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奥数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奥数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奥数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奥数教案

【篇一: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9页例1、“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问题寻求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及解决

问题、回顾反思的过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

根据问题寻找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正确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感受从

问题想起确定解题过程的分析推理思路,培养分析、推理等能力,

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用数学思维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获得成功解决两步

计算实际问题的体验,数量学会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从问题开始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领悟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例2、“想一想”和“想想做做”第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问题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

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进一步掌握从问题想起的寻求解题思路的

策略,并能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两步计算实

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的

联系,感受从问题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几何直观,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

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

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审题、严密

思考、有据推理的学习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几倍求和(差)、比多(少)求和】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

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

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

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

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元

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元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

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完成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篇二:2015年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

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

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

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

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

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

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

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出示例2情景图。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50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

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倍”,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

观察、比较、

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

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2个4是()

8里面有()个2 20里面有()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2个3

(2)○○○○○○3个2

(3)□□□□□□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

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

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

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

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

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3)小结:“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

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

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

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

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第4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

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篇三:2015年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

2

3

4

5

小学三年级奥数教案

三年级奥数教学计划 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2. 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3. 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4. 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大空间。 实施措施: 1.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性及趣味性相结合。努力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快乐 2.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发现、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要使经过奥数训练的学生,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比别人更深层次。我们教奥数不要只教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鼓励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战胜难题的勇气。 4.注重理解,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要急于提供解题方法和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课程内容:(专项例题+随堂练习+课后巩固+智慧岛+小小侦探+脑筋急转弯+数学笑话)

2017-9-19

第一讲巧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学会“化零为整”的思想。 2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3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及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 教学难点: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 教学过程 学习例1:凑整法 23+54+18+47+82; 解:23+54+18+47+82 =(23+47)+(18+82)+54 =70+100+54=224; 学习例2: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例如,计算976+85,可在85中借出24,即把85拆分成24+61,这样就可以先用976加上24,“凑”成1000,然后再加61。 (1350+49+68)+(51+32+1650)。 解:(1350+49+68)+(51+32+1650) =1350+49+68+51+32+1650 =(1350+1650)+(49+51)+(68+32) =3000+100+100=3200 学习例3:分组凑整法 计算:(1)875-364-236; (2)1847-1928+628-136-64; 解:(1)875-364-236 =875-(364+236) =875-600=275;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年龄问题教案 发布:佚名时间:2009-9-25 15:38: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杨人气:7960 【文字:大小】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已知两个人或若干个人的年龄,求他们年龄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等等.年龄问题又往往是和倍、差倍、和差等问题的综合.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题时需抓住其特点。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大小年龄差是个不变的量,而年龄的倍数却年年不同.我们可以抓住差不变这个特点,再根据大小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年龄之和等条件,解答这类应用题。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例1 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分析五年后,爸比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的和差问题。 解:①爸爸年龄:(72+6)÷2=39(岁) ②妈妈的年龄:39-6=33(岁) 答:爸爸的年龄是39岁,妈妈的年龄是33岁。

例2 在一个家庭里,现在所有成员的年龄加在一起是73岁.家庭成员中有父亲、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现在家里的每个成员各是多少岁? 分析根据四年前家庭里所有的人的年龄总和是58岁,可以求出到现在每个人长4岁以后的实际年龄和是58+4×4=74(岁)。 但现在实际的年龄总和只有73岁,可见家庭成员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今年只有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女儿是3+2=5(岁).现在父母的年龄和是73-3-5=65(岁).又知父母年龄 差是3岁,可以求出父母现在的年龄。 解:①从四年前到现在全家人的年龄和应为: 58+4×4=74(岁) ②儿子现在几岁? 4-(74-73)=3(岁) ③女儿现在几岁?3+2=5(岁) ④父亲现在年龄:(73-3-5+3)÷2=34(岁) ⑤母亲现在年龄: 34-3=31(岁) 答:父亲现在34岁,母亲31岁,女儿5岁,儿子3岁。 例3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的5倍?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三年级奥数教案

三年级奥数教案 文新教育集团个性化教案教师姓名:魏俊利校区:东大桥学生姓名:刘彦君 年级:三年级科目: 数学日期: 2014.09.03 上课时间:16:30-18:30 教学主题解 决问题,一, 教学重难点借劣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题意,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掌握分析题意的方法,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解决应用题。教学 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 1.(导入) 例1,中,学校里有排球24个,足球的个数比排球的个数的2倍少5个。 学校有排球、足球共多少个?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把24个排球看做1倍数,足球的个数比这样的2倍少5个,用 2.(呈现) 算式可以求出足球的个数,再用算式可以求出两种球的总个数。列式如下: 答:学校有排球、足球共67个。 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小练习: 1、小红有25块巧克力糖,小军有巧克力糖的块数比小红的3倍少16块,小军 比 小红多多少块巧克力糖? 文新教育集团个性化教案 2、劢物园里有的12只鸽子,画眉鸟的只数比鸽子的 只数的4倍还多7只。劢物园的鸽子、画眉鸟一共多少只?

3、少先队员种柳树30棵,种的杨树的棵树比柳树的棵树的3倍多14课。少先队员种的杨树、柳树共多少棵? 例2 人民广场花圃中有180盆郁金香,郁金香的盆数比月季花盆数的3倍少15 盆。月季花有多少盆? 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把月季花的盆数看做1倍数,郁金香的盆数是这样的3倍少15 盆。如果郁金香再增加15盆,就正好是月季花盆数的3倍。因此用算式就可求出 月季花的盆数。列示如下: 答:月季花有65盆。 小练习: 1、小明的父亲每月工资1000元,比小明母亲每月工资的2倍少200元。小明 母亲每月工资多少元? 2、饲养场养母鸭400只,比功公鸭只数的7倍还多36只。饲养场养公鸭多少只? 3、水果店卖出9筐水果,平均每筐重45千克。卖出水果的质量比剩下的3倍还多 文新教育集团个性化教案 27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水果? 例3 小林家养了一些鸡,黄鸡比黑鸡多13只,白鸡比黄鸡多12只,白鸡的只数正好是黑鸡的2倍。白鸡、黄鸡、黑鸡各多少只? 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三年级奥数《有余除法》

第四讲:有余除法 【知识要点】: 把一些书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要使每个小朋友分得的本数最多,这些书分到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全部分完,还有一种是有剩余,并且剩余的本数必须比小朋友的人数少,否则还可以继续分下去。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特别要注意的。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先确定余数,如果余数已知,就可以确定除数,然后再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求出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中,要记住:(1)余数必须小于除数;(2)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例1】 [ ]÷6=8……[ ],根据余数写出被除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思路导航】除数是____,根据____________,余数可填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又已知商、除数、余数,可求出最大的被除数为6×8+5=53,最小的被除数为______________。列式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被除数最大是53,最小是______。 【课堂反馈1】 (1) [ ]÷8=3……[ ],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________,最小可填_______。 (2) [ ]÷4=7……[ ],题中被除数最大可填________,最小可填_______。 【例2】算式28÷[ ]=[ ]……4中,除数和商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思路导航】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可以得知“商×除数=被除数-余数”,所以本题中商×除数=28-4=24。这两个数可能是1和24,____和____,____和____,____和____,又因为余数为4,因此除数可以是24,12,8,6,商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除数和商分别是2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重难点1、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2、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准备录像、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10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

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师: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1、认识秒针和1秒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生自由回答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你感觉1秒怎么样?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1、体验10秒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学生活动,然后反馈2、感受15秒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学生活动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3、游戏活动师:这个

(完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最新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 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 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 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 50-30=20(本) 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验算:(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 (本)。 例3 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

【三年级数学】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盈亏问题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盈亏问题教案 盈亏问题 解盈亏问题,常常用到比较法。 例1 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7块;如果每人搬5块,则少2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分析比较两种搬砖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每人搬4块,还剩7块砖;每人搬5块,就少2块.这两次搬砖,每人相差5-4=1(块)。 第一种余7块,第二种少2块,那么第二次与第一次总共相差砖数:7+2=9(块) 每人相差1块,结果总数就相差9块,所以有少先队员9÷1=9(人)。 共有砖:4×9+7=43(块)。 解:(7+2)÷(5-4)=9(人) 4×9+7=43(块)或5×9-2=43(块) 答:共有少先队员9人,砖的总数是43块。 如果把例1中的“少2块砖”改为“多1块砖”,你能计算出有多少少先队员,有多少块砖吗? 由本题可见,解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把盈余数与不足数之和看作采用两种不同搬法产生的总差数,被每人搬砖的差即单位差除,就可得出单位的个数,对这题来说就是搬砖的人数. 例2 妈妈买回一筐苹果,按计划吃的天数算了一下,如果每天吃4个,要多出48个苹果;如果每天吃6个,则又少8个苹果.那么妈妈买回的苹果有多少个?计划吃多少天? 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每天吃4个,多出48个苹果;每天吃6个,少8个苹果.观察每天吃的个数与苹果剩余个数的变化就能看出,由每天吃4个变为每天吃6个,也就是每天多吃2个时,苹果从多出48个到少8个,也就是所需的苹果总数要相差48+8=56(个).从这个对应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只要求56里面含有多少个2,就是所求的计划吃的天数;有了计划吃的天数,就不难求出共有多少个苹果了。 解:(48+8)÷(6-4) =56÷2

三年级奥数应用题教案

一般应用题 教学目标:1、熟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写出答案 2、掌握应用题的常用解题方法; 综合法: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 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找到必须的两个条件。 3、学会分析题,在题中找出自己所需的条件。 例1、学校运来一批大米,吃掉24袋,剩下的袋数是吃掉的2倍。食堂共送来大米多少袋? 练一练:张大爷家养了18只公鸡,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张大爷家共养了多少只鸡? 例2、有甲、乙两人,甲收藏图书600本,乙收藏的图书的本数是甲的3倍。甲、乙两人收藏的图书相差多少本?

练一练:果园里有梨树60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4倍,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例3、学校饲养小组养了18只黑兔,养的灰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养的白兔只数比灰兔多12只,学校饲养组养了多少只白兔? 练一练:学校图书室有科技书120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4倍,游戏书的本数比故事书少100本,学校图书室有游戏书多少本? 例4、商店里有红气球54个,黄气球24个,花气球的和黄气球的总数比红气球少8个。有花气球多少个? 练一练:“百鸟园”里有野鸭46只,白雀24只,黄鹂和白雀的总数比野鸭多12只,“百鸟园”里有多少只黄鹂?

例5、文峰超市运来雪碧80箱,运来可乐的箱数是雪碧的3倍,运来芬达180箱。三种饮料共运来多少箱? 练一练:猴山上有大猴子22只,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4倍,中猴子有43只,三种猴子一共有多少只? 例6、小强去外婆家,如果他来回都步行要用90分钟,如果他去时步行,回来时乘车一共用了58分钟。问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 练一练:邮递员叔叔去某地送信,来回都骑车要用48分钟,如果他去时骑车,回来时步行,一共要用95分钟。他回来步行要用多少分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单元秒的理解 第1课时 课题秒的理解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借助交流、合作,自主理解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点。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准确的时间观点。 教学难点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实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理解这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电子表,能够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 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 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活动内容:和差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苹果:(14+4)÷2 桔子:(14+4)÷2 苹果:14÷2 +4÷2 =18÷ 2 =10÷2 =7+2 =9(只)=5(只)=9(只) 桔子:9-4=5(只)苹果:5+4=9(只)桔子:7—2=5(只) 或14-9=5(只)或14-5=9(只) 2、再理解方法: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生:(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课程精编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课程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三年级奥数下册和倍问题教案 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小学三年级奥数举一反三习题电子教案

小学三年级奥数举一反三习题 1.鸡兔同笼,共5个头,16条腿,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子? 2.鸡兔子同笼,有8个头,22条腿,有几只鸡?有几只兔? 3.鸡兔同笼,共有14个头,38条腿,有几只鸡?几只兔子? 1.一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一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车棚里放着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共26个轮子。自行车、三轮车各多少辆? 2.三轮货车和小轿车共有9辆,有30个轮子。三轮货车和小轿车各有几辆? 3.停车场停着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14辆,达汽车有9个轮子,小汽车有4个轮子,现在14辆汽车一共有72个轮子。问有几辆大汽车?有几辆小车? 1.辅导员老师带9名同学去种63棵树。辅导员先种下1棵,然后全部同学动手种。男同学每人种8棵,女同学每人种3棵,这样刚好把树苗种完。这9名同学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2.李老师带15名同学修理40张桌椅,李老师修理5张,男同学每人修2张,女同学每人修3张,这15名同学中,男同学几人?女同学几人? 3.小红买了1枝钢笔和10枝铅笔共16元。一枝钢笔10元,一枝红铅笔9角,一枝黄铅笔4角。算一算10枝铅笔中红、黄铅笔个几枝? 1.一根木料长10米,工人把他举城2米长的小段,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几次?

3.把一根6米长的电线,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4.一根9米长的绳子,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5.一根12分米长的铁丝,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分米? 6.一根绳子剪了2次后,平均每段长5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 1.一根绳子被剪了3次后,平均每段长8厘米,这根绳子原来总长是多少厘米? 2.一根铁丝被剪5次后,平均每段长6米,这根铁丝原来长多少米? 3.两根同样长的绳子重叠,被剪了3次后,平均每段长2米,你知道这两根绳子总长是多少米吗?1.蓉蓉住的这栋楼共7层,每层楼梯20级,她家住在五楼,你知道蓉蓉走多少级楼梯才能到自己住的你一层吗? 2.小东住在大厦11层,他数了10层到11层有21级台阶,你能算出从底楼到小东家有多少级台阶吗? 3.王师傅家住在六楼,他从一楼到三楼要走40级台阶,那么他从一楼到六楼要走多少级台阶? 4.小明爬楼梯,每上一层要走12级台阶,一级台阶需走2秒,小明从一楼到四楼共要走多长时间?

【经典教案】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三年级数学第6课时:单元评价(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三年级数学第6课时:单元评价 (教学设计)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三年级数学第6课时:单元评价(教学设计) 评价目标: 1、通过单元评价,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第五单元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信息,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2、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内容: 一、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列钟面上的时间 二、算一算,填一填 营业时间 8:00——17:00 这家银行每天的营业时间是( )小时。

营业时间 9:00——20:30 这家超市每天的营业时间是( )小时( )分。 火车票售票处 6:00——11:30 13:00——20:30 售票处每天的营业时间一共是( )小时。 发车时间 首班:6:00 末班:19:40 从首班发车到末班发车一共经过了()小时( )分。 三、填一填

2分=( )秒 5时=( )分 3千克=( )克 4厘米=( )毫米 7分米=( )厘米 6千克=( )克 8时=( )分 9分=( )秒

小学三年级下册奥数应用题讲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奥数 应用题

小学三年级奥数应用题 1、一桶柴油连桶称重120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称还重65千克。这桶里还有多少千克?空桶重多少? 2、一个长方形花圃周长84米,在它的周围每隔1米放1盆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 3、小华用压岁钱的一半买了一只新书包,又用余下的一半买了几本连环画,又用余下的一半买了一个铅笔盒,还剩4元,小华的压岁钱一共有多少元? 4、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装运大米和面粉,大米每袋75千克,面粉每袋25千克,在装上55袋面粉后,还能装多少袋大米? 5、小华、小林、小黄三人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总和为289分,已知小华比小林多8分。小林比小黄少8分,三个人各得多少分? 7、三(1)班原有男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9千克,后来又有两个男同学插班,这两个男同学的体重分别是42千克、16千克。求现在这个班的男生体重平均是多少千克? 8

9、学校里共有12间宿舍,可以住80人大宿舍住8人,中宿舍住7人,小宿舍住5人,问:中宿舍和小宿舍共有多少间? 小学三年级奥数复习题(二) 3、有人问王老师今年多少岁,他说:“把我的年龄加上5,减去3,乘以4,除以5,是24岁。”问王老师今年()岁。 5、甲筐有桃30千克,乙筐里装的杏,如果从乙筐里取出12千克杏,桃就比杏子多10千克,问乙筐里原来有杏()千克。 6、某小学共有学生998人,其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238人,这个小学男生()人,女生()人。 7、小熊抱着一堆玩具丢掉的比抱着的多4个,走在路上又丢掉2个,这时丢掉的是抱着的3倍,问这堆玩具有()个。 8、甲、乙、丙三个数的的平均数是150,已知甲数是48,乙数与丙数相同。乙数是()。 9、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上问:谁做完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数学做作业请举手,有人举手,你想想看,这个班语、数作业都做完的有()人。

三年级数学:认识东南西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认识东南西北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一:分清左右 今天姚老师非常高兴来和小朋友一起上课,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听口令: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女生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男生举起左手。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一定能学好这一课。 活动二:揭示课题 师:你知道今天有哪只小动物也来上课吗? 生:喜洋洋。 师:刚怎么没找到啊! 生:因为喜洋洋在我的后面 师:请你向后转,现在喜洋洋在你的哪面?

生:在我的前面。 师:今天我们要学个新本领,说说喜洋洋所在的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活动三:教室中认识东南西北 师:今天懒洋洋也想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可他迟到了。原来贪玩的懒洋洋在来的路途中跑到野外去了,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这可怎么办呀?还好有太阳帮忙,瞧!它来了。 师:小朋友,你知道太阳是从哪里升起的吗?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 师: 在我们教室中喜洋洋所在的位置就是教室的东面。太阳就是从东面升起来的。(手势)你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南、西、北 师:灰太狼和红太郎偷偷地跟进了教室,灰太狼埋伏在教室的南面等待着抓懒洋洋,红太郎在对面等待着。 师:谁愿意帮老师把西,北两个方向的卡片贴在教室相应的位置上,请选择一张贴一贴。这两位小朋友在贴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睁大眼睛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 师:谢谢你们,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说说那只小动物在教室的东面?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