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课本中得物理学史

物理必1

1.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牛顿得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地预言了哈雷彗星得回归。P5

2.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一个复杂系统初始条件得微小差异可能使结果产生巨大偏差。P5

3.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与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与电灯。贝尔发明xx。居里夫人发现镭、钍、钋三种元素得放射性。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李政道与杨振宁指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4.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得奠基人。P30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得快慢就是由她们得重量决定得。P45

6.意大利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把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起来。P47、48近代力学得创始人。P49

7.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P56

8.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得作用,物体就要停止在一个地方。P68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力不就是维持物体运动得原因,而就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得原因。P68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完善伽利略观点,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力得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P69

9.英国科学家牛顿,动力学得奠基者,提出牛顿运动定律。P68

10.吴健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用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得密切联系。P92

11.美国J.韦伯首创用铝棒做“天线”接收天体辐射得引力波得方法。P92

12.J.H.泰勒等人观测围绕共同质心高速转动得双星,推测它们在辐射引力波时失去了能量。P92

物理必2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得星星观测记录。发表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P29P32

2.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了理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本轮”同时本轮得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做均轮得大圆运动。P31

3.哥白尼(波兰)发表《天体运行论》,预示了地心宇宙论得终结。P31

4.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观测证明了地球不就是所有天体运动得中心。P32

5.第谷·布拉赫得观测结果为哥白尼得学说提供了关键性支持。P32

6.哈雷预言了哈雷彗星得回归。P33

7.胡克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就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得引力。P33

8.牛顿在《自然哲学得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P37

9.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比较精确地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得数值。P37

10.剑桥大学得学生亚当斯与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各自独立计算出海王星得轨道。德国得伽勒在勒维护耶语言得位置附近发现了海王星。P39

11.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指出,对于一个质量为M得球状物体,当其半径R不大于2GM/c2时,即就是一个黑洞。P42英国学者米切尔也提出过相似得见解。P43

12.德国天文学家 F.W.贝塞尔根据天狼星移动轨迹,推测有一个瞧不见得伴星在围绕天狼星运动,后来得观测证实了她得猜想,这就是最早得白矮星、P47

13.伽利略得斜面实验显现出能量及其守恒得思想。P51

14.戴维发现电流得化学效应。奥斯特发现电流得磁效应。塞贝克发现温差电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焦耳发现电流得热效应;测定了热功当量得数值。迈尔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并计算出热功当量得数值。亥姆霍兹在理论上概括与总结能量守恒定律。P75P33、P41、P48。

物理3-1

1.希腊人泰勒斯发现摩擦过得琥珀吸引轻小物体得现象。P2

2.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写下“顿牟掇芥”一语,指得就是用玳瑁得壳吸引轻小物体。P2在《论衡》中描述得“司南”使人们公认最早得磁性定向工具P80

3.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命名了正电荷与负电荷。P2

4.电荷量e得数值最早就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得。P4

5.法国学者库仑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实验总结出库仑定律。P6

6.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提出:电荷得周围存在着有它产生得电场,处在电场中得其它电荷受到电场给予得作用力。P10用电力线(即电场线)与磁力线(即磁场线)形象地描述电场与磁场。P14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P14

7.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得存在,并且把光现象与电磁现象统一起来。P14

8.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P38

9.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缝衣针磁化。P80

10.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得磁效应。P81

11.安培发现,磁体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P81

12.特斯拉,美国电气工程师,就是交变电流进入实用领域得主要推动者。P84

13.法国学者安培提出了著名得分子电流假说。P87

14.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主要贡献就是她得电子论。提出了著名得洛伦兹力公式。P95

15.美国物理学家E.H.霍尔观察到霍尔效应。P103扉页、P80。

物理3-2

1.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得磁效应。P2

2.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P3利用电磁感应得原理发明了人类历史上得第一台发

电机——圆盘发电机。P14

3.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楞次定律。P11

4.在法拉第、纽曼、韦伯等人工作得基础上,人们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15

5.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P19

物理3-4

1.傅科摆。1851年,傅科在巴黎万神殿用长67m得单摆演示了地球自转得效应,摆得周期超过16s。P14

2.惠更斯,数学家。确定了计算单摆周期得公式。P16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1690年提出了惠更斯原理。P33首先提出光得波动说。P46

3.多普勒效应P42

4.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得存在,并认为光也就是一种麦克斯韦电磁波。P46揭示了电、磁、光现象在本质上得统一性,建立了完整得电磁场理论。P78德国科学家赫兹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得存在。P46

5.德国科学家赫兹爱因斯坦于20世纪初提出了光子说,认为光具有粒子性,从而解释了光电效应。P46

6.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总结出了光得折射定律。P47

7.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得干涉现象。P50

8.牛顿环。P59

9.物理学家菲涅耳按照光得波动说深入研究了光得衍射,在论文中提出了严密地解决衍射问题得数学方法。泊松按照菲涅耳得理论计算,计算出泊松亮斑得存在。P61~62

10.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首先研究了晶体对X射线得衍射。P63

11.英国生物学家威尔金斯与弗兰克林研究了DNA对X射线得衍射,美国生物学家沃森与生物学家克里克根据数据提出了DNA得双螺旋结构模型。P63

1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P77

13.麦克斯韦不仅预言了电磁波得存在,而且揭示了电、磁、光现象在本质上得统一性,建立了完整得电磁场理论。P78

14.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得电磁理论,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捕捉到了电磁波。P79

15.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与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各自独立地发明了无线电报机。P86

16.英国发明家贝尔德表演了向远处传递活动图像得技术,标志着电视得诞生。P87

17.物理学家通过实验与天文观测得到结果:不论光源与观察者做怎样得相对运动,光相对于观察者得速度就是一样得。

18.1997年得麦克耳孙-莫雷实验就是最著名得一个。P99

19.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P99与广义相对论P109。

20.1941年,美国科学家罗西与霍尔在不同高度统计了宇宙线中得μ子数量,结果与相

对论得语言完全一致。P104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试图利用物体通过以太时以太得“收缩”来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到相应得公式。P105

2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庞加莱在1895年,首次提出了相对性原理得思想。1899年,又进一步提出,对于所有观察者来说,光速都就是常数。还论证了“两个事件历时相等”与“在两地同时发生得两个事件”得说法就是没有意义得。P105

23.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银河系以外得大多数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距离越远,离开得速度越大。P111

24.1964~196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得科学家彭齐亚斯与威尔孙检测到了微波背景得辐射。P111

物理3-5

1.法国科学家笛卡儿最先提出动量具有守恒性。把物体得大小(质量)与速率得乘积叫做动量。P6

2.惠更斯明确指出了动量得方向性与守恒性。P6

3.牛顿把迪卡儿得定义做了修改,用质量与速度得乘积定义动量。P6

4.卢瑟福猜测,原子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得粒子。P16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及其合作者贝克尔用α粒子轰击一系列元素,产生一种未知射线,她们认为这就是一种γ射线。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重复波特与贝克尔得实验,仍旧认为中性得“铍射线”就是一种γ射线。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P16、P17

5.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多级火箭得概念。P20

6.迪卡儿主张以mv度量运动,莱布尼兹主张以mv2度量运动。法国科学家达兰贝尔用她得研究指出,双方实际就是从不同得角度描述了运动得守恒性。P24

7.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在1896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1900年,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得理论公式。P28

8.普朗克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称为新物理学思想得基石之一。借助能量子得假说,普朗克得出黑体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得公式与实验相符。P29

9.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得实验中偶尔发现,接收电路得间隙如果收到光照,更易长生电火花,这就是最早发现得光电效应。P31

10.德国物理学家P.勒纳德、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等相继进行试验研究,证实了光电效应。P31

11.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理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发现了光电效应得规律。P33

12.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检验了爱因斯坦方程式得正确性。P33

13.1918-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得散射时,发现了康普顿效应。她得学生,中国留学生吴有训证实了康普顿效应得普遍性。P35

14.1924年法国巴黎大学得德布罗意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P37

15.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提议,利用晶体中排列规则得物质微粒作为光栅,来检验伦琴射线得波动性,实验获得了成功,证实伦琴射线就就是波长为十分之几纳米得电磁波。P38

16.1927年,戴维孙与G.P.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得实验,证实了电子得波动性。P38

17.1926年,德国物理学家玻恩指出:虽然不能肯定某个光子落在哪一点,但由屏上各处明暗不同这个事实可推知,光子落在个点得概率就是不一样得,即光子落在明纹出得概率大,落在暗纹处得概率小。说明,光就是一种概率波。P41

18.N.波尔建立了前期得量子论。P441925年,海森伯等人发展了矩阵力学。P451926年,薛定谔根据德布罗意得波粒二象性假说建立了波动力学。P45薛定谔等人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在数学上就是等价得,于就是两种理论融合为量子力学P45由于狄拉克等人得进一步发展,量子力学称为逻辑严谨、方法齐备得崭新理论。P45

19.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实验中观察到了阴极射线。P47

20.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认为管壁上得荧光就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得某种射线得撞击引起得,并把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P47

21.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P49

22.赫兹实验时,由于管中真空度不高,没有瞧到阴极射线得偏转,因此她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P49

23.舒斯特在1890年,考夫曼在1897年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得比荷。P50

24.原子结构:1898年,汤姆孙提出“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P51

25.1903年勒纳德在实验中发现较高速度得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说明原子不就是一个实心球体;后来得α粒子散射实验完全否定了汤姆孙得模型。

26.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知道学生盖革与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P52、P53

27.18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琅与费发现太阳光谱中有许多暗线,今天被称为夫琅与费线。P54

28.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判定,太阳光谱中得夫琅与费线就就是各种物质得特征谱线。P55

29.1885年,巴耳末对当时已知得,在可见光区得四条谱线作了分析,总结出这些谱线得波长可用一个公式表示。P55

30.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N.波尔提出了自己得原子结构假说:电子得轨道就是量子化得;频率条件,又称辐射条件。P57、P58

31.1941年,弗兰克与赫兹利用电子轰击汞原子,证明原子能量得量子化现象。P60

32.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与含铀得矿物能发出瞧不见得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板感光。P65

33.玛丽·居里与皮埃尔·居里发现两种能发出更强射线得新元素钋与镭。P65

34.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得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核中打出了一种新得粒子,即质子。P66

35.1895年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即伦琴射线。P68

36.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威耳逊发明了威耳逊云室。P74

37.1928年德国物理学家盖革与米勒研制了盖革-米勒计数器,又称G-M计数器。P75

3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经过α粒子轰击得铝片中含有放射性磷。P30、P76

39.1938年底,德国物理学家哈恩与她得助手斯特拉斯曼在用中子轰击铀核得实验中发现,生成物中有原子序数为56得元素钡。P83

40.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与弗里施对此作出解释,弗里施把此类核反应定名为原子核得裂变。P83

41.1942年,费米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得装置,首次通过可控制链式反应实现了核能得释放。P85、P84、P93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1、必修2编写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张大昌 自2003年初以来,编者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了全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本文结合共同必修《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谈一谈编者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时的想法和所做的努力,希望能与老师、学生们交流,也希望更多地听到大家的意见。 一、循序渐进,步步登高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就是要学会物理学的内容,否则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前提是学懂物理学! 要学懂物理学,有很多应该注意的事情,但有极其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米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难以攀登,而泰山高1 524米,一般的人都能爬上去,这是因为泰山路上开凿了所有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 教学也是这样。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教科书的作用之一是做好教师的助手。编者在分析难点,帮助教师搭设教学台阶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 矢量的教学 编者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 几十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既有从力开始的,也有从运动学开始的;国外教科书也是这样。两种安排各有道理。课标教科书从运动学开始,目的之一是使矢量的教学能循序渐进。 在高中阶段,对矢量的认识要突出两点:方向性和加法法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两者都不容易。如果先学力,学了方向性后,几乎立即就要学习相加的法则,两个难点相距太近。因此,新教科书先学位移,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在《必修1》第一章第2节说“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里描述了矢量的一个特征,但不是下定义。 (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到矢量相加具有特殊的规律 《必修1》第一章第2节有个“思考与讨论”: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法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只要能够认识到最终的位移并不是把40 m与30 m相加就可以得到的,这就可以了。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心里存疑。新课程不是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吗?存疑就是教师预先埋伏下的问题,探究的开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做出或浅或深的猜想与假设……这对于后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3)通过实验探索矢量相加的法则 《必修1》第三章,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了力相加的法则,为矢量的完整定义打下了基础。 (4)矢量的定义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图像和演示实验

1

课本中的图像和演示实验 1.解释鸟儿为什么能够安然无恙: 2.商用核电站使用的是什么核燃料? 3.物体在传动带上是如何运动的,如何检验。 4.光斑向什么方向移动? 5.伽利略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6.抛掉副油箱的目的是什么? 7.绳上的拉力等于 8.在下面哪些情况下,水不喷出来:上抛、斜抛、水平抛、下抛、自由落体。 9.马为什么能把车拉走? 10.描述蜡烛块的运动: 11.平抛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12.能否击中靶,为什么? 13.卡文迪许扭称 14.三个宇宙速度的意义。 16.计算动量变化: m=1㎏,v=2m/s,v'=2m/s。 17.请解释 18.机械能是否守恒,动量是否守恒 19.请解释 20.分析小车的运动情况 21.分析铁锤钉钉子的过程: 22.请分析小球在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 23.确定单摆的周期?

24.转动频率有很小缓慢逐渐增大,分析振子的振动情况:频率、振幅 25.分析其它各摆的振幅和周期 26.说明此曲线的意义 27.描述现象,分析原因。 28.小球做什么运动,摆长是多少。 30.由这两组图分别得到什么结论? 3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32.会分析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

33.判断频率的高低情况。 34.此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 35.什么东西在运动?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说明 了什么问题?是轨迹吗? 36.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再此 图上画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37.请解释为什么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将玻璃提起来。 38.如何操作能使火柴头燃烧,为什么? 39.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为什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第一章静电场

4 电势能和电势(电势能要求定量计算) 5 6 7 8 9 5 磁 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人教版选修3-1 第二章恒定电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三章磁场 〔原〕第十六章电磁感应〔新〕第四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1 划时代的发现(增加)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三、楞次定律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四、椤次定律的应用 4 楞次定律 五、自感现象 5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增加) 六、日光灯原理(删除) 6 互感和自感 *七、涡流7 涡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 第四章电磁感应 〔原〕第十七章交变电流一、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二、表征交 变电流的物理量〔新〕第五章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原〕第十四章恒定电流一、欧姆定律 二、电阻定律电阻率三、半导体及其应用(删除)四、超导及其应用(删除)五、电功和电功率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七、电压表和电流表伏安法测电阻〔新〕第二章恒定电流1 电源和电流(增加) 2 电动势(要求通过非静电力做功定量计算) 3 欧姆定律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 焦耳定律 6 电阻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的观点推导) 8 多用电表(增加,以例题,说一说,做一做的形式展开) 9 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增加) 高中 物理 四、静电屏蔽 六、回旋加速器静电现象的应电容器 3 与带4电磁粒场3子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第六章传感器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 3-5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第十九章原子核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电子课本 篇一:高中物理必修2教材(合) 目录 第五章曲线运动…………………………………………………………………………………………… 2 第1节曲线运动............................................................................................................3 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6 第3节抛体运动的规律 (18) 第4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21 第5节圆周运动………………………………………………………………………………………………27 第6节向心加速 1 度.........................................................................................................34 第7节向心力...............................................................................................................38 第8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39)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 天 (58) 第1节行星的运动…………………………………………………………………………………………… 63 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67 第3 节万有引力定律 (74) 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80 第5 节宇宙航行............................................................................................................88 第6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89) 2 第1节曲线运动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速度:任一时刻(或任一位置)的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这一时刻质点所在位置处的轨迹的切线方向与 这一时刻质点所在位置处的轨迹的切线方向一致,并指向质点运动的方向 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或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从 该时刻(或该点) 脱离曲线后自由运动的方向,也就是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目录(必修版新教材课本目录)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目录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教材分析 第一节简谐运动 【教学重点】 掌握简谐运动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易错点】 学生易将振动图象中一质点的振动情况和下一章将要学习的波动图象中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相混淆 【解决方法】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第二节简谐运动的描述 【教学重点】 振幅、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振动物体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与振幅无关。 【易错点】 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运动学中的位移概念容易混淆。 【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教学重点】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教学难点】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和能量分析。 【易错点】 回复力是效果力,与合力不同。如振动物体经过平衡位置时回复力是零,合力不一定是零【解决方法】 简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相互转化情况,对学生进行物质世界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观点的渗透; 振动有多种不同类型说明各种运动形式都是普遍性下的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第四节单摆 【教学重点】 掌握好单摆的周期公式及其成立条件。 【教学难点】 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易错点】 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和振幅无关,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解决方法】 概括出影响周期的因素,培养由实验现象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第五节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教学重点】 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难点】 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而跟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易错点】 1.物体发生共振决定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的关系,与驱动力大小无关. 2.当f驱=f固时,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解决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例子,得到什么是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教学,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十二章《机械波》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重点和难点】 1、对机械波的形成、横波、纵波反映了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 2、机械波是从单一质点的振动到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振动,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 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波的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章节的一个重点。 【易错点】 1、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不随波的传播而发生迁移,学生会从感性认识中认为参与传播的介质 会随波发生迁移 2、机械波的生成图。如作业3将单个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有机结合,通过单个质点在不同 时刻的位置,确定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是学生学习是的难点和疑点所在。 【解决方法】 1、利用演示实验:用长绳演示波的形成——直观、具体,通过观察能看到振动在介质传播,但 参与振动的质点不发生迁移,联系生活实际简单易行。 2、通过教材中的单位圆的应用,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分析在不同时刻的不同位 置,提高学生较为严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波的图象 【重点难点】 1、从波的形成过程来看,对于学生的理解既需要空间想象,又需要抽象思维,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 2、从实际的波抽象为波的图象,让学生认识波的图象是波的一种数学表示,从而理解简谐波及其图 象这一关于波的理想模型,并且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3、波的图象于质点的振动图象间的区别。 4、所有质点的波动图象与单个质点振动图象之间的转换引导学生观察t时刻及t+Δt时刻(Δt→0) 的波形微移,在波的图象上认识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逐步让学生认识波的传播方向、某时刻的波形与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的成因法、上下坡法或微平移法在已知两个因素的情况下判断第三个因素。 【易错点】 1、两类图象的区别与意义 2、认识波是振动的传播,让学生理解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而不发生振动质点的迁移,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目录表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高中物理课本名人事迹

高中物理课本名人事迹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着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ma F 3.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注意:(1)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是同一性质的力。(4)与参照系无关。 4. 万有引力定律内容: 自然界种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 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公式为: 3 2 a K T =(常数)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东北师大附中张凤莲 一、教材的优点 1.物理思想上过去重视物理知识的传输过程,现在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推动过程,整个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从逻辑推理→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外推斜面90°→得出结论。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在经典力学中吸收前辈经验理论,发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2.学生过去是被动接受,应付大量的试题(能够提高解题能力),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 这样的过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内容新颖,引进现代信息 (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

容)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空间,新教材的“选择性”很强(“做一做”、“实验”、“科学漫步”中的计算机软件、传感器) 5.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三维目标同等强调。 (做飞标,体验摩擦力,体验超重和失重) 二、教材章节的习题配备问题 1.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9页第3题 原题要求平均速度,实际只能求的是平均速率。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2.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7页第4题 第5题计算求解过程必须用到下一章《机械能》的知识“机械能守恒定律”,否则无法解答,严重存在“知识越位”现象,此题在20XX 年版里有,到20XX年版时删掉了。仍保留的第4题解决本题时也需要用还没有学的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也建议去掉,或者置于动能定理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 3.选修3-4第55页第3题 教参答案给错了:甲:,乙:。正确答案:乙: 4.选修3-4第十三章第4节第59页第3题讲到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学生理解起来曲率和曲率半径不太容易,这个问题数学学科老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doc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内容 旧版教材 新版教材 质点 质点 物体和质点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 参考系 中,参考系的选择是个重要的问题,选 取得当,会使问题的研究变得简便 坐标系 无 增加 “坐标 x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路程与位移 表述为 “位移与路程 ” 表述为 “路程与位移 ” 在第一章力中表述为 “力既有大小, 分散在 “路程与位移 ”、“速度的变化 ”、 矢量 又有方向,力的合成要遵循平行四边 “力的合成 ”知识点中介绍 形定则。在物理学中, 像这样的物理 量叫做矢量 ” 速度 速度的定义式为 “ s ” x ” v t 速度的定义式为“ v t 由 v s 求出的速度,叫做变速直线 由 v x 求出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 平均速度 t t 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或位移 s )内 在时间间隔 t 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称为 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从 A 点起取一小段位移 AA 1 ,求出 物体在从 t 到 t + t 这样一个较小的时 汽车在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 从 A 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 瞬时速度 点起所取的位移越小,比如取 AA 2、 t 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 如果 t AA 3 等,所得的平均速度就越能较精 x 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 表示物体在 确地描述汽车经过 A 点的快慢速度 t 时刻 t 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在课文 “第四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 打点计时器 在学生实验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 增加了作曲线 “拟合 ”线 为了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我们引入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一 加速度 v t v 0 特性,我们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v 加速度的概念 a a t 课文中没有给出 v 的定义。 t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内容 旧版教材 新版教材直接用匀加速直线运动 a 的定 用实验数据处理的方式, 拟合出速度随时 义给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速度随时间的变 间呈线性变化, 再根据数学关系式的斜率 化规律 与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关系比较出加速 度的含义。 匀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 s vt 和 v v 0 v t 由 v-t 图像与 t 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2 的位移与时间的 延伸到线性变化时面积的微元求和的过 关系 1 at 2 推论出 s v 0 t 2

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全套)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目录 (全套) 必修1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运动律解决问题(二) 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5 向心加速度 6 向心力 7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选修1-1 第一章电场电流 一、电荷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电容器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 用情况反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使用情况反馈 东北师大附中张凤莲 一、教材的优点 1.物理思想上过去重视物理知识的传输过程,现在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推动过程,整个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从逻辑推理→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外推斜面90°→得出结论。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在经典力学中吸收前辈经验理论,发展自己的学说体系。) 2.学生过去是被动接受,应付大量的试题(能够提高解题能力),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 这样的过程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教学内容新颖,引进现代信息 (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容)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空间,新教材的“选择性”很强 (“做一做”、“实验”、“科学漫步”中的计算机软件、传感器) 5.紧密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三维目标同等强调。 (做飞标,体验摩擦力,体验超重和失重) 二、教材章节的习题配备问题 1.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19页第3题

原题要求平均速度,实际只能求的是平均速率。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2.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第27页第4题 第5题计算求解过程必须用到下一章《机械能》的知识“机械能守恒定律”,否则无法解答,严重存在“知识越位”现象,此题在20XX年版里有,到 20XX年版时删掉了。仍保留的第4题解决本题时也需要用还没有学的动能定理或者机械能守恒,也建议去掉,或者置于动能定理一节的“问题与练习”中。 3.选修3-4第55页第3题 教参答案给错了:甲:,乙:。正确答案:乙: 4.选修3-4第十三章第4节第59页第3题讲到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学生理解起来曲率和曲率半径不太容易,这个问题数学学科老师都说很难,都忘了。 三、教材语言的表述争议问题 1.必修一第二章P32页: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 用微软的EXCEL软件,不太利于“支持国产软件”,建议可不可能改成“数表软件”比较好些。 2.必修二第四章第3节第74页牛顿第二定律中的k的说法: 新的课标教材先令k=1,再定义1N,原来的大纲教材是先选择合适的单位(比如国际单位),然后可以使k=1,这样的变化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3.选修3-2第一章第1节第7页:“另一端有一个不带电的小球B,与A 所受的重力平衡? 这种说法不对,至少是重力力矩平衡。 4.选修3-4第55页第3题

新课标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史实(完整无遗漏)全解

高中物理课本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史 宜阳一高物理组 王新智 关于运动和力(《必修1》) 1、错误论断“重物比轻物落得快” — 亚里士多德 最早研究运动问题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他的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常识,以至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为经典。 2、建立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以“重物比轻物落得快”为前提,推断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他首先建立了许多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 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程序如下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312222123 s s s t t t === 和12v v =得出12s vt =;再应用v a t =从上式中消去v ,导出212 s at =即2s t ∝。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312222123 s s s t t t === ;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3、科学思想方法的创立 — 伽利略 伽利略比他的前人更伟大,在于他首先采用了以试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在他之前,学者们总是通过思辨性的论战来决定谁是谁非。伽利略创造的一套科学思想方法,其核心是把试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 伽利略是近代力学的创始人。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

高中物理目录人教版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必修1(修订)人教版(力电磁光热声)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8)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9) 2 时间和位移 (12)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5)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9)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5)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30)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1)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4)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7) 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41) 5 自由落体运动 (42)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45) 第三章相互作用 (50)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51) 2 弹力 (54) 3 摩擦力 (57) 4 力的合成 (61) 5 力的分解 (64)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67) 1 牛顿第一定律 (68)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71) 3 牛顿第二定律 (74) 4 力学单位制 (77) 5 牛顿第三定律 (80)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83) 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85) 学生实验 课题研究 课外读物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必修2(修订) 第五章曲线运动 (1) 1 曲线运动 (2) 2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4) 3 抛体运动的规律 (7) 4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11) 5 圆周运动 (13) 6 向心加速度 (17) 7 向心力 (20)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23)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28) 1 行星的运动 (29)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3) 3 万有引力定律 (36)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38) 5 宇宙航行 (40)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45)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50) 1 追寻守恒量 (51) 2 功 (52) 3 功率 (55) 4 重力势能 (59)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2) 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64)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66)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69)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73)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75) 课题研究 (77) 课外读物 (79)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选修3-1(修订) 第一章静电场 (1)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 2 库仑定律 (5) 3 电场强度 (10) 4 电势能和电势 (15) 5 电势差 (20)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22) 7 静电现象的应用 (24) 8 电容器与电容 (29) 9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33) 第二章恒定电流 (40) 1 电源和电流 (41) 2 电动势 (43) 3 欧姆定律 (46)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8) 5 焦耳定律 (53) 6 电阻定律 (56) 7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60) 8 多用电表 (63) 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69)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 (72) 第三章磁场 (79) 1 磁现象和磁场 (80)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汇编 ok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汇编 答案包括: 目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课后习题答案 (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Ⅱ课后习题答案 (12) 高中物理选修3-1课后习题答案 (28) 高中物理选修3-2课后习题答案 (48) 高中物理选修3-3课后习题答案 (58) 高中物理选修3-4课本习题答案 (68) 高中物理选修3-5课本习题答案 (8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课后习题答案 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2、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3、x A=-0.44 m,x B=0.36 m 第2节:时间和位移 1.A.8点42分指时刻,8分钟指一段时间。 B.“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 C.“前3秒钟”、“最后3秒钟”、“第3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2.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4.解答 第3

1.(1)1光年=365×24×3600×3.0×108 m=9.5×1015 m 。 (2)需要时间为16 15 4.010 4.29.510?=?年 2.(1)前1 s 平均速度v 1=9 m/s 前2 s 平均速度v 2=8 m/s 前3 s 平均速度v 3=7 m/s 前4 s 平均速度v 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5=5 m/s v 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v 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 ,0 3.(1)24.9 m/s ,(2)36.6 m/s ,(3)0 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电磁打点记时器引起的误差较大。因为电磁打点记时器打点瞬时要阻碍纸带的运动。 2.(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2)A 点和右方邻近一点的距离Δx =7.0×10-3 m ,时间Δt=0.02 s ,Δt 很小,可以认为A 点速度v =x t ??=0.35 m/s 3.解(1)甲物体有一定的初速度,乙物体初速度为0。 (2)甲物体速度大小不变,乙物体先匀加速、匀速、最后匀减速运动。 (3)甲、乙物体运动方向都不改变。 4.纸带速度越大,相邻两点的距离也越大。纸带速度与相邻两点时间无关。 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100 km/h=27.8 m/s 2.A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B .列车启动慢慢到达最大速度50 m/s ,速度变化量较大,但加速时间较长,如经过2 min ,则加速度为0.42 m/s 2,比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小。 C 、汽车向西行驶,汽车减速时加速度方向向东。 D .汽车启动加速到达最大速度的过程中,后一阶段加速度比前一阶段小,但速度却比前一阶段大。 3.A 的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 a A =0.63 m/s 2,a B =0.083 m/s 2,a C =-0.25 m/s 2 a A 、a B 与速度方向相同,a C 与速度方向相反。 4.解答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1 3.0/10/0.29 v cm s cm s == 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2 3.0/27/0.11 v cm s cm s == 滑块加速度2 2710/3.57 v a cm s t ?-==?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总目录-推荐下载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目录(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自由落体运动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 相互作用 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2 弹力 3 摩擦力 4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4 力学单位制 5 牛顿第三定律 6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 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追寻守恒量 2 功 3 功率 4 重力势能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7 动能和动能定理 8 机械能守恒定律 9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第六章 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 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3 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4 抛体运动的规律 5 圆周运动 6 向心加速度 7 向心力 8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一章 电流 1、电荷库仑定律 2、电场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电流和电源 5、电流的热效应 第二章 磁场 1、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2、电流的磁场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4、磁声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磁性材料第三章 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3、交变电流 4、变压器 5、高压输电 6、自感现象 涡流 7、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 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发现 2、电磁光谱 3、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4、信息化社会 5、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问题与练习答案,免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本问题与练习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相对地面(岸)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是说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钟表时、分、秒针都在运动”是说时、分、秒针相对钟表表面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是太阳相对地面的运动。 2、诗中描写船的运动,前两句诗写景,诗人在船上,卧看云动是以船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是说以两岸为参考系,云与船均向东运动,可认为云相对船不动。 3、x A=-0.44 m,x B=0.36 m 第2节:时间和位移 1.A.8点42分指时刻,8分钟指一段时间。B.“早”指时刻,“等了很久”指一段时间。C.“前3秒钟”、“最后3秒钟”、“第3秒钟”指一段时间,“3秒末”指时刻。 2.公里指的是路程,汽车的行驶路线一般不是直线。 3.(1)路程是100 m,位移大小是100 m。 (2)路程是800 m,对起跑点和终点相同的运动员,位移大小为0;其他运动员起跑点各不相同而终点相同,他们的位移大小、方向也不同。 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1)1光年=365×24×3600×3.0×108 m=9.5×1015 m。 (2)需要时间为 16 15 4.010 4.2 9.510 ?= ? 年 2.(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3.(1)24.9 m/s,(2)36.6 m/s,( 3) 第 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电磁打点记时器引起的误差较大。因为电磁打点记时器打点瞬时要阻碍纸带的运动。2.(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2)A点和右方邻近一点的距离Δx=7.0×10-3 m,时间Δt=0.02 s,Δt很小,可以认为A点速度v=x t ? ?=0.35 m/s 3.解(1)甲物体有一定的初速度,乙物体初速度为0。 (2)甲物体速度大小不变,乙物体先匀加速、匀速、最后匀减速运动。 (3)甲、乙物体运动方向都不改变。 4.纸带速度越大,相邻两点的距离也越大。纸带速度与相邻两点时间无关。 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100 km/h=27.8 m/s 2.A.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B.列车启动慢慢到达最大速度50 m/s,速度变化量较大,但加速时间较长,如经过2 min,则加速度为0.42 m/s2,比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小。 C、汽车向西行驶,汽车减速时加速度方向向东。D.汽车启动加速到达最大速度的过程中,后一阶段加速度比前一阶段小,但速度却比前一阶段大。3.A的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 a A=0.63 m/s2,a B=0.083 m/s2,a C=-0.25 m/s2 a A、a B与速度方向相同,a C与速度方向相反。4.解答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 1 3.0/10/ 0.29 v cm s cm s == 滑块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 2 3.0/27/ 0.11 v cm s cm s == 滑块加速度2 2710/ 3.57 v a cm s t ?- == ?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1)15,16,18,19,21,23,24; (2)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