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通假字一览(5)

高考语文通假字一览(5)
高考语文通假字一览(5)

高考语文通假字一览(5)

导读:高考语文通假字一览(5)每: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陌:通“百”;量词。“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日落时,引申为“末”。“莫春者,春服既成,”

内:同“纳”接纳,接受。动词。“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内:同“纳”,放人。动词。“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那:同“挪”;抽。动词。“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

呐:同“讷”;说话迟钝或口吃,的句中的“只听得差拨口里

孽:同“孽”;灾害,罪恶。名词。“况伪孽昏狡,自相夷戮,”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殴:通“驱”驱逐。动词。“今殴民而归之农。”

畔:通“叛”;背叛,离开。动词。“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动词。“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吾灵尚依旁汝也。“

齐: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蕲:同“祈”;求。动词。“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契:同“锲”;刻,动词。“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襁:同“襁";婴儿的被子,如现在的包袱。名词。“则人物归亡,襁至而辐凑。”

芪:同“?”;一说是肛门。名词。牛羊蹄芪各以千计。”

禽:通“擒”捕捉。动词。“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捕捉。动词。“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诎:同“屈”;弯曲。动词。“诎右臂支船。”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去:同“?”;藏。动词。“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却:同“却”,退。“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

嘤:同“隙”;空隙。名词。“依乎天理,批大却

阙:通“缺”;缺点。名词。“必能裨补阙漏”

身:同“箬”,箬竹。名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语文备考:通假字汇总

2013高考语文备考:通假字汇总 安徽周兵 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知识点,其中通假字就是一项,下面介绍高考必用通假字! 高考必备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

20XX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考必考通假字汇总

20XX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考必 考通假字汇总 篇一:【高考复习方案】20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诗经》两首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复习方案】20XX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诗 经》两首新人教版必修2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于.嗟女兮 4.犹可说.也 5.隰则有泮. 6.岁亦莫.止 7.彼尔.维何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古义:________________ 4.三.岁食贫 今义:确数,三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薇亦作止. 今义:停止古义:________________ .棘 今义:孔穴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2.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言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夙.兴夜.寐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 6.芳菲菲其弥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今义:水势大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固时俗之工巧..兮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通假字集锦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通假字集锦,感谢您的阅读!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考语文古文通假字总结详细必备知识点

通假字 附录1初、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课外补充)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 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地理上的南“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动词。“坦墙周庭,以当南日,” 得:通“德”;感激。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教学教材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高考语文 通假字

【语文专题】通假字 善:通“缮”;修治,拭擦。动词。“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副词。“沈醉不知归路。”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涂:同“途”;道路。名词。道路。名词。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顽:同“玩”;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 亡:同“无”;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亡:同“无”,没有。副词。“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集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集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涔恰!?BR>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河蚌。“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 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动词。“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逃避。动词。“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会。副词。“王曰:‘不也’。”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 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大全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高考要求 1.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 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 复习建议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 3.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5.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 6.注意从上下文,从文段作者的历史背景,从语法关系去翻译文言文。 7.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和做题训练。 8.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 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 ⑤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⑥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 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 ②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案:通?按?。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通?版?。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倍:通?背?。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宾:通?傧?。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才能。例:食之不能尽其材。裁:通?才?,刚刚。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例:适中手自钞录。雠:通?仇?,仇敌,仇人。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例: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厝:通?措?,放置。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通?措?,放。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度:通?渡?,渡过,越过。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蕃:通?繁?,多。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例: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通?捧?,两手托着。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例: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通?弼?,辅弼。例:入则无法家拂土。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盖: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干:通?岸?。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例: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例:媵人持汤沃灌。曷:通?何?,什么。例: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困于心,衡于虑。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论积贮疏》 《鸿门宴》 《愚公移山》 “裁”通“才”,刚刚。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屈原列传》 “材”通“才”,才能。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得”通“德”,恩惠。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赤壁之战》 “道”通“导”,引导。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促织》 《卖油翁》 《愚公移山》 《核舟记》 H “火”通“伙”,伙伴。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画”通“划”,比划。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琵琶行(并序)》 《殽之战》 ②什么时候。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 “衡”通“横”。①横放。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梗塞,不顺。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荆轲刺秦王》 《愚公移山》 J

“齐”通“剂”,汤药,药剂。例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信陵君窃符救赵》 《岳阳楼记》 《三峡》 《鸿门宴》 ②抵抗。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赤壁之战》 《陈情表》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录录”通“碌碌”,庸常无能。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陵”通“凌”,欺凌。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列”通“裂”,裂开。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N “那”通“哪”,哪里,怎么。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P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屈原列传》 ②穿。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Q 《孔雀东南飞》 《西门豹治邺》 《三峡》 ②缺点。例如: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公输》 ②弯曲。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R “”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例如: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S 《马说》 《李愬雪夜入蔡州》 《隆中对》 T 《木兰辞》 《廉颇蔺相如列传》 《愚公移山》 《郑人买履》

高考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高考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案:通“按”,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颁:通“斑”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4.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6.弊:通“敝”,困乏,疲惫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7.辩:通“辨”,区别 例如:此大小之辩.也。(《逍遥游》 8.裁:通“才”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9.采:通“彩”,色彩 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0.飡:通“餐” 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逍遥游》 11.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2.沈:通“沉” 例如:暮霭沈沈 ..楚天阔。(《雨霖铃》 13.绌:通“黜”,贬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4.垂:通“陲”,边关 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白马篇》 15.歠:通“啜”,给水喝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 16.趣:通“促”,催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17.卒:通“猝”,突然 例如: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 18.卒:通“猝”,仓促 例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20.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21.错:通“措”,措施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22.道:通“导”,引导 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23.得:通“德”,感激恩德 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4.雕:通“凋”,凋谢,凋零 例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25.尔:通“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6.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 27.反:通“返”,返回 例如:使子路反.见之。(《荷蓧丈人》 28.不: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29.父:通“甫” 例如: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30.共:通“供”,供给 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1.酤:通“沽”,买酒 例如:酒酤.于市。(《训俭示康》 32.灌:通“盥”,洗 例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33.曷:通“何”,什么 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34.盖:通“盍”,何不 例如: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5.盖:通“盍”,怎么 例如: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36.衡:通“横”,横行 例如: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37.还:通“环”,绕 例如: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38.堕:通“隳”,毁坏

高考必备-职高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总结.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E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无他,但手熟尔。” F 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往返,返回。动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G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30)正确理解通假字(含解析)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第 1 页 共 8 页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难点30 正确理解通假字 通假字属于文言实词中的一类。从近几年的高考考情来看,通假字有时作为文言实词题单独考查,有时出现在文言文翻译中。又快又准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是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条件。复习时,考生一定要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语境分析法。考生在解释某个通假字时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字,而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蚤”字若按其本义“跳蚤”来理解,句子就解释不通,若能弄明白“蚤”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早”,那么句意就豁然明朗了。 2.掌握古今音变规律法。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代可能变得读音完全不同;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或相近。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这里的“趣”通“促”,意为“催促”,两个字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 3.例证认知法。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的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4.联系所学。一般考查的通假字,往往是以前曾经学过的。 5.训练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对通假字的学习也是这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与某个字音

高考实词虚词

一、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1-17页) 二、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词义及课文例句(17-27页) 三、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27-32页) 四、词类活用(32-35页) 五、常见古今异义词(35-37页) 六、文言文常见句式概括(37-39页) 一、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屈原列传》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左忠毅公逸事》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登泰山记》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汇总 编者:文言文翻译难在基础不牢,脱离语境翻译;文言文基础知识最难的是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翻译容易闹笑话。现梳理五册古今异义词,方便学生整体掌握。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贰: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古义:礼物。今义:货币)物 6、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7、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9、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10、股: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1、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2、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3、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4、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5、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6、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7、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8、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19、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0、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今义:略) 21、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2、山东: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肴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3、细说: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必修二 《离骚》 24、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今义:指衣服。) 25、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指荒唐。今义:指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26、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指不得志。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7、流亡: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指随水流而消逝。今义:指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 28、固然: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指本来就是这样。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