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测量教案新选.

质量的测量教案新选.
质量的测量教案新选.

质量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不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2、理解质量的概念,学生能说出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地理位置等改变不会影响物体的质量。

3、知道测量质量的仪器,能说出两种以上生活中用来测质量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学生会准确无误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于各种不同物体的质量的了解,感知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2、注意物体的测量的操作规范及结果,初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的概念;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难点: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取两包同一品牌同一口味的一大一小的薯片,提问:如果让你挑一包,你会挑哪一包?理由?

学生回答:大的,因为它里面的薯片多。

教师:在科学里面,我们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称为质量。

二、层层引导、学习新知

(一)、质量

1、质量概念:

教师活动:要测量物体的质量,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质量:(板书一、质量)

课件上呈现的两张体积不同的矿泉水的图片,学生思考讨论哪个重,通过什么来判断?

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越多,质量越大

学生思考:一杯水结冰后质量怎么变?玻璃打碎之后质量怎么变?登月舱从地球上到月球上

后质量?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由物体本身决定,只跟物体所含物质多少有关。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把物体放在水下、地面或者宇宙,他的质量都不变。判断正误:

1、铁比木头质量大

2、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玻璃杯质量变小了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一千克木头比一千克铁含有的物质多

2、质量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千克;符号Kg ,较大的符号有吨,较小的有克、毫克等。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的测量仪器: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概念及单位之后,那我来问问大家这本教材的质量是多少?一只鸡蛋的质量是多少?一枚硬币的质量又是多少?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书本的质量约为200克、一只鸡蛋约为50克、一枚硬币约为5克,现在大家对质量的大小有没有大概的认识了,那么我们要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要用到特定的仪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起来回答

总结: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有电子天平、杆秤等;在实验室里,有分析电子天平、托盘天平等。在巴黎国家计量局保存着质量的标准物——国际千克原器。

(二)质量的测量

环节一:托盘天平的原理

教师活动:将两支一样大的粉笔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让学生观察天平两端;再将两支不一样大的粉笔放在天平两端,学生观察天平变化并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活动:重的物体一端会下沉,当两端物体一样重的时候会平衡,这是杠杆原理。天平来测物体质量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跟我们小时后玩的翘翘板是一个原理的。

环节二:托盘天平的构造

教师活动:对着天平,从下往上依次讲授天平的构造及相应的知识

顺序依次:砝码及砝码盒(镊子)、底座、衡量标尺及游码(游码读数)、平衡螺母(如何调

节)、左右盘(左物右码)、分度盘及指针(判断平衡的标志)

环节三: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了解完构造之后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来使用天平来测老师手上的这个小铁块:

1、调平:这是我们开始测量物体质量的第一步,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面上,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是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是平衡的。

2、称量: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这里补充讲解读数原理:左盘的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读数)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里,取下铁块,放好。

环节四: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物体的体温或者长度的测量的时候,为了使测量精确或者保护测量仪器要与些注意事项,那么我们在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注意某些注意事项呢?大家思考讨论下。

学生活动:讨论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请学生起来汇报讨论结果试着说明原因。然后总结:

1、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

2、砝码不能用手取,用镊子取

3、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4、防止天平与潮湿、腐蚀性物品接触

5、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测量,应放在烧杯里

环节五:课堂评价

1、某天,小明在实验室做实验室,放平天平后,在调平时,把游码移到0刻度线后发现

指针在分度盘中向左偏,接下来老师可以做什么天平会平衡呢:

A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 将天平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C 把横梁标尺的游码向右移动一些

D 向右盘加砝码

2、在小明调平之后就开始做实验了,他在左盘上放了一小铁块后,放了一个较小的砝码,

发现指针向左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小明要怎么做呢?

3、之后小明又在想了,这个假如我把物体放在右盘,会怎样呢?接着他就做了这个实验,

在左盘放了一个50克和两个10克的砝码,游码的如图,则小明的铁块质量是多少?(三)设计实验,实际操练

教师活动

呈现不同的物体,给予相应的仪器,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测量所要求测量的质量。

物体有:小铁块、若干回形针、水、

学生活动:

小组分配一个待测物品,讨论设计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让三个小组派代表上来汇报设计的思路及步骤,由其它小组评审是否能完成测量工作,提出应该如何修改等。

教师活动:

教师针对每组的设计进行评价并补充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三、回顾知识、巩固提高

针对板书来引导大家进行知识回顾课堂总结。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臵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

2016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文档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文档 7毫米。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 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 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 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 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 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 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是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且用天平测质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二是由于质量的学习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物体的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实验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前,我常用2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第1课时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和托盘天平的结构;师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师示范操作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学生分组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第1课时显得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平,师边操作边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见度低,学生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暴露出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反思以后我优化了教学过程设计:1、每一小组的课桌上放一台托盘天平,先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并讨论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2、学生阅读课本,学习交流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3、学生分组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4、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5、师引导点拨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总结使用技巧;6、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我改变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学生要通过阅读说明书学会使用,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用这种设计进行了两个班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边玩边学,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高。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是本教学设计的宗旨。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将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该过程中寻找和领会方法和规律,逐步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多举例子,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使学生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对于质量的单位,通过列举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于质量有大体的概念后,通过估计物体的质量并进行测量,学习用天平的测量质量。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掌握正确的操作。 2、学情分析 本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事例和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形成质量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学习密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说出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列举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五、【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引导法、谈话法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橡皮泥、铁锤、铁钉、天平、冰、课件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 纸带、小棒、回形针、小立方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弹簧、小棒、小立方块) 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4.老师这里有三个闯关游戏,你想不想玩?可是一关比一关难,只有特别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你敢接受挑战吗? 二、学习测量方法 第一关:考一考 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 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 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 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三、测量活动 第二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 (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 (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 四、研讨数据 第三关:想一想

4.2《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4.2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平阳县南雁镇初级中学庄文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2.知道质量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了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维护方法。 4.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5.尝试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质量估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观察,感受物体质量,了解测量质量的初步含义。 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托盘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形成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和用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养成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渗透STS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讲授、直观演示和体验学习的教学法 【教学器材准备】 一包薯片、一个大桔子、一个小桔子、一个熟鸡蛋、一袋方便面、一包巧克力、一根铁丝,讲台和每两人课桌上有一架托盘天平和砝码、一架电子秤、多媒体课件,天平的使用的视频等。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出示大小桔子,请学生比较这两个桔子的轻重。学生可以上来掂量一下,得出大桔子重,小桔子轻。教师问:为什么这两个桔子有轻有重?引导学生得出:

桔子是物体,物体内含有物质,大的桔子里含有的物质多。 分析归纳:所以物体含有的物质是有多少的,科学上用“质量”的概念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上。举例说明(教师把实物拿在左右手,让学生有更直观更形象的比较):大桔子比小桔子含有的物质多,我们说大桔子比小桔子质量大。小瓶矿泉水比大瓶矿泉水,组成他们的物质都是水,可小瓶矿泉水里所含的物质少,我们说小瓶矿泉水的质量比大瓶矿泉水的质量小。一个大铁块跟一小根铁丝所含的物质虽然都是铁,但铁块所含的铁比较多,所以铁块的质量比较大。因此科学上,我们用质量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一、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板书) 教师在此纠正日常生活中说的“轻、重”,描述的是质量而不是重力。质量在科学里讲大小,不讲轻重。 教师:课前老师用电子秤称这个桔子,结果显示如下: 现在桔子被老师带到教室来了,再用同一个电子秤称一下,发现什么?原来电子秤显示的数字是0.085,现在还是0.085。 教师问: 桔子从办公室被带到教室,变化了,没有变化。 矿泉水被冷冻,变化了,没有变化。 矿泉水被冷冻,变化了,没有变化。 铁丝弯曲变形,变化了,没有变化。 进一步阐述概念:之所以他们所含的物质多少没变是因为组成他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质量也就不变。 教师:何种情况下,这个桔子的质量会发生变化? 学生:咬掉一口,吃了……那质量就变化了,变小了,因为物质减少了。 二、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完全有物体本身决定,不会因为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观察,找出电子秤上数字的单位,学生找出质量的单位:千克。 教师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单位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单位是斤、两,这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引出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斤两吨 1千克=1000千克, 1斤=10两, 1斤=500克,1千克=2斤 (学生发言,教师纠正) 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其他的有关物理量,展示已知身边物体的质量:一个鸡蛋50克、一个苹果150克、一位中学生约50千克、一本科学书0.25千克、一只鸡2千克、一头大象5吨 学生活动:

5.1《质量及其测量》说课材料

5.1《质量及其测量》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 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属性――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做好准备起着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 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 ②.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组合,考虑到部分复读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而新生茫然不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过程 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1.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再由展示图片说明泥团捏成泥人、冰化成水、做太空旅行的红旗,物体的形状、

新教案模板

新教案模板

单元课时计划单 元 课 题 第十三章电功和电功率 单元教学目标 电功和电功率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而不少学生在理解时经常混淆这两个物理量复习时应重在理解,可与电功做比较,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巩固对电功、电功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能力: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能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知道电功的概念及其单位,明确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理解电功的公式,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功的特点。理解电功率概念,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电能表的观察,了解其用途及各种技术参数的物理意义,能根据电能表的示数变化计算消耗的电能。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得出计算电功的公式。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能根据测量电功率的实验需要,正确选择器材、设计电路和确定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通过观察和阅读相关资料,学习各种用电设备的使用方法。遇到问题提出猜想,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总结规律,树立实践出真理的观念。通过对用电器额定功率的认识在选择用电器时有节能意识;通过对实验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电功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变形;理解电功率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知道并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难点: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电功的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公开课《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水上升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实验操作中精确度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再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石块]它(石块)的体积也能用刚才捏长方体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石块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石块、橡皮泥等这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石块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呢?(生: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那所占空间有多大呢?估一估吧!(生猜)你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一下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有哪些测量方法?(学生思考、交流。)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出示课件方案一操作图)

教案最新模板

新航标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授课老师:邹奕明

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____,氧气____,稀有气体____,二氧化碳_____,其它气体和杂质_____。 空气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阅读】课文P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1、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⑴空气的污染源: ①(可吸入颗粒物) ②主要有、、、等。(主要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的排放。三大化石燃料指煤、石油、天然气。) ⑵空气污染的危害 ①; ② 等。 ⑶保护空气的措施 ①改善燃料结构,尽量充分燃烧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②化石燃料进行脱硫脱氮处理,工厂废气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③开发新能源(绿色能源、清洁能源)。 ④植树造林,提高环境自我净化能力。 课堂作业 1.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是,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

2.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二氧化硫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D.水蒸气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完成。下列步骤的先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②用燃烧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时,火柴熄灭,说明主要是氮气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人瓶内,并把塞子塞紧④冷却到室温⑤打开弹簧夹,水压入集气瓶中,并接近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⑥先在集气瓶内 加入少量水⑦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⑦⑥②⑤④③①B.⑦⑥③②⑤①④ C.⑦⑥①③④⑤②D.⑦⑥①③②④⑤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雪碧饮料C.河水D.洁净的空气 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海水 D.二氧化碳、液态氧气 6.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 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7.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8.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9.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10.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其中含量最大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休11.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 12.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

人教版 小学科学 教案教学设计——《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知道我们的感官并不可靠。其实,与其说是我们的感官有时不可靠,不如说我们的感官是有局限的。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三项观察活动,即判断是否是直线、手掂比较轻重、比较不同形状容器里液体的多少,使学生体会到感官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用标准单位测量我们自己及其运动。学生喜欢相互比较,可以相互比较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比快,比高,比重,比跳,比响……但是,具体的比较结果是什么,需要测量单位来做说明。教材介绍了三项测量,即用秒表测跑步速度、用尺子测身高、用拉力器测拉力。并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测量所用的单位。 第三部分,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是怎样测量出来的,了解各种测量工具及其适合测量的对象,并用量筒实测杯子的容积。 第四部分,学习模糊测量,即估算的方法。估算是学生看来“不太可能”或“没有试过”的测量。教材分别介绍了分割统计和样本统计这两种方法,并要求估算树叶的面积和玉米的颗粒与产量,以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模糊测量这一方法。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用工具测量的精确性、必要性以及实际生活中需要精确测量的意义。 2.了解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3.通过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了解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 2.了解估算及方法。 【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水槽、水、牛奶、纸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条相同长度的相交线段,请同学们说说它们哪个更长? 2.再来看看装在不同容器里的水,它们哪一个多一点? 3.学生汇报自己判断的结果。 4.究竟同学们的判断准确不准确呢?我们用尺来量长度,把水倒入量杯测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真实状况呢?需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来测量,为引出本课课题铺平了道路。 5.通过刚才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6.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比如说我们刚才用到的测量长度的尺、测量体积的量杯,都是测量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二、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 1.除了我们上面说到的尺、量杯,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进入教室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头脑中,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测量工具可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学生说一说再追问:这个测量工具是测什么的? 3.老师适当补充还有气压计、血压计、温湿度表、身高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测量工具还有很多,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它的功能。 4.想要知道你跑100米用了多长时间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想要知道两个同学哪个高?高多少?要用到什么工具? (跑步——秒表,身高——尺) 三、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质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年级8学科物理课型新授课设计者***课题质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1. 重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 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认识。 引入课题教师出示:金戒指、金项链,金佛 [教师提问] 我要用金戒指和其他三样交换,应该换哪个? [教师总结] 多数同学愿意换金佛,因为它也是金子做的,并且它看起来含的金子多些。但是金佛真的一定比金戒指含的金子多吗?凭我们人体的感觉还真难准确的判断出来。 看来,人们既在乎物体是哪种物质组成的,也在意物质的多与少。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描述物质的多与少,和怎样测量物质的多与少的问题。 讲述质量1. 质量定义 分析上述引入:我们愿意用金戒指换金佛,是因为我们认为金佛含的金子比金戒指多,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板书:一、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m)

6—1质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 (2)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过程与方法: 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平的使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ppt课件、橡皮、烧杯、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教师出示课件:1.铁钉,铁锤、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是否相同? 3.水和铁可能含物质多少相同吗?如何得知? 4.如何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就学习《质量》,教师板书:6.1 质量 (一)质量 板书:1.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mass),符号:m. 物理学中的质量与“质量万里行”中的质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物质的多少,后者是指物体的好坏. (二)质量的单位 小学里我们学过重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 质量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教案模板 完整版

课题名称:物质的分类(1) 基本说明 1、教学时间:45分钟 2、授课人数:60人 3、课时:1课时 4、课型:新授课 5、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3班 6、课题出处:人教版普通高中第二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 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设计理念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 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及其分类。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 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 趣,并培养学生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2、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5分钟)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x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课型新课教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学知识的体积。 目技能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标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 方法 的方法。 情感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 态度 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量筒(或量杯)、石块、细线、盐水、天平和砝码、烧杯(或玻璃杯)、清水、多媒体演示课件。 平乡县职教中心张克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 得出若测ρ就先测回顾密回顾上节课密度m和 V 再算出。度的概的知识,请同学们叙述学生回答: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念,围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积,密度可得。绕问题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学生回答:不能,不规则石块、盐水的体积不能用刻度尺进行思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认来测量,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考、讨识到,只要知道了某一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 1)单位 ml( 2)最大量程论,体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100ml ,最小分度值为 1 ml( 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现物理积,就可以计算出组成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从生活这个物体的物质的密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中来。度,也可以说只要测量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使学生出物体的质量和它的进行测量。知道本体积就可以求出它的学生动手操作:节知识密度。回顾上节课如何石块的体积:V V2V1的原测量规则物体的密度。理,(播放课件)进一步提出问题:熟悉测

第一单元 测量 (全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测量 (全单元教案)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汇报自己的身高,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2.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中班《测量》教学设计

中班《测量》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理解远近的含义,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远近,并初步学会记录 2、在游戏中体验比较远近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有自然测量的经验。 2、各种可以用来测量远近的工具: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3、6个装有(即时贴1条,记录表1张、记号笔1支、粉笔1支、五角星贴贴纸1枚的小筐。 4、地图一幅。 活动过程: 1、幼儿排成一队随老师进教室,立正站好。 师:谁离曾老师最远?谁离我最近? 2、幼儿坐成半圆形。 师:谁离我最远?谁离我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用目测可以比较远近。 1、A和B(两个坐得比较近,目测不出来离老师的距离)谁离曾老师近?谁离我远?(出现争议) 2、目测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远近?(工具:如手、脚等) 3、请一个幼儿用手或脚测量,老师观察指导。 师:现在我站起来,凳子就代表我的位置。 (预测:1.幼儿测量正确:他量得真好,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会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会和我的凳子碰一碰。 2.幼儿测量不正确:开始量的时候手或脚要和他的凳子碰一碰,量到最后要和我的凳子碰一碰。一只手要碰到另一只手,脚跟脚尖要碰住等。) 3、出示箱子里的各种物品(纸棒、盒子、绿茶瓶、书本、小筐……)。 师:我这有好多东西,它们能测量远近吗? 幼:能。 师:我请一个孩子来试试。(师及时纠正和指导) 游戏活动:

1、比赛: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远近。你们想不想来一次跳远比赛?现在我请小朋友三个人一组去领一份材料,找到一空地,贴上及时贴,每个人轮流跳,跳到哪用粉笔做记号,其他两个人分别测量、做记录,记录表的上面一行写学号,下面一行写远近,最远的贴上代表冠军的星星。 2、检验(重点检查两份记录表) 师:刚才的跳远比赛每组都产生了一位冠军,现在他们要代表我们班去体育馆参加比赛。这是一幅幼儿园到体育馆的地图,你们看得懂吗? 幼:有一条路上有酒店,有一条路上有医院,有一条路上有银行…… 师:你会选哪条路?为什么? 幼:近,可以节省时间。 师:到底哪条路最近呢?我们一起回教室量一量吧! 活动延伸: 幼儿随教师一起回教室测量相对物的远近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说课稿1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说课设计 冯村乡希哲中心学校暴玉凤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上午好! 我是来自封丘县希哲中学的暴玉凤,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我的说课的程序是: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 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二)说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质量的单位及性质、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依据:质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学习密度知识的重要铺垫。

2.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依据:学生第一次接触精密仪器,操作复杂,不易掌握。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了解天平的构造,会调节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二、说教法 1、说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逐步学习物理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2、说学法 实验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