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温病学
温病学

温病学

名词解释

1.日晡潮热: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3~5时为甚。

2.神志昏迷: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朦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

至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3.透热转气:即在清泄营分热毒的主药中加入轻清宣透之品,使营分邪热能透出气分而解。

4.虚风内动:抽搐无力,或为手指徐徐蠕动,或口角微微颤动、抽搐,心中憺憺悸动,同时可伴有低热,

颧红,五心烦热,消瘦,神疲,口干,失语,耳聋,舌绛枯萎等症状。

5.暑瘵:暑热犯肺,伤及肺络而骤然咯血,咳嗽,气促。

6.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表现不显著,即自觉热势不盛,而持续难退,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

稍久则觉灼手。

7.神情呆钝: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常伴有身热不扬,胸闷呕恶。

8.热厥:四肢清冷,但胸腹灼热。伴有烦躁,气息粗大,汗多,尿短赤,便秘等热盛于里的症状,或伴

有神昏谵语,喉间痰鸣,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苔黄燥,脉沉实或沉伏而数等表现。

9.邪陷心包:邪热内陷,

10.战汗:热势持续壮盛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减。

11.昏愦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

程度最深者。

论述

1.试述风温的病机特点

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证候。吴鞠通“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指出了本病初起肺经受邪的发病特点。如肺卫之邪不解,则其发展趋向有两种情况:一是顺传于气分,二是逆传心包。

2.何谓热结旁流

(证型:热结肠腑)肺经邪热不解,传入肠胃,与肠中积滞糟粕相结而成,邪热内结肠腑,里热熏蒸而致日晡潮热;热与肠中糟粕相结,传导失职,大便秘结不通;若是燥屎内阻,粪水从旁流下,则可表现为利下纯水,即“热结旁流”,其所下之水必恶臭异常,且肛门有灼热感。

方药:调胃承气汤

甘草(炙)二两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在热痰偏盛并见痉厥各当如何治疗

若痰热较重,邪热炽盛者,可加服至宝丹,以清心化痰开窍;若湿灼偏盛而热势不著者,可送服苏合香丸以化湿避秽。芳香开窍;若热入厥阴,痉厥首见,加服止痉散。

4.斑与疹在形态上如何鉴别

斑,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消退后不脱屑;

疹,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压之而色退,消退后多脱屑。

5.辨舌包括哪些方面

(1)辩舌苔:①白苔②黄苔③灰苔④黑苔

(2)辨舌质:①红舌②绛舌③紫舌

(3)辨舌态:①舌体强硬②舌体短缩③舌卷囊缩④舌体萎软⑤舌斜舌颤⑥舌体胀大

6.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的方法有哪些

(1)熏蒸祛邪法

(2)滴鼻驱邪法

(3)预施药物法

(4)食物

7.王氏清暑益气汤证有什么临床表现

身热心烦,溺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8.温病邪留营分证候表现有哪些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点隐隐,舌质绛红,脉细数。(粗体为辩证要点)

9.温病下焦肝肾和邪连血分其病机与证候有何不同

下焦病变是以肝肾之阴耗伤为主,其证属虚;

血分病变以热盛迫血为主,病变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属虚实相杂之候。

10.王氏清暑益气汤与东垣清暑益气汤临床表现及药物组成有何不同

①临床表现相同点:同治暑病气阴两伤之证。

王氏清暑益气汤注重清暑泄热,养阴生津,适宜于暑热亢盛而伤津耗气之证。

东垣清暑益气汤侧重于益气培中燥湿,清暑生津之力较逊,适用于暑湿伤气或元气本虚又感受暑湿者。

②药物:都有麦冬、甘草。

王氏清暑益气汤的药物还有:西洋参,石斛,黄连,竹叶,知母,荷梗,粳米,西瓜翠衣。

东垣清暑益气汤的药物还有:黄芪,苍术,党参,升麻,橘皮,白术,泽泻,黄柏,当归,六曲,五味子。

11.春温热灼真阴有哪些证型,如何辨证治疗

(1)真阴亏损

【证候】身热不甚,久留不退,午后面部潮红,或颧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或紫黯萎软,脉虚软或结代。

【病机】春温后期,热毒余邪久羁,损伤肝肾阴液,以致精血耗伤,邪少虚多所致。

【治法】滋补肝肾真阴。

【方药】加减复脉汤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

(2)阴虚风动

【证候】低热,手指蠕动,口角颤动,或瘛瘲,两目上视或斜视,筋惕肉瞤,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焦,舌干绛或光绛,脉虚弱或细促。

【病机】多见于病之后期,由肾阴耗损发展而来。

【治法】滋阴养血,潜阳息风

【方药】①三甲复脉汤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

②大定风珠

生白芍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四前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生牡蛎四钱麦冬六钱炙甘草四钱鸡子黄二枚生鳖甲四钱

(3)阴虚火炽

【证候】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病机】春温后期,邪热久羁而灼伤肾阴,水火不济而致心火亢盛之候。

【治法】清心火,滋肾阴。

【方药】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钱黄芩一钱阿胶三钱白芍一钱鸡子黄二枚

12.温病兼有食滞如何治疗

13.温病清营凉血法主要分为哪几种,各适应证和代表方是什么

(1)清营泻热适应症:温病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之症。代表方:清营汤

(2)凉血散学适应症:温病血分热盛,迫血妄行,热瘀交结之症。代表法:犀角地黄汤

(3)气营(血)两清适应症:气营两燔症。代表方:加减玉女煎

适应症:气血两燔症。代表方: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14.试述秋燥燥热犯卫证的证候、治法和方剂名、药物组成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或吐黏痰,咳甚则声音嘶哑,咽干鼻燥,口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欠润,右寸脉数大。

【病机】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侵袭肺卫所致。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桑杏汤(出自《温病条辨》)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鼓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其他

1.《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2.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3.温病归属于伤寒范畴。温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可称为隶属伤寒期。

4.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

5.明代医家吴又可的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

6.吴又可《温疫论》中,“天受”是指通过空气传播,“传染”则是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1)起病急,变化快;(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

易内陷生变。

8.陈平伯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

9.春温的发病有病发于气分和病发于营分之别,

10.春温初起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或斑点隐隐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春

季。

11.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

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病程中易化火伤津耗气,多有闭窍动风之变。

12.暑温多发于炎夏盛暑之季,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13.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筋湿暍病脉证》中论述了中暍即暑病,论述了其因证脉治。

14.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首次提出了暑温的病名。

15.暑温的病机是暑热病邪。

16.暑气通于心,暑热之邪最易内陷心营,或煎熬津液为痰,痰热互结而阻闭心窍。

17.暑热易化火引动肝风。

18.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名曰“暑风”,亦称“暑痫”。

19.暑温治法:清暑泄热

20.暑热之邪直入心营而内闭心包,以起病即猝然昏厥为特征,临床称之为“中暑”,又称“暑厥”。

21.三石汤:滑石生石膏寒水石

22.燥热病邪由口鼻而入,必先犯于肺。肺卫燥热之邪不解,易化火。

23.秋燥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秋令燥热偏盛的初秋。

24.秋燥治法:滋润祛邪

25.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26.泻南补北——滋肾阴,清心火

27.麻杏石甘汤中石膏与麻黄配伍的作用: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其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在解表发汗;

石膏得麻黄,则其功长于清泄肺热。

28.

29.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

甘露消毒丹: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

增液承气汤:甘草芒硝大黄

证型

一、风温

1.邪袭肺卫发热较甚用银翘散;痰多加瓜蒌、贝母。

二、春温

1.邪留阴分

【证候】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

【方药】青蒿鳖甲汤

三、暑温

1.暑伤津气

【证候】身热心烦,溺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

【病机】暑热亢盛,津气两伤之候。

【治法】清暑涤热,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2.暑入心营

【证候】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舌蹇肢厥,舌红绛,脉细数;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

【病机】暑为火热之邪,心属火脏,“暑气通于心”,故暑热之邪极易内陷心营。

【治法】凉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营汤

四、湿温

1.湿浊上蒙,泌别失职

【病机】湿多热少则蒙上留下。

辨证要点:神迷不清,小便不通。

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方药】菖蒲郁金汤

3.化燥入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

五、伏暑

1.暑湿郁阻少阳

【方药】蒿芩清胆汤

六、秋燥

1.燥热伤肺

【证候】身热,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苔薄白干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

2.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证候】初病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黏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苔薄黄干燥,舌红,脉数。

【病机】燥热化火移肠。

备注: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大,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