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

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

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东马来西亚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面积约33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 192千米,多天然良港。人口 2 500多万,其中马来人及其他人口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沙捞越州人口以伊班族为主,沙巴州以卡达山族为主。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西马来西亚中部为山地,东、西两侧沿岸为冲积平原,东北部为广阔的丁加奴高地,南部为丘陵地带。东马来西亚地势从内地往沿海逐渐降低,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 101米。河流主要有霹雳河、拉让河、基纳巴唐岸河等。马来西亚以赤道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30℃,其中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年降水量3 000毫米左右,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为雨季,东北季风为西马来西亚东海岸、沙巴及沙捞越各州带来大量的雨水,甚至造成一些地方泛滥成灾。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引子 2007年,一项研究基金使我差不多一整年都在吉隆坡研究马来西亚当代电影。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年轻、有干劲的华裔电影人制作的数码短片,电影中的人物交流大多用中文,偶尔也用英文。我偶然发现了《美丽的马来西亚》,一部由真雅浦(zun yap)创作的12分钟长的短片。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间监狱的会见室里。一位记者和一位摄影师都是华裔女性,与一个即将被绞死的毒贩会面。我们从电影中获知这个毒贩也是一位华裔马来西亚人,曾经是一个警官(对于华裔来说这是很幸运的,因为根据宪法规定大部分国家公职都只提供给马来裔的马来西亚人),但他辞去了警察职务,卷入了毒品交易中,又被警察抓住。片中记者问他是否为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的伤害而感到自责,毒贩说他丝毫不觉得内疚或痛苦,并非常讽刺地反问女记者,她是否能使他觉得内疚。然后他们停顿了一会。当访问再次开始时,毒贩坐在他的椅子上看似非常放松,并叫女记者继续。但是记者既没有坐下来,也没有提任何问题,而是将她的录音机放在桌上开始播放。我们听见了我的国家(negaraku)马来西亚的国歌,可以推知是记者在刚刚休息时录下的。毒贩听着国歌起初变得困惑,然后他慢慢地站起来以表示通常的对国歌的尊敬。他此刻觉得内疚了吗?我们不能确定,电影在此结束。 尽管时间短促,这部在一间普通的、只有几把椅子和一张桌子的房间里拍摄的极简主义的短片,却令我意识到独立电影制作实践中内在的症结当代马来西亚的国族性和华人身份。这部由马来西亚华裔电影制作者完成的数码短片,可以被当作马来西亚独立电影新潮流的一个例证。这种人物使用汉语(普通话、粤语和闽南语)和英语的华语电影构成了2000年后马来西亚独立电影的主体(khoo 2007:228-229)。它们讲述的故事通常是关于生活在当代马来西亚的华裔群体的,我们几乎看不到非华裔的角色。这些电影因此象征着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代马来西亚的一种中国环境,通过影像建构着一种华人的马来西亚(chinese malaysia)。本文将探讨是否能将这些华人制作、以马来西亚为背景的电影视为一类特殊的电影,并分析这些电影与国族性、跨国族性之间的关联,将分析华语马来西亚电影(chinese malaysia cinema)的文本、体制和背景层面。虽然马来西亚的华裔电影作者已得到了电影节、电影学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也被称赞为一种创新的艺术探索,但这些作品却很少被当作一类特殊的电影来探讨。因此本文将尝试定位这些华语马来西亚电影,侧重于探讨它们与跨国华语电影的关系。 通过将这些马来西亚的中国式电影置于各种可能的语境下,本文提供了一个定位这些华人近年来制作的数字电影的框架,将这些电影视为发展中的马来西亚-华语电影(malaysian-chinese cinema)的一部分。我将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定位于各种未完成的、冲突的、从国族性到跨国性的语境,这些可能适用的语境互相补充又互相冲突。首先,我将这些电影置于马来西亚国族框架中,与马来西亚民族电影做比较。我认为可以参照上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发展起来的马华文学,将这种电影命名为马华(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事实上,像其它的文化产品一样,很多国家、地区或社会的电影从根本上来说都具有跨国性和跨文化性。因此,我的第二步要将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定位为一种非马来西亚电影。我将它们视为一种新的跨国性的华语电影,是在当代国际化的世界中,在与其他的跨国电影的联系和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我将探讨为何这种电影是跨国性的,当它成长于一个全球化的马来西亚时,是否也承载着某些特定的中国性(chinese-ness)的内涵。 电影、国族性和作为他者的华人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非常适用于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这个国家的诞生没有经历流血事件、民粹运动和反殖民斗争。事实上,它是以一种精英方式被想

马来西亚最新投资政策解读

马来西亚最新投资政策解读 马来西亚提倡吸收外资发展出口导向性产业,以此带动国家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MITI)及其下属的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MIDA)负责制造业的吸引外资工作,其他行业和领域由马来西亚外资委员会( Malaysia Foreign Investment Committee,简称 FIC)及有关部委负责管理,FIC只负责审批外资的持股比例,而有关部委则负责其它相关事宜。如涉及金融、保险行业的外资,由FIC和财政部、国家银行主管;涉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外资,由FIC和交通部主管;农业吸收外资由马来西亚农业部负责管理,旅游业由马文化旅游部管理等。但有关马来西亚吸引外资政策的重大调整,由马来西亚政府内阁集体讨论决定。接下来明良海外简单介绍马来西亚最新投资政策。 一、马来西亚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政策 马来西亚鼓励外商及本地投资者投资于马来西亚的制造业、农业、旅游宾馆服务业、环境保护、科技研究开发、技术培训和转让等,相应给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1、战略性项目。 马来西亚将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技术水平高、对马来西亚经济有发展有重大关联性影响的行业列为战略性项目。 2、研发项目。 马来西亚鼓励外商在马来西亚设立研发中心(包括公司内部设立研发部门),为马来西亚国内有关企业提供研发服务。 3、技术转让和培训项目。 马来西亚鼓励外商在马来西亚进行技术转让和对本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 4、信息通信。 主要是指鼓励外商从事电脑软件开发和升级、信息通讯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等。 5、环保项目。 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外商从事植树造林、有毒和危险性废物的储存、处理和清除、节约能源、工农业及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及再利用等行业。 6、新兴工业。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

杨宜音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 为例载张存武海外华族研究论集文化与认同 台北407-420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北京 从而获得 一般来说国家认同 现后华人在海外而当社会流动出 的生存发展典型地展示了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本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研究发现其文化认同源自以下线 索1?×ê?è?í??Y±??a???????íà′?÷???a×? ??o??ú??óé?è?3D?èoì?±??a??óD?aè???ì???×????ˉì??÷μ???′ú×é?ˉ2 ?×ê?è?í?í???3??aè?èoì?μ????ˉì??÷3 óéóú???ˉ???μê?°üà¨ò???ì×±ê??×????ˉì?

殊性的观念系统因此 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国家认同改变后 并逐渐建构了独特的马华文化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 及内心的承诺保持与创新自身文 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 in-group identity是指个体在选择自己所认同的群体时 文化价值和文化习俗等因素构成的文化属性来进行 族群中的成员的身份特征主要是文化性的   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cultural Array categorization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 四个基本过程197819841987 1990 在个人层面上social identityself  identity引导着人们热爱和忠实于文化最终将其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文化认同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巨大的社会心理资源文化认同以文化为凝聚力整合和标识着多元文化中的人类群体

马来西亚锅炉要求

蒸汽锅炉与非受火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制造 蒸汽锅炉与非受火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制造 一、设计 主要实行审批制度。 (一)马来西亚境内 马来西亚境内已经得到书面制造许可的制造厂在每制造一台“锅”、“容”时,必须向总检验师提交: (1)一式三份图纸的复印件(适当比例),在图上应标明“锅”或“容”的主要尺寸、纵剖面图及侧视图、材料明细表、样品图(Scantling)、铆接与焊接接点详图及对指定一个批准的安全工作压力必须的资料; (2)“锅”与“容”的设计规范、规则或规定的详细情况、设计压力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的细节可以在图上标注或单独说明; (3)规定的批准设计费用。 (二)马来西亚境外 从马来西亚境外进口的每一台“锅”与“容”,要获得设计 和制造批准必须向总检验师提交下述资料: (1)一份制造厂的质量证明书,其上应说明“锅”与“容” 建造时所用材料、设计压力、制造系列号及通过水压试验的详细 资料; (2)一式三份与境内制造的“锅”与“容”同样规格和要求 的图纸的复印件; (3)与境内制造的“锅”与“容”同样要求的关于设计规范

及设计计算的详细资料; (4)蒸汽锅炉、过热器、省煤器以平方英尺表示的加热面详 图。若蒸汽锅炉不是安装在电站时,应提供其在使用规定热值的 燃料时,在212 OF*下的最大蒸发量; (5)一份由批准的检验机构(Inspecting Authority)总工程 师签字的规定格式的检验证书。 上述资料经总检验师审查如符合“标准工作条件” (参见 [注]),则总检验师应对其指定一个批准的安全工作压力,即制 造方的设计压力。如不符合该“标准工作条件”,则总检验师应 指定合适的安全工作压力。如果出现下述情况,总检验师将拒绝 对其指定一个批准的安全工作压力: (1)焊接接头不适合于所用目的; (2)没有按规定提供检验机构(Inspecting Authority)的制造监督检验证据; (3)“锅”与“容”上没有足够的清洗、检验用人孔和手孔; (4)安全附件不符合规定; (5)“锅”与“容”的横截面县椭圆形的. tF/0F=9/5 T/k-459.67。 [注]蒸汽锅炉与非受火压力容器的“标准工作条件”如下: ①其未被使用过或因任何原因被损坏过;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浸染。因此,在其生长与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发展,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规模化,以及双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着华人文化印记的中医药文化飘洋过海,逐渐在马来西亚扎根发展。这一方面与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社会中相对独立发展的华人文化为其提供了近似中国国内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背景,推动着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从无到有,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基础性向理论性、从个别性向有组织性发展。1 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华人向来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怀,这表现在其移居他国时往往仍较多地保存着祖国的文化传统。早期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是农民,他们大多在国内生活窘迫,到国外时力量单薄,倍受艰辛,因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的小圈子。这样一来,整个华人社会就呈现出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构成的特点。“他们盲目地忠于传统,固执地保持着由他们的祖先传 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风俗习惯。” [1]15 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执着的固守,主要体现在其组建的会馆、宗祠和庙宇中。 会馆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地域性组织,自清嘉庆六年( 1801)在槟榔屿成立最早的仁和公司和广东暨汀州会馆起,华人会馆即伴随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19世纪末,顺应东南亚“海外华人会馆文化”的勃兴,马来西亚华人会馆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福建、广东、潮州、客家 和海南5个大帮,各帮所属会馆多达百家[2] 。这些 会馆是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依靠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即包括方言、风俗、习惯在内的地域文化而建立的互济互助的组织,它们发挥着“联乡邑之盛情,谋桑梓之幸福,推而进于社会之提携、国民之结合”的作用。在这些会馆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特别是方言的同一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具有相对的排他性。而这也为中医药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1878年,居住在吉隆坡的大埔人成立了一个团体,名叫“茶阳公司”,座落在吉隆坡的洛士街附近,作为同乡联络感情和急难互助的机构,茶阳公司附设一间留医所,供患病的同乡治病和殓葬不幸去世的同乡,内有一名中医师在留医所驻诊,这就是“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创立的开始。 宗祠或氏族宗亲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一方面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使后嗣勿忘其之所出”的独特气质;一方面也反映了“互惠互助,敦睦亲族”的文化精神。因此,宗祠在保存宗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华人文化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较为著名的宗祠有福建人邱华东、邱心美在槟榔屿建立的龙山堂、邱公司(1835);广东华侨建立的伍氏馆(1848);福建人林清甲在槟榔屿建立的林开勉述堂、林公司、敦关堂;陈金钟、陈明水的 收稿日期:2007-01-18 作者简介:郑志锋(1975—),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郑志锋 (福建中医学院公共管理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考察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梳理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三大途径,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后者则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内涵。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关系中图分类号:R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7)03-0056-04 ?医史研究? JournalofFujianCollegeofTCMJune2007,17(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 56

马来西亚与印尼的排华比较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然而,印度尼西亚1945年独立后,几乎没有停止过排华,大大小小的排华骚动层出不穷,1998年5月的排华暴乱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严厉谴责。 而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以来,除了1969年的“5·13事件”外,基本没有严重的马、华两族冲突,即使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局势异常动荡之际,也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印度尼西亚那样激烈的排华暴乱。 为什么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比较和谐,而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却要紧张得多?除了两国大小悬殊外,到底还有哪些区别,导致两国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教国家,而且,前者还尊伊斯兰教为国教,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宗教文明的民族,激烈冲突几乎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解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 一 由于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同,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远远没有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对华人的偏见那么强烈。 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者为了取得马来封建贵族的合作,曾与马来各邦苏丹订立协定,承认马来人是当地的主人,承认并维护马来人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各方面的特权。马来人

的特权在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后继续得以确认,独立宪法特别规定了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和马来统治者的地位,规定马来语为国语,马来人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国教。20世纪70年代又颁布《煽动法令》,禁止对上述有关规定进行质询和讨论。2000年马来西亚发生马来人特权风波,时任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明确表示,在捍卫马来人的特权上,政府绝不作任何让步。 因此,大多数马来人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当然的主人,比华人有着更优越的法律地位,对于政治地位比自己低的华人较少产生妒恨。 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马来人经济比华人经济落后,这往往成为引发马、华两族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但由于马来人经济一直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经济不平衡引发的不满没有印度尼西亚那么强烈。 随着马来人政党在政府中地位的加强,历届政府都毫不例外地执行马来人经济优先政策,加上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比印度尼西亚顺利,贫富差距没有印度尼西亚悬殊,生活较有保障的马来人在政府强有力的保护下,没有必要直接攻击、抢掠华人。 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则明显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治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者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印度尼西亚的居民按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中,欧洲人居上层,华人处中间,底层的是当地民族。与当地民族采用当地法律和法庭审判不同,华人和欧洲人一样,可采用荷兰法律并在荷兰人的法庭进行民事诉讼和审判。

马来西亚国家市场分析

马来西亚 一、宏观环境 (一)经济环境 受投资扩张和内需增长带动,2013年马经济增长4.7%,虽低于2012年的5.6%,但符合马官方预期;2014年,马经济预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增幅在5%-5.5%。自2010年马政府启动经济转型计划(ETP)以来,私人投资持续活跃。2011年,私人投资额940亿马币(马来西亚法定货币,亦称令吉或林吉特,1美元约合3.10-3.35马币),2012年达1402亿马币,2013年约1650亿马币,私人投资已超过政府投资。 长期以来,马政府对汽油、天然气、电力、白糖等公共产品提供巨额补贴。近年来, 随着公共开支大幅增加,马政府债务负担日益严重。截至2013年9月30日,马政府债 务5292亿马币,占马GDP的53.6%,其中97%为国内债务,接近马财政部设定的55%的债务上限。为此,自2013年10月起,政府开始削减汽柴油、电力、白糖等产品补贴 额度,受其影响,其他日用消费品和部分建筑材料价格随之上涨。专业机构预测,2014 年马CPI将增至约3%。因马总体通胀水平较低,且政府削减补贴遵循逐步实施、区别对 待的原则,预计不会拖累马经济发展。 (二)政治及安全环境 马来西亚政局稳定,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长期执政,政策延续性较好。2013年5月,马举行第13届全国大选,“国民阵线”再次获得多数席位,总理纳吉布获得连任,组建新一届内阁。预计未来五年,马政府将继续把推动经济转型计划、吸引外国投资作为首要目标,努力使马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马虽为多种族、多宗教国家,但马来人、华裔和印度裔和平相处,民族关系较为融洽,社会治安整体较好。 二、承包工程市场发展状况 (一)市场整体状况 受政府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影响,近年来马来西亚建筑业增长显著。2012年,马建筑业总产值253.3亿马币,同比增长18.5%,成为马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占马建筑业总额的63.9%,成为马建筑业增长的主要市场。马建筑市场特点如下: 1. 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马建筑市场相对开放,任何符合规定的公司均可参与竞争,本地企业、中、日、韩、欧美等国企业均参与其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历经多年发展,马本地大型建筑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实力日益增强,例如金务大(Gamuda)、怡保工程(IJM)等龙头建筑企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在马拓展业务多年,目前在马建筑企业30余家。另据有关机构统计,日本在马建筑设计企业共计约90家。韩国、欧美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在各自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竞争极为激烈,同一项目往往有数家甚至十数家公司或联合体参与。本地公司与外国公司既竞争又合作,外国公司往往需要发挥自身技术或资金优势与本地公司组成联合体,方有中标可能。 2. 项目层层分包严重 马建筑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因承包商数量庞大,建筑业层层分包情况极为普遍,形成很长的分包链。为保护本地公司,马政府规定外国公司一般不能直接从业主处直接承接马政府财政拨款项目,而必须向本地公司分包,除非是政府间特殊项目或私人投资项目。绝大多数大公司作为主承包商承揽项目,然后将项目分段或分块以竞标方式交由一些小型分包商,而分包商再将工程分包给更小的分包商,甚至有三包、四包的现象。由于分包往往通过最低价竞标方式进行,导致分包商报价常常低于实际水平,项目竞争激烈,分包商经营风险增加,同时也对发包企业的经营管理构成一定挑战。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 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中国人向南洋的大规模移民史大约有三次。第一波是唐宋时代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南洋,后来大多被当地土著同化。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开始了第二波移民潮,两广、福建的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他们保留了大明风俗并融入很多当地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华南方言所谓“三代成峇”即为对这些土著化了的早期移民的描述,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这部分华人世代居住于东西方重要航路上,数百年来见惯了各国商人,因此长于商贸,并于19世纪初与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合作良好,在殖民时代曾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Chinese)。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开始了第三波移民潮。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改称英属马来亚)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这些人被称为“新客”,构成了今日东南亚华人的主体。很快,“在任何现代技术或专业化的竞争当中”,华人都迅速甩掉了马来人并取得成功。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而马来人则“毫不注意个人创造或竞争意识”,是那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保护”的人,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华人用血汗累积起丰富的经济实力。 马来西亚华人的简况 马来半岛华人虽然孤悬海外,但历史上却一直心系祖国。光绪年就有马来商人为朝廷捐款80万两白银买军舰,却被朝廷挪去修了颐和园。《辛丑条约》签订后,马来亚槟城的寺庙方丈还募款数万银元捐给朝廷以资“庚子赔款”,获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御赐的匾额。1911年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事败,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是马来亚华侨。抗战爆发后,英属马来亚的华人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从抗战爆发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马来亚沦陷的4年多时间里,华人华侨为祖国筹款占到了全世界华人赈款的2/3,1000多名来自马来亚的华侨机工志愿回国支援抗战。日军占领马来亚后,在很多地方发动报复性屠杀,有多达30多万华人遇难。1948年,马六甲市建立了蒋中正亲书“忠贞足式”四字的纪念碑,以纪念抗战牺牲华人华侨。 二战后,英国重返马来亚殖民地,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在1947年发动了争取独立的游击战,并频频发动针对欧洲种植园主和富有华侨商人的暗杀行动。在几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暗杀事件后,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进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紧急状态”。这实际上是一场游击与反游击的战争,又称“马来亚战争”,二战后被解散的英国特种部队——SAS特别空勤团因为这场战争而重建,并建立了卓越的战绩。最终游击队被打败。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英国殖民者被游击战打的焦头烂额,一度想将大批华人强制遣返回国,而事实上华人也是武装冲突的受害者,而且是双重受害者,富裕华人被马共游击队视

嘉应学院周云水等3人赴马来西亚

嘉应学院周云水等3人赴马来西亚 调研的出访报告 应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的邀请,嘉应学院派出周云水博士、张宏武副教授及张长城博士共3人组成代表团,于2017年8月13日至26日赴马来西亚访问,8月13-17日在砂拉越调研,18-26日在沙巴州调研。代表团顺利完成了出访任务,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砂拉越调研经过及成果。 1、到客属社团访问及搜集资料。 先后访问了十五个客家乡贤,包括:古晋中医药行官德优先生(2015年获得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颁发的“注册中医师”称号)、古晋下横街16号白铁匠何源和先生(祖籍大埔,从事水槽、鸡标照灯、水桶、沙厘白钢用品的制作及销售业务,其中鸡标照灯最受达雅土著人青睐)、古晋大埔同乡会名誉主席丘昆润先生(1947年从大埔来到古晋,当年19岁,在大埔百侯中学读书。从汕头经过7天7夜乘船到新加坡,2天后到古晋。到古晋后先后做过教师,商人,报关员、校长和检查员。有5个孩子,分别在台湾、加拿大、吉隆坡、美国、新加坡读书)、罗绍凤校长(所执教的华小,免费招收达雅土著人,传播中国文化,学习华语,马来人也学会舞狮、舞龙,参加华人活动)、拜会马来西亚嘉应属会联合会会长陈晋宗会长,详细询问联合会发展历史、社团活动等(华人在东马最早的公会,成立于1874年。目的是照顾帮助同乡。其会员有400到500人。陈会长是第二代东马客家人,常会梅县看望亲戚,其父安葬在马来西亚,祖父安葬在梅县。老家有主屋,他是第18代后裔。该联合会在马来西亚全国有28间联合会,曾成功举办世界嘉应联合会大会。) 2、到客属公会创办的华校调研。

分别了解华文及华文教育、华人体育、华人在砂拉越从事的行业——早期华人种植业及农业、纺织、服装业,具体访谈了蔡老、陈老先生的家族史,了解砂拉越公会社团活动(团拜、助学/贷学、会员及政治生活)等。访谈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校长叶宗元先生,详细了解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的发展脉络(由潮安籍人郭锡逢先生创办,成立于1959年。现有1800学生,初一到高三。学生基本都是华人子弟,也有少数马来土著人子弟,属于独立中学,政府不予资助。学费2000左右马币,学生高中毕业后不能考入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可入学私立大学就读,可出国深造。开设英文、地理、科学、数学、电脑、历史等课程。学生具有多语会话能力,学校以华语教学为主。) 二、沙巴州调研经过及成果。 沙巴州内部没有高速公路,大部分城市之间需要借助航空或轮渡,这个调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团员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分别访问了亚庇客家公会(会员6000多人;创建崇正学院;英文授课,学生400多人;中学2600多人;发展姐妹学校:惠州第一中学、深圳外语学校。学生毕业后可去外国读大学,英联邦大学居多;也有的去中国台湾深造),亚庇崇正中学校长丘和新(了解其办学宗旨、办学规模、筹资情况、办学历史,参观了图书馆、社团活动,尤其是其推崇的素质教育在音乐、美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其它包括斗亚兰客家公会的情况、创业、办学及生存状况等。 实地调研沙巴州中文堂及山打根巴色会基督教堂,了解客家人迁入沙巴州与巴色会传教士之间的紧密关系,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别访问了民间学者张德来先生,并收集到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和书信等复印件数十份。到山打根包公庙、德教会、弥勒堂等客家人信仰集中地进行走访和拍摄,收集了信众的资料和公共服务的活动记录等。 三、主要收获。 此次海外调研,时间紧、行程密、任务重,但团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分工合作,把时间完全用于实地调研。经团员们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调研团收获颇丰,收集了不少国内少见的文献,以及口述史资料和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1.马来西亚关于企业税收的规定是什么? 税收体系和制度 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实行分税制。联邦财政部统一管理全国税务,负责制定税收政策,由其下属的内陆税务局(征收直接税)和皇家关税局(征收间接税)负责实施。直接税包括所得税和石油税等;间接税包括国产税、关税和进出口税、销售税、服务税和印花税等。各州政府征收土地税、矿产税、森林税、执照税、娱乐税和酒店税、门牌税等。外国公司和外国人与马来西亚企业和公民一样同等纳税。 主要税赋和税率 【公司税】马来西亚2014年财政预算案将马来西亚的公司税从25%降到24%。但对实收资本低于250万马币的公司,第一个50万马币收入的税率为20%,之后收入按标准纳税。 【石油所得税】税率为38%, 征收对象为在马来西亚从事石油领域上游行业的企业,包括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Petronas ) 或马来西亚—泰国联合发展机构签署石油行业相关协议的纳税个体。

【个人所得税】 2012年起,对于年收入不超过26501马币的本国公民,个人所得税为1%-26%,外国公民的税率固定为26%。 【预扣税】非本地公司或个人应缴纳预扣税:特殊所得(动产的使用、技术服务、提供厂房及机械安装服务等)为10%;利息为15%;依照合同获得承包费用:承包商缴纳10%、雇员缴纳3%;佣金、保证金、中介费等10%。 【房地产盈利税】随着近两年马来西亚房地产价格不断升高,2012年起马来西亚重新启用房地产盈利税,并在2013年预算案中将税率增加了5%。2014年财政预算案将房地产盈利税增加为:马来西亚公民,持有3年内出售,税率30%;持有4-5年间出售,税率20%;持有超过5年出售,税率5%;外国人,持有5年内出售,税率30%;持有超过5年出售,税率5%。 【销售税】根据《1972年销售税法》规定,对所有在马来西亚制造的产品和进口商品征税,税率范围为5-10%。 【服务税】根据《1975年服务税法》规定,服务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律师、工程师、建筑师、问卷调查人员以及顾问等在内的专业人员,广告公司、私人医院及宾馆酒店等公司所提供的服务,税率为6%。

中国企业对马来西亚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企业对马来西亚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张刚茹 摘要 马来西亚是位于东南亚的新型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工业基础良好;西濒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优越;多年来积极引进外资,经济发展迅速,政府为实现1991年提出的旨在于2020年将马建成发达国家“2020宏愿”跨世纪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科技,启动了“多媒体超级走廊”、“生物谷”等项目,并不断加快引进外资步伐,积极吸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进入。这对立足于产业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是一次海外投资、产业转移的良机。 关键词:经济增长,投资优惠政策,多媒体超级走廊

目录 第1章经济环境分析 (3) 总体情况 (3) 1.1经济体制 (3) 1.2人口 (3) 1.3GDP (3) 1.4工资水平 (4) 1.5金融环境 (4) 1.5.1融资 (4) 1.5.2证券投资 (4) 1.5.3外汇市场 (4) 第2章政治环境分析 (5) 2.1政治体制 (5) 2.2财产权和腐败行为 (5) 2.2.1财产权保护 (5) 2.2.2腐败防治 (5) 2.3外商投资政策 (6) 2.3.1投资法律保障 (6) 2.3.2投资领域及股权限制 (6) 2.3.3投资优惠政策 (6) 2.3.4外商投资保障 (7) 第3章文化环境分析 (7) 3.1社会结构 (7) 3.3.1人口构成 (7) 3.3.2各种族人口的社会地位 (7) 3.2语言 (8) 3.3宗教 (8) 总结 (8) 附录 (9)

第1章经济环境分析 总体情况 马来西亚是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是世界第二十九大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是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东盟重要成员国。人类发展指数世界排名第66位。得益于政府对外资和私人资本的刺激,马来西亚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 1.1经济体制 马来西亚是相对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导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启动“多媒体冲剂走廊”和“生物谷”等项目,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近年来为了加大吸引外资又开放了一个“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通过吸引外国人到马来西亚侨居和投资来带动当地的经济。总体来讲,国家在指导经济上的重要性下降,把私营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1.2人口 马来西亚2010年12月22日公布的人口总数是2756万,其中马来人68.7%,华人21%,印度人6.9%,其他种族1.2%。不同族群之间经济不平等,华人占有马来西亚70%的市场投资。马来西亚实行扶马抑华的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歧视华人的成分,但在强调马来人优先的同时,并不排斥华人的存在和发展,其政策的基点在于马华两族的共存和国家的繁荣,整体上较为理性和务实。 1.3GDP 2010年GDP总量世界第三十八位,218,950亿美元,人均GDP 7,775美元,

从“语码转换的单码视角”看马来西亚的罗惹华语

从“语码转换的单码视角”看马来西亚的罗惹华语 本文以Meeuwis & Blomaaert(1998)所提出的“语码转换的单码视角”(monolectal view),通过一项实证调查来考察马来西亚的罗惹华语。在这一视角下,说话者使用的语码混用变体不是两种规范语码的混合,而是一種独立的语码。同时,使用这种语码的说话人不一定是双语或多语者(bi/multilingual)。通过针对马来西亚吉隆坡华裔青年日常华语口语(罗惹华语)所做的问卷调查,本文发现当地华人不一定掌握罗惹华语里所混用的所有语言;同时,罗惹华语是当地华语母语者日常生活中默认及无标记的语码选择,也是最自然的语言状态。 标签:马来西亚华语罗惹华语语码混用单码视角 一、引言 在多语环境下,人们依赖于不止一种语言;日常口语中使用某一语言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掺杂其他语言的词语,由此产生语码混用(code-mixing)及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现象。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环境的国家,主要有马来语、英语、华语、华语方言、泰米尔语等。人们在说话时,会根据交际对象选择某种语言为主体语码,同时夹杂一些客体语码成分。这些语言表达形式都广泛地、自然地被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旁观者若不熟悉这种语言习惯,很难看出任何规律,以致无法辨别他们在说的是哪种语言(Coulmas,2005)。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与融合,马来西亚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码混用现象目前已进入了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阶段,形成了“罗惹式”(Rojak,即马来西亚特色沙拉)语言变体。如吉隆坡华人在说话时便常以华语为主,并且在同一个句子中掺杂英语、马来语或广东话成分,而且不需要因语码转换而停顿思索(洪丽芬,2007)。这种较为稳定的语言变体就是“罗惹华语”(又称“马式华语”)。 以下例句便是典型的罗惹华语: (1)I mean,我对那种surprise完全无(bo)rasa 啰。 (英语)(英语)(闽南话)(马来语)(广东话) (“我的意思是说,我对那种惊喜完全没感觉呢。”) 此外,“马式英语”(Manglish)和“罗惹马来语”(Bahasa Rojak)也分别是以英语和马来语为主体,以其他语码为客体的“罗惹式”语言变体。 根据Myers-Scotton(1993)所提出的“标记性模型”(markedness model)理论,语码选择被区分为“无标记的”(unmarked)及“有标记的”(marked);无标记选择指的是在规约化语境中做出符合社会规范及期望的语码选择,反之便是有标记的语码选择。无标记选择是社会上基本的、常见的现象。语码混用常被看作交际策略之一,可以用来显示身份、表现语言优越感等社会功能(游汝杰、邹嘉彦,

马来西亚-人种

民族关系维度下的马来西亚治国理念 作者:曹庆锋,熊坤新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2013 年第1 期发布时间:2013-04-12 摘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民族众多,民族构成复杂,民族关系始终贯穿于其治国理念发展的始终,亦深刻影响着其民族关系之建构。马来西亚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理性务实的治国理念,制定了旨在发展民族经济、缓和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和避免民族零和博弈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能够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与改进。事实证明,这有效地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转,但亦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马来西亚全称“马来西亚联邦”(TheFederationofMalaysia),位于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部,亚洲、大洋洲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的交汇处,东南亚的中心位置。全国由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组成,总面积33.24万平方公里,其领土被辽阔的南海分割成不相连的马来半岛南半部(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岛)北部(东马)。西马北与泰国接壤,南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相望,西部与西南部濒临著名的海上要道———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相望,东濒南海,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马包括沙捞越和沙巴两个州,南部与印度尼西亚接壤,北部与文莱相邻。 马来西亚历史上曾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的殖民侵略。18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侵占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并于1826年建立“海峡殖民地”,此后英国殖民政府加快了对马来半岛的蚕食,先后取得了马来半岛中部地区的“四州府” (霹雳、雪兰莪、彭亨与森美兰)的统治权和半岛北部“五州府”(吉打、吉兰丹、玻璃市、丁家奴及柔佛)的治理权,并将上述诸邦组成“马来属邦”。1914年,英国殖民政府完全控制了马来半岛,成立“英属马来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马来亚全部领土和加里曼丹岛沙捞越和沙巴。日本战败投降后,英国重新统治了马来亚,强迫新加坡从马来亚分离出去组成“英国皇家殖民地”,其余各邦于1948年组建“马来亚联合邦”,1957年获得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巴和沙捞越合并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因政治、经济和民族纠纷,新加坡退出联邦并独立建国,其余各州仍称为“马来西亚联邦”。 一、马来西亚多元化的民族构成格局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宗教的国家,全国约有30多个民族,其中,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是马来西亚的三大民族,这三大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0%有余。据马来西亚政府2008年9月统计,马来西亚人口是2773万,其中,马来人占总人口的50.4%、华人占23.7%、印度人占7.1%。此外,当地少数民族占11%,其他民族占7.8%[1]。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全国有超过6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且信奉者大多为马来人,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土著原住民既有信仰原始宗教的,也有皈依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华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包括佛教、儒教、道教以及基督教和天主教等。 (一)土著人

马来西亚投资环境

马来西亚投资环境 一、投资环境 马来西亚政府鼓励和欢迎外国投资者对其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进行投资,马来西亚政府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法律、加强投资激励,以吸引外资进入马来西亚的相关行业。目前已有来自50多个国家共4000多家公司把马来西亚作为其海外基地,马来西亚已成为外资到东南亚投资的重要选择之一。 二、马来西亚分行业优惠政策 总体而言,马来西亚的对外资的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主要是以税赋减免的形式出现的,分为直接税激励和间接税激励两种。直接税激励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所得税进行部分或全部减免;间接税激励则以免除进口税、销售税或消费税的形式出现。 (一)对投资制造业的主要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 对投资制造企业的主要税收激励措施是给予企业新兴工业地位(PS)和投资税赋抵减(ITA)。享受新兴工业地位或投资赋税抵减的资格是以企业具备的某方面优势为基础的,包括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业联系等。1.新兴工业地位(PS)。获得新兴工业地位称号的企业将可获得为期5年的部分减免所得税,即仅就其合法收入的30%征收所得税。 2.投资税赋抵减(ITA)。获得投资税赋抵减奖励的企业,自符合规定的第一笔资本支出发生的5年内,所有符合规定的资本支出的

60%,可以享受投资税赋抵减。此抵减额可用于冲抵其纳税年度合法收入税额的70%,未使用完的抵减额可转至以后年度使用,直至抵减额全部用完。 (二)对投资农业的主要鼓励政策和促进措施 马来西亚政府在农业方面专门制订了《促进行动及产品列表》,投资农业也可获得新兴工业地位和投资税赋抵减的优惠,包括土地的开垦、农作物种植、农用道路开辟、农用建筑建造等方面的支出费用,马来西亚政府还规定,大型综合农业投资项目中,农产品加工或制造过程产生的资本支出,可以享受5年单独的投资税赋抵减。 1.对粮食生产的鼓励措施。投资于粮食生产公司的企业,可享受与投资额相等的扣税额或10年内农业投资收入100%的免税,而且免税期间的亏损可转至免税期后,由免税收入产生的股息,被视为股东的免税收入。 2.以本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再投资奖励。扩充计划的再投资项目可享受新一轮的新兴工业地位和投资赋税抵减。 3.对种植橡胶树的农业税赋抵减。种植至少10%的橡胶树的非橡胶种植公司可以享受加速农业税赋抵减,投入的资本支出可以从2年减至1年内注销。 4.鼓励申请哈拉(Halal)认证机制。为取得哈拉认证的支出可在应缴所得税中扣除。同时,凡生产哈拉食品的公司,自符合规定的第一笔资本支出的5年内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所有资本支出可享受投资赋税抵减。

讲述——我在马来西亚的亲身经历!

讲述——我在马来西亚的亲身经历! 本人原本在国内做点小生意,一直努力想移民。几个月前终于下定决心,卖掉了房子,举家搬到马来西亚,这段时间感触很多,想把这边的所见所闻都写写,与各位想要移居马来西亚分享。 一般说来,人生离不开衣食住行,我就先从这些基础的开始说吧。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这里空气非常适合,只要不在太阳下走路,几乎不会觉得酷热,而且空气里没有什么灰尘。与国内比,水的质量也很好,我喜欢喝茶,国内的自来水中有很浓的味道,泡茶有茶垢,这里几乎没有。小学读书的时候,马六甲海峡这个名字就印在了脑海里。都说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是世界海洋贸易的要道,但对我来说,“马六甲”这个名字总是带着一种诗意与梦幻的感觉。 这是一座小巧玲珑而又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各种美食小店散步其中。如果你厌倦了国际化大都市,来这里居住享受轻松舒适的感受这个古城的每个细节,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马路很窄,很多路边店铺感觉20年前的样子,特别到了老

城区,简直觉得回到旧社会的中国,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马六甲老城区的房子居然大部分是沦为殖民地的建筑,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 这边的穆斯林相对来说算是温和的,大多数人还是很有礼貌的,不像中东那边的极端分子,加上华人社团比较团结,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社会结构,从小孩子教育的华校到华人的公冢,马来人和华人几乎像两条平行线,很少交集,倒也相安无事,只是刚开始每天从早到晚从无处不在的清真寺高音喇叭定时响起的祈祷声有点麻烦,考虑到华人一样放鞭炮,烧香,烧纸钱,久了也就**惯了,现在几乎听而不闻了。在政治上,华人的确参与的很少,公务员什么的大多数给了马来人。但是,这也造成马来**多比较懒惰,反而华人普遍在经济上较为好一点。但是这里物价较为便宜,往来费用也低廉,空气还可以,生活在这里生活不会有太大压力,每天就像在这里度假吧。这里华人比较印尼华人来讲更团结,这边我遇到的几个华人跟我讲,因为印尼华人很多都已经改姓马来姓名,而且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母语教学,所以像一盘散沙,很多华人小孩子甚至不会说华语。而马来华人有比较坚实的华人社团基础,比较不容易受欺负,而且马来经济相对较好一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大量补贴马来人,马六甲这里没有世袭的苏丹统治,城市里面华人人口占多数,感觉安全很多。

马来西亚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由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组成的联邦制国家,1957年8月31日独立。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所在地则位于布城/普特拉贾亚。 马来西亚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西马北接泰国,南部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相对;东马南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马来西亚的国家元首称为最高元首,政府由国会最大党或联盟领袖的首相所领导,政治体制是沿袭自英国的西敏寺制度。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大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马来西亚是一个新兴的多元化经济国家,“亚洲四小虎”之一。[1]现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旅游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知识经济服务业亦在同步扩张。 概况 国旗 马来西亚国旗又被称为“辉煌条纹”。是马来西亚的国家主权象征之一。国旗由十四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所组成,左上角为蓝底加上黄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图案。这道旗帜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开始启用。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主体部分由14道红白相间、宽度相等的横条组成。左上方有一深蓝色的长方形,上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14道红白横条和14角星原代表全国14个州,自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代表全国13个州和联邦直辖区。蓝色象征人民的团结,黄色象征皇室,红色象征勇敢,白色象征纯洁,新月象征马来西亚的国教伊斯兰教。 国徽 马来西亚国徽中间为盾形徽。盾徽上面绘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盾面上的图案和颜色象征马来西亚的组成及其行政区域。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剑,它们分别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兰丹州和丁加奴州。盾面中间部分绘有红、黑、白、黄4条色带,分别代表雪兰莪州、彭亨州、霹雳州和森美兰州。盾面左侧绘有蓝、白波纹的海水和以黄色为地并绘有3根蓝色鸵鸟羽毛,这一图案代表槟榔屿。盾面右侧的马六甲树代表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边代表沙巴,图案中绘有强健的褐色双臂,双手紧握沙巴国旗。盾面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