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白蛋白测定试剂盒

白蛋白是主要的血清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是衡量肝合成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白蛋白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它成为多种物质如胆红素、脂肪酸、尿酸以及各种药物和抗体的运输载体,此外,白蛋白还具有维持机体渗透压的功能。白蛋白升高主要见于脱水,降低主要见于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功能紊乱和风湿性关节炎等。2.纤维蛋白原

值升高时:感染症、手术后、脑血栓、心肌梗塞、糖尿症。值降低时:无血纤维蛋白原症、低血纤维蛋白原症、血纤维蛋白原异常症、肝硬化、大量出血,尿激酶大量投入后。

3.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中,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和骨骼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成人的绝大多数碱性磷酸酶来自于肝胆系统,处于骨生长活跃期的儿童,碱性磷酸酶也会升高。何杰金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腹部感染等亦可升高,妊娠期第6-9个月也可升高。

4.乳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主要分布于人的心脏、肝脏、肌肉和肾脏中,在体内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分成五种不同类型的同工酶。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可能与心肌梗塞、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某些贫血以及一些恶性疾病和进展性肌营养不良有关。

5.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心肌梗塞:心脏富含LDH1(Lactatedehydrogenase isoenzyme),心肌梗塞后可释放入血流中,引起血清LDH同工酶谱特征改变。LDH1升高与心肌细胞损害程度、范围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LDH1酶活性增加,LDH1/LDH2>1以及LDH1比值增高已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中LDH1增高,LDH5降低。

6.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广泛的分布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肝和红细胞不含此酶。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在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多发性心肌炎、肌肉损伤、脑膜炎等疾病此酶活性升高。

7.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中,急性心肌梗塞后3小时,血清内CK-MB即可升高,36小时后100%升高。因此(CK-MB)活性增高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对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很有价值。8.总胆汁酸

胆汁酸是由肝脏分解代谢产生的,能反映肝实质损伤。一旦肝细胞发生病变,血中胆汁酸浓度极易升高。急性肝炎、慢性活肝、肝硬化TBA结果明显升高。与ALT进行比较,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两项指标都较敏感,但肝硬化两项指标结果差异明显:TBA阳性率高达95%,而ALT阳性率仅为20%。因此,TBA测定对于监测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的早期诊断价值很大。TBA测定对于测定方法简单,是一项很具有实用价值的肝功能指标。

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高胆固醇血症最常见原因,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浓度与代谢、感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密切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的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

11.肌酐

肌酐是肌酸的终末代谢物。肌酸由精氨酸、甘氨酸和甲硫氨酸在肝脏和肾脏中合成,经由血液循环,在肌肉组织和脑中磷酸化生成磷酸肌酸。其中一些自由的肌酸在肌肉组织中转化为肌酐。肌酐的含量与肌肉组织有密切的关系。没有肾病的个体中,肌酐的含量是恒定的。此外,肌酐的排泄量与肌肉总量成一定比例,不受饮食和尿量的影响,经肾小球过滤后不被肾小球吸收,因此肌酐含量的检测可以用来判断肾脏疾病和肾功能的状况。

12.α-淀粉酶

Α-AMY是一种不均一性的钙依赖金属蛋白酶,它作用于淀粉和糖原的1,4-α-葡萄糖苷键,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α-AMY主要存在于胰腺、唾液腺及其分泌

液中,当发生胰腺炎时,血清α-AMY活性升高。因此检测α-AMY是

临床诊断胰腺炎的一个良好指标。

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血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来源于肝脏。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增高常见于某些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增高也见于心肌梗塞的病人。

14.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A1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CAT)和从肝外组织清除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A1是一个抗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指标。

15.载脂蛋白B

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成分。ApoB的浓度与动脉硬化相关联,也是评价冠心病的有效指标。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一般具有比较高的ApoB水平。

16.α-羟丁酸脱氢酶

心肌含有很高的HBDH,当心肌受损时大量HBDH释放入血,因此测定血中HBDH常用于心肌梗塞的辅助诊断。

17.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为脂类物质,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胆管疾病以及由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的代谢异常也会引起甘油三酯含量改变。

18.β2-微球蛋白

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BMG的浓度。BMG的检测主要应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其准确性和敏感度均高于血清尿素氮

和肌酐。特别用于肾移植后,如有排斥反应影响肾小管功能时,可出现BMG增加;在肾功能衰竭、炎症时浓度可升高。

19.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广泛存在于人体的不同组织中,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主要来自于肝胆系统,现已证明GGT的升高与肝胆疾病有关,临床上常用于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的辅助诊断。胰腺疾病、糖尿病、心肌疾病亦可引起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升高。

20.尿酸

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尿酸的含量。增高:见于通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降低:见于恶性贫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21.总蛋白

血清蛋白通过影响血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来维持水在体内的正常分布。血清蛋白的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合成障碍,蛋白的过分代谢以及蛋白的丢失如出血;升高常见于脱水。

22.钙

血清钙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增多症、代谢性骨病以及结节病引起肠道过量吸收钙而使血钙增高等。血清钙降低常见于下列疾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吸收不良性低血钙症、佝偻病与软骨病等。

23.尿素

增高:常见于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轻度肾功

能低下,高血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无尿,尿毒症前期,肝硬化,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24.D二聚体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1.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2.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3.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4.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疾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25.腺苷脱氨酶

ADA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T淋巴细胞含量尤其丰富。血清ADA活性升高见于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病人。结合ALT或γ-GT,检测病人血清ADA活性对肝脏疾病诊断有独特价值。

2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又叫激肽酶II,是一个双羧肽酶(EC 3.4.15.1),分子量大于129kDa,是单链含多醣残基和锌离子的多肽。ACE存在于多种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肾小管基底细胞,内皮细胞多见,它附着于内皮细胞表面可被分解释放入血循环。ACE可裂解血管紧张素I的羧基端,使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ACE活性升高是心肌梗塞

的危险因素,DD基因型与高血清ACE浓度相关,易导致心梗和心肌病。用ACE抑制剂监测抗高血压药治疗时,检测ACE的浓度有利于抑制剂的用药量监控。血清ACE活性明显升高对未治疗的活动期结节病患者是重要的诊断依据。ACE活性明显增高时,又可以排除肉状瘤病,大部分可能是高雪氏(Gaucher’s)病。其他如艾滋病、麻风病、糖尿病II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以及良性前列腺肿大都可能引起ACE 水平升高。

27.单胺氧化酶

肝硬变、暴露性肝炎、肢端肥大症可引起MAO显著升高。慢性肝炎、亚急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全身性进行性硬皮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可引起MAO轻度升高。烧伤、高尿酸血症、应用MAO抑制剂可使MAO活性下降。在脏器纤维化,特别是在肝硬化的时候,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会明显升高,所以,MAO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非常有用的指标。

28.葡萄糖(己糖激酶法)

葡萄糖是存在于人体血液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病理性增高:各种糖尿病;其它各种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颅内高压、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脱水引起高血糖。病理性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肝病、用降糖药物过量、尿毒症晚期、严重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

29.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中,按含量的多少依次为心脏、肝、肌肉组织和肾,上述组织的损伤会引起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增高。在心肌梗塞48-60小时后,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会达到高峰;一些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等也会引起AST的增高。

30.载脂蛋白E

载脂蛋白E包含于极低密度、高密度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配体中。载脂蛋白E在脂类代谢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对脂类代谢类疾病有辅助诊断作用。

31.脂蛋白(a)

脂蛋白(a)[Lp(a)]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2.胆固醇

胆固醇是一种存在于血、胆汁和大脑中的脂肪物质,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和维生素D的必备物质。临床上测定胆固醇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的诊断和分类。其它疾病如肝脏疾病和甲状腺疾病也会引起胆固醇的变化。

33.缺血性修饰白蛋白

IMA是心肌梗死发生前诊断心肌缺血的一个早期标志物。本试剂适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辅助诊断,对排除急性冠状综合征(ACS)以及ACS危险性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34.亮氨酸氨基肽酶

LAP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以肝、胆、肾、小肠以及子宫肌层内含量最多。血LAP显著升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中度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炎、孕妇和习惯饮酒者。

35.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Myo)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心肌及骨骼肌中,是一种小分子量氧结合蛋白,在肌细胞内具转运和储存氧的作用,是肌细胞损伤后较敏感的标志物。肌红蛋白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含量甚微。当心肌和骨骼肌受损时可从受损的肌细胞中释放出来。由于其分子量小,很容易较早地释放入血循环,AMI患者在发病后2-3小时肌红蛋白即开始升高,7-10小时达峰,约24小时恢复至参考范围,所以Myo成为近年来测定AMI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清Myo的测定有助于心梗,肌肉营养不良,心肌炎及心肌病的诊断,有助于疾病治疗和预后的评估。

36.游离脂肪酸

血中游离脂肪酸(NEFA)可反映人体脂肪代谢情况及血脂水平。NEFA高常见于肥胖,糖尿病,心肌梗塞,甲状腺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严重肝病和饥饿;NEFA低常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脑垂体功能不全,阿狄森氏病。餐后可引起生理性降低。

37.超敏C-反应蛋白

CRP被认为是一个最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中的CRP浓度会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外科手术时迅速显著升高。检测CRP可以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诊断脑膜炎等细菌学检查收集标

本困难的疾病等。

38.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以下简称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群。PGI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PGII则来源于全胃腺(胃贲门腺、胃底腺、胃窦幽门腺)和远端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 II,胃粘膜合成的PGII约为总量的25%。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约1%)PG透过胃粘膜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I 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 I/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39.胃蛋白酶原Ⅱ

胃蛋白酶原(以下简称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群。PGI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PGII则来源于全胃腺(胃贲门腺、胃底腺、胃窦幽门腺)和远端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 II,胃粘膜合成的PGII约为总量的25%。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约1%)PG透过胃粘膜毛细血管

进入血循环。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I 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 I/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40.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试剂RBP)是反映机体营养状态的一个灵敏指标,特别是蛋白质-热卡营养不良。试剂RBP主要在肝脏合成,因此血清中试剂RBP的降低和增加和肝脏疾病有关,并受肝脏疾病的出现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在肝病,肝硬化及急慢性肝炎的血清试剂RBP水平均显著降低。

41.磷脂

血清磷脂的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症、慢性出血性贫血,胆道阻塞、甲状腺功能减退、特发性高血压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感染性发热、营养不良性肝炎等。

42.5’-核苷酸酶

5’-NT广泛存在于肝脏和各种组织中,5’-NT活性增高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如阻塞性黄疸,通常其活性变化与ALP的活性变化平行,但在骨骼系统的疾病,通常ALP的活性增高,而5’-NT活性正常。所以,对ALP活性增高的患者,测定5’-NT有助于临床判断

ALP活性增高是肝胆系统疾病还是骨骼系统疾病所引起的。

43.总胆红素

胆红素是红细胞里的血色素去铁代谢后的产物,血清中总胆红素的升高可能是以下原因引起的:1)过分的溶血或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新生儿溶血;2)肝脏疾病如肝炎和肝硬化;3)胆管阻塞如胆结石。

44.直接胆红素

胆红素是红细胞里的血色素去铁代谢后的产物,血清中总胆红素升高可能是以下原因引起的:1)过分的溶血或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新生儿溶血;2)肝脏疾病如肝炎和肝硬化;3)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血清中的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肝胆疾病,而此时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可能正常。因此临床上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主要用于肝胆疾病的辅助诊断。

45.氨

由于氧化去氨基作用以及饮食和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在正常人体的血液循环中氨的含量很低。肝脏是主要参与除氨的器官。血氨的水平可作为Reye’s综合症诊断指标。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指标通常是血氨浓度升高。

46.抗链球菌溶血素O

关于链球菌所导致的疾病免疫学测试为特殊抗体的链球菌代谢物提供重要的讯息,抗体由该病菌本身及代谢产物形成。ASO测试通常被用于诊断由该病原体引起的非化脓并发症、急性风湿热或急性

肾小球肾炎。

47.补体C3

人骨髓、脾、淋巴结、肝、肺、肠及各种巨噬细胞都有合成C3的功能。由于C3是经典活化途径的汇聚点,因此C3的测定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在慢性肾炎、感染并发肾小球或心内膜炎、全身性红斑狼疮、急性、慢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时血清C3水平下降;在移植排异反应时血清C3水平上升。

48.补体C4

C4由巨噬细胞合成。在感染并发肾小球肾炎或心内膜炎、急性慢性肝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病,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时血清C4水平都下降;在移植排异反应时,血清C4水平则升高。

49.免疫球蛋白A

IgA的主要功能是与抗原结合,并进一步触发抗原的分解。IgA 浓度的下降常见于:原发性以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严重肠炎等。IgA浓度的升高常见于:严重感染、自身免疫病、肝的炎症过程等。

50.免疫球蛋白G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70-80%,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增高见于:多克隆性增高,即IgG、IgM、IgA均增高,多发生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仅有一种免疫球蛋白增高而其它种类不增高称为单克隆增高,多见于免

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医学决定水平提示:IgG>50g/L高度怀疑具有IgG型单克隆型r球蛋白病.在达到17.0g/L时应鉴别有无IgG型骨髓瘤。IgG降低见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51.免疫球蛋白M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占血清球蛋白的5-10%。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IgM是最先产生的抗体,有较强的固定补体、溶解细菌的能力,是抗革兰阴性菌和异体细胞的主要抗体,也是存在于B淋巴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和抗体。当IgM达3.0g/L时,应疑患有IgM型单克隆r球蛋白病,如继续增高至≥10.0g/L时更应高度怀疑IgM型单克隆r球蛋白病。

52.胆碱酯酶

血清的胆碱酯酶主要来自于肝脏。临床上测定血清中的胆碱酯酶常用于肝功能的评价和有机磷中毒的辅助诊断。

53.二氧化碳测

血液中CO2含量对人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大气中CO2分压极低,当标本暴露于空气时,溶解的CO2将逸出,所测定的血清CO2实际是HCO3-,测定CO2可用于评价人体内酸碱平衡状。

54.C反应蛋白

CRP被认为是一个最敏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中的CRP浓度会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外科手术、肿瘤浸润时迅速显

著升高。检测CRP可以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检测白血病和外壳手术后并发感染,诊断脑膜炎等细菌学检查收集标本困难的疾病等。

55.脑脊液及尿蛋白

测定尿中蛋白的含量对发现肾脏早期的病理变化尤为重要。蛋白尿(尿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常见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蛋白的异常排泄。

56.肌钙蛋白I

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cTnI)立即释放入血,在胸痛发生4-6h后,血中cTnI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2-24h达高峰,可持续14天之久。由于cTnI可检出微小心肌损伤,已成为心肌细胞损伤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强的标志物之一,是公认的快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以及协助ACS危险分层和反映其预后的主要生化标志。

57.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用于诊断是否有纤溶亢进症状存在。在产科疾病、DIC等疾病中FDP也显示高值。FDP检测是DIC诊断及观察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58.铁

人体内的铁含量大约在4g左右,其中2/3存在于红血球的血红蛋白当中,其余1/3在肝,脾和骨髓中成为人体的储备铁。血清中的铁离子全部与转铁蛋白结合,是铁离子的运输形式,称为血清铁。血清铁的测定有利于对多种疾病的诊断。例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

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及铅中毒等会导致血清铁升高。而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月经过多、妊娠、感染性疾病等则会导致血清铁降低。

59.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代表一组糖基化了的血液与组织蛋白质。由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反应而形成的糖化蛋白,其形成的量取决于血糖浓度。依血糖水平而形成的糖化血清蛋白在1~3周内发生代谢变化,这与大多数血清蛋白质的代谢周期相同,因此糖化血清蛋白的浓度作为“血糖记忆”反映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持续变化着的血糖浓度的均值,测定糖化血清蛋白浓度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与管理来说,是一个理想而快速的血糖监测指标。

60.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的葡萄糖与血色素 链的N终端连续不断反应而成的,此反应是非酶促的,依赖于血中的葡萄糖水平,因此它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血中葡萄糖的平均水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61.乳酸

在肌肉细胞中,乳酸浓度升高表明代谢性酸中毒,与剧烈活动有关的组织缺氧会提高血清乳酸浓度。由呼吸衰竭或低灌注状态引起的组织缺氧,则可见到危及生命的乳酸中毒。严重脱水也会导致肌肉细胞的氧传送减少。乳酸中毒可能经常伴随糖尿病酮中毒。组织氧耗量的加大,如在败血症和恶性肿瘤中所见,也会导致乳酸中毒。乳酸血

症的严重程度可以帮助揭示潜在疾病的严重性。

62.脂肪酶

脂肪酶检测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期、阻塞性胰腺炎等。胰腺是人体中LPS的主要来源,急性胰腺炎时,LPS升高水平的几率达90%,与AMY接近,并且由于它的组织来源比AMY少,故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优于AMY,因此血清LPS成为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此外,总胆管结石、胆管炎等亦可有LPS升高。

63.尿微量白蛋白

尿中微量白蛋白(mALB)测定的应用被称为80年代对糖尿病学的两大贡献之一。mALB测定不仅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高血压肾病、子痫及各种毒性物质所致的肾损伤都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近年来mALB测定已成为早期肾损伤监测和追踪的重要生化指标。

6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

m-AST主要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内,急性肝炎时和急性心肌梗死时,细胞线粒体严重破坏,m-AST迅速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m-AST 含量明显升高。同时由于m-AST在血中的半衰期较短,当细胞不再坏死时,血中m-AST含量很快将至正常水平,因此也可作为诊断预后的指标。

65.镁

镁离子是肌体内重要的细胞内阳离子,它的活性与钙离子紧密

相关.镁离子缺乏可导致神经肌肉功能紊乱、疲劳、肌肉震颤、抽搐、惊厥等。这也可由低血钙,静脉治疗、糖尿病、酒精中毒、血透析和怀孕等原因引起。而脱水,严重的尿毒症,恶性贫血症和肾衰竭可引起血清镁离子升高。

66.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是一种溶酶体酶,又称尿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在前列腺和肾近端小管中含量最高。正常情况下,血清中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泄。尿中NAG的升高是肾脏疾病的早期表现,是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

肾移植患者,尿NAG测定可早期发现排斥反应,一般在临床指征前1-3天即有尿NAG增高。80年代后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期尿NAG 的升高可早于mALb的增加,这提示糖尿病肾小管损伤可早于肾小球损害。目前把mALb和肾小管标记蛋白(NAG等)作为早期发现和监控糖尿病合并症的常规指标。

另外,尿NAG的监测在多种肾实质疾患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是肾脏损害的较敏感指标,增高见于急慢性肾炎,休克引起的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中毒性肾病等。

67.前白蛋白

PA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血清蛋白,在诊断肝病、肿瘤中有相当的意义。另外也可以用于评估营养状况。

68.胰淀粉酶

血清中胰淀粉酶测定主要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在急性发作期淀

粉酶活性显著增高。而对于各种肝脏疾病,如肝炎、胆囊炎等淀粉酶活力下降。

69.无机磷

体内的绝大多数磷都以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另一部分磷以无机磷和磷酸酯的形式存在。血清中的无机磷升高常见于维生素D摄入过多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和肾衰等;降低常见于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70.类风湿因子

RF是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自身抗体。通常使用的RF血清学试验方法是依赖于被人γ-球蛋白所致敏的凝集离子(例如胶乳和红细胞)。类风湿因子(RF)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血清中。因为它具有免疫的特异性,所以通过血清学试验来检测RF已经证实了对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与帮助。在众多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中最常见的是IgM型RF,成年类风湿患者当中有75-80%是属于IgM型RF,而在小龄患者当中则占10%。

71.唾液酸

唾液酸(SA)N-乙酰神经氨酸(NANA)作为细胞膜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正常代谢时血清SA含量稳定,当正常细胞在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膜上糖脂合成增加及细胞膜上糖脂转化异常,SA 更易脱落或分泌入血液,是导致血清中SA含量增加的主要机制。72.转铁蛋白

1.生理性增高:怀孕后期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

2.病理性增高:血清铁缺乏时。

3.病理性降低:蛋白质丢失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烧伤和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严重肝病(如肝硬化)显著下降;任何感染状态和严重疾病时。

73.锌

锌是人体内仅次于铁的一种基本微量元素,它主要存在于一些锌依赖性的酶分子中,如:碱性磷酸酶,RNA和DNA聚合酶,乙醇脱氢酶和羧肽酶等。

锌是重要的营养素,青少年、婴儿、孕妇、癌症及烧伤病人为缺锌的高发人群。血清锌及头发、指甲锌降低,尿锌增多常见于恶性组织损伤、急性心肌梗塞、肾病综合征、肝实质损害、胃溃疡、直肠溃疡、胰腺疾病、糖尿病、先天愚型、贫血及白血病。

74.α1-微球蛋白

AMG主要是用于肾小球和肾小管损耗的诊断和签别诊断。增高见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如慢性肾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减低见于严重肝病、肝生成减少。

75.β-羟丁酸

D-3羟丁酸是血中酮体的主要成份(占78%),可反应酮体生成的情况,酮症酸中毒时D-3羟丁酸明显升高。D-3羟丁酸可用于酮症酸中毒早期诊断与治疗监控,并可指导糖尿病灭酮治疗及疗效监控。酮症酸中毒时,患者对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和蛋白质讲解代谢,因此可通过测定早晨空腹水平,了解严重损伤、急重疾

肝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经典版

常用肝功能指标 (1)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 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由于它们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严重程度的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GPT)、谷草转氨酶AST(GO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损伤程度。(3)反映肝脏胆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4)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有: 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酸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KP及γ-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便有这些酶增多进入血清中。 (5)反映肝脏间质成分增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指标: 胶原或其末端多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Ⅲ型原胶原(PCⅢ)、Ⅳ型胶原C 端原肽(Ⅳ/PC);糖蛋白——层黏蛋白(LN);蛋白聚糖——透明质酸(HA)。 (6)对肝肿瘤诊断有意义的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ALT 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

CRP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 CRP是典型的急性相蛋白,且是在历史上首先被认识的急性相蛋白之一。其血清或血浆浓度的增加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如IL-6释放所致,它几乎恒定不变地显示有炎症存在,但一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和肾癌也可产生这些细胞因子,从而导致APR,其中包括发热和血浆CRP浓度的上升。 一、指征 可用于对炎症过程的筛选,特别是在初级保健医疗场所: -明确急性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如:心肌梗死、深静脉栓塞和感染,或慢性状况,如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和炎性肠道疾病。 可用于诊断和监测感染,当微生物试验较慢或不可能进行试验时: -明确术后的感染并发症。 -在重症医疗监护,新生儿监护的方案制定中;在相关细胞毒素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在骨髓移植中可快速辨别感染。 -鉴别诊断病毒性或细菌性发热疾病,如脑膜炎和肺炎。 -监测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反应,支持使用较简单,便宜的抗生素和协助及早停用昂贵形式的抗生素疗法。 -提示胎膜过早破裂后所引起感染的存在。 -提示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并发感染的存在 可用于风湿病的处理: -早期检测滑膜炎。 -快速明确一个合适的抗炎治疗(类固醇或非类固醇)和确立最小的有效用药剂量。 -帮助鉴别诊断关节痛、肌痛和不典型背痛。 可用于帮助鉴别诊断胃肠道症状: -区别激惹性肠道综合征和器质性疾病。 -帮助区分溃疡性肠炎和局限性回肠炎(克罗恩)病。 二、检测方法 半定量:胶乳凝集试验(已弃用)。 定量:散射免疫比浊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限度应该至少5 mg/L,用于新生儿的检测必须更低。 三、样本 血清,血浆 四、参考范围 成人和儿童:0.068~8.2 mg/L,中值0.58 mg/L 新生儿,脐血:≤0.6 mg/L 出生后第4天至1个月的婴儿:≤1.6 mg/L 分娩母亲:≤47 mg/L 五、临床意义 器质性疾病的筛选

有机磷中毒患者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有机磷中毒患者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全血及血清胆碱脂酶(ChE)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所有51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清除毒物、应用双复磷或氯磷定、阿托品及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12、24、48、72、96、120 h及出院时抽末梢血测定全血及血清ChE活性,并于同期测定37名均为健康者血ChE活性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全血、血清ChE活性在中毒患者治疗前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轻度患者的全血ChE活性恢复较快,至出院时基本恢复正常;中、重度患者的全血ChE活性于治疗后24 h降至最低,于48 h缓慢回升,至出院时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3例死亡患者全血ChE活性持续不回升。血清ChE活性值波动较大,分布较离散,恢复相对较快。结论全血ChE 活性是对急情有机磷中毒进行早期诊断,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在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regularity and significance of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f complete blood and seru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AOPP).Methods All of the fifty-one cases of AOPP were given cleaning poison,administrating ujophosan or protopam chloride,atropine and acitively assistant treatment.They were respectively detected 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f complete blood and serum from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before therapy and at the time of 6-12,24,48,72,96,120 h after therapy and discharge.And at the same time thirty-seven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were done the same thing to act as normal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f complete blood and serum in mild,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rapy(P<0.01).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f complete blood in mild group recovered quicklier than that of 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 after therapy and was about normal when discharged.The cholinesterase actvity of complete blood in moderate and severe group decreased to the lowest level at the time of 24 h and began to increase at the time of 48 h after therapy.But it was abnormal until discharge.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f complete blood of three cases of death always did not recover.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f serum fluctuated greatly,distributed extensively and recovered quickly.Conclusion The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of complete blood is a very important 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judging effect and prognosis.It has the directive value in therapy. 【Key words】Cholinesterase; Activity ; AOPP 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我院1997年10月至2008年4月间收治的AOPP患者共51例,全部应用改良的EIIman法[1]测定患者全血及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现报告如下。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的临床意义区别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的临床意义区别 分析灵敏度( )与功能灵敏度( )均可作为测定方法检测某物质的灵敏度,但两者所适用的范围与表达的临床意义有差异:分析灵敏度又称检测限量( ),是基于零浓度基础上,用于区分从无到有的分析能力.该值的确定是通过多点定标,并附加3个不同水平的质控品,经10次以上重复测定S0定标液,得到2s为该测定方法的分析灵敏度.功能灵敏度又称临床灵敏度( ),是基于低浓度的基础上,用于区分从有到无的分析能力[1,2].该值的确定是通过标准品(如S1)作梯度稀释,采用同一台仪器,同一批号试剂,同一标准曲线,每天1次,每次3遍进行测定,共测3周以上时间的数据,根据批间变异系数()≤20%时的最大稀释管浓度作为功能灵敏度.最通俗的比喻为:飞机从遥远的地方向你飞来,从看不见到看见这一点,是区分从无到有的分界点为"分析灵敏度";而你站在飞机场,看着飞机由近到远飞去,从看得见到看不见,即从有到无的分界点为"功能灵敏度".一般分析灵敏度比功能灵敏度高10倍左右.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 什么是分析灵敏度和功能灵敏度? 最低检测浓度/极限( , )是反映最低可区别于零值的浓度,又称分析灵敏度( )。功能灵敏度( )为 分析灵敏度(检测限) 一、分析灵敏度(检测限) 1.检测的最低分析物浓度为检测系统的分析灵敏度或称检测限。这个浓度限值对毒检验在法庭上特别重要,希看通过检测知道样品中究竟有无药物,这是很关键的。另外,肿瘤标志物及很多特定蛋白应该有一个可检测的最低浓度或某个量;如:前列腺特异蛋白(),这是病人治疗后监视复发的重要信息;长期以来,临床对报告的前列腺特异蛋白有意义的最小量要求予以明确。核酸检测报告的阴、阳性也要求说明,能检出的最小拷贝的核酸量相当于多少病毒。因此,确定检测系统的可报告低限是重要的分

生化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得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得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就是黄疸得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与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 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得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 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就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得指标,就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得 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与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与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 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AST/ALT

胆碱酯酶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胆碱酯酶和清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914213605.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914213605.html,/article/a6fe0c81-8d7d-4a50-afe5-120bd911d34b.htm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4302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浆胆碱酯酶(che)、清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0例健康体检者以及165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中che、alb、pta水平,并比较不同临床分型组以及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肝病组血浆che、alb、pta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其水平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依次下降。结论:血浆che、alb、pta各指标水平随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下降,提示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病变程度的指标及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胆碱酯酶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 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常表现在肝脏酶学、胆红素代谢、凝血功能以及蛋白质合成功能的变化方面。多年来,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的监测以及治疗效果的判断,也多是通过肝脏酶学、胆红素、凝血功能以及血浆蛋白水平的变化来加以确定。近年来,有报道[1]慢性肝炎、肝硬化血清che和alb可以发生明显变化,che可以作为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和肝脏贮备功能的生化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che和pab水平,以确定血清che和alb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变化以及疗效判断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2006年7月165例入住我院消化科以及传染科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男102例,女63例,年龄28~65岁。其中传染性病毒性肝炎116例(急性病毒性肝炎4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46例、重症肝炎22例),肝炎后肝硬化49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另选择50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且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30~58岁。 1.2 检测方法 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前白蛋白的测定:取空腹静脉血3ml,胆碱酯酶活性于2h内采用速率法、清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浊度法在cx7全自动生化分析(美国)上测定。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并进行质量控制。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检测按照常规方法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q检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TS OT的临床意义

T-s p o t的临床意义结核病目前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γ干扰素释放试验通过结核分枝杆 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的γ干扰素,明确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会与卡介苗接种和其他环境分枝杆菌感染产生交叉反应,特异度优于结核菌素皮试。 目前有两种商业化的试剂盒用于体外检测γ干扰素,一种是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全血γ干扰素浓度;另一种是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 菌特异性效应栽细胞斑点数,如结核感染栽细胞斑点实验(T-SPOT ),其敏感度优于ILISA方法。 病原学检查是目前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儿童痰标本不易获得,且常合并肺 外结核,因此儿童痰细菌学检查阳性的肺结核患病率仅为12.3/10万。目前PPD试 验作为潜伏结核感染诊断的主要工具,在成人结核病患者的检出率仅为0.39%。BCG 接种后PPD常呈阳性反应,目前尚无可靠标准区别出自然结核杆菌感染与卡介苗接种后的结素反应;同时机体对PPD的反应程度受机体免疫系统状态的影响。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一10抗原为基础的ELlS—POT试验方法敏感性高、特异 性强。国外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ELISPOT试验检测结核感染的特异性达95%以上,敏感性达75%~97%,尤其适用于免疫抑制人群、潜伏结核感染者的诊断。 北京儿童医院孙琳、赵顺英报道: 活动性结核病组中,21例患儿存在活动性结核病症状,其PPD试验阳性,随后行ELISPOT试验阳性19例,临床可以确诊结核病;另6例患儿PPD试验阴性,而ELISPOT

试验阳性5例,其中4例患儿临床诊断血行播散性重症结核病,CD4水平低于正常,推测4例患儿PPD试验阴性可能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迟发型免疫应答减弱所致;这一实验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ELISPOT方法受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小,尤其是年幼儿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症患儿使用免疫抑制剂时仍具有较 理想的敏感性。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是可以为免疫力降低的PPD 阴性结核病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国外研究指出,ELISPOT试验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较小,只有当外周血CIM数小于100细胞/L时,其敏感性才会降低。但同时,在我们研究结果中也发现,在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中有3例为ELISPOT试验阴性,考虑为ELISPOT假阴性结果(取血量少造成细胞数量少、实验操作误差等),此时应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临床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病原学检测均阴性的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88.9%ELISPOT 阳性,提示该实验对于肺外结核或者难以获取痰标本的儿童结核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非结核性肺疾病组中,8例患儿PPD阳性临床考虑结核感染,进一步应用ELISPOT 方法检测后,仅有1例患儿为阳性,ELISPOT阴性的7例患儿均有卡介苗接种史,且为中等强度反应。因此7例PPD阳性患儿临床应首先考虑为卡介苗接种后的交叉反应,并定期随访排除潜伏结核感染。1例ELISPOT阳性患儿应结合临床考虑结核感染的诊断。该试验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了ELISPOT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当前健康人群筛查潜伏结核的较有潜力的新方法。但由于ELIS—POT试验存在操作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06、【药理学笔记】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AchE多存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间隙,尤其动眼神经突触后膜 胆碱能危象 重症肌无力的病人,短时间内反复给药,造成剂量过大所致。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缓、肌震颤和无力。 新斯的明 作用: ①兴奋骨骼肌 ②兴奋胃肠、膀胱平滑肌 ③对抗竞争性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的作用 ④减慢心室频率 临床应用: ①重症肌无力 ②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 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④对抗过量时的毒性反应(筒箭毒碱和阿托品) 毒扁豆碱 特点: ①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但不作首选药。 ②作用快、强、持久,可维持1~2天。 ③局部刺激性大,滴眼后可引起明显的睫状肌收缩,引起头痛,长期用药,病人不易耐受。 ④本品为叔胺类化合物,易通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⑤本品对M、N受体兴奋作用选择性差,副作用大,全身毒性反应严重,大剂量中毒时可引起呼吸麻痹。 毒扁豆碱与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的区别

有机磷酸脂类的中毒机制及解救 中毒机制 有机磷酸酯类分子中磷原子与胆碱酯酶丝氨酸的羟基以共价键牢固结合,生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使AchE 失去水解Ach的能力,导致Ach大量堆积,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抢救,酶发生“老化”.生成更稳定的单烷氧基磷酰化AchE。 解救原则: (1)消除毒物 清洗皮肤、洗胃、导泻 注意:清洗皮肤忌用热水;敌百虫中毒忌用碱性液洗胃;对硫磷中毒忌用高锰酸钾洗胃(2)解毒药物 阿托品解磷定 (3)对症治疗 吸氧、人工呼吸、输液,用升压药及抗惊厥药 阿托品 作用 阻断M-受体,迅速解除M样症状,大剂量阻断N1受体,对抗部分中枢中毒症状。 原则: ①及早、足量、反复注射阿托品,直至阿托品化。 ②轻症单用阿托品,中重度中毒应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 缺点 不能阻断N2受体,无法对抗骨骼肌颤动和复活胆碱酯酶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脏号称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代谢、解毒和合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而这些异常均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体现出来。因此,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对肝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不同的检查项目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都具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1.血清转氨酶 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细胞内,常见的有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血清转氨酶在人体肝细胞内的浓度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如果患者的肝细胞因炎症而出现损伤时,其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最灵敏指标。但当患者出现肝细胞的大面积坏死(如患有暴发性肝炎),由于其肝内的转氨酶已基本消耗殆尽,所以其血清转氨酶反而不会有明显的升高。 2.胆红素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叫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叫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叫总胆红素。当发生肝细胞病变时患者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胆红素升高表明患者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肝病早期患者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常常并不升高。 3.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当患者的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时其水平可能会下降。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为15~20天,所以急性期肝病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常表现为正常。肝硬化患者常会出现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的情况。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正常比例在1.5~2.5之间,若两者的比例小于1,在医学上则称之为“白/球比”倒置。这种情况是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之一。 4.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 肝细胞参与胆固醇和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如果肝病患者的胆固醇和胆碱酯酶水平持续大幅度地下降则表明其病情正在恶化。 5.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 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是反映其胆汁淤积程度的重要指标。当患者发生肝内外胆道梗阻时(如患有肿瘤或结石等),会出现胆汁排泄不畅,这时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可同时明显升高,且常伴有直接胆红素水平的上升。虽然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发育的缘故也会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的情况,但那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能将其误认为是肝功能异常导致的。 6.甲胎蛋白 严格地说,甲胎蛋白并不属于肝功能的检测项目,但有时医生也会让肝病患者做此项检查。医生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甲胎蛋白的轻度升高多提示患者的肝脏有炎症活动或者其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比较活跃,这种情况对重型肝炎患者具有特别的意义,表明其病情有望缓解;二是甲胎蛋白长期显著地升高常提示患者有可能患有肝癌。一般认为,当患者的甲胎蛋白超过500钠克/升的时间持续4周以上,或达到200~500钠克/升的时间持续5周以上时,应高度警惕其有患肝癌的可能。应该注意的是,孕妇有时也可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的情况,但它是由于其体内的胚胎发育所致,不要把它和肝病混为一谈。 总之,在临床上反映肝功能的指标还有很多,这里介绍的只是常用的几项,其正常值也会因各医院所使用的仪器、试剂以及检查方法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评价患者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 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 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血清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

血清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存在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特异性胆碱酯酶”,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存在于红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另一种为血清胆碱酯酶,除可作用于乙酰胆碱外,还能作用于其他胆碱酯类,故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此酶主要由肝脏产生。临床测定的胆碱酯酶亦主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合成减少,和白蛋白相比较,胆碱酯酶半衰期短,且合成后立即释放入血,其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肝病越严重,胆碱酯酶下降的幅度越大,甚至胆碱酯酶比白蛋白在反应肝脏合成功能方面还要灵敏。肝硬化患者在输血或血浆蛋白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出现暂时升高或恢复正常,而胆碱酯酶则不受影响,如果出现胆碱酯酶持续下降,则预后不良,胆碱酯酶在反应肝硬化程度上是一个灵敏、稳定的指标。胆碱酯酶是肝脏病变后惟一下降的酶。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1)急性病毒性乙肝:乙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乙肝:慢性迁延型乙肝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乙肝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乙肝:亚急性重型乙肝患者特别是肝昏迷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 (6)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时胆碱酯酶明显降低,慢性胆道疾患,肝癌合并肝硬化时胆碱酯酶降低。 (7)有机磷中毒、营养不良、感染及贫血也可使胆碱酯酶降低。 (8)脂肪肝、肾脏病变、肥胖则出现血清胆碱酯酶增高。

TM临床意义

CA242 ELISA 96t 腺癌的发病率已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左右,成了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较困难,一旦发现多为晚期,切除率低,预后差,故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以获得早期诊断,是目前临床关注焦点。 CA242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是一种粘蛋白糖类抗原,1985年由Lindholm等人发现,它是人结-直肠癌细胞株Colo205经杂交瘤技术免疫小鼠获得的单克隆抗体C242所能识别的一种抗原,其抗原决定簇是一种新的唾液酸化的糖。免疫化学研究证明,CA242不同于现有的肿瘤相关粘蛋白抗原,如CA19-9,CA50等。CA242抗原决定簇的表达如同唾液酸化路易思A抗原(例如CA19-9)Sialy Lewis (SLea)一样,是在粘蛋白上,然而在良性和恶性肿瘤中,CA242和SLea的表达相对的有些区别。在恶性肿瘤中与SLea相比较,CA242抗原决定簇的表达更具有特异性;在良性的肝胆胰疾病中,它的高特异性尤为引人注目。因此CA242抗原决定簇的测定与含有粘蛋白抗原的SLea相比就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诊断意义。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CA242检测具有比其他肿瘤标志物更高的灵敏度:对胰腺癌的诊断,CA242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对大肠癌的敏感性也达60%~72%;其检测的特异性也高于其他常用的

肿瘤标志物;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更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及特异性。 瑞典康乃格诊断公司生产的SCC EIA酶免试剂盒拥有多项单克隆抗体专利,是全球唯一能提供检测CA242试剂的公司。 本公司还供应上述产品的同类产品:CA199,CA153,SCC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性疾病,研究表明,平均每四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个是肿瘤,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肿瘤与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办法。自1978年Herberman提出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s,TM)的概念后,许多与肿瘤相关的生化、免疫指标不断被发现,提供了实现肿瘤早期检测的可能途径。目前,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这个领域已成为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TM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发生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TM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监测复发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胆碱酯酶临床意义

胆碱酯酶测定试剂盒 (连续监测法) 一、简介 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故又称为酰基胆碱水解酶。人体内存在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特异性胆碱酯酶”,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存在于红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另一种为血清胆碱酯酶,除可作用于乙酰胆碱外,还能作用于其他胆碱酯类,故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此酶主要由肝脏产生。 血清胆碱酯酶是由肝脏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的非特异性脂酶,半衰期约为10d,较白蛋白半衰期21d短,因此,能够敏感而行异性反应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它的检测是评价肝细胞蛋白合成功能的灵敏指标。有学者认为肝脏受损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血清胆碱酯酶的活性降低。 二、临床意义 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合成减少。和白蛋白相比较,胆碱酯酶半衰期短,且合成后立即释放入血,其活性降低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程度相一致,肝病越严重,胆碱酯酶下降的幅度越大,甚至胆碱酯酶比白蛋白在反应肝脏合成功能方面还要灵敏。肝硬化患者在输血或血浆蛋白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浓度出现暂时升高或恢复正常,而胆碱酯酶则不受影响,如果出现胆碱酯酶持续下降,则预后不良,胆碱酯酶在反应肝硬化程度上是一个灵敏、稳定的指标。胆碱酯酶是肝脏病变后惟一下降的酶。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2.1 急性病毒性乙肝:乙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1 慢性乙肝:慢性迁延型乙肝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乙肝患者相似。 2.3 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2.4 亚急性重型乙肝:亚急性重型乙肝患者特别是肝昏迷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pcwp与pawp临床意义(最新)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室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室功能。 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降低,则提示应补充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升高,提示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肺动脉楔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 正常值为1.60~2.40kPa (12~18mmHg)。 当其值>2.67kPa(20mmHg)时,说明左室功能轻度减退,但应限液治疗; >3.33~4.0kPa(25~30mmHg)时,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肺水肿发生的可能; 其值<1.07kPa(8mmHg)时,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明血容量不足。 临床多维持在1.60~2.40kPa (12~18mmHg)范围内。 肺动脉楔压(PAWP)——也称肺毛细血管楔压,是临床上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房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房功能。 中心静脉压(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肺动脉压(PAP)——PAP反映右心室阻力即右室后负荷情况,若PAP增高,易致右心衰。 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心脏收缩一次一侧心室的的射血量) 每搏量受心肌纤维缩短程度的影响,是测定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平均值为6~12mmHg,大于12mmHg为升高。PCWP 小于15mmHg,一般无肺充血;PCWP在15~25mmHg,肺充血明显;PCWP在25~35mmHg 为间质性肺水肿,X线胸片可见Kerley B线;PCWP大于35mmHg会呈现出急性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由于肺组织的严重损伤,肺毛细血管和肺组织间隙变大,血管中的液体渗入到肺组织中,引起肺水肿。

抗胆碱酯酶药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新斯的明最明显的中毒症状是: A 中枢兴奋 B 中枢抑制 C 胆碱能危象 D 青光眼加重 E 唾液腺分泌增多 2、新斯的明作用最强的效应器是: A 胃肠道平滑肌 B 腺体 C 骨骼肌 D 眼睛 E 血管 3、抗胆碱酯酶药不用于: A 青光眼 B 重症肌无力 C 小儿麻痹后遗症 D 术后尿潴留 E 房室传导阻滞 X型题 4、新斯的明可用于: A 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B 胃肠平滑肌痉挛 C 重症肌无力 D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E 缓慢性心律失常 5、不可用于治疗青光眼的药物有: A 氨甲酰胆碱 B 匹鲁卡品 C 氯磷定 D 阿托品 E 依色林 6、新斯的明具有很强的兴奋骨骼肌作用,主要机理有: A 抑制胆碱酯酶 B 兴奋运动神经 C 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极的N2-R D 直接抑制骨骼肌运动终极的N2-R E 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二、简述题 1、毛果芸香碱与毒扁豆碱对眼睛的作用比较。 选择题答案: 1 C 2 C 3 E 4 ACD 5 ABD 6 ACE (一) A型题 2. 抗胆碱酯酶药的适应症不包括 A. 重症肌无力 B. 腹气胀 C. 尿潴留 D. 房室传导阻滞 E.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 兴奋骨骼肌作用明显的药物是 A. 阿托品 B. 筒箭毒碱 C. 普萘洛尔 D. 新斯的明 E. 酚妥拉明 4. 新斯的明属于何类药物 A. M受体激动药 受体激动药 B. N 2 受体激动药 C. N 1

D. 胆碱酯酶抑制剂 E. 胆碱酯酶复活剂 5. 新斯的明兴奋骨骼肌的作用机制是 A. 抑制胆碱酯酶 受体 B. 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 2 C. 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D. A+B E. A+B+C 6. 重症肌无力病人应选用 A. 毒扁豆碱 B. 氯解磷定 C. 阿托品 D. 新斯的明 E. 毛果芸香碱 7. 胆碱酯酶抑制药不用于下述哪种情况 A. 青光眼 B. 房室传导阻滞 C. 重症肌无力 D. 小儿麻痹后遗症 E. 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8. 有关新斯的明的临床用途下列错误的是 A. 重症肌无力 B.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 平滑肌痉挛性绞痛 D. 通常不作眼科缩瞳药 E. 解救非去极化肌松药中毒 9. 去除支配骨骼肌的神经后,再用新斯的明,对骨骼肌的影响是 A. 引起骨骼肌收缩 B. 骨骼肌先松弛后收缩 C. 引起骨骼肌松弛 D. 兴奋性不变 E. 以上都不是 10. 新斯的明最强的作用是 A. 兴奋肠道平滑肌 B. 兴奋骨骼肌 C. 缩小瞳孔 D. 兴奋膀胱平滑肌 E. 增加腺体分泌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电解质 钾K [正常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休克、组织挤压伤、低醛固酮血症、重度溶血、口服或注射含钾液过多等。 减低见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呕吐、腹泻、服用利尿剂和胰岛素、钡盐中毒、代谢性碱中毒、低钾饮食等。 钠Na [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垂体前叶肿瘤、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严重脱水、中枢性尿崩症、过多输入含钠盐溶液、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 减低见于糖尿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消化液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严重肾盂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应用利尿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毒症的多尿期等。 氯Cl [正常参考值]:以氯计96~106.7mmol/L [临床意义] 增加:氯化物摄入过多,肾衰少尿期,换气过度,碱中毒,尿路阻塞等。 减少:稀释性低钠血症,长期应用利尿剂、脱水剂,重症糖尿病,剧烈呕吐或腹泻,肾衰多尿期等。 离子钙(Ca+) [正常参考值]:2.10~2.85mmol/L [临床意义] 增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生、腺瘤、腺癌、第三性),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骨性病变,骨肿瘤,尿毒症,阿狄森病,柯兴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非溶骨性恶性肿瘤,特发性高钙血症等。 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维生素D缺乏,婴儿手足搐搦症,肾衰,脂痢,急性胰腺炎,阻塞性黄疸,长期禁食,静脉内高营养疗法等。 血糖 [正常参考值]:3.9~6.11mmol/L。 肾功能 1、尿素氮(BUN) [正常参考值]:1.7~8.3mmol/L 2、肌酐(CRE)[正常参考值]:44~131μmol/L 血淀粉酶 [正常参考值]:0~100 IU/L 尿淀粉酶:[正常参考值]:0~460 IU/L [临床意义]: 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 淀粉酶值在严重坏死型者,因腺泡严重破坏,淀粉酶生成很少,故其值并无增高表现。如淀粉酶值降后复升,提示病情有反复,如持续增高可能有并发症发生。有时腹膜炎,胆道疾病,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胃大部切除术后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