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片断设计范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片断设计范例

一、称呼的背后——关于《祝福》中“祥林嫂”的称呼的讨论

【导言】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实录】

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片刻):“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

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

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

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

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

(课堂稍有沉默。)

生: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留自己的名字。师:说得很好。鲁镇的人们是按习惯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祥林嫂”,至于她没出嫁之前姓甚名何,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们说,隐藏在这个称呼背后,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些什么呢?

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师:对,“祥林嫂”的称呼正揭示了旧时女子地位的低下。关于“祥林嫂”的称呼,你们还有没有别的疑问?

生:既然人们习惯按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女人,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呢?

师:按习惯应该叫什么了?

生:贺六嫂。

师:是啊,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生活已经和以前大不相

同了:再嫁,丧夫,亡子,被逐,经历了极为凄惨的遭遇。然而鲁

四老爷全家和鲁镇的人们却“仍然叫她祥林嫂”,根本不按习惯改称

她“贺六嫂”呢?

生:可能是大家叫习惯了,不愿改口吧?

师:是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些可能性出来呢?

生:课文强调“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不是习惯叫“祥林嫂”这么简单。从下文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事情看,应该是人们根本就不想承认她改嫁这个事实,认为她改嫁是“败坏风俗”的,是“不干不净”的。

师:说得很好。祥林嫂被迫改嫁,遭遇悲惨,鲁镇的人们只给予廉

价的同情,甚至不按

习惯称呼她“贺六嫂”,暗示了整个鲁镇社会不承认她改嫁的态度。

因此,“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不起眼的做法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

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整个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

严重对立,这样的祥林嫂最终被人们彻底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后记】

鲁迅作品的语言一向为人所称道,《祝福》中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工,前后身份有所不同,但小说中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发生变化,

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无论是什么细节,往往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承

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态度。从细节入手,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介入人物角色中。本片段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语文课堂就有了活力和张力。

二、用音乐演绎情感——《长亭送别》中《四煞》的教学

版本:人教版课文:《长亭送别》作者:开开心心单位:浙江杭

州第九中学

【导言】

《长亭送别》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

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本课

时重点赏读《端正好》《朝天子》《耍孩儿》《四煞》四支曲子,

通过前三支曲子已经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多有领会,

在《四煞》赏析中,试图还元杂剧音乐的元素,谱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让音乐激发文字深沉的美感。

【实录】

师:《四煞》里的这颗眼泪和前面的《端正好》的这出“离人泪”意境是一样的,表达的崔莺莺的感情也是相同的,都是即将离别时的悲愁之情,“马嘶远别时”,“泪中见愁”。前面的《朝天子》我们是来朗读的,《耍孩儿》我们是来演的,我想《四煞》我们就来个唱的吧。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唱的形式更深的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听过李煜的《虞美人》吗?生:听过。

师:还有岳飞的《满江红》,听过吗?

生:当然听过。

师:很好。还有一首我说出来你们肯定听过,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生:哦,苏轼写的。

师:好,这些都是明星唱的。今天我们也为《四煞》谱上曲,你可以选择其中的几句唱词,用你熟悉的、喜欢的、符合《四煞》意境的曲子去配它。元杂剧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既然我们无法用元时的曲子来唱,就来他个现代版演唱。

(众生开始谱曲??)

师:好了,现在我们先请一个男同学来给我们唱唱他的作品。

一生起立,酝酿了一会感情后,用幽怨的声音开始唱??

师:请问这是什么曲子?

生:这是我自编的。

师:自编的!我觉得很好,很有创造力,而且编的曲子比较符合《四煞》悲愁的意境。好,给你一个机会,邀请一位女生来演唱一下。

生(很荣幸地):***,请你来给我们唱一下吧。

(女生起立,沉吟良久,全班寂静等候,接着女生用《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开始演唱,全班非常安静。唱完后,掌声响亮。)师:她唱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词,香港歌星徐小凤演唱过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我认为这首歌的调子跟《四煞》的无限悲愁的意境也是能够吻合的。

还有李叔同以外国曲子填词而成的著名的《送别》曲调,我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放《送别》旋律)大家可以在心里默默地唱,艺术是相通的??

【后记】

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体验是可以有多方面构成的,音乐也是其中

之一。悲愁的离愁别绪本身已经用华丽秀美的语句表达了,理解时

如用语言解读语言,一般会因过于理性而显得苍白,而曲词本身又

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用直接的音乐演绎抽象的文字中蕴含

的情感,音乐与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这点片

段中做得比较成功。

三、换位思考深入体验——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的再探究

版本:人教版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东方雪

【导言】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尽管沧海桑田事过境迁,但这篇小说仍旧散发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高中语文教材多次换血,这篇课文却始终保留下来,并且由

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便为明证。传统的教学在分析小说的主

题时一般会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联系时代背景,得出“揭露了沙

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卫道士的顽固、反动和守旧”简单的

结论。本例试图以“漫画事件”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主题的潜在可能,把握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实录】

师:刚才讨论别里科夫的死因,大概有三种意见:一是他是被柯瓦

连科推下楼摔死的,二是被华连卡笑死的,三是他自己郁闷死的

(学生笑)。从法医学的角度看,前两种属于他杀,第三种是自杀。大家觉得主要原因是他杀还是自杀?

生1:是自杀,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心胸狭窄,被别

人气死的责任应该在自己。生2:我觉得外因很重要,没有像柯瓦

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的青年,光是像全城的人那样,他永远是不会死的。

生3:我折中。自杀和他杀,都很重要,不能分主次。

师:讲讲看。

生3:说自杀么,是因为他的性格或者说他的个性是时代的产物。

像前面的分析那样,他个人的保守、反动、落后,怕出什么“乱子”,完全是当时沙皇专制外强中干心理的表现?? 师:政治心理。接着说——

生3:说他杀么,我觉得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

师:噢,这个人差点被我忽略掉了,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大家看课

文第八段,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你为

什么会那样做?

生3:我就是想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

恨呢!

生4:我猜想这个人一定也喜欢华连卡,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所以

用了“离间计”来捣鬼。(众大笑)

师:这好象不大可能吧,丑化别里科夫形象,只要在画一张大一点的,贴在全城最显眼的地方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画那么多张呢?

生5: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

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你

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

乱子了!”

生6:给当官者的意图不仅是嘲笑别里科夫,也是在嘲笑那群当官的,别里科夫更怕的是他的主子会生气,所以他才难堪。

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促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

斗争策略的——(部分学生小声说:地下党、革命者)

生7:我还注意到漫画的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之所以希

腊语中的“人”,是因为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大概就是希腊语吧,一是来嘲笑别里科夫没有活力却要恋爱,荒唐而可笑,还有一点,

我想大概是说,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

了一具具会移动的僵尸了。

师:大家的推想大胆而又新颖。不管怎么样,画漫画的人富有斗争

机智,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柯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

了丰富的“新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

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生:不是。

师:应该说不仅是。在这还存活着千万个别里科夫的重重黑暗中,

也还透露出一丝光亮,一丝怎样的光亮?

生:朦胧的。

生:淡淡的。

生:热切的。

【后记】

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不单单是接受者,更是体验者,。有体验才有感悟,才有评价。片段部分要把握创作“漫画”的真实意图,最好的办

法就是让学生成为漫画的虚拟作者,充分体验,悉心揣摩,进而把

握小说作者的匠心所在。如果只是一般地让学生谈漫画事件对别里

科夫的影响,一则单调乏味,二则凌乱琐碎,三则很难即时生成文

本的深层意义。由此来看,课堂的“互动”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互动,

也包括人与文本的隐性互动,而换位体验就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展现学习主体课堂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出智慧的

火花,创造出新的认知天空。

【篇二:怎样进行片段教学】

怎样进行片段教学(一)

这两年好像很流行片段教学,听说有用于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各

个方面,但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各类学校的教师招考,比如去年我们

在进城考试的面试中采用的就是片断教学的方式。片段教学即任意

截取一篇课文的某个重点段落,没有学生,面对着专家或领导,进

行10-15分钟的教学,以考察教师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这

里的“片断教学”有两层含义,从内容上说,是一篇课文的片段,从

时间上来说,是一节课的片段。但是不管从内容还是时间上,这个

片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中的局部,在处理教材时应进行通盘

的考虑。

下面就具体谈谈怎样进行片断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容应完整。

片段教学除了内容少、时间短之外,与一篇课文、一节课的准备和

教学并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浓缩。比如不管要

教学的是哪一部分内容,你一定要有几个基本的程序,如(1)揭题

导入(2)初读(3)精读(4)读写练习(5)拓展延伸等,要保证

教学内容的完整。当然,在你备课及编写教案时,你还要确立恰当

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本片段的重难点,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等等。

二、片段教学应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

片断教学没有学生,新课程所强调的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就无从实现,但是我们仍然要努力创设一种正常的教学情境,这样只能由教

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就是说我们既是老师,有时候也要充当学生,绝不能只做教师的事,如果仅仅是引导、评价的话,那么会给

评委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评委会觉得你的片段教学太简单、随意,甚至有听不明白的感觉。比如: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

完课文的体会。如果马上评价说:“你很真诚。”“你有结合实际来谈体会,很好!”可以说这两句评价本身都很不错,但在片段教学里就不怎么合适,我们应该根据备课时的预设,考虑到学生也会说出一些重点的内容,我们就把这一些假设学生对重点的回答重复一遍,然后再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把自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由我们之口说出来,比如可以这样说:“哦,你是说------,你的回答很真诚。”这样评委就会觉得你有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教学。当然,不是每一个评价都应这样,我说的是能突出片段重点的地方。所以如何进行评价是保证片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下面再具体谈谈该如何进行评价。比如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默读这个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之后,我们评价:“我

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圈划,这种动笔默读书的习惯真

好。”“有的同学读完后还和同桌交换看法,这是合作学习,应该坚持。”

――这种评价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老师想听你们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马上评价:“老师觉得你把最后一句话读得铿锵有力,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吗?” 接着评价:“原来你想表现出一种坚定的力量。你的想法真独特!”

――这种评价是引导倾听和朗读方面的指导

再比如:“刚才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可见,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不同的特点,用了三个比喻句,描写得很精彩。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吧。”

――这种评价则是总结性的评价。

总之,片段教学的教学情境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通过评价来体现的,因此老师们在备课时应充分地进行这方面的预设。

三、片断教学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片段教学时间很短,我们除了要通过理解文本、处理教材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以外,还应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让评委对你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要做到:

1.要自信,充满热情。这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老师没有自信,那怎么教学生?而在片段教学时,更要自信,要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走进考室时,要面带微笑,步伐有力,先向评委深鞠躬,问一声“评委老师早上好!”声音要洪亮气力要充沛,这就开了一个好头。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时间里,你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力,

用亲和的微笑和自信的手势,充分展示你的风采,充满激情地进行

你的教学,如果是一些情感性的文章

,有了激情,甚至可以掩盖你的一些瑕疵。

2、扬长避短,展示才华。你粉笔字漂亮,不防把板书写到最美;画

画很有一手,就不要忘了来一幅简笔画;如果有表演天赋,唱唱跳

跳地演一演,也能增色不少;还有如果你才思敏捷,临时来一首相

关的诗歌,那就更妙了。不过,作为语文老师,你一定要范读一次

课文,这是你语文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总之,这样一来,评委会觉

得你的功底很好,从而为你的片段教学加分。 3想办法表现你的教

学机智,让评委感受你的教学智慧。你可以有意地假设一位学生提

了一个偏难的问题,说:哦,你提的问题老师还没想到呢,我们一

起思考吧。还有,当你的内容设计得太多,讲不完时,你要镇定自

若地进行小结,及时而体面地结束教学;当你内容太少,一下子就

讲完而时间还有很多时,你应巧妙地增加补充一些延伸的内容等。

四、一些要提醒的细节。

1、在导入时,除了要创设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情境外,还要有资源意识。要关注面试前后几天国内或国际上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些大事,如果正好与你要上课的片段有关联的话,可以在导入时用上它,还挺有用的。如我在五月份面试时的课文是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

花是给别人看的》,课文讲的是季老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发现很多

德国人家养的花,都是摆在朝外摆给别人看,走在街上风景十分美丽,他因此得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叹。当时汶川正发生了

大地震,而我前一天晚上刚好在电视上看到季老流着泪捐了20万元

善款。我于是从地震导入,先叙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再说全国

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话锋一转,我说:昨晚我看到一位九十

多岁的老人,他泪流满面,捐了20万元积蓄,说是要给灾区的孩子

们盖学校。他,就是我国一位国宝级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爷爷,也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今天,只要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对季

老昨晚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利用了这次资源,我觉得效果还不错。

2、要有写字指导。最近有很多名师上课时都很注意这一点。我们可

以在书写课题时说:请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或者说:

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如果在课题中有一些难读难写的字,就

教学生写一写,记一记。在上课时,对一些重要的字词,也可以拿

出来对学生进行一番书写指导。这样就可以看出你很善于扎实地培

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不要忘了插图。插图是课文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能忽视的良

好的教学资源。如果有插图,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像我五月份在

面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有两幅插图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但是我却忘了用它们,一直到现在都在后悔。

4、可以根据需要在片段教学中假装使用了多媒体。虽然近来不少老

师都说,多媒体在公开课上使用得过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

力有不利的影响,但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则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

如果安排得恰到好处的话,评委也会认同的。

5、关于时间安排。片段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所以在备

课时应该要稍微多设计一些内容,自己在家里进行试上练习时,时

间应控制在12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时间不多不少正合适是最好不过

的了,如果出现了意外,一般来说时间不够比时间有剩会更好一些。比如你每一个步骤都有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去上好,充分地展示了

自己,即使时间不够,评委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内容

太少,三下五去二几分钟就上完了,那么你就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评委还会认为你很随意、没内涵,那就比较糟了。

6、关于备课的一些问题。备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你要阅读文本,处理教材,还要写出这个片段的教学预案,时间比

较紧,速度应快一些。还应注意,在福州这篇教案是要算分的,我

也是今年才知道,可能主评老师很快地看了你的教案后,又以某种

方式与另外的

评委进行了沟通吧。所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一篇有一定质

量的教案。另外要注意的是,为了让片段教学顺利进行,在备课时,你还要特别把一些转承过渡的语句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标在课文上,这样上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关于备课还有一点应稍微提一下,有

时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是要求你写的教案是一整节课的,但面试

时却只要你上其中任意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你精心准备的东西一下

子就不怎么适用了,那你也不用慌,记住那几个步骤,重新确定重

难点,再临时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当然,备课时最重要的是确立恰

当的目标,突出重难点,如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读书,如何指导

学生朗读等,这些你们肯定比我更拿手,我就不多说了。

7、最后是关于专家提问。片段教学结束以后,专家会向你提问题,

时间为五分钟,这也是要算分的,应引起重视。一般来说,专家会

提两个问题,一是为你为什么那样进行教学设计?你要告诉专家你

思考的过程以及你的理论根据,这个问题会更容易一些;二是会问

一些与语文有关的一般性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在提问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等,在回答问题时,你的语言应清

晰流畅,更重要的是,你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语文知识,努力用课标

中的相关理论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来回答,尽量多说一些。说完后,说一声“回答完毕”就行了。大部分选手除了语言清晰、教态自然、板书漂亮外,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不少选手引入相当巧妙。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

成功的一半。教学比武,开头设计更显重要。如赵谢隽老师在上

《孔乙已》时,一开头就发问:“孔乙已是一个悲剧人物,为什么鲁

迅先生写孔乙已每次出场都要笑声呢?”这个问题一下就把评委的注

意力吸引了,从而引发评委的思考。再如、王仁文老师在讲“知识助

我成长”一节时,其中讲“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片断时,既不照

本宣科读课文,也不单纯说教,而是以自己老师的亲身经历,华人

富翁李嘉诚人生感悟:“知识改变命运”来引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

感觉。

三、教学语言富有激情:教学教学成功因素之一就是上课要有激情。这次凡是能获奖的,都是很有教学激情的。如林俊康老师的教学语

言富有震憾力和穿透力;李玲老师的教学语言应激情四溢、感情充沛;赵谢隽老师在教学中抑扬顿挫、秀气十足;王艳老师不仅语言

标准,而且富有渗透力和震憾力,甚至略显霸气。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虽然片断教学是虚拟的,没有学生配合,

但是我们各位选手按照预设进行的虚拟教学不仅有声有色,而且灵

活多变。如王仁文老师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外,还通过实

例对比、抽签游戏、由远至近、由难到易等多种教方法进行教学。

王艳老师充分通过师生互动,对比教学,以小见大等灵活教法实现

自己的教学设想。吴勇老师以诗引入,图像配合、深入浅出、生动

形象出色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比较沉闷。个别选手师生互动偏少或仅停留于师问生答,缺乏悬念,显得过于平铺直钗,甚至按部就班,先结论,后演绎,

照书讲解。

3、课改理念比较淡薄。这次比赛真正有创新的不多,还是给人一

支粉笔一本书的感觉,教学手段运用缺乏多样性。

4、个别选手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板书、语言、教态等多多少少还

有不足、甚至个别选手个别字词有念错。

三、几点建议:

1、重在参与,淡化名次。其实参与过程,就是自我完善,有参与、

有学习,就有收获,有进步。因为,我们学校规模不大,同科选手

不多,评委力量相对薄弱,只能采用大文大理分组评选。这样各科

混合,标准尺度可能有点误差,评分无法绝对准确,也就是说,有

的选手所得名次不一定就是他真实水平的反映。但我想,尊重裁判、相信裁判,是每位选手应做到的,相信裁判不会有太大的误差。

2、准确理解片断教学。片断教学具有实践性、完整性、预设性,虚

拟性四大特点,而且4个方面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一个就不是真正

意义的片断教学。我个人觉得要特别注重预设性和虚拟性,进行的

片断教学的老师,只有真正做到心中有课堂,眼中有学生,才能把

真正讲好片断教学,千万别变成跟“说课”一样。

3、充分运用课程资源。一个成功的,有获奖的教学,它一定能做到

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从教材中走出来,又引导学生走进去,

照本宣科是绝对教不好的。

2、在教材处理上,能围绕选题的特点来确定片断教学的目标,能以

局部目标体现整体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具体明确。如有的老师

选的课题是品析《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将教学

目标确定为,通过探索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培养学生爱国主

义的思想感情。。

1、对文本解读不够深透。有的选手对文本的知识只做概念上的解读,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深挖,也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进

行多元解读。如品析《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时,有

的选手只分析到作者弃医从文的间接原因,即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这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表层的解读上,其实这只是造成作者弃

医从文的导火索,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作者强烈爱国思想,课文中

有这样的一句话:“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变化了”,老师要引导学生看课文第9页的注解②,来品析作者弃医从文

的真正原因。遗憾的是,大多数选手却忽略这一点。这是不应该的。片断教学也要立足文本,解读文本,上足语文味,有位选手就是因

为没有立足对文本知识的解读,造成了教学目标、内容上的偏差,

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篇三:《水调歌头》片段教学教案】

水调歌头

同学们,经过以上探讨,我们知道苏轼在《水调歌头》这首词里,

面对一轮圆月,展开了离奇的一番想象和联想。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词的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呢?对,写诗人把酒问月,在中秋佳节怀

念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所以下片写的是对月圆人离的感叹,感叹

人的悲欢离合不由人自主。但在面对同样不能自主阴晴圆缺的月亮时,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是从此郁郁寡欢,不可

自拔吗?不是的话,那是什么呢?嗯,非常好!作者是以一种旷达

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的。并且,在最后,推己及人,为全天下发出来

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过渡:

师再读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美的诗句呀!大家还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1、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4、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月“的诗句呢?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歌咏月亮呢?这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对这种“圆文化”的崇拜和追求。

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中秋节,月饼,汤圆)

你们能找到这些节日或节日里食物的共同特点吗?

是的,“圆”是他们的共同点。“圆”正是我们中国人所喜好的,“圆”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意义颇为丰富的词汇,象征着“圆满”“饱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图形。它已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

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身边有“圆”的食物吗?

1、井是圆的,锅是圆的,盆,碗,镜子是圆的,就连硬币和文章

的句号也是圆的。

2、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筷子也是被制成上方下圆,充分展示了中国

人的聪明才智。

3、葡萄,龙眼,西瓜,桔子,这些圆形水果,象征大地丰收。

不仅事物有圆,很多词语也带有“圆”的文化。比如,旧时的新婚洞

房叫做圆房,今天的实现梦想叫做圆梦,同学们还能举出类似的词

语吗?

为人处世叫做做人要圆滑,行事要圆满,解围叫圆场,完整叫圆满,熟练叫圆熟,灵活叫圆通,重归于好叫破镜重圆。

同学们再来欣赏这张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

对,八卦太极图,儒道两家的五行时空观。

一张太极图、两条阴阳鱼,儒道两家的五行时空观开启了中华民族对“圆文化”的追捧; 中国的唐宋诗词中,赏明月、叹落日、忆白露,饱涵着对“圆文化”的痴迷;《长生殿》、《窦娥冤》,古典戏剧中一个接一个团圆的结局里透露着对“圆文化”的传承。圆文化,附着于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圆文化结尾,恭祝在座的所有老师、同学们:合家团圆!万事圆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