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复习

整理复习
整理复习

总 复 习

一、基本概念

织物整理及其目的、织物整理分类(按目的) 、机械整理和化学整理概念及特点、定幅整理原理和目的、拉幅机组成、轧光整理工艺与效果(RH 、T 、P 与光泽、手感)* ;

氨值及与手感和黄变的关系、有机硅类柔软剂三代(二甲基聚硅氧烷 、氢基硅氧烷和羟基硅氧烷; 氨基硅氧烷)、阴、非、阳离子柔软剂特点(手感、黄变、同浴);

缩水率、织缩、定向摩擦效应、加法防毡缩、减法防毡缩、

DP 整理、氯损、织物经树脂整理后物理机械变化、2D 、BHES 、THPC 结构、化学名、用途、快速树脂整理及工艺流程、防皱整理的评价;

防水整理与拒水整理及区别、织物拒水拒油的条件、易去污整理和拒水拒油整理的差异;防污、易去污、湿再沾污整理的概念(386)

阻燃整理、限氧指数(LOI )及纺织纤维的燃烧性分类、气相阻燃、纤维燃烧的三要素及阻燃途径;

二、原理、整理剂及工艺

织物的一般整理

了解一般机械整理作用原理

重点掌握柔软整理:柔软剂的主要类型、柔软剂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及分布、柔软剂的结构与柔软整理效果的关系(作用原理、柔软度、黄变性、同浴性)、 1*、根据有机硅柔软剂结构的特点,分析其柔软作用原理;

答:有机硅柔软剂的柔软平滑作用,是由于有机硅结构中的疏水基——甲基定向排列的缘故:

由于有机硅主链硅氧链具有很大的键角,因此连接在硅原子上的甲基象张开的伞面绕着连接在其上的硅原子转动。甲基几乎能将硅氧烷链蔽覆。因此极性的甲基能使周边间分子引力降低,从而使甲基硅氧烷分子呈螺旋形或线圈形结构,而氧原子吸附在纤维表面,Si —O 键的键角在外力作用下可能改变,外力取消后又复原,因而链可收缩。当织物经有机硅柔软整理后,便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透气、透明,并具有坚韧、柔曲和拒水等性能的连续薄膜,使织物获得柔软、平滑的效果。

2、分析机硅柔软剂作用原理,并说明为什么氨基硅柔软剂比其它机硅柔软剂柔软作用更好?

O 22CH 22CH 22CH 22CH 22

有机硅柔软剂的柔软平滑作用,是由于有机硅结构中的疏水基——甲基定向排列的缘故;另外,甲基硅氧烷分子呈螺旋形或线圈形结构,而氧原子吸附在纤维表面,疏水基—甲基远离纤维表面排列,Si—O键的键角在外力作用下可能改变,外力取消后又复原,因而链可收缩。当织物经有机硅柔软整理后,便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透气、透明,并具有坚韧、柔曲和拒水等性能的连续薄膜,使织物获得柔软、平滑的效果。而氨基有机硅的柔软效果优于其他有机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氨基(尤其是氨乙基氨丙基有机硅的伯胺基)易于质子化而产生电荷,因此,可以与纤维素或其他合适的纤维表面发生相互作用而结合,由于与纤维间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的形成(特别是与纤维素纤维),使其有更好的定向性和在纤维上有更好的分布,均匀覆盖于纤维表面,达到了最优化的润滑、柔软效应;另外,氨基硅柔软剂乳液粒径小,能渗透到纤维内部。

3、什么叫氨值?氨值与柔软整理效果有什么关系?氨基有机硅整理的织为什么有泛黄现象?如何防止或降低泛黄?

氨值:氨基聚硅氧烷赋予织物的各种特性(柔软手感、光滑性、弹性等)都是由聚合物中氨基造成的。氨基含量常用氨值表示。它指中和1g氨基聚硅氧烷所需1molHCL·L-1盐酸的毫升数,可以用1molHCL·L-1盐酸滴定得到,以molHCL·g-1表示。氨值与氨基聚硅氧烷中氨基含量(百分比)成正比。氨基含量越高,氨值就越大,交联性越好,被整理的手感就越柔软、光滑、有弹性。但氨基含量越高,被整理织物黄变性越大;因为氨基上的活泼氢原子,氨基的氧化分解形成发色团引起织物黄变。

防缩整理

了解织物防缩整理的方法及羊毛氯化防毡缩整理的方法、工艺;

重点掌握织物缩水的原因和三辊橡胶毯预缩整理的原理;掌握羊毛非氯化防毡缩整理的基本原理(等离子、蛋白酶)

1*、纤维的溶胀异向性,分析天然纤维容易缩水的原因

纤维润湿时,主要表现为纤维的溶胀和应力松弛。在润湿的条件下,水分子进入纤维内部,对于纤维大分子的轴向主链结构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在纤维的主轴方向并无多大改变,但在纤维的横向,由于水分子的进入,使纤维大分子链段间的氢键部分被拆散,促使纤维大分子链段横向距离扩大,造成纤维横截面(直径)增大。即在吸湿溶胀过程中直径的增加幅度远大于长度方向的增加幅度。这就是纤维(尤其是亲水性纤维)的异向性溶胀。

当自然松弛状态的织物被水润湿后,纱线的润胀和收缩改变了原有的平衡状态。纱线直径增大(纱线截面方向设为纬向),迫使与之交织的另一方的纱线调整位置,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经纱不可能自动增加长度,也不可能通过解捻来增加长度,同时经纬纱之间由于交织阻力,也不能有较大的滑移运动;要保持润湿后经纱绕纬纱的行程LR不变(图略),经纱只能以增大屈曲波来适应纬纱直径的变化,也即使织缩增加。如此,便使两纬纱间距离LS减小为L′S,纬纱更靠拢,间距缩小,宏观上导致了织物经向长度的缩短,这就是缩水。若再考虑

经纱直径本身也增大的因素,则更加大了织缩的增大程度;

显然,织物的织缩是造成织物大幅度缩水的主要原因;纤维材料的吸湿性越强,则织物吸湿后“织缩”增幅越大,而缩水现象也越严重。如粘胶纤维吸湿溶胀现象大于棉纤维,因此,粘胶纤维织物的缩水率比棉织物大;涤/棉织物比纯棉织物缩水率低,是因为涤纶是疏水性纤维,溶胀少,引起的变化也小。

2、试述织物缩水的原因及三辊橡胶毯预缩机预缩原理。

织物缩水的原因有三:1)内应力作用,纺织染加工中受各种拉伸影响而伸长;2)织缩增大,因为纤维溶胀的各向异性引起,(图略);3)其它原因:如织物密度,纤维吸湿性大小等。;

在进行预缩整理时,橡毯经导辊,弹性体呈拉伸状态。当橡毯绕经加热的承压辊时,原来被拉伸的弹性状态变为收缩状态,橡毯由外弧转向为内弧,此时织物紧压于橡毯之上,则织物可获得预缩效果(图略);

防皱整理

了解织物折皱的形成原因、常用整理剂的分类、结构及制备、多元羧酸类整理剂。

重点掌握防皱原理;整理织物的主要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酰胺—甲醛类整理剂整理的结构、整理工艺(2D);酰胺—甲醛类整理剂整理织物游离及释放甲醛及降低甲醛的释放量的途径;低甲醛和无甲醛整理剂(聚氨酯)

1*、以2D树脂为整理剂,设计纯棉织物防皱整理工艺(要求:设计工艺流程、主要工序工艺参数、整理液组成及作用)。

1.艺流程:浸树脂整理液→预烘→拉幅烘干→焙烘→皂洗→烘干→柔软拉幅→成品;2。艺条件:浸轧:二浸二轧、轧余率,65—70%;预烘:80—100℃;焙烘:160—165℃ 1.5-2min

3、整理液组成:

2D:抗绉整理剂

:催化剂

MgCl

2

渗透剂

柔软剂

纤维保护剂

2*、分析纤维素纤维织物产生折绉的原因和树脂整理防绉作用机理纤维素纤维的无定形区,由于分子链间距离较大,因此分子间氢键数量较少,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同的分子链先后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逐渐发生键的断裂和基本结构单元的相对位移;如图,纤维受到拉伸,纤维素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元取向度提高或发生相对移动后,能在新的位置上重新形成新的氢键,当外力去除后,纤维分子间断裂的氢键以及分子的内旋转,有使系统回复至原来状态的趋势,但在新的位置上形成的新氢键有阻滞作用,使系统不能立即回复,形成蠕

变回复。如果拉伸时分子间氢键的断裂和新的氢键的形成已达到充分剧烈的程度,使新的氢键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则蠕变回复速度较小,出现所谓的永久形变——折皱。

经整理剂后树脂初缩体在焙烘时会在纤维内部形成网状结构缩聚物的树脂,沉积在纤维的无定形区。沉积的树脂通过物理—机械作用,改变了纤维素纤维中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元的相对移动性能。同时,树脂整理剂能与纤维素上的OH 基团发生反应,在纤维素分子链或基本结构单元间产生共价交联。共价交联的产生,使纤维在形变过程中,因氢键拆散而导致的蠕变和永久形变减少,也就是使纤维从形变中的回复能力获得提高,从而提高织物的抗皱性能。

4试分析N —羟甲基酰胺类抗绉整理剂整理品游离甲醛的来源,讨论降低释放甲醛的途径(提示:要求分别从工艺角度和整理剂的改性等方面讨论)。

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在防皱整理时,由于整理液中存在游离甲醛,整理剂中的N-羟甲基也会发生共价键断裂,释放出甲醛,因此不论是在加工过程中,还是整理后的织物,都会有大量的甲醛释放。;为了降低甲醛的释放量,一般采用三种方法:1)对经其整理的织物进行充分水洗。2)在整理浴中添加甲醛捕捉剂,如尿素等;3)用甲醇、乙二醇等对N -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中的羟甲基进行醚化处理。;

在整理液中添加H 2O 2、尿素等化学药品作为甲醛捕捉剂,H 2O 2会将甲醛氧化成甲酸,尿素可以与甲醛反应生成脲醛树脂,降低整理浴中甲醛的含量。但由于体系中存在如下的平衡过程:

因此,加入甲醛捕捉剂不能完全消除体系中的甲醛。而且工作液中加入甲醛捕捉剂后,由于破坏了上述平衡,整理剂初缩体中的甲醛会不断分解出来,最终造成工作液效果降低。并且整理剂施加到织物上后,交联或半交联的树脂,依然会发生分解,释放甲醛,所以采用在体系中添加甲醛捕捉剂的办法,只能部分降低织物上甲醛的含量。

C =O N CH N NH C =O

N CH CH

CH 2OH HOH 2C CH 2OH 酸或碱

+HCHO

对N -羟甲基酰胺化合物中的羟基进行醚化改性是降低整理织物上甲醛含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对2D 树脂中1,3、4、5位上的羟甲基进行醚化,反应方程式如下:

经完全醚化改性后,可以显著降低整理液中的游离甲醛量及整理后织物的释放甲醛量。

5、树脂整理后的整理品主要物理机械性能有什么变化?分析其原因。

纤维素纤维织物经防皱整理后,在物理机械性能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折皱回复角提高:经整理后,树脂在纤维素纤维内部通过交联作用、树脂沉积作用增加了纤维的弹性,提高了织物从形变中回复的能力。2)断裂强度和拉伸断裂延伸度降低:由棉纤维的断裂机理可知,棉纤维的断裂是由分子链的断裂引起的。棉纤维经过防皱整理后,由于在纤维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大分子间引入一定数量的共价键,与未整理过的纤维比较起来,各单元间的移动性受到限制,负担外力的情况更不均匀,必然引起强度的下降。3)撕破强度显著降低:经防皱整理后,棉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延伸度降低,因此棉织物的撕破强度有显著降低。4)纤维素纤维织物经防皱整理后,织物的耐磨性随防皱性的提高而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纤维的强韧度降低所致。为了提高整理织物的撕破强度和耐磨性,可在整理液中添加适当的热塑性树脂或柔软剂,热塑性树脂有助于提高织物的耐平磨性,柔软剂的加入有助于提高织物耐曲磨性和撕破强度。 8*、写出整理剂DMDHEU 、THPC 、BHES 的化学名称和结构,说明其主要用途

DMDHEU :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俗称2D 树脂 防缩防皱整理 THPC : 四羟甲基氯化磷 阻燃整理剂 BHES : β—双羟乙基砜 防皱整理剂

拒水和拒油整理、易去污整理

了解拒水和拒油整理原理、拒水和拒油的条件、固体临界表面张力及意义、拒水和拒油整理剂结构、性能及工艺;

重点掌握拒水和防水整理的区别、拒油整理和易去污整理的区别、易去污整理及防湿再沾污整理原理、含氟整理剂结构特点及应用;

*1、说明防水整理与拒水整理有什么区别;

防水整理是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层不透水、透气性差、手感较粗硬的连续性薄膜,这种整理亦称涂层整理;拒水整理是采用疏水性物质加附于织物的纤维和纱N C =O

CH 2CH 22OH CH 2OH OH OH +2ROH H N

=

O 2CH 22OR ROH 2C OH OH

线上,使织物不易润湿,由于未形成连续的薄膜,因而对透气性影响较防水整理小很多。其整理品透气性良好,又不易为水润湿,在实际生产中二者经常被混为一谈。

2*、根据系统中各物质的界面张力关系,分析织物防湿再沾污的原理湿再沾污的产生是由于“水/纤维”与“水/油污”界面的破坏,形成“纤维/油污”界面。这也只有在γwf与γow大而γof小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由于亲水性纤维的rwf小,γof大,不易发生洗涤再沾污。而疏水性纤维的γwf 大,γof小,所以易发生洗涤再沾污。

因此,提高纤维的亲水性,既能降低纤维的γwf值,又能增大纤维的γof 值,如果在洗涤液中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使γow降低,油污稳定地悬浮于水中,则既具有易去污性能又不易发生洗涤再沾污。所以,易去污和防湿再沾污是一致的并可以同时具备的。

3#、分析为什么经亲水型含氟嵌段共聚物整理剂处理的织物具有拒油和易去污双重效果?

含有低表面能的含氟链段与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段的混合型嵌段共聚物是亲水性防污易去污整理剂。这种混合型含氟嵌段共聚物在空气中是疏油的,而在水中是亲水的。经其处理的纺织品能产生既拒油又有易去污的作用,是由于这种嵌段共聚物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疏油性链段和亲水性链段排列的方向不同引起的。在空气中,聚氧乙烯链段呈卷曲状态,拒油性含氟链段在纺织品表面定向密集排列,形成具有低表面能的表面而具有拒油性能。在水中,聚氧乙烯链产生水合作用而伸展,在织物表面定向排列,通过界面张力变化赋予纤维表面亲水性,使纤维具有易去污和防止湿再沾污性能。在烘干过程中,亲水性链段脱水,含氟链段重新占有其主要界面。通常在空气中,整理织物的拒水、拒油基团定向向外排列,它们排斥水性和油性污物,使之不易粘附。即使粘附了油污,在洗涤时亲水性基团定向向外排列,将水分子吸引,使粘附的污物容易脱落。

*4、说明并分析影响织物易去污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织物易去污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组成织物的纤维的亲水性;二是经化学处理后,织物上整理剂的极性大小。从不相似的物质之间界面能的因素来看,纤维素的γow是低的,而与油的γos是高的,这是因为水分子中的氢与纤维素的羟基形成氢键的缘故。而聚酯纤维素的γsw是高的,与油的γos是低的。这主要是聚酯纤维这一非极性纤维与水分子仅有色散力作用。因为油和固体在水中的附着功=γsw+γow—γos;所以亲水性好的纤维素纤维易去污性能好。而沾上油污的疏水纤维表面却不符合释放油的要求。另外,沉积在纤维表面上的整理剂对油污和纤维之间的关系有重大影响,非极性整理剂如有机硅、蜡质、聚乙烯和含氟化合物等可提高亲水性纤维的γsw,而使油污的释

放比未处理织物的要差。总之,极性大的能够与水形成氢键的整理剂若附着于疏水性纤维的表面,那么在洗涤时,活动场所则比较易于去除。当然,含有疏水性纤维的织物经过亲水性防污整理后,虽然并不能提高织物在空气中的拒油性易于去除。当然,含有疏水性纤维的织物经过亲水性防污整理后,虽然并不能提高织物在空气中的拒油性,却能使织物的湿沾污倾向减小。

阻燃整理

了解纺织纤维燃烧特性(三要素、燃烧性分类、燃烧的支架效应、阻燃整理途径)、阻燃纺织品生产方式、阻燃机理、阻燃整理剂分类、结构及性能、阻燃整理基本工艺;

重点掌握纤维素纤维和涤纶纤维燃烧性能及阻燃整理途径和阻燃作用机理、整理剂Pyrovatex CP阻燃整理工艺;

1*、简述纤维素纤维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根源,说明纤维素纤维阻燃整理途径。

纤维素纤维燃烧时由纤维素分解出的可燃性焦油和可燃性气体是产生有焰燃烧的根源。而固体碳氧化为二氧化碳是无焰燃烧的根源。

纤维素阻燃整理的途径主要有三:1)用阻燃剂以隔绝空气,火源和可燃性气体或冲淡可燃性气体物质;2)用阻燃剂吸热,使纤维温度降至燃烧温度以下;3)改变纤维素热裂解过程,以控制纤维素燃烧。

2、试分析涤纶纤维燃烧性能并讨论常用阻燃剂的阻燃作用机理。

涤纶受热分解时产生大量的可燃性物质、热和烟雾。在受热初期,分子中生成环状低聚物,经过分子内β-H转移过程生成羧酸和乙烯基酯,生成的对苯二甲酸通过脱羧生成苯甲酸、酸酐和二氧化碳或者苯等,乙烯基酯分子链之间发生经过聚合反应和链脱离过程生成环烯状交联结构,同时还可以经过进一步的降解直接生成小分子的酮类物质、一氧化碳、乙醛、酸酐等,依然可能产生活泼的自由基。

涤纶织物的阻燃剂大多是卤素和磷系阻燃剂。卤素类阻燃剂主要是通过阻燃剂受热分解生成卤化氢等含卤素气体,一方面在气相中捕获活泼的自由基,另一方面由于含卤素的气体的密度比较大,生成的气体能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绝氧气与燃烧区域接触的作用。其中溴类阻燃剂的作用比较大。锑类化合物与卤素有阻燃协效作用。磷系阻燃剂对含碳、氧元素的合成纤维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主要是通过促进聚合物炭化,减少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量,从而在凝聚相起到阻燃作用。磷系阻燃剂改性的阻燃涤纶燃烧时,在燃烧表面生成的无定形碳能有效地隔绝燃烧表面与氧气以及热量的接触,同时磷酸类物质分解吸收热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聚酯的降解反应。

3#、以Pyrovatex CP为整理剂,设计纯棉装饰布阻燃整理工艺(要求:工艺流

程、整理液组成及作用、主要工艺参数)。

答:N-羟甲基-3-二甲氧基磷酰基丙酰胺(Pyrovatex CP)是棉织物耐久阻燃整理剂,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或纤维素纤维含量高的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整理时要严格控制焙烘条件,阻燃剂用量随着织物种类和阻燃要求而异。工艺流程(5分)/;:浸轧(二浸二轧,轧余率80%~100%)——烘干(100℃,3min)——焙烘(150~170℃,1.5min)——皂洗——水洗——烘

工艺处方:主要组分作用:(略)Pyrovatex CP 300~400g/L

六羟甲基三聚氰胺(HMM)50~60g/L

磷酸 17g/L

尿素 15g/L

柔软剂适量

5、涤棉混纺织物燃烧性能有什么特点?简要说明混纺织物阻燃整理工艺设计思

路。

答:涤棉混纺织物燃烧具有“支架效应”,即:棉纤维燃烧后炭化,而涤纶燃烧时熔融滴落,由于棉纤维成为支持体,可使熔融纤维集聚,并阻止其滴落,使熔融纤维燃烧更加剧烈。涤纶和棉两种纤维或其裂解产物的相互热诱导,加速了裂解产物的逸出,因此涤棉混纺织物的着火速度比纯涤纶和纯棉要快得多,使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更加困难。

混纺织物阻燃整理工艺设计须考虑其混纺比,在混纺织物中主纤维组成在85%以上,织物的可燃性便与主纤维基本相似,可根据主纤维的特性进行阻燃处理;如果主纤维组成低于85%时,需对主副两种纤维分别选择合适的阻燃剂和阻燃工艺,一般可用一浴法、二浴法整理。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 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 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 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 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1010 -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 计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273.15T t K =+ 5、内能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0r r =时分子势能最小) 当0r r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是能增加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温度)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

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授课人:乌市第63小学摆存华 一、教材分析 《圆》是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是这一学期所学知识中唯一的几何知识。关于这部分知识,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每一个知识点已有所掌握。因此,本次复习把重点放在由学生独立的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起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导入——整理和构建知识体系——有层次的练习。在第二版块中,又分为:1、学生相互补充,回忆知识点;2、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梳理知识点,构建体系;3、根据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拓展提升。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原因,数学知识的教学往往分若干层次逐渐完成,知识出现零散状态。因此,对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复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结构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在复习《圆》这一部分知识时,我努力创设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归纳整理,要求学生根据单元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整理,独立思考、自主构建知识系统,呈现内容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而且让学生合作尝试画一下结构图,通过各小组的展示交流,进一步渗透整理方法多样化,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有利于他们把知识牢牢地、有机地记在头脑里。练习拓展延伸,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深度,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思考、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灵活应用圆的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体验有条理的梳理知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有条理梳理知识的能力。 难点:能够灵活应用圆的已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演示用实物、板书卡纸。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件播放圆形图片)边播放边谈话:从古至今圆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对圆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揭示课题。 (二)、新授部分 1、自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1)、动手操作,回顾旧知。 引导学生在练习纸上分别画一个圆。师:结合画圆的过程,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圆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圆的过程,体验画圆的方法,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重点突出提炼单元知识点的过程。】 (2)自主回顾,同伴交流。 a、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知识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请大家对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方程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是本单元的基础与核心,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学情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节教材,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概念的描述,更重要的是理解概念,而理解概念,关键是要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要素,“比列”的本质是一个等式,描述的是两个比值相等的比之间的关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材料,让学生判断、思考并表达思维过程,促进理解,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指导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三幅场景图。 (1)图上描述的是什么情景?这几幅图都与什么有关?

(2)这三面国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你们有见过这样的国旗吗?或者这样的?我们的国旗,不论大小,之所以形状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制作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改变直接复习比的意义导入新课的方法,从生活实际切入,用直观图形形象地呈现比,在此基础上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意义,既复习了旧知,3 / 5 又使比与比例联系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列的特征和量与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比列知识内涵的理解,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再就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明确意义 1、提问:你们知道每一幅图中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谈话:在制作国旗的过程中存在着有趣的比。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张自主学习卡,算一算这三幅国旗的长、宽之比,求出比值,并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我们以操场上和教室里的国旗为例,2.4:1.6= ,60:40=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2.4:1.6=60:40,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还可以写成=。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5、在上图的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6、深入探讨:(1)比例有几个比组成?(2)是不是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3)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设计意图:请大家根据图片的数据,写一写,算一算,看看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比例?根据前面的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但要找到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组成比例;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组成比例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不同的学生会写出不相同的算式,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三、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学习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人教版3-5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选修3-5总结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一、黑体辐射与能量子★ 1.★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 方向移动。(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3.★★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ε= h ν ,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 h 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 J.S ) 4.★★爱因斯坦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本身就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ν。 二、光电效应规律★★★ 1.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也叫截止频率). (2) 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 (4) 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2.理解:(1)光照强度(单色光) 光子数 光电子数 饱和光电流 (2)光子频率 光子能量 ε=hν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密立根验证) E k =hν-W 0 (E k 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 0是逸出功) 截止频率 遏制电压 e U c = (其中 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光电效应(光子有能量)康普顿效应(光子有动量 和能量ε=h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1918-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可以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有些散射光的波长比入射 光的波长略大. ,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光波是概率波.大量的、频率低的粒子波动性明显(注意有粒子性,只是不明显) 3. 德布罗意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 频率 ,其中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4. 电子衍射实验:1927年,戴维孙和G.P .汤姆孙分别用晶体做了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电子的波动性。电子显微镜波长越短分辨本领越强。 4、概率波和不确定关系★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一、原子模型★★ 1.(1)德国科学家戈德斯坦,发现阴极射线. (2)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定其为电子,并求出了电子的比荷。汤 姆孙提出原子的西瓜模型(或称枣糕模型)。 (3)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电荷,并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 2.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少数α粒子发生 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撞了回来。. 二、氢原子光谱★★ 1光谱分类:(1)发射光谱:物质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炽热的固体、液体及高温高压气体发光产生连续光谱;稀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或非常规问题时,能够主动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努力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力图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能力将会在学生步入社会时,使他迅速的调整和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它也成为我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焦点。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仅是能力培养的需要,还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孩子都具备解决问题的潜力并渴望能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成功。不能不说,问题解决的过程将使孩子面对智慧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但同时也会从中获得双方面的提升。基于以上这点,本人在设计的时候就着重于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引导他们去归纳。 一、创设具体情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在教学时,我先对份数,占几分之几进行了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鼓励他们进行实际分配,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比意义,这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的内容,还使学生体会到大班分到的橘子数扩大为原来的几倍,小班分到的橘子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这实际上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二、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体验策略多样性,感悟数学文化魅力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注意了策略的优化现方法,这时课堂里出现了很多种解题的方法,有的比教师预定方法复杂多了,有的学生还按照慢分方法,无论如何这都是学生自已的方法,看似复杂,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最易接受的,为什么不可以呢?学生的方法出来,我再引导他们去小结、去发现、去优化,总结出比较直接的方法。新课标强调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强调对策略的优化。这样既有利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有多样化,但总有一种最化法的解法。 学生解题方法多样,有的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有的利用计算的方法等。 方法一:列表格的方法 方法二:分数的理解 关键:占总数的几分之几。(需要知道两个量:一是总数,二是占总数几分之几) 方法三:份数的理解 关键:每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一些方法,但是比较简单的应该是这样的两种,在进行策略多样性的优化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两种方法再根据自己的选择喜欢哪种方法进行解决。本课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 湖北黄石下陆区袁家畈小学陈世顺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 “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 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 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 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年级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知识点整理 1.三年级知识点整理把0三年级知识点整理的0. 2.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三位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去和一位数相乘. 3.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相差关系;还有倍数关系.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注意“倍”不是单位. 5.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这个数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6.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7.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时;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中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8.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得方法与不连续进位乘得方法相似;都是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另一个乘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与哪一位相乘;积的个位上的数就写在那一个数的下面;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的乘积必须加上进上来的数. 9.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10.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包括0);当个位乘得的积需要向十位进位时;将进上来的数直接写在十位上;如果个位上没有进位;那么十位上就用0占位. 11.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末尾0前面的数;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第2单元千克和克 1.一般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秤一秤”来进行比较. 2.秤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是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可以用符号“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3.用秤称物体时;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如果指针接近几;那么称出的物体就大约是几千克. 4.计量比较轻的物体;常用克作单位.“克”是比较小的质量单位;用符号“g”表示. 5.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是:1千克=1000克.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张老师讲授的这节,《比例的应用》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个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感悟美源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能力,我们共同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知识点,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确定了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这一教学重点。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这一教学难点。下面我就本课教学谈一些个人的感受。 一、联系生活,习酒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崔老师在引入新知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李奶奶家上月水费多少钱?和书店售货员的谈话”这一情景很好的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崔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习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判断推理和分析,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率的获取新知)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练习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整节课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崔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建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但个别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建议

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实录与反思

《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实录与反思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全面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 4、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前准备: 1、圆的教学模具 2.纸圆一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今天我们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忆整理。 1、师: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大家翻阅了这部分内容,那么谁来说说,我们在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概念?生1:圆心、半径、直径。 生2:圆的周长、圆周率、圆的面积、圆。 生3:扇形、圆心角,轴对称图形。 2.教师检查,提问背诵概念。 穿插判断:(1)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2)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 师问:本单元学了哪些公式? 生4:C=πd C=2πr d=C÷πr=C÷2πC(半圆)=πr+2r 生5:半周长=πr s=π S(半圆)=?π S(圆环)=π(- ) 师问: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是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验中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 是π,这样就得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 师:说得好! 师问:C=2πr又是怎么来的? 生:因为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在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即d=2r,这样就得出了c=2πr. 师:真不错,你知道圆周率最早是谁发现的吗? 生:我们国家的祖冲之。 师:你有信心成为一个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吗? 师:乔老师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会产生一位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 师:我们来看几道判断。 (1)π=3.14。() (2)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3)圆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4)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5)一个圆的直径越大,半径和周长就越大。() (6)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经历从现实生活抽象出简单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2. 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和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活旧知 1、情境激趣 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新问题。星期天小明想帮妈妈做一锅粥,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同学们你们认为要做一锅可口的粥,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什么呢? 出示说明书:用电饭锅做大米粥,米和水的最适当比是1:4。这个1:4是什么意思。同学们会读它吗?一起读一遍。 2、引出旧知:大家都会读这个式子,你能根据1:4知道米水到底应放多少呢? 二、展示新知,建构意义 (一)教学同类量的比 1、用除法算式表示米和水的倍数关系 (1)师:大家刚才说的非常好,能从1:4看懂应放1份的米和4份的水,那么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表示这1份和4份的倍比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列式子)(2)情景模拟,得出不同算式 师:我们利用两个除法算式表示出了这米和水的倍数关系,知道了米是水的1/4,水是米的4倍,那么现在我们用杯子来帮小明模拟一下到底该怎样配米和水。(电脑出示杯子)老师来放米,请同学们帮他来放水。 师生边模仿倒1杯、2杯、5杯、10杯米边列出下面算式: 8÷2=4 2÷8=1 4 20÷5=4 5÷20= 1 4 10÷40= 1 4 40÷10=4

物理3-3-5知识点整理

选修《3-3 》考点梳理 考点5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1.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 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体积:极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 -10 m 。 (2)分子力:分子力的大小与分子间距有关,当分子间距变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变 小,但斥力变化更快。 (3)注意:分子间距为r 0 时,分子力为零,分子势能最小。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1mol 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分子数均相同,其值N 6. 02 1023mol A -1 ,此值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2)对微观量的估算方法 设一个分子体积v0 和分子质量m0(微观量);1mol 固体或液体的摩尔体积为V、摩尔质量M(宏观量);物质的体积为V、质量为M、密度为ρ。则有: a.分子质量:m0= M/N A b.分子体积:v0= V/N A (* 对于气体,v 应为每个气体分子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c.分子大小:球体模型: d v 4 3 ( ) 3 2 3 6v d (固体、液体一般用此模型) 立方体模型: d 3 v (气体一般用此模型, d 应理解为相邻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d.分子的数量=摩尔数×阿伏加德罗常数:n M M mol V M V N A N N N A A A M V V mol mol mol 3、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方法:要使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实验中如果算出一定体积V 的油酸在水面上 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S,即可算出油酸分子的大小d=v/s . (2)注意: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后,不要长时间放置,以免浓度改变产生误差;待测油酸面扩散后会再 收缩,要在稳定后再画轮廓;实验只要求估算分子大小,实验结果的数量级符合要求(10 -10 m)即可. 考点52:布朗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扩散现象不仅说明物质分 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同时还说明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温度越高,布 朗运动越剧烈. 注意:各方向液体分子对微粒冲力的不平衡性和无规则性引起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它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是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实验事实。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这种运动越剧烈. 考点53: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距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 倍,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2)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 统计分布规律. (3)温度一定时,某种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是确定的,速率的平均值也是 确定的,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 增大. 2、各速率区间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与分子速率的关系图.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评课稿

一是自始至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课的开始,从老师合租房子解决租金问题,到新课的调查奶茶比、解答、配制、品尝 学生亲手配制的奶茶,到课结束的进一步解决房租问题。使学生具体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学生害怕学 习应用题的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知。 二是开放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让学生用中学、学中用。 教材选编的调混凝土等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条件、问题控制在固定的框框内, 捆得过死。教者选择学生熟悉的奶茶配制问题,解决的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设计得非常新颖到位,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 三是开放解题的策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教材里只有分数应用题的一种解法,解题方法单一。教学中教者依据学生的知识、智 力水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不但能利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还能利用倍比法、归一法等,在一解与多解的技巧要求上,随机调控,因材施“练”,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度和灵活度,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功能,使学生饶有兴 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是能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注重有机的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课的开始从合租 房子解决租金分配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到课结束时实际解决实际合租房子租金问题,使课的前后呼应,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若时间充足,课结束时设计的合租房子解决房租问题,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并找出符合实际的最合理方案,那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评课内容: 柯瑜娟: 1准备充分,注意方法的小结和运用。 2、在复习题中安排了比的练习,帮助学生减轻难度,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对学生的提问和评价都比较单一,建议可以多向一点。

圆的整理和复习

《圆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内容 圆的知识复习内容包括①圆的认识、圆的周长、面积。②在圆的认识里,包括圆心、半径、直径、按要求画圆;③圆的周长的意义和公式,圆面积公式以及推导过程;④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及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对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2、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圆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3、提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4、体会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圆的知识系统整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有关圆周长、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谈话:出示一个圆,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圆。圆也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知识,把这方面知识学习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六年级下期)有很大的帮助。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圆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复习大家能加深对圆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圆的认识 出示圆,抽一学生指出,师课件展示提问: 圆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圆心确定什么? 半径确定什么? 在同一圆里,有多少条半径,长度一样吗? 圆中最长的线段是什么?(直径)什么是直径? 在同一圆里,有多少条直径,长度一样吗? 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师强调: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板书:d=2r 2、圆的周长

提问: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师板书:C=πd,C=2πr 3、圆的面积 你是怎样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 4、圆环的面积 5、半圆的周长和面积 6、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整理得很有条理,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近生活,综合应用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础练习: 1、填空 (1)圆的直径是8厘米,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3)()和()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它的近似值是()。 (4)()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5)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圆有()条对称轴。 2、判断: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面积的大小。 (2)一个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π倍。 (3)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相等。 (4)圆的半径扩大3倍,圆的周长和面积都扩大3倍。 (5)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与圆,圆的面积最大。 ( 6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7 )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大圆的圆周率一定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3、选择 (1)圆周率π的值()3.14。 A大于B小于C等于 (2)一个半圆的周长是()。 A πr B 2πr C πr+r D πr +d (3)下面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最新高中物理3-4知识点整理

3-4知识梳理 第十八章机械振动 一、机械振动 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机械振动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往复性,是一种加速度大小、方向时刻改变的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公式不再适用。 二、产生振动的必要条件 (1)有回复力存在;(2)阻力很小。 说明 回复力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所受的使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因此回复力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的。它可以是质点所受外力的合力或其中的某一个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力的分力。如水平弹簧振子的回复力就是弹黃的弹力,竖直弹簧振子的回复力是弹力和重力的合力,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的切线方向的分力。 三、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1振幅A (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用A表示。 (2)物理意义: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表示振动越强。 2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1)全振动:振动物体完成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称为一次全振动。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指终点和起点的位移和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周期: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用T表示。 (3)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叫振动的频率,用f表示。 四、平衡位置与平衡状态

回复力为零的位置为平衡位置,合力为零的状态为平衡状态。根据上面的分析,已经知道回复力不一定是物体所受 θ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张老师讲授的这节,《比例的应用》就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个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与分析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感悟美源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她的正确制定与达成就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能力,我们共同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知识点,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确定了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这一教学重点。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这一教学难点。下面我就本课教学谈一些个人的感受。 一、联系生活,习酒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崔老师在引入新知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李奶奶家上月水费多少钱?与书店售货员的谈话”这一情景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崔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习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与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与体会。(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判断推理与分析,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率的获取新知)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练习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整节课的教学方法都就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的感受就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崔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建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但个别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建议崔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对这些学生加强指导)

圆的整理与复习---课堂实录

《圆的整理与复习》课堂实录 沿湖路小学皮芳喜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出示课件:“山颠一寺一壶酒,尔留吾山,吾把酒吃……”) 谁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山颠一寺一壶酒,尔留吾山,吾把酒吃……” 师:谁能用黄石话读一下? 生:“山颠一寺一壶酒,尔留吾山,吾把酒吃……” 师:把掌声送给他。 师: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数? 生:圆周率。 师:想一想这节课学习谁的知识?一起说。 生(齐答):圆。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圆的世界,进行圆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与复习) 师:课前老师叫大家整理圆的有关知识,你们完成了吗? 生; 完成了。 师: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注意:既要看他设计得是否精美,更重要的是对这一单元的知识整理的是否全面。 生小组交流评选。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展示一下? 生展示作品。 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把圆的知识按照知识点分类:圆的认识包括圆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圆周率、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圆环的面积公式。 师:说一说他设计得怎样? 生:应该装饰一下。 师:不够美观。 生: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把掌声送给他们小组。还有哪个小组愿意展示? 生展示并介绍作品。 师:仔细观察,怎么样?评一评他们小组? 生:画出圆能够清楚的看出直径和半径。 师:说得好。刚才看见同学们的整理,觉得同学们真不起。既能全面的整理,而且很有条理。那现在老师对这一单元也进行了整理。(出示课件树形图)跟着老师一起默看。 师:你觉得老师整理得怎样?

生1:我觉得老师整理得很美观,而且很有条理。 师:谢谢你的夸奖。 生2:我觉得老师整理得非常好。让我们一目了然。 师:谢谢。仔细观察,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非常重要? 生:我觉得圆的面积和圆环的面积非常重要。 师:说一说圆的面积怎样求? 生:s =πr2 师:圆环的面积怎样求? 生:S圆环=πR2-πr2 = π(R2 —r2) 师:想一想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把圆看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等于圆的半径。 师:说得好。我们来看一看。(演示课件)从而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在这里运用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思想。 师:刚才,看到的这个图是一棵知识树,看起来非常茂盛,实际上有时候也会生虫子的。现在我们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给树治治病。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张病例,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判断题: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谁愿意当医生来给他诊断诊断? 生:错。在同一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恭喜你诊断成功。我们就可以把害虫消灭掉。你能像这样也说出一个病例吗?同桌交流一下。 生1: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生答:错,圆周率一样大。 生2: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答:错,在同一圆内。 师:老师这里又有一个病例,大家看一看。(出示判断题: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哪位医生给他诊断一下?你贵姓? 生:姓徐。 师:徐医生来给他诊断一下。 生:错。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师:(出示判断题:半径是条射线,直径是条直线。) 生:错。半径直径都是线段。 师:(出示判断题:半圆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生:错。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还要加上直径。 师:求半圆的周长时应注意:不仅要求出圆周长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加上直径。(边说边演示) 师:刚才我们把所有的虫子都消灭掉了,也是到了该结果实的时候了,下面做一下练习。(出示答题纸)拿出答题纸。 1、一个半圆形养鱼池,半径是4米,这个养鱼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六年级数学上比的意义

4比 第1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复习导入】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人数是女工人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人数是男工人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新课讲授】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倍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

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分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钟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