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判定是在学生对平行线有了初步认识及学习了三线八角之后引入的。它不但加深了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而且为继续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是几何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认识,一般停留在直观、表象的层面。本章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通过操作,思考,归纳和推导得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逻辑思维和说理表达的初步训练。

二、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偏弱,因此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对薄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成了体会感知几何说理表达,了解划分逻辑段、补充完善几何说理过程、独立完成几何说理过程三个阶段实施。同时,两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道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体验并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2.在操作过程中,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会用这一基本事实进行初步的说理,从中感知推理的规则和过程.

第二课时:

1.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导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2.初步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并进一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3.让学生体会“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所体现的化归思想;

4.让学生参与推导过程,树立学习几何知识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教学难点、重点

第一课时:

1、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并理解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一。

2、初步会用判定方法一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第二课时:

1.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导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

2.初步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来判定两直线平行,进一步学习几何说理和表达。

五、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指出他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 (通过复习相关知识,为后面学生想到同位角相等推出直线平行做铺垫)

二、学习新课

(一)概念学习

1.问题的引入:

在周围世界中到处可见平行线的形象,你能举出在周围所看到的形象为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可适当补充举例)

(直观感受平行)

2. 通过直观图形得出平行线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提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如图:直线a和b是平行线,也称它们互相平行,

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3、如何画平行线呢?

操作1: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通过此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常用方法,同时为引出平行线判定方法一做准备。)

4、思考1:过直线a外一点P画直线a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

操作2: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出经过点P且平行于a的直线b.

通过操作的结果得出以下的性质:

(1).平行线基本性质: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通过此问掌握平行公理,同时巩固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

5、思考2: 在画平行线中,三角尺起什么作用?

(教师可提示引导,在三角尺平移的过程中那些量不变)

(构成三线八角图,能否借助于相关角的大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画直线a的平行线b时,直尺所在的直线截a、b所得的同位角∠1和∠2的大小相等

(2).导出平行线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简单地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因为∠1=∠2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熟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二)应用新知

1、填空,如图:

(1)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

(2)如果___________,那么AD//BC.

(本题是定理的直接运用,(1)为填结论,(2)为填条件,通过此题熟悉定理的简单运用)

2、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1)答:____________(写平行或不平行)

(2)根据图示,说明直线a与直线b平行的理由.

解:因为a⊥c,b⊥c( )

所以∠1=______,∠2=______(垂直的意义)

得∠1=∠2(等量代换)

所以a_______b()

结论: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可以作为今后说理的依据)

3、如图,如果∠1=110°,∠2=70°,那么AB//CD吗?为什么?

解:将∠1的邻补角记作∠3,

则∠1+∠3=180°(邻补角的意义)

因为∠1=110°()

所以∠3=180°-∠1=70°(等式性质)

又因为∠2=70°()

得∠2_____∠3()

所以AB//CD()

(此两题为定理的简单运用,第一题需要由垂直得出同位角相等的结论,第二题由邻补角的关系得出同位角相等,进而满足定理条件,推出直线平行。此两题讲解时,老师要做简要分析,如:第一题问要推直线平行,需要什么条件,第二题可问由∠1=110°,可推出那些角等。同时,教师要进行逻辑段的划分,让学生有获得体验感悟。为了降低难度,此两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4、如图,已知D、B、C在一直线,CE平分∠ACD,∠2=∠B,

那么AB//CE吗?为什么?

(此题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推出同位角相等,进而证明平行,整体逻辑段较少,因此尝试让学生自己说理表达,书写逻辑段,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指导讲解)

三.课堂小结

1. 平行线的概念;

2.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第一种方法;

2.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四.作业

1、如图,已知点P是三角形ABC的边BC上的一点。

(1)过点P画PD平行于AB,交AC于点D.

(2)过点P画PE平行于AC,交AB于点E.

2、下列图中不能判断直线a与b平行的是()

(A) (B) (C) (D) 3、如图,已知∠1=∠2=∠3,请填写理由,说明AB//CD,EF//MN.

解:因为∠1=∠2( )

∠1=∠4( )

所以∠2=∠4()

得AB//CD()

因为∠1=∠3()

又_____________(对顶角相等)

得__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所以______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图,已知∠D=80°,∠BED=80°,能判定AB//CD吗?并说明理由.

5、如图,直线l与直线a,b,c分别相交,且∠1=∠2=∠3

(1)从∠1=∠2可以得出那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2)从∠1=∠3可以得出那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3) b∥c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三线八角”的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形成的八个角中根据位置关系的不同,出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三种角。

2.上节课中,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基本方法,简单的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新课

今天,继续来研究平行线的判定问题,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猜想:除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有其它的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吗?

(学生有了第一课时的经验,同时,作业的最后一题中就隐含了内错角相等,可推出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学生就有可能从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类角的特殊关系考虑,老师可做适当提示。)

可能结论: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逐一说理:如图①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1=∠2,试说明a∥b。

如图②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1+∠2=180°,试说明a∥b。

结合图形③(反例),说明第三种猜测错误:

图①图②图③

归纳、总结部分:

到现在为止,学过了三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

行;③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表示:

如图:因为∠1=∠2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为∠2=∠3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为∠2+∠4=180°

所以a//b(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在此环节中学生体验猜想——说理——归纳的过程,初步体会说明一个命题正确需要说理,说明一个命题错误,只要举一个反例。同时,学生进一步体会说理表达的基本形式。进一步熟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应用新知

1.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①∠1=∠2,②∠2=∠3,③∠1+∠4=180°,试说明a∥b。

解:∵∠1=∠2(已知)

∴a∥b ()

∵∠2=∠3(已知)

∴a∥b ()

∵∠1+∠4=180°(已知)

∴a∥b ()

2.如图,已知∠1=40°,∠B=40°,试说明DE∥BC。

解:∵∠1=40°(已知)

∠B=40°(已知)

∴∠ =∠()

∴DE∥BC()

3.如图,已知∠B=50°,∠1=130°,试说明:AB∥CD。

解:∵∠B=50°()

∠1=130°()

∴∠1+∠B= °

∴AB∥CD()

4.如图,已知∠1=115°,∠2=65°,

那么AB∥CD吗?为什么?

(第一题是定理的直接运用,起到巩固三个定理,进一步明确定理的条件及结论的作用。二、三两题是定理的简单应用,需要学生结合图形,分析条件,判断运用三个定理中的哪一个定理解决问题。比如第

三题可以用判定2,也可用判定3,就可以做一个比较优劣。同时以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学生在这两题中进一步体会说理表达的基本规范,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逻辑段的划分。第四题三个判定定理都能运用,灵活性较大,因此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先让学生进一步尝试独立书写说理过程,其次,将学生的不同解法展现,拓宽学生思路,相互学习。)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2.会运用它们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五、作业

1、填空:如图,

(1)如果∠1=∠2,那么_____//_____.

(2)如果∠3=∠4,那么_____//____.

(3)如果∠5=∠6,那么____//_____.

(4)如果∠7=∠8,那么____//_____.

2、填空:如图,

(1)因为∠A=∠3(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___( )

(2)写出两个能得到BC//DE的条件_________.

(3)若∠1=70°,当∠5=______时,BC//DE.

3、如图,直线l分别与直线a、b相交,已知∠1=110°,∠2=70°。

(1)填写a//b的理由。(解法一)

解:把∠1的邻补角记为∠3,

则∠1+∠3=180°(邻补角的意义)。

因为∠1=110°,( )

所以∠3=180°-∠1=70°,

又因为∠2=70°,

得∠2=∠3 ( )

所以a//b ( )

(2)填写a//b的理由。(解法二)

解:把∠1的对顶角记为∠4,

则∠1=∠4().

因为____________,( 已知)

所以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又因为∠2=70°,

得_________________(等式性质)

所以a//b ( )

(3)请尝试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a//b.

4、如图,已知∠1=∠3,BE平分∠ABC,要说明DE//BC,请按照正确的说理顺序把下面几句话重新排

列,并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1)因为∠1=∠3

(2)所以∠2=∠3

(3)因为BE平分∠ABC

(4)所以DE//BC

(5)所以∠1=∠2

初中数学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显示立交桥、防盗网图片。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2.2 《平行线的判定(一)》说课稿 阜平县城厢中学张丽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叫张丽娟,来自阜平县城厢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实施情况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内容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本课内容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其本课内容所处的地位,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 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

点: 重点: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猜想、推理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说学情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课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归纳、类比、概括出平行线的判定,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七 个

《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doc

《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

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

最新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 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 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 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 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

平行线的判定2说课稿

5.2.2平行线的舞蹈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2) 青川县关庄初级中学校李红 一、说教材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判定方法二和判定方法三。 二、说目标 1、课程目标: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产生过程。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及其表述。 2、三级目标:初级目标⑴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⑵会进行简单推理及其表述。中级目标⑴当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推证结果时,会进行相应的代换;⑵当应用定理的图形不完整时,会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图形补充完整,领悟转化思想。高级目标⑴能将平行线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推理实际问题,领悟化归思想、建模思想。 3、核心知识: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体现化归思想和建模思想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习了对顶角、邻补角,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推论,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 四、说教学过程 1、采用问题导入知识点。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若∠2= ∠3,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若∠3+ ∠4= 180°,则直线AB与CD 平行吗?由此你又能获得怎样的判定平行线的方法?这是初级目标,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顶角相等、补角的知识,转化为用平行线的判定1来解决,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判定方法。 2、问题再探究。通过刚才推导的结论,若∠1+ ∠5= 180°,则直线AB与CD平行吗?这是中级目标,图中∠1与∠5的关系既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因此可通过“对顶角”或“补角”的相关知识将“已知角”转化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然后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此题采用多种证明方法,拓展思维,达到高级目标。 3、归纳提炼。让学生对刚才学习的知识归纳,利用两角相等(互补)的相互转化,实现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初级例题。例1、如图,∠1+∠2=180°,那么AE与DF平行吗?用前面学习过的判定方法,能否直接得出两直线平行呢?如果不能,怎么转化才会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情况呢?最后得出两直线平行。有了一定的方法后,进入变式训练中。 5、中级例题。例2、在两直线AB与CD间有一点E,变化点E 的位置,在已知条件下,能否得出直线AB//CD吗?图(1),已知∠E=∠C-∠A,判断直线AB与CD是否平行。看图后可以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结论。首先观察这三个角之间的关系,利用邻补角和三内角和的知识,找到∠CFA与∠E、∠A之间的关系,得出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YOUR LOGO 撰写人:天 狼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有理数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7)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10)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3) 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6) 1.2.2 数轴说课稿(二) (21)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4)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8)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2)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7)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1)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5)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8)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9)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4)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60)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4)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7)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1)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4)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6)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8)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80)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3) 2.1 整式说课稿一 (83)

2.1 整式说课稿二 (85)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8)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5)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8)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2)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6)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10)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13)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16)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 (119)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121)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24)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7)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28)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31)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34)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37)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40)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角说课稿(一) (142) 4.3.1 角说课稿(二) (146)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150)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152)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 (156)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二) (163)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167)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169)

平行线的判定 说课稿

说课稿 课题: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第一章第二节。七年级学过的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几何推理等内内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与教心理学中智慧技能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层次进行定位,本课属于智慧技能的规则学习。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虽然是初中一年级,他们进入初中尚不满一年,接触平面几何知识也是从本学期开始的,所以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够强,语言的表达也不十分规范,这都是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所要强调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了解得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 3、进一步规范几何推理语言 能力目标: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 情感目标:体会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几何性质(规律)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在同一平面内,____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或______ 3.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如图,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填空: ∠4与∠8是__________, ∠3与∠6是__________, ∠4与∠6是__________, 二、 平行线的画法 (1) 放 (2) 靠 (3) 推 (4) 画 三、 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推导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理格式: ∵∠1=∠2 ∴a ∥b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果∠3=∠6,可推出AB ∥CD 吗? 如何推出?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解: ∵∠3=∠2 又∵∠3=∠6 ∴∠2=∠6 ∴AB ∥CD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理格式: ∵∠3 =∠6 ∴AB ∥CD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果∠4+∠6=180°,可推出AB ∥CD 吗? 如何推出?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解: ∵∠4+∠2=180° 8 76 5 431 2F E C D B A H G 2 1b a B A 6 3 2F E C D B A H G 6 4 3 2F E C D B A H G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孙玉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尚义二中史翠梅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第二节(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第二小节(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首先通过平行线的画法等实例让学生在画图、观察、实验、归纳的基础上发现并认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探索并证明得到“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继“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即三线八角内容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同时它又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好它会为后面继续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情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等知识,具备了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已经知道平移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以及“平移”过去是平行的事实.但在逻辑思维、几何语言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同时通过“说理”、“简单推理”等言之有据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还很薄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探索并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文字语言及符号语言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表述。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说理等方式,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体会发现和得到几何结论的一般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体会“转化”及“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合情推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判定方法1的得出;另一个是得出判定方法2、3的“简单推理”的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我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整式的运算、变量之间的关系;平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生活中的数据、概率。 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重点是通过探索和简单的推理熟悉相关的性质与判定等几何事实,并确信它们成立,成为本套教材“公理化”的经验背景。在《平行线与相交线》一章的最后设置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是理解和运用相关几何知识的极好机会,只要求按步骤作图并保留作图的痕迹,暂时只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作法。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 《生活中的数据》包括“数”和“数据的表示”两部分内容。在数的讨论中,使学生认识“很小”的单位分数(百万分之一)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体会其意义和作用。“数据的表示”则提供了“世界新生儿”图,它是一种有别于条形、折线、扇形图的数据统计图,同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暗示了统计图的多样性。 《概率》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当然概率模型仅仅定位于简单的“古典概型”和可化为“古典概型”的“几何概型”(“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在《整式的运算》中,对整式、多项式的基本特征只进行了描述,主要突出代数式的表示功能(此时,不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记忆它),重点放在对代数式运算意义的理解、实施和对算理的理解上。 (2)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依托丰富的直观背景,重视变量之间的关系的 三种数学表示,强调对变量关系——特别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理解。侧重用图象法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形”的侧面对函数形成直观、整体性的认识。重视对图形所表达的相依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应注意“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函数”概念的重要差别,课本给出的例子都属于函数关系,即对于给定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模板.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模板2019-01-0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数学说课稿平面图形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 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 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下面我将从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四个环节谈谈我对这一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首先,我来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以及“平行线”的继续,也是学生后期学习平移、平行四边形等相关几何知识的基础,并且从本节课起也要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符号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下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七年级的学生在以前已经初步接触过平行线,对于平行线的画法 以及含义有了基本的掌握,但他们接触几何的时间并不长,认识只停留在事物表面,并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同时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难点确定为: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索。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对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判定 2. 经历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来说一说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 教法选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取先让学生先动手画一画,再进行猜想验证最后讲评点拨,鼓励学生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总结归纳的方法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学法选择: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知道,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情景诱导 通过情境创设,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再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再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探究指导 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课堂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我设置了让学生观察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用符号语言表达结论等过程来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这些探究过程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完成完成,完成后进入下一环节 (3)展示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的内容是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首先是说课标先说学段目标,根据课标要求,课程目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先说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性质探索等过程,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再说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接着说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创新意识;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最后说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刻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接下来说内容标准 结合课标要求,可将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其中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属于数与代数部分,第九章、第十章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第六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问题。在第七章的学习中,需要会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在第八章的学习中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而第九、十章主要针对多边形轴对称、平移与旋转问题。 接下来是说教材,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说: 首先说教材的编写特点,根据课标理念,华师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如下:(1)关注数学背景知识、数学知识趣谈等的介绍,注重发展性。(2)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注重实践性 (3)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注重探索性 (4)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注重趣味性 (5)更新知识载体,引入信息技术,注重现代性 再说教材的编写体例从体例上说,华师版教材每一章分章前、正文和章末三部分。 首先看章前,它包含导入语和导图,有利于学生预习和教师导入新课。 再有正文分为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合作交流。、还有读一读,拓展了正文内容的背景知识。 章末分为数学活动、小结、复习题,有利于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开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

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全套(附数学说课模板)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精品说课稿(新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有理数 6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一 (6) 1.1《正数和负数》说课稿二 (9) 1.2.1 有理数说课稿(一) (12) 1.2.1 有理数说课稿(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数轴说课稿(一) (15) 1.2.2 数轴说课稿(二) (20) 1.2.3 相反数说课稿(一) (23) 1.2.3 相反数说课稿(二) (27) 1.2.4 绝对值说课稿(一) (31) 1.2.4 绝对值说课稿(二) (36)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一 (40) 1.3《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二 (44)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一 (47)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二) (48)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一 (53)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说课稿二 (59)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一) (63)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一 (66) 1.5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二 (70)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一) (73) 1.5.2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二) (75) 1.5.3 近似数说课稿(一) (77) 1.5.3 近似数说课稿(二) (79)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82) 2.1 整式说课稿一 (82)

2.1 整式说课稿二 (84)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87) 2.2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9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94)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94) 3.1.1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97)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101) 3 .1.2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二) (105)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一 (109) 3.1 从算式到方程说课稿二 (112)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一 (115)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说课稿二 (118)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一) (120)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 (123)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二) (126) 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 (127)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127)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二) (130)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一) (133) 4.1.2 点、线、面、体说课稿(二) (136)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一) (139) 4.2 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 角说课稿(一) (141) 4.3.1 角说课稿(二) (145)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一) (149)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稿(二) (151)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一) (155) 4.3.3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二) (162) 4.4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一) (166) 课题学习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说课稿(二) (168)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课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课件 篇一: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张化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 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 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 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 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 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 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 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 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 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 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 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 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NextPage]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 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 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说课稿

5.2.2《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下面是我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内容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它是继续学习平行线的其他判定的铺垫,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通过这一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和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过程,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1: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并学会运用这个判定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推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合作交流、分析归纳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初步学习转化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4)教学目标依据: 第一: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究、归纳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体系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二: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 组织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可以突出学生是认识主体,也有利于教师的角色转化,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于合作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这节课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