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级高中生物 有关病毒知识的汇总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  有关病毒知识的汇总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  有关病毒知识的汇总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概括与总结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由于它的结构与高等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完全不同,所以生物学家在分类时将它作为特殊的一类,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以及高考中也经常涉及有关病毒的知识点及考点。

1.高中生物学涉及的有关病毒的基本知识

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一般的直径为1-10μm,而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粒子的衣壳。衣壳对核酸有保护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它们共同称为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在其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包被。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也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病毒有: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

病毒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寄生生活。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艾滋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在宿主细胞的协助下,以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不存在个体的生长和均等分裂等细胞繁殖方式。病毒的增殖必须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离开宿主细胞,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以高中生物学中最常见的噬菌体为例: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整个过程必须在它的宿

主活细胞中完成。病毒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所以人体在平常生活如果因感染了由病毒而引起疾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2.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应用

2.1部分病毒能诱发人的细胞癌变,是三大类致癌因子之一

病毒的致癌性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系列。它们通过感染人体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体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据英国流行病学家对癌症诱因的统计分析,病毒感染占10%

-15%。

2.2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1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充分证明了亲代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从而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3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

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RNA,单链RNA结构很不稳定,易变异。这也是艾滋病药物难以研制的原因所在。

2.4有关病毒的免疫问题

由于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所以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裂解靶细胞,使病毒没有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

2.5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DNA的体外操纵技术,把病毒改造成不同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

通过它们,可以把任何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系统中,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

2.5.1噬菌体可作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众多噬菌体中E·coli的入噬菌体是目前科学家研究最为详尽的双链DNA噬菌体。入噬菌体作为遗传工程载体时具有很多优点,如载有外源基因的重组入噬菌体可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进而同步复制。入噬菌体感染致率几乎达100%,以及宿主范围窄,使用安全等。

2.5.2动物DNA病毒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常见的用作动物基因工程载体的动物DNA病毒有SV40、人的腺病毒等,它们与目的基因形成重组DNA分子后,通常采用显微注射法来处理受体细胞。

2.5.3植物病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植物基因工程相对而言,起步较晚,研究最多的是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作载体,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能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从而可以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长久。迄今为止,约80%的转基因植物都是通过这方法获得的。当然,除此之外,针对不同受体植物,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2.6在动物工程中的应用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的融合技术,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促融的方法很多,其中采用灭活的病毒促融是动物细胞融合区别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之一。使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既不损害它们体内的有用抗原,从而使灭活的病毒既保留了诱导细胞融合的能力,又不会感染细胞。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病毒因其结构的特殊性,生物学家在分类上将它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病毒的知识在不同模块和章节中均有零散的表述,而高考试题也经常涉及相关知识的考查。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建构新的知识网络,是高三复习的有效策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以病毒为“锚”,来归纳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的应用价值。

1.运载目的基因

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使用运载体有2个目的:用来做运载工具,把目的基因送到受体细胞中;利用它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克隆)。

目前使用的运载体有以下2类:一类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染色体DNA之外的环状的DNA(一般在1~200kb左右);另一类是噬菌体或病毒。随着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DNA的体外操纵技术,把病毒改造成不同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通过它们,可以把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系统中,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最常用的噬菌体载体是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λ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大小在50kb左右。λ噬菌体作为基因工程载体时具有很多优点,如载有外源基因的重组λ噬菌体可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进而同步复制。λ噬菌体感染率几乎达100%,且宿主范围窄,使用安全。如果将λDNA上的cos基因接

λpBR322质粒的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上,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载体,把这种载体叫做,装配型质粒,它的优点是能够容纳极大的外源DNA(可以达到35~40kb)。还有一种运载体需要提及的是噬菌体M13,因为它是单链比较适合于单链DNA的运载,如果进行单链DNA 的克隆,就必须使用噬菌体M13。噬菌体M13在Sanger法测定DNA序列中被广泛应用。

2.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的融合技术。目前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物理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震动、离心、电刺激等手段来处理细胞;化学方法是利用聚乙二醇(PEG)等化学物质来诱导细胞融合;而生物的方法是指利用灭活的病毒来促使细胞融合。那么病毒为什么能起到促融作用,目前的解释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得细胞之间相互凝集,使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列,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使用活的病毒是不行的,必须是灭活的病毒,这种病毒是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病毒杀死,但又不损害其有用的抗原。灭活的病毒既保留了诱导细胞融合的能力又不感染细胞,对于细胞是安全的。世界上最早的灭活病毒是从日本的仙台一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因此往往叫做“灭活的仙台病毒”。但是应用这项技术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细胞的感染率比较低、细胞融合的速度缓慢、反应条件要求高、融合体的去病毒困难等,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目前细胞融合技术主要是采用聚乙二醇(PEG)和电刺激等技术。

3.诱发细胞癌变

细胞癌变的原因十分复杂,致癌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化学、病毒三类致癌因子,可见,部分病毒能诱发细胞癌变。研究表明,病毒的致癌性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系列。它们通过感染人体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体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据英国流行病学家对癌症诱因的统计分析,病毒感染约占10%~15%。

4.承当抗原

抗原的基本性质是: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它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同。

抗原的基本含义有4点:大都是指进入机体内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种间的物质,如马的血清进入兔子体内,马血清中某些蛋白质就成为兔子的抗原;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比如血型、免疫移植等;自体内的某些隔绝成分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眼睛的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

但一般意义上的抗原指的是病菌、病毒一类的病原微生物,因此病毒可以做为抗原的一种。由于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所以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裂解靶细胞,使病毒没有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

5.作为疫苗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有的人会担心病毒在人体内会繁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经人工培养,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其杀死后才能制成疫苗。因此这种疫苗已经失去繁殖力,但仍然保留其免疫原性。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较短,但要获得持久免疫力还需多次重复接种。当然在接种的疫苗中也有活的,它们是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较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以激发机体对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长,其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6.研究遗传物质的模型

1944年艾弗里及其同事的研究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仍然有人提出疑议,因为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并没有达到100%,就是说还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与DNA捆绑在一起。因此有的科学家就设想:能不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195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赫尔希、蔡斯及其合作者运用了放射性元素示踪法,对“什么物质管遗传”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把放射性32P和放射性35S分别标记在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上,来测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情况。赫尔希发现,只有噬菌体的DNA分子能够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分子却留在外面。当DNA分子进入细菌细胞以后,细菌细胞里就产生了成百上千的小的噬菌体。关于噬菌体的研究再次证明了DNA带有全部的遗传信息。由于赫尔希和德尔布鲁克由于对遗传学的突出贡献,被当时的科学界称为“信息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他们利用的遗传物质的模型恰恰是噬菌体。

7.影响生物的进化

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在进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病毒营寄生生活,现代研究表明:已知大多数病毒能利用细胞的复制系统将病毒基因组永久地移植在宿主中,从而为宿主后代加入病毒的基因,进而发展成为宿主物种基因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生物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病毒的数量巨大,加之极大的繁殖能力和极快的突变速度,因而使它成为基因进化的主要源泉。同时又由于病毒的感染能力和传播范围,这将有助于它们进入其他生物体,从而影响生物的进化。

病毒专题知识归纳

1 知识归纳:

1.1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的、结果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它是一种严格的胞内寄生生物,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属于消费者。因此,培养病毒的培养基中必须有活细胞。

1.2病毒的结构:

病毒主要是由蛋白质和核酸两部分构成。核酸位于病毒的内部,构成病毒的核心。外面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包围,衣壳上有抗原决定簇,它决定着病毒抗原的特异性等功能。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核酸中贮存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着病毒的一切性状,如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等。

1.3病毒的分类:

⑴根据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动物病毒有乙肝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细菌病毒也称为噬菌体。

⑵根据病毒内的遗传物质不同,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DNA病毒有乙肝病毒、噬菌体等,RNA病毒有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SARS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EV71病毒等。

1.4病毒的代谢与繁殖

病毒的代谢与繁殖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因为病毒缺乏新陈代谢所需要的酶和能量,所以他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它缺乏复制增殖所需的原料、能量、酶、场所、运输工具等,所以也病毒不能独立繁殖。

病毒进入细胞,一般包括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等环节。其中,“注入”的只是病毒的DNA或RNA,蛋白质外壳残留在细胞的外面;“合成”过程中,是以

病毒的DNA或RNA为模板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包括蛋白质的合成的原料都来自宿主细胞。

1.5 病毒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其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一般是双链结构。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一般是单链结构,不如DNA双链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1.6病毒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⑴在动物细胞工程中,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病毒经过灭活处理后失去了浸染特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诱导细胞融合的能力。其诱导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而使细胞发生融合。

⑵在基因工程中,某些病毒作为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借鉴病毒浸染细胞的途径)。

1.7病毒在免疫中的应用

在免疫过程中,病毒作为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中,病毒对人体细胞的攻击往往具有转一性,如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乙肝病毒攻击人体的肝细胞;SARS病毒攻击人体的肺部细胞等等。

在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

1.8病毒在证明遗传物质中的应用

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可通过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即先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然后,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32P或蛋白质中含

有335S的噬菌体。同理也可用烟草花叶病毒来侵染烟草叶片来证明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一、必修本 绪论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从结构上说, 除病毒以外,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 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 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 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 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 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病毒有关知识点归纳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由于它的结构与高等动植物及其他生物完全不同,所以生物学家在分类时将它作为特殊的一类,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以及高考中也经常涉及有关病毒的知识点及考点。 一、大小 发现史: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设计实验:(加法、减法) 得出结论:这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滤过性病毒"。 病毒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一般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一般的直径为1-10μm,而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 二、成分和结构 1、成分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它的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粒子的衣壳。衣壳对核酸有保护作用,是病毒粒子的抗原成分。它们共同称为核衣壳,是任何病毒(指“真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有些较复杂的病毒,在其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包被。 2、结构 衣壳:蛋白质 髓部:DNA或RNA 特殊包膜 刺突 每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这也是病毒分类的依据之一。如DNA病毒有: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病毒有: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等。 三、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 病毒在宿主的活细胞内寄生生活。离开宿主细胞,病毒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不同的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具有专一性,这也是病毒分类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如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称为动物病毒(艾滋病毒等),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称为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称为细菌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吸附一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整个过程必须在它的宿主活细胞中完成。 只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换言之,只提供了复制和表达的模板,其他的原料、能量、酶、

高中生物 病毒专题复习

二轮专题复习 病毒专题 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病毒的结构、种类、生活方式、繁殖和实际应用; 说出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说明各种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中心法则); 概述病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能力目标:构建以病毒为中心的知识结构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关爱艾滋病病人; 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生物科学思想。 二、学习过程 (一)构建“病毒”相关知识的概念图

课前检测: ①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 ②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细胞中。() ③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 ④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无细胞结构的生 物遗传物质一定是RNA。() ⑤噬菌体能利用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箘体的核酸。 ⑥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由5种碱基组成。() ⑦病毒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但能独立合成ATP。() ⑧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不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⑨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DNA。() ⑩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二)科学家证明DNA、RNA是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方法: 思路: 过程: 现象: 结论: 知识拓展:采用下列标记,放射性元素会分别出现在子代的 2.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实验思路(绘图)

知识拓展:烟草花叶病毒重组实验 思维拓展: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还是RNA。 (三)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变异类型 1.分别用中心法则表示几种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1)DNA病毒:(如噬菌体) (2)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3)逆转录病毒:(如HIV) 2.病毒可发生的变异类型: (四)病毒与人体健康 1. 感染病毒后会对机体产生什么影响呢? 2. 感染病毒后,医生如何准确检测出是什么病毒感染? 3. 为了防止病毒感染,如何预防呢? 4. 一旦确认病毒感染,如何治疗呢? 5. 为什么当今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却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特效疫苗呢? 6.病毒在人体健康方面有什么应用价值? 高考在线: 1.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 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 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 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 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 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高中生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高中生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高中生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篇一】 一、问卷调查内容 知识守护生命,知识是一片无穷无尽的大海洋,热爱知识就是热爱生命。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乘通往知识海洋的小船去探求真理。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特做以下调查: 1、你对课外知识了解多少?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2、你喜欢哪种类型的课外书? A、教育类 B、小说类 C、政治类 D、文学类 E、其他__________ 3、你的课外阅读频率是 A、每周超过3次 B、每周1~3次 C、每半个月1次 D、不定期阅读 4、你每月约看课外书几本? A、零本 B、一本 C、二本 D、二本以上 5、你购买书的钱从哪来? A、爸妈给 B、平时零用钱 C、过年的压岁钱 D、奖学

金E、别人给的钱 6、每天阅读课外书和报刊的时间有多少?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2小时以上 E、无时间阅读 7、你的课外阅读形式是 A、网上浏览 B、报刊杂志 C、书籍 8、老师或家长希望你课外读哪些书? A、学习辅导类 B、经典名著 C、科普知识 D、漫画卡通 E、历史知识 9、你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D、没有 10、当前你读课外书的主要目的: A、备考 B、扩大知识面 C、充实自己 D、兴趣 11、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去读课本以外的书籍? A、4小时以上 B、3 –4小时 C、1—2小时 D、1小时以下 12、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课外书? A、有书名> B、没有 13、你一般买书会去哪个书店买书? A、新华书店 B、购书中心 C、中城书店 D、其他 14、假使考试之前书店有两本书很紧销,但受条件限制你只能买一本,这两本书分别是:第一本关注当今热门现象,你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归纳复习资料汇总(精华)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归纳复习资料汇总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原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二)、生物体的化合物

(三)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物质试剂颜色反应 淀粉 还原性糖

蛋白质 脂肪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表1-1) (三)、细胞是有机统一整体,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三、细胞的代谢 (一)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如:绿色植物 异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养型。如:动物、人。 需氧型(有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 氧型。如大多数的植物、动物和人。 厌氧型(无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一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如乳 酸菌、寄生虫。 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代谢类型,如酵母菌。 (二)新陈代谢与酶 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的特性 高效性:一般地说,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必修一、P54)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 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必修三、P65)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 提出假说(必修一、P66) 提出假说:莫得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事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3. 控制变量(必修一、P79)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认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上述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其余因素(如反应物的性质和浓度)都没有变化。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出来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4. 对比实验(必修一、P93)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对比试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5. 同位素标记法(必修一、P102)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最新高中生物知识点整理大全(完整版)电子教案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 ..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高中生物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高中生物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关于教学,新课改的其中一个要求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这次的调查活动,就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心理作为出发点的。最终,希望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通过调查研究,对高中生的学习生物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准确把握高中生对生物这一非主课的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就高中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情况,对课堂教育作出改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改进需要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在邯郸市滏春中学高一的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在高一年级随机选取二个班级的同学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9份,其中有效问卷155份。回收率为 99、4%,有效率为 97、5%。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㈠学习生物的态度的情况调查显示,有55%的学生喜欢学习生物,有5%不喜欢学习生物,从这看同学们对于学习生物的态度还是很端正的,只有少部分的人对于学习生物不感兴趣。在上生物课时,有99%的学生喜欢做生物实验,他们都认为实验比较有趣不至于向在课堂上时没有自己的动手能力,看

着老师在表演,自己也想过过演员的梦。所以同学们都较喜欢上生物实验课,但从我与几个在一线的生物教师交谈中发现,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实验大部分都没有做,都进行了口头实验。这使得同学们对实验的向往。2 学习生物的方法1、上课的预习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多能在课前都不预习,只有11%的学生在课前翻一下书,对这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个大体的印象;22%的学生则是把预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老师要求就预习,若老师不要求就不预习,而能主动预习的只有5%。在这能在课前去预习的同学的预习方法中:有33%的学生会找疑难点进行复习,而25%的学生则是选择找侧重点;18%的学生会先发现问题,然后就根据问题来预习课本内容找出解决的答案;8%的学生会对照参考资料进行预习;最后16%的学生看一遍书。 通过这些数据,侧面反映了学生不知道预习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种情况使学生分不清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进一步使课堂效果黯然失色,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出现一个概念老师要重复几次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接受。 2、上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20%的人能在生物课堂上认真听课大约10分钟左右,30%能保持在20分钟左右,47%的学生能集中30分钟左右,甚至有些学生整堂课都没听讲,自己在下面做自己的事;上课做笔记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了一半的学生不会做笔记和不知道如何做笔记。其中46%的学生是老师所写的全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备基础知识整理

生物必备基础知识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近细胞 1、细胞是除病毒外所有生物的结构单位,是所有生物的功能单位。 ★病毒无细胞结构(非原核也非真核),代谢和繁殖在宿主(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生物、病毒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 4、显微镜的使用-低倍镜换高倍镜:①低倍镜下找到目标 ②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③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亮☆注意:①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②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③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越小,视野范围越小 5、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第二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 大量元素:C 、H 、O 、N 、P 、 S 、K 、Ca 、Mg 等 基本元素:C 、H 、O 、N (90%) 物质基础 最基本元素:C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微量元素:Zn 、Fe 、B 、Mo 、Cu 、Mn 等(新木桶碰铁门) 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水 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脂肪:良好的储能物质 ☆①占细胞鲜重最多元素是O ,化合物是水;占细胞干重中最多的元素是C ,化合物是蛋白质。 ②组成细胞的元素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种类相同)和差异性(含量相差很大) 自由水:①良好溶剂;②参与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等 1、细胞中的水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结合水: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4.5%; (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2、无机盐 ①组成细胞内复杂的化合物。(如Mg 2+ 构成叶绿素、Fe 2+ 构成血红蛋白、I - 构成甲状腺激素等) ②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K + 维持细胞内渗透压,HCO 3-维持血浆pH,Ca 2+ 浓度过低肌肉抽搐等) 3、蛋白质 (1)合成场所:核糖体 (2)结构多样性: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3)功能多样性——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作为结构蛋白,如构成肌肉; ②作为功能蛋白: 催化(如酶);调节(如激素);识别(如受体) 免疫(如抗体);运输(如血红蛋白) ☆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水数)= 氨基酸数-肽链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 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 肽链数 N 个AA 形成M 条肽链时(AA 的平均分子量为α),则此蛋白质的分子量= N×α-(N -M )×18 ; ★代谢旺盛的细胞往往蛋白质的合成也很旺盛,核仁明显,核孔多,核糖体等相关的细胞器增多。 ★鉴定:双缩脲 + 蛋白质(多肽)→紫色(反应不需加热,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 液) 4、核酸 (1)合成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或拟核 AA 的结构通式

高中生物病毒相关知识点讲解和考点梳理

生命科学热点 新型冠状病毒 知识点一:病毒结构 一、知识框架 病毒结构{ 基础知识{ 分类地位: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遗传物质: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 或RNA 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 DNA 病毒:噬菌体、疱疹病毒、各种腺病毒等RNA 病毒有:新型冠状病毒、艾滋病毒(破坏T 淋巴细胞)、烟草花叶病毒等特殊病毒{朊病毒:仅含蛋白质(故不能说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类病毒:仅含RNA 根据寄生对象{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结构:核酸位于病毒的中心,构成它的核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病毒的衣壳。 生活与繁殖方式:复制增殖。只能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装备”和“原料”增殖结晶态:在非寄生时,呈结晶状态,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常见病毒 { 命名:2020年2月被世卫组织命名为COVID ?19,2020年2月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 ?CoV ?2分类地位:属于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包膜病毒包膜病毒{ 裸露病毒 包膜病毒包膜来源:包膜主要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也含一些病毒自身糖蛋白组成{ 核酸:单股正链RNA ,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蛋白质{ 包膜蛋白{刺突糖蛋白(S 蛋白):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并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小包膜糖蛋白(E 蛋白)和膜糖蛋白(M 蛋白):参与了病毒包膜的形成与出芽过程血凝素糖蛋白(HE 蛋白)(少量):可引起红细胞的凝集以及对红细胞的吸附核衣壳蛋白(N 蛋白) :①保护遗传物质;②参与感染过程 雒老师汇编

病毒结构{ 图解{ 说明:pp1a 和pp2a 编码16个左右复制相关的酶图解{ 来源{ 与SARS 来源同一物种:经基因组全序列检测,关键区域与SARS 有94.6%的一致性 可能与中华菊头蝠有关:与提取自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冠状病毒同源性最高,达到了96.2%图解{ 说明:从生物进化角度,属于生物化学证据;从生物多样性角度,体现遗传多样性 ★感染分子机制:通过S 蛋白与人ACE Ⅱ相互作用完成感染 雒老师 汇编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实验题的解题技巧 一纵观全题,审清题意 实验题的逻辑性是很强的,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每一个步骤,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遇到实验题时,通读全题,仔细分析题目的每一个条件、问题,把握好题目前后的相关性,对题意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找出解题的方向。 二确定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中的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而验证性实验是在已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对其加以证实,即结论只有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探究”一词的为探究性实验,出现“验证”一词的为验证性实验。但判断此类题目的依据不能只看是否有“探究”或“验证”这两个名词,应以题目的具体含义为准。 三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 认真分析实验用具及材料是解答实验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实验用具及材料可以帮助你们准确地安排实验步骤。有些实验的操作方法可能有多种,而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用具及材料。所以在选择实验方法时,应以题目给出的用具及材料为准。另外,题目给出的实验用具及材料,可能会依据实验的具体操作需要从中选择使用。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用具和材料,在实验操作步骤中不能出现。 四遵守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这是对照实验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只

能有一项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 五时刻注意题目给出的条件 题目给出的条件是解答实验题的重要依据,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在解答每一个小题时都应该谨慎小心,防止漏用、误用每一个条件。尤其是实验题的条件都比较长,可能有的同学在做到最后几个小题时把前面给出的条件忘记了,所以,此时重读题干,就很有必要了。 六实验步骤中的常用词语 在书写实验步骤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常用词语的使用。如分组实验时要编号,加试剂时要注意用到“相同”“等量”“平均”等,这样能保证实验步骤的严密性。 七实验步骤中的最后一步 如果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有生命的物质,在完成实验装置的操作后,最后一步可以这样解答,“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入……”这一句话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当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稍作变动。 八注意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的合理性 实验结果也就是一种实验现象,而实验结论是根据实验结果推出来的,二者不可混淆。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问得是实验结果还是实验结论,二者要分开来答.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只有一个,而探究性的实验需要讨论,但并不是把所有的可能结论全部答出来,还要注意其合理性。 观察类实验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 结大全 全部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下面是网分享的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 供大家参考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总结大全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8725882.html,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作者:陈国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2年第01期 病毒因其结构的特殊性,生物学家在分类上将它单独列为病毒界。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病毒的知识在不同模块和章节中均有零散的表述,而高考试题也经常涉及相关知识的考查。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归纳,建构新的知识网络,是高三复习的有效策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以病毒为“锚”,来归纳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的应用价值。 1运载目的基因 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在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使用运载体有2个目的: ①用来做运载工具,把目的基因送到受体细胞中; ②利用它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克隆)。 目前使用的运载体有以下2类:一类是细菌的质粒,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染色体DNA之外的环状的DNA(一般在1~200kb左右);另一类是噬菌体或病毒。随着病毒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DNA的体外操纵技术,把病毒改造成不同外源基因的优良载体,通过它们,可以把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目的基因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系统中,从而获得具有新性状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最常用的噬菌体载体是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λ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大小在50kb左右。λ噬菌体作为基因工程载体时具有很多优点,如载有外源基因的重组λ噬菌体可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进而同步复制。λ噬菌体感染率几乎达100%,且宿主范围窄,使用安全。如果将λDNA上的cos基因接λpBR322质粒的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上,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载体,把这种载体叫做,装配型质粒,它的优点是能够容纳极大的外源DNA(可以达到35~40kb)。还有一种运载体需要提及的是噬菌体M13,因为它是单链比较适 合于单链DNA的运载,如果进行单链DNA的克隆,就必须使用噬菌体M13。噬菌体M13在Sanger法测定DNA序列中被广泛应用。 2促进动物细胞的融合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的融合技术。目前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物理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震动、离心、电刺激等手段来处理细胞;化学方法是利用聚乙二醇(PEG)等化学物质来诱导细胞融合;而生物的方法是指利用灭活的病毒来促使细胞融合。那么病毒为什么能起到促融作用,目前的解释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得细胞之间相互凝集,使细胞膜上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 的鉴定 1.10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G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高中生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高中生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以下是小编搜罗的高中生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内容,欢迎参考和借鉴!高中生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篇一】 一、问卷调查内容 知识守护生命,知识是一片无穷无尽的大海洋,热爱知识就是热爱生命。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乘通往知识海洋的小船去探求真理。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特做以下调查: 1、你对课外知识了解多少?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2、你喜欢哪种类型的课外书? A、教育类 B、小说类 C、政治类 D、文学类 E、其他__________ 3、你的课外阅读频率是 A、每周超过3次 B、每周1~3次 C、每半个月1次 D、不定期阅读 4、你每月约看课外书几本? A、零本 B、一本 C、二本 D、二本以上 5、你购买书的钱从哪来? A、爸妈给 B、平时零用钱 C、过年的压岁钱 D、奖学金 E、

别人给的钱 6、每天阅读课外书和报刊的时间有多少?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2小时以上 E、无时间阅读 7、你的课外阅读形式是 A、网上浏览 B、报刊杂志 C、书籍 8、老师或家长希望你课外读哪些书? A、学习辅导类 B、经典名著 C、科普知识 D、漫画卡通 E、历史知识 9、你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D、没有 10、当前你读课外书的主要目的: A、备考 B、扩大知识面 C、充实自己 D、兴趣 11、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去读课本以外的书籍? A、4小时以上 B、3 –4小时 C、1--2小时 D、1小时以下 12、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课外书? A、有书名<<________________ >> B、没有 13、你一般买书会去哪个书店买书? A、新华书店 B、购书中心 C、中城书店 D、其他 14、假使考试之前书店有两本书很紧销,但受条件限制你只能买一本,这两本书分别是:第一本关注当今热门现象,你很感兴趣,第二本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最新2019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 或RNA 4 、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 、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 、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 、O 、N 、P、S、K、Ca 、Mg ②微量无素:Fe、Mn 、B、Zn 、Mo 、Cu ③主要元素:C、H 、O 、N 、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 、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 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 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 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 反应。 (2) 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 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 A 液,再加 B 液) NH2 11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C—COOH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 基的不同。 1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 —CO —)叫肽键。 13 、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 形成的肽键数= 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 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 和一个羧基(—COOH)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 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 ,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 、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