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最新2019年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最新2019年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

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4)学生汇报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

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灌水入瓶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

(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

(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

空气能占据多大的空间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气体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容器有多大,它就能占据多大的空间!

譬如,你把空气打入一个气球,扎紧,然后用各种方法压缩或拉伸气球,空气就会总是依旧充满这个气球。你把少量空气装入一个塑料袋,扎紧,然后拉伸塑料袋,让它变大,空气还是总会充满这个塑料袋。

封闭的容器中,空气如果太多,那就会有较大的空气压力;而如果空气太少,那就会有较小的空气压力。

人们利用这样的原理,做成了高压氧舱、真空泵等。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二课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

渗透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

2.科学探究

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

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苹果与盒装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电子秤,托盘天平,砝码,打气筒,皮球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示例聚焦

(1)出示实物:一个苹果和一瓶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

(2)学生预测:都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3)让学生亲自试一试,说说自己的感觉。

(4)问题聚焦:如果要准确地分辨谁的质量更大,有什么办法?

(5)方法举例:生活中,人们常用电子秤称量的方法来比较。

(6)实验演示:用电子秤称量苹果和牛奶。(或者播放电子秤称量比较的影像资料)

2.小结与过渡

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我们常用天平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天平

(1)出示天平:出示天平实物,同时课件展示相应的天平照片。

(2)认识天平: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对照实物和图,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

2.学会使用天平

(1)观看“用天平测量物体”的微课。

①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橡皮垫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测量: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到天平的右盘,使天平平衡。当放入最小砝码而天平右端仍下沉时,就需要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

③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

④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橡皮垫圈安放到托盘支架下。

(2)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提示: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3)学生复述操作过程

(4)分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并记录苹果和牛奶的质量。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问题导入

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

2.科技史示例

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伽利略的猜想

(二)新课学习

1.说一说我们的猜想

2.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

提供的材料:皮球、打气筒、托盘天平、砝码

3.实验计划示例

(1)给皮球打足气。

(2)皮球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右盘,并调节天平至平衡。

(3)给皮球放气。

(4)重新称放气后的皮球。

4.学生实验

5.实验汇报:皮球放气后,天平的平衡变化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空气具有质量。

7.思考: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吗?

课件展示活动手册上P1的方法。学生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8.拓展:通常情况下,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三)整理,下课。

《空气有质量吗》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

天平

天平是一种等臂杠杆。天平是一种衡器,是衡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挂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里放着已知质量的物体,另一个盘里放待测物体,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的偏转就指示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发明很早。根据纸草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还有人说,这个时间还要早,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古埃及的天平虽然做的很粗糙,但是已经有了现代天平的轮廓,成为现代天平的雏形。

中国古代的衡器产生较早,到春秋晚期,天平和砝码的制造技术已经相当精密。以竹片做横梁,丝线为提纽,两端各悬一铜盘。后因天平秤重物比较麻烦,改为“铨”,称量小物时才用天平。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三课空气怎样流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2.科学探究

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制作纸风车、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尊重证据。利用“走马灯”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圆规,图钉,剪刀,小木棍(或竹筷),蜡烛,火柴;

蚊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箱等。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P8上方四幅图:生活中常见到的空气流动的现象。(2)提问并思考: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二)新课学习

1.蜡烛上方的纸风车

(1)课件展示教材P8制作纸风车的步骤图。

(2)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学生按照步骤分组制作。

(4)学生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5)提问:将纸风车靠近燃烧着的蜡烛的上方,会出现什么现象?

(6)实验并记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7)思考并讨论:想一想,怎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8)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9)课件展示“走马灯”的发明。

(10)思考: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会不会就是这个原理呢?

2.模拟风的形成

(1)课件展示教材P10主题图。

(2)按照主题图进行实验。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3)记录:用图画记录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讨论:

a.箱中的烟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

b.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标出你制造出的“自然风”。

(5)小结: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整理,下课。

《空气怎样流动》学习评价表

班级:姓名: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一、填空题: 1、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 2、(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3、(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拖盘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6、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7、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8、中国人很早起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9、(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二、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⑴调节,⑵测量,⑶读数,⑷整理。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填图题。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一、填空题: 1、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目前,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5、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6、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做(鸟)。 7、至2018,全世界已知鸟的种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8、羊、狗、猫等哺乳动物,他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9、(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 10、在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 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4)学生汇报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灌水入瓶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 (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 (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

2018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2分,共32分)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4分,共20分)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4、为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谁做得对?() A、植树造林 B、用湿抹布擦黑板 C、组织同学宣传保护空气的活动 D、扫地时不洒水 5、材料回收利用做法正确的是() A、随地焚烧杂物 B、垃圾分类扔入不同类的垃圾桶 C、将废弃物做成装饰 D、收集废纸换再生纸 三、连线题。(每个2分,共22分) 1、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新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新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学生姓名:年班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两个相同大小的瓶子,分别装满空气和沙子,然后放在平衡的天平的两端,结果是什么?( ) A.天平向装沙子的一端倾斜 B.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C.天平向装空气的一端倾斜 2.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工具和单位是( )。 A.烧杯——千克 B.漏斗——升 C.天平——克 D.量筒——毫升 3.下列做法中,会改变物体质量的是( )。 A.将球状橡皮泥压成薄薄的圆片 B.削掉苹果的外皮 C.将瓶子里的牛奶全部倒入杯中 4.温度计刻度从03—103有5个格,其中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 A.1℃ B.2℃ C.3℃ 5.右图温度计的读数是() A.-14℃ B.-1℃ C.2℃ D.-2℃ 6.小明发现新买的瓶装饮料没有满满一瓶,这是因为()。 A.商家偷工减料了 B.饮料瓶坏了,饮料漏掉了 C.防止饮料因热胀冷缩而爆瓶溢出 7.下列动物中不是昆虫的是()。 A.蚊子 B.蜘蛛 C.蜜蜂 8.为了保护()我国在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A.大熊猫 B.中华鲜 C 丹顶鹤

9.蔡伦造纸的正确流程是( )。 ①抄纸②蒸煮③切料④晒纸⑤打浆 A.⑤④③②① B.⑤②①④③ C.③②⑤①④ 10.调节天平时,应把()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A.游码 B.砝码C平衡螺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可以手持温度计的正中间。( ) 2.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直接盖上灯帽。( ) 3.金鱼、草鱼、鲫鱼、鳄鱼都属于鱼类。( ) 4.液体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形状是不一样的。( ) 5.往量筒里倒水时,量筒要竖直,烧杯要靠近量筒。( ) 6.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 7.多植树造林可保护土壤。( ) 8.空气没有质量,也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 9.液体和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因为很坚硬,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 三、连线题(共10分) 1.请将同类的动物连线。(5分) 2.请将植物与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连线。(5分) 鲫鱼老虎银杏树黏质土 狮子金鱼水稻 公鸡蜻蜓仙人掌沙质土 蛇乌龟荷花 蜜蜂鸽子大蒜壤土 四.综合题(共4分) 1.神奇的空气。(9分) (1)如下左图:将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杯倒立垂直压入水底,把杯子提起来看看纸团(会/不会)湿;如下右图,将杯子重新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慢慢倾斜,纸团(会/不会)湿(勾选正确答案)。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试题 湘科版

新牌坊小学2020年秋期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姓名班级总分 1、()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2、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 )三部分,头部有( ),胸部长有( ),它们是同一类动物( )。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头部有(),靠()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是鸟类特有的,略有()性和()性,有护体、()、()等功能 5、羊、狗等哺乳动物,他们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哺育。 6、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 7、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能握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 8、()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9、()有确定的形状、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物体具有的()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 10、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11、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的性质,受热(),受冷()。 12、造纸的关键在于分离(),让纤维重新结合形成纸。

13、再生纸是以收回的()为主要原料,造出的纸张。 二、判断题 1、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气体不占据空间。()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黏质土的渗水性比砂质土和壤土的都好. () 4、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相平。() 5、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对土壤没有保护作用。() 三、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 3、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答: 四、写出对应的温度 五、写作: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读作: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 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 )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 )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 14.(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 )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 )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 ),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 )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 A、植树造林B、乱扔废旧电池C、开展宣传活动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

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教学设计 1、校园寻“宝”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 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1观察“宝贝”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