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

姜毅

[内容提要]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和成熟、现代化的社会,以及整合、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的国家制度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和国际形象的必要条件(虽然不是惟一条件)。尽管俄罗斯最近两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些许成绩,但它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道路依然漫长。因此,第一,俄罗斯今天已蜕变为地区性的大国,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有改变;第二,艰巨和复杂的培育新社会的任务决定了俄罗斯的大战略首先是关注国内的发展,决定了其外交不可能再承载积极进取的任务。这就是普京外交政策调整的根源。“搭便车”是这个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即在尽可能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不挑战主导国家的地位,

不追求彻底打破已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采取顺应国际主流的态度和政策,以便学会先进的管理制度、思想和国际行为方式;力图与西方形成宏观的协调关系,在必要的妥协与斗争中寻找平衡。

[关键词]俄罗斯外交国际竞争力社会制度政策选择

[作者简介]姜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07)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大集团对抗,也结束了冷战时期的力量平衡。对俄罗斯来说,这种力量状况的变化可能更为刻骨铭心,影响也极为深远。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俄罗斯就一直处在欧洲列强角逐权力的中心,更不用说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时期的荣誉了。因此,如何面对世界和地区新的权力结构、如何安排自己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位置,成为今天的俄罗斯急需解决的不仅是制度上、而且是心理上的严重课题。

人们常说,外交的主旨就是维护一国在国际上的利益。然而,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都不是凭借其政策制定者的主观意愿,而是有赖于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国家利益是一个变量,是随着力量的消长、获取利益手段的增减、外部形势的状态而变化的。因此,本文在考量俄罗斯外交的发展方向时,主要的不是依据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构想,而是更加关注这个国家内部的发展情况,关注影响外交活动的力量基础。

西方的一些人把苏联的解体与1917年沙俄帝国的垮台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许多不同之处1 [1]。

笔者认为,就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而言两次变革有着本质的差别。新俄罗斯的领导人设计的变革并不是要创立一个与目前主流世界对立的制度体系和“平行市场”,不是要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而是决心尽快融入世界大家庭,参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进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对近10年的转轨历程反思颇多,但在进入新世纪时俄罗斯对外部世界的这个态度依然未变:“我们选择了民主和市场改造,选择了融入国际社会,这种选择不会改变。”2 [2]换句话说,开放和参与国际社会是这场制度变迁的重要特征。正如大家已经看到的,在过去的10年里,新俄罗斯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制度规则、法律体系、经济运行和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已做了相当的准备。与此同时,它除了继承了苏联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外,还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既存和新建的国际性、地区性合作体系中。在这10年里,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并正在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参加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等等。从这些方面来看,俄罗斯离世界越来越近了。

显然,一个国家参加世界体系的程度和它在其中的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意愿和意志。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国际体系一直以“国家主权”观念、“国际法”原理和“实力”政策为三大支柱。其中实力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因素。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各国多种力量综合的竞争。在考察一个国家实力状况时,将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进行综合评估,已成为普遍被接受的视角。由此产生了许多方法,比如德国物理学家富克斯提出的“国力方程”、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克莱因提出的“克莱因方程”、日本的“综合国力概念”等等3 [3]。本文依据瑞士洛桑管理与发展学院(IMD)形成的国家竞争力(World Competitiveness)的评估方法,主要从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这个视角考察其今天的力量状况。其理由是:

第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高低并不仅仅是其各种力量要素简单地相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具备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行政效率,并对国情民情有较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是否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要素,是否能将这些综合起来的要素充分发挥其单个的和总体的效用。一个很能说明这一点的例子是,1840年时的大清帝国在几乎所有的统计数字方面是绝不亚于大英帝国的,而就是这个貌似强大的庞然大物在一役之后即土崩瓦解,并由此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痛苦。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如果从各种统计数据上看,很难想象,在许多方面站在世界前列的苏联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消亡。比较而言,考察俄罗斯这样的转型大国,以一般的硬指标即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由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不符合俄罗斯实际的竞争力水平。何况这个国家最近10年在一般的统计数据方面也乏善可陈。而IMD的方法更多依赖于软性因素和指标,更重视各国的制度、创新能力和环境条件,特别是政府在这个经济和社会中的组织和管理功效。以今天世界强国美国为例,如果它现在的所有物质财富丧失殆尽,可以相信,其复兴的速度仍然是惊人的。再次强调,这里的关键是国家是否拥有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是否拥有良好的制度。

第二,虽然IMD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一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但在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最主要战略目标的今天,在国家实力地位、国际角色份量和国家安全其他领域越来越取决于经济状况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并不失为检验一国力量效能的一种参照物。事实上,当今国际舞台的现实证明,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往往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在国际上的政治感召力、军事威慑能力和文化渗透力的基石。同时,在经济愈益全球化、国际市场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衡量这个国家参与世界市场程度、并因此获得何种地位的重要标尺。

第三,冷战后各国竞争的胜负标准较之一个世纪以来有了重大的改变,秩序与合作正取代无政府主义和冲突,以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的方式不仅越来越不得人心,而且也越来越不“经济”。各国的国家战略都把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一国安全与否首先不仅是以军事力量强弱来衡量。国家之间竞争的胜利往往以获得或控制市场、资本、关键技术及劳动力供给为准;而失败也往往不是被军事入侵或被征服(特别是疆土广阔的大国),而是失业、技术落后和国力衰败。

俄罗斯是1994年参加由洛桑管理与发展学院组织的国际竞争力评估的,但由于其当时的竞争力指数较低,只被列入比较表。1996年起俄罗斯被列入这份著名报告的排序名单。按照瑞士洛桑管理与发展学院(IMD)报告的定义,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或者说是一国创造增加价值的能力以及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综合了被普遍认可的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4 [4]后,IMD 的结论是,俄罗斯这些年几乎一直处在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末位。表1反映了最近5年来俄罗斯和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的状况5 [5]:

关于表内位置需要指出的是,1996年参评的国家为49个,以后两年增加为53个,1999年后为59个6 [6]。当然,这个排序主要是考察与经济相关的因素。它并不能完全反映或替代国家综合要素,及由此影响的国际地

位。比如意大利和韩国无论如何也难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

表 1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9个主要国家的排序所有参

评国家

的排序

9个主

要国家

的排序

所有参

评国家

的排序

9个主

要国家

的排序

所有参

评国家

的排序

9个主

要国家

的排序

所有参

评国家

的排序

9个主

要国家

的排序

所有参

评国家

的排序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中国俄罗斯1

2

3

6

5

8

4

7

9

4

13

15

23

33

41

20

36

49

1

3

2

5

6

8

4

7

9

3

14

7

23

25

39

21

29

53

1

3

2

5

6

8

4

7

9

3

12

4

22

24

41

19

28

52

1

3

2

5

6

8

4

7

9

2

14

8

23

25

35

22

32

59

1

4

2

5

3

7

6

8

9

1

21

9

22

15

30

20

41

55

根据IMD的评价,俄罗斯的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和企业管理等要素不仅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转型国家中也表现不佳。换句话说,它不仅在一般的经济统计数据方面,更主要的是在管理、整合各要素的效能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其实,早在1996年俄罗斯就有人指出,长期处于危机状态的经济已使国家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目前,俄罗斯国内总产值是美国的1/10,中国的1/5,已落到了世界前10名之后……如果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俄罗斯已滑到了欠发达国家的水平。”7 [7]俄罗斯人承认,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加工工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国家低80%~83%,比新兴工业化国家低66%~75%。而在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则落后西方发达国家93%~95%8 [8]。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成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有相当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其主要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以上;二是有相当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其主要衡量指标是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9 [9]。而俄罗斯的这两个指标都令其国人十分懊恼。1997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7%,世界工业生产的1.8%。到了20世纪的最后一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 1.5%,而同期美国占世界的21%,其国民生产总〖CM(21〗值在全世界的比重为1.6%,对外贸易额在世界〖CM)〗〖LM〗贸易中的比重为1.3%10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状况越来越成为评价该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与其他方面相比,俄罗斯在对外经济联系方面似乎有些许亮点。然而,如果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和国际分工的层次分析,就不难发现,近年来俄罗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一枝独秀”的对外贸易也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世界经济交流在今天已从原始的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交往形式向实现资本增值方向发展。而俄罗斯基本上是依靠传统的货物贸易参与全球化。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所依靠的要素禀赋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物质成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显然,俄罗斯目前仍然处在依靠起步要素禀赋的阶段。2000年石油出口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为70%,2001年为30%。而它只有6%的工

业产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力,新经济成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只有1%11 [11]。正如俄罗斯学者承认的,今天加强国家竞争力的条件已从依靠自然禀赋(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转为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12 [12]。原料、武器和初加工工业品的生产不是衡量加入全球经济世界的标准;高技术和高信息含量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或垄断地位的产品,才是加入全球经济世界的条件。同时,在缺少资金、技术和新机制引进的情况下,在进军国际市场未取得突破的情况下,自1998年金融危机后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未必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更难说国家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那份著名的报告倒是有清楚的认识:“除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俄罗斯没有别的理智的选择。可以有不理智的选择,那就是只片面地注重绝对和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13 [13]〗虽然在新世纪的最初两年,俄罗斯经济有了某些起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国人期盼的强国地位能很快复苏。按照世界银行等一些机构的估计,到2010年,俄罗斯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程度虽有所提高(1.7%),但仍然处于健康市场的培育期和经济微弱的增长期。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这个国家的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不会有根本的改善。按照俄罗斯学者的估计,到2015年,俄罗斯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方面与四个发达国家相比也只是恢复到1992年的水平14 [14]。确实,摆在俄罗斯人面前的任务庞大且繁重,它面临的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发展,而且有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造,管理、运营方式的改造。对于这样的转轨国家而言,更重要的还有社会的重组、制度的创新。所有后发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培育一个新的社会远比培育一个新的市场更重要,也更艰难。而没有这样一个新的社会,市场不可能稳固,国家不可能真正现代化,其国际地位也未必能赢得足够的尊重。在经历了近10年的衰败后,没有人能肯定,俄罗斯的这个进程将有奇迹发生。

经济的衰退直接影响到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的政治能量和军事实力。尽管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国际法的地位,尽管它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国之一,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仍主控着独联体地区的事务,尽管它保留了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技术和打击能力,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事实表明,这个昔日庞大帝国的“后裔”无论在主导世界和地区发展趋势方面、在其影响的辐射范围方面,还是在使用资源的成效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其国际地位和传统的影响范围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即使是在仍有相当份量的军事力量领域,俄罗斯的状况也十分不轻松。以往10年俄国部署的核潜艇从55艘减少到16艘,而美国却增加到70多艘。海军部队减少了80%,战略核武器维持在1 500枚都有困难。在谈到俄罗斯军事实力严重衰败的情况时,2001年5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说,俄罗斯军队现代武器和军事装备的拥有率不超过20%,而且还在继续减少。他说:“如果这种状况再持续五六年,我们的军队将进入博物馆,再也无力保卫祖国。”

在一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比准确的定位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了。只有准确的定位,才会有正确的政策,才可能获得正当的利益。所谓定位就是指这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力量状况、发展需要和国际格局判断,明确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角色定位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利益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原则、主要活动方向,而且还影响着国家内部的发展。显然,一个定位为地区性大国的国家在政策目标、利益范围、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方面,与一个世界性大国相比是有着巨大差别的。而且,由于辐射范围、参与程度的不同,这两种国家内部的政治思维、经济结构和军事准备情况也是不同的(参见表2)。在形成外交定位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是如何准确判断自己在世界力量格局中的位置、如何清楚地理解外部对自己的看法,是否能理智地对待任何虚拟的权利的诱惑。当然,所有的定位都只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发展阶段而言的。国家的发展或衰败、国际局势的变化等等都会改变角色的定位。我们在这里评估俄罗斯的力量状况正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具有关键性的问题:俄罗斯现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其国际定位的标准是什么。

西方学者克劳斯·诺尔把大国分成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两种类型:前者可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后者则有能力限制他国对自己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国际政治中,既能最大限度地对他国施加影响,又能将他国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且拥有向海外投放军事力量的意志与手段的国家,堪称全球大国。罗伯特·考克斯等国际政治学者指出,霸权国家应致力于“发现和捍卫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其他大国和平采纳、能与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兼容共存的世界秩序”,并通过游说诸大国达成共识的方式获得其在这一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当然,霸权国家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有意志、有能力向海外投放大量军队,对他国施加巨大压力,其霸权不能与他国分享。如果以这种指标来评判,今天的俄罗斯当然不属于代表当代世界最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而且其深重的危机正在把它推向第三世界的行列。

表 2

看待事务更多的是从全球的角度;积极地努力主导世界

发展趋势;在世界范围内能够获得一些势力的帮助

首要任务是致力于在周边创造稳定和可控制的环境,参

与世界性问题的解决,但对其发展方向难有根本性的

影响

也正因为准确定位自己在冷战后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新俄罗斯在最近10年里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艰难的选择。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莫斯科的民主派确信,走上新轨道的俄罗斯是能够很快加入最发达的民主国家行列的。然而,冷战后世界和地区发展的现实却给了这种浪漫情调以沉重的打击。俄罗斯大多数政治势力很快就将民族主义当作了广泛政治动员的资源,俄罗斯国内的气候也立即有了几乎180

度的大转弯,对加入西方集团的理想和“自动依附”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15 [15]。也就在这时,公众的自我意识中也出现了一种受到侮辱的大国主义综合症,即反复地强调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天赋使命,强调俄罗斯仍然是强国俱乐部的成员。政策的制定者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追随这种平民主义的逻辑。在叶利钦第二任期内,追求独立的强国地位成为俄罗斯外交的核心,建立以多极世界为原则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俄罗斯外交的努力方向。在民族主义和大国情调的影响下,在以后的相当时间里人们可以发现,莫斯科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与西方处在对立的位置。但是,民族主义在一定时间里固然可以成为团结国民的武器,但不是消除一切威胁的灵丹妙药。简单地处处说“不”与正确地维护国家利益也不能画等号。历史证明,把民族主义当做进行社会动员的关键资源往往不能持久。事实上,长期困绕俄罗斯外交的两对矛盾使其外交工作陷入了两难的状况:其一,力量衰微的现实与保持大国地位企图的矛盾;其二,争取良好外部环境以利国内转轨的需要与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各种挑战的矛盾。前者通过外交实践中的种种困难反映了力不从心的无奈。后者则折射出既要保持“独立性”,又怕刺激对方;既欲维护传统利益,又担心被隔绝于世界之外的两难局面。在这时,俄罗斯对外政策中依然有着太多的情绪化的成分(1992年后进行的调整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变化),对自己实际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就使它与世界主要力量之一——西方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怪圈:一旦西方不能、也不愿全面满足俄罗斯的最初理想,俄罗斯人就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和政府对内外政策作某些调整,西方就自然会加强对俄罗斯的怀疑和戒心;它们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更加强了俄罗斯对西方的不信任和敌视。俄罗斯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情调与现实国际作用的反差常常使它处在尴尬的境地。

这种情况在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也正是由于这种情况,90年代后半期的俄罗斯外交似“救火队”一般,几乎是疲于应付。莫斯科努力争取与世界主要国家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以此稳固其在国际政治中心地位的设想遇到了巨大的困难。2000年出台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也不得不承认,90年代初关于俄罗斯外部环境的一系列计划未能实现。后来有人准确地指出,俄罗斯在过去10年里外交的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外部世界了解不准确、对国家在世界中的位置认识不到位、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所造成的16 [16]。

其实,早就有人指出,俄罗斯外交应该学会在逆境中工作,应该有科尔查科夫17 [17]的等待精神:俄罗斯不生气,它在养精蓄锐18 [18]。外长伊万诺夫后来在充分肯定科尔查科夫外交思想的历史意义时也指出,克里木战争后俄国外交的调整对国家目前的状况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19 [19]。普京执政前后,俄罗斯外交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对前一阶段外交定位的反思。这些分析都指出,俄罗斯的许多重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在世界上都只占无足轻重的地位,它根本不可能拥有大国的实力。因此,俄罗斯应该承认自己地位和影响的衰落,集中精力关注自己的事,关注国家内部的发展;应当放弃自己追求虚无飘渺的大国地位的旧习惯,把外交政策只看作是使国家发展的一个手段20 [20]。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俄罗斯的决策者认为,“业已形成的国际局势要求对俄罗斯联邦外部的总体情况、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及其保障手段进行重新认识。”21 [21]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不能不重新调整22 [22]。新政权工作伊始就明确提出,俄罗斯要从国家现实的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这个利益就是内部发展高于一切。伊〖KG-*4〗·〖KG-*4〗伊万诺夫引用的沙俄总理彼得〖KG-*4〗·〖KG-*4〗斯托雷平的一句话可以视为新政权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请给我们20年外部和内部的安宁,您就将不认识俄罗斯。”23 [23]普京承认“俄罗斯正处于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可以说,最近200年~300年以来,俄罗斯第一次面临处于第二梯队国家,有时甚至是第三梯队国家的实际危险。”俄罗斯是拥有巨大国际影响潜力的国家,但它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于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在国家蜕变为地区性、而非世界性强国的情况下,在俄罗斯社会转型没有彻底摆脱危机的情况下,在俄罗斯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振兴经济,加强国力。

依据这样一种对俄罗斯国际地位的判断,普京政权要求,“俄罗斯联邦成功的外交政策应当建立在使其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保持合理平衡的基础之上。集中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及其他手段解决外交任务应看其是否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的实际需要,而参与国际事务应当真正有助于加强国家地位。”24 [24]在这个时期,俄罗斯外交要量力而行,不再关心和介入远离自己或与自己无关的事务,集中精力办自己的事;要注意与所有国家合作,不与任何国家对抗,尤其要注意与能向俄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的国家合作;处理国际问题要灵活变通,善于妥协。莫斯科强调,“在某个时段理智地有选择地‘与世隔绝’对国家可能是有利的:它可以让国家集中精力解决首要问题,积蓄人力和物力,把它们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25 [25]俄罗斯意识到,最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多极化的政策主张在两个方面遇到了挑战。首先,目前和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他力量中心都不可能拥有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力量,这也就使希冀的那种传统的各种力量相互制衡的设想难以实现。其次,俄罗斯推行多极化外交有可能在美国引起反感:后者判断,俄罗斯的企图是对现有的国

际体系和基本规则实行彻底的“革命”,从而恶化了俄罗斯最需要的与美国的关系。因此,出于政治考虑,莫斯科虽然在某些场合依然不放弃多极化的旗号,但更强调未来的世界秩序是“多层次、快速变化的”;多极化不是要争取上个世纪那种大国力量平衡,而是指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26 [26]。

另一方面,俄罗斯正试图在国际上表现为一个“正常国家”,即一方面追求合理的基本利益,更力争遵循国际普遍认可的公共利益和行为规则。实际上这是一种“搭便车”的政策。“搭便车”并不是成为附庸(事实上,如俄罗斯这样有着独特历史、广袤国土的国家是不可能依附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而是在尽可能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不挑战主导国家的地位,不追求彻底打破已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是以顺应国际主流的态度和政策,以便学会先进的管理制度、思想和国际行为方式,是力图与西方形成宏观的协调关系,在必要的妥协与斗争中寻找平衡。

普京的外交调整在“9·11”事件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核心就是争取利用新的战略利益契合点,突破俄美关系的僵持局面并改善两国关系,以便尽可能地争取到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2001年11月22日,普京在议会两院国际事务委员会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对新方针做了定性。他强调,俄美关系现在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认为两国关系的变化只是最近事态引起的战术性考虑,那就大错特错了”。

普京的“搭便车”政策能否成功,俄罗斯外交是否能避免过去10年的摇摆、实现自己的构想依然有待实践的考验。

外交从来就不是“单行线”,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大国,一方面,其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采取何种政策又是对外部世界状态的一种反应,是与其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在其政策选择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美国的对俄政策和美国的整体外交政策。杜马外交委员会主席德米特里·罗戈津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阿列克斯·阿尔巴托夫对此十分清楚。他们说,〖HTH〗如果〖HT〗俄美关系能够顺利发展,〖HTH〗如果〖HT〗美国在处理全球和地区问题时能够照顾俄罗斯的利益,并与之保持合作态度,美国军队进入中亚就不会在莫斯科引起大的震动27 [27]。而这个“如果”的前景却未必那么光明。人们还注意到,俄罗斯的决策者和有影响的政治力量并不完全认同普京在“9·11”事件后的政策。先有谢尔盖·伊万诺夫在美军进入中亚问题上与总统的政策有分歧;后有伊戈尔·伊万诺夫在美国军事人员抵达格鲁吉亚问题上与总统的表态有出入。更有消息说,莫斯科的许多政治家、高级军官和战略学家一再警告政府避免重蹈戈尔巴乔夫“一厢情愿”亲美外交的覆辙。在理想的预期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俄罗斯依然有重新修改政策的可能。

在讨论俄罗斯外交和安全的未来时必须要指出,对俄罗斯安全威胁最大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它自己。今天它所面临的几乎所有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威胁都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即国内的混乱和国力的衰微。正如普京总统所说:“一个被软弱和贫穷所主宰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大国的威力的。该明白了,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的富裕程度以及我们新的权利全都直接取决于我们能否成功地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28 [28]显然,一个集中了35%的世界资源、一半以上的战略资源,其总价值应使其国民比美国人富裕3~5倍,比西欧富裕10~15倍的29 [29]俄罗斯,一个拥有广袤的国土和具有良好素质的劳动力的国家跌落到今天这种状况,可能不是任何外力所促使的。因此,欲消除对国家安全各个方面的威胁,欲巩固和加强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包括要实现对外政策构想的种种目标,最关键的是俄罗斯要尽快摆脱危机,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建立能够整合其所有潜力的制度体系并使之有效地运行。改变自己是俄罗斯力量的源头,也是其改变世界的前提。而如果这些它不能完成,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再现一个苏联。毫无疑问,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目标、活动方式、主要活动领域都取决于这个国家的转轨进程和进展。

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关的、或者说是比现实和潜在利益更深层次的、形而上学的因素——国民的心理状况,即国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他们在与其他国际大家庭成员交往时的心态。遗憾的是,在过去10年里,虽然历届政府在政策上都以对外开放为导向,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在与世界接近,但是就国民心态的层面而言,总体上封闭的心态并未有大的改善。甚至政府的高级官员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未必更好些。而这可能更集中表现在经济方面。据统计,在俄罗斯96%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愿意公开分配股权和转换所有权以得到外部资金30 [30]。这样,在俄罗斯发展道路上可怕的障碍不是资本短缺,而是封闭的心态。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外部文明、对外交流有更积极的态度,如果对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没有更进取的精神,国家的力量在封闭状态下就不会有根本的提高。外部世界对封闭的俄罗斯也将缺乏明确和积极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安全未必能有良好的保障。俄罗斯有必要放弃某些不合时宜的自负,有必要加强学习和增强自我改造的能力,有必要具备成熟民族心态,坚持不仅在政策上,而且在心理上以一种开放、融合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才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最近几年里,俄罗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但是,各方似乎首先关注的是入世后可能解决的某些产品遭歧视的问题。考虑到市场开放后巨大的冲击力,仅将入世的目标定位为每年扩大几十亿的出口额似乎有些“得不偿失”。事实上,参与全球化进程即是一国经济成长的结果,也是培育成熟社会的动力。因此,融入世界主流经济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将促使俄罗斯更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改革。这里指的是:政权立法和执法逐步符合国际规则,创造通行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31[1]〔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俄罗斯重振雄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章。

32[2]弗·普京:《21世纪的头10年》,俄新社1999年12月27日。

33[3]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也发表了自己的关于世界主要七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评估的报告。其中关于俄罗斯的结论是: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接近美国的40%。

34[4]这八大要素是: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开发能力和国民素质。35[5]资料来源是洛桑管理与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这些年参评的国家包括三类,即工业化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转轨国家。

36[6]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评价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素中,科技开发能力这些年一直是俄罗斯最具有竞争实力的一项。其中的几个具体指标(如全社会教育水平状况、科研机构数量、从业的科技人员数量等)俄罗斯甚至还进入了前20位。

37[7]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报告:《越出危险线:关于经济安全现状和今后的经济政策》,〔俄〕《独立报》1996年12月19日。38[8]В.Д.安得利亚诺夫:《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2000年第3期。

39[9]以上两项指标按1999年的标准计算,前者为1.5万亿美元,后者为6千亿美元。

40[10]谢尔盖·罗戈夫:《俄罗斯将左右全世界?》,〔俄〕《独立报》1999年12月11日。

41[11]В.奥勃列斯基:《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俄罗斯》,〔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1年第3期。

42[12]Ю.库列科夫、В.波波夫:《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俄〕《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43[13]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报告:《俄罗斯对外政策面临21世纪的挑战》。

44[14]这四个国家是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参见В.М.古德罗夫:《21世纪初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0年第5期。

45[15]关于这个方面,国内学者已作了充分的阐述。参见李静杰、郑羽主编的《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和薛刚、姜毅主编的《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16]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报告:《俄罗斯对外政策面临21世纪的挑战》。

47[17]阿·科尔查科夫在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出任俄国外交大臣,他向沙皇提出了改革外交的主张,即外交要首先服务于国家内部的改革、积聚力量,俄国在无力使用军事手段的条件下,应更多地依靠外交技巧恢复欧洲均势。

48[18]维·安菲洛夫:《俄罗斯在集聚力量》,〔俄〕《独立报》1998年4月28日。

49[19]伊·伊万诺夫:《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创新与继承》,〔俄〕《独立报》网络版2001年6月15日。

50[20]参见德米特里·特列宁:《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方案》,〔俄〕《独立报》2000年2月17日;谢尔盖·卡拉甘诺夫:《新对外政策》,〔俄〕《莫斯科新闻》周刊2000年第8期和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报告:《俄罗斯对外政策面临21世纪的挑战》。51[21]《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俄新社2000年7月11日。

52[22]普京外交政策调整情况在郑羽和许志新先生的研究中已有较系统的总结。

53[23]伊·伊万诺夫:《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创新与继承》,〔俄〕《独立报》网络版2001年6月15日。

54[24]《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俄新社2000年7月11日。

55[25]爱德华·巴塔洛夫、维克托·克列梅纽克:《俄罗斯与美国:朋友?对手?伙伴?》,〔俄〕《独立报》2001年10月6日。56[26]关于多极化主张潜台词最丰富的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那份报告。

57[27]上述二官员2002年1月17日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访谈录,题为《如果俄罗斯与美国保持伙伴关系》。

58[28]《普京致俄罗斯选民的公开信》,〔俄〕《消息报》2000年2月25日。

59[29]И.古达洛夫:《经济奇迹的自我模式》,〔俄〕《独立报》1998年10月8日。

60[30]В.康德拉季耶夫:《俄罗斯竞争力的宏观经济问题》,〔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1年第3期。

论文题目:普京政府的外交风格及特点 内容摘要:普京领导的普京政府外交以大国定位为核心,以国家利益为基础,以创造复苏经济的国际环境为首要任务,以建立多极化世界为目标,采取灵活务实的风格,坚持全方位平衡外交,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普京政府外交风格和特点 最近在新闻上可能都可以看到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天然气的谈判,其中普京总统的一句话被大家所熟知“在谈判中被中国喝了不少血,中国人是了不起的谈判者。”可见,中国与俄罗斯将会有长期的合作。中国人对于普京总统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是他的粉丝,而他在本国的人气也非常高,在连任两届俄罗斯总统后,又任总理,并在2012年再次当选总统,而俄罗斯总统的任期已是六年。在普京当政的这么多年里,俄罗斯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他带领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俄罗斯经济已濒临崩溃,所以,俄罗斯外交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俄罗斯的稳步发展、经济的振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利推行民主改革、巩固宪法制度以及维护人权与自由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普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 奉行与国家实力和需要相适应的外交政策, 突出外交为发展国家经济服务的目的, 强调外交为内政服务。正如普里马科夫后来总结的那样:“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 俄罗斯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捍卫国家利益。”[2]

可以看出,与以往的俄罗斯外交相比,普京政府的外交极具风格和特色。学术界对此也多有关注和研究,从大家的总结来看,普京政府的外交有这样的特点:1.鲜明的俄罗斯大国定位2.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3.能源和军事两大支柱4.“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的外交关。 大国的定位是普京外交的核心理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普京外交的“灵魂”所在,俄罗斯外交的其他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它。而国际定位实际上是俄外交方向的定位,它关系到俄在国际上将走什么道路、扮演什么角色、选择什么目标。所以对俄罗斯定位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早在上任伊始,普京就曾明确指出:“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做一个不反对国际社会,不反对别的强国,而是与其共存的强国。”在冷战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俄选择大国定位就意味着它在国际体系中的独立角色和独立的对外政策,而非大国定位则意味着依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结构,采取“搭便车”的对外战略。从普京对待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在反恐方面的动作等都可体现这一定位。从2005年开始,俄外交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就是这一年,俄推出了“主权民主”概念,拒绝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追随西方;宣称将按照自己的原则构筑国际关系;在独联体地区推行新的政策;大力推行能源外交;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抗争;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努力推进亚太外交,等等。俄罗斯提高了“嗓门”,开始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不仅在外交上、而且在军事上正面交锋。至此,俄罗斯已经以大国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多极化一直是普京政府的主张,尤其是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借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又在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之下,一意孤行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至此,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普京选择了坚持多极化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放弃与美国全球对峙,构建周边“稳定弧”;坚持多极化目标,反对美国单极企图。2007年3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了由俄最权威的官方和学术研究机构联合撰写的《俄罗斯外交概述》,宣称“单极世界的神话在伊拉克已经彻底破产”,建立多极世界结构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正在成熟。可见,坚持世界格局多极化贯穿普京外交的始终,是普京外交的重要理念及重要特征之一。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1/ 3 的天然气和1/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5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 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两年前,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专家拉迪预言,“2004年,中国将成为在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经济。” 他指出,中国的贸易迅速增长,对亚洲造成尤其重大的影响。 拉迪说:“其他亚洲国家认识到中国是它们的头号出口市场,又因为中国的进口增长也很快,所以中国对亚洲国家,包括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经济增长,起了重大作用。” 正因为近十年中国在区域和国际经济、贸易和外交层面的角色日益显赫,打破了国际间原有的势力均衡,由此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中国威胁论是其中最明确的一种。 未知数但是,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室的东北亚事务专家季北慈认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因为还有不少未知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国际社会和中国是否能互相容纳和适应对方。 他说:“世界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国际间出现一个新的力量时,有时会造成破坏,因为现有体系中的力量需要接纳和适应新的力量,而新的力量,现在是中国,显然要寻求更大的影响力,要扮演更大的角色。至少历史表明这个过程不会一直顺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籽棉、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实现了粮食和食品自给自足、供需基本平衡的良好局面,充分保证满足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3. 货物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8.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0.6%)。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6%,首次取代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的8%,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2.7%)。

第八章俄罗斯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最早出现的地区经济集团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2、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答案:C 3、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4、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90年12月 B、1991年8 C、1991年12月 D、1992年2月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治路线是()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 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 答案:C 6、俄罗斯与欧盟主要国家发展关系中倡导的是:( ) A、一致抗美 B、逐渐取消北约 C、共建大欧洲 D、领导欧洲 答案:C 7、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B、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C、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D 8、“八一九事件”爆发的直接动因是() A、车臣武装叛乱分子的分裂活动。 B、签署新联盟条约 C、波罗的海三国宣告独立 D、总统大选 答案:C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 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B 10、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多数东欧中亚国家开始经济转型时采用的主要方式是() A、渐进式转型方式 B、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 C、混合式转型方式 D、全面私有化的形式 答案:B 11、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答案:B 12、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答案:A 13、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B 14、提出“三和路线”的苏共领导人是( )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 摘要: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 30年来, 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 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中国国际地位重要影响世界发展国际事务国际格局 正文: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也亟待了解中国。 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嬗变。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然,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奇迹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这 30年来,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

全球化与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刘 军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关键词】 俄罗斯 全球化 外交政策 【作者简介】 刘军,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200062) 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从而也影响着各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苏联8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来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无不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俄罗斯对全球化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一种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叶利钦时期是从一种幼稚型的亲美主义转向反全球化,那么,普京则是一种务实型的全球主义。 一 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幻想型的全球主义是指不切实际地将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关系的改革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联系起来,幻想通过全球化作为媒介来实现政治经济体制及对外政策的根本变革。幻想型的全球主义忽视了本国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实际与全球化内在要求之间的距离,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甚至单方面牺牲国家利益来试图求得通向全球化的渠道,因而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越客观环境的目标,其结果是国家本身被吞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戈尔巴乔夫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对外政策新思维的产生说到底是全球化影响的产物。从经济方面看,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相互依存论与世界市场论。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封闭隔绝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苏联经济必须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与国际经济组织如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他说:“在当代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闭关锁国、思想封闭,与全球发展隔绝的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1在推进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大力呼吁要走出自给自足,参与国际分工。他还提出世界市场是苏联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并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苏联经济融入世界市场o。 融入全球经济需要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制度性的联系。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实践就是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始建立制度性的联系。1991年6月5日,戈尔巴乔夫在奥斯陆诺贝尔获奖演讲上提出,为了解决苏联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有必要 1 o同上,第1046~1057页。 米?谢?戈尔巴乔夫著,述等译:《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第720页。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刑广程、王伟 2011-03-11 21:43:47 来源:《学理论》2008年第2期 [ 摘要]普京执政以来, 加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巩固了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恢复了国防和军备实力, 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发展新思路。按照普京的“治国方略”, 未来的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应确立权威地位, 军事装备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多样化。重点要优先解决好人民生活质量问题和人口健康问题, 实现俄罗斯的强国理想。 [ 关键词]俄罗斯发展战略治国方略 [ 作者简介]刑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王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 “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是普京在2000年任总统时对俄罗斯的评价。当时他为俄罗斯复兴勾画了一个这样的蓝图: 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重塑俄罗斯价值观, 建立强大的国家, 发展有效的经济。 光阴荏苒, 时近八年, 普京实现强国理想的“治国方略”也逐渐清晰,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强大垂直权力体系; 加强法制和社会秩序; 有计划地打击寡头, 加强国家对大资本和大型工业企业的控制; 整顿金融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推行旨在加强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巩固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同西方国家接近, 确保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核心利益, 维护俄罗斯在其他地区的应得利益。三是恢复俄

罗斯的国防和军备实力, 建立强大的职业化军队。四是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新思想。五是发展有限的民主政治、公民权利和自由。 普京认为, 近年来的政策“主要致力于消除国家体制和社会领域内的失衡”。①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的长期调查显示, 普京执政以来的政策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 按上述顺序排列, 认可度达到了81%~65%。②2008年, 普京将结束其第二任总统任期, 受宪法所限, 普京将不再谋求第三次连任。但是, 目前俄罗斯政治却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第一, 普京在俄罗斯政坛影响 力随着离任日期临近而日益巨大, 社会声望愈来愈高, 权力资源充盈丰厚。各种反普京的力量,包括前寡头势力虽然暗流涌动, 但对普京均构不成现实的威胁, 俄政坛没有与普京相竞争的独立政治力量和政治领袖。普京“无法”离任的炽热氛围将导致2008年的“接班人困境”。第二, 普京明确表示不谋求连任, 但从未表示会离开俄罗斯政坛。他表示, 将珍惜社会对他的期待, 并愿意继续为国家服务。这就不排除他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施加影响力, 这将使下一位总统陷入普京的“权力磁场”。 在苏联历史上, 最高领导人的合理更替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国家最高领袖 更替呈不规则状态。叶利钦作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表面上遵守了宪法秩序, 但实际上却是一次巧妙地“违规”操作: 以提前离职的方式启动了权力交接的应急程序, 保证总统接力棒传到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手中, 然后通过一系列人事安 排使实际权力得到延续。 目前来看, 普京为权力顺利交接也进行了缜密的人事安排, 并准备了一套 保障程序。这套程序和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 执行普京战略的人将是权力接班人。“治国方略”的延续, 一方面可以使普京保持对俄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如何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也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字:国际地位、挑战、机遇、力量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1.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 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 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 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 2.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 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 3.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 4.“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1.美国: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当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不仅离不开中国,更需要中国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欧洲: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接受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同时,开始对中国“讲条件”。 3.周边国家:高度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积极作用,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 4.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关注度日益上升,把中国发展当作自身新机遇,同时也担心竞争的一面。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与挑战 1.全面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不可或缺的因素。近些年来,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国际上有各种不同的论调,有所谓“中国国际地位下降论”,“中国必然发生质变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前途未卜论”,“中国无足轻重论”等。这些论调在国内也有—定的或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有个客观的、全面的、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经济上,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军事上,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J-10,j-20等武器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政治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与强大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国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冲突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中国始终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在第三世界享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科技、文化上,航天活动、巨型计算机等极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国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孔子学院数量不断增加。 二、中国的国际作用 其一,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了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二,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中,中国以一个主持正义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近年来,中国与各国携手致力于解决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共同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扮演了十分活跃、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类问题领域,中国倡导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和合作,反对利用人权干涉内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中国反对动辄采取制裁和使用武力,主张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地区冲突和争端,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在世界维和问题上,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中国积极和各国展开合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积极提出自己有关看法。在国际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对中国有较高的期待。 虽然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国际作用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国际身份,要意识到我们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仍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过国民生活水平。只有这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还会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还会不断增大,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小学生对目前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地位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风貌。 我对目前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我国的自身发展,二是国际世界的影响。 我国自身的发展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分不开的。我国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其战略地位和国际作用凸现。 在2008年这个每个中国人都难忘的日子,2008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我国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采,让世界感受中国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面貌和充满无限活力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为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这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紧密联系的。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我国带来了新气息。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些都在向世界宣示国家及人民的新形象。 在2008年,我国经历了大悲大喜,京奥“神七”开盛世,地裂冰封振国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神舟

七号”的成功发射揭开了航天事业新的篇章,均显示着中国国力的晋升新阶。 大雪灾、大地震的发生,不仅没有打倒中国人民,反而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心,世界各地纷纷伸出援救之手,中华人民一起度过难关的精神又一次让世界震撼了。 总之,无论是悲是喜,均令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得到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国际世界的影响 在国际世界中,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有史以来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只有解决好自身的发展问题才能更好的在世界上承担更大的责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也承担了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 总所周知,国际世界变化莫测,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给世界造成了经济衰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为了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国抓住了机遇大胆的迎接挑战,进一步的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我国面对急剧变化而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国固然不能悲观或盲目乐观,我们应该采取国家战略,极富智慧地统领着全局。中国的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但是外部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

试析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 蒋莉、刘桂玲、李东 2011-03-07 11:10:19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从笼统模糊到具体清晰,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俄独立初期,叶利钦一味追求融入西方,推行全盘西靠的发展战略,致使俄国家发展失去独立性和主动性。普京执政后,提出了要走符合俄国情的“强国战略”,目标是振兴俄罗斯经济,恢复俄世界强国地位。从目前看,普京的发展思路与俄罗斯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赢得了国内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未来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俄国内反对派的掣肘,以及西方的不满、担心和阻挠,必将使普京的强国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 [关键词]俄罗斯普京国家发展战略 [作者介绍]蒋莉,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副研究员;刘桂玲,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李东,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助理研究员。 俄罗斯独立后的国家发展方向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叶利钦的全盘西靠到普京的“强国战略”,俄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重大调整和不断演化,并逐渐明晰。本文将在梳理俄国家发展战略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普京“强国战略”的内涵,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基本判断。 一、俄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 俄罗斯独立初期,全国上下在选择何种国家政体和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争论不休,俄领导层内部在国家定位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俄当时的政治倾向看,主要存在左、中、右三派主张。代表左派的主要是共产党人,也被称为

保守派,他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苏共70年的专制统治使苏联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因此俄多数民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支持者仅为原苏共坚定追随者、部分前苏联领导人和持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阶层。代表中间派的是各种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他们主张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但俄罗斯是个易走极端的民族,中间力量历来难有市场,因此其支持者数量极其有限。代表右派的主要是激进民主派和部分民族主义势力,他们坚决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右派势力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拥有相当高的支持率。对于刚刚摆脱旧体制的俄广大民众来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和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仿佛俄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国家前景将一片光明。[1]俄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绪,对本身就具有颠覆性格的叶利钦总统的政治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选择了西式民主自由的国家发展道路,即全盘西靠战略。 首先,搞政治民主化,实行三权分立。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表示要与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彻底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变。叶利钦更是打算把“民主体制”推向极致:在政治上建立西式民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从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过渡,[2]并引进西方宪政制度的法治、主权在民、自由和民主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等基本原则。叶利钦在积极推动俄政体三权分立的同时,主张“实行总统制”。[3]因为俄罗斯当时正处于全面转型阶段;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十分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实行议会制的条件显然不具备。叶利钦希望通过扩大行政权力来控制局势,推行经济改革,最终实现国家复兴。 1993年4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新宪法草案将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式国家权力体制固定下来。俄总统新闻秘书科斯季科夫称,这一结果意味着俄罗斯将恢复成这样一个国家:具有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发达的联邦制,

中国国际地位的评价 摘要:文章首先的分析了国际地位的内涵,其次分析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地区大国,现存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最后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国际地位;中国;界定;变化原因 前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是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一、国际地位的内涵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足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1]衡和评估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自身相比与其他国家有多少领先的优势,即国家实力。二是看世界体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国家实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和整体反映。当今的国际地位是过去努力发展的结果,也足未来发展的基础。国际地位的提高一方面要不断的增强国家实力,一方面要顺应世界体系发展的趋势,争取在各个方面超越其它国家。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

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和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二是外部世界。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如何解读和把握这种变化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和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和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

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总的看,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中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世界怎样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人们在感叹中国奇迹的同时,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走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日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人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解决当今世界的国际问题都需要中国的参和。 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