANAGEMENT REVIEW

图3K=0时组织的演化动态

解释:每个组织成分适应度的取值都是随机的,范围是从0到1,组织整体的适应度就是这4个成分适应性贡献的平均值。图中圈起来的顶点是地形上的局部高峰,这个局部高峰也是全局高峰。

达适应度值最高的地点。局部爬山策略可能将组织引到适应度值较低的局部高峰。

进一步,考察包含更多成分的组织的情形。同样,这些成分的状态决定了组织的适应性景观。可以推测随着N和K的增加,适应度景观变得愈加崎岖不平和复杂。下图5计算机模拟了在N=36和不同K值的景观上随机行走的情况体现了这一推断。

图4K=3时组织的演化动态

解释:每个组织基因都受到其他3个基因的影响。对24即16个基因组中的每个基因的适应度赋值,范围是从0到1,组织整体的适应度是4个基因适应度贡献的平均值。图中圈起来的顶点是地形上的局部高峰。

图5适应性景观随着K增大的变化

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K的增加,地形变的越来越崎岖,每一点的高度与邻近点的高度也越不具有相关性。在K=N-1时,景观中相邻地点的值已经完全不相关,平均局部最优的数量也达到了最多。在这样完全随机的地形中,每一步向更高地方攀爬的努力都会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而变的愈加艰难。结果是组织试图提高适应度的几率呈指数型变缓,而且几乎不可能攀爬到最高峰。此时,组织局部爬山策略已然基本失效。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组织成分间没有关联,即K=0时,通过将每一个成分调整到适应度最高状态,就可得到总的最优状态。渐进式变革或局部爬山过程可以保证组织攀爬到景观的最高峰。这种K=0的特点也出现在关联很小但不是0的情形,即在K相对与N相当低的时候。这是因为此时的景观依然有非常大的平缓的吸引盆地引向景观的最高峰。较低的山峰会聚在最高峰的周围地区,只有少量的山谷把他们和最高峰隔开。因此,尽管适应性行走无法完全保证达到最高峰,通过局部改进达到顶部的可能性依然相当高。然而随着组织成分间关联性增大,渐进式变革或局部爬山过程很容易把组织锁定在适应度较低的局部高峰。这意味着组织演化具有这样的规律:组织的演化过程并不仅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不仅仅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还与组织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有关。组织演化受到自然选择与自组织共同作用的影响。

组织理论

54

管理评论Vol.20No.10(2008)

2、景观中的组织演化特征

事实上,如果组织能够看到景观的全貌并做出全局的搜索,那么无论是平缓的地形还是崎岖的地形对组织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两种情况下行为主体都可以发现最高的山峰。遗憾的是,演化中的组织并不能对景观的全貌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而且,组织所处的景观本身也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景观变化体现了外部环境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因此,组织在演化过程中常常受到“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很难攀爬到适应度景观的最高峰。

组织需要不断在渐进式变革的局部爬山过程和不连续性变革的“长跳”过程中选择。这与组织学习理论中对“探索”学习和“开发”学习两者之间平衡的强调不谋而合[28]。“开发”的结果通常显得更为稳定,但当适应性组织过分投入在现有基础上的“开发”,则可能导致组织偏好局部积极的结果而忽视那些可能导致全局最优的探索策略,从而产生“能力陷阱”。过度的“探索”同样也会成为组织的失败陷阱。如果失败导致探索而探索又导致失败,组织就可能掉进承担了大量的试验成本,还毫无所获的风险中。在适应度景观上,“开发”和“探索”的选择体现出了组织演化要面对现有形态的改进还是对新形态的尝试。组织时常陷于这两种学习或适应行为的困境中。

组织演化的另一特征是组织在混乱、动荡的环境中更易于失败。在现实中,组织的“探索”相对于“开发”更难以得到认可和鼓励,这是因为“探索”具有不可预见性——

—组织缺乏对所有“探索”的可能认识,也缺乏在“探索”基础上再继续“开发”产生的各种可能的认识。因为大多数组织都钟情于局部搜索,这就导致了很容易陷入到局域高峰处,而这类高峰更会在混乱的环境中变为较低适应度的山谷。组织成分关联度越高,陷入到局部山峰的概率越高,越容易无法实现更优的组织适应水平或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这验证了管理学界一直关注和感兴趣的悖论:组织的竞争优势和动态能力源于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但在环境混乱下,传统的核心技术、资源反而产生了“相对粘性”[29]或“核心刚性”[30],使得组织的过去演化历史成为未来演化的绊脚石。因此,从适应度景观分析,混乱环境中的组织要擅长在关键时刻通过保护和刺激“探索”或“长跳”,禁止过度的“开发”或“局部爬山”来摆脱渐进式演化的“刚性”造成的组织灾难性的失败。

结论与启示

一直以来,组织研究受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响并伴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汲取营养。适应度景观和NK模型在解释现实复杂适应系统的能力为我们研究组织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借鉴这一研究工具分析适应度景观中组织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和启示:

(1)组织渐进式的演化容易受到路径依赖的影

响并倾向于陷入到局域而非整体的最优中。此外,初始状况对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组织发现的特定的山峰受到它所处在的各种可能组织形式的空间中的初始位置的影响,不同的初始状况可能将组织引至适应性景观不同的局域高峰。

(2)适应性景观中的组织并不能确定能到达什

么样的高峰,因此对多个地方的搜索有利于组织寻找到更高的山峰。Beinhocker提供了支持这一观点的两个案例:信用卡公司Captial One和默克制药公司。前者通过对各种产品市场战略进行多种实验,公司很快找到许多新想法并比其他缺少创造力的竞争对手创造了更多的成功。后者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药品开发方面并创造出很多新疗法的机会[31]。

(3)组织要根据自己在适应性景观中的位置选择

适当的发展策略。如果组织已经处于较高的适应水平,那么组织应当更多关注渐进式变革的局部爬山过程以维持目前的高绩效水平,避免“长跳”放弃从现在组织形态中学习好处的可能。而当组织受到适应度景观变形影响震荡到了比较低的山峰或山谷时,组织要勇于通过不寻常的方式摆脱以往限制和“遗产”的影响从而打破现状。企业可以通过“长跳”

进入新的山峰,或者通过“再定位”进入新的地貌。

(4)组织要想摆脱路径依赖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远离旧的组织形态建立新的形态不失为一好方法。

通用汽车公司Saturn能成功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它是设在新区的一个新部门。由于远离通用汽车总部,因而总部的其他人员不易对这一部门施加影响,新部门可以摆脱路径依赖的影响进行革新,并运用知识建立一个适应度更高的组织形态。

用适应度景观和NK模型来分析组织演化充分体现了组织演化中自组织和非线性的复杂特征,这为我们更深刻理解组织演化的本质及寻找有效的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建立在分析组织成分间的结构特征对组

组织理论

55

MANAGEMENT REVIEW

组织理论

织演化的影响以及在更为有效和复杂的景观搜索方式的寻找上。

参考文献:

[1]姜晨,刘汉民.组织演化理论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5,7:88-92

[2]Burns T.,G.Stalker.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Tavistock,London,1961

[3]Lawrence,P.,R.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Manag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Harvard University,

Boston,MA.,1967

[4]Galbraith,J.R.Designing Complex Organizations.Addison-Wesley,1973

[5]Hannan,M.T.and J.Freeman.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5):929-964

[6]Hannan,M.T.and J.Freeman.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49(2):149-164

[7]Barnett,W.and M.Hansen.The Red Queen i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7):139-157

[8]Burgelman,R.A.Fading memories:A process theory of strategic business exit in dynamic environment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4,39(1):24-56

[9]Burgelman,R.,A.Grove.Strategic Dissonanc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2),8-28

[10]Tushman,M.,L.and Philip Anderson.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3):439-465

[11]Lewin, A.,Y.,H.W.Volberda.Prolegomena on coevolution: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 Science,1999,10(5):519-534

[12]Wright,S.The Roles of Mutation.Inbreeding,Crossbreeding and Selection in Evolution,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enetics,1932:356-366

[13]Kauffman,S.A.Adaptation on rugged fintess landscapes.In:Stein,D.(Ed.),Lectures in the Science of Complexity,Addison-

Wesley,Longman,1989:527-618

[14]Kauffman S.A.The Origins of Order:Self-Organization and Selection in Evolu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3

[15]Maguire,S.Strategy as Design:A Fitness Landscape Framework.In:M.Lissack and H.Gunz(Ed.),Managing Complexity in

Organizations:A View in Many Directions,Westport,CT:Quorum Books,1999:67-104

[16]Frenken,K.Modeling the organiza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y using the NK-model.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lson-and-Winter

Conference,Aalborg,2001

[17]徐迪.商务模式创新-复杂性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8]McQuire,S.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plexity Theory and Management:Moving from Fad to Firm Foundations.Emergence,1999,1

(2):19-61

[19]Levinthal D.A.Adaptation on Rugged Landscapes.Management Science,1997,43(7):934-950

[20]Greiner,L.E.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50(4):37-46

[21]Watzlawick,P.The language of change.New York:Basic Books,1978

[22]Sheldon,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al paradigms: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al Dynamics,Winter1980,61-80

[23]Miller,D.and Friesen,P.H.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1):1-25

[24]Tushman,M.,E.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al Evolution:A Metamorphosis Model of Convergence and Reorientation.In:L.

Cummings and B.Staw(Ed.),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5

[25]Tushman,M.,W.Newman and E.Romanelli.Convergence and Upheaval:Managing the Unsteady Pace of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6,29(1):29-44

[26]Foil,C.M.,Lyles,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al learn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803-813

[27]Singh,J.,House,R.,Tucker,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a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

(4):587-611

[28]March,J.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29]Teece,D.,Pisano,G.and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0]Leonard-Barton, D.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8):111-125

[31]Beinhocker,E.D.Strategy at The Edge of Chaos.The McKinsey Quarterly,1997,(1):24-39

管理评论Vol.20No.10(2008)

56

自然演化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的或资助的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那个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普里戈金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通过自然界组织过程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増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负责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自然系统演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所中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自然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外部的作用被系统内的非线性机制选择、吸收,不断消除系统内混乱的产生,为系统向有序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通常,有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成为涨落。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是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条件是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360docs.net/doc/e89204396.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和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及新一轮的政府行 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 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 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 ,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承担政府与私企“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事务的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 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 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 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并设计可行的方案。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演化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演化研究 [摘要]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分析,历来是教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文章运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审视了教学系统具有的特性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演化方程,探讨了教学系统的演化过程,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教学系统教学论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教育。教育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一种人为的目的性。它存在于社会、文化之间,发挥着促进人与文化双重建构的历史性作用。无论是责任主体还是目的主体,它都关乎人,关乎人的存在形态,关乎人的发展。但教育无论按照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最终都要靠教学去完成。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理论的研究最具代表的是将哲学认识论当做方法论移植到教学中,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认识说”;以追求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价值增殖说”;将本体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整体反映教学的本体性、形成教学过程的“交往说”;把教学当做实践活动来看待教学过程的“实践说”;以心理学和多学科为基础,分析“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论述教学活动中人的发展和知识的习得过程的“发展说”和“学习说”,等等。 上述这些典型的教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侧面、某一层次或某一深度对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进行了阐述,有对教学本质“行而下”的探讨,也有教学本质“行而上”的揭示。这样,就引出了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这一论题。 教学从属于教育,教育从属于社会,教学系统是人为划分的一种系统形式,是“一种存在形态的人与另一种存在形态的、人为的、理想的、为人的目的而共同创造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关系形态、一种活动形式”。教学系统的人为存在,能够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加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文化新人的生成,这是教学存在的普遍和基本职能。这一职能能够实现完成教学的具体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职能,教学才能体现出其作为独特的文化历史存在的一般意义。在教学论中对教学本质的追寻是以相信其存在的信念为前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供系统知识的活动,强调现有知识、理论、假设和原则,并设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进行探讨。但目前的研究忽视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理论的构建,缺乏清晰的理论思路,结果只满足于对某些教学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忽视了自身的理论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管理

非营利组织发展地战略管理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PO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 Huang Haoming 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11, China (北京北三环中路18 号,100011) 概要:中国自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地发展,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护权益和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上,长袖善舞,起到了政府和企业力所不及地作用,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和合作地平台.而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从战略上考虑非营利组织地长远发展问题,如何利用机会,减少威胁,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作出新地贡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in China, includ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hreats etc. Based on a strategy analysis system of NPOs in China, the paper provides six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capacity building: 1.Strategy design for NPO, 2.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NPO, 3. Strateg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NPO, 4. Cooperation model for NPO-state interaction, NPO- busines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POs, 5. How to creativ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6.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strong NPOs networks. Key words: NPOs; Strategy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pproach 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机会 1.国际化趋势明显,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地时代.国际非营利组织地逐步进入,正推动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国际多边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采取了“有给有取”地方针.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双方之间地合作协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地经济技术援助.1984年,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驻华代表孔雷飒先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即接受国际组织援助地同时,能否能够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地援助.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支持下,1984年第一个开展国际非营利组织合作地工作小组出访了欧洲四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寻求合作渠道.时至1985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CICETE),成立了国际民间组织联络处.1987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交流中心为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宜地协调机构.从80年代初直至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国人对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都非常陌生.从1987年至今日,越来越多地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中国,从刚开始从事以扶贫、技术援助地项目为主,到目前为止地合作领域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20世纪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一)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注:参阅Tirole,J.,1988,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Press, pp.1~10。中译本参阅〔法〕J.泰勒尔着,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p.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集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指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注:参见Sen,A.,1996,IntroductiontoIndustrial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Univ ersityPress。)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

系统自组织理论

第四章系统的自组织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 1. 自组织与他组织 1.1 组织 ①动词: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组织是一个过程; ②名词:组织过程所形成的结构。 1.2 特点 ①组织结构相对于组织前的状态讲,其有序程度增加,对称性降低,相互位置关系确定,例:砖头——房屋,人员——团队。 ②组织过程是系统发生质变的过程,是系统有序程度增加的过程。系统演化两种方式: 量变:数量的积累,函数关系式不变(倘若存在)。 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状态变量个数、函数关系都可能发生改变。 1.3 分类 ①他组织 系统外有一组织者,整个系统的组织行为按照组织者的目的、意愿进行,在组织者的设计、安排、协调下,系统完成组织行为,实现组织结构,平时讲的组织大多是这一类。根据系统“死或活”(是否包含人),他组织称为控制(系统中不包含人)或管理(系统中包含人),这两者都涉及到反馈。正反馈起到激励作用,负反馈起稳定作用。 ②自组织 系统外不存在组织者,系统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如蚂蚁、蜜蜂的群组织。 从效果上看,他组织和自组织现象一样,都是系统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区别在于达到目的的原因不同。对于他组织,原因在于系统之外。例,全班人员排序(体重或身高),孩子搭积木、插塑;而自组织其直接原因在于系统的内部,与外界无关。例,物种进化是由系统内部基因的遗传和突变功能造成的。1.4 环境的作用 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离开了环境,系统失去了存在、演化的可能性,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指系统的环境,外因和内因缺一不可。例,鸡孵蛋(内因,鸡蛋;外因,适宜的温度)。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随着环境的变化,系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例,“水的沸点是1000C”对或错?严格地讲,此话错!因为没有指明外界环境的压力。“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0C”,而随着周围环境的压力变化,水的沸点也相应变化,高山上水的沸点低于1000C。物理学中讨论的各种相变、月球上的“尺短钟长”现象都显示了环境的作用。 1.5 区分他组织、自组织 系统与环境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区分他组织与自组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组织:通过简单分析,找出某种因素对系统演化有影响,并可确定相互之间控制与响应(即输入与输出)的关系,通过划分系统与环境,则将此因素划在系统之外。例,天气的好坏控制了庄稼收成的高低。也有人把输入、输出关系已经确定的系统称为他组织。 自组织:无法确定外界的环境条件如何影响系统组织状态的出现,无法分析相互之间的控制与响应关系,则把该因素或者划在系统之内,或者当成某种外界条件,此时称为自组织。同样,将输入确定、输出

复杂网络的自组织演化

复杂网络演化的自组织现象 outline ◆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 1.复杂网络的定义 2.复杂网络研究简史 3.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4.复杂网络的研究对象 5.一些实际的复杂网络系统 6.复杂网络的拓扑性质 7.复杂网络的静态几何量 8.复杂网络的特征 9.复杂网络的重要特征 10.网络拓扑的基本模型及其性质 规则网络、随机网络、Small World网络、Scale Free网络(重点)等 ◆复杂网络演化的自组织理论 1.SF网络及其模型构造算法 2.无标度网络中的无标度 3.为什么无标度网络的度分布满足幂律分布? 4.SF网络符合SOC的条件 5.复杂网络的网络拓扑熵和标准结构熵 6.复杂网络的自组织演化的表现 7.复杂系统、复杂网络自相似结构的涌现规律的统一 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 ?定义:复杂网络是指大量具有紧密联系和彼此间相互作用的单元所组成的网络。 ?网络化的研究方法将现实复杂系统中的研究对象的元素抽象为节点(vertice),将元素之间的关系抽象为网络中的边(edge). ?复杂网络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理科学到生命科学,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以至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 网络科学普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广泛重视,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复杂网络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new science of network). 复杂网络研究简史 ?从七桥问题谈起(1736年欧拉) ?随机图理论(1959年Erdos和Renyi ) ?小世界实验(1967年Milgram) ?弱连接的强度(1973年Granoveretter) ?小世界模型(1998年Watts和Strogatz ) ?无标度网络(1999年Barabási 和Albert) 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的传统产业集群低碳演化模型研究_张宏娟

第22卷 第12期2014年 12月 中国管理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V ol.22,No.12Dec., 2014文章编号:1003-207(2014)12-0041-07 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的传统产业集群 低碳演化模型研究 张宏娟,范如国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 072)摘 要:本文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理论,从微观异质性主体的预期学习和自适应行为特征出发,综合运用随机博弈及博弈学习模型、多主体系统建模等方法,构建了传统产业集群低碳演化模型,并进行了产业低碳策略竞争、涌现和不同演化情景的仿真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复杂网络结构、主体的异质性预期和决策行为对集群低碳策略的涌现有着重要影响;要想在集群内推广应用新的低碳策略,集群异质性主体的低碳偏好、集群复杂网络的外部效应、低碳策略的采用成本和技术兼容性是重要影响因素。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复杂网络;演化博弈;低碳演化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2013-07-01;修订日期:2014-03-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1159 )作者简介:张宏娟(198 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复杂网络、产业集群. 1 引言 当前,国际上产业经济发展呈现出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三大趋势,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在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等问题,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碳化成为发展低碳经济无法回避的选择,也是当前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科学前沿。 关于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 成果,如Dag oumas等[1] 从3E理论模式出发分析了英国发展低碳产业的主要路径;Gomi等[2] 根据低 碳标准出发,分析了日本京都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 可能情景;在我国,冯奎 [3] 从产业战略角度提出中国 要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黄林[4] 论述了我国产业集群 低碳化的内涵、标准及路径选择;刘振华等[5] 则从集 群低碳化的产业层面,探讨了技术路径规划早期的集群技术选择和社会消费模式的动态演化过程;吴晓波等 [6]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对低碳产业集群的动 力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研究主要偏重于宏观的定性描述或是计量分析,缺乏对集群演化过程微观基础的关注,缺乏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分析,更缺乏 关于传统产业集群如何实现低碳演化的分析。 传统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竞争、演化、 博弈的复杂网络系统[ 7] ,集群中的各主体通过资本、技术、贸易以及信息流动而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复杂网络,集群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对集群的演化具有 重要的影响[8] 。例如,Giaccaria[9]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了产业集群多主体仿真;Fio retti[10] 基于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集群主体构建了纺织集群的演 化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Gil bert等[11] 基于多主体的仿真方法分析了产业集群演化中可能的演化形态 及涌现路径;Alb ino等[12] 通过仿真发现集群主体只有通过不断的自适应性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变化的 环境;陈莞等[13] 基于CA扩展模型模拟不同关键控 制参量变化对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的影响;范如国 等[14] 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运用扩展的BA网络模 型来模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对产业集群网络演 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沈秋英等[ 15] 基于信任度演化博弈模型,通过设定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研究了产业 集群规模的演化规律;郭本海等[ 16]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区域高耗能产业的退出机制,重点研究了影响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等等。不过,上述研究多是分别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或演化博弈理论的视角,没有从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这一综合角度来展开分析,对集群演化过程中的多样性“情境”及存在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涉及得也不多。如果综合运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理论来分析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碳

一 自组织理论概述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就是以研究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与分行理论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了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超循环理论阐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过程;突变论着重剖析了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混沌动力学与分行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与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与描述。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 1 自组织 综合多种文献中对自组织的定义或理解,笔者认为所谓自组织就是指系统的构建及演化依靠与外界的“特定”干涉,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这里“特定”一词就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文献[79]指出自组织包含三类过程:第一,由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过程就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研究自组织的起点与临界点问题;第二过程就是自组织层次跃升过程;就是有序程度通过跃升得以提升的过程,就是自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三过程标志着自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一就是系统参量不随时间变化;二就是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可见系统的平衡态就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外界交流的定态。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称之为非平衡态,又称远离平衡态。系统因素在外界的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下,其平衡态则偏离原来的状态形成了非平衡态。处在非平衡态的系统,长期不与外界交流,系统状态将逐渐趋于“静止”,”稳定”,平衡态产生,因此,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就是可以转化的,而且系统演化正就是系统状态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再由非平衡态向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转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 3序与熵 序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排次序。每一种序都体现一种非对称性、非守恒性、非平衡性,与非均衡性,就就是说每一种序都来自于一种特定的对称性的破缺。 所谓对称性就是以某种事物在某一给定操作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按对称性排序,把有序定义为破缺了的对称性,把有序理解为事物之间规则地相互联系,把无序理解为事物之间无规则地相互联系,没相互联系的事物群体不就是系统,不存在秩序性问题。 序就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如果组成系统的每个个体能够互相协调,方向一个,那么这个系统就就是无序的,如果系统内的个体互相独立,方向各异,那么,这个系统就就是无序的。“序”反应了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具备的一定次序。 熵就是热力学中的概念,通过熵的大小对系统的无序程度进行度量,热力学系统的每一宏观分布的排列数W为热力学概率。 S=---K㏑W K为玻耳兹曼常数,K=1、381×10-23J/K;W为热力学概率,不同宏观分布具有不同的热力学概率,而均匀分布对应于最大的热力学概率,此时具有最大熵,而熵的最大状态就就是无序状态,即平衡态。因此,熵值大小可以衡量系统的无序程度。 一个系统的熵值越高,它就越显得混乱无序,或者说,它的有序化程度就会越低。熵只适用于同一系统不同状态的比较,而决不适用于不同系统有序的比较。不同系统之间的有序不能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演变 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源头 “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 =“非桌子家具” 联合国的官员 非营利组织肇始于16-17世纪,20世纪70年代是其勃兴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许多慈善机构脱离了教会,私人慈善逐渐发展起来 ?以政治权益和话语权为基础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非营利组织。 ?社会运动,产生了代表各种群体的行会组织 (一)源头之基督教传统 1、宗教的分类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述,宗教有四种历史形态: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原始宗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生活的幻想反映,是最早产生的宗教形态,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内容,其崇拜方式主要是巫术、禁忌和献祭。 国家宗教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是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化的结果,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幻想反映。如古代埃及宗教(消亡)、古代巴比伦宗教(消亡)、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古代中国宗教(商周宗教和儒教)、古代希腊罗马宗教(消亡)、古代以色列宗教(摩西教和犹太教)、古代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日本宗教(神道教)等 民间宗教是作为国家宗教的异端而出现的新型宗教,一般由个人创立。除三大世界宗教外,主要有犹太教、摩尼教、耆那教、道教、锡克教等。 世界宗教是民间宗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古印度帝国孔雀王朝的(准)国教(佛教)、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阿拉伯帝国的国教(伊斯兰教),最终发展为世界宗教。 (二)源头之人道主义传统 人道主义的理解 Humanitarianism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国际君友会王爱君之《人道》 ·人道主义的崇高性与超现实性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世界人道主义日 二、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业务的全球化 一些原来只在创始国开展工作的机构逐渐开始在其他国家建立项目。“如果一个人关心动物,为什么只关心生活在英国的动物?”(环境,艾滋非典,法律环境,经济危机)在一个日益融合、“全球化”的世界,致力于某项事业的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寻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追求既定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