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

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
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扰素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 或者受核酸、细菌内毒素和促细胞分裂素等作用后, 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广谱抗病毒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的细胞,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功能,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近半个世纪以来, IFN 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和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扰素基因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该序列早在5亿-10亿年前就存在于生命细胞的基因序列中, 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 关键词:干扰素;基本性质;作用机制 干扰素是在用灭活的病毒处理鸡胚以后发现的, 即灭活的病毒可以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够诱生干扰素的物质很多, 一般称他们为干扰素诱生剂,主要包括:(1)活病毒、灭活的病毒及其产物, 如双链RNA;(2)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如细菌和细菌脂多糖;(3)有丝分裂原等;(4)特异性免疫诱导剂。第一类物质诱生干扰素最有效,后两种主要诱生II型干扰素,即IFN-γ。 IFN-α和IFN-ω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尽管在适宜的诱导情况下,大部分的人类细胞都能够产生这几种干扰素。而IFN-γ主要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α、β、ω和γ等几种干扰素主要由诱生剂诱导产生。IFN-κ在静息状态下表皮角化细胞和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有表达, IFN-γ、IFN-β、病毒与双链RNA 诱导会使IFN-κ表达显著增强[1]。IFN-κ表达的这些特点是和角化细胞的防御功能相适应的。IFN-τ不能被病毒等诱生剂诱生, 仅仅在怀孕早期的一个特定时间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它们的主 要功能是为怀孕的完成做准备[2,3]。Lin it in主要在骨髓、肾脏表达, 也不需要诱导, 主要活性是抑制淋巴系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系细胞和红细胞前体则没有抑制作用[4]。IFN-K在正常的血液、脑、胰腺等不同的组织中都有低水平的表达, 也可以被病毒或者干扰素等诱导表达[5,6],。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高等生物化学中期答辩 作者:ZJJ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药物化学 学号: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 摘要: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族蛋白质类,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本文就干扰素的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体外重组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预测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interferon Author: (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072,China) Interferon (IFN) is human body gets virus or double stranded the exciting generation immunity of RNA exciter is respondent, by the cell synthesis reaches excretive gens protein kind ,has the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immune functio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 It can prevent or limit viral infection by interfering with viral gene transcription or translation of the viral proteins,so it is the main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biological products.The research of interferon classification, molecular structure,

关于长效干扰素佩乐能和派罗欣的治疗心得

关于乙肝长效干扰素佩乐能和派罗欣 的治疗心得 大家好,我是RR。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本人乙肝治疗的心得,经过61支长效干扰素的注射治疗,本人成功从大三阳转成小三阳。一路经历过很多痛苦,在医生和家人的关爱下,顺利达到治疗目的,本着回馈社会、分享治疗心得、帮助广大病友度过难关的心态,写此心得。以下将附上本人61周(2014年1月-2015年3月)治疗的真实数据,供大家参考,顺便对比一下目前主流的两种长效干扰素(佩乐能和派罗欣)的治疗效果。 先说一下本人的基本情况: 一、本人男,26岁,6岁的时候查出患有乙肝,有20年左右的乙肝携带病历。 二、14岁的时候,DNA定量检测数值为3*10的7次方,注射过几个月的短效干扰素,无明显效果。 三、本人在25岁前,虽然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但除了容易感觉疲惫、劳累之外,肝功能及其他指标一切正常。 四、2013年12月底,突然觉得人很疲惫困乏,每天上班回来感觉很累,于是在深圳体检,发现转氨酶ALT数值570,AST 数值207,总胆红素偏高,无黄疸。 五、一天后,紧急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广东省人民医院因为是使用进口试剂,所以测量数据比深圳的准确,测的

ALT数值636、AST数值256,乙肝DNA定量为1.15*10的9次方。当时省人民医院的医生说,我的病毒量很高,如果用最灵敏的试纸,估计能测到10的11~13次方。 六、在省人民医院住院7天,主要是点滴注射“天晴甘美”类的保肝降酶药,出院时候,ALT降到150、AST降到95。 七、出院时,医生建议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原因一是:25岁人的免疫力旺盛,这个年龄段注射的效果较好。当时医生说大概有30%的几率由大三阳转成小三阳,有不到10%的几率由大三阳完全治愈。就我目前20年的携带病毒的情况,以及10的9次方的高病毒量,完全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治疗目标应该是从大三阳转成小三阳。原因二是:医生说,即使没有从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但是注射长效干扰素24周到48周,可以显著改善病情,不往恶处发展,并且可以减小肝硬化的可能性,建议经济负担没问题的话,应该接受长效干扰素注射治疗。 八、我于是听从医生建议,接受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的注射治疗。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医生说ALT在标准指10倍以内范围才可以注射,我入院时候ALT超过600,不能注射。入院1周后ALT将至150,属于可以注射的范围。由于长效干扰素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医生要求前4针都必须在医院里面完成,特别是第一针,还要求注射完观测1~2天,无状况才能出院。我们家经济没什么负担,只要能治好病就行,于是就打算全部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意见。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本文对 IFNγ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状态、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扰素γ;生物学功能;治疗应用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n γ TIAN Yuan△,DING Zhuang,YUE Yu-hua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2,China)【Abstract】Interferon γ(IFNγ)is an critical cytokine which coordinates immune response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relevant ge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biological functions , including induction of antiviral state,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immunomodulation,as well as application of IFNγ. 【Key words】 Interferon γ(IFNγ);Biological function;Therapeutic effect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最先被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同源性及受体特异性的不同,迄今为止,发现 3 类干扰素: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 IFN 包括IFNα(包括多个亚型)、IFNβ、IFNω、IFNε、IFNκ、反刍动物中发现的 IFN τ以及在小鼠中发现的ζ等;Ⅱ型 IFN 只有 IFNγ;Ⅲ型 IFN 是 2003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包括 IFNλ1、IFNλ2 和 IFNλ3。其中,Ⅱ型 IFN 也被称为免疫干扰素,大量研究表明,IFNγ除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外,对免疫系统也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1. IFNγ的生物学功能 1. 1免疫调节功能 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促进 MHCⅠ类及Ⅱ类抗原的加工提呈:能够从多方面上调细胞表面 MHCⅠ类分子的表达:IFNγ的刺激使组成型蛋白酶体转换成免疫蛋白酶体,后者酶解的特异性使多肽能够更好地结合于Ⅰ类MHC 分子,提高 MHCⅠ类分子中提呈给 CD8+T细胞识别的表位的表达水平和多样性,因此提高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2]。IFNγ通过上调 MHCⅡ类抗原提呈提升 CD4+T细胞的肽特异性活性。通过上调 MHCⅠ类抗原的提呈途径增加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使 CTL 更有效地将病原体清除[3]。 1. 2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γ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

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新毒株、变异株的不断出现,我国动物疾病的防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不能经济而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展,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干扰素以来,干扰素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活性和应用前景。因而,干扰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动物干扰素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大多数集中于猪、鸡、鱼等少数动物,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目前已有商品化的猪、犬、鸡等重组干扰素产品面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动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概况 干扰素 IFN 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IFN的抗病毒活性是通过宿主细胞而间接完成的,并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根据其来源和结构,IFN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近年来,还发现了ω、τ等类型的干扰素。IFN—α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IFN—β主要由纤维母细胞产生,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IFN—γ由抗原及PHA等有丝分裂原刺激T细胞后产生,此外,NK细胞也可产生。IFN—τ是反刍动物孕体附植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特有的妊娠识别信号因子,在妊娠识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FN—α、IFN—β尽管结构不同,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基因,结合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发挥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将它们一起划归为Ⅰ型干扰素。其中IFN—α是20个结构相关的分子量约为18kDa的多肽家族,每个由独立的基因编码;IFN—β是个单基因产物,是分子量20kDa的糖蛋白。IFN—γ属Ⅱ型干扰素,由大约21~24kDa的亚基组成的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的糖蛋白。IFN一γ对56℃、pH2和0.1%SDS敏感。 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在1957年被发现时,抗病毒活性被认为是其唯一特性,但随后研究发现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增殖作用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等。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的发挥有赖于其诱导的多种效应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并不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应,最终达到效应分子的表达目的。此外,干扰素活性很高,并且其活性呈明显的多样性。现将其主要活性分述如下。 (一)Ⅰ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抑制病毒复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多种酶 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等 和旁分泌作用。 抑制细胞的增殖 如肿瘤细胞等)。 加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NK细胞具有干扰素受体 。 改变MHC分子的表达,增强MHCⅠ类分子的表达而抑制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二)Ⅱ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活性 IFN—γ抗病毒活性较Ⅰ型低,但它的免疫调节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较强,所以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一种强的巨噬细胞、NK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剂,能激活巨噬细胞并促进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T和B淋巴细胞,促进分化;能增强MHCⅠ类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与副作用 2009年AASLD慢性乙肝指南中指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7种药物,可优先考虑聚乙二醇干扰素α、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应用。为什么首推聚乙二醇干扰素α(α2A、α2B)呢? 我们知道,人体的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 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直接抗病毒外,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将惰性的聚乙二醇分子(无活性、无毒性),一线性或者分枝状连接在干扰素分子上,而达到延缓其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主要为亚型。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然而,干扰素也有禁忌症和适应症,今天作此文以供参考。 禁忌症: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酗酒/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相对禁忌症: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总胆红素>50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干扰素疗效好坏可以采用预测因素:(以下因素越多疗效越好)1,治疗前的高ALT水平;2,HBVDNA<1.000E+008;3,女性;4,病情短;5,非母婴传播;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7,对治疗依从性好;8,无HCV、HDV、HIV合并者。 干扰素也有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如下: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可以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也可以睡前注射干扰素或者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长期应用极少见的人可出现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该减少剂量,一至二周后复查如血细胞恢复,药物剂量也可复原。如中性粒细胞≤0.75×109 /L,血小板≤30×109 /L,应该停药。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等,严重者要停药。 此外,尚可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甚至停药。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王斌斌1,2,王贵平2,李春玲2,莫内1 (1.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收稿日期:2007-01-22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在一定的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由特定细胞的基因控制所产生 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糖蛋白[1]。由Isaacs和L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并命名的。IFN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它并非直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对其效应分子的基因组进行调控,而是借助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引发一系列特异的生化反应而调控效应分子[2]。IFN通过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以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他免疫调节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由于IFN具有广谱、高效抗病毒功能,且对免疫系统起关键调节作用,因此成为当今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兽医临床上,IFN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干扰素的分类 国际最新分类标准,按IFN与受体结合的原则 将其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三大类型[3]。TypeⅠ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为α、β、γ、τ、ω等。与TypeI受体相结合的IFN中,IFN-β、γ、τ、ω等的抗原性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一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IFN-α又分13种以上亚型,如IFNα-1、2、3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la、1b、1c、1d以及IFNα-2a、IF-Nα-2b、IFNα-2c等。TypeⅡ干扰素只有一种,即IFN-γ。TypeⅢ干扰素目前有三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根据制备方法的不 同分为天然干扰素和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目前对IFN-α、β、γ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多。IFN的来源因哺乳动物种类、细胞类型、诱生剂的性质及诱生条件而异。人IFN-α来自白细胞,人IFN-β来自纤维细胞,均具有抗酸特性,主要参与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其中,IFN-α抗病毒作用最强。IFN-γ来自人淋巴细胞,对酸性敏感,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作用,但其抗病毒作用比TypeⅠ干扰素弱,主要参与诱导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表达和免疫调节效应,也称为免疫干扰素。 2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2.1免疫调节作用IFN在临床上,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使用[1]。IFN可增强IgG的Fc受体表达,从而有利于巨噬细胞(MΦ)对抗原的吞噬,有利于K细胞、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及对T、B淋巴细胞的激活。因此,IFN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TypeⅠ干扰素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可激活NK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促进其增殖调节机体免疫。TypeⅡ干扰素不但有激活NK细胞的功能,而且能抑制B细胞分泌IgE,从而避免因IgE水平过高而发生Ⅰ型超敏反应,还能恢复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局部沉积,抑制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4]。 在促进免疫调节方面,研究最多的是IFN-γ。IFN-γ主要通过参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细胞)向Th1型分化来调节免疫应答。Kim[5]以IFN-γ质粒分别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nv/rev、猪流感病毒(SIV)gag/polDNA疫苗共同免疫猕猴,结 摘要: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它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以及对妊娠的识别和维持作用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 IFN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学特性;进展 中图分类号:S8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67(2007)03-0013-03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7年(第32卷)第3期专题综述 13??

长效干扰素产品说明书及特性对比

派罗欣产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 商品名:派罗欣Pegasys 英文名:Peginterferon alfa-2a Solution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Juyierchun Ganraosu α-2a Zhusheye 本品主要组成成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性状】 无菌小瓶装液体制剂,供皮下注射用。 每小瓶含180μg(1.0ml)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赋形剂:氯化钠、吐温80、苯甲醇、乙酸钠、乙酸、注射用水 溶液为透明无色至淡黄色液体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迅速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健康人单次皮下注射PEG干扰素α-2a 180μg后3-6小时,血清2, 5-寡腺苷酸合成酶(2, 5-OAS,抗病毒活性指标)活性迅速升高。PEG干扰素α-2a所引起的2, 5- OAS血清活性可维持1周以上,且比单次皮下注射300万单位和1800万单位干扰素的活性高。与年轻人比较,62岁以上的老年人单次皮下注射PEG干扰素α-2a 180μg ,所产生的血清2, 5-OAS 活性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减低。 【适应症】 用于治疗以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无肝硬化病人 -肝硬化代偿期病人 【用法用量】 常规剂量 推荐剂量为180μ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使用,共48周。 特殊剂量指导 剂量调整 总则 对于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包括临床表现和/或实验室指标异常)的患者应给予调整剂量,初始剂量一般减至135μg,但有些病例需要将剂量减至90μg或45μg。随着不良反应的减轻,可以考虑逐渐增加或恢复至常规使用剂量(见警告、注意事项及不反应章节)。 血液学指标当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小于750个/mm3时,应考虑减量;当中性粒细胞计数(A NC)小于500个/mm3时,应考虑暂时停药,直到ANC恢复至大于1000个/mm3时,可再恢复治疗。重新治疗开始应使用90μg,并应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 当血小板计数小于50,000个/mm3时,应将派罗欣?剂量减低至90μg;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5,000个/mm3时,应考虑停药。 肝脏功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经常出现波动。与其它α干扰素相同,使用本品治疗后,也会发生ALT升高,包括有病毒应答的患者。当出现ALT的持续升高时,应考虑将剂量

长效干扰素

长效干扰素 干扰素α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的首选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清除病毒,疗效持久,阻止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1 长效干扰素编辑本段 长效干扰素 但普通干扰素治疗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半衰期短,只有4个小时,就是说如果今天注射了干扰素α,第二天体内的干扰素就完全清除了。所以,干扰素不得不每隔一天就注射一次,使用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当体内的干扰素α清除后,体内的病毒又重新复制,不能持久地抑制病毒。 为了克服普通干扰素α的缺点,1990年初,美国著名的干扰素研究机构,先灵葆雅公司研究所(SPRI)开始进行长效干扰素α-2b的研发。目的是改善普通干扰素α-2b半衰期短的特性。 普通过干扰素半衰期短的原因,一是大量干扰素由于分子太小,通过肾脏“漏”了出去,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另一个原因是被免疫系统清除。聚乙二醇是一种惰性、易溶于水、可以做成任意大小的物质,普通干扰素经过它的“改造”后,分子就会变大,不能或很少由肾脏“漏”出,达到了延长在体内存在时间的目的。普通干扰素α-2b的半衰期只有4个小时,而经过聚乙二醇化的干扰素α-2b的半衰期达40个小时,所以,聚乙二醇干扰素又叫长效干扰素。 干扰素必须通过与细胞表面一种叫做干扰素受体的蛋白质结合才能起作用,干扰素结合干扰素受体,就象是用钥匙去开锁,如果钥匙不对,锁是打不开的,同样,只有干扰素与受体的精确结合才能把干扰素的作用发挥出来。聚乙二醇化后,干扰素与受体的结合会受到影响,使它的活性下降,而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聚乙二醇分子的大小,聚乙二醇的分子越大,影响就越大。经过多年反复的研究,SPRI最终确定12KD(一种衡量分子大小的指标)分子大小的聚乙二醇是最理想的聚乙二醇,它在延长半衰期的同时,对干扰素活性的影响最小,既保证了一周一次给药,又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抗病毒活性,这种新型的干扰素换代产品就是长效干扰素α-2b。 新型的干扰素长效干扰素α-2b的半衰期为40个小时,可以在体内持续作用168小时,刚好满足一周一次给药。长效干扰素α-2b保留了30%的肾脏清除率,这样,当干扰素治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撤药快速,便于对干扰素不易耐受的病人调整剂量,大大提高了长效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 2 干扰素编辑本段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浅谈禽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对禽类疾病的防控有良好作用,禽类干扰素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对禽类干扰素的分类、作用机理及 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禽类干扰素;生物活性;免疫调节 近半个世纪,干扰素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 医学、免疫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主要是针对人类及 哺乳动物干扰素作用机理及临床实验的研究。与人类和哺乳动物相比, 禽类干扰素的研究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禽类干扰素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对禽类疾病的防控有良好 效果,因而逐渐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体外重组表达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 1、干扰素 干扰素(IFN,发现最早的细胞因子)是指在特定诱导剂作用下, 由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最先是由英国病毒学家Isaacs和瑞士研究人员L inden-mann于1957年在利用鸡胚绒毛 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1963年Lampson等纯化了 这种因子,并证明该因子是一种蛋白质,其分子量为20~34 ku。现已 经证明干扰素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在人及小鼠、羊、兔、犬、鼬等哺乳动物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鱼类、龟类和昆虫等都有干扰素类似物质存在,是生物体内一种古老的保护因子,在免疫应答调控中处于中 心地位。研究表明,重组干扰素与天然干扰素具有同样的抗病毒和免

疫调节活性,因此重组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禽类病毒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方向。 2、禽类干扰素 20世纪80年代,人们按照IFN与其受体结合的不同原则,将干扰素分为Ⅰ型与Ⅱ型;Ⅰ型干扰素又按其与抗体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分为两类,即IFN-α和IFN-β;Ⅱ型干扰素被命名为IFN-γ。进一步研究,人们不只发现IFN-α存在亚型以及亚亚型,还发现了牛、羊怀孕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与胚胎植入发育和母体识别有关的IFN-τ[1],猪怀孕时滋养层细胞分泌的IFN-δ ,与IFN-α同源性极高的IFN-ω,人白细胞分泌的天然IFN-ε,角质层细胞分泌的IFN-κ等也属于Ⅰ型IFN。 2003年有两个实验室同时在NatureImmunology发表两篇文章, 他们发现IFN-λ1,λ2,λ3或IL-28A,IL-28B 或IL-29都有干扰素活性, 但它结合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受体不同。 刘新恒[2]指出, 应该将干扰素分为TypeⅠ, TypeⅡ, TypeⅢ等3大类型干扰素。其中TypeⅠ目前分为α,β,κ, ω,ε等数种,IFN-β,κ, ω,ε等的抗原性均与IFN-α不同,且本身只有1种,没有亚型或亚亚型,而IFN-α则有13种以上亚型, 如IFNα-1,2,3,等等;还有亚亚型,如IFNα-1a ,1b,1c,1d及IFNα-2a, 2b,2c,等等。TypeⅡ干扰素则只有1 种, 即原来的IFN-γ。TypeⅢ有3 种亚型,IFN-λ 1,IFN-λ2,IFN-λ3即原来的IL-28A,IL-28B 和IL-29 。研究表明, 鸡及其他禽类的IFN系统与哺乳动物IFN系统相类似。1995年,Low en thal等从有丝分裂原刺激的鸡脾淋巴细胞中得到了对热和pH2敏感的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扰素的研究进展 李雅林、牛钟相 干扰素是由培养的细胞或细胞体因病毒感染或其他诱生剂作用所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干扰素由寄主细胞编码,是细胞基因自我稳定的反应产物,是调节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干扰素是一种分子量为20-30Kda的糖蛋白。对哺乳动物的研究表明,其干扰素具有两种类型:即Ⅰ型和Ⅱ型。前者又分为IFN-α、IFN-β、IFN-ω;后者仅有一类,即IFN-γ。鸡干扰素至少存在Ⅰ型和IFN-γ两个型别。有3种类型的干扰素,即由纤维素和上皮细胞形成的纤维素上能上能下细胞干扰素、由白细胞形成的白细胞干扰素以及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形成的免疫干扰素。在兽医上,干扰素可用作免疫佐剂,在抗病毒感染时,在初次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发挥免疫作用。 一、 IFN基因结构: IFN根据其生物学及抗原性不同,分为IFN-α、IFN-β、IFN-γ3种类型。目前已发现人IFN-α有20余种亚型,人IFN-β及IFN-γ3各只有1种,未发现亚型。IFN基因全长约2.2kb,由5′端非编码区、信号肽编码区、IFN结构蛋白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组成。其中IFN-α基因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个碱基对(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不同亚型,其氨基酸序列不同。IFN-β基因也无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仅有63bp,编码21个氨基酸多肽;结构蛋白编码区长498bp,编码166个氨基酸结构蛋白。IFN-α和IFN-β基因串联在一起,定位于人第9对染色体短臂。IFN-γ基因含3个内含子,信号肽编码区有69bp,编码23个氨基酸多肽;结构基因编码区有429bp,编码143个氨基酸结构蛋白。定位于人第12对染色体长臂。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功能。 二、IFN的作用及机理: 1.抗病毒作用。三型干扰素均有抗病毒作用,动物实验证明,γ干扰素抗病毒活性远较α型低,γ和β型干扰素有相互加强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虽

γ干扰素释放试验指南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中国应用的建议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release assays,IGRAs)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以判断是否存在MTB的感染。IGRAs 可弥补PPD试验的不足,目前多个国家已将其用于诊断MTB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我国部分医院也已常规开展此项检测,且多家IGRAs试剂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应用。 LTBI是宿主感染MTB后的一种特殊状态,感染者体内的MTB处于持留状态,不能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但具有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对LTBI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适当干预,在结核病控制中具有积极意义。 PPD试验作为诊断MTB感染的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至今仍广泛使用,但该方法使用的PPD抗原成分复杂,易受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NTM)的影响,特异度较低,且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重症疾病患者等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的敏感度不足。 研究结果提示,IGRAs诊断MTB感染的特异度高于PPD试验,但也有文献报道,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IGRAs与PPD试验相比并没有足够的优势。IGRAs技术要求高,操作程序复杂,样本检测时限短,难以实现高通量,价格昂贵。由于缺乏严谨、大规模和前瞻性的人群研究数据,故IGRAs的应用范围及结果解读存在较大争议。 为了指导IGRAs在我国的合理应用,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在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中低收入国家IGRAs应用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IGRAs应用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IGRAs简介 1.IGRAs的原理和主要方法:受到MTB抗原刺激致敏的T细胞再次遇到同类抗原时可产生γ-干扰素,IGRAs通过检测全血或分离自全血的单核细胞在MTB特异性抗原刺激下产生的γ-干扰素,判断受试者是否感染MTB。目前国际上较成熟的IGRAs有2种:(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全血中致敏T细胞再次受到MTB特异性抗原刺激后释放的γ-干扰素水平,称之为全血检测或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 (2)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测定在MTB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能够释放γ-干扰素的效应T细胞数量,称之为细胞检测或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γ干扰素释放试验指南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中国应用的建议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s,IGRAs)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 特异性抗原刺激T 细胞产生的γ- 干扰素,以判断是否存在MTB 的感染。IGRAs 可弥补PPD 试验的不足,目前多个国家已将其用于诊断MTB 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我国部分医院也已常规开展此项检测,且多家IGRAs 试剂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应用。 LTBI 是宿主感染MTB 后的一种特殊状态,感染者体内的MTB 处于持留状态,不能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但具有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对LTBI 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诊断和适当干预,在结核病控制中具有积极意义。 PPD 试验作为诊断MTB 感染的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至今仍广泛使用,但该方法使用的PPD 抗原成分复杂,易受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NTM) 的影响,特异度较低,且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及重症疾病患者等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的敏感度不足。 研究结果提示,IGRAs 诊断MTB 感染的特异度高于PPD 试验,但也有文献报道,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IGRAs 与PPD 试验相比并没有足够的优势。IGRAs 技术要求高,操作程序复杂,样本检测时限短,难以实现高通量,价格昂贵。由于缺乏严谨、大规模和前瞻性的人群研究数据,故IGRAs 的应用范围及结果解读存在较大争议。 为了指导IGRAs 在我国的合理应用,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在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 关于中低收入国家IGRAs 应用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IGRAs 应用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IGRAs 简介

干 扰 素

干扰素 干扰素[1](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什么叫干扰素(IFN) 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真菌属此类。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 新型冠状病毒对干扰素敏感 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生物制药细分领域龙头股

生物制药-细分领域概述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企业规模小,设备比较落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几个方面。而且,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因为仿制药品成本比较低,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动力不足。此外,对于二级市场而言,目前生物制药产业的投资标的还比较有限,并且主要集中在生物疫苗、生物诊断制剂、重组蛋白质类药物这三个子行业中。而在基因治疗药物和生物芯片技术产业中,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上市公司。至于单抗类药物,目前仅有兰生股份、华神集团与海正药业略有涉足。 我们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优质生物制药企业开始涌现,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资机会正在逐渐显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应着眼于生物制药股的内在价值,进行长期关注,而不应只是短期的概念炒作。从我们来看,投资者对公司内在价值把握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未来是否有可以不断的推出重磅新药,对于新产品的营销能力怎样以及目前是否有稳定增长的现金流。而对于处于全球前沿的,市场前景无限广阔的品种,如幽门螺杆菌疫苗,艾滋病疫苗,乙肝疫苗与新方案抗肿瘤药物等应该重点关注。 一、基因工程药物 1、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1.1获得具有遗传信息的目的基因 1.2选择基因载体获得重组DNA 1.3将重组DNA 分子导入宿主细胞 1.4鉴定带有目的基因的克隆 1.5目的基因的扩增及获得目的产物 2、基因工程制药的下游技术 2.2基因工程菌细胞的破碎 2.3基因工程动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技术 2.1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

2.4基因重组蛋白的分离和纯化 3、药物 3.1基因重组细胞因子 3.1.1干扰素类 3.1.2白细胞介索类 3.1.3集落刺激生长因子 3.1.4红细胞生成素 3.1.5干细胞因子 3.1.6血小板生成素 3.1.7肿瘤坏死因子 3.1.8表皮生长因子 3.1.9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2基因重组激素 3.2.1胰岛素 3.2.2生长激素 3.2.3降钙素 3.2.4心钠素及利钠多肽家族 1 3.3 基因重组溶血栓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