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

太极拳理
太极拳理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万己道人整理 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 问题1:正手圈沉前胯再沉后胯必须按顺序吗可不可以先沉后胯再沉前胯, 陈中华老师:不可以。但是有时可以略过。就是说前胯碰巧已经到位了,就可以不管它。步骤对了,就能自动和对方合住。将来交手很快,那是因为动作自然合了准绳。你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一个步骤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太极拳讲究“虽变化万千,理唯一贯”,落实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就是“你怎么变化都行,就是不能改变步骤。” 问题2:最近有点体会,请指正,力绕过对方,上面是爬过去,和对方对好劲后,沉后面,是不是就是力从下面过去, 陈中华老师:是的。还有窍门。力对好了(点对点就是合住),可以通过换点将自己的力传递到对方的后面(过去)。这样,你的力是通过两个步骤过去的,对方用一个步骤顶你。他是顶不住你的,因为两个步骤出来的力永远大于一个步骤出来的力。具体就是你用一根棍子去杠个东西,底下用块石头当支点。杠的没劲的时候,重新来,这就是一个步骤,重复多少遍也是一个步骤。现在呢,你第一个步骤杠杠杠的没劲的时候,顶住棍,把石头往里推推(塞紧),再杠。这就由一个步骤加深成两个步骤了。其实,改变不大。但是性质不一样了。上面说的这个“顶住棍”,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经常说的“不要动”。总的来说,拳法最基本的步骤总是三,不能再少了,三个步骤:接手(上肢)、合好(塌劲)、发放(上肢拨)。五个步骤就是立体的,三个是一个面上的。 问题3:用双手掌和对方腹部合好,把合力点换到手指尖,是不是就是通过换点过去,也可以说是爬过去, 陈中华老师:对。用手掌根合住,不动,然后用手指拨。 问题4:用前手小臂和对方手合住,合住点不动,收肘,转动前小臂,我感觉好像把合点转到了手臂的下面,这样力就从上面过去了,对不对,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2012 年第·5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130期 M ay2012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太极拳 “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哲理”的桥接部分进行论述,指出“太极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以及“大众在练习太极拳时根据哲理的启示所应该重点认识到的地 方”,并在此结论上提出“太极拳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的观点。[关键词]太极拳;拳理;哲理;儒学;道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5-0077-0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LX529);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C025)的研究成果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张元驰功1,翟虎翔2 (1.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0;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得最为紧密,其理论主要借鉴于儒家和道家,并融合古代导引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等。例如,太极拳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中庸、和谐、仁义等,道家的无为、养生、静虚等。据此,太极拳所蕴含的众多哲学思想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例如“功防、虚实、动静”等,便是阴阳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等,便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大众在太极拳实践中,如果能通过拳术来感受传统哲学的奥妙所在,不仅能加速提高自身的太极拳水平,而且也能在有意或无意间将传统哲理作用于生活实践。 一、太极拳“拳理”和道家“哲理”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思想派别,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要观点是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而“依乎天理、道法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等既是道家对“道”的描述,也是道家据此对世人的要求,更是道家对成道之人的形象描述。 太极拳理首先要求习练者要自然放松,是提醒习武者要通过对“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强制模仿来逐渐达到较高的境界,以至于自己练习太极拳日久能自然排除或包容外界的影响,做到内心安静、精神集中到运动中,即以一念代万念;其次,太极拳理中所述的“松柔、动作圆活轻灵”,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外在肢体的运动节奏要符合内心的精神波动,即“以意导体”,从而逐渐随心境达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全身肌肉放松、骨骼犹如节节松开、不顶不抗、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外在运动特征,强调习武者要顺遂自己个性、性情等心理特征来习练太极拳,并据此掌握太极拳运动的节奏快慢,即要求习武者在习练太极拳时速度不能千篇一律,这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一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随着习武者超验心的不断彰显以及经验心的磨灭与超越,习武者自身的太极拳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而太极拳运行的规矩和节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充分说明了拳理要合于“道”;另外,“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强调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若能懂得此理,不必刻意追求什么,日久坚持下去便能自然流露出水滴石穿的巨大力量和不争而善胜的品格,这与《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相合,从而据此鲜明地凸显出太极拳“道法自然”的特点。所以练太极拳者必须要顺应自己的心境去练习,以至于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征途上逐渐进入“无”的最高境界。 二、太极拳“拳理”和儒家“哲理”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性与人性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之性善有天为据”,这也是太极拳拳理借鉴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仁、义、礼、忠、恕和不偏不倚等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伦理教育和道德范畴内的自我修身养性,这也为太极拳不同阶段的训练方式和内容等提供了颇多的参考。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观点主要是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 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儒家 的仁爱思想表现在舍己从人上,其主要内容从生活层面的忠恕之道的“金银规则”以及“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逐渐过度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以至于其在理论的层面上体现出儒家中庸的精妙之处,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和不偏不倚。 太极拳拳理中要求“用意不用力,不可有力,不可无力,折其中而已”,以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后人发而先人至”,不仅是高阶武术人武术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也是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拳理解“效法天”后在生活中宽厚、谦让的表现;“听劲、懂劲、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不仅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训练指导思想,更是习武者通过太极拳掌握太极之理以至于逐渐运用到生活层面的具体表现,即体现为武术人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方面力求达到“能屈能伸、荣辱不惊、不以物喜”等,以至于其在“仁” 77··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简体字兼图片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上 郑曼青 释名义第一 拳为兼体用益智勇之运动。太极为阴阳之母。无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而刚柔动静之机。无所不用其极焉。夫拳。壮者好用之以斗。斗之胜负。以视拳技之高下为决。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人。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如抗之以刚。必至两败而俱伤。非高手也。彼以刚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动为攻。我以静待之。柔静之至。是为阴极。阳极而遇阴极。未有不败。此即老氏所谓。柔弱胜刚强也。余故曰。学太极拳必自学吃亏始。学吃亏之至。适得其反。则为占便宜之极矣。譬如齿固刚。而舌柔。齿与舌或有时而龃龉。则舌固吃其亏于一时。然齿均以刚摧。而舌终以柔存。可以见矣。虽然。从来学拳无不欲胜人而占便宜者。今曰学吃亏。谁宁为之。要知学吃亏者。是任人用力袭击。而我不以丝毫气力抵御。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击之效能全失。则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寻丈之外者。此拳论所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直至从心所欲。如是可为占便宜之极矣。且是拳之精微妙用。无一不合于太极之原理。薪火相承。自张氏三丰始。世济其美。曼青得杨师澄甫传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为用。全根于太极。阴阳相生刚柔相克之真理。无一不可见之于事实。以太极名拳。盖有以也。习是拳者。不独足以摧刚制动。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强。病者兴。衰者旺。懦者立。诚强身强种。而强国之要道也。谋国是而欲苏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实第二 太极之名著于易。并出于医经及道藏。其说甚广。其用甚宏。仲尼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其理不出乎阴阳。其气之变化不出乎五行。此为吾国文化与哲学之胚胎。若舍阴阳五行而论太极。是为无稽之谈。不足计也。如必欲去阴阳五行。而论吾国哲学医学及道学者。何如去四则及代数。而讲算术。其可得乎。今科学之进步。由电子而进 乎原子之时代。试问能离乎阴阳之作用欤。 太极拳之合乎哲学与科学者。无他。其立论纯乎哲理。其立场合乎科学。是皆可证诸体用之实。何待雄辩。然太极拳之原论甚精。 事实亦奇。姑由约就浅。而欲分析其万一耳。 以其运动而论。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者。 皆运而后动也。即犹电车汽船然。藉气之力。 运之后动。与肢体及局部之动。谓之为运动。 则大相迳庭。又所谓腹内松净。及周身轻灵。 与牵动四两拨千斤者。皆谓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袭击之力。此把握在我。是为体。则较易耳。以四两拨千斤。是为用。四两何能拨千斤。此权其重心。使之倾倒。然虽无四两牵而拨之。亦必自倒。以此之类。 质诸并世之运动家。宁谓合乎哲学。抑为科学哉。又所谓气敛入骨。而为纯刚。无坚不摧。欲进此一解。则费辞矣。十八年春。有宗马可尼之学者。曹仲氏。研究太极拳之学于余。余告以气沉丹田。曰。气沉丹田。将奚利。曰。气沉丹田。固有利。然不及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则有利于身体莫大矣。曰。 愿闻其详。曰。人之腹部蓄水独多。犹天地间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则若洪水横流。小则如决堤冲堰。以及大水与淫雨霉天之类。 在人身为病。大则若膨胀。黄瘅。湿痺。小则若痰饮。疮痍。疥癣。及肺脾与肠胃之湿热薰蒸之类。不胜枚举。欲去水之为病。莫若运动。禹之治水。以疏睿利导为功。若比之自然之阳光蒸化水份。吸收阴翳。减少云雨。则不逮也。于人身苟能若此。则可谓有夺天之功矣。惟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气沉丹田。即犹注暖气于炉中。可以祛阴湿寒气之效而已。能与心相守勿离。犹置火于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于滚沸。渐渐可以化气。不独不为害。且有利于血液之循环。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 吾素以哲学为哲学。今则知哲学。即未来之科学也。曰。然则更有进乎此矣。气敛入骨。 而为纯刚。即气由丹田循尾闾而上透达脊骨。曹子闻而奇之。去而之西国医博士之家。 举以告之。曰。气沉丹田有近似者。近年有法兰西医师之人体解剖。而发现腹部肠与肠 1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由于现在武术不能当饭吃,所以习练武术的人少了,少数习练武术者也是将其当成锻炼身体的方法,几乎没有人追求武术真正的功夫。太极拳更是如此,习练太极拳需要师傅亲传,只靠自己悟性不可能练出太极功夫,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都当锻炼身体用,太极拳在人们眼中就是花架子,太极功夫被人们遗忘。个别追求太极功夫的人在没有真正懂得太极功夫的师傅指导下,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书籍中寻求太极拳的真意,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求。其实太极拳无论从理论还是习练方法上都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所以将太极拳搞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有些人按照流传的太极拳书籍习练,却不知道书籍中所写的都是大师们功夫成就后的感觉,而不是习练方法,按照书籍中所写习练,就是本末倒置,永远搞不明白的,我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的。正确的方法是按照我说的习练,逐步练出功夫后,书籍中所写的你就自然明白了。进一步说,不实战技击而只推手划圈、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寻求太极拳技击方法等等习练方法都是错误的。习练太极拳是分层次的,没练到那个层次,研究那个层次的问题就是缘木求鱼,没有一点成就的。我现在力图以最简单、直白、科学的方式说明太极拳,使大家对太极拳有个

正确了解。如果大家读懂了这篇文章,相信许多缠绕大家许久的疑问就会迎面而解。先说太极拳原理:外家拳通过身体和四肢的肌肉紧张发力打击对手,这是无法发出人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力量的,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肌肉紧张除了能发出力量之外,还会相互干扰和阻碍,从科学上说,就是人的神经传导无法使所有肌肉在同一时间发力------并且在同一方向 上发力。太极拳则认识到了外家拳的不足之处,其基本原理就是:只用身体能产生最大力量的腰身部位发力,四肢则只作为力量传导的通道而不发力,就是松。所以太极拳练的就是腰身发力。腰身没有四肢那样的伸缩自如的肌肉,所以腰身发力的要件就是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先说上下贯通,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达不到上下贯通,你就无法再进一步练出其他功夫。人的一切力量来源于脚下,腿则是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的通道,腿脚如果肌肉紧张,则腿脚就是一个杆,是死的,无法将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你所感觉的脚腿一挺,劲力就传到腰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正力量的传导,只是将你的腿脚和腰身形成一个僵硬的杠杆,是死力,你无法利用这样的死力承接对方的力量,这种外家拳的力量传导其实就是在与对手拼体力。腿脚只有松了,才能在瞬间将脚下之力集存于腰身,集存于腰身的力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种活的力量能使腰身自由运用之,腰身利用上下贯通后脚下传导集存于腰身的力量做出旋转和压缩,再通过胳膊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 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也称《简易太极拳》。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 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 第一式:仙人放剑,第二式:乾坤盘球,第三式:美人照镜,第四式:顺水推舟,第五式:金鸡独立,第六式:单鞭救主,第七式:倒骑玉龙,第八式:双风贯耳,第九式:顺风摆柳,第十式:叶底看桃,第十一式:活步走宫,第十二式:怀抱双月,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图解动作 (一)第一组 1. 起势 ①开步站立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 宽,膝关节微微弯曲,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目向前平视(图3-1)。 要领:全身放松,头颈正直;排除杂念,精神集 中,呼吸自然。 ②提气升掌 随吸气重心慢慢升高;两臂慢慢向 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图 3-2)。 ③屈膝按掌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至腹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目 向前平视(图3-3)。 要领:下蹲时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手的升降动作与两腿的屈伸、呼吸配合一致;呼吸均匀细长。 2. 左右野马分鬃 (1) 野马分鬃一 ①丁步抱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 脚尖点地;目视右手(图3-4)。 要领:抱球手离身体30厘米左右,双肘不要内 夹。 ②转体迈步 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 出,脚跟着地;两手掌微微分开;目视左手(图3-5)。 要领:迈步落脚要轻,重心留在右脚,不要急于前移。 ③弓步分掌 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左腿 前弓,脚掌慢慢踏实,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 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 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目随左手转 视(图3-6)。 要领:分掌和弓步动作同时完成;胸微微内含, 双臂保持自然弧形。 (2) 野马分鬃二 ①重心后坐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上肢动作保持不变(图3-7)。 要领:重心后坐时,上体保持正直,不要前俯后仰。 ②前移抱球 左脚尖微向外撇(大约45°~60°),身体左转,随后右腿蹬伸,左腿慢慢前弓,脚掌慢慢踏实,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 图3-5 图3-6 图3-7 图3-8

太极拳拳理探微(二)

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周易》 太极拳术“文修”、“武练”的基本法则,全都基于《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周易》的太极 阴阳学说,指导并规范了太极拳术的行功。《周易》是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 《周易》由《周易古经》与《周易大传》所组成。前者是一部占卜之书,成书于殷周之际。 后者为儒家学派所撰,是阐释《周易古经》的著作。《周易大传》把《周易古经》中所蕴涵 的义理精微挖掘出来,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而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使《周易》成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对我国的武学、医学、养生学、军事学、哲学、自然 科学…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大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 太极则是蕴含阴阳而阴阳未分之态。太极拳之所以最终这样定名,表明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是以《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 《周易》的阴阳,是一哲学概念,它泛指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的、两个对立着的东西。对太极 拳来说,就是指虚实、开合、攻防、进退…等。 《周易大传系辞》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它的意 思是:万事万物均是由相互对立的阴与阳所构成,它俩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并且还能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和统一运动,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北宋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对《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作了如下解释:“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他的意思是,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由它变演而化生万物。 更有学者认为,太极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根据“太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这一理念,创建和发展太极拳术的先贤们指出,人体亦太极也。并要求太极拳的盘架,应模拟宇宙的太极阴阳演变来运行。同时强调,无论练拳或技击,都务须遵循与运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互为其根;阴阳交感,相生相克”的易 理原则。《王宗岳太极拳论》正是依据这些易理原则,而对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提出了具体 要求,并成为太极拳术所必遵的规范。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简短 四句,就规定了太极拳整体的运行原则。它完全基于易理,非常重要!以其非常重要,让我 们予以详细解释: 对于演练太极拳来说,所说的“无极”,就是“空无所有,物我两忘”一片寂然的“静态”;这里 所谓的“太极”,就是“意方萌动,形犹未动”虚极静笃的“静态”,我们不妨称它为“准静态”, 以别于无极的“静态”。根据《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因太极为内蕴阴阳、阴阳未分之态,由它进而分阴分阳,以此称太极为“阴阳 之母”。“动之则分”,是说动则太极“一分为二”,为阴为阳。具体到演练太极拳,“动之则分” 的“动”,是指运行或开或合的拳势动作。“静之则合”,是说静则阴阳“合而为一”,成为太极,或进而归于无极。具体到演练太极拳,“静之则合”的“静”,既是指两动之间的似停非停的太 极态,也是指起始与最后的无极态。

简易太极拳浅说

简易太极拳浅说 永嘉?郑曼青 注:本篇为郑师爷曼青所著,一九五六年(丙申年八月)连载登载于台湾新生报一、前言 提要:着浅说目的及学拳要点: (一)因十三篇于张真人三丰暨杨师澄甫之心得,犹未能发挥其十一。 (二)方便学者易得其门而入,按图索骥,亦可无师自通。 (三)阐明学拳要点,首求功架松灵,如不松则无体用可言。 余十年前着有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穷廿年心力始告厥成。然于张真人三丰之遗志,暨杨师澄甫之心传,犹未能发挥其十一,而学者径有以其原理渊深索解为难,举以垂询。余魄未能一一作答,而疏懒闭门已久矣。且迩来欲学此拳者日益盛,正恐不得其门而入。兹为老幼病夫与莘莘学子及妇女计,不得不补着浅说,使读者易于领悟,按图玩索,亦可无师自通。如能锲而不舍,更求精进,则对拙著十三篇必能豁然贯通。该篇所附图解,纯取杨师体用兼施之心得,谚所谓打对之法。故释图有甲乙两方之动作并行,致初学者易为混淆。故复削繁从简,单言体育,以直解法行之。使初学者易乎学步,更附以简要理论,亦取畅达易解为主旨。此外拟辅以电影教育片,则可以参看其行气之贯串,及动作之疾徐与高低;庶不致有所罕隔,然以此拳之要点,在乎功架,功架如不松,前哲所谓学卅年而无用。所谓无用者,非独不能用;以体言,亦不能致柔而返老还童之效。学者不可不再三注意焉。(丙申八月曼髯时客台北) 二、运动之概论 提要: 〈一)定义:以心行气,以气运心,运而后动。 (二)目的:「体」宋末张真人三丰,从黄老之说,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为体。「用」所谓以天下之至柔,乃能驰聘天下之至坚,而以柔克刚,是为用。倡创简易太极拳以易习惯于有恒(养恒)。(注:老式一百廿八手,七分钟练毕,简易卅七手三分钟练毕) (三)条件:甲、天资。乙、有恒。丙、传授(为最要) (四)理论:柔能克刚,持久积聚也。(如风过而铜磨,水滴而石穿)。 (五)入门(之方):积气程序--气沉丹田,气遍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极其至则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六)着手:要松开。甲、要全身表里松开松净,始能有体;要去净内阻,始能

太极拳裆部的运动轨迹

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 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学习太极拳必需先练太极十三势。而什么是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由于受门规的约束,除各门派内老师择徒口授之外,一般对外都称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有人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也有人就更直接的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杨式太极拳定型拳架名曰八五式太极拳,或称85式太极拳,取意八五得十三,亦名太极十三势。 以上各说,只能证明太极拳修炼的核心为太极十三势,太极十三势究竟怎样练习呢?有人颇为风趣的得出结论云:“将太极拳名称顺序分成十三段,名曰太极十三势,在学习套路的时候划分成十三段易学易记。单为了这个目的,那也可将套路划分成更多势或略少几势,为什么必须划分成十三段呢?难以理解。那种将太极拳名称顺序表拿出来说,这就是太极十三势,更没有道理。八五得十三,名曰太极十三势,为什么不用八四得十二,名曰十二势呢?八六得十四呢,名曰十四势呢?未免太牵强了些。从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谱上证实‘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太极十三势’是很有道理的”。于是,这位先生在教拳过程中经常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十三势讲解太极拳。在一次太极拳高峰论坛上他就他对太极拳十三势的理解谈了体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十三势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都是上肢上的用法,像左分脚、右分脚,左蹬脚、右蹬脚、转身蹬

脚、单摆莲、双摆莲这么多下肢动作在十三势中怎么一势也没有呢”?这位先生答道:“在拳谱上是这样注释的,十三势,是指八门五步,‘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即是坎北、离南、兑西、震东、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是八个方位,也称八门。乾掤、坎挒、艮按、震靠、巽採、离扌履、坤肘、兑挤相对应,’是指上肢。‘进、退、顾、盼、定,是代表五行,也称五步。进为火、为南,退为水、为北,顾为木、为东,盼为金、为西,定为土、为中,’是指下肢”。又有人问道:“顾、盼是看的意思,应该是眼法,怎么成了步法了呢”?这位先生答曰:“拳谱上就是这样写的,进、退、顾、盼、定就是指五步,有什么疑问,不妨你到拳谱上找答案”。于是,大家都笑了,这位先生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起来。这笑声即带着疑问、又带着无奈。 由此可见,自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编排的“二十四简化太极拳”以来,太极拳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由简化太极拳套路到传统太极拳套路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推广,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健康。但美中不足的是,太极拳拳理、拳法还有待于普及和提高。下面我就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裆行工法”做一简介。 太极十三势,在太极拳五大流派中是共同拥有的。太极十三势中的十二势在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行工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有“裆行工法”这一势的要领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相同。太极十三势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一篇论文是无论如何也阐述不清的,所以本文只对太极拳五大流派中

42式太极拳图解教程

( 1 )起势 002 003 004 005 (1)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 端正,下颏内收,胸腹舒松,肩臂松垂, 两手轻贴大腿侧;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目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距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3)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手心向下,两臂相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4)上体保持正 直,两腿缓缓屈膝 半蹲;两掌轻轻下 按,落于腹前,掌 与膝相对。 ( 2 )右揽雀尾 007 008 009 010 (1)右脚尖稍外 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 (2)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脚跟轻轻落地。 42式太极拳 (3)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前掤出,左手高与肩平,手心向内,指尖向左,右手向 (4)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 左臂内旋屈于左胸前,左手翻转向下,与胸同高,指尖向右,右臂外旋,右掌向左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指尖向左,两掌相对如抱球状;目视左 掌。

下,与右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脚内侧;目视右手。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两臂微屈;目视左 前臂。 011 012 013 014 015 (5)上体微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轻轻迈出一步,脚跟着 地。(6)上体继续右 转,重心前移成右 弓步;同时右臂向前掤出,臂微屈,掌心向内,高与肩平,左掌向左、向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目视右前 臂。(7)上体微右转, 右掌前伸,掌心翻 转向下;左掌同时 翻转向上,伸至右 腕下方,目视右掌。 (8)重心后移,上 体微左转;双掌向 下后捋至腹前;目 随右掌。 (9)右臂外旋屈 肘横于胸前,右掌 心向内,指尖向 左,左臂内旋,左 掌心转向外,掌指 附于右腕内侧。

太极拳理论--六式基本功法

太极六式形、意、理诠释 (太极原理基本功法)邓一琳整理 一.结露凝珠 1 形:全身自然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左脚轻轻向左开半步,重心随之缓缓移至两腿中间,全身保持自然、松弛、舒适之态;两手臂松缓向两侧抬起,至头顶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双手自体前约10公分距离松缓下行,掌心向下,渐至腹前缓缓恢复原位。(每式循环3次) 2.意:自然界四季之变化,昼夜之更迭,万物之生衍消亡,皆为连续渐变之过程,犹如露珠之凝结,渐生而渐长、渐盈而渐消,其渐变过程恒常不变。 3.理:太极运动所依自然匀慢之法,实为人体生命运动之形态与宇宙万物渐变法则之契合,而唯渐可知动之机,变之微。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这里的“几”,就是事物发展的萌芽状态和细微变化,认识把握这种动机和微变规律的能力就是“知机知势”。通过渐变过程的体验,逐步提高感知事物微变化的能力。 二.日月回环 1 . 形:右手臂由体侧向(左)内开始弧形运行,身体随之缓缓左转,至头顶前方,身体缓缓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行一个立圆,手臂下落并收于体侧,身体重心归原;左手臂由体侧向(右)内运行一个立圆(要点同前,意念一直向前)。 2.意: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两种矛盾着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犹如昼夜黑白之更迭,子时阴极则生阳,午时阳极则生阴,阳由阴中出,阴自阳中来,循环往复,而天长地久。 3.理:太极运动之变化持“圆”为宗,圆弧运动是宇宙自然运行之固有法则,天地万物在圆运动中实现阴极则必阳,阳极则必阴的自然变化,在阴阳互变中生生不息,化化无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确指出:物不可极,物极则必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 郑子太极拳的中定前言: 一、今天承梁志及张肇平先生的邀请,使本人能有机会与诸位见面谈谈太极拳问题,觉得很高兴;同时亦觉得很怕,怕的是本人对太极拳的功夫很浅薄,怕在各位专家面前见笑。梁、张两位邀请我来演讲,我不敢马上答应,其原因就在此。 二、今天的讲题是「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完全是先师曼青先生的理论。是从他的著作里面,和口授讲解以及他在美国期间给我许多指导信件中,就有关太极拳中定部份,加以特别说明的。 三,这篇「太极拳的中定」,虽然都是引用先师的言论,但是由我从各处零碎的抽出来,作有系统的整理与说明时,深恐或有未洽先师的原意,曾在一个多月前在时中学社开会时,提出报告,请各位同学研讨指正,但是直到现在,各位同学还没有给我提出指正的意见来,不得已乃自行检讨,略为修正补充,提出来就教於各位,务请各位多多指教。今天所讲太极拳的中定,内容分为:一、何谓中定?二、中定有什么好处?三、中定的链法,和四结论等四项来说明如次。壹、何谓中定?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式中最后的一式,曼师在其所著太极拳十三篇中,对中定的解释约有三处: 一、在「后记」(见原书一一二页)中说:「生理学所谓人体重心,在脐线间,其地位及意义正与丹田相同,重心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拳论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又云『主宰於腰』、『腰如车轮』皆是也」。 二、在「述口诀」篇中解释「磨转心不转」一则说:「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三、在「明生克」篇〈见原书第四十四页〉更为详尽的说:「变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相互易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变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谓中定?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易,亦即中定之定理也」依据曼师上面这些指示,我们对中定即可得如下一个概念:中定简单的说,就是重心的安定。亦就是气沉丹田的功夫,此种气沉丹田的中定,是永恒不易的,不能一时或失的。贰、中定有什么好处? 中定是太极拳十三中式最基本的一式,十三式中除了中定本身外,掤、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任何一式,都不能没有中定,失了中定的掤、履、挤、按……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