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的发展与研究_李树广

智能交通的发展与研究_李树广
智能交通的发展与研究_李树广

文章编号:1007-757X(2005)06-0001-06

智能交通的发展与研究

李树广, 刘允才,

摘 要:本论文简述了智能交通系统在国际科学领域的发展概况,讨论了我国研究开发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先链。文章提议我国应及早成立智能交通协调机构,在宏观上应首先制定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以保证智能交通系统的兼容性、扩展性和互联性。论证了我国优先发展的智能交通项目应首先考虑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IT S);交通堵塞;城市交通

中图分类号:U495;T P18;T N915.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 r anspor tation Sy st em,I T S) 1990年由美国智能交通学会(IT S A merica)提出,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试行和发展,实践证明,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目前经济发展所带来交通问题的理想方案。智能交通是以信息处理、通讯、计算机和电子技术集成的一项新技术领域。智能交通最佳利用现有宏观交通设施(道路、桥梁、隧道等);有效地缓解交通堵塞,减少交通事故,建立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迄今为止,在美国、欧洲、亚洲都已有成功应用的范例。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增加、环境空气污染相应恶化。在中国推行智能交通势在必行。由于智能交通集成各项新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因此在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新技术标准;因此,在我国引进、开发智能交通技术的同时,对于系统的兼容性和互联性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我国国情,围绕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阶段,提出战略规划与标准体系,是目前首要研究课题。

图1 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

2 国际智能交通发展状况

早期的智能交通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美国1970年开发的ERG S电子道路诱导系统(Electr onic R oute G uidance Sys-t em)、与日本于1973年开发的CA T CS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Compr ehensiv e A uto mobile T ra ffic Co nt ro l System),以及德国在七十年代开发A L I公路信息系统(A uto fahrer L eit und I nfo rm atio n System)。但智能交通概念的正式提出和智能交通研究及实施的大力开展,应该从1990年美国智能交通学会(当时称美国智能车辆公路学会,HV T S)形成共识。

2.1 美国

在美国交通部(D OT)的支持下,HV T S Amer ica于1990年成立,后改名为《智能交通学会(I T S A merica)》。学会在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开发方面,起了美国交通部的智囊团作用,协调促进政府部门、学校及科研机关、企业集团在发展智能交通方面的合作。1992年学会制定了《美国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规划中将智能交通系统划分为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 T M S)、先进出行信息系统(A T IS)、先进车辆控制与安全系统(A VCSS)、车辆操作系统(CV O)、先进公共交通系统(A PT S)、农区交通系统(R T S)等研究开发领域。

与此同时,美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有关院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智能交通试验项目。在城市交通监控与管理、智能化交通指挥、交通信息诱导、电子收费、无人管理城市停车、商务车辆的智能化管理与调度、智慧卡与预付卡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SOS急救电话以及系统互联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并将这些系统应用到80%以上的美国国土上。

在智能交通实施法规和系统标准化方面,美国交通部和美国智能交通学会在1995年制定了《国家智能交通规划》,最近颁布的关于2001年~2011年《国家智能交通发展策略》及1996年颁布《国家系统结构》,规定了美国智能交通技术发展策略、交通系统模式及设计实施细则。成为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六年预算达1740亿美元。美国在2000年~

刘允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上海 200030作者简介:李树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上海 200030

2011年期间,将投入2090亿美元用以开发实施智能交通系统。

2.2 日本

日本于1991年成立了车辆道路交通信息学会(V ERT I S),协调促进政府、大学及科研机关、企业集团在研究发展智能交通的合作。在日本,智能交通的研究比美国更加侧重于都市交通管理和交通信息系统。其重要成就有都市交通监控与智能交通信号控制、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实用城市停车系统、出行信息系统、车辆导航系统、车辆定位系统、公共汽车定位与到站预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隧道监视及事故检测系统、数字地图系统等。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智能交通项目有车辆信息控制系统(V ICS)、城市交通管理系统(U T M S)、先进道路交通系统(AR T S)、先进车辆安全系统(ASV),以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和节约能源为开发宗旨[5,6]。

目前,日本汽车公司在近30%的内销汽车产品在出厂时就配备了汽车导航系统。G PS卫星定位和超短波近距离通讯(D edicat ed Shor t Ra ng e Comunicatio n,DSR C)在日本智能交通系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方面,日本交通部、日本邮电部、日本警察厅等于1995年11月联合制定了《高等信息通讯在道路、交通和车辆方面的基本政府纲领》。1996年制定了《日本智能交通综合计划》,为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做出了长远规划。1999年11月,政府部门又联合制定了《日本智能交通系统结构》。文件描述了大规模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标准流程,智能交通系统的9个开发领域、21个标准用户服务项目、56个特别用户服务项目和172个特别用户子服务项目。文件规定了工程设计技术用语及系统实施技术标准。

日本在1996年的经济年度中,投入了596亿日元用于智能交通实用设施和改进宏观机构,其中74亿日元用于智能交通的研究与开发。日本智能交通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2.3 欧洲

在欧洲,自德国在七十年代研制AL I公路信息系统(A utofa hr er Leit und Infor mation System)以后,1986年开发了“普罗米修斯”(PT OM ET H-EU S:P ro gr am fo r Eur ope T r affic w ith Hig hest Efficiency and U npr ecedented Safet y)交通项目;以研究高科技的车辆应用技术为主。1987年,欧共体运输部长联席会议开始筹划“集成化道路运输环境系统”(DRI VE:Dedicated Ro ad Infrastr uct ur e fo r Ro ad Safety in Euro pe)。1998年开始实施第一阶段D RIV E计划,即欧洲车辆安全专用道路设施,旨在充分提高道路的交通效率与安全性。1992年开始实施第二阶段D RIV E计划,即新型道路运输新型系统;目的是使第一阶段DRI VE研究成果付诸实施并建立通用的系统规范;并在欧洲实施了P ROM OT E(Pr og r am for M o bility in T ranspo r tatio n in Euro pe)智能交通系统项目。欧洲智能交通组织ERT ICO(Eur ope Ro ad T ranspo rt T elematics Implementation and Coo rdination Or ga nizat ion)成立于1991年。欧洲的智能交通设计标准一般遵循CEN/ T C278和I SO/T C204。

2.4. 亚洲

在亚洲,新加坡是除日本以外开发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最好的国家。其改善交通状况的手段除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工具,限制私有车辆的配额;二是采用实用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新加坡实施的智能交通项目有绿色通道(G reenL ink和CheckSM A RT)、交通扫描(T rafficScan)、出租车定位与智能管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 M S)、隧道监控、公共汽车优先通道(Bus Pr io rity和BusCam)、高速公路监视与诱导系统(E-M A S)、出行信息系统(T I S)、电子收费系统等等。在新加坡,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及使用等权力全部由道路交通局(L T A)负责。

3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优先链

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处于初期阶段(如各大城市的交通监视系统、智慧卡公共交通收费系统)。在智能交通的规划与实施方面,应优先考虑投资较少、社会效益大的项目。譬如:城市绿色交通通道、公共汽车优先通道、地铁和公共汽车的智慧卡收费和收费数据库互联、城市交通监控与管理等。

另外,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SST CC)和欧洲智能交通组织ERT ICO曾于1997年6月就关于通讯和智能交通技术发表联合声明和备忘录。其智能交通合作范围有:论证智能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在都市公路或环形公路体系的实用性;论证互交式(int ermo dal)交通系统在大城市的可行性;论证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实用性;建立智能交通标准化筹备组织;在中国建立智能交通训练中心等,制定欧洲-中国发展智能交通合作的策略。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ERT ICO共同关心的技术课题有:智能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互交式交通,车载智能交通应用(包括移动通讯),卫星通讯应用(G N SS、GP S)。

3.1 宏观战略规划

交通系统地理覆盖面积大、涉及领域广的实用系统。在规划实施智能化交通系统时,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涉及到交通系统的宏观机构(道路、桥梁、隧道等)、车辆、人的因素、社会法律法规等。在智能交通发展初期,明确总体发展目标及发展阶段规划非常重要。它给系统设计实施指出明确方向,在投资与社会效益方面有重要意义。

首先,参考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和经验,明确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在权衡社会需求、投资数额及经济收益中找出最佳的系统发展优先链,使智能交通在我国分阶段、有步骤地顺利发展。

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还可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兼容性与互

联性,能使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智能交通相互联接和信息交换;使智能交通系统管理中心、交通信息中心、交通警察部门、紧急救护单位、气象预报中心等的信息流通、互相配合,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用。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的研究内容初步考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调查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需求和发展潜力。

(2)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智能交通的开发领域。

(3)确立智能交通各开发领域的明细服务项目。

(4)制定智能交通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5)估算智能交通各发展阶段的资金要求和建议资金筹措方案。

(6)对智能交通参与者与利用者、包括政府管理部门、银行、投资者、保险公司等,在开发、使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提出建议。

(7)估计智能交通在各执行使用阶段的社会收益。

(8)规定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制定智能交通标准体系。

(9)讨论有关促进研究、开发、训练智能交通的措施。3.1.1 技术标准体系

经过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在先进国家,已具有了各自的技术标准;制定适合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宏观结构规划和标准体系,对实现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化,使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高度的扩展性、兼容性和互联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制定国家智能交通设计实施系统标准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

(1)智能交通设计流程与指南。

(2)智能交通服务项目及有关技术要求。

(3)智能交通各项服务所需要的逻辑操作。定义和描述各逻辑操作的定义。

(4)智能交通各逻辑操作所需要的物理模型、各物理模块的定义和技术标准。

(5)智能交通的各物理模块的功能及标准信息流。

(6)根据我国交通、通讯及相关系统、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参考国际通用标准(如ISO),制定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及可选用的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如CEN/T C278和ISO/T C204),以确保系统的扩展性、兼容性和互联性。

3.1.2 协调组织机构

在我国成立有关智能交通的协调组织及学术机构对我国发展智能交通事业非常重要。协调与学术组织机构对政府交通部门起着参谋部作用,为我国智能交通事业的发展规划、技术标准等方面提供建议咨询;能有机地协调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在研究、实施我国智能交通事业中的合作。对外,可与国际上的智能交通组织平等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明确协调组织机构的名称、性质、功能与作用、义务与权限等。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机构的参与单位可包括道路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科研、公交、企业和工业实施部门。

3.2 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领域

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具体实施上,美国与日本在规划中将智能交通系统划分为六个领域,基本上完整地包括了智能交通的各个方面。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智能交通在中国具体实施的优先级。

3.2.1.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 T M S):

A T M S是“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的代名词,应用先进科技,集成先进的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系统,动态实时控制波动的交通流量。A T M S的特点是实时收集交通数据与信息、实时响应交通流量变化,预测交通状态,指挥疏导车流堵塞、检测交通事故、控制交通信号或给出交通诱导信息。A T M S 是大范围的交通监测与检测系统,包括交通信息与查询系统、自动收费、干线信号控制等,改善交通状况。

最具代表性的AT M S系统是交通智能监控诱导系统,共分为四个层次:

1)区域性交通信息采集:包括车辆摄像与路面检测系统、收费系统、G PS车辆、闭路电视和SO S电话等;

2)区域性信息处理及传输:包括交通流量检测、流速检测和事故检测等;

3)信息中心处理:包括交通模型、交通状态预测、事故检测及动态交通规划等;

4)动态交通信息发布:包括动态交通信息牌、广播、电话查询网络和急救单位等。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能够实时控制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状态,以及交通绿波设计和电子收费系统实施等。

3.2.2 先进出行信息系统(AT IS):

A T IS主要完成交通信息的采集、分析、交换和表达,协助道路使用者从出发点顺利到达目的地,使出行更加安全、高效、舒适。

A T IS近年来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信息阶段:包括地理信息查询、旅程安排、路线规划和自动汽车导航;

2)诱导阶段(主要提供动态交通信息):包括动态地提供诸如交通信号、交通事故、交通流速等交通信息,动态旅程安排及路线规划、天气消息等;

3)路—车的交互协调阶段:包括在车辆和宏观设施之间自动交换信息以优化整个道路网络的交通信息与安全,汽车持续向宏观设施报告其目的及实时的交通状况,便于宏观设施综合得到的信息动态规划性时路线和导航,同时优化交通信号控制与紧急车辆调度,如警车、急救车和消防车等。

典型的A T IS系统有路径引导及路径规划、动态交通信息、陆路车辆导航、交通数字通信、停车信息、天气及路面状况预报、汽车电脑及各种预报提示系统。

3.2.3 先进车辆控制与安全系统(A VCSS):

A V CSS主要是利用车载感应器、电脑和控制系统以及通路宏观设施对司机的驾驶行为进行警告、协助和干预,以提高安全性和减少道路堵塞,并提出新的道路标准和新的陆路交通概念,主要包括驾驶警告和协调、车辆的全自动控制、增强车辆和司机的可视性,以及自动方向盘控制、刹车技术、自动加速等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诸如反锁紧刹车、超速警告、撞车警告、司机疲劳检测、车道检测及磁片导航系统。

3.2.4 商用车辆操作系统(CV O):

CV O是应用各种智能交通技术提出商务车辆的可操作性,主要针对货运卡车、公共汽车、出租车及急救车辆等。包括自动车辆调度、自动车辆注册、车辆的定位与跟踪、车载电脑(Car-PC)、双向通讯、不停车收费和不停车称重等。

3.2.5 先进公共交通系统(A PT S):

A PT S应用先进技术优化公交系统的操作。确定合理的车辆载乘密度,提供车辆共享服务,为乘客提供实时信息,并自动应变行程中的变化。包括多模式的公交系统、计费卡、实时车辆转乘信息、车辆搭乘/共享信息、实时上车率信息(供自动调度使用)、公交优先通道、公交车辆调度的实时优化、公交车辆的定位/监控系统,自动调度系统。

3.2.6 农林牧区交通系统(RT S):

农林牧区覆盖我国使用面积的70%以上,智能交通系统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车辆定位与导航、安全驾驶。GP S 卫星定位与导航,汽车安全与保护将是农林牧区智能交通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与方向,但农区智能交通必须考虑到成本。

3.3 我国智能交通近期的发展优先链

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很快。在实施智能交通系统中,哪些项目应该优先考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在安排智能交通发展的优先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优先考虑城市交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城市交通堵塞问题。(2)根据宏观交通设施的情况,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交通控制管理系统。(3)早期的智能交通项目应优先考虑社会收益较大的项目。根据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状况,我们提出如下智能交通系统近期发展的优先链。

3.3.1 城市环形公路的匝道口交通瓶颈问题

城市环形公路为缓解市内道路的交通起了很大作用。例如,上海的高架道路道路总长度约62公里,形成内环高架路网,完成了室内地面“三纵三横”的城市干道。上海市的城市路网负担过重,拥堵时常发生,高架道路的交通流量经常超出其承受力,结果是交通堵塞常常发生在高架道路、上高架道路的路口和下高架道路的路口。因此深入研究高架道路尤其是环路的交通状况至关重要。

交通拥堵的原因在于交通流量和交通容量之间不平衡。拥堵经常引起交通阻滞导致二次拥堵。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现有设施未充分利用,交通控制没有针对实际交通状态优化,出入高架路和高速公路的车流出现交叉,或是由于上下高架路口的车流不能及时疏通等情况造成的,不同类型的车辆挤在小段公路段上。

首先确定拥堵的原因,建立仿真模型,要求能够分析现有的交通问题,并评估动态交通理措施的影响。主要包括问题的集合描述、交通流的仿真、城市环形公路出口入口分析及制方案确定、通道容量估计、城市环形公路网子网的仿真等。

主要工作有:交通调查,包括城市环形公路的匝道入口和出口处的拥堵频率、高架节点和事故率,并用模型描述;视频纪录,观测不同时间高峰期的车流周期,测量关键路口车流饱和度;建模仿真方法描述的主要步骤包括:路网编码和输入、交通数据采集、控制方案建立、输入车辆特征、基本交通状况重建和现场调试及评估等。建模的必须数据有路网数据、交通需求数据、交通信号及控制、模型校正数据、数据校验及表达等。并对内环线出入口、外环线出入口、地面路网交叉口等建模。

3.3.2 交通绿波

交通绿波是指交通控制信号的自适应协调,适用于所有城市的交通控制系统。一般来说,协调的目标是信号方案能够使整个交通网络范围内的延迟最小,即所有路口的延迟之和最小。协调“绿波(gr een wav e)”是指,对有固定周期路口的道路来说,信号灯的绿波允许通行的车辆能够尽可能的通过更长的距离而不停车。

要在交通网中进行道路的协调的过程通常涉及同步有关的信号灯的次序。对于固定周期交通信号灯,产生绿波的一种方法是给道路的每个路口的绿灯开始时间设定一个“偏移量(offset)”。这种协调方式,通常尽量增大一个方向的“绿波宽度(g reen band)”。

交通信号的协调控制需要建立交叉路口交通流的到达、排队状态预测模型、交通路口通行能力实施计算模型,设计实时控制算法,依据所考虑的交叉口的负荷确定配时参数。设计最大绿波带、总延误和停车次数最小化算法。这是实现干线/网络协调控制的基础,以适应于不同的交通条件。

3.3.3 城市交通监控和智能诱导系统

交通监控与诱导是大中城市优化城市宏观交通设施的利用,对城市交通进行统计、预测、事故检测和动态规划的理想方法。交通监控与诱导系统广泛采集各种交通数据。这些交通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发布;从宏观上动态地调配交通系统的流量分布,使得交通设施得到最佳利用。

交通监控和智能诱导系统(或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交通信息采集部分包括交通信号采集,交通信息处理,通讯系统,交通控制以及信息发布系统等。交通信号采集包括:交通流量采集(地下感应环、微波探测器、声纳探测器等);交通事故检测(闭路电视系统);交通监视(闭路电视系统);车辆分类(vehicle classification);其他交通信息的采集(如通过手提电话报告的交通信息)等。

交通信息处理包括建立中心计算机互联模型,交通模拟模型,交通预测模型,交通路线模型,出行驾车心理模型,动态交通分配模型,交通管理模型以及人机界面设计等。

交通控制包括实时逻辑交通信号控制,实时逻辑交通诱导(可变字幕交通指示牌等),与交通执法机关、紧急救护部门的信息互联。

通讯系统部分包括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控制及信息处理

等各分系统间的通讯系统,SOS 紧急求救电话系统,与其他系

统互联问题。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际上是各实用系统的集成,系统的

整体设计与各系统模块的标准连接是实

施该系统的关键。图2 自动辅助驾驶与导航系统

3.3.4 公交车优化调度与智能管理

目前,公共交通车辆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因

而公交车量的优化调度与智能管理成了我国智能交通实施中

优先考虑的一个课题。车辆调度系统优化要使车辆的派遣数

量与乘车人流的需求匹配,并使车辆保持最佳的载乘密度

(o ccupancy );其中包括近程车辆与远程车辆的搭配派遣,车

辆的派遣频率、车辆载乘密度的自动检测及回送、车辆的自动

调度模型和车辆动态派遣。

车辆智能管理系统要求建立车辆自动登记系统,包括车

辆自动识别;车辆定位(如GP S 、路边塔标)、车辆位置跟踪;数

据库及数据管理(如收费资料、车辆运行状况、司机工作时

间、等)。

另一方面,减少上下车所需时间是提高公交车运输效率

的一个有效措施。在公交车系统中采用通用车资卡,特别是不

接触式车资卡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3.3.5 多模式交通

多模式交通是指乘客充分利用多模交通信息,在多种交

通工具(公交汽车、电车、地铁、轻轨、高架道路、高速公路、飞

机、轮船等)之间换乘,达到快捷出行的目的。

多模交通系统要求有完备的宏观交通设施,在地铁、轻

轨、高架道路等主要换乘地点建立公交转换站,方便乘客及时

换乘。充分发挥多模式交通建设十分必要。

多模交通系统要有良好的多模信息服务系统与通信系

统。为了使乘客能够在不同交通模式之间平滑切换,包括建立

多模式交通信息交换数据信息和共享,研究协调出行的组织

和策略方案,提出支持信息系统实现的新标准。

多模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是数据交换:1)Internet 为信

息链提供扩展的数据存取与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不同数据库

之间的浏览。2)交通信息数据库整合成为一个“联合数据

库”。由于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模型、处理算法、数据类

型及定义的不同,联合数据库应该是一系列的组件数据库有

一个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共同运作。3)开发面向对象的技术

包括方法及结构(COR BA ),开发标准对象供数据提供者使用以存取信息,面向对象编程的逻辑扩展使用的是可移植的编码,可在网络上通用。3.3.6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服务方向。一是公共交

通工具出行信息询问系统,二是面向车辆导航系统。前者包括

各类公共汽车、轨道交通路线、轮渡、火车、飞机等等线路时间

信息等。

图3 交通信息系统构成图城市交通信息还包括提供多模交通信息查询,利用移动定位数据提供路网交通信息广播与电视,协调行程安排与指导性计划的结合,驾驶司机根据交通信息制定行驶策略,以及交通信息对动态路线选择行为的影响评估等。面向车辆导航系统由定位(GP S 卫星定位或车辆自身定位)、数字地图和中心处理器组成,对出行路线进行最优规划和逐步导航,引导车辆从出发点到目的地。在许多车辆导航系统中,数字地图包括了许多导航以外的地理信息,如宾馆、商店、娱乐场所等。在国际上,早期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多为静态系统。根据信息库中存有的交通信息进行搜寻。随着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 T M S)的发展,城市交通信息系统逐渐提供动态交通信息;并根据实时的交通状况对出行者的路线、行程进行规划、调整和导航。在我国研制开发交通信息系统时,应考虑到动态交通信息的应用。3.3.7 电子收费系统电子收费是指公路的收费系统和城市金融区的入口控制。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要解决收费所造成的交通延迟,通过交通诱导系统以适当的强制措施(即收费)对交通分布进行调控,使交通状态的宏观分布尽可能地得到优化。电子收费系统在结构上由收费闸门、车载单元和收费数据库组成。分别进行车辆自动检测、车辆位置精确定位、车牌照号码识别、DSR C 无线数据交换和强制摄像系统。当车辆进入收费的检测区,车辆检测系统与车载单元的DSRC 进入工作状态。车载单元是由与DSCR 相对应的短程通讯系统和智慧卡组成;收费数据库包括车辆牌照识别软件、数据库以及系统通讯网络。3.3.8 停车管理与停车场信息系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车辆的增加,停车管理势在必行,若不与交通宏观设施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必对将来的动态交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停车管理系统主要由通道控制和收费系统组成。通道控

制部分包括入口出口控制装置、计时给票设备、收票

控制装置。除机械装置与控制设备之外,

理系统的主要软件系统。

在停车场信息系统方面,车位检测、停车场空余

息及分配软件是主要系统模块,另外有停车场空余度电示牌,在停车场门口以及附近交通路口对寻找停车位地进行诱导。

4 结论

参考国际智能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并基于我国交通发展的状况,本文对我国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的优先进行了探讨;认为从宏观上,应首先考虑制定我国发

通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体系,并建立交通系统结构。在近期的开发项目中,

通堵塞问题。发展优先顺序为:

颈问题、交通绿波、城市交通监控和智能诱导系统、公交化调度与智能管理、多模式交通、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电费系统、停车管理与停车场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Strat egic P la n fo r Int ellig ent V ehicle-Highw ay Sy

in the U nited St ates[Z].Intelligent Vehicle Hig hway Amer ica,1992.

[2]N atio na l Intellig ent T ranspor tatio n Sy st ems Pr og r

Plan[Z].I ntellig ent T r anspo rt atio n Societ y Of Am

ca,1995.

[3]Interm odel Sur face T ranspo r tatio n Efficiency A ct(

T EA)[Z].I nt ellig ent Vehicle Hig hway of Amer

1991.

[4]T he Na tio nal Intellig ent T r anspo rtat ion Systems

ment Str ateg y:A ct ions for A chiev ing N atio nal and

munity T ra nspor tation O bjectiv es[Z].Intelligent T r por tation Societ y O f A merica,1999.

[5]Co mpr ehensive Plan for IT S in Japan,N at ional P olice

g ency o f Japan,M inistr y of International T rade a nd

dustr y o f Japan,M inistr y of T ranspor t of Japan,M istr y of Po 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 ns of Japan,M istr y o f Constr uction of Japan,1996[Z].

[6]System A rchit ect ur e for IT S in Japan,N at ional P olice

gency of Japa n,M inistr y of International T rade a nd dustr y o f Japan,M inistr y of T ranspor t of Japan,M istr y of Posts and T eleco mmunicatio ns of Ja pan,M istr y o f Co nstructio n of Japa n,N ov em ber,1999[Z].

[7]Jialun Hu,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 n IT S in

hai[A].2000Shanghai Internat ional IT S Co

[C].Shanghai Ev erbr ight Ex hibition&Conv ention

tel,China P 29.

Jialun Hu,at el.A n Integ rat ed Appro ach T r affic P ro blems at the Shang hai Elev ated the Case Study w ith Dy namic Simulat ion[A].

hai I nt ernatio nal IT S Co nfer ence[C].Ev er-hibitio n&Convention Cent er Inter na tio nal Ho-,China,P aper s(3):33-55.

W enjun Shi,Bizhuang Shi.Research o n De-the L evel o f Par king In Shang hai[A].2000 International IT S Co nference[C]Ev erbr ight n&Convention Cent er Inter na tio nal Hotel, China,P aper s(1):54-64.

.Enabling Eur ope-w ide,D oor to Do or,

IT S Ser vices[A].P r oceeding s[C].7t h nfer ence on IT S2000.

H.M ethod of sig nal cycle calculation w hich o n the satura tio n flow rat e[A].Intellig ent tation Systems,Pr oceeding s[C].IEEE/I EEJ/ natio na l Confer ence,1999,891-896.

M.,Y o ko ta,T.Realizatio n o f o ffset o pt imiza-which takes cr ossro ad t raffic demand into A].Intelligent T r anspo rt atio n Sy st ems,Pr o-[C].I EEE/IEEJ/JSAI International Co nfer-

392-397.

Neuher z.U ser Acceptance and Im pacts of N ew T r affic Info rmat ion Ser vices in Bay erninfo ceeding s[C].7th W or ld Conference on I T S,

a.Ex per iment of A dv anced T raff ic Info r-iming at Equalization of Ro ad U sag e in T oy ota 7th Wo rld Co nference on IT S,2000[C].

K atteler.End U ser Evalua tio n of In-car T r af-matio n on demandin the Rott erdam-Rijnmond .7t h W or ld Co nfer ence o n IT S,2000[C].

Go to.Coupling M ova ble T r affic Info r matio n with the T r affic Co ntro l Sy st ems o f M etr opoli-Depar tment[A].7t h W or ld Confer ence o n C].

o shii.A n Eva luatio n M ethod o n Effects o f D y-raffic Infor matio n[A].7th W or ld Co nfer ence 2000[C].

Bae.A R eal-T ime T r affic I nfo rm atio n Ser-

F M Br oadcast ing System in Seoul K o-7th W or ld Confer ence o n I T S,2000[C].

Sugino.T r affic I nfo r matio n Serv ice in Ro ad U sing M o bile L ocation Data[A].7th Wo rld on IT S,2000[C].

(收稿日期:2005-03-01)

智能交通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交通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观点: 一、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需关注三方面: 1、技术方面(长期增长动力):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并且拥有集成能力、平台开发能力、部分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竞争具有较强竞争力(议价能力较高)。技术方面需关注系统稳定性、功能性、性价比、以及用户体验。 2、渠道方面(短期增长动力):由于此类企业下游客户主要为政府、交管部门、公路建设企业,拥有较强政府资源背景和政府公关能力的公司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3、资质方面:集成的资质、软件开发的资质、施工承包资质等 二、高速机电稳中有增,但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行业或机会更大。 1、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未来仍将增长,但增长较为平稳(约7%/年),视频监控等技术 较为成熟,未来不停车收费技术可能是增长点之一。 2、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未来较为看好:一线城市升级,随着二、三线城市的普及,将会迎来较大增长。 三、同业竞争情况来看,城市交通管理系统行业或有较大机会。 1、高速公路机电行业市场已具一定的集中度,Cr5约50%左右,但各个企业份额差距并不大,现阶段行业竞争格局仍存在变数,行业整体仍处于成长阶段,目前三棱科技仍有机会,但公司是否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在行业中树立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值得关注(主要是政府公关能力的体现)。未来行业马太效应将凸显,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上升,届时新进企业将会很小。 2、城市交通智能系统未来将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现有交通系统升级和二三线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普及,这方面仍需要考察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四、有关可比公司:由于企业主要定位于高速机电系统集成,以及智能城市交通系统集成及平台开发,所以主要可比上市公司为亿阳交通、上海交技、皖通科技(高速系统集成);银江股份、易华录、宝信软件(详见报告后半部分)。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展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是什么) 1、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有一些专家认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美国咨询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根据

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物联网产生背景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标志之一,然而,多年来,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始终难以打破,移动信息化是为之而努力的中间阶段,而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最终打通信息化的最后关口。实际上,物联网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而今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而我国官方近期对传感网(物联网的另一称谓)的多次提议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将加快。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作为物联网技术核心之一的近距离通信技术近些年来已经成为移动信息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包括红外、蓝牙、WIFI、RFID等近距离通信技术为不同行业实现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通信解决了大问题。其中,RFID技术在诸多行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系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从技术研究开发走向应用。智能交通标准化,作为推动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重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的应用效果,是衡量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国际社会、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竞争正日益白热化。 目前,涉及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国际性组织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等。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由原来的分别独立工作,逐渐走向协作工作,共同制定标准并实施标准的检测。其中,大型跨国集团(如汽车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智能交通标准化组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始组织实施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地理、人文、经济及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技术引进方法。但是,无论是ISO、IEEE还是ITU中,大型跨国集团都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力量,制定标准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不加分析地采用这些标准,往往会直接把中国市场拱手让人。 目前,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完成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并两到三年修订一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发布了7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涉及数据字典、地理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收费、交通专用短程通信、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智能化、物流电子单证、汽车辅助驾驶。 例如道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二十世纪末,国际上以欧洲CEN/TC278、日本ISO/TC204为主体开展地区或国家ETC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由于缓解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和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需求迫切,我国急需确立ETC的国家标准。相对于欧洲、日本等ETC技术,我国实际的应用环境对ETC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ETC收费车道的布设更灵活;在保证通行效率、可靠性等基本前提下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车载设备应具有更低的能耗,以便可以通过电池供电。甚至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ETC技术标准都难以满足上述应用条件。

智能交通技术应用

什么是ITS?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的运输和管理系统。 ITS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水平,减少阻塞; 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 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交通运输的通行能力和机车车辆、飞机运输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ITS的开发领域? 居民出行与货物运输需求只能诱导系统 交通流优化与运输组织智能化方案生成系统 综合交通枢纽协调、疏导信息服务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为驾驶员提供轨道实时信息系统 车辆运营智能调度管理系统(VODS) 只能公共交通系统(IPTS) 货物运输智能型配载运输系统 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ITS技术? 信息论与信息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管理技术与网络 GPS和GIS技术 美国国家ITS的物理体系结构的四个子系统:出行者子系统、中心子系统、车辆子系统、道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使用的四种通信方式:广域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车辆与车辆间的通信、短程无线通信 中国ITS开发的重点? 根据中国国情制定ITS的近期发展战略,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纽带,逐步将ITS 联成网; ITS标准体系的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道路交通综合管理,关键技术为交通事故管理技术、机动车信息管理技术、驾驶员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软件; 城市交通诱导系统,关键技术为车市快速环路及干道交通的诱导和监视、停车诱导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不停车收费,关键技术为自动车辆识别技术、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收费系统安全技术; 只能控制和管理,关键技术为智能算法、交通事故自动识别和系统集成技术; 交通信息服务与车载路径导航系统,关键技术为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交通信息发布

对智能交通的一点认识

对潍坊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一点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汽车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长久以来,人、车、路的矛盾激化已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道路运输增长的需求可以靠提供更多的路桥设施来满足,但是在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今天,道路设施的增长将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依靠提供除设施以外的技术方法来满足这一需求,智能交通系统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 智能交通技术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技术,各个国家地市区在引进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引进技术与本地文化的整合,考虑技术位差。任何新技术如果没有现有技术对之消化吸收就是失败的,所以各个地区在制定本地区ITS发展内容时,必须对本地区现有技术进行整合,然后再把与现有技术相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本文就结合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各地的发展状况,对潍坊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智能交通发展概况 智能交通系统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在建立起的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管理系统。目前,智能交通在全球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并成为继航天航空、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为集中的领域。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进程迅猛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交通、环境等众多问题,因此发展智能交通,特别是城市智能交通UITS,在我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智能交通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国特定的交通特点,智能交通的发展在我国面临众多问题。首先,我国城市交通成分复杂,自行车拥有量大,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低;其次,城市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水平不能跟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再次,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我国发展智能交通必须在借鉴国际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实际,走属于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之路。 二、潍坊市智能交通的现状 2010年初潍坊市建设并启用了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潍坊市道路交通智

国内智能交通行业解析

国内智能交通行业解析:物联网云计算让交通更智能 关键词:智能交通, 物联网, 云计算 7?21北京特大暴雨事故的阴霾还没有过去,暴雨引发的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争议还在继续。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应急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一时引起了大家的诟病。我们不禁想问:如果只能交通系统广泛应用,面对暴雨的袭击我们会不会更加从容?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ITS发展史 ITS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运输部和通用汽车公司研发电子路线诱导系统,利用道路和车载电子装置进行路、车之间的交通情报交流,提供高速公路网路线指南,尝试构筑路、车之间情报通讯系统。但5年的研发和小规模试验后,便处于了停止状态。1973年至1979年,日本通产省进行路、车双向通讯汽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欧洲原西德1976年进行高速公路网诱导系统研发计划,但在此期间因实用化技术难于实现及通讯基础设施费用过于庞大等原因,均未能实现实用化和市场化。 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进步,还对交通发展传统理念产生了冲击。ITS(起初为“IVHS”-智能车辆道路系统)概念正式提出。由此开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先后加大了ITS研发力度,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研发重点和计划,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在此阶段,各国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逐渐明确了发展ITS 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具体推进模式及投融资渠道等。

智能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978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9400387.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9787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81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ong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进入到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且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态势。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 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63.3亿元,同比增长21.68%。2013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192.9亿元,同比增长20.6%。预计,2014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98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488.21亿元左右。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智能交通建设,市场持续增长,从目前智能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来看,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交通领域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智能交通市场正在不断扩容,为各类相关智能交通软硬件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从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的结合将是必然的选择,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将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技术。从行业的投资机会来看,由于智能交通项目往往地域性较强,因此在投资时可关注区域内领先的企业以及拥有有效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中,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线城市的智能交通市场竞争相对更加激烈,而未来二三线城市的智能交通也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从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细分市场来看,预计智能交通前端的视频监控设备厂商、整体解决方案厂商以及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ITS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这两个领域。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目前在全国23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近半数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安装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系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

国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国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高速公路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则是实现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最重要的途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与交通理论和规划的融合,都加速了高速公路信息化的进程。高速公路监控及信息诱导技术的综合运用,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交通秩序,提高高速公路利用率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 澳大利亚: 先进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控制系统 1.最优自动适应交通控制系统(SCATS)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较早从事智能交通控制技术研究的国家之一,著名的SCATS系统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使用,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采用这一系统。 SCATS系统的优点是其自动适应交通条件变化的能力,通过大量设在路上的传感器以及视频摄像机随时获取道路车流信息。ANTTS是其重要子系统,该系统通过几千辆出租车装有的ANTTS电子标签与设在约200个交叉路口处的询问器通话,通过对出租车的识别,SCATS系统能够计算旅行时间并对交通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判断。 澳大利亚的先进系统合作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名叫TRIRAM的系统,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模拟道路网来预测交通行为以及新的交通流量。 2.远程信号控制系统(Vic Roads) 交通控制与通信中心(TCCC),不仅使用SCATS系统进行交通信号灯控制,而且还采用其它系统进行事故检测和信息的收集发布工作。其中较重要的是交通拨号系统,该系统通过普通的电话线,TCCC能够连接到50个偏远的受控交通灯,可以监测这些信号灯的状态改变它们的参数,为偏远路口的信号控制提供了便利。 3. 微机交通控制系统(BLISS) 该系统最主要的优点是运行于普通微机上,并可控制63个交通灯,目前在布里斯班已超过500个信号灯采用BLISS系统进行控制。 道路信号系统 道路信号系统是交通控制中心与机动车通信的基础。通过该系统可实现交通管理中心运行车辆间的信息交流,该系统使用900MHz的频率通过路旁询问器与车内电子标签进行通信,电子标签通常是简单的异频雷达收发机,当被询问时可返回一个可被识别的信号。该系统最普通的应用是车辆的不停车收费。 路旁信号系统的公共优化系统,通过与BLISS系统相互作用,可保证公共汽车到达路口时总保持绿灯,从而可减少公共汽车的运行时间。另外,该系统还可以包括公共汽车的运行安排表,当一辆车运行晚点的话,通过特殊的措施应能保证该车获得优先行驶权。 系统通过一种设在道路中间的特殊的称量质量的装置与中央控制中心通信,驾驶员不用减速或采取其它特殊操作,即能确定重型载货车的装载量是否符合要求。 车辆监控 视频数据获取系统运用视频摄像机监测、识别和计算交通量,已在澳大利亚广泛地应用。

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相关政策汇总及解读分析 车路协同将率先落地

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相关政策汇总及解读分析车路协 同将率先落地 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相关政策汇总及解读 2019年7月,交通部颁布《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12月,交通部颁布《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2020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发展“新基建”。 ——政策汇总 ——政策解读之《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 近年来,交通运输大数据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数据资源基础不够扎

实、数据共享开放需深入推进、大数据应用不够广泛、数据安全存在挑战、管理体系尚需健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推进解决。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明确了新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要求,大数据成为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 随后在2019年12月,交通运输部颁布《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将交通运输大数据的发展细分到五大行动、21项具体任务上。 综合交通大数据新的发展特征,即“统筹推进、加强采集、充分汇聚、综合应用”这“四个重点”。

——政策解读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 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 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 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智能交通技术运用 专业代码:600201 适用年级:2019级 所属二级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修(制)订时间:2019-5

编制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于三年全日制高职专业,由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与广州北斗星盛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普照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华龙智能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公交总公司等企业共同制订,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学院批准。 主要编制人: 车辆工程学院:尹万建教授 刘任庆教授 伍艮常教授 刘光明副教授 肖永忠副教授 肖炎根副教授 程泊静讲师 刘红业讲师 广州北斗星盛科技有限公司:秦方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湖南普照智能交通有限公司:蔡华文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审定: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黎修良副校长/教授 李治国院长/副教授 湖南华龙智能交通有限公司:杨一昕生产部部长/高级工程师 株洲公交总公司:陈铁军人力资源总监/高级工程师

目录 一、培养目标 (4) 二、职业范围 (4) 三、培养规格 (4) 四、毕业要求 (6) 五、课程结构 (7) 六、教学进程 (7) 七、课程简介 (9) (一)公共基础课程 (9) (二)专业基础课程 (10) (三)专业核心课程 (12) (四)公共拓展课程 (13) (五)专业方向拓展课程 (14) (六)社会实习与综合实践 (15) 八、教学实施建议 (16) (一)基本教学环节 (16) (二)教学内容补充与更新 (17) 九、教学评价建议 (17) (一)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17) (二)对教师的评价 (17) (三)对学生的评价 (18) 十、实习实训环境 (18) (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18) (二)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19) 十一、师资配置 (19) (一)专业负责人 (19) (二)专任教师、兼职教师 (19) 十二、教学管理 (20)

对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政策支持思考

对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政策支持思考 智能交通(ITS)产业是一个技术基础和管理对象都非-常复杂的高新技术集成产业。虽然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制订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就智能交通产业来说,它与一般的高新技术产业有显著区别,因此,-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1、智能交通产业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 (1)涉及面广、带动性强 智能交通产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它的发展不仅涉及多个行业,而且将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首先将带动机电产业的发展。由于智能交通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来实现,如交通信息采集设备、通信设备、发布设备等。因此,必然会促进-机电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以满足智能交通的需要。其次是带动通信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智能交通系统运行过程中,信息的生成、加工、传送等环节是基础。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尤其是因特网上,-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这将使其服务功能大大加强。再次,促进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的发展。智能交通的核心之一是数据和信息处理中心。这将带动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不断的发展及改进以适应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因此,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要远远大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 (2)资金需求的持续性、长期性和规模性 智能交通产业的投资分为两个领域: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而基础设施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系、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电子收费系-统(ETC)、公交管理系统(APIS)、应急管理系统(EMS)等,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表现为资金需求的持续性、长期性和规模性。如美国1991--2010年用于ITS发展规划的资金投入预计为400亿美元。日本1996m2015年间用于推进智能交通系统(ITS)总体构想的资金投入预计为7.8兆亿日元。和一般的交通建筑设施不-同,智能交通系统的周期长,具有一边使用、一边建设的特-点。这是因为智能交通作为高科技产业,必然紧跟技术潮流-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需要持续性和长期性的资金供给,以支持智能交通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升级改造。 (3)技术的集成性和知识产权的复杂性

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400387.html, 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作者:谭明田杰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 [摘要]本文以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过程为例,论述了专业群的构建思路和依据,并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为原则进行了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正在进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导师制;弹性学制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湘教通〔2015〕167号),其中,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放在首位的建设内容就是根据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院校专业建设规划,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即特色专业群建设,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 1 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 早在2006年,国内就有人提出了专业群的概念。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相近论”,即认为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另一种观点为“合力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二级类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从湖南省各个院校的专业群构建情况看,主要以第二种方式居多,笔者所在的院校采用了对接智慧交通,以符合“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四原则的智能交通技术运用、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构建了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 2 构建思路与依据 2.1 专业群构建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辈出的局面”。该纲要同时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二是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

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格局及政策环境分析

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发展格局及政策环境分析 智能交通行业政策环境(一)《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 年)》2012 年7 月31 日,第三届智能运输大会在京开幕。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 年)》当天正式发布,未来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将更注重为公众出行和现代物流服务。《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 年)》提出,智能交通发展要在支撑交通运输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众出行和现代物流服务;在为小汽车出行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在关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要在借鉴国外、技术跟踪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互利合作等。(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2015 年6 月,交通部为贯彻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简称示范工程)建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示范工程建设进度,提出2015 年年底前完成第一批10 个试点城市的示范工程主体建设。2017 年6 月底前,完成37 个示范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通知还提出,要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管理方面的深度应用,努力打造综合、高效、准确、可靠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上一页12 下一页 相关报告:2016-2020 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国

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文D 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 (二)行业概况. ........................................ 二、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发展状况. ..................................... (二)主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状况...............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分析. ..................................... (二)政策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市场潜力分析. ..................................... 四、行业主要领先企业情况分析.................. (一)国内主要智能交通企业.................. (二)主要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五、国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情况. ........................................ (二)主要国家智能交通市场发展状况............... 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即面向公众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智能交通的发展和应用

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应用——引领时代前行之匙 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1132201 姓名:董文瀚 学号:1113220103 时间:2011年12月10日

摘要 统。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是困扰当今国际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尤其以交通安全问题最为严重。据专家研究,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为此,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智能交通技术研究试验。 GNSS appears as one of the most flexible and cost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 ETC systems both for urban and roads networks. 智能交通技术(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它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 SAFESPOT is an Integrated Project co-funded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under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eSafety Cooperative Systems for Road Transport". Today's visions of future cooperative traffic systems are based 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s well as 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最新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提

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即面向公众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2)智能化车辆控制系统。包括车载通讯设备、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系统、紧急制动、危险防护警告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 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智能交通管制系统、动态路径引导系统、智能信号系统、公共交通优先系统、智能车辆管理等。 4)智能收费系统。自动识别、不停车自动收费。 5)智能应急管理系统。即紧急情况处理系统。 6)智能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包括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航运、空运的中央管理控制、指挥调度、信号信息系统。 7)智能商用车辆运营系统。货运及车队的调度、管理。 (二)行业概况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2009年县级市及以下级别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投资较2008年有明显增加,市场份额约增加15亿元,市场覆盖面拓展。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量634个,市场规模57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量451个,

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二)行业概况......................................... 二、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发展状况..................................... (二)主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状况.....................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分析..................................... (二)政策环境分析..................................... (三)社会环境分析..................................... (四)市场潜力分析..................................... 四、行业主要领先企业情况分析........................... (一)国内主要智能交通企业............................. (二)主要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五、国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情况......................................... (二)主要国家智能交通市场发展状况..................... 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分析 崔鲲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分析崔鲲 发表时间:2018-01-05T11:03:23.5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作者:崔鲲 [导读]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连技术的应用。 广州航天海特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663 摘要:智能交通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使交通管理更加安全、便利,同时为智能交通技术的进步提供科学的依据。应用智能交通技术使交通安全管理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明确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安全管理的意义,以高速公路为例,对其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智能交通;应用分析;技术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连技术的应用,为交通系统向智能化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对交通系统注入了新的内涵,还形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全新模式,为交通运行管制、出行者数字化服务以及交通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1、智能交通发展的必要性 至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达1.37亿辆,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然而我国道路建设十分缓慢,截止2010年底,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13.21m2,与国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车辆的迅速增加和道路建设的不足导致交通堵塞严重。在上下班时间和假期时,大量的车辆驶入道路中,经常造成大面积道路堵塞。一些高流量路段一旦出现事故,就会引发长时间道路堵塞的问题。此外,城市交通还存在交通执法手段落后,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现代化设施量较少,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缺乏等问题。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以及频发的交通事故等,已经成为束缚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更加智慧的交通理念出现。 首先,更加针对的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交通安全管理中,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将智能交通技术应用到交通安全管理中,能够更加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效果。智能交通技术能够及时对驾驶员视线范围内、外的潜在风险进行检测和发现,提示驾驶人员,为其驾驶行为提供一定的建议,有效避免风险事故的出现。利用智能交通技术能够将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危机提前扼杀,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其次,我国的交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安全管理中也开始使用新的交通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的运用是极为有利的。提高智能交通技术的重视程度,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有效的监测与预警,这一工作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得以实现的,明确道路环境,提供路况信息,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科学的依据,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在高速公路中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时,一般使用气象检测器、环境监测器等设备,能够让管理中心及时获得道路周边的环境数据,构建网络,并通过数字形式传播,能够为驾驶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驾驶保障。 2、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2.1道路交通数据采集 在道路交通数据采集过程中,一般使用传感器或者GPS、GPRS系统。传感器有很多种类型,高速公路中利用的采集数据的传感器一般是气象检测器、环境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等,对高速公路中的天气情况进行检测,是否出现大雾、大风、冰雹等,明确道路能见度,检查道路的温度以及周边环境。能够及时明确道路情况的相关数据,做好相关数据信息的传输,关注道路交通是否畅通,保证驾驶人员能够安全驾驶。GPS和GPRS系统,汽车上的GPS系统能够确定车辆的具体行驶位置,GPRS则是利用无线服务技术将自己的位置信息发送到公路管理中心,通过汽车位置的判断了解汽车行驶的具体状态,如果传输过来的GPS数据是比较平稳的,就标明汽车的运行是畅通的。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传输到的GPS数据没有变化,就说明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了异常问题,就可以利用GPS系统明确汽车的具体位置,能够更加准确、快速的处理问题。GPRS无线传输能够将接受到的定位数据传输给公路管理部门,利用ARM处理器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实时传输,密切关注道路行驶情况。 2.2科学传输处理信息 将通过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信息利用网络实时传输到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要想交通管理中发现异常情况,就需要对原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处理。管理中心能够将GPS定位、传感器等检测到的相同目标路段上实时检测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GPS数据能够实时对车辆情况进行监控,等间隔位置数据传送、接收以及处理[4],明确道路上的车辆是否是正常行驶的。利用监测设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公路的运行情况,若数据分析中发现异常,管理中心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提出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2.3预测交通流量以改善交通拥堵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道路拥堵的问题日益严峻。通过对交通流数据挖掘,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通流预测模型,就能够有效的预测交通拥堵状况,从而引导车辆选择合理出行路线。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新兴学科,它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很多领域,比如自然语言处理、分类任务、图像识别等。深度学习通过利用多层体系架构来有效地提取出底层数据的潜在的特征,然后提供给高层进行分类与回归。通过收集交通数据流的海量数据,利用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对采集到的交通大数据进行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对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进行不断的调整,最后利用调整后的深度自动编码器模型对交通进行预测。 交通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深度学习架构能够帮助我们在没有先前的经验的情况下,有效地学习与抓住其中内在的复杂特征,从而进行有效地交通流预测。通过构建出的模型成功地通过深度学习发现了交通道路之间潜在的特征,如时间、空间上等的非线性关系。因此首先要建立深度体系架构,然后通过逐层非监督式的预训练挖掘潜在特征,最后利用回归层实现全局微调参数,进一步优化了预测结果。预测交通拥堵演化趋势并确定拥堵节点,这些对于政府治理拥堵和出行者出行都意义重大。 2.4大数据时代下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的时代来临,导致交通向智能化发展成了必然趋势。但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交通系统是我国智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