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中测试几何题专项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中测试几何题专项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中测试几何题专项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中测试几何题专项复习练习题

1、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AE是BC边上的高线,∠B=20°,∠C=40°,求∠DAE的度数。

2、如图,BD是等腰△ABC底边AC上的高线,DE∥BC角AB于点E,求证:△BED是等腰三角形。

3、如图,已知AD⊥BD,AC⊥BC,E为AB的中点,试判断DE与CE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4、如图,从等腰Rt△ABC的直角顶点C向中线BD作垂线,交BD于点F,交AB于点E,连结DE,求证:∠CDF=∠ADE

5、已知:在△ABC中,∠BAC=90°,AD⊥BC于点D,∠ABC的平分线BE交AD于点F,试说明AE=AF。

6、(1)如图,BE是∠ABD的平分线,CF是∠ACD的平分线,BE与CF交于点G,若∠BDC=140°,∠BGC=110°,求∠A的大小。

(2)在△ABC中,∠A=50°,高线BE,CF交于点O,且点O不与点B,C重合,求∠BOC的度数。

7、如图,在△ABC中,AB=AE,AD=AC,∠BAD=∠EAC,BC,DE交于点O,

求证:(1)△ABC≌△AED;(2)OB=OE。

8、如图所示,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D,且∠D=30°,求∠A的度数。

9、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M是斜边AB上的中线,MN⊥AB,∠ACB的平分线CN交MN于点N,求证:CM=MN

10、如图,∠ABC的平分线BF与△ABC中∠ACB相邻的外角的平分线CF相交于点F,过点F作DF∥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1)图中有哪几个等腰三角形?请说明理由。(2)BD,CE,DE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证明。

11、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DE∥AC,EF⊥AD交BC延长线于点F。求证:∠FAC=∠B。

12、如图(1)等边△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结AE。

(1)△DBC和△EAC会全等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试说明AE∥BC的理由。

(3)如图(2),将(1)中动点D运动到边BA的延长线上,所

作△EDC仍为等边三角形,是否仍有AE∥BC?证明你的猜想。

13、八(1)班同学上数学活动课,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如图),设计了如下方案:①∠AOB是一个任意角,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②∠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

(1)方案①、方案②是否可行?若可行,请证明;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方案①PM=PN的情况下,继续移动角尺,同时使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14、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且点B,A,D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E,CD,M,N分别为BE,CD的中点。

(1)求证:①BE=CD;②△AMN是等腰三角形。

(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15、(1)如图①,∵∠B+∠D+∠1=180°,

又∵∠1=∠A+∠2,∠2=∠C+∠E,

∴∠A+∠C+∠E+∠B+∠D=180°。

(2)将图①变形成图②,则∠A+∠DBE+∠C+∠D+∠E仍然为180°,请证明这个结论。

(3)将图①变形成图③,则∠A+∠B+∠C+∠D+∠E还为180°,请继续证明这个结论。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难题(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三角形全章复习 知识点一: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_____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按角分类: 3.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 即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可以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三角形的两边的长为a 、b ,则第三边的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训练练习1.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cm ,12cm ,8cm B .6cm ,8cm ,15cm C .2.5cm ,3cm ,5cm D .6.3cm ,6.3cm ,12.6cm 【变式1】四条线段的长分别是2cm 、4cm 、6cm 、7cm 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个三角形. 【变式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4cm 和9cm ,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练习2.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变式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则周长L 的取值范围是( ) A .6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训练 题及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初二几何难题训练题 1,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O,E 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CF的长。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CF=4cm. (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2)求AE的长.

3,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接AE与BG、CF分别交于P、Q, (1)若AB=6,求线段BP的长; (2)观察图形,是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点E,F在三角形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EG//AC,FH、EC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 1 如果点E。F在边AB上,那么EG+FH=AC,请证明这个结论 2 如果点E在AB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3 如果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4 请你就1,2,3的结论,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5,如图是一个常见铁夹的侧面示意图,OA,OB表示铁夹的两个面,C是轴,CD⊥OA于点D,已知DA=15mm,DO=24mm,DC=10mm,我们知道铁夹的侧面是轴对称图形,请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习题练习 四、证明题:(每个5分,共10分) 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 ⊥BC 于E ,CF ⊥AD 于F ,求证:BE = DF 。 2、在平行四边形DECF 中,B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 是CF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B 恰过点D ,求证:AD ·BE =DB ·EC 五、综合题(本题10分) 3.如图,直线y=x+b (b ≠0)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交双曲线y=x 2 于点D , 过D 作两坐标轴的垂线DC 、DE ,连接OD . (1)求证:AD 平分∠CDE ; (2)对任意的实数b (b ≠0),求证AD ·BD 为定值; (3)是否存在直线AB ,使得四边形OBCD 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4.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2,CD=1 ,∠A=60度,∠D=∠B=90度,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5.如图,梯形ABCD 中,AD//BC,AB=DC. 如果P 是BC 上任意一点(中点除外),PE//AB ,PF//DC ,那么AB=PE+PF 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证明题 1、证△ABE ≌△CDF ; 2、 ??? ?∠=∠?∠=∠?A BDE AC DE B ADF BC DF △ADF ∽△DBE BE DF DB AD =? 综合题 1.(1)证:由y=x +b 得 A (b ,0),B (0,-b ). ∴∠DAC=∠OAB=45 o 又DC ⊥x 轴,DE ⊥y 轴 ∴∠ACD=∠CDE=90o ∴∠ADC=45o 即AD 平分∠CDE.

最新初二数学上册几何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几何知识点总结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初二几何难题训练题 1,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O,E 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CF的长。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CF=4cm. (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2)求AE的长.

3,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接AE与BG、CF分别交于P、Q, (1)若AB=6,求线段BP的长; (2)观察图形,是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点E,F在三角形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EG//AC,FH、EC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 1 如果点E。F在边AB上,那么EG+FH=AC,请证明这个结论 2 如果点E在AB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3 如果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4 请你就1,2,3的结论,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5,如图是一个常见铁夹的侧面示意图,OA,OB表示铁夹的两个面,C是轴,CD⊥OA于点D,已知DA=15mm,DO=24mm,DC=10mm,我们知道铁夹的侧面是轴对称图形,请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B作BE⊥CD,垂足为E,连接AE,F为AE上一点,且∠BFE=∠C,(1)求证:△ABF∽△EAD ;(2)若AB=5,AD=3,∠BAE=30°,求BF 的长 7,如图,AB与CD相交于E,AE=EB,CE=ED,D为线段FB的中点,GF与AB相交于点G,若CF=15cm,求GF之长。 8,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G是线段CD上的任意一点时,连接BG交AC于F,过F作FH∥CD交BC于H,可以证明结论FH/AB =FG /BG 成立.(考生不必证明)(1)探究:如图2,上述条件中,若G在CD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不变时,其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计算:若菱形ABCD中AB=6,∠ADC=60°,G在直线CD上,且CG=16,连接BG 交AC所在的直线于F,过F作FH∥CD交BC所在的直线于H,求BG与FG的长.(3)发现:通过上述过程,你发现G在直线CD上时,结论FH /AB =FG /BG 还成立吗?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压轴几何题复习

2013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几何复习 【图形的剪拼】 1.如图,有边长为1、3的两个连接的正方形纸片,用两刀裁剪成三块,然后拼成 一个正方形,如何拼? 2.如图,有一张长为5 ,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 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1)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 (2)现要求只能用两条裁剪线,请你设计出一种裁剪的方法,在图中画出裁 剪线,并简要说明剪拼过程_____________. (天津市中考题)【三角形】 1.在△ABC中,∠ACB=90°,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以OA为边在第四象限做 等边△AOB,点C为x轴正半轴一动点(OC > 2),连接BC,以BC为边在第 四象限内作等边△CBD,直线DA交y轴于点E. (1)试问△OBC与△ABD全等吗?并证明你的结论; (2)随着点C位置的变化,点E的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若没有变化,求出点 E的坐标;若有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ABC中AB=AC,∠ABC=36°,D、C为BC上的点,且 ∠BAD=∠DAE=∠EAC,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个。 A. 2 B. 4 C. 6 D. 8 4.如图,在△ABC中,∠BAC=90°,AB=AC=6,D为BC的中点. (1)若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CF,求证:△AED≌△CFD; (2)当点F、E分别从C、A两点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A、AB运动,到点A、B时停止;设△DEF的面积为y,F点运动的时间为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F、E分别沿CA、AB的延长线继续运动,求此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当x的值为多少事,S△DEF能最大化? 图一图二 5.M为△ABC中BC中点,AN平分∠BAC,BN⊥AN,已知AB=10, BC=15,MN=3 (1)求证:BN=DN (2)求△ABC周长 6.在△ABC中,∠ACB=90°,AC=BC,DA=DB,CD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 三角形CDE,∠DCE=90° (1)求证:△ACD≌△BCE (2)若AC=3cm,则BE = ________ cm . 7.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ED=EC,探究AE与DB的大小关系

八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练 习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 2 题 F E D C B A 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图形 1.已知一个菱形的周长是20cm ,两条对角线的比是4∶3,则这个菱形的 面积是( ) A .12cm 2 B . 24cm 2 C . 48cm 2 D . 96cm 2 2.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已知AD=8,折叠纸片使AB 边与对角线AC 重 合,点B 落在点F 处,折痕为AE ,且EF=3,则AB 的长为( )A .3 B .4 C .5 D .6 3.如图,点O 是矩形ABCD 的中心,E 是AB 上的点,沿CE 折叠后,点B 恰好与点O 重合,若BC=3,则折痕CE 的长为( ) A. 23 B. 332 C. 3 4.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DE ∥AC ,CE ∥BD .(1)求证: 四边形OCED 是菱形;(2)若∠ACB =30,菱形OCED 的面积为,求AC 的 长。 5.矩形ABCD 中,AE 平分∠BAD 交BC 于E,∠CAE=15°,求证:①△ODC 是等 边三角形;②BC=2AB 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C=75°,AF ⊥BC 于点F BD 于点 E ,若DE=2AB ,求证∠AED 的度数。 A F B E B O 第3题

D C 7.如图,在△ABC中,∠B=90°,AB=6 cm,BC=8 cm.将△ABC沿射线BC 方向平移10 cm,得到△DEF,A,B,C的对应点分别是D,E,F,连接AD.求证:四边形ACFD是菱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难题突破

1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0°,则该等腰三角形 的底角的度为 . 19.如图,已知∠AOB=60°,点P 在边OA 上,OP=12,点M ,N 在边OB 上,PM=PN ,若MN=2,则OM= . 20.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AB 上一点,连接CD ,在CD 上取一 点E,∠BEC=120°,连接BE,若CD= 314,BE=2,△ACD 的面积为33 14 , 则△BCE 的面积为 . 24.已知: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BD⊥AD,垂足为D , 过D 作DE∥AC,交AB 于E , (1) 求证:AE=ED (2) 若AB=5,求线段DE 的长. E D C B A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P N M O

25.已知:如图, △ABC 中,AB=AC, ∠BAC=90°,AD ⊥BC,AE 平分∠BAD 交BC 于点E, (1) 求证:AB=CE (2) 点M 在AB 上,BM=2DE ,连接MC 交AD 于点N ,若DN=1,求AB 的长 27.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 △ABC 的顶点A(-2,0),点B 、C 分别在 x 轴正半轴上和y 轴正半轴上,∠ACB=90°,∠BAC=60°, (1)求点B 的坐标 (2)动点E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 向终点C 运动,设点E 的运动时间为t 秒,△ABE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E 出发的同时,动点F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 CO 向终点O 运动,点F 停止时,点E 也随之停止。连接EF ,以EF 为边在EF 的上方作等边△EFH ,连接CH ,当点C (0,23),CH=3时,求t 的值 E D C B A N M E D C B A y x O B A C y x O B A C

初二数学(上册)几何题(提高)

1、已知如图,△ABC 中,AB=AC ,∠A=120°,DE 垂直平分仙于D ,交BC 于E 点.求证:CE=2BE .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kx+b 交x 轴正半轴于A(-1,0),交y 轴正半轴于B,C 是x 轴负半轴上一点,且CA= 4 3CO,△ABC 的面积为6。 (1)求C 点的坐标。 (2)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 3、已知如图,射线CB ∥OA ,∠C=∠OAB=100 ,E 、F 在CB 上,且满足∠FOB=∠AOB ,OE 平分∠COF. (1)求∠EOB 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 ,那么∠OBC ∶∠OFC 的值是否随之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4.如图Ⅰ—8,△ABC 中,∠ACB =90°,AC =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求证:(1)AE =CD ;(2)若AC =12 cm ,求 A B C O x y F O E C B A

BD 的长. 5、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点F ,交AC 的平行线 BG 于点G ,DE ⊥GF 交AB 于点E ,连接EG 。 (1)求证:BG=CF ;(2)请你判断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6.已知:如图,ABC △中,45ABC ∠=°,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 E A 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 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1)求证:BF AC =; (2)求证:12 CE BF =; (3)CE 与BG 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A F C D B G E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知识总结及试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知 识总结及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图形的旋转 概念:将图形绕一个顶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图形上点的位置 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基本画法:将图形上的一些特殊点与旋转中心连接,以旋转中心为圆心,连线段长为半径画图,按照旋转的角度来找出对应点,再画出所有的对应线段。 典型题:确定图形的旋转角度、确定图形的旋转中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图题、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1、中心对称的概念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 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中心对称的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 分。 3、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把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概念)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5、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不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证明命题的结论成立,而是先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由这个“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说明假设是不成立的,因而命题的结论是成立的。 常见题型:运用性质求值、添加条件题、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数学思想的题型、 例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BC,BC=6cm,点P、Q分别以A、C点同时出发,P以1cm/ s 的速度由点A向点D运动,Q以2cm/s的速度由C出发向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则当x=时,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的概念和性质 有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矩形也叫做长方形。矩形是特殊的平时行不行,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还具有的性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判定矩形的条件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菱形的概念与性质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添辅助线专题

D C B A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 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三角形辅助线做法】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 合一”的性质解题 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 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 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 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 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 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 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 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 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 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 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 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3)可以在该角的两边上,距离角的顶点相等长度的位置上截取二点,然后从这两点再向角平分线上的某点作边线,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 4) 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 移”或“翻转折叠” 5) 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 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 6) 已知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可以在垂直平分线上的某点向该线段的两个端点作连 线,出一对全等三角形。 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 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

八年级下数学几何题(有答案)

八年级下期末复习5 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在CD上,∠DAE的平分线交CD于F,BG⊥AF于G,交AE 于H. (1)如图1,∠DEA=60°,求证:AH=DF; (2)如图2,E是线段CD上(不与C、D重合)任一点,请问:AH与DF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E是线段DC延长线上一点,若F是△ADE中与∠DAE相邻的外角平分线与CD的交点,其它条件不变,请判断AH与DF的数量关系(画图,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

证明:(1)延长BG交AD于点S ∵AF是HAS的角的平分线,BS⊥AF ∴∠HAG=∠SAG,∠HGA=SGA=90°又∵AG=AG ∴△AGH≌△AGS ∴AH=AS, ∵AB∥CD ∴∠AFD=∠BAG, ∵∠BAG+∠ABS=∠ABS+∠ASB=90°∴∠BAG=∠ASB ∴∠ASB=∠AFD 又∵∠BAS=∠D=90°,AB=AD ∴△ABS≌△DAF ∴DF=AS ∴DF=AH. (2)DF=AH.

同理可证DF=AH. (3)DF=AH 如图,在△ABC中,点O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点O不与A、C两点重合),过点O作直线MN ∥BC,直线MN与∠BCA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与∠DCA(△ABC的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1)OE与OF相等吗?为什么? (2)探究: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2)中,当∠ACB等于多少时,四边形AECF为正方形.(不要求说理由) 解:(1)如图所示:作EG⊥BC,EJ⊥AC,FK⊥AC,FH⊥BF, 因为直线EC,CF分别平分∠ACB与∠ACD,所以EG=EJ,FK=FH, 在△EJO与△FKO中,

八年级上册几何数学题

1.如左图:AB=CD,AD=CB,E,F是BD上两点,BE=DF,若∠AEB=100°,∠DBC=30°,则∠BCF=_________。 2.如右图:AB=AC,∠BAC=90°,延长BA到E,连结CE,BF⊥CE于F交AC于D,若AE=2,BE=7,则DC=___________。 3.已知:如图:B在AC上,∠BDC=∠BEA,DN=CN=EM=AM。 求证:BA=BC

4.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90°。M是BE中点, 求证:AM⊥DC。 5.已知如图,E.F在BD上,且AB=CD,BF=DE,AE=CF,求证:AC与BD互相平分. A O F B E

6.如图所示,∠BAC=∠ABD,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7.已知:如图17,△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提示:过D作AC的平行线或者过E作AC的平行线或者过E作CD的垂线) C D

8. 如图,△ABC中,∠ACB=2∠B,∠1=∠2。 求证:AB=AC+CD 9. 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1=∠2,CE⊥BD交BD的延长线于E,证明:BD=2CE。

10. 已知:如图,∠1=∠2,P为BN上一点,且PD⊥BC于D,AB+BC=2BD。 求证:∠BAP+∠BCP=180° 11.如图8所示,已知 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结CE、DE。

初二数学下册几何题

初二数学下册几何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等腰梯形的周长为22cm,中位线长是7cm,两条对角线中点连线长为3cm,则梯形各边的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将中位线分成两部分的比是3:7,则中位线将梯形分成两部分的面积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菱形的周长20cm,一边上的高是4.8cm,较短的对角线长6cm,较长对角线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4,P为AD上一动点, PE⊥AC于E,PF⊥BD于F,则PE+PF的值为____________ 5、分别连结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6、8、10,则由它的中位线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等腰梯形的中位线长为6cm,腰长为5cm,则周长为_____________。 8、菱形ABCD中的一边与两条对角线夹角的差是20°,则该菱形各内角度数是_____ 9、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为5cm,则梯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已知菱形的面积为96cm2,对角线长为16cm,则此菱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已知:如图,D为△ABC的边AB的中点,E在AC上,CE= 1/3AC,BE、CD交于O点,若OE=2,则OB=() A、2 B、4 C、6 D、8 12、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B+∠C=90°,E、F分别是 AD、BC的中点, 若AD=5cm,BC=13cm,则EF=()cm. A、4 B 、5 C、6.5 D、9 13、已知:△ABC的周长是a,D、E、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点,在△DEF的内部再作这样的三角形……,则作出这样的第n 个三角形其周长为() A、a B、2a C、1/2a D、(1/2)n a 1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高为() A、24/5 B、48/5 C、6/5 D、12/5 15、如图,AB∥CD,,AE⊥CD,AE=12,BD=15,AC=20, 则梯形面积为() A、130 B、140 C、150 D、160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如图,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BC=5AD, 求四边形AMND与四边形ABCD的面积之比 2、等腰梯形的一个底角为45°,高为h,中位线长为m,求梯形下底的长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知识总结及试题

§9.1 图形的旋转 概念:将图形绕一个顶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图形上点的位置 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基本画法:将图形上的一些特殊点与旋转中心连接,以旋转中心为圆心,连线段长为半径画图,按照旋转的角度来找出对应点,再画出所有的对应线段。 典型题:确定图形的旋转角度、确定图形的旋转中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图题、 §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1、中心对称的概念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 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中心对称的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 平分。 3、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把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9.3 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概念)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5、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不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直接证明命题的结论成立,而是先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由这个“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说明假设是不成立的,因而命题的结论是成立的。 常见题型:运用性质求值、添加条件题、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数学思想的题型、 例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BC,BC=6cm,点P、Q分别以A、C点同时出发,P以 1cm/ s的速度由点A向点D运动,Q以2cm/s的速度由C出发向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则当x=时,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 §9.4 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的概念和性质 有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矩形也叫做长方形。矩形是特殊的平时行不行,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还具有的性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2、判定矩形的条件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菱形的概念与性质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4、判定菱形的条件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概念) (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条件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正方形不仅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且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的矩形,也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正方形的条件: (1)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概念)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9.5 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中线的概念和性质 连接三角形两边重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初二数学上册几何知识点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几何板块专题复习

八年级数学几何板块专 题复习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八年级数学 几何板块专题复习 一、考点、热点回顾 一、三角形 1. 三角形基本概念 1. 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用符号“?” 表示,顶点是C B A ,,的三角形记作“ABC ?” ,读作“三角形ABC ”。 2. 三角形分类: ①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 ②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 3.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 推论: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180。 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 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6. 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注意:①是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相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②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2)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注意:①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并且相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②三角形的重心把中线的长度按2:1的比例分开。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注意:①三角形的高是线段,而垂线是直线。②锐角三角形 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高与直角边重合,另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的两条高在外部,一条高在内部。 2.全等三角形 1.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 表示方法:△ABC全等于△DEF,或△ABC≌△DEF。 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 .):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注:角角角、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经典例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B、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C、两个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D、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2.如图1,ΔABD≌ΔCDB,且AB、CD是对应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ΔABD和ΔCDB的面积相等 B、ΔABD和ΔCDB的周长相等 C、∠A+∠ABD =∠C+∠CBD D、 AD AB DE BC EF AC DF ,, =∠=∠= ,,AB DE B E BC EF === ,,ABC DEF △≌△如图 ==∠=∠ ,,AB DE AC DF B E ∠=∠=∠=∠ B E B C EF C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