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方歌【合】

温病方歌【合】
温病方歌【合】

常用方剂歌诀

一、解表方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龙汤: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热清表解此为良。

3.加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姜葱草,加减临时在变通。

4.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5.葱豉汤:

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6.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皆能康。

7.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行感冒效堪夸。

8.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湿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9.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疏风寒,前胡荆芥细辛甘,半夏茯苓生姜枣,头昏咳嗽属外感。

10.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共,三拗只用麻杏甘,表散风寒力最雄。

11.苍耳散:

苍耳散专治鼻渊,白芷辛夷薄荷添,研末葱茶汤送下,升清达窍病能安。

12.麻杏石甘汤:

伤寒麻杏石甘汤,四药组成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13.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14.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5.柴葛解肌汤:

节奄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6.宣毒发表汤:

疹伏宣毒发表汤,升葛前桔枳荆防,薄通翘蒡淡竹草,引加芫绥水煎尝。

17.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俞氏方,翘竹栀薄草同商,此是辛凉发汗法,风热感冒服之良。

18.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最相宜。

19.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加大枣,阳虚无汗法当谙。

20.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21.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施。

22.葱白七味饮:

外台葱白七味饮,新豉生姜干葛根,麦冬生地干杨水,血虚外感此方珍。

23.香苏散:

香苏散内用陈皮,香附紫苏二兼随,甘草合中兼补正,风寒气滞此方宜。

24.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25.升麻葛根汤:

董氏升麻葛根汤,芍药更加甘草襄,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效彰彰。

26.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27.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

风寒泄泻总堪尝,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若以白术易苍术,

太阳有汗此方良。

28.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29.神白散:

神术散用白芷草,姜葱淡豉合煎好,备急单煎葱白豉,风寒初起均能疗。

二、泻下剂

30.大承气汤:

大承气内用芒硝,枳实大黄厚朴饶,救阴泻热功偏长,急下阳明有数条。

31.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实黄,谵狂痞硬上焦强,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风闭实可消详。

32.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

33.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随,大黄黑丑兼香附,

滴水为丸量服之,一切实积能推当,泻痢食疟用咸宜。

34.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心间硬痛便难通,伤寒下早邪传里,大黄芒硝甘遂从。

35.十枣汤:

十枣汤攻水结邪,纵横上下证多乖,遂戟芫花肥红枣,审病投方事必谐。

36.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仲师方,胁下寒凝痛莫当,共和细辛三种草,功专温下妙非常。

37.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温通并用妙非常。

38.麻子仁丸:

丸名麻子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亡便难出,通幽养液蜜丸嚼。

39.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丸最猛,大黄巴豆干姜勇,食停肠胃胀难消,冷热诸邪此方统。

40.济川煎:

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病虚难下夺,用通与补法堪宗。

41.黄龙汤:

黄龙汤即大承气,加入参归甘桔比,姜枣共煎十味同,攻补兼施两法俱。

42.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般同,热结津亏大便秘,煎饮能收润下功。

43.承气养荣汤:

承气养荣用地黄,枳朴大黄知芍当,肠燥津枯大便秘,增水行舟功最强。

44.外导法:

蜜煎导法通大便,或将胆汁灌肛中,不欲苦寒伤胃府,阳明无热勿轻攻。

45.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更与橘皮入,燥实阳水却相当。

三、和解剂

46.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共,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47.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属,少阳热重寒轻症,胸痞呕恶总能除。

48.四逆散:

四逆散里柴胡俱,芍药枳实甘草齐,此是阳邪成厥逆,平阳回逆此方需。

49.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热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50.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51.达原饮:

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知甘草果仁,邪伏膜原瘟疫发,疏邪宣壅急先行。

52.清脾饮:

清脾饮用清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更加草果煎姜用,热多肠疟此方来。

53.截疟七宝饮:

截疟七宝草果仁,常山槟朴甘青陈,疟发频频尤不止,正气未虚此方神。

54.何人饮:

何人景岳出新方,久疟双虚法最良,配入归陈调气血,更须煨熟好生姜。

55.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56.黄芩汤: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兼呕此能平,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57.六和汤: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

姜枣煎之六气平,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58.奔豚汤:

奔豚汤治肾中邪,气上冲胸腹痛佳,芩芍芎归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

四、表里双解剂

59.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是复方,桂甘枳朴枣黄姜,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此法良。

60.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里治,妙法内攻并外攘。

61.防风通圣丸: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62.水解散:

延年水解桂麻黄,黄芩芍草大黄襄,发表清中兼解毒,天行瘟疫可煎尝。

63.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64.三黄石膏汤:

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宣。

65.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好。

66.五积散: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姜甘茯朴,陈皮半夏加姜葱。

67.茵陈丸:

茵陈丸用大黄硝,鳖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栀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时气毒疠及疟痢,一丸两服量病调。

五、清热剂

68.白虎汤:

白虎汤用石膏君,知甘粳米四般存,热盛津伤宜急服,气虚尚可加人参。

69.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粳米煎成剂,暑烦热渴脉虚寻。

70.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葛升柴,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

71.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石莲参,地骨柴胡赤茯苓,芪草麦冬车前子,躁烦消渴及崩淋。

72.清震汤:

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73.清咽太平丸: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风,犀角蜜丸治膈热,早间咯血颊常红。

74.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栀连犀,知母玄参生地齐,石膏柴胡人参草,

便实参去大黄跻,姜枣煎加一匙醋,阳邪里实此方稽。

75.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风,白芷升麻与木通,芎细甘草茶调服,鼻生瘜肉此方攻。

76.栀子豉汤:

栀豉汤治阳明表,虚烦懊憹此方好,前症兼呕加生姜,若然少气加甘草,又有栀子朴实汤,下后心烦腹满饱,枳实栀豉劳复宜,食复再加大黄讨。

77.清荣汤:

清荣汤是鞠通方,暑入心包荣血伤,犀角丹元连地麦,银翘竹叶卷心藏。

78.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79.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清邪泻毒亦滋阴。

80.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贵。

81.神犀丹:

神犀丹内用犀君,金汁参蒲芩地群,豉粉银翘兰紫草,温邪暑疫有奇勋。

82.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兰根煮,升柴马勃连翘陈,

僵蚕薄荷为末服,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效力普。

83.泻心汤:

泻心汤是仲师方,并用芩连及大黄,热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静自安康。

84.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85.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86.当归芦荟丸:

当归芦荟木射香,黄柏芩连及大黄,栀子青黛龙胆草,肝经实火尽能攘。

87.左金丸:

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大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已,

热邪泻痢服之安,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宜参。

88.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合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89.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

90.甘露饮:

甘露二冬二地均,芩枇只斛与茵陈,合和甘草平胃热,口烂龈糜吐衄珍。

91.泻白散:

泻白方医肺火蒸,桑皮地骨降而清,更须甘草和粳米,培土生金妙如神。

92.黄芩汤:

黄芩汤中用甘草,并添芍药与大枣,此方遂为治痢祖,温病气分用之好。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比,性寒味苦入下焦,坚阴止痢称良剂。

94.秦艽鳖甲汤:

秦艽鳖甲治风痨,地骨柴胡更有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95.芍药汤: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桂归香,痢下赤白便脓血,病势不减加大黄。

96.清咽利膈汤:

清咽利膈咽痛消,清热疏风蒡连翘,荆防栀桔玄参草,银花芩薄大黄硝。

97.总方六味丸:

总方六味治喉咽,荆防薄桔草僵蚕,或加射干大力子,外感风热银翘添。

98.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白喉方,玄芍参甘麦地黄,贝母丹皮入薄荷,肺阴不足用此汤。

99.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100.秦艽扶羸丸: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苑皆,半夏人参兼炙草,肺痨蒸嗽服之偕。101.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栀子大黄入,

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栀子柏皮汤。

102.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六、温病方

103.王氏连朴饮:

王氏连朴饮芦根,栀豉葛芩滑石增,胸痞呕恶兼口渴,苔黄厚腻壮热吞。104.薏苡竹叶散:

薏苡竹叶散蔻仁,滑石连翘通草存,湿留气分成白,淡渗利湿加茯苓。105.菖蒲郁金汤:

菖蒲郁金丹皮妙,竹叶竹沥滑石要,连翘牛蒡玉枢丹,姜汁菊花栀子效。106.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生苡仁,腹皮通草合猪苓,竹叶二钱水八杯,淡渗利湿小便行。107.藿朴夏苓汤:

医原藿朴夏苓汤,杏蔻苡仁豆豉襄,猪苓茯苓兼泽泻,湿重热轻用此方。108.杏仁滑石汤:

杏仁滑石用通草,黄芩黄连郁金讨,橘红厚朴京半夏,辛开苦泄利三焦。109.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茯苓皮,腹皮白蔻猪苓齐,通草一钱水六杯,湿化热清此方宜。110.芳香化浊饮:

雷氏芳香化浊法,藿佩陈朴荷叶纳,腹皮半夏七味药,芳香表里湿可化。111.宣透膜原法:

宣透膜原草果姜,槟芩草朴夏藿香。

112.益胃汤:

益胃沙参冰糖进,麦冬生地玉竹存,甘寒生津复胃液,口渴舌红中焦证。113.清宫汤:

清宫汤用五般心,邪入包络此堪清,玄参莲心鲜竹叶,连翘犀角主宣经,热痰竹沥兼梨汁,蒌壳痰清热亦清,解毒人中金汁好,银葛荷叶治神昏。114.加减银翘散:

加减银翘散大青,丹皮竹叶地玄参,蝉蜕牛蒡桔梗草,清络解肌治风疹。115.化斑汤:

化斑白虎犀玄参,发斑成片血热因。

116.宣白承气汤:

宣白承气生石膏,大黄蒌壳杏仁敲,除痰泻热兼医喘,黄降辛开力最豪。

导赤承气汤赤芍,硝黄连柏地参入,温邪下陷溺来疼,法取养阴通府药。118.冬地三黄汤:

冬地三黄芩柏连,玄参甘草共相添,芦根汁与银花露,温病津亏湿热兼。119.复脉汤:

复脉汤中加减何,炙甘生地麦冬多,阿胶白芍胡麻仁,甘润存津虚热瘥。

如去麻仁加龙牡,汤名救逆起沉疴,新加复脉添三甲,龟鳖潜阳牡蛎和。120.黄连阿胶鸡子汤:

黄连阿胶鸡子汤,白芍黄芩共合方,滋液熄风尤泻热,朝凉夜热服之康。121.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龟蛎鳖,阿胶鸡子芍宜白,地冬炙草味麻仁,法取酸甘咸救逆。122.小定风珠:

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淡菜龟板尝,再加童便合方中,止呃除烦又潜阳。123.猪肤汤:

猪肤汤煮一斤肤,粉蜜调熬近似糊,下利咽痛虚热逼,阴虚阳亢服之舒。124.苦酒汤:

苦酒汤专入少阴,去黄鸡子但留清,生半夏需研为末,

同内壳中锅内蒸,咽痛有疮声不出,辛开苦降效如神。

125.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治失眠,若无秫米苡仁添,如与桂枝汤合用,即名半夏桂枝汤。126.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参芪草,归陈麦味青皮好,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加姜枣。127.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堪夸,银翘厚朴扁豆花,形似暑温汗不出,须知长夏伤寒家。128.生脉散:

生脉冬味与人参,补气生津保肺阴,少气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129.清络饮:

清络饮用荷叶皮,竹丝银扁翠衣添,暑温汗后余邪疟,气分轻伤病可痊。130.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益黄连,或加苓草名五物,

更益木瓜六味全,再合参芪陈白术,又名十味内伤痊。

131.六一散:

六一生甘滑石莹,若兼湿热此堪清,益元碧玉鸡苏散,

砂黛薄荷加之灵,温清更有干姜入,玉泉须与石膏生。

132.桂苓甘露饮:

桂苓甘露散河间,暑湿伤中烦渴连,滑石石膏寒水石,五苓甘草一方煎。133.三石汤:

三石汤用金汁调,银通杏竹滑寒膏,三焦暑热舌黄滑,气分邪浸此法超。134.加减清宫汤:

加减清宫治湿温,银花犀角连翘心,玄参竹叶赤皮豆,痉厥昏迷亦可吞。135.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治喉咽,牛蒡攻毒合射干,不痛阻塞加滑石,桔梗苇根妙如仙。136.三香汤:

三香汤治湿温方,桔梗蒌皮与降香,香豉郁金陈枳壳,宣通机窍喜芬芳。137.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有猪苓,竹叶通花薏苡仁,大腹皮兼广滑石,湿温窍阻尿难行。138.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139.新制橘皮竹茹汤:

新制橘皮竹茹汤,再加柿蒂与生姜,阳明湿滞而为哕,法取苦辛通降良。140.泄热通阳汤:

泄热通阳汤橘皮,藓翘豆卷滑神奇,湿温谵语苔黄涩,面赤头昏自汗宜。141.温胆加连汤:

温胆加连汤七般,半苓橘实竹茹甘。

142.开疸汤:

开疸汤中杏苡仁,蚕砂连翘赤豆行,山栀滑夏木防已,肢疼痿黄用最灵。143.沙参玉竹麦冬汤:

沙参玉竹麦冬汤,扁豆天花甘草桑,法取甘寒清燥气,如其咳嗽骨皮攘。144.桑杏汤:

桑杏汤方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燥伤气分脉数大,但主辛凉病可医。145.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

解郁滋干效堪夸,痰盛瓜蒌尖贝母,血枯生地亦可加。

146.琼玉膏:

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肺枯干咳虚劳疟,金水相滋效倍彰。147.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红肺气伤。148.五汁饮:

五汁饮用梨皮藕,荸荠苇根捣汁同,或以蔗浆来易藕,甘寒救液著奇功。149.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参芪草,二冬二地枇杷讨,泽泻枳壳疏利兼,消渴烦躁此方好。150.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半夏参,枣甘粳米合煎成,咽喉不利因虚火,养胃除烦逆气平。151.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此最良。152.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苏腹皮,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153.五加正气散:

五加正气脘闷方,藿朴陈苓均需尝,一加茵腹曲麦杏,

通已苡卷二加良,加杏加滑居三味,四添楂曲草果攘,

五加正气治便泄,苍腹谷芽最相当。

154.缩脾饮:

缩脾饮用清暑气,

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大顺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湿斯为贵。

七、祛风除湿方

155.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已兼甘草,风中诸经此方通。156.牵正散:

口眼歪斜牵正散,阳明风中邪干漫,僵蚕白附全蝎投,酒服二钱功可赞。157.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158.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159.活络丹:

活络丹中用胆星,二乌乳没地龙寻,酒丸酒下能通络,风血痰涎闭在经。160.独活寄活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续,汤名三痹古方珍。

161.蠲痹汤:

蠲痹汤医风气痹,羌防桂芍共黄芪,姜黄姜枣同煎服,体痛肢挛手足靡。

162.三生饮:

三生饮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增,参汁对调宗薜氏,卒中痰迷服此灵。163.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苡仁,防独归陈草茯神,五加酸枣木香入,中风子痫可回春。164.续断丸:

肝肾不足续断丸,羌防地膝加青盐,苡术加皮瓜萆蔛,风湿肢痛步履难。165.乌头汤:

乌头汤原金匮方,芪草芍药麻黄攘,病由历节伸舒痛,除湿行痹更助阳。166.青空膏:

清空膏法治头风,偏正头风火上攻,芎草羌防柴上散,芩连降下用茶冲。167.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芍草,通草细辛共大枣,温经通脉畅血行,冻疮腹痛用之好。168.越婢汤:

越婢汤本风水方,麻石甘枣共生姜,肺胀目突加半夏,恶风脚弱木附襄。169.麻杏苡甘汤:

麻黄杏苡甘草汤,关节烦疼服之康,功异麻黄加术法,祛风利湿此良方。170.麻黄加术汤:

金匮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白术攘,发汗祛湿消水肿,身体疼烦服之康。171.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172.独活汤:

独活汤中羌独防,芎归辛桂参夏菖,茯神远志白薇草,瘛疭昏愦力能匡。173.顺风匀气散:

顺气匀气术乌沉,白芷天麻苏叶参,木瓜甘草青皮合,涡僻偏枯口舌喑。174.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黄柏苍术天南星,桂枝防已及威灵,桃仁红药龙胆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风湿热与痰血,上中下通用之听。

175.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连,羌防升之入顶巅,为末茶调如膏服,正偏头痛一时蠲。176.人参荆芥散:

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柴枳芎归比,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治。177.资寿解语汤:

资寿解语汤用羌,专需竹叶佐生姜,防风桂附羚羊角,酸枣麻甘十味详。178.马膏生桑桂酒方:

马膏生桑桂酒方,马项油脂白酒襄,再以桑灰桂枝和,歪斜口眼中风良。

八、养阴安神方

179.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牛膝麦芽赭石同,玄楝龟茵龙牡草,肝风内动有奇功。180.羚羊钩藤汤:

俞氏羚羊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181.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炙草,石决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182.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靡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183.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治水方,火炎劳热致虚羸,地黄龟板兼知柏,猪脊脂膏蜜和为。184.滋肾通关丸:

滋肾通关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医,大补阴丸除肉桂,地龟猪髓合之宜。185.朱砂安神丸: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方剂学经典名方传统方歌及趣味方歌背诵手册

方剂学经典名方传统方歌及趣味方歌背诵手册(上海全市中医检查参考)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温下 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润下

中医温病学说

一、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 概念:温病就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就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1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就是温病发生发展总就是趋势就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 二就是其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其病变过程可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是起病急,传变快;二就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就是易化燥伤阴;四就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 二、发展概况、时期: (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 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二)宋金元时期(发展时期) 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就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与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 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五大特点学术思想:明末.吴又可(有性),继承前人学术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写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说明温疫病的致病原因就是自然界另有一种特殊物质--杂气中的厉气所致。不同的病的厉气也不同,又指出使人的病气亦能使动物得病,而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对病气的感受性不同,说明厉气致病既可人畜共患,又有一定的选择性。叶天士《温热论》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吴瑭《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就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制订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了不少温病方剂,便于临床运用与推广。三、温病的分类 其分类在于执简驭繁,有利于指导辨证与治疗,及学习与研究。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依据就是否兼夹湿邪,可将温病大体分为纯热无湿的温热类与有热 有湿的湿热类。 温热类温病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等。 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这类温病起病较缓,兼备湿热证候,初起时热象不十分显著,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条辨方歌括3

温病条辨方歌括3 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 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原文: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方药: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 注:右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 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 发热恶寒身重痛,中喝咏弦细芤迟。 气弱月之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原文:金匮谓太阴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痛疼,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方药:黄芪、黄柏、麦冬、青皮、白术、升麻、当归、甘草、神曲、人参、泽泻、五味子、陈皮、苍术、葛根、生姜、大枣。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银花厚朴同。 扁豆花连翘,不汗暑温清。 原文:手太阴暑温如—亡条证。(指温病条辨卷一第二十二条)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方药: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生脉散 生咏原台㈠台暑温,只缘虚表巳伤阴。 喘咳欲脱脉散大,煎眼五味麦冬参。 原文: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上之。脉洪大而扎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方药:人事、麦冬、五味子。 清络饮 清络,十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 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原文: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可以说是吴门医派的精髓中的精髓,正因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吴门医派一脉传承的灵与魂才得以完美统一。 温病学说明确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从理论到治法上都拓出了一条新路,温病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一项巨大贡献,是整个中国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继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又一大发展创新。而今,运用温病学理论,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香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在对抗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方面都起到独到疗效,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传统医学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清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亮点。可能正是因此,范行准说:“传染病在各历史时期,一向占重要地位,因它占各病中十之九……。清代三百年来医家的聪明才智,几乎都尽于此。所以清代医学上最重视传染病,也是中国医学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而且,温病学是在江南或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温病学的中心在江南。 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温病学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中医药史的巅峰。 自古以来,旱涝、风蝗、地震、海啸各种灾害往往都会增加疫病暴发或流行的机会,历史上继发于灾荒之后的疫病屡见不鲜,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苏州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由于干旱、水涝、海啸等灾害摧毁了城镇村落,生活环境恶化,饮水被污染,淹溺、受伤、冻馁及病死的人畜众多,尸体浅埋处理或暴尸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对瘟病的关注和研究,向来是医家们关注的焦点。相传先秦时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见华夏先民们已注意到这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疫病。 东汉时河南张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来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病条辨方歌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和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过了

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温病条辨方歌

1、桂枝汤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与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 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 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 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 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 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 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 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 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 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 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就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 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化症回生血搏坚,乳没丁茴降麝研; 香附元胡苏木子,良姜阿魏两头尖; 红花益母姜黄艾,棱杏

温病学复习大纲(1)

第一章绪论 【考核知识点】 1.郭雍最早提出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两种类型。 2.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清热为主治疗热病的先河,为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王安道明确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评价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温病学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叶天士《温热论》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问世。 5.吴又可的《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创杂气病因学说。 6.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7.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大力倡导三焦辨证。 8.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9.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成《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10.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的概念。 2.温病的四个特点。 3.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表现为:(1)起病急骤,传变迅速;(2)以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危重证候;(4)易伤阴液。 4.新感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即发,病发于表,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5.伏气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6.暑温是新感温病,但初起却是里热证,分析其原因。 7.理解“夏暑发自阳明”。 8.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9.温毒的概念:一是指病因,即温毒病邪,是由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二是指病名,即由温毒病邪所导致的具有肿毒特征及较强传染性的一类温病。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审证求因”为基础,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来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中药方歌

二画 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冰片红花麝香乳香没药儿茶朱砂 人参紫金丹(《医宗金鉴》):人参丁香当归血竭骨碎补五味子甘草五加皮没药茯苓 九一丹(《药蔹启秘》):熟石膏红升丹两药比例为9:1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三画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甘草麻黄杏仁生姜 三黄凉膈散(《喉症全科紫珍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薄荷陈皮天花粉射干甘草川芎青皮金银花当归玄参灯心竹叶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干地黄生白芍麦冬生牡蛎阿胶麻仁生鳖甲生龟板炙甘草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干地黄麦冬阿胶生龟板生牡蛎炙甘草生鳖甲麻仁五味子生鸡子黄 四画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六味汤(《喉科秘旨》):荆芥防风桔梗僵蚕薄荷甘草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山萸肉怀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 六神丸(《雷氏方》):中成药,处方略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月华丸(《医学心悟》):天冬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贝母茯苓三七獭肝菊花桑叶 丹栀逍遥散(《校注妇人良方》):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牡丹皮栀子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云南白药(中成药):略 五画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 龙虎二仙汤(《时疫白喉捷要》):龙胆草生地黄生石膏犀角牛蒡子板蓝根知母玄参马勃木通黄连焦栀子黄芩僵蚕大青叶粳米甘草 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川牛膝制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制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制附子肉桂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四物汤(《和剂局方》):当归熟地白术川芎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圣愈汤(《正体类要》):熟地生地人参川芎当归黄芩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

温病学笔记

温病学笔记 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 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 温病的概念: (1)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 而造成。 (2)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 程度的发热。 (3)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 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 (4)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 畴。 基本特征: (1)起病急,传变快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 (4)易内陷生变 分别温热与湿热之不同

分别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区别

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网、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上的意义: (1)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 (2)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网领 (3)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 (4)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趣味方歌

方剂趣味方歌总结(转) 鉴于很多同学比较关注方剂的背诵,也有很多同学都热情地发表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但是比较零散,不方便查找。所以我想系统地总结一下,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传统的歌诀,课本上已经有了,所以,这里收集的只是趣味歌诀。 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些歌诀比较简单,所以要对照着课本上的方剂组成,方义及方解各个方面来记忆。要不然,即使背了方歌,也不知道其组成和功效。这些方歌的蓝本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的“趣味方剂记忆手册”。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五、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