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6个生字,通过预习单的自主学习,根据《说文解字》从字源分析识记“骤”,理解骤雨等词语,读好并了解蓦然、戛然而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结合比喻,感受课文中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感受壮丽的语言美,背诵15自然段;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借助排比修辞,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3.小组合作,关注刘成章笔下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事物,感受作者对家乡民俗文化的热爱,对黄土高原人豪迈乐观、坚强不屈品格的歌颂。

4.跨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书籍目录、民歌信天游,了解黄土高原的概况,感受作者刘成章带有陕北特色的创作风格,指导阅读《羊想云彩》整本书,感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图片,你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在祖国的大西北——黄土高原,一起来认识一下那里极具特色的安塞腰鼓。

2.图片上的鼓就是安塞腰鼓,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小介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刘成章,走进课文,感受天下

第一鼓的魅力。齐读课题

二、初读

1.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谁来领读一下这些词语。

2.顺利通过了字音关,老师要听写几个词语,请你将听到的词语写在预习单的横线上,做好准备。

3.写完的同学对照大屏幕自行批改,在写的过程中,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

粱:高粱成熟了可以加工成高粱米,看着这颗颗饱满的果实,我们一颗都不能浪费呀。

骤:还要注意哪个字?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你看,了解字的本意,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字形。在前期四线本的批改中,老师发现同学们把骤字写成了这个样子,请你对照书中的四线格,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请你拿出笔也在练写一个。

4.字词都掌握了,我们一起回想课文内容,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

5.透过这样的画面,安塞腰鼓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你用学过的词语试着说一说。(板书)

6.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反复赞叹的安塞腰鼓,那就是——。

三、品读

1.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安塞腰鼓,怎一个好字了得。请大家默读5-17自然段,找出震撼你的语句,有感情朗读,说说好在哪里?

2.生交流

3.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自然段。

⑴谁来读一读(你读的很流利)

⑵老师这样调整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你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就找出了课文的一个写法(板书——排比)

⑶使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你能有气势的读一读吗?

这样整齐的句式,不仅读起来节奏鲜明,更能加强语势,表达情感。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⑷这些句子就安塞腰鼓都写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⑸老师比较喜欢这个句子,你们读懂了吗?什么是瞳仁?我们来看看其他知名作家对眼睛的描写,对照课文里的句子,你发现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

⑹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运用排比,融入想象把安塞腰鼓的气势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要赞叹一番:——好一个安塞腰鼓。

4.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和这段相似,不仅有整齐的排比,还有大胆的想象?请小组合作,找出这个自然段,交流体会。同学们你们想象的场面是这个样子的吗?

⑴看了这段视频,我想大家一定内心激动澎湃,恨不得自己也能跳上一段,所以,作者再次发出赞叹——

⑵这一段写得太好了,值得我们镌刻在脑海中细细品味。请大家结合画面,联系刚学过的句式和写法,尝试背诵这一段吧。填空背诵

如此恢弘的安塞腰鼓,真是——

四、拓展阅读

1.课文出了描写安塞腰鼓的场面,还写了这些句子,你关注到了吗?

2.这些句子都写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读读资料一,谈谈你的感受。

这里的环境恶劣,人们的生活贫苦,但他们却能创造出这样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释放出这样奇伟磅礴的力量,说明了什么?板书:乐观,不屈

3.其实,安塞腰鼓不也是这样带有黄土高原特色的事物吗?作者仅仅写安塞腰鼓吗?

借安塞腰鼓赞扬了积极进取、粗犷乐观、顽强不屈的黄土高原人。因此作者说它好,说它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4.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安塞腰鼓,课文选自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这本散文中还写了许多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事物,我们读读目录,一定有所发现。

这片土地也生长了另一种民间文化——陕西民歌信天游。

5.自由选择阅读材料二或材料三,关注有地域特色的词语,谈谈你的体会。

刘成章就是这样一个生在黄土高原,长在黄土高原,歌颂黄土高原的作者,他的作品中描写了大量带有当地特色的事物,借他们表达对这片土地、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他将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色融入散文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希望我们也像黄土高原人一样,释放生命的力量,去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安塞腰鼓。

附:板书设计

火烈壮观

场面

排比奇伟磅礴

写法14.安塞腰鼓

想象豪放乐观

后生

坚韧不屈

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俗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大部分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缺少对黄土高原及其地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为六年级学生,他们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对通过分析字源有一定基础,学生存在书写习惯的差异,个别学生错别字多。本课生字书写上要注重形近字的辨析,可以借助字义来区分字形。同时,“骤”

字笔画较多,个别同学右下部件书写不够美观,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对比指导。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部分学生比较羞涩,有感情地朗读仍需努力;能够默读,捕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部分学生提炼关键词仍不够准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已经初步掌握,但对于中下学生仍要加强指导。班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思维工具,可以借助表格、思维导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等)、概念图,梳理阅读内容,但对中下学生仍需加强方法指导。班级学生热爱阅读,喜欢阅读故事类、科普类书籍,对小说比较感兴趣,古今中外的名著均有涉猎,能够深入阅读、乐于分享的学生达到半数,个别同学阅读面较窄。

效果分析

本课《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是一位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家,课文不仅详细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场面、鼓声、舞姿等方面,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大气,更歌颂了黄土高原人壮阔的生命力之美。因此,本课的重难点不仅要让学生感受鼓之魅力,还要让学生体会人之气度。

本节课是《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六年级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有效的自主学习。所以,识字写字环节,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得很好,能够做到将字音读准确,课堂听写学生也

能将生字写正确。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骤”的字源,了解汉字文化,并在对比辨析中指导书写美观。

在落实本课重难点方面,学生对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修辞特点,融合想象,有感情读好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其气势磅礴。同时,抓住写法上的特点,指导背诵课文第15自然段,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当堂掌握。在感受黄土高原人的坚韧、豪放的过程中,融入非连续性文本、书籍目录、歌词的阅读,让学生在多题材阅读的过程中,了解黄土高原有特色的事物,感受这些文化元素背后的生命支撑,感受刘成章独特的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家乡人的赞美。在此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边学习边发现,边发现边感悟,实现了剖析文本和体悟情感的统一。

课后作业和练习反馈,引导学生关注刘成章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及其内涵,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学会赏析富有地域特色这一类作家的创作风格,高效梳理阅读内容,在阅读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散文作品过程中,进一步拓展阅读,提升了学生品读经典的阅读能力。结合学校的作家进校园活动,推荐阅读了青岛作家张吉宙的《青草湾》,贴近学生生活,感受具有青岛特色地域文化,感受民风民俗之美。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为“民风民俗”,本单元是借助民俗事物,如剪纸、腰鼓、民间故事,让孩子们对祖国的民风民俗有直观的了解,通过学习,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文化灿烂,感受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智慧信仰。本课《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作者刘成章是一位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家,它的作品中书写了黄土高原人的真实生活,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诗意地透露出对陕北的无比热爱。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安塞腰鼓场面、鼓声、舞姿、后生等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安塞腰鼓磅礴大气的、壮阔的生命力之美。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一脉贯通,相得益彰。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借用高粱、酸豆角、老南瓜等这样具有黄土高原特点的事物,把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现出黄土高原人的朴实、豪迈、元气淋漓、顽强不屈。

全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特点突出,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

层递进、步步深入,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气势磅礴如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Array

过气来。强而有力的短句和工整多样的排比,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14.《安塞腰鼓》学习单

一、检查预习

二、跨界阅读,资料拓展

资料一:非连续性文本拓展

黄土高原,土壤较肥沃,土质疏松,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光照条件优越,但降水量少,农田水分亏缺严重,大风和沙尘暴日数多。黄土高原主产小米,兼产莜(yóu)麦、高粱等杂粮,盛产苹果、梨、枣、杏、桃、核桃等。近几十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肥力衰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高粱,秆较粗壮,直立,高3-5米,性喜温暖,抗旱、耐涝,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十分严格,贫瘠土地也可种植。高粱脱壳后即为高梁米,可用于煮饭、熬粥,如高粱饭。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沟壑(hè)山岭众多。这里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苦,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善,但发展依然比较落后。陕

北人淳朴善良,为人正直,性格豪爽。

之美。因此,本课的重难点不仅要让学生感受鼓之魅力,还要让学生体会人之气度。

本节课是《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六年级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有效的自主学习。所以,识字写字环节,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得很好,能够做到将字音读准确,课堂听写学生也能将生字写正确。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骤”的字源,了解汉字文化,并在对比辨析中指导书写美观。通过反思,在此环节,教师应该更关注班级生字方面的学困生,对他们的生字掌握情况有更加准确的了解,适当开展分层教学,进一步扎实基础字词学习。

在品读课文环节,学生对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修辞特点,有感情读好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其气势磅礴。在感受黄土高原人的坚韧、豪放的过程中,融入非连续性文本、书籍目录、歌词的阅读,让学生在多题材阅读的过程中,了解黄土高原有特色的事物,感受这些文化元素背后的生命支撑,感受刘成章独特的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家乡人的赞美。在此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边学习边发现,边发现边感悟,实现了剖析文本和体悟情感的统一。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提升,还要以课堂为起点,促使学生在课后

有发展。本课我在课堂扩展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刘成章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及其内涵,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内容,都是希望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富有地域特色这一类作家的创作风格,高效梳理阅读内容。那么,学生在课后就能用这一方法,读懂贾平凹、莫言等这一类作家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我课后布置了阅读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散文作品,进一步拓展阅读,提升了学生品读经典的阅读能力。

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是一位极具地方特色的作家,课文不仅详细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场面、鼓声、舞姿等方面,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大气,更歌颂了黄土高原人壮阔的生命力之美。因此,本课的重难点不仅要让学生感受鼓之魅力,还要让学生体会人之气度,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同时,体悟西北黄土高原文化之雄浑壮丽。

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品读课文环节,学生对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已经非常熟悉,我引导学生关注修辞特点,有感情读好课文,在

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感受其气势磅礴。

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感受黄土高原人的坚韧、豪放的过程中,我融入非连续性文本、书籍目录、歌词的阅读,让学生在多题材阅读的过程中,了解黄土高原有特色的事物,感受这些文化元素背后的生命支撑,感受刘成章独特的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家乡人的赞美。在此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边学习边发现,边发现边感悟,实现了剖析文本和体悟情感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因此,本课我在课堂扩展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刘成章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及其内涵,利用思维导图梳理阅读内容,都是希望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富有地域特色这一类作家的创作风格,高效梳理阅读内容。那么,学生在课后就能用这一方法,继续阅读刘成章的《羊想云彩》,指导学生读好整本书,同时读懂贾平凹、莫言等这一类作家的文学作品。基于此,我课后布置了阅读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散文作品,进一步拓展阅读,提升了

学生品读经典的阅读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