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方案优化分析

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

方案优化分析

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在入院时未处于潜伏期而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相比,HAP多数为定植菌和多重耐药(MDR)病原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革兰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引起HAP常见的MDR 革兰阴性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具有固有的耐药性,抗感染治疗策略复杂。在临床治疗时,除了选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外,按照抗菌药物PK/Pd理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拟通过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HAP病例,基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治疗方案优化,探讨抗菌药物PK/PD理论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优化中的指导意义。

二、病例内容简介

患者,男性,96岁,体重60kg,主因间断性发热、咳嗽、咳痰2个月余入院。患者2010年8月20日突发意识模糊、左侧口角歪斜伴肢体力弱,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行颅脑CT示:脑栓塞;肺部CT示:双肺斑片状阴影,双侧胸腔积液;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肺部感染、双侧胸腔积液”,给予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病情趋于平稳。9月8日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左右,伴有咳

嗽,不能自主排痰,经口鼻吸痰可吸出大量白色黏痰,转入当地医院呼吸内科治疗。期间痰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间断予以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住院期间因多次痰栓窒息导致再次发热,体温最高38.9℃,予以激素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2010年11月18日为进一步诊疗入院。

既往史:肺结核病史(治疗不详);睡眠障碍30年,长期服用安眠药;冠心病、房颤病史30年;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检查:体温36.6℃,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80mmHg,双肺下叶呼吸音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7.49×109/L,中性粒细胞 0.76,CRP 2.45ng/dl。血生化:血清白蛋白 28.9g/L,肌酐148.1μmol/L,尿素氮20.17mmol/L,钾3.31mmol/L,脑利钠肽前体15416pg/ml。胸部CT:双肺下叶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双侧胸腔积液。

入院诊断:①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②双侧胸腔积液性质待查;

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④心律失常,永久性房颤;⑤心源性脑栓塞。

三、主要治疗经过及典型事件

患者高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需鼻饲饮食,近3个月以来完全卧床,自主排痰能力差,多次痰液堵塞窒息,并致发热,吸入性肺炎可能性大。入院后治疗上主要给予哌拉西林/舒巴

坦、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辅以祛痰、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入院第9天,患者体温正常,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有所降低,提示抗感染治疗有效,但仍有咳嗽,痰量多,无法自主排痰。此外考虑患者高龄、一般状况仍不佳且痰培养多次提示为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上加用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每天1次抗铜绿假单胞

菌治疗。根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为浓度依赖性,但不同品种的给药间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故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讨环丙沙星治疗方案优化。

四、讨论

(一)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原则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耐药率高、耐药机制复杂。近年来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年下降,美国感染疾病协会(IDSA)及我国2005年ATS建议,对于铜绿假单胞菌

原则上双药联合治疗,通常以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哌拉西林/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假单胞活性的头孢

菌素等)为基础,联合氨基糖苷类或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最强,该患者多次痰培养提示为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使用了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环

丙沙星注射液,治疗方案符合目前铜绿假单胞菌需双药联合的治疗原则。

(二)环丙沙星给药方案合理性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PK/PD理

环丙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在多数组织中浓度高于血浓度、杀菌能力强、抗菌谱广的特点,尤其对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抗菌活性强。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说明书提及:静脉给药后50%~70%的药物以原形从尿液排出,约14%经胆汁及粪便排出。消除半衰期为5~6小时,肾功能减退时延长。推荐

成人日剂量为0.2~0.4g,严重感染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加大剂量至0.8~1.2g/d。国外的文献指出环丙沙星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时的剂量为0.4g,每8小时1次。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乳酸环丙沙星

氯化钠注射液推荐的起始和维持剂量为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

参考常规剂量;肌酐清除率为5~29ml/min时,使用剂量为0.2~0.4g 每18~24小时。

根据抗菌药物PK/PD研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属于浓度依赖性,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同样取决于Cmax/MIC和AUC0~24h/MIC,而与

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在一项静脉注射环丙沙星治疗64名院内获得

性G-菌肺炎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中,当AUC0~24h/MIC<125时,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仅为42%和26%,而当AUC0~24h/MIC>125时,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和82%。

此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氨基苷类抗生素虽然同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但在日剂量给药间隔和不良反应相关性方面存在差异。耳、肾细胞对氨基糖苷类的摄取具有饱和性,增加药物浓度不会再增加摄

取量,一日多次或持续静脉滴注时,尽管Cmax相对较低,但维持时间长,有较高比例的药物被肾皮质所摄取,易造成蓄积中毒。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应呈浓度依赖性,但日剂量单次应用于这类药物存在一定的争议,临床给药间隔时间可参考t1/2、PAE、Cmax/MIC、AUC0~24h/MIC。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仅通过了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的单次给药。鉴于环丙沙星的半衰期相对其他氟喹诺酮类品种相对较短,及毒性反应呈浓度依赖性的特点,给药间隔时间应为日剂量分2~3次给药。

综合上述文献,患者为96岁老年男性,痰培养多次提示为铜绿假单胞菌,鉴于其血肌酐为148.1μmol/L,经计算其肌酐清除率为21.79ml/min,小于30ml/min,根据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使用说明书,使用的最大日剂量为0.4g,每18~24小时给药一次。按照抗菌药物PK/PD理论和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说明书相关要求,该患者环丙沙星的日剂量和给药频次基本合理。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对抗菌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理论的深入研究,PK/PD 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根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制订和点评临床抗菌药物用药方案,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细菌耐药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陈新谦.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93.

2.王睿.抗菌药物PK/PD参数对合理设计给药方案的意义.中国

药物应用与监测,2004,4:9-11.

3.Forrest A,Nix D,Ballow C,et al.Pharmacodynamic of intravenous ciprofloxacin inseriously ill

patients.Antimicrobial Agents Chemother,1993,37:1073-1081.

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情况分析

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情况分析目的了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方法细菌的鉴定 及药敏试验均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微生物鉴定与药敏系统,选择经VITEK-2测定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136株及对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株)134株,统计分析两者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奇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几种临床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结果耐药株对以上6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分别为:丁胺卡那20.6%、庆大霉素19.1%、头孢他啶/阿奇霉素70.6%、头孢他啶27.9%、哌拉西林63.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2.1%;而敏感株对此6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则分别为32.8%、68.7%、92.5%、65.7%、88.1%和89.6%,明显高于耐药株。经x2检验,除丁胺卡那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其余5种抗生素的敏感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头孢他啶/阿奇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是较好的选择,而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及单独使用头孢他啶则不推荐。 标签: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敏感 Resistance analy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sisting to imipenem LI?Xiaojing1??CHEN?Wujia2??ZHONG?Yanling3 1.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447,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Panyu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1400,China; 3.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ation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dical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sisting to imipenem. Methods 136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sisting to imipenem were identified and performed the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 by VITKE-2 system.The antibiotic included amikacin, gentamycin, ceftazidime ceftazidime/azithromycin piperacillin, piperacillin/tazobactam. To analyze the medical resistance of 134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ensitive to imipenem in contrast. Results The rates of sensitivity to these six kinds of antibiotics were amikacin 20.6%, gentamycin 19.1%, ceftazidime/azithromycin 70.6%, ceftazidime 27.9%, piperacillin 63.2%, piperacillin/tazobactam 72.1% respectively. These sensitivity rates were apparently lower than the rates of the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ensitive to imipenem which were 32.8%,68.7%,92.5%,65.7%,88.1% and 89.6% respectively.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uring the five kinds of antibiotics (P<0.05) except amikacin (P>0.05) between two kinds of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onclusion Ceftazidime/azithromycin,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piperacillin would have better effect in treating the infection arous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resisting to imipenem. But amikacin,gentamycin and ceftazidime are not recommended. [Key words] Imipenem;Pseudomonas aeruginosa;Antibiotics resistance;Antibiotic sensitivity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尤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2022版)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2022 版) 缩写:PA:铜绿假单胞菌;CAP:社区获得性肺炎;HAP:医院获得性肺炎;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CRPA: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TR-PA:难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F:囊性纤维化。 1、铜绿假单胞菌(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目标(1)治疗目标:包括清除病原体、消除炎症、缓解症状和保护肺功能等。治疗终点应基于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体检查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2)对于 PA 引起的CAP 和 HAP 等急性感染,治疗目标包括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感染部位的病原菌清除,后期影像学随访病灶明显消散。(3)对于PA 引起的慢性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目标除了改善症状、尽可能清除PA 以外,还包括减少后续的急性加重风险,维持或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2、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1)基于临床特征和药敏检测结果,选择抗PA 活性强的抗菌药物,进行单药或联合治疗。对于MDR-PA 下呼吸道感染如存在敏感药物且其肺内药物分布充分,可予以单药治疗,否则应选择抗PA 活性较强的药物联合治疗。对于DTR-PA 感染或结构性肺病的PA 慢性感染,吸入抗菌药物可作为静脉或口服治疗的补充。(2)根据药PK/PD理论选择充分的给药剂量、频次和恰当的用药方式。治疗PA 感染的抗菌药物剂量通常高于治疗其他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剂量。在达到治疗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附加损害,避免形成定植菌,减少产生治疗相关的耐药菌。(3)在抗 PA 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疗效和 PA 耐药状况,并根据疗效和耐药性的变化合理调整抗菌药物。(4)重视气道廓清、改善氧合、营养支持和保护脏器功能等抗感染以外的综合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最新治疗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耐药率高 、耐药机制复杂,所致感染可供选择的抗菌药少,治疗极为困难。通常以一种β-内酰胺类抗 生素(酰脲类青霉素,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为基础,联合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进行治疗,但细菌清除率低,临床疗效尚待改进。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开发新的抗铜绿假单胞 菌药物。目前已经涌现出多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更为有效的抗菌药。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以哌拉西林为代表的酰脲类青霉素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但由于抗菌活性低(仅 为头孢他啶的1/2~1/4)和耐药率高,临床应用受限。近年经过结构改造出现了一些仅针 对革兰氏阴性菌的窄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其中6α-甲酰胺基青霉素福米西林(fomidacillin ,BRL36650)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较强(MIC90≤2 mg/L),强于哌拉西林、氨曲南和头 孢他啶;有较好的酶稳定性,对质粒介导的TEM-1、TEM-2、OXA-2、PSE-4、SHV-1和染色体介导的Sabath-Abraham酶稳定,其临床价值正在评价。 第四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是经典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但活性仍不尽人意,且 耐药菌株迅速增加。一些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增强或对目前耐药菌株有效的第四代头孢菌素 已经涌现,部分品种已用于临床。 头孢瑞南头孢瑞南(cefluprenam,E-1077)是在头孢母核的3-位引入丙烯氨基, 7-位侧链引入氟甲氧亚氨基而获得的新注射用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较头孢他啶 和头孢匹罗强约2~4倍。已完成的临床研究证实为有效的抗铜绿假单胞菌药。 头孢克定头孢克定(cefclidin,E-1040)是目前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最强的第四 代头孢菌素之一。其体外活性较头孢他啶强4~16倍,且对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耐药株高度敏 感(MIC90分别为6.25和3.13 mg/L。较其它第四代头孢菌素活性增强的原因在于其不仅对染 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稳定,而且亲水性好、对细菌细胞膜穿透性增强。 含儿茶酚的第四代头孢菌素含儿茶酚取代基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是开发研究的热点, 有被称为"第五代"之势。其中GR69153、LB10522、Ro09-1428、Ro09-1227和RU-59863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增强且对耐药菌株更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有:(1)通过依赖tonB的铁 转运系统进行跨膜转运,绕过了抗生素摄取的渗透屏障;(2)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GR69 153 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约为头孢地啶的2~4倍,而LB10522的活性是头孢他啶的16~32 倍且药物动力学特性好以及酶诱导活性低。约99%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Ro09-1428敏 感;且因其对PBP3亲和力更好,所以体外活性极为出色,远强于头孢他啶,稍强于头孢克定 。RU-59863对β-内酰胺酶很稳定,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活性较强(MIC900.5mg/L),耐 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头孢他啶的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株也对其高度敏感,有望成为 治疗难治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碳青霉烯类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不动杆菌治疗策略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 石岩刘大为教授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其中,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多重耐药株(MDR),因其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我们可能面临着无药可治的局面,故而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篇仅就其耐药发展趋势、治疗选择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不动杆菌耐药发展趋势 不动杆菌属是一种非发酵糖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它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中,在高危人群中可引发严重的感染。同时不动杆菌属耐药机制复杂,易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又因其生命力强,可长期在医院内定植,易造成感染的爆发流行,故人们更加关注该菌的耐药趋势及引发的感染。自1991年纽约首次爆发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后,该菌的耐药日益严重。2000年,来自SENTRY的调查显示,该菌对一线药物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从2%上升至46%~54%[1]。这一事件成为全球性的标志事件。此后该菌的耐药性仍在飞速进展,1998年台湾国立大学医院分离出对目前常规检测的药物全耐药的不动杆菌,称之为泛耐药菌(PDR-Ab)。自此这一菌株在全球迅速增加。 该菌的耐药并非偶然,它与细菌耐药变迁的总体趋势一致。目前研究认为获得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干预强度、免疫力、基础心肺功能、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使用等有关,这些决定了它在院内的分布以ICU、血液、移植、烧伤等病房多见。它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脑膜炎等,其中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已越来越受临床的关注。 该菌耐药变迁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将意味着同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不仅如此,随着PDR-Ab的出现,将有可能把我们真正推向无药可治的地步[ 2-4 ],故近年来掀起了如何应对这一严峻挑战的热潮。 所谓多重耐药株,是指对常用的7类抗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包括: 抗假单孢

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方案优化分析

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 方案优化分析 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在入院时未处于潜伏期而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相比,HAP多数为定植菌和多重耐药(MDR)病原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革兰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引起HAP常见的MDR 革兰阴性菌,对许多抗菌药物具有固有的耐药性,抗感染治疗策略复杂。在临床治疗时,除了选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外,按照抗菌药物PK/Pd理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拟通过一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HAP病例,基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治疗方案优化,探讨抗菌药物PK/PD理论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优化中的指导意义。 二、病例内容简介 患者,男性,96岁,体重60kg,主因间断性发热、咳嗽、咳痰2个月余入院。患者2010年8月20日突发意识模糊、左侧口角歪斜伴肢体力弱,于当地医院神经内科行颅脑CT示:脑栓塞;肺部CT示:双肺斑片状阴影,双侧胸腔积液;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肺部感染、双侧胸腔积液”,给予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病情趋于平稳。9月8日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左右,伴有咳

嗽,不能自主排痰,经口鼻吸痰可吸出大量白色黏痰,转入当地医院呼吸内科治疗。期间痰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间断予以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住院期间因多次痰栓窒息导致再次发热,体温最高38.9℃,予以激素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2010年11月18日为进一步诊疗入院。 既往史:肺结核病史(治疗不详);睡眠障碍30年,长期服用安眠药;冠心病、房颤病史30年;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入院检查:体温36.6℃,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80mmHg,双肺下叶呼吸音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白细胞7.49×109/L,中性粒细胞 0.76,CRP 2.45ng/dl。血生化:血清白蛋白 28.9g/L,肌酐148.1μmol/L,尿素氮20.17mmol/L,钾3.31mmol/L,脑利钠肽前体15416pg/ml。胸部CT:双肺下叶可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双侧胸腔积液。 入院诊断:①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②双侧胸腔积液性质待查; 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④心律失常,永久性房颤;⑤心源性脑栓塞。 三、主要治疗经过及典型事件 患者高龄,既往有脑血管病史,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需鼻饲饮食,近3个月以来完全卧床,自主排痰能力差,多次痰液堵塞窒息,并致发热,吸入性肺炎可能性大。入院后治疗上主要给予哌拉西林/舒巴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类型、耐药机制及有效抗生素抗菌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和靶向性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类型、耐药机制及有效抗生素抗菌药物选择、用法用 量和靶向性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为机会致病菌,可引起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肺炎。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死亡率最高,年龄较大、使用机械通气、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入住ICU患者更容易感染。 ①免疫系统受损患者,如 HIV、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②近期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患者; ③结构性肺病患者,如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 ④慢性阻塞性肺反复加重,频繁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患者。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 酶,对抗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耐药。 2.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来源于外排泵产生。 3.产生生物被膜:生物被膜将细菌粘连包裹其中而形成膜样物,逃避机体免疫和抗菌药物杀伤作用。 4. 外膜蛋白OprD表达下调: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主要机制,尤其是亚胺培南。 5. 放线菌转移获得16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主要原因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有效抗生素 1. 经验性治疗:在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先选用具有抗铜绿假

单胞菌活性抗菌药物单药治疗。考虑到感染严重及存在耐药可能,一是抗生素剂量要足量,二则是可以选择两种药物联用,如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无禁忌症选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对于β-内酰胺类可通过延长输注时间来提高疗效,对青霉素过敏可考虑使用氨曲南代替。 2.靶向性治疗: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可考虑将经验性联合治疗方案调整为敏感单药治疗。首选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应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或混合感染的治疗,一般不选用氨基糖苷类单药治疗,在酸性环境下效果不佳且容易引起耐药,对于病情严重或耐药风险高的情况下仍可选择联合治疗。 3.疗程:根据患者疾病严重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疗程,对于敏感株或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推荐疗程7-10d,如多重耐药株感染或重症感染推荐10-14d,若合并其余复杂情况可考虑适当延长疗程。临床治疗以症状体征好转为治疗目标,不应将细菌清除作为停药指征,若需序贯治疗,可考虑口服左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备等处。当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铜绿假单胞菌大量繁殖,往往导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及早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检测,避免大量和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一、阻断病原菌播散 医院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尤其将下列患者列为目标监测的重点:住在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对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如: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导致其克隆传播,致使不同医院间存在同一克隆株的PA,因此,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隆株播散的关键。有文献报导PA克隆朱主要在ICU病房流行,原因可能为ICU住院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因此,加强病区(尤其是重点科室)的消毒、隔离和监控工作,阻断外源性传播媒介,是有效控耐药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另外多黏菌素类(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多黏菌素B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全身治疗。2011年中国C H IN E 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4.3%,对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一舒巴坦<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氨曲南。 (1)青霉素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以哌拉西林最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导致的肺部感染。 (2)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匹胺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药物。头孢他啶是目前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的药物,头孢吡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似,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联合治疗用药,头孢匹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相似或略优。 (3)碳毒霉烯类药物该类药物抗菌谱特别广,抗菌活性强。治疗PA 感染应首选敏感药物碳青霉烯类,并且初始剂量宜大,以增强其迅速的杀菌能力和延长药物浓度依赖性的药物后效应。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 性分析 【摘要】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用合肥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测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1358份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15株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而且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也日渐增高。结论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已经很高,多重耐药菌日趋增多,耐药机制复杂。因此,加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监测可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尽量减少临床经验用药,避免盲目和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耐药趋势抗生素 【Abstract】 Purpose It aims to analyze the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the drug resistant tendency of the commonly-used antibio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our hospital’s clinical specimen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9. And meanwhile, it is expect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cur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nfection in clinic. Usage method It utilizes HX-21 drug susceptible analysis instrument for bacterial appraisal of Hefei Hengxing Company to identify bacteria and carry out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and then to check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commonly-used clinical bacteria under the effect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Findings Among the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solated from 1358 clinical sample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are found to be more sensible to amikacin, piperacillin,ceftazidime and ciprofloxacin, but show its drug resistance towards some antibiotics, such as cefotaxime, gentamicin, SXT and ampicillin. Plus, the proportion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resistant to imipenem is also increasing.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sola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has been high. 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 are increasing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 are complex. Thus, such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detest by combin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ith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can provide the newest epidemic study for clinical medicine, help to reduce the use of medicin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void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istance tendency antibiotics

临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类型高危因素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抗菌药用法用量及药物选择

临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类型、高危因素、左 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抗菌药用法用量及药物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PA )是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的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特点,其作为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常见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支气管扩张症并感染等。PA 院内感染耐药程度高,治疗困难,其所致的HAP 院内死亡率高达40.1%,及时和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危因素 PA 既可引起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慢性下呼吸道感染,两种感 染类型的高危因素略有差异,具体见表1: 表1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急性及慢性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 ①慢性结构性肺病患者;②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者艾滋病患 者;③反复接受全身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导致菌群失调的患者。 备注:(1)PA 慢性下呼吸道感染是指PA 慢性感染高危人群 1年内从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PA22次(至少间隔3个月),并有感染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急下吸感 PA 性呼道 MDR- 急下吸感 PA 性呼道 ①既往有下呼吸道PA 分离史;②结构性M 疾病,如支扩、CF x 弥漫性 泛细支气管炎、慢阻肺尤其是FEV1占预计值%<30%;③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如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O×1Oθ∕1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 )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超过1周;④90d 内全身抗菌药物使用史;⑤接受有创检查、治疗或手术;⑥在PA 流行区获得的感染、接触被PA 污染的气溶胶或水。 ①呼吸道MDR-PA 分离史;②MDR-PA 流行区获得的感染; 慢性下呼吸 道感染

头孢他啶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头孢他啶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的研 究 目的研究头孢他啶和双黄连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应用抗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方法收集并分离临床来源的68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计算头孢他啶分别和3种中药制剂的FIC指数。结果采用头孢他啶和热毒宁注射液联用,以相加(11.76%)和无关(58.82%)作用为主,以协同(10.29%)和拮抗(8.82%%)为次。采用头孢他啶和双黄连注射液联用,以无关(36.76%)和相加(20.59%)作用为主,以协同(11.76%)和拮抗(16.18%)为次。头孢他啶与喜炎平注射液联用抗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佐以中药制剂以增强抗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combined with ceftazidime and Shuanghuanglian injection,Reduning injection,Xiyanping injection 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ethods To collect and isolate the 68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clinical,the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was calculated with microdilution checkerboard method,about ceftazidime and Shuanghuanglian injection,Reduning Injection,Xiyanping Injection. Results The effect of antibiotics combination of ceftazidime and Reduning Injection was 11.76% additive and 58.82% independent action,while 10.29% was synergistic effect and 8.82% was antagonistic effect. The effect of antibiotics combination of ceftazidime and Shuanghuanglian Injection was 20.59% additive and 36.76% independent action,while 11.76% was synergistic effect and 16.18% was antagonistic effect. It is ineffective for us to combine ceftazidime with Xiyanping injection.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can be u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microbial therapy. Key words:Pseudomonas aeruginosa;Combination;Microdilution checkerboard method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假单胞菌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我院培养分离出的前三个病原菌之一。PA感染难以治疗,甚而产生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有相当部分原因是因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当单一抗菌药物的使用无法有效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临床通常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PA感染,以减少单一药物大剂量应用时的毒副作用,以及减少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丁力等[1]评价了异帕米星分别与头孢他定、头孢吡肟、美洛培南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获得的PA的体外抑菌活性,发现上述药物联用后,明显起到增效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另有研究[2]表明头孢他啶与环丙沙星的联合对多重耐药PA的敏感率为88.4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环丙沙星联用对多重耐药PA的敏感率为84. 26%。 除了各种抗菌药物之间联合应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外,同样有研究表

喜炎平注射液对美罗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增效观察

喜炎平注射液对美罗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增效观 察 桂万弟;李怡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对美罗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增效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128例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对照组为美罗培南组,试验组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美罗培南组,两组各64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体温、咳嗽、咳痰)缓解时间、实验室指标(WBC、影像学)恢复时间、细菌学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温、咳嗽、咳痰)及实验室指标(WBC、影像学)改善时间比较,试验组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细菌学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对美罗培南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有增效作用.%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ynergism action of Xiyanping injection 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 pulmonary infections treated with meropenem.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used in the study, 12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P. aeruginosa infe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64 cases in each group. In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eropenem. In experiment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administrated with meropenem com-bined with Xiyanping inject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symptoms, laboratory index, bacteriolog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recovery time of symptoms and laboratory index in experiment group was

环丙沙星联合阿奇霉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环丙沙星联合阿奇霉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的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环丙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 染的疗效。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 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选出389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环丙沙 星治疗,观察组给予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最小抑菌 浓度。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均相对轻微,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观察组 的环丙沙星最小抑菌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丙沙星与阿奇霉素联合 治疗可提高环丙沙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抗菌活性,提高 抗菌效果,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是条件致病菌,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 要致病菌之一,而且其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高,极可能因外膜蛋白缺失、靶向 病变、外排泵等机制导致耐药[1-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菌 药物,而近些年来对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越来越多,而且不少表现为多重耐药,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本院应用环丙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 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选出389例,排除近1个月内接受过化疗、激素冲 击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排除合并肿瘤、肝硬化、免疫系统疾病、糖尿 病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194例,男112例,女82例,年龄37-72岁,平均(59.4±11.2)岁。观察组195例,男116例,女79例,年龄41-74岁,平均(59.8±11.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环丙沙星治疗:首选给予患者250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结 束2h后给予患者0.6g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00ml:0.2g)静脉滴注,每 日1次,连续给药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0.5g阿奇 霉素溶液与250ml 5%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给药2周。 1.3 疗效评估 于给药2周后评定疗效:痊愈:患者的细菌清除,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实 验室检验指标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实验室指标多数明显改善 趋于正常,细菌培养为阴性。好转: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无效:病情几乎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总有效率、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检测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计数/计量数据的对比采用x2/t检验,P<0.05为有统计

最新: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与抗菌治疗

最新: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与抗菌治疗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侵袭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类重要的致病菌,而且具备了非常完善的致病机制,其中包括:①黏附因子:菌毛、鞭毛、外膜蛋白,黏附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抵御呼吸道纤毛运动、尿液冲洗、体液流动,定植感染。②微荚膜:处于细胞外层,保护菌体、减少溶菌酶、补体、抗体等免疫,荚膜多糖具有亲水性且带负电荷,可阻滞吞噬细胞的表面吞噬;③合成分泌多种侵袭性酶类,如碱性蛋白酶能水解补体成分C1q和C3,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阻断免疫因子对细菌的作用;④生物膜:生物膜中的细菌处于多种代谢状态,生物膜内层的细菌代谢缓慢,易产生很强的耐药性,从而导致难治性感染;⑤群体感知系统:密度依赖性细菌细胞间信号传递的机制,细菌可以感知到周围同伴的存在,而表现出的行为,增强菌体的侵袭力。上述机制使铜绿假单胞菌成为临床非常重要的致病病原体。 在2019年主要临床分离菌种分布中,铜绿假单胞菌位居第五(前四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在呼吸道、血流、创面、中枢、腹腔等多部位,铜绿假单胞菌都是重要的病原体,这与其完善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非常广泛,这是其一大特点。铜绿假单胞菌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这也使其经常成为多重耐药病原体,增加了抗菌治疗的难度。从耐药数据

来看,相对比较敏感的药物是多黏菌素和阿米卡星,而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约有30%的耐药性。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体外敏感性也值得我们关注,在所有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耐药性为86.5%,在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中,敏感性为65.7%。 二、流行病学 2019年Clin Microbiol Rev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提到,全世界主要流行的具有重要的临床流行病学意义的铜绿假单胞菌克隆株有3个,按照ST 分型分别为ST235、ST111和ST175[1]。ST111和ST235主要在中国大陆流行,而ST175主要在欧美流行。与ST175流行株相比,ST111和ST235往往有较强的毒力,它们所携带的与毒力相关的基因更多。在体外动物实验中,它们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和比例更高,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是具有较高毒力的流行株。欧洲流行的ST175克隆株的耐药发展主要依赖于菌株的自我点突变,而中国流行的ST111和ST235克隆株同样可以依赖于菌株的自我点突变,同时又有较强的与其他菌株之间进行耐药基因交流的能力。所以,中国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ST111和ST235克隆株耐药进化方式更加多样,毒力更强。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患者的112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并对其进行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采用MIC法。结果:在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检查率最高,有41株,占36.61%;其次为内科病区,有35株,占31.25%;外科病区检出21株,占18.75%;其他科室检出18株,占13.39%。在11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73株来自痰液标本,占65.18%;有16株来自分泌物以及脓液标本,占14.29%;有12株来自尿液标本,占10.71%;有10株来自胸腹腔积液标本,占8.93%;有1株来自血液标本,占0.89%。耐药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有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氯霉素、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唑肟等。年龄、住院时间≥2周、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肿瘤、气管插管、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相关(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目前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以及耐药性十分严重,在临床中医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严格进行消毒操作,以药敏实验结果为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能在黏膜、皮肤、胃肠道以及呼吸道定植,在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时,便会侵袭人体引发感染,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多药耐药菌株[2]。由其所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迁延性以及难治性等特点,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其高病死率、高耐药性、高分离率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提出挑战[3]。本文主要对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选取从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患者的112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并对其进行鉴定以及培养,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1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51例,年龄21岁-75岁,平均年龄为(49.3±7.3)岁。痰液标本73例,分泌物以及脓液标本16例,尿液标本12例,胸腹腔积液标本10例,血液标本1例。 1.2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诊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