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进而达到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二、讲授新课: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探究: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

提示:(1)距今时间:距今约7000年。

(2)活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余姚)。

(3)原始房屋:干栏式建筑。

(4)原始农业:种植水稻。

(5)生产工具:骨耜,磨制石器。

(6)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狗和水牛。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天然漆。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种植作物—粟;(3)饲养家畜—猪和狗等;(4)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4.小组讨论: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示: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

暖湿润,雨水充沛。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对远古人类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既让学生积极学习新知识,又让学生联系旧知识,通过对比,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