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平衡练习题

1、试着写出一条生物链。

2、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

3、下列哪个生态系统破坏后恢复的能力比较低()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

7.3.4生态平衡

§4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原因。 2、了解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教法:通过分析一片草地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平衡、破坏的过程,来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持平衡的原因和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 生态系统的发生:草的数量逐渐增加 生态系统的发展:兔、狐的依次出现及次第捕食,让学生分析先后及曲线高低 动态平衡:提示、询问画出各平衡状态的动态曲线图 问:此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数量的关系如何? 种类不会有很大变化,个体数量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再问:此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着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变化不大,即动态平衡的状态。 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 1.概念:P269阶段性、稳定性、平衡性、动态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是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小结生态平衡概念的内涵: ⑴发展上的阶段性:成熟阶段 ⑵结构上的稳定性(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 ⑶功能上的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 ⑷平衡上的动态性: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问:从机制上看,生态系统能具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靠谁来维持?

第六章 生态平衡

第六章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当前的诸如现象,如森林缩小、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洪水泛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调整、恢复和维护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 第一节概述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广义来说是指生物圈的平衡关系,狭义的是指研究对象的各种具体生态因子的平衡)。 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种群数量,营养结构彼此协调,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物质贮存量相对恒定,信息传递畅通,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环境部分与生物群落部分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一个保持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因此,可以认为,环境系统和生物结构组成的稳定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能流和物流的收支接近相等是生态平衡的前提,通过内在信息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是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条件。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动态平衡,是相对的。在生态系统中某些网结上,局部地打破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虽然生态系统可通过反馈调节保持平衡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生态阈值,生态平衡失调,整个系统湖慢慢崩溃。因此,在开发和改造生态系统之前,必须深入研究生态平衡规律,掌握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确定生态阈限。这样才能保证获得高额的生物量的同时,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第二节生态失衡的标志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自身的平衡状态。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部压力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阈值,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甚至使其结构解体,功能丧失。也就是说生态平衡的失调必然要从其结构和功能这两方面表现出来。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便是我们研究和监测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标志。 一、生态系统失衡在结构上的标志 (一)一级标志(结构缺损) 结构缺损:指生态系统缺损了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破坏,系统崩溃。结构缺损是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标志。 例如,大面积的草原开垦,使原有生产者从生态系统中消失,食物来源枯竭,各级消费者被迫转移或消失,分解者也会被雨水或山洪冲走,必然导致岩石裸露或土地沙化,生态系统随之崩溃。据科学家估计,生态系统中每消失一种植物,会导致20~30种动物随之消失。 (二)二级标志(结构变化) 结构变化:指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如生物种类减少,种群数量下降,层次结构变化等)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产者(植物群落结构) 植物群落的种属成分减少,结构简化,引起生态平衡失调。例如,草原过度放牧,优质草不断减少,禾本科和豆科牧草逐渐被带钩刺等劣质草所代替,高草群落逐步演替成矮草群落,生物生产力就显著下降。 2.消费者(动物群落结构)

浅谈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 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的阐述,结合当前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提醒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保护环境,科学发展。 关键词: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面临的威胁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 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使生态平衡失调。(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同理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生态平衡教案

生态平衡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特征 2、生态平衡失调 (1)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 (2)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 (3)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掌握生态平衡失调及其标志 3、了解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生态观点去观察分析一些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生态平衡的特征以及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长期保持稳定(相等或分别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且在遭遇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从受冲击的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人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平衡,通称为生态平衡。

二、 生态平衡的特征 (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输入和输出平衡)。 (二)、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三)、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生态平衡示意图 三、 生态平衡失调 (一)、概念 当外界干扰压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很大,使生态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时,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 (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原因 1、生态系统内部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个新种或者某个主要成分的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 概念

2、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3、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 (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标志 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 主要表现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种的多样性降低;结构渐趋简化。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在功能上表现为能量流动受阻或物质循环障碍。 (四)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1、明确由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 对自然与自然资源的干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 ,生态系统永远保持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 2、解决生态平衡失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保护生态系统,预防生态失调,则可事半功倍。 3、解决办法: (1)在现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 使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 或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或新的生态平衡。 (2)对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 必须设法使其恢复或再建。 (3)实施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农场、生态村的建立等。 案例: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时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因此任何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或成分之间都是动态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本身也总是趋向稳定的状态,也就是在动态中维持平衡;即该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或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相对平衡的关系。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较长时间地而不是暂时地保持平衡状态时,该生态系统的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大。这就是衡量生态平衡的指标。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结果就会使有机体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从而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靠吸取土壤营养物质生活,而树叶落下后经微生物分解腐烂变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取用,这样物质就可循环不止,森林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把落叶取走,那就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中昆虫数量一般能够维持正常,正是由于有鸟类和其他动物吃它,受到自动控制,才不致繁殖过多而发生灾害。但如大量消灭鸟类等食虫动物,昆虫繁殖过多就会危害森林,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并不等于说森林不能采伐,问题在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采伐和如何合理采伐。比如,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势陡峻,尤其是悬岩峭壁上,以停止采伐为上策。因为在这种地方,森林被采伐后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不能恢复的严重后果。有些山地森林是河流的主要水源林,凡有利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地段应严加保护。开发森林的关键在于不能搞掠夺式采伐,不能采取“吃肥肉、啃骨头”的办法。森林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砍伐森林一定要与抚育更新相结合,要尽量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在我国目前森林贫乏的情况下,一般以择伐方式较好。 就草原生态系统来说,田鼠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自应研究掌握其消长规律,以便控制其数量,不使其过多的增长,危害草原。在一般情况下,因草原上有它的天敌老鹰、黄鼠狼,所以平时田鼠维持一定数量,不致成灾。作为皮毛兽的黄鼠狼就是靠鼠为食料;草原上没有鼠就没有黄鼠狼。鼠还能吃草原上的蝗虫,对某些类型的草原(如羊草草原)还起着松土作用,能促其生长繁茂。在鼠害猖狂时,固然需要消灭,但如用毒药,草原本身就会被污染,吃鼠的老鹰和吃虫的鸟类也会被毒死,有的地方牛羊也有被毒死的,以致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 草原生态系统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更改为农田(包括饲料基地)生态系统是完全必要的,特别在水热、土壤条件较好的东北平原。但是在我国大多数气温低水分缺少的草原上,如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西部的草原,就不一定适宜。那里自建国以来曾发生两次滥垦和乱垦,结果正如当地牧民所说:“粮既长不起来,草场也被破坏了。”草场退化为鼠害和虫害提供了条件,还会引起土壤的沙漠化。这是滥垦草原,破坏生态平衡所造成的恶果。 总而言之,在自然界中不论森林、草原、荒漠、湖泊、沼泽,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气、热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而且每一个成分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系。这是一个生态平衡总体。单独地孤立看一个成分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必须把各种成分联系起来,看作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如果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一系列的惩罚。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节选)

十一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节选) 侯学煜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及特点。 2、掌握说明动态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 3、学习本文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增长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音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说明动态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 难点:本文举例子说明森林和草原生态平衡准确、科学、有力,要学以致用。课前准备 教师: 1 、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2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自主查阅文件,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提炼主要信息。 学生: 1、反复阅读,熟悉课文,理解生态系统是动态的这个概念。 2、弄清楚主要内容,试着写一个食物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让两名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食物链,说一说食物链能否展示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快速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 、用原文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时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因此任何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或成分之间都是动态的。 3 、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你能根据第三段描述一下森林生态系

统的平衡吗? 明确:(1)森林里的落叶经微生物分解腐烂变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树木供植物取用,如此循环,森林就能养活自己;但如把落叶取走,那就破坏了生态平衡。(2)森林中鸟类等食虫动物会控制昆虫数量,才不致昆虫繁殖过多而发生灾害,所以不能大量消灭鸟类等食虫动物,从而使昆虫数量能够维持正常来保持森林生态平衡。 三、分析说明方法 1 、“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较长时间地而不是暂时地保持平衡状态时,该生态系统的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大。这就是衡量生态平衡的指标”,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作诠释。使内容清楚明白。 2 、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并不等于说森林不能采伐,问题在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采伐和如何合理采伐。比如,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势陡峻,尤其是悬岩峭壁上,以停止采伐为上策。因为在这种地方,森林被采伐后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不能恢复的严重后果。 明确:以“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峡谷”为例,说明森林被采伐后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森林不能恢复的严重后果,进而证明高山峡谷尤其是悬岩峭壁这种地理条件的树木是不能砍伐的。叙述科学严谨。 3、开发森林的关键在于不能搞掠夺式采伐,不能采取“吃肥肉、啃骨头”的办法。森林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砍伐森林一定要与抚育更新相结合,要尽量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在我国目前森林贫乏的情况下,一般以择伐方式较好。 明确:“吃肥肉、啃骨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开发森林的关键在于不能搞掠夺式采伐。 四、体会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讨论:本文主要内容是生态平衡,在哪些段落里流露出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1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2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3 、第四段、第七段、第八段分别有保护生态平衡的观点流露。 五、布置作业 学完本课,写一篇有关保护生态平衡的心得体会。

生态平衡

何映娴英语翻译二班0940102206 生态平衡 近年来,气温的异常,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的生态平衡正受到严重的破坏。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中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然而,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在大自然中要吃大量的虫子。麻雀被消灭了,天敌没有了,虫子就大量繁殖起来。结果出现虫灾暴发,引起农田绝收的惨痛后果。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

第一课 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平衡

第一课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平衡 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引导并训练学生在课后对周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状写调查报告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训练学生形成宏观和整体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2.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原理 3.疑点:什么是植被、酸雨? 4.解决方法:通过实例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由教师展示有关植被、酸雨的图像,并作相应的解释。 新课: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什么是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呢?主要是由于: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不同部分的调节所抵消。例如:草地鼠对草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在牧草生长不良的季节,某些鼠类可能处于休眠状态,生殖率也降低。休眠这种行为保护,使草地鼠的死亡率降低,从而保持其种群平衡;草地鼠出生率下降,又减轻了对草群的压力,为雨季草群复苏创造了条件。上述实例表明,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以保持它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 相反,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也越小。例如:在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假如其中的某种草食动物(如梅花鹿)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了,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如野兔、马鹿等)来代替,仍然可以维持其生态平衡。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和破坏,超过了它自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该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该系统平衡的破坏,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 归纳:什么是生态平衡失调?(说一说) (1)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因素,按其属性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和雷电火灾等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的因素。但是,这些异常自然变化的频率不高,而且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危害还不是很大的。 ②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013年环境保护概论考试重点及试题B

2013年环境保护概论考试重点及试题B 第一章、绪论 1.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 2.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和活动的中心。 一、两类环境问题 第一类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它是指由于种种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旱灾、虫灾、流行病等。 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它是指由于种种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比如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资源耗竭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3.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水、噪声。 4.PM2.5um(可入肺颗粒物),PM10um(可吸入颗粒物)。 5.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6.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二、我国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严重 2.严重缺水、水污染加剧 3.水土流失严重 4.土地沙漠化 5.森林面积锐减 6.草地资源面临严重危机 7.人口增长过快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口问题。 三、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是: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7.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认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原因与危害,预防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 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 4.伦敦烟雾事件:烟尘、二氧化硫 5.日本骨痛病事件:镉 6.日本水俣病事件:汞 7.日本四日事件:二氧化硫、重金属粉末和烟尘 8.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8.1979年颁发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是从环境保护法颁发开始的。 9.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有:全球变流、臭氧层空洞、酸沉降。 五、我国环境保护总目标 到本世纪末,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要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为实现我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市乡村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的远景目标打下基础。 第二章、生态学基本知识 1.种群:某一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3.1_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_学案(湘教版选修6)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 基础达标练 1.对生态系统正确的叙述有()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部分组成②人用双手创造了世界,所以人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③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④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叫做() A.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C.生态平衡D.生物圈 3.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有明显错误的是() A.生态平衡是指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平衡B.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 C.滥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D.严重污染环境,也会破坏生态平衡 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A.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C.自动调节能力D.分解者 读“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粗箭头表示() A.呼吸作用B.物质和能量的传输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D.食物链 6.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表示消费者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7.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C.土壤肥力增加D.河流水位下降方法技巧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1)文中的翠鸟在其所属生态系统成分中是____________,在食物链中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说明理由。 2.生态系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其发展过程为()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B.平衡→不平衡 C.平衡→不平衡→平衡D.不平衡→平衡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练 1.C2.A3.A4.C5.B 6.B7.A 方法技巧练 1.(1)生物个体(次级)消费者(2)是。2.C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均(节选) 侯学煜 ①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时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因此任何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或成分之间都是动态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和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本身也总是趋向安定的状态,也就是在动态中维持平均;即该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或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相对平均的关系。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较长时间地而不是暂时地保持平均状态时,该生态系统的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大。这就是衡量生态平均的指标。 ②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结果就会使有机体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从而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平均的破坏。 ③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靠吸取土壤营养物质生活,而树叶落下后经微生物分解衰弱变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取用,这样物质就可循环不止,森林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把落叶取走,那就破坏了生态平均。森林中昆虫数量大凡能够维持正常,正是由于有鸟类和其他动物吃它,受到自动控制,才不致繁殖过多而发生灾害。 但如大量消灭鸟类等食虫动物,昆虫繁殖过多就会危害森林,造成生态平均失调。④就草原生态系统来说,田鼠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自应研究掌握其消长规律,以便控制其数量,不使其过多地增长,危害草原。在大凡情况下,因草原上有它的天敌老鹰、黄鼠狼,所以平时田鼠维持一定数量,不致成灾。作为皮毛兽的黄鼠狼就是靠鼠为食料;草原上没有鼠就没有黄鼠狼。鼠还能吃草原上的蝗虫,对某些类型的草原(如羊草草原)还起着松土作用,能促其生长繁盛。 在鼠害狂妄时,固然需要消灭,但如用毒药,草原本身就会被污染,吃鼠的老鹰和吃虫的鸟类也会被毒死,有的地方牛羊也有被毒死的,以致破坏草原的生态平均。

生态平衡论文影响因素论文

生态平衡论文影响因素外链: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之探析 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和未来。 关键词:生态平衡;影响因素;探析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 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 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效应,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 变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山崩、

海啸等。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二、人为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及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其影响比自然因素在频率上要高得多,在地域范围上要广得多。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影响人类是可以自我控制、调节和避免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植被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平衡干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破坏规模最大和后果最严重的莫过于天然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生态的破坏。森林是自然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破坏了这个

生态平衡论文

班级:10会计一班学号:1002111007 姓名:丁骏 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之探析 摘要: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 存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和未来。 关键词:生态平衡;影响因素;探析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能是人类无法弥补的。生态平衡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效应,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一、自然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洪水、干旱、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毁灭,其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类往往是无法抗拒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不高,地域有限,只是偶然地在局部地区发生。而且一般说来受其破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定时间是可以自然重建的。 二、人为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及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其影响比自然因素在频率上要高得多,在地域范围上要广得多。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但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影响人类是可以自我控制、调节和避免的,尽管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因此,我们重点讨论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植被的破坏人类的生态平衡干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破坏规模最大和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学习任务】 1、掌握生态平衡理论的基本内涵,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运用生态平衡原理解决问题,并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过程】 材料一:额仑草原游牧民族 额仑草原草原在锡林郭勒盟东部,这里是古代突厥人、蒙古人的重要居住地,额仑草原是内蒙古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草原人们逐水草而居,放养着大群黄羊和珍贵的突厥马,为了减少草原狼带来的损失,草原人民会在每年春天掏一定数量的狼崽来控制狼群的规模,也会射杀狼卖狼皮以获得一定经济收入。70年代后期,大量农户涌入草原,开垦耕地,在草原上定居。 材料二:草原狼的生活习性 上个世纪60年代,额伦草原栖息着成群的草原狼,群居动物,活动范围广,他们凶悍而富有智慧,通常群体行动,在饥饿情况下捕食牧民放养的羊群,马群。与此同时,狼是草原四大兽害--草原鼠、野兔、旱獭和黄羊的最大天敌,每当草原大灾(白灾、旱灾、病灾等)过后,牲畜大批死亡,腐尸遍野,狼群食量大,它们会迅速处理掉尸体。 材料三: 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组成 和数量的比例相对平衡;在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有完好 的营养关系;能量输入输出保持 平衡。 生态系统一旦失衡会带来 一系列问题 食物链中的能量金字塔图 材料四:上个世纪80年代,原本水草丰美的额伦草原望不见茂密的青草,圈地养羊、开垦耕地,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水流湍急的老河,如今已经水落石出。仅存的草原狼多逃往边境外,难以再见它们的身影,老鼠乱窜,鼠道如蛇。十几年间,额伦草原降水也更少了,变得越来越干旱。 一、小试牛刀 请画出狼、羊、鼠、草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图,并思考,当狼群被灭绝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思考探究: 草原人民是出于什么原因杀狼?2、是否应该对狼赶尽杀绝,理由是? 三、实践探究: “人狼对话”,请为人与狼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和谐相处提出建设性建议,并进行解释以及阐述赞成和反对

生态系统平衡及其失调

生态系统平衡及其失调生态系统是由各类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bioflora)或生物系统(living things‘system)与环境系统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经生理代谢过程又向环境放出物质和能量,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这个过程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相关联,并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功能单位是种群(population),它在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是,只有在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如土壤、水分、营养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保持有序的结构,才能实现能量和物质流动。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过程,在时间上有先后或重叠,在空间上也各占其位,这些过程的发生范围和规模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某个区域,还可以是全球性的。这种时空分布的差别,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组织性、包容性和等级序位(如细胞水平、组织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区域水平等)。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常以“流”(Current)的形式(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来定量表述强度。这种交换维系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可以实行反馈调控和相对独立的体系。系统中的任一组分只要其状态发生了变化,定可通过“流”的相应改变(路径、方向、强度和速率等),去影响其它组分,最终将波及整个系统,这种变化如果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范围,将造成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调,甚至造成整个系统功能的丧失。例如现在频繁发生的“赤潮”和“水华”(redtide and waterfloom)两种现象,就是生态系统平衡失调而引起的结果。赤潮是海洋水体里的显微藻类,主要是裸甲球藻或其它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结果。引起赤潮的藻类繁殖到一定的密度时往往使一块一块的海水出现异常的颜色,由于通常为红色,所以称为“赤潮”。近几年在我国海 (redtide)域越来越频繁发生的赤潮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人们有谈“赤潮” 色变的感觉。赤潮对于海洋生态及渔业都构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裸甲球藻等显微藻类繁殖极快,抢夺了其它海洋生物的营养源,并且它能产生毒素,其它海洋生物吞食这些藻类后容易死亡,所以赤潮发作时往往造成鱼虾等海产的大量损失。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偶尔也有关于赤潮的记录,因此古人认为赤潮是一种自然发生的、非正常的海洋现象。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海域赤潮的发生频率如此之高,说是一种自然现象就解释不通了。海洋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近期频繁发生的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工农业废弃物的大量入海,尤其是氮、磷高含量的污水的入海,造成海水中营养物质的大量增加(科学上称为富营养化),正是赤潮频发的主要因素。据报道,近年来排入大海的氮、磷以每年50-200%的速度增长。因此,赤潮现象的频繁发生,我们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赤潮一般多发于海湾等近海地带。很少见于深海及江河的入海口。现在没有能准确预报赤潮的发生时间及地点的方法,在温度、盐度及风力适宜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赤潮。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种能够阻止赤潮发生及扩张的有效的手段。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深入了解赤潮的成因及分析引起赤潮的这些藻类,并希望以此找到控制赤潮的方法。与赤潮类似,在内陆湖泊中由于蓝藻等藻类的突然增殖和过量生长而出现水华(waterfloom)现象。这些蓝藻也会产生毒素,危害其它湖泊生物的安全,它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水华的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它的起因与赤潮一样,主要也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如云南昆明市内的著名风景点滇池,在80年代以前,池水清澈,水体的氮、磷等标示富营养化的指标很低,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水华。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滇池周围工业生产区域的不断扩充,每年从这些工厂中排入的污水不断增加,使得滇池水体的氮、磷含量、富营养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因而不仅发生了水华,而且每年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使得以前盛产的水产品逐年减少,虾和高价值的鱼类已经灭绝,只剩下了少数几种劣质鱼类。这种令人惋惜的状况已引起了云南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已着手治理。我们期待在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滇池会重新清澈美丽。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4.生态平衡》教案1

《生态平衡》教案 教学内容: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特征 2、生态平衡失调 (1)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 (2)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 (3)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掌握生态平衡失调及其标志。 3、了解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生态观点去观察分析一些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生态平衡的特征以及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长期保持稳定(相等或分别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且在遭遇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从受冲击的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人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平衡,通称为生态平衡。 二、生态平衡的特征 (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输入和输出平衡)。 (二)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三)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三、生态平衡失调 (一)概念 当外界干扰压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很大,使生态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 (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原因 1、生态系统内部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个新种或者某个主要成分的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2、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 3、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 (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标志 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 主要表现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种的多样性降低;结构渐趋简化。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在功能上表现为能量流动受阻或物质循环障碍。 (四)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1、明确由于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资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自然与自然资源的干预程度也会越来越大,生态系统永远保持平衡状态是不可能的。 2、解决生态平衡失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保护生态系统,预防生态失调,可事半功倍。 3、解决办法: (1)在现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生态系统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或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或新的生态平衡。 (2)对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必须设法使其恢复或再建。 (3)实施生态工程以及生态农场、生态村的建立等。 案例: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将部

《生态平衡》教案2

生态平衡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特征 2、生态平衡失调 (1)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 (2)生态平衡失调的特征 (3)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特征 2、掌握生态平衡失调及其标志 3、了解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生态观点去观察分析一些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生态平衡的特征以及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 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长期保持稳定(相等或分别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且在遭遇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从受冲击的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人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平衡,通称为生态平衡。 概念

二、生态平衡的特征 (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输入和输出平衡)。 (二)、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三)、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生态平衡示意图 三、生态平衡失调 (一)、概念 当外界干扰压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很大,使生态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时,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丧失。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 (二)、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原因 1、生态系统内部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个新种或者某个主要成分的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2、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3、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 (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