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物品管理教学大纲

危险物品管理教学大纲
危险物品管理教学大纲

《危险物品管理》教学大纲

编制说明

《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是按照治安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主要讲授枪支弹药、管制器具、爆炸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特点、管理依据、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防护措施等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危险物品管理工作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公安机关危险物品管理的职责以及有关危险物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方法。

《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公安特色。

《危险物品管理》教学大纲是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由张金菊执笔,经征求治安学院治安管理教研室意见,《危险物品管理》课程组审阅后,于2017年12月1日由治安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一、课程名称:《危险物品管理》

二、课程性质:专业课

三、授课对象:治安学专业本科学生。

四、总学时数:34,其中讲授26学时,实践8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危险物品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危险物品的概念、危险物品管理的范围、职责,理解危险物品管理的原则以及新时期危险物品管理需要加强的措施。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危险物品管理的范围、职责。教学难点是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危险物品管理的原则。

学时数:2

主要内容:

第一节危险物品概述

一、危险物品的定义

危险物品是指具有杀伤、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和销毁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或可能危害公共安全而需要特别防护或管制的物品。

二、危险物品的分类

按其用途、理化性状和性能以及危险特性,可分为三大类:

(一)枪支弹药

(二)管制刀具

(三)化学危险品

三、危险物品的性能

射穿性;爆炸性;燃烧性;腐蚀性;麻醉性;窒息性;

放射性

四、危险物品的特点

(一)威力大、作用快

(二)易受外力作用的影响,极不稳定

(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第二节危险物品管理

一、危险物品管理的概念

公安机关为保障危险物品的安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和销毁等环节实施的审批发证、登记注册、监督指导、安全检查和事故查处等一系列治安行政管理活动。

二、危险物品管理的范围

1、枪支弹药

2、管制器具

3、爆炸物品

4、易燃化学品

5、剧毒物品

6、放射性物品

三、危险物品管理机构

1、公安机关是危险物品管理的主要机构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 、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4、其他参与危险物品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

四、公安机关危险物品管理的职责

1、登记、备案、审批发证

2、监督、检查

3、收缴流失在社会上的危险物品

4、审查、考核和培训工作人员

5、查处事故

6、进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五、危险物品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危险物品进行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2、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危险物品管理的法律依据

第三节危险物品管理的原则和措施

一、公安机关危险物品管理的原则

(一)预防为主、保障安全的原则;

(二)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的原则;

(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四)科学管理、文明管理的原则;

(五)服务社会的原则。

二、新时期危险物品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的措施

(一)加强危险物品管理法制建设,改革危险物品管理制度;

(二)研究新时期危险物品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改革危险物品管理方式;

(三)加强综合治理,推进危险物品管理社会化。

第二章枪支弹药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枪支弹药的分类和识别方法;掌握枪支管理的指导思想、范围、配枪条件以及枪支日常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掌握对违反枪支管理行为的处罚规定。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我国枪支管理的指导思想、范围、配枪条件以及枪支日常管理的基本制度。教学难点是公务用枪配备的公务条件以及对违反枪支管理行为的处罚。

学时数:4

主要内容:

第一节枪支弹药的分类与识别(实训内容)

一、枪支弹药基础知识

(一)概念

1、枪支

2、弹药

3、枪弹

(二)枪支的性能指标

1、枪名

2、口径

3、射程

4、初速

5、射速

6、配用弹种

7、弹匣容量

(三)枪支的分类

1、按枪支用途分

2、按枪支性能分类

3、按枪管内膛结构分类

4、按制造方法分类

5、按枪管的长短分类

(四)枪弹组成及结构

1、弹头

2、弹壳

3、发射药

4、底火

(五)枪弹的种类

1、按枪弹的用途分类

2、按配用的枪种分类

(六)枪支的构造

二、各种枪械的主要性能及识别

(一)国产军用枪械主要性能、种类及识别

1.手枪类 2.冲锋枪类

3.步枪类 4.狙击步枪

(二)外国生产的军用枪械种类及识别

1.常见外国军用枪械种类

2.常见外国军用枪械的识别

(1)生产国的识别

(1)制造厂商及枪牌的识别

(3)商标符号的识别

(三)射击运动枪支种类及识别

1.手枪类项目用枪

2.步枪类项目用枪

3.跑猪项目用枪

4.飞碟项目用枪

(四)狩猎用枪支种类及识别

1.火枪

2、猎枪

3.注射枪

三、枪弹识别

(一)常见枪弹结构数据

1.常见国内枪弹结构数据

2.常见国外枪弹结构数据

(二)枪弹识别

1.弹底部压、印标志识别

2.弹头涂色标志的识别

第二节枪支管理的指导思想、范围

一、枪支管理的指导思想

新时期我国枪支管理的指导思想包括两个方面:

(一)国家严格管制枪支;

(二)国家严惩违反枪支管理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枪支管理的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规定,除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装备枪支,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作规定实行管理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枪支属于公安机关管理。包括:

(一)公务用枪

(二)民用枪支

(三)非制式枪支

三、枪支管理的主管部门

枪支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公安机关

四、枪支管理的法律依据

主要是1996年7月5日通过并公布,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为主体的一系列枪支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三节枪支的配备和配置

一、公务用枪的配备

(一)公务用枪配备的原则

在法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在依法履行职责时确有必要使

用枪支的方可配备。

(二)公务用枪配备条件

1、主体条件

2、公务条件

3、持有条件

(三)公务用枪配备的审批

配备公务用枪,由国务院公安部门统一审批。

二、民用枪支的配置

(一)可以配置民用枪支的单位和人员包括:法律规定可以配置的射击运动枪支的单位;法律规定可以配置猎枪的单位和人员;法律规定可以配置气步枪的单位和人员。

(二)民用枪支配置的审批分为:射击运动枪支配置的审批和猎枪、麻醉注射枪配置的审批。

第四节枪支的制造和民用枪支的配售

一、枪支制造与流通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法制造枪支的违法犯罪活动突出

(二)非法买卖枪支的活动屡禁不止

(三)边境地区走私枪支的犯罪活动严重

二、枪支的制造和配售管理

(一)实行特别许可制度

(二)制造和配售的枪支数量实现限额管理

(三)对制造和配售民用枪支的企业提出相应要求(四)公安机关对民用枪支制造、配售的管理职责

第五节枪支的日常管理

一、枪支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拥有量大,隐患严重

(二)枪支管理力度不够,漏洞较多

二、枪支的日常管理

(一)实行《持枪证制度》

(二)实行查验制度

(三)枪支安全保管

(四)枪支特别管制措施

(五)枪支销毁

(六)枪支收缴

(七)枪支运输

(八)枪支出入境

第六节违反枪支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

一、概述

(一)处罚依据

(二)处罚种类

二、涉枪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比较

三、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行为的处罚

四、对制造、销售仿真枪的处罚

第三章管制器具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管制器具的范围、认定标准、管制刀具和弩具的管理制度,以及目前公安机关采取的管制器具管理措施。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公安机关在管制器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需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是实践中对管制刀具的认定与识别方法;违反管制器具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

学时数:2

主要内容:

第一节管制器具管理概述

一、管制器具管理的范围

(一)管制器具范围的界定

(二)法律依据

二、管制器具管理的原则

(一)严格管控原则

(二)利于生产、方便群众的原则

三、管制器具管理的意义

(一)保障公民人身安全

(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

(三)保障正常生产、生活所需

(四)教育、挽救违法青少年

四、管制器具管理面临及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管制器具管理的措施

第二节管制刀具管理

一、管制刀具的认定

(一)管制刀具的含义

(二)管制刀具管理的范围

(三)管制刀具的认定标准

(四)特殊刀具的认定

二、管制刀具管理制度

(一)管制刀具生产管理制度

(二)管制刀具经销与购买制度

(三)管制刀具使用保管制度

(四)管制刀具携带制度

三、完善公安机关对管制刀具管理的建议

第三节弩的管理

一、弩的概况

二、弩的安全管理

(一)审批登记(二)凭证购买、携运(三)规范化信息管理(四)年度审验(五)查处违反弩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节违反管制器具管理行为的查处一、非法制贩管制器具的行为

(一)非法制贩管制器具行为的界定

(二)非法制贩管制器具行为的法律责任

二、非法携带管制器具行为

(一)非法携带管制器具行为的界定

(二)非法携带管制器具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章爆炸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炸药爆炸的基本特征、炸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炸药的主要性能及参数、爆炸相似律以及安全距离的概念,掌握炸药氧平衡的概念、殉爆的概念以及引起殉爆的原因。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炸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炸药氧平衡的概念、引起炸药殉爆的原因,难点是对爆炸相似律及安全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学时数:4

主要内容:

第一节爆炸现象及其特征

一、爆炸现象及其分类

(一)爆炸的概念

(二)爆炸现象分类

1、核爆炸:由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2、物理爆炸:爆炸时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而化学成分没有改变的爆炸。

3、化学爆炸:凡是爆炸时,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爆炸。

二、炸药爆炸的特征

(一)反应的放热性;

(二)反应的快递性;

(三)生成气体产物。

第二节炸药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

一、炸药的热分解

二、燃烧

三、爆轰

第三节炸药的主要性能及参量

一、爆速

二、爆热

三、爆温

四、爆容

五、爆压

六、威力

七、猛度

八、感度

九、炸药的安定性

第四节炸药的氧平衡

一、炸药的氧平衡

所谓氧平衡,是指炸药中的氧用来完全氧化炸药本身所含有的C和H为CO2和H2O以后多余或不足的氧量。

二、炸药的氧系数

三、研究炸药氧平衡的意义

第五节炸药的爆炸作用

一、空气冲击波的爆炸相似律

二、空气中爆炸的破坏作用

第六节殉爆和安全距离

一、殉爆

装药A的爆炸能引起与其相距一定距离的被惰性介质隔离的B装药的爆炸,这一现象叫做殉爆。

二、研究殉爆的意义

(一)可以为炸药生产和储存的工房、仓库确定安全距离提供基本依据;

(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殉爆现象,如在爆破作业中利用殉爆来松动大面积的土壤及岩石等。

三、引发殉爆的原因

(一)主发装药的爆轰产物直接冲击被发装药;

(二)主发装药爆轰时,在惰性介质中形成的冲击波冲击被发装药;

(三)主发装药爆轰时,抛射出的物体冲击被发装药。四、影响殉爆距离的因素

(一)主发装药的药量和性质

(二)主发装药的外壳

(三)主发装药与被发装药之间的连接方式

(四)被发装药的性质

(五)装药间介质的性质

二、安全距离

(一)建筑物破坏等级

(二)冲击波安全距离

(三)殉爆安全距离

第五章常见爆炸物品及其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常见的单质炸药的种类及基本性能以及常见的混合炸药、常用起爆器材的相关知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梯恩梯炸药、硝酸铵、黑火药的理化性能。难点是起爆器材的结构原理。

学时数:2

主要内容:

第一节炸药分类

一、炸药的概念

炸药是指受外力作用便会引起高速化学反应,并能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的物质。

二、炸药的分类

(一)按物理状态分类

(二)按炸药组成分类

(三)按用途分类

(四)按炸药爆炸的猛烈程度分类

第二节单质炸药

一、硝酸脂类炸药

(一)泰安(PENT) (二)硝化甘油(NG) (三)硝化纤维素(NG)

二、硝基类炸药

(一)梯恩梯(TNT) (二)苦味酸(PA) 三、硝胺类炸药

(一)黑索今 (RDX) (二)奥克托今(HMX) (三)特屈儿(CE)

四、起爆药

(一)雷汞(二)氮化铅

(三)史蒂酚酸铅(四)特屈拉辛

(五)二硝基重氮酚(DDNP)

第三节混合炸药

一、混合炸药的组成

混合炸药的基本组成:氧化剂+可燃剂+添加剂二、混合炸药的性质

(一)硝酸盐为基的混合炸药

1、铵梯炸药

2、铵油炸药、铵松蜡炸药、铵沥蜡炸药

3、浆状炸药

4、水胶炸药

5、乳化炸药

(二)以氯酸盐或高氯酸盐为基的炸药

(三)硝化甘油类炸药

(四)高能炸药

(五)液体炸药

(六)火药(七)烟火剂

第四节常用起爆器材

一、起爆器材的分类

按照输出能量形式分类,可分为引燃器材和引爆器材。

引燃器材:能产生热冲量,点燃各种炸药的器材。主要包括火帽、底火、点火具和导火索等。

引爆器材:能产生爆炸冲量,引起各种炸药的爆轰的器材。主要包括各种雷管、导爆索、导爆管和继爆管等。

二、常见起爆器材

(一)火雷管(二)电雷管(三)导火索

(四)导爆索(五)导爆管(六)非电导爆系统(七)继爆管

第六章爆炸物品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爆炸物品管理的范围、部门分工、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爆炸物品生产、储存、购销、运输、使用环节的许可条件、程序;掌握烟花爆竹运输环节及燃放环节

的管理要求;掌握爆炸物品收缴、销毁的基本方法以及爆炸现场的一般处置程序。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公安机关在爆炸物品管理相关环节的职责、烟花爆竹运输和燃放安全管理要求、爆炸物品销毁的主要方法、爆炸现场的处置原则和程序。难点是当前爆炸物品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应对措施。

学时数:4

主要内容:

第一节爆炸物品管理的范围和目的

一、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的范围

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我国对于非军事目的列入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等点火、起爆器材实行严格的安全管理。

二、爆炸物品管理的方针和目的

(一)管理方针

积极预防、严格管理、服务生产、保障安全

(二)管理目的

1、预防犯罪分子利用爆炸物品进行破坏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2、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公安机关在对民用爆炸物品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一)对民爆物品使用单位的购买进行审查许可,并对其使用以及相应环节的储存进行安全监管。

(二)对民爆物品运输和运输路线进行审查许可。

(三)审查许可爆破作业企业以及它的作业项目。

(四)监控民爆物品的流向。

(五)监督指导涉爆单位安全保卫、工程爆破的安全警戒。(六)组织销毁处置使用、运输过程中收缴的、废弃的以及老百姓捡拾上缴的爆炸物品。

(七)侦查民爆物品非法制造、买卖、邮寄、使用民用爆炸物品的刑事案件。

第二节爆炸物品管理(上)

一、生产管理

(一)设立生产企业的原则

设立民爆企业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二)企业申请条件

二、储存管理

(一)储存规定

(二)公安机关在爆炸物品储存管理中的职责

第三节民用爆炸物品管理(下)

三、销售与购买管理

(一)销售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二)申请销售的程序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食品检测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应先修高等数学,应用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进行。 该课程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科学的观点,系统阐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基础,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控制与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检验管理等内容。同时,还介绍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与食品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检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食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安全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食品生产与流通中的质量问题。 四、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95 第一部分:课程教育目标 一、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与策划和港口商务专业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名称为《物流管理与实务》。是一门以管理学、生产运营管理为理论基础的,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它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按质、量、时间要求提供所需产品或劳务为目的,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计划、组织和控制,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物流管理论与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技能,并能详细分析在物流管理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海尔制造业物流模式与沃尔马零售物流模式。本课程的内容按照“以能力为主导、按应用进行整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它不仅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三、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1、基础知识要求 熟悉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层次物流管理的发展阶段、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客户服务的概念、内容和衡量指标及确定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预测的概念、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运输方式、运作与管理;仓储管理与决策;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供应链管理框架,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核心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素质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主要操作技能与方法,对物流市场营销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有所把握。 3、实践操作要求 通过相关环节的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操作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包括确定

合适的客户服务水平;预测的概念、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运输方式、运作与管理;仓储管理与决策;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料管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第一章物流与物流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熟练掌握物流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物流学的分析方法;要求对现代物流业行业组成和物流发展史有一般了解。通过学习,对物流与物流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物流与物流管理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几种分类特点,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的传统行业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关联。 第一节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与流通、生产的关系 二、物流相关概念 三、物流与流通 四、物流与生产 五、物流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物流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的基本活动 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的特征 四、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五、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 一、现代物流业行业组成 二、现代物流业特征 三、中外物流业发展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632725 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人才却仍然比较匮乏。基于此,我们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根据组织的特征确定信息资源,分析组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组织的信息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组织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信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和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等。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学会综合应用。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的重点是对信息、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概括了解,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案例分析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信息资源管理基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熟悉公共安全危机的特性。 重点与难点:公共安全危机的概念及其与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的区别,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社会背景 学时数:6 主要内容: 第一节公共安全危机的相关概念 一、危机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危机的定义(罗森塔尔、福斯特等)。综合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因受到破坏,严重地威胁到其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二、危机管理的定义 (一)从组织管理或企业管理的视角定义危机管理 代表人物:斯蒂文?芬克、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是对于组织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主要观点是对风险与危机的规避艺术。 (二)从公共关系的视角定义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便是立足于应付组织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危机管理其实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 (三)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定义危机管理 欧文?杨(Oran R. Young)将危机管理看作是争取赢的过程,其目标是迫使对手让步,并在国际上进一步推进己方的利益。 综合上述概念,危机管理应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四)危机管理的基本模式 1、PPRR模式:预防、准备、反应、恢复

2、4R模式:缩减、准备、反应、恢复 3、美国联邦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模式:减缓、准备、反应、恢复 4、时间序列模式: 危机预警及准备、识别危机、隔离危机、管理危机、危机后处理。 5、“5P”模式 Perception(端正态度),Prevention(防范发生),Preparation(时刻准备),Participation(积极参与),Progression(危中找机)。 三、公共安全危机的概念 (一)公共安全的定义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健康、生命安全、公私财产的安全。公共安全是一种社会状态,是社会状态的有序。 (二)公共安全危机的含义 公共安全危机是指因自然环境、社会变迁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对公共领域的安全和社会成员的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需要以政府为领导的公共部门进行动态决策的、具有高度危险性和广泛破坏作用的紧急情境。 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矿难、集体中毒、恐怖袭击事件、建筑物坍塌、空难、海难、放射性物质泄漏、铁路、公路与内河航运交通事故、群体性挤踏事件 (三)公共安全危机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1.公共安全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先兆和前奏,或充当引发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从逻辑上讲,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必定是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未必就会发展成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一些突发事件本身就是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一部分,并且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当突发事件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失去控制,向无序的方向发展时,便会形成公共安全危机。 2.公共安全危机与紧急状态的区别 从理论上以及紧急状态所具有的特征分析,紧急状态也属于公共安全危机,而且是严重的公共安全危机。但在应急管理的实践中,由于紧急状态不同与一般的公共安全危机,其确定与采取的措施有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定,因此不能将公共安全危机完全等同于紧急状态。公共安全危机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经过一

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JG12038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学分: 2 总学时:32 其中:实验/实训学时:16 一、课程性质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本课程是以质量体系、质量标准系列、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可靠性工程基础为主线进行详细介绍,学生们学习完该课程后应掌握质量管理的概念、质量管理理念的演变、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统计分析方法、抽样检验的方法体系、可靠性的基础知识、可靠性的基本分析方法等,初步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物流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物流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质量管理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管理十分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要在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从总体上把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重点内容,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质量管理的体系要素和现代质量管理的新方法。要切实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各种定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各项图表的编制。本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质量管理,了解企业、政府等机构应用质量管理的现状,培养学生形成质量意识和文化。在此基础上,了解关于质量管理的各种工作职位以及其他相关职位,并初步了解各种质量职业资格考试基本情况。 三、课程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设计和建立质量体系的能力。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中英文):物流管理概论Logistics Management 课程编号:6 学时学分:48/3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48:0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开设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管理学 开课单位:商学院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入门主干课程。本课程通过老师引导性教学、物流工作流程和大量的实训操作结合,训练学生具有能从事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物流方案分析设计的基本能力。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通读指定教材的同时,还至少需要阅读翻译的教材一本(或国外原版教材),经常浏览我们所提供的物流网址及报纸期刊中的物流相关信息和文献,时时关注国内外物流管理的运作,了解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动态,并要求学生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课程教学要求 “教”的要求:(1)结合案例讲解创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强化实践应用,从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创造能力;(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努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的要求:(1)熟悉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2)把握物流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3)全面了解物流管理的基础内容与专题内容;(4)学会运用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物流概述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理解物流基本概论,掌握物流与商流的关系,了解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并能结合实践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开课院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任课教师:冯玉强,马维忠,路杨,刘鲁宁,邵真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 适用学科范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开课形式:中文授课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Kroenke, David, Deborah Bunker, and David Nigel Wilson. Experiencing MI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8. [2].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和案例讨论两个主要环节,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变革、企业变革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新的信息系统实现新的管理理念、支持新的管理手段等实践性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型管理人才或继续从事信息系统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本课程将采用由美国学者David M. Kroenke 教授所编写的《Experiencing MIS》,以及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黄梯云所编写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参考教材。课程主要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包括引言、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组织战略三个章节),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硬件和软件、数据库应用、数据通讯三个章节),第三部分对信息系统在企业内、外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质量管理学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Quality Manage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理统计,概率论,管理学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顾世清 大纲执笔人:顾世清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简介 质量管理是研究各类组织质量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共性原理和基本工具,也是为组织质量管理者提供理论、原则、方法的实用科学。质量管理已经发展为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了现代企业管理、产品管理控制、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多个学科知识。本课程在全面介绍现代质量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成果,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和制造(服务)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度量、质量改进为主线,系统介绍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质量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研究基础操作问题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具有分析、解决管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以后从事工商管理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它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质量设计和建立质量体系的能力。 3.掌握制造质量和过程控制、质量诊断的基本能力。 4.掌握组建质量管理小组的基本能力。 5.掌握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市政管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市政管理学》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本大纲由管理学院商学系于年月讨论修订,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一、课程说明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6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市政管理学》是一门系统阐述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课程,涉及市政客体、市政主体及其运行、市政管理内容及规律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把握市政主体是怎样对市政客体进行管理的,搞清楚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比较系统地理解市政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市政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是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三门课程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学时分配: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概说(2学时) 学习目的: 通过教学要求同学掌握城市的含义、特征;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基本规律,理解并掌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掌握城市的结构、功能、类型基本内容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城市的功能、结构、类型;城市体系的特点、原则和类型。掌握中心城市的作用、经济区的特点和运行原则。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基本内容要求: 1、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2、城市概念 3、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类型 4、城市体系 第二章市政组织与市民(2学时) 学习目的: 要求掌握市政组织的构成、地位和组织体系;市民的权利、义务以及参政方式。 教学重点:市政组织体系构成 教学难点:市民权利和义务 讲授要点: 1、城市政党组织 2、城市国家机构 3、城市社会组织 4、城市市民和市民参政 第三章执政体制与运行机制(4学时) 学习目的: 掌握市政体制的涵义、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西方市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及主要形式;了解我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层级结构以及市领导县体制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对市政体制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我国市政体制的优缺点,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对我国市政体制的完善与发展提出建议。 教学重点:西方市政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层级结构以及市政运行机制教学方法及手段 基本内容要求: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物流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一、开课对象 适用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二、学时与学分 总课时48课时(课堂32学时,课内16学时),学时 三、先修课程 《管理学》、《电子商务》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换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源”、被德鲁克描述为最后一块“经济的黑暗大陆”的现代物流业已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我国物流业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 但是,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和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产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对物流人才培养还不完善和成熟,因此,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匮乏与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极为不对称,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限制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扩大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物流人才是国内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而《物流管理概论》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处于专业系列课程的先导地位,学好《物流学概论》课程是学习其他物流类课程的基础。 它是研究物流诸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该课程的定位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类专业技能课程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始终贯穿素质培养的理念,目的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我们都认识到了提高商业运作效率的必要性,但在有关整个组织中物料流动方面,却常常缺乏足够的知识。 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各种物流理论学说,物流系统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的合理化和有机结合,以及企业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物流标准化、集装化程度,和介绍回收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最新的物流理念。使学生在对相关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观点、战略和主要领域等方面有一个综合性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其他物流专业课程学科打下良好基础,更为了将来更好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奠定夯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获得术业专功的基本素养。 五、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是为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该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处于专业系列课程的先导地位。 物流学知识是物流从业人员必备的知识,《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建设的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企业现场教学、案例分析、企业调查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物流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doc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1 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网络管理员) 第一部分综述 简介 NTC网络与信息资源管理内容及其对应的考试是专门设计来认证一个网络管理员的综 合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网络参考模型,路由器的基本操作知识,局域网交换技术和交换机的高级配置管理,虚拟局域网的原理与在交换机上的配置,TCP/IP 协议、路由技术与路由协议,访问控制列表,,广域网协议与技术,主干网技术,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管理。 培训与教学目的 1.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与管理方法; 2.掌握虚拟局域网的规划、配置与管理方法; 3.掌握多种常见路由协议的配置、管理与维护方法; 4.掌握广域网配置与管理技术; 5.熟悉多层交换配置、维护与管理技术;

6.理解基本网络安全概念,能够使用路由器和防火墙维护网络安全。 教学重点 交换技术,路由协议,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安装、配置与管理,广域网的配置与管理。 教学难点 路由协议,多层交换技术和常见网络故障的解决方法。 培养目标 使学员具备设计、安装、配置、维护和管理包含多种网络设备的,大规模、跨地域的复杂网络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培训对象 网络技术培训学员。 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广大网络技术爱好者。 大、中型网络系统管理人员 前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安装和维护各种常用中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设备的方法;2.理解TCP/IP协议族,能够配置与管理各种常用中小型局域网;3.了解路由协议,熟悉基本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模块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课程1.1 计算机网络概念 课程1.2网络通信相关概念 课程1.3网络协议 课程1.4通信子网 课程1.5网络连入设备 课程1.6 Internet 工作原理 模块2 网络管理概述课程2.1 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功能课程2.2网络管理的标准化和协议 课程2.3配置管理 课程2.4性能管理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教学大纲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教 学大纲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开课院(系):应用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方向) 课程名称:风景区管理/Scenic Spot service and management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代码: 开课学期:秋 学时/学分:32学时/学分(课内教学32学时,实验上机0学时,课外0学时) 先修课程:饭店管理原理、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数学Ⅲ、饭店客房管理、饭店前台管理、饭店设备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企业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英语Ⅱ、导游业务、饭店餐饮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经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旅游景区服务及管理具体内容的专业基础课,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以下方面熟悉并掌握相应的技能: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解说服务、娱乐服务、购物服务、辅助服务;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区管理、标准化管理。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2学时 (1)掌握旅游景区的定义、要点、分类及特征; (2)掌握旅游景区服务的概念及要素; (3)理解旅游景区管理与景区服务的关系; (4)了解教材的内容构建思路; (5)能够运用旅游景区的基本知识,对各种旅游景区进行区分。 重点:景区的分级分类;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难点: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注意:提示学生去查阅《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2.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 2学时 (1)了解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 (2)熟悉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内容; (3)明确旅游景区游客投诉的原因及心理; (4)掌握旅游景区游客投诉的处理方法; (5)能根据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基础知识,通过模拟实训从特殊到一般,掌握现实中的旅游景区接待服务的基本规律和技能方法。 重点:游客投诉与抱怨受理服务。 难点:处理游客投诉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注意:旅游景区入门接待服务可请同学进行现场模拟。

《公共危机与传播管理》旧版大纲

《公共危机与传播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70113B6 课程名称:《传播心理学》(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课程性质:考试课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6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见习)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适用专业:传播学专业四年制 参考教材:胡百精著,《危机传播管理(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考生掌握公共关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危机与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流派与危机传播、危机管理者与危机利益相关者、危机预警、危机传播管理的对话范式——基于“事实——价值”模型(上)、危机传播管理的对话范式——基于“事实——价值”模型(下)、危机管理议题、危机修辞与信息发布、新媒体与危机传播以及危机恢复管理等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危机是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系统失常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发展秩序和目标,要求组织做出紧急决策、响应和行动的威胁性事件、状态或结构。在风险社会中,危机管理——认识危机、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将成为所有社会组织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精通危机传播管理的理论,掌握危机传播管理的基本方法,以适应公共关系工作的需要。 本课程的目标: 1.了解危机传播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2.熟悉危机传播管理的对话范式; 3.掌握危机传播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考核 1.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2.成绩构成:考试(闭卷)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危机与危机管理 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危机的概念、危机的特征与类型、作为战略的危机管理以及风险社会与危机管理。 2.教学时数:4学时 3.课程内容 1.1 什么是危机 1.2 危机的特征与类型 1.3 作为战略的危机管理 1.4 风险社会与危机管理 4.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什么是危机识记:危机。领会:危机定义包含的要点;危机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状态、结构而非单纯的冲突性事件的原因。 (2)危机的特征与类型领会:考察危机特征时应重点把握的矛盾关系;危机的特征;按“人与环境”的复合标准划分的危机类型。 (3)作为战略的危机管理识记:危机意识;危机应对;危机管理思想;危机管理。领会:危机管理的框架;作为组织生存和发展基本能力的危机管理;作为战略的危机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危机管理的范畴;诺曼奥古斯丁关于危机管理的 6 个阶段;罗伯特希斯关于危机管理范畴的“4R”模式;安米特罗夫和克里斯汀皮尔逊关于危机管理的5 阶段模式。简单应用:从情境、资源、沟通和行为四个关键词入手界定危机管理所体现的基本主张;基于组织整体发展战略的危机管理体系的核心范畴。 (4)风险社会与危机管理识记:风险社会;发展观;危机发展观;物本位发展观;人本位发展观。领会:人与物的关系是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危机管理的价值理念或危机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8110116课程名称:质量管理课程英文名称Quality Management 课程所属单位(院(系)、教研室):经贸管理学院管理教研室 课程面向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类型:(填写必修课或选修课)必修先修课程:生产管理统计学学分: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述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以及常用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并具有运用常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1)、质量—全球追求的目标 2)、质量战略 3)、名牌战略 4)、质量文化 2、教学要求: 1)、质量管理各阶段的特点; 2)、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 3)、掌握质量战略、名牌战略的概念和意义,了解质量文化。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并结合案例教学; (二)、质量管理与ISO族标准 1、教学内容: 1)、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概论 2)、ISO 9000 族的产生与发展 3)、ISO 9000的实施 2、教学要求: 1)、了解ISO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2)、了解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和构成; 3)、掌握ISO9000:1994标准的构成;了解质量认证的内容和过程; 4)、重点掌握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ISO9000与ISO14000、ISO9000与TQM主要的联系与区别。

2016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详解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20503)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全日制3年,弹性学制2-5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随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编制和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质素、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工商企业、服务行业及其他行业,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三、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需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物流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专门知识,具备物流经营管理能力、物流计划与规划能力、物流市场开发能力和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自主创业能力,成为初、中级物流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能力目标 1.具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及经济法规等分析、经营管理能力; 2.具备一定的物流市场开发能力; 3.具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利用的基本能力; 4.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悉物流系统的基本活动环节; 4.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发展的动态。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遵纪守法、热爱劳动、艰

苦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礼仪素养; 2.初步掌握现代管理学原理的知识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3.具备系统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对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进行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能力; 4.具有商品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等能力。 四、课程结构与主要实践环节 (一)课程结构 1.必修课程 (1)基本素质类课程群(共10门,602学时) 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人文英华;计算机应用基础+语言;大学英语;体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 (2)专业素质类课程群(共6门,384学时) 经济学实务、经济法实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学原理技术、商品基础。 (3)岗位技能类课程群(共8门,576学时) 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实务、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基础会计、物流配送运输、仓储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4)专业拓展类课程群(共2门,144学时) 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 2.选修课程 (1)公共人文选修课程(共18门,324学时) 音乐欣赏、书画鉴赏、口语训练、现代实用礼仪、实用美学、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伦理学、实用文写作、创新策略与方法、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现场急救、摄影技术、美容化妆、法律与生活、营养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 (2)专业任选课程(共6门,216学时) 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商业公文写作、分销渠道管理、连锁经营管理 (二)主要实践环节

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信息资源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学分:理论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一、课程教学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机制,建立信息思维,掌握以资源管理的方式对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全面了解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了解信息、信息资源、知识、情报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课程背景。 1、学习《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2、明确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 3、介绍信息资源管理含义 4、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认识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与特征 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内涵; 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了解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1、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2、介绍中国学者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认识 3、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 4、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三)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了解相关的信息基础技术、信息主体技术; 了解IT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基本掌握企业IT战略规划的含义和过程。 1、IT介绍 2、IT与企业竞争优势 3、IT管理 (四)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了解企业内部、外部信息流;

掌握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掌握信息需求的含义、信息需求分类、企业信息需求的复杂性和层次性。理解信息源的集中与分散的分布规律; 掌握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 掌握信息组织含义; 掌握分类组织法和主题组织法; 掌握信息存储应该注意的问题。 掌握信息开发的含义; 掌握信息开发的原则; 了解信息开发的步骤; 了解信息开发的方法类别。 1、信息资源流 2、介绍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3、信息需求分析 4、信息源分析 5、信息收集 6、信息组织 7、信息存储 8、信息开发 9、信息传播和利用 (五)信息资源集成管理 掌握集成的含义和本质; 了解信息资源集成; 认识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掌握SCM的集成管理思想; 了解SCM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供应链的类型。 1、IT投资风险与回报问题 2、集成管理概述 3、信息资源集成 4、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 (六)信息资源管理与组织结构 掌握组织相关知识; 了解当前的组织环境; 了解适应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特性。 1、组织的相关知识回顾 2、信息资源管理融入组织 3、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大纲

《应急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应急管理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课程编号: 学时:48学时 学分:3 学分 学分: 学时: 教材: 参考书: 1、 2、 ……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应急管理是目前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应急管理课程在当下具有必要性。本课程向学生介绍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和掌握应急管理的阶段,政府组织应如何应对应急,主要内容包括应急管理概述\应急管理的不同阶段、突发事件的预测与预警、应急协调与合作等。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将分析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公共危机管理的案例,如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3年我国的“非典”等。 第一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础分配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突发事件的定义、特征、分类、分级以及应急管理的特征、阶段及原则。分为三节。

第一节突发事件概述 第二节应急管理概述 第三节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 第二章突发事件的减缓 分配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社会的背景。减缓阶段的意义、工具与措施。了解减缓阶段可以做哪些工作 第一节风险管理与风险社会 第二节减缓的意义与工具 第三节减缓的主要措施 第三章突发事件的准备 分配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说明应急规划与应急预案的重要性。结合案例法介绍我国应急预案机制的基本情况和应急预案编写到实施的过程。介绍应急规划的作用与流程。探讨以消防队为代表的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应急规划的作用与流程 第二节应急规划的重要问题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第4章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 分配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预测预警的概念与区别。结合案例说明预测预警的重要性,预测预警的基本国内和流程和此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节预测预警的功能 第二节预测预警系统

《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物流基础》教学大纲 课时:80课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物品在流通领域的动态流转过程,揭示物流各环节的内在联系,以及研究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等,是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物流的最基本的内涵,为以后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内容及系统学习物流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原理和物流系统管理技术,掌握物流作业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知识,培养学生在物流企业中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对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各类知识与技术产生兴趣。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具体掌握运输管理、装卸搬运、现代包装、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管理与作业、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基本知识。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当前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3.技能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过本门课程后,对物流行业和物流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识别每个物流环节的工作构成及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物流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理解物流的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了解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物流的功能及各功能在物流过程的合理化要求,掌握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理解现代物流的特征,了解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流概念的演变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物流与生产,物流的分类,物流形式、功能,企业物流结构,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第二节物流的价值分析 本节主要讲授人们对物流价值认识的8次发现,以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讲物流体现的价值。 第三节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节主要讲授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及趋势。 (三)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及物流概念的演进历史,物流的分类,各种物流形式的的特点。 难点:物流概念及其渊源,物流与流通 第二章物流系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物流系统及其构成,深入理解现代物流系统化运作思想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系统各环节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要点。 (二)讲授内容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概念,物流系统的作用,物流系统构成,物流系统环节要素及存在的制约关系,物流系统模式,物流系统化的目标,物流系统分析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物流系统的目标 本节主要讲授在不同物流系统的层次之下,物流系统的各项目标 第三节物流系统要素 本节主要讲授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冲突、协调和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以及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