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学

自然保护区学
自然保护区学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的标准之一。通过保护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地质遗迹和珍稀濒危物种,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这对有12亿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基础地位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近40年的时间内,特别是8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在全国初步建成一个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这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和管理现状同我国拥有的生物多样性及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比,是远不相适应的,在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必须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积极扶持。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并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必要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

经过各级政府和各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1.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截止到1995年底,我国共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99个,总面积718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6个,面积1719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337个,面积5140万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82个,面积40万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274个,面积286万公顷。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浙江天目山、贵州茂兰等12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除了自然保护区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风景名胜区51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9处),总面积96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建立森林公园755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 66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在保护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

极作用。

2.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按照1993年全国自然保护区统计进行分析,具体表现在:

--已建立的以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551个,总面积1766.8万公顷,约占森林面积的13.2 %,几乎分布于全国所有的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

--已建立的以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134.3万公顷,约占草原面积的0.8%;

--已建立的以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3574.9万公顷,约占荒漠面积的18.6%;

--已建立的以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及湿地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80个,总面积766.9万公顷,约占内陆湿地和水域面积的20.2%;

--已建立的以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及海洋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59个,总面积132万公顷,约占近海海域和海岸带面积的0.28%;

--物种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中的257个野生动物种和类群以及《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的354个植物种中的绝大多数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了保护;

--已建立的以自然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46个,总面积11.3万公顷,使一大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得到了保护。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1、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近10多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198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公布施行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条例》),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行政规章,使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2、初步形成了环保部门综合管理和林业、农业、海洋、地矿、水利、建设等部门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和政策,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有力促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3、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人员配备逐步得到加强。1995年底,已建立的799个自然保护区中,有536个建立了管理机构,占67%,有570个自然保护区配备了管理人员,占71.3%。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不能适应自然保护工作的需要。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导致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危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不能满足保护的需要。

2.自然保护区建设未能得到普遍重视,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建设一直未能很好地列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些地区和部门不理解自然保护的意义或仅从眼前和局部经济利益出发,不重视自然保护工作。目前,全国尚有9个省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到1%。少数地区甚至在已建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高强度开发活动,使一些自然保护区名存实亡。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但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依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部门经费中解决。由于经费所限,投入缺口很大。

4.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加快,使1990年编制的“全国自然保护区与物种保护‘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已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和类型更加科学合理,把一些急需保护的地区尽快保护起来,及早制定我国自然保护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5.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落后于建设速度。由于经费、人才、法制建设、土地使用权属等因素的制约,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于建设的速度。目前,全国尚有37.9% 的自然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31.5% 的自然保护区未配备管理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比例也较低。这些都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研、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二、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四)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的;根据国情和国力,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划定保护区域;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根据自然地带的递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全面合理地规划自然保护区。

--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2000年前,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放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并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确定不同生物地理区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抢救应该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出发,把该保护的关键地区尽可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对因开发时间较长原生态环境消失,但其次生环境有代表性,或经人工恢复,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自然恢复为有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也应划定为自然保护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三、规划目标

(六)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总目标

建立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建设和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全国自然保护

区网络。

(七)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分为二个阶段

近期1996-2000年、中期2001-2010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期一致。

分阶段目标是:

1996-200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000个(其中国家级140-15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9%左右,加上风景名胜区,合计约占国土面积的10%;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规体系,80%左右的自然保护区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和配备必要管理人员,50%左右自然保护区具备基本的保护管理设施。

2001-201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20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160-17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10%,加上风景名胜区,合计约占国土面积的12 %;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90%左右自然保护区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7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

四、规划方案

(八)自然资源的分布及丰富程度存在着地域分异规律

尤以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更为明显。为此,应根据不同自然区域来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

(九)分区规划

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等因素,参照1984年有关部(委、局)编制的《自然保护区区划》,全国共划分为9个自然区域。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区规划见下表。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区规划表

┌─────────┬───────────────────────────────┐││规划目标期末自然保护区

│├─────────┼─────────────────────────┬─────┤│自然区域名称│2000年

│2010年│├─────────┼────────┬────────┬───────┼─────┤││数量(个)

│ 面积(万公顷)│占土地面积(%│占土地面积│││││)│(%)│├─────────┼────────┼────────┼───────┼─────┤│东北山地平原区

│160-170 │640-665 │ 5.4-5.6 │﹥7 │├─────────┼────────┼────────┼───────┼─────┤│蒙新高原荒漠区│ 75-85 │ 2255-2385 │ 8.4-8.9 │﹥12│├─────────┼────────┼────────┼───────┼─────┤│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区│100-110 │95-110 │ 1.4-1.6 │﹥2 │├─────────┼────────┼────────┼───────┼─────┤│青藏高原寒漠区│ 32-37 │ 4290-4310 │24.8-24.9 │﹥26 │├─────────┼────────┼────────┼───────┼─────┤│西南高山峡谷区│ 65-75 │330-370 │ 5.1-5.7 │﹥7 │├─────────┼────────┼────────┼───────┼─────┤│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

│175-185 │200-295 │ 3.0-3.2 │﹥4 │├─────────┼────────┼────────┼───────┼─────┤│华东丘陵平原区│215-235 │220-235 │ 2.6-2.8 │﹥3.5│├─────────┼────────┼────────┼───────┼─────┤│华南低山丘陵区│100-110 │105-110 │ 3.8-4.

1 │﹥5 │├─────────┼────────┼────────┼───────┼─────┤│中国管辖海域区│ 85-95 │450-480│ 1.5-1.6 │﹥3 │├─────────┼────────┼────────┼───────┼─────┤│全国合计│ 1000-1100 │ 8665-8960 │ 8.7-9.0 │﹥10 │└─────────┴────────┴────────┴───────┴─────┘

注:管辖海域栏的比例数为自然保护区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1、东北山地平原区。本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森林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原始林区,森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4。草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尤以呼伦贝尔草原为我国仅有的两大个片高草草原之一。小兴安岭东南侧和长白山北端的三江平原是湿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60-170个,面积达640-66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4-5.6﹪;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以上。2、蒙新高原荒漠区。本区是八个陆地自然区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区内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疏而单纯,生态系统脆弱,对人为干扰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未来国家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应抢救性地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规划到200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75-85个,面积达2255-2385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4-8.9﹪;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12﹪以上。

3、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本区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长期垦殖和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使自然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但一些次生植被加以保护,促其恢复对保护生态环境很有意义。西部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的破坏已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00-110个,面积达95-11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4-1.6﹪;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2﹪以上。

4、青藏高原寒漠区。本区自然条件非常独特,高原自然景观保存比较完整,高寒类型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且极具代表性。人口稀少,开发强度低,适宜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32-37个,面积4290-431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24.8-24.9﹪;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26﹪以上。

5、西南高山峡谷区。本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区域,古老和孑遗植物种类很多。同时,本区曾是第四纪冰川期动物的避难所,珍稀动物种类较多,邛崃山、凉山、岷山等地则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本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点地区。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65-75个,面积达330-37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5.1-5.7﹪;到2 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7﹪以上。

6、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本区动、植物区系组成比较复杂,珍稀濒危物种较多。同时本区也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产区。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野生动植物种类减少,不少物种濒于灭绝。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75-185

个,面积达280-29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3-3.2﹪;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4﹪以上。

7、华东丘陵平原区。本区是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由于长期开发,除少数山区外,原生植被残存较少。从抢救保护该地区残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出发,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15-235个,面积达220-23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2.6-2.8﹪;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3.5﹪以上。

8、华南低山丘陵区。本区是我国热带雨林、季雨林分布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长期垦殖使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加强本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50-160个,面积达400-41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3.8-4.1﹪;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5﹪以上。

9、中国管辖海域区。本区包括我国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和大陆架范围内的全部海区、海洋岛屿及海岸带。本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多种具有典型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但由于盲目开发,致使许多珍稀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文昌鱼、珊瑚礁、红树林等)。规划到2000年,全区自然保护区总数达85-95个,面积达450-480万公顷,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1.5-1.6﹪;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00万公顷左右,占我管辖海域面积3﹪左右。

(十)分类规划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共分为三个类别九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保护重点各有侧重。针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特点,以及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规划在继续加强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等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九五”期间重点加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都得到发展,全方位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十一)部门建设规划

林业、农业、海洋、地矿等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力量,各部门要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有关部门规章和国务院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分工,积极做好本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除上述部门外,还要动员一切有能力、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各部门截止1995年底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及规划见下表。

部门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表

┌─────┬─────────────────┬─────────────────┬─────┐││已建自然保护区│2000年│2010年│├─────┼───────────┬─────┼───────────┬─────┼─────┤│部门│

数量(个)│面积│数量(个)│面积│数量

│├─────┼─────┬─────┼─────┼─────┬─────┼─

────┼─────┤││总数│国家级│(万公顷)│总数│国家级│(万公顷)│(个)│├─────┼─────┼─────┼─────┼─────┼─────┼─────┼─────┤│林业│ 57 4 │73 │ 6100 │ 600-610 │ 100 │6050-6200│ ﹥700 │├─────┼─────┼─────┼─────┼─────┼─────┼─────┼─────┤│农业│37 │ 4 │316.6 │ 90-100│10 │1240-1290│ ﹥110 │├─────┼─────┼─────┼─────┼─────┼─────┼─────┼─────┤│海洋│1 9 │7 │ 22.5 │40-50 │12 │ 70-100 │﹥60 │├─────┼─────┼─────┼─────┼─────┼─────┼─────┼─────┤│地矿│10 │ 2 │ 7.4 │30-40│7 │25-30 │﹥50 │├─────┼─────┼─────┼─────┼─────┼─────┼─────┼─────┤│环保│ 14 9 │19 │1144.3 │ 180-200 │20 │1200-1250│ ﹥200 │├─────┼─────┼─────┼─────┼─────┼─────┼─────┼─────┤│其他│10 │ 1 │ 71.2 │ 60-100│ 1 │80-90 │﹥90 │├─────┼─────┼─────┼─────┼─────┼─────┼─────┼─────┤│合计│ 79 9 │ 106 │ 7185 │1000-1100│ 150 │8665-8960│ ﹥1200 │└─────┴─────┴─────┴─────┴─────┴─────┴─────┴─────┘

(十二)200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本着稳妥发展、确保质量、合理布局的原则,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价值以及管理的状况,并适当考虑到区域分布,规划到2000年,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0个,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50个。在类型方面,重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湿地及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分布范围方面,重点加强青藏高原寒漠区等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十三)管理规划

1.加快立法步伐。“九五”期间,重点制定与《自然保护区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细则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立法权的城市的地方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同时,国家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方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办法》等有关法规和规范,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规体系。条件成熟时,由国家环保局会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力量,起草《自然保护区法》。

2.加强管理机构建设。针对目前尚有1/3左右的自然保护区尚未建立管理机构或未配备管理人员的状况,规划分期解决。到2000年,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人员配备达到80﹪以上;到2010年,达到90﹪以上。

3.加强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规划“九五”期间,重点解决已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并争取达到5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完成基本建设规划和投资;2010年前,70

﹪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完成基本建设规划和投资。

(十四)科研与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规划

1、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功能。规划重点开展下列方面的科学研究;

--生物地理区划在自然保护区区划中的应用和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研究和全国生态监测网络的建立。

--自然保护区数据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建立。

--重点保护对象和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和人工繁育增殖技术的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自然保护区的效益和有效管理示范研究。

2.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管理人员培训班、鼓励在职人员自学和参加函授学习、建立自然保护区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挂钩合作关系等措施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科技人员到自然保护区工作,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中所占的比例。

五、经费概算

(十五)基本建设经费概算

实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6-2000年,所需基本建设经费总计为7.7亿元(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亿元,地方级自然保护区4.5亿元),平均每年为1.28亿元;2001-2010年,所需基本建设经费为15亿元(其中国家级5亿元,地方级10亿元),平均每年为1.5亿元。

(十六)管理经费概算

根据管理规划,1996-2000年年均管理经费需求为1.63亿元,其中国家级年均0.73亿元,地方级年均0.9亿元;2001-2010年年均管理经费需求为2.95亿元。

六、实施规划的保证措施

(十七)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应考虑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领导,从各方面给予重视和扶持。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列为本部门的工作之一,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动员全社会一切有条件、有能力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检查和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然保护区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及全民族的自然保护意识和对自然

保护区的认识,使其自觉投入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中。

(十八)制定优惠政策,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重点制定下列优惠政策

--扶持自然保护区发展政策。对自然保护区在实验区及其他外围地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资源合理适度开发和经营,各级政府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扶持,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科技人员待遇的优惠政策。通过提高自然保护区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改善科研生活条件等措施,稳定科技队伍。

--科学研究的重点扶持政策。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大多数属于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的范畴,各级政府科委和有关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安排等方面应给予必要的倾斜,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

(十九)切实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经费问题

--建立经费主渠道。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自然保护区自筹和国内外捐助相结合的经费渠道。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开辟民间集资渠道。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国外民间团体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资助。

(二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认真组织宣传和落实《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规和规章,逐步建立健全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各自然保护区管理规章共同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依法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保障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十一)加强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

各级环保部门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通过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加强对本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取得成绩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资源遭到破坏,管理质量不合格的自然保护区采取限期整改和降级的处理;对个别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已失去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要追查责任,并予以撤销,以确保自然保护区的质量。

(二十二)加强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示范工程建设

“九五”期间,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在本地区或本部门所主管的自然保护区中,选择1-2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有效管理的示范工程,以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向高标准方向发展。

(二十三)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加强该地区控制人口和扶贫等政策措施的实施。

国家和地方的重点生态建设或资源开发工程项目应尽可能考虑有利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十四)加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落实和组织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要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发布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日期:1997年11月24日实施日期:1997年11月2 4日(中央法规)

环境规划复习资料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4、环境规划决策特征: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5、分担率=单个污染源排放量/所有污染源的总排放含量 6、大气环境污染预测:比例法、箱式模型法、高斯烟流模型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8、能源弹性系数是年平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和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1、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立的“33211”工作重点指的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SO2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3、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按规划目的划分,可分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 4、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5、循环经济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复合生态、人类生态和产业生态。 6、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7、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水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8、进行规划方案费用的比较评价,通常可采用净效益和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9、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特性有关。 10、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水环境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11、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2、环境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13、环境规划的重点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14、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3类:①容量总量控制,②目标总量控制,③行业总量控制。 15、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SO2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 16、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17、土地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18、乡镇环境规划的体系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规划范围可分为县域环境规划和镇区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19、环境规划范围的界定是以整体意义上的环境为基础,应该逐步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20、我国的七大水系是指: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太湖。 21、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在未来环境规划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方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22、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类型 (1)反映大陆自然地带性规律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湿润寒温带自然保护区,(如大兴安岭的呼中自然保护区); 湿润中温带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暖温带自然保护区,(如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北亚热带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湿润中亚热带自然保护区,(如五夷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南亚热带自然保护区,(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湿润边缘热带自然保护区,(如小勐养自然保护区); 湿润中热带自然保护区,(如尖峰岭自然保护区); 干旱中温带自然保护区,(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 干旱暖温带自然保护区,(如托木尔自然保护区); 青藏高原温带自然保护区,(如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 (2)特殊水域类自然保护区 滨海特殊水域类自然保护区,(如台湾花东沿海自然保护区); 大陆特殊水域自然保护区,(如贵州的草海自然保护区)。 (3)植物类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如花坪银杉自然保护区); 典型植被自然保护区,(如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重要次生植被自然保护区,(如六连岭热带次生林自然保护区); 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如十万大山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 (4)动物类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动物自然保护区,(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特殊动物群体自然保护区,(如老铁山蛇岛自然保护区); 珍禽与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如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5)古生物遗迹自然保护区 重要生物化石集中地自然保护区,(如山旺万卷生物化石集中地自然保护区)。(6)地质作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 典型地区剖面自然保护区,(如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自然保护区); 火山遗迹自然保护区,(如五大莲池火山遗迹自然保护区); 特殊地貌自然保护区,(如天津贝壳堤古海岸遗迹自然保护区)。 (7)自然风景类自然保护区 自然风景自然保护区,(如九寨沟自然风景自然保护区)。 (8)植物种植类自然保护区 植物种子基地自然保护区,(如昌图县樟子松种子林自然保护区); 草原自然保护区,(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治沙植被自然保护区,(如沙坡头治沙植被自然保护区)。 (9)动养殖类自然保护区 特殊昆虫自然保护区,(如伊犁黑蜂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技术方案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技术方案 为科学全面地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 样性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查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现状,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完整、准确地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技术目标 通过为期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自然要素情况;掌握区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及演替情况;掌握“三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充实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科研监测数据;调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技术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 A.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B.调查指标: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及千米以上山峰海拔)、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年均气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雨量、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水质状况等。

C.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调查采用野外调查、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可采用实际测量和气象站收集等方法。 2、社区发展调查: A.调查范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威胁因子等。 B.调查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区及周边地区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交通状况、文化教育、通讯电力、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保护区受威胁现状等。 C.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调研、走访调查等方法。 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 A.植物: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等低等植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盖度、频度、物候期、生活力等。 B.动物:调查范围包括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以及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昆虫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动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境状况、生态位、重要物种的生态习性等。

大一管理学期末考试样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B )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B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D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B) A.直线制 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案,而不是最优案。(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式(×) 10. “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D ) 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 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ABEF ) 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领导 F.控制 3.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 ACD ) A.人际 B.诊断 C.概念 D.技术 4.电子会议决策法的主要优点有( ACD ) A.诚实 B.先进 C.匿名 D.高效 5.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有( ACD ) A.以目标我中心 B.格监督 C.自我参与D自我控制 6.控制工作的基本工作容包括(ABC ) A.确定控制标准 B.衡量工作绩效 C.纠正工作偏差 四、简答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简述如下: (1)、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发展;

环境学复习试题及答案范文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2. 水环境容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 清洁生产 5. 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 主要污染物?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3. 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4. 简述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体系。 5. 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6. 中国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 三、论述题 1. 论述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危害, 及其防防治对策。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2.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3.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4.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的整体预防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轻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意味着减少和降低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于生产过程:清洁生产意味着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取消使用有毒原材料,在生产过程排放废物之前降减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5. 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二、简答题 1. 着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什么?指出每一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 (1)富山事件(骨痛病):镉污染; (2)米糠事件:多氯联苯污染; (3)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煤尘、重金属、粉尘污染; (4)水俣事件:甲基汞污染; (5)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6)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7)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 (8)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污染 2. 根据处理目的划分,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列举几种典型的方法。 预处理:压实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脱水和干燥 资源化处理:热化学处理-焚烧、热解、湿式氧化 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处理 最终处置技术: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焚烧 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 3.海洋污染有哪些特点? (1)污染源广 (2)持续性强 (3)扩散范围大 (4)控制复杂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的研究

一. 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背景 二. 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原则 三.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标准 四.讨论 五. 结束语 文摘在总结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中国自然保护区定义和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即: 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与海岸等5个生态系统类型; 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 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 同时,还对其分类体系结构,自然保护区范畴以及本标准的可行性等有关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国家公园;类型;分类标准。 一. 保护区类型划分的背景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至1991年,全世界已建各类保护区8490个,面积达774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积的5.2%[1]。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至1991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708个,陆地面积达531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2]。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然而,自然保护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复杂,必须按照一个统一标准,对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以便管理。自1872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以来,保护区的建设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保护区的命名一直没有统一。直到1969中在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10届大会才接受了“国家公园”的定义。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使用标准和存在性质差异,该定义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保护区。并且,使用“国家公园”这一术语以后,引起全世界范围内有关保护区概念的更加混乱,进而在1972年召开的第二届国家公园世界大会上采纳了一个建议,要求iucn定义保护区的建立目标,并制定适当的保护区分类标准。iucn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为此成立了“标准与术语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78年完成一份报告,将保护区划分为10个类型。即: 1.科学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2.国家公园; 3.自然纪念/自然景物地; 4.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禁猎区; 5.保护性陆地(或海洋)景观保护区; 6.资源保护区; 7.自然生物区/人类学保护区; 8.多用途管理区/管理的资源区; 9.生物圈保护区; 10.世界遗产迹地[3,4]。

自然保护区学习考察报告doc

自然保护区学习考察报告 篇一: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前言 1、概述 2、自然环境 2.1地质地貌2.2水文2.3气候 3、生物资源 3.1植物资源 3.2动物资源(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3昆虫资源 3.4菌类资源 4、旅游资源 5、社会经济状况 6、经营管理 7、评价与展望(该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景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境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参考文献

要求 每人从划定的区域范围内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阅资料并撰写简单的考察报告,重点介绍该保护区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省级重点保护名录》) 选择其中一个做PPT,并讲解。 篇二: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第一章保护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与范围 安庆沿江自然保护区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南临长江,北倚大别山,由龙感湖、黄大湖、泊湖、菜子湖等4个湖泊组成。保护区总面积98700hm2,其中湖泊湿地面积85300hm2。为便于区划和管理,根据湖泊自然地理特点,将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Ⅰ区和Ⅱ区,Ⅰ区为华阳河湖群,由相互通连的龙感湖、黄大湖、泊湖3个湖泊组成,面积74300hm2,地理坐标:N29052/—30015/,E115019/—116033/;Ⅱ区为菜子湖,面积24400hm2,地理坐标:N30043/

—30058/,E117001/—117009/。 表1-1-1 安庆沿江保护区湖泊湿地基本情况表单位:hm2 2 湿地的形成及演化 2.1地质构造 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庆沿江平原。在大地构造上,该区域位于扬子台坳中部的东段—沿江拱段褶带。其褶皱构造最明显的特点是作NE—SW向延伸的“S”型构造,近似NE方向的断裂是本区最主要的构造之一。三叠纪之前接受巨厚沉积(XX—7000M)。中生代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致使大别山、皖南山区强烈上升,长江沿岸下降,形成诸多断陷沉积盆地。特别由于对老的构造骨架的继承性,新构造运动继续使本区经历一个间有上升的缓慢而不均匀的沉降过程,这种沉降至今未止,从而形成今日长江沿岸的构造地貌轮廓。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破碎带对皖江平原内的地貌形态影响亦是很大。如宿(松)—枞(阳)断裂带,明显成为沿江丘陵与平原岗地的天然分界线。 沿江平原西狭东阔,大致在铜陵以西受皖西、皖南两山约束,宽度一般只有30— 50km,成为谷地;在铜陵以东逐渐开阔。安庆沿江谷地

大一上学期_管理学_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25分,5题) 1、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P206): 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看,可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2、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P207,考题二选一): 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非正式组织(P68): 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P240):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5、管理(P11):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二、填空题(15分,5题) 1、法约尔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P60): (1)技术职能(2)经营职能(3)财务职能(4)安全职能 (5)会计职能(6)管理职能 2、组织设计概述(P283-P287): (一)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3、部门化(P304): 管理劳动的分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自然保护区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黄石公园--1872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 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1.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枯竭,就必须研究和监测人类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2.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天然实验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形象化的做法。 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分类: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 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其自然再生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所应该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直接劳动时间和间接劳动时间。 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物种基因库、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公众教育的博物馆、旅游活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保护区的效益: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环境监测等)社会效益(由于自然保护区能够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所做工作的良好场所,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经济效益(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使保护区本身和周围地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比如生态旅游的开展) 自然保护区学: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研究内容: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理和规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各论。研究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系统学的方法;调查研究。 第二章 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一、伦理(规范)原理①伦理基础: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组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固定的生存权利;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②伦理的原理: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生态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二、功能原理①进化原理(核心是物种):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关键种的灭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广泛适应性物种的引进可能会减少多样性②生态学原理:生态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其规模的大小;爆炸减少多样性;种群的存活能力依赖其种群的大小;自然保护区对于大的稀有生物存在内在的失去平衡的危机。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人与自然的关系):1.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内部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其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标准的研究

内容提要l.引言2.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背景3.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原则4.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级5. 讨论提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提出保护区级别划分应遵循的原则,如以定性方法为主,与现行行政体制相一致等。根据这些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标准。该标准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并对其标准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定义。此外,本文还对保护区级别划分的依据和确定保护区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此标准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级别分级标准评价标准l.引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有特殊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遗迹、拯救珍稀濒危生物种、探索自然环境的发生演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及旅游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至1991年底,全国已建有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708个,总面积达56.80mha,其中陆地面积53.18mha,约占国土面积的5.5%,达世界平均水平(薛达元,1992)。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很多,但并不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价值和重要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区别管理,将有限的财力和人力用于特别优先保护的区域。然而,自然保护区级别的划分,要求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标准。本文试图在研究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标准。 2.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的背景对于自然保护区分级标准的研究,国外很少报道。一些国家常常通过对保护区重要性的评价,并依据行政区划而确定保护区的级别和隶属关系,如国家公园、州立(省立)公园、市立公园等。一些保护区具有国际性的重要意义,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将全世界300多个保护区列人生物圈保护区网,使这些保护区具有国际性的科学研究价值。我国自1956年批准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开始,就采用了保护区级别的概念。但是,如何客观和科学地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级别的问题却一直未能解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比较混乱。一方面,自然保护区的级别数不统一,有些部门和地方为方便,将保护区简划为国家级和地方级;而对于地方级的进一步细划,有的分省、市、县三级,有的仅分省、县两级;另一方面,因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审批机构是国务院和县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而不同地方或同一地方不同时期对保护区级别审批的标准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连保护区审批程序也不明确,从而使级别的确定无章可依。尽管如此,国现有已建的700多个自然保护区都已有相应的级别,这主要是根据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行政级别而人为地确定,如国务院批准的一般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市、自治区)批准的一般称省级自然保护区。但这种划分过于主观,缺乏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质量和价值的客观评价,实质上缺少一个客观评价和级别划分的标准。而且,各地审定自然保护区级别的标准也不一致,申报、审批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各地区自然保护区级别之间没有可比性,这样必然会造成保护区级别的混乱。因此,十分需要研究制定一套全国统一使用的自然保护区级别划分标准,供有关机构在审批自然保护区时使用,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对策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对策 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 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用人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计算,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在保护区的建设上面,仍然要继续努力。 1.2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 虽然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大多是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主。但是近年来,发展了一批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地质地貌等类型的保护区,让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6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都依靠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并且目前我国自然环境最纯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保护区类型完善。 1.3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遍于全国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价值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级又分为省(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国务院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目前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有些省份保护区数已超过50个,如海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在面积上,好几个省份的都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如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区),其中新疆自治区的保护区面积更是超过了10万平方公里。现在无论是在沿海和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植被区域,还是在高原、荒漠和草原区域都建立起了若干自然保护区。全国自然保护区网已初步形成。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

大一管理学期末考试题[1]

一、 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管理的核心是( ) 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 ) A.科学管理理论 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 )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 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 )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 ) 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 ( ) 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 ) 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 ) 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 ( ) 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 ( ) 7.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 ( ) 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 ( ) 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方式 ( ) 10. “胡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 )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 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 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 )

北林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1、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指什么?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根据保护对象,我国自然保护区如何分类? 3、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主要有哪些?* 科学研究; 自然过程的保护; 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保存; 环境效益的保持; 自然和文化景色的保护; 旅游和娱乐; 教育; 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的持续利用; 文化和传统特征的保持。 4、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面临哪些问题? (一)条例的僵化与不现实:几乎所有的保护区的实验区都有人居住和农耕,违反了立法(二)资金不足 (三)社区发展压力巨大 5、什么是再引入?如何实施再引入工作? 再引入:在一个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内的一部分区域(该区域内此物种已经消灭或灭绝)重新

建立该物种种群的一种尝试。 1.立项前的准备 1)可行性分析和背景研究 确定物种的分类学地位 种群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种群生存力分析 2) 以往的再引入项目的回顾与总结 3)释放地点的选择与评估 历史分布区,确保物种重引入地区长期受到保护,分析该地区物种以前衰退的原因 4)释放种群的选择 最好来自野生种群 圈养或者人工种群,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 5)社会经济和法律保障 2. 计划、准备和释放阶段 政府机构和土地拥有者的统一,与国内、国际保护机构进协调,专家指导 确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设计释放前和释放后监测项目 免疫接种 运输计划 释放测量 当地公众教育 3. 释放后工作 直接或者间接进行所有个体或者释放个体的监测,种群数量统计、生态学和行为学、个体和种群的长期适应进化进程研究、收集死亡个体、死亡原因调查、维持大众教育 6、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是什么? 就地保护(in situ preservation, on-site preservation)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迁地保护)(ex situ preservation, off-site preservation)。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它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7、野生动物管理中容纳量的含义? 野生动物管理中的容纳量:一定空间范围内,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能够维持的特定质量的最大种群饱和数量。 8、掌握几种野生动物调查的方法。 野生动物种类调查 ?通过以往调查及向猎人访问座谈而获得; ?通过现场调查和长期观察而获得 野生动物区系调查 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 栖息地:栖息地或生境是动物生活和繁殖的场所,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场所,是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

自然保护区学考试用

自然保护区学考试用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绪论 1、自然保护区学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2、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自然保护区性质: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 ?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一“美国黄石公园” 4、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名称的由来和含义,性质、类型、作用和职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现代科学、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②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及划分原则和标准。 ?③自然保护的生物学原理,物种基因的保存及其繁殖驯化。 ?④科学系统与管理体系,包括立法、条例及档案管理。 ?⑤科教宣传作用,包括自然科学博物馆。 5、自然保护区学中的几个重要原则 ?(1) 在组成结构上具有非均一性和镶嵌性。 ?(2) 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 ?(3) 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 ?(4) 有年限上的区别。

?(5) 是一个经济实体。 ?(6) 在时向上保持连续性 6、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功物资源的指示》。这是中国第一个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性文件。 7、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自然保护区在地区和类型分布上均不合理。 ?2、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统计工作混乱。 ?3、经费短缺,渠道不畅 ?4、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5、土地权属未完全解决,依法治区观念淡薄 8、发展趋势: ?1.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 ?2.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 ?3.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4.推进“一区一法”,严格依法管理 ?5.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技含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是高度集中的有序系统,不是各种因素的松散聚集;是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的,并不断趋向于稳定的平衡。 1、生物圈的形成

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考试试题完整版

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考 试试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本科管理学出题参考答案 3、管理者和管理机构是:(第一章) (1)管理的主体√(2)管理的对象 (3)管理的目的(4)管理的手段 1、组织的各类资源(事物)是:(第一章) (1)管理的主体(2)管理的对象√ (3)管理的目的(4)管理的手段 1、管理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表现在:( P10 2、3 ) (1)不精确(2)复杂性 (3)边缘性(4)可靠性 2、管理人员按所处的组织层次可分为:( P12 1、2、3 ) (1)高层管理者(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4)作业人员 3、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有哪些 (P15—P16) 管理者的角色包括: 人际关系方面1、名义首脑,2、领导者,3、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4、监听者,5、传播者,6、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7、企业家。8、故障排除者。9资源分配者,10、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包括: 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技能。 5、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是指: P15 (第一章) (1)专业技能(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4)沟通技能 6、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是指:(第一章) (1)专业技能√(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4)沟通技能 1、企业 (P18)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单位。 4、现代管理中,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管理手段主要有:(补充 1、2、3、4 ) (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 (3)法律方法(4)技术方法和教育方法

自然保护区复习范围

自然保护区复习范围 一.名称解释: 1.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 和产生的各种生态现象。 2.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简称或《华盛顿公约》 3.3R:是指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 三种原则的简称. 4.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简称 5.生存威胁:是指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人类侵扰压力,这种压力主要包括 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保护区机构实体本身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对保 护区内保护对象的侵扰。 6.社区共管:指当地的社区和保护区对于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社区的自然 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 7.自然保护区管理: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者通过规划、组织、领 导、控制等手段来协调人员、保护对象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保 护区工作人员和与保护区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一起有效率地实现自然保 护区管理目标的过程。 8.自然保护区本地调查:既保护区综合调查,就是对生物,非生物,社会 进行调查,掌握“家底”,是保护区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分为自然条 件,自然资源,社会状况三部分。 9.自然保护区资源:指在特定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对其保护和发展有价 值的生物环境因素及文化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总和。包括生物多样性资 源、景观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人文资源等。 10.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环境发生剧 烈变化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有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非人 工饲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及其他 动物。 二、填空题 1.美国黄石公园中国广东鼎湖山 2.保护对象分为:生态系统、自然遗迹、野生生物 3. 规划、组织、控制、协调 4.三个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5.生态评价指标: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生存威胁、自然性、面积 适宜性 6.3S是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7.植树节是3月12号,每人每年至少植树2-3棵 8.自然保护审批程序:评审、论证、修改、审查和批准 9.自然保护区能力:人员能力、社会能力、机构能力 三、简答题 1.结合新兴技术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前景是怎么样的? 答:新技术在现代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3S技术的支持下,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比如,在自然保护区信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针对目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对策,对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开发及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前言 自然保护区不仅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因此,加强和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把自然保护区建成具有保护、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等多功能的“自然—社会—经济”实体,是实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途径。 正文 1、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 1.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自然遗迹三大系列九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1993),即:森林、草原和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地貌、古生物遗迹。 我国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截止2007年底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531处(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为15188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约9365.6万公顷。 现今己有长白山、卧龙、九寨沟等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洞庭湖、青海湖鸟岛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家重要地理名录。有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的植物绝大多数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很好的保护。 1.2 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