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良好家风

树立良好家风,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重视家庭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无论何时家庭问题都不可忽视。著名教育专家赵忠心指出,家庭教育的主题是建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员公认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趋向、价值观等的总和。所以说良好的家风对内可对家庭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外可树立良好的家庭形象。同时也能提升家庭的幸福指数。

一、什么是家风

什么叫家风?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和处世方法。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祝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潘的《曾国潘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家风的作用很大。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的熏陶,每个家庭不管穷、富、高、低、贵、贱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有文化的通过文字把家风记录下来了,大多数没有记录下来,但是一代代地往下传,随着时代的变革,会有些变化,但是最基本的东西不会变。

家风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内,由于有良好的家风,家庭成员生活在其中,特别是孩子、未成年

人生活在其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教育越是无形,效果越好,因此有“教育无痕”的说法。越是没有痕迹的教育,效果越好、越深刻。所以家风的熏陶对人成长的作用很大,这是对内。

第二,家风还有一个对外的作用,一个家庭的家风实际上在社会上展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形象,家庭的形象决定社会对它的评价。中国人过去特别重视家风,谁都不能违背,因为家风关系到家庭的兴衰,你的家风好,就是口碑好,社会形象好。家风好,人们就愿意跟这个家庭联络、合作,人家就愿意跟这个家庭攀亲,家风好,人缘好,朋友就多。所以过去孩子要结婚、选择对象,大家把关时不是看这个对象的长相,也不是看这个对象挣多少钱,而是看家庭背景。

二、如何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问题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虽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耳闻目染的,会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一个叫家庭教育,一个叫学校教育,第三个叫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合成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三种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一个综合加工厂,我们都是由这三种教育组成加工出来的。这三种教育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势。

只有接受三种教育,人的人格才会健全。缺少了某一种

教育,缺少了某一个环节,我们的人格都是有缺陷的。而在这个综合加工厂当中,家庭是第一道工序,它是为人的成长、发展打“底色”的。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是土壤,我们就像是禾苗。土壤肥沃,禾苗就健壮,相反,如果土壤很瘠薄,那么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就会孱弱。而在这个家庭里面母亲又是最重要的老师,是决定孩子命运的缔造者。

教育家、社会心理学家,中国第一个母亲研究所创办人王东华先生在他的杰作《发现母亲》中这样阐述: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一个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因为母亲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而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

三、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的意义和作用

1.母亲的社会价值

人类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都是重视母亲人格、地位、素质,重视母教的时代。

试想人类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古中国春秋战国时的天才群体,中世纪文艺复兴时的天才群体,法国大革命时的天才

群体,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天才群体,19世纪俄国的天才群体,直到20世纪的犹太天才群体,大都是重视母亲,重视母教的结果。这里让我们重点看看大家熟悉的苏联、日本是如何崛起的。

早在18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便号召要从儿童早年起,就有目的地教育他们:“教育能在儿童身上产生出一切为我们所想要的东西。”针对当时祟洋媚外的风气,他坚决主张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进行民族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母亲的教育。19世纪后,社会教育运动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当时俄国最尖锐、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种刊物不断就教育和教养的目的、任务,就教育学和生活的联系,就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性等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几乎所有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和作家都加入了这种讨论的行列,正因为这样俄国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天才,而且这些天才无不对家庭教育、儿童教育倾注了他们的热情与心血。

例如,赫尔岑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认为,只有自由的、与男子平等的妇女一母亲,才能教育人,教育公民,而不是教育奴隶。他认为,儿童教育及其成功有赖于家庭环境,有赖于母亲。接着是别林斯基,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教育家。他批评卢梭,因为卢梭主张把一个人带到远离社会和家

庭的地方去教育,他认为这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此主张教育要和生活相联系。别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儿童在七岁前应当在家庭里由父母来教育,尤其不可缺少母亲的教育,并且认为德育是父母的社会任务。直到今天,他的《新年的礼物》等还是教育学上的名篇而供后人研读车尔尼雪夫斯基同样如出,他号召母亲们为后代为社会要尽自己的神圣职责合理正确地教育孩子,为此,母亲们不但应当受到普通教育而且还应当懂得教学,以便在家庭里正确教育孩子。他的《怎么办》中塑造了一个先进的俄罗斯妇女的形象,他告诉人们妇女如果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获得完全解放,那么她们也就不会有完全的幸福。她应该在受教育方面,在参加劳动、在参加社会政治生活方面与男子平等。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领导下,俄国教育家们曾经提出的教育建议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与落实。

在斯大林女儿的《致友人的二十封信)里,这位红色公主是这样记录她几时所受教育的:“我母亲的兴趣是在别的一些事上一我们的教育和培养。她死的时候我才六岁半,可是我已经能念俄文、德文,也会写一些乐谱,还会听着别人弹钢琴记下乐出的谱子。我哥和我很幸运,母亲给我们找了极好的教师。”才六岁半就已经念俄文、德文,就已经识得乐谱,就是在我们今天也能算得上神童了。

那么是不是她母亲贵族出身,因为自己小时候受到了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她自己做母亲时也这样依葫芦画瓢,是习惯使然吗?否!我们知道斯大林出身于农民家庭,对于儿重教育并无太多关注。斯大林的妻子同样出身于农民家庭,小时候同样没有受过家庭教师的教育,不仅如此,甚至连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受到:她十几岁就同斯大林结婚,快三十岁时才进大学学习。她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家教意识完全可以说是得益于他们那个社会重视母教的风气。

在列宁夫人之后,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无不再上一层楼。以至于形成了这样的全民共识“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培养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可以这样说,苏联是通过国家机器将母亲教育、儿重教育普及得最好的典范。苏联之所以能够迅速堀起,关键是苏联的母教为此提供了核动力!尽管现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分裂了,然而整个世界、人类的后代都将含着眼泪感激他们曾为此所做的卓有成效的高尚的、美好的努力,感激他们曾经如此巨大地堆动了这个世界的进步,推动了母亲、儿童教育的进步!

日本的崛起也是如此。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母亲地位同中国差不多,母亲同样受不到多少教育,于是日本的启蒙思想家们大声疾呼女子教育,比如,福泽谕吉就曾经质问道:“女子教育决不可等闲视之。没有知识就连烧饭都不合格,

更何况养育孩子。”女子教育的深入人心,是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尝到了母亲教育成功的日本人,无时无刻不将这种教育放在国民教育的第一位。1945年侵华战争结束,重建的文部省社会局就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向各地当局发出了五次通知,指出“家庭是教育的场所,父母的自觉教育是确立国民道义的源泉”。提醒国民们注意,幼儿期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母亲对此具有最大的教育力量。从战争后初期开始便通过举办“母亲班”、“双亲班”来弥补战

争造成的这方面教育的不足,几百所短期大学,大量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直到现在,日本已婚妇女参加工作的仍然较少,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和陸的家庭和教育子女。日本母亲对于教育子女所倾注的精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母亲都难以相比的,这些母亲在日本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词一一教育母亲!因此,在日本对儿童和母亲的关注早已不是教育家的事了,而是全国上下早已形成的种共识,是全民族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同。

山口百惠是我们熟悉的日本影星,然而在她事业的巅峰期,面对事业和孩子的选择,她极自然地选择了相夫教子的母亲职责,她的回答是:“如果婚后继续从影,电影这职业便会让我身不由己,而且有时还得到外地工作,这样就必然

和家庭分开了,既然这样又为什么要结婚呢?……如果婚后继续工作,二者可能都会半途而废,既对不起歌迷、影迷,也对不起家庭!”

日本的母亲教育不过才进行一个世纪,但己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一个物质十分平乏的小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屹立在世界经济顶峰的强国。不仅物文质繁盛,而且精神文化水准也不断攀升,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正向10数迈进。路易?笛铿生曾批评日本,说它是一个没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希腊,但是谁能说过去没有,将来也一定没有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日本的世界级大师将会源源不断地从日本母亲的手中输送出来。而“日本经验”也必将给全球展示出母亲教育的最好一页。

2.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要性

母亲的社会价值通过家庭教来具体实现。梁晓声说过一句话:“民族和民族的较量,也往往是母亲和母亲们的较量。”

与日本同时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也是享受母教成果的昌盛国。曾任韩国总统的金泳三在他的著作中曾这样写道:“有个成语叫孟母三迁',说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幼子搬了三次家,如今韩国的母亲中有几个不像孟母?”

“为了教育子女,韩国的母亲们把家从农村搬到城里,从这个城市搬到那个城市,这还不够,又都来到城中之城的汉城,挤在汉城市教育质量最高的第八学群里她们对子女的

教育的热情,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的韩国能够发展成今天的地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像韩国母亲那样的巨大教育热情。

如果,再让我们看看20世纪大批犹太天才的横空出世。例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着与其总人口极不相称的高比例。仅1901-1973年这73年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共411人。其中犹太人便有65人,竟占获奖人数的15.8%,而全世界50余亿人口中犹太人仅有1600万,只占世界人口的0.3%,如此之小的民族竟出现如此之多的天才,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只有古希腊才可堪比!

为什么犹太人在历经了被屠杀600万的劫难后仍在20世纪发出熠熠之光呢?因为犹太民族是一个最热爱孩子最热爱家庭教育的民族,如为了给孕母提供营养甚至整个家庭为之忍饥挨饿也在所不惜。而当孩子生下来后,母亲便专心教育。直到今天犹太民族的妇女就业率仍比其它民族都低。由于母亲们留在家里教育孩子,很多犹太天才对母亲的回忆都是深切的。如维纳的母亲很小就在花园里给他读书:“对于我这个很幼小的孩子来说,只有我的亲切可爱的母亲,才是唯一的亲人。”

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没有母教传统的国家——所有的文明古国必然都有母教作为支持。

3.母教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母教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大姒。从太王、太姜到文王、太姒,经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培养出了武王,周公这两位对中国文化有极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灭商兴周,把中国古代文明推向一个极高峰。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代良好的基础教育,才迎来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后来,出现了战国时的孟母,晋时的陶母,唐时的柳母,宋时的欧母,刺字的岳母,都是继“周室三母”传统而成为毋教典范,然而自战国起,母教文风已每况日下,仅仅是几个寡母在艰难地支撑华夏民族的精神。

到了近代,母教传统已衰落无迹。但仍然有有识之士在呼唤母教不可失。文化泰斗梁启超先生在《在倡设女学堂后》中开宗明义:“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普,岂不然哉?”为此他为女学大声呐喊:“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日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元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六大原也。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强,不战而屈人之兵。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以衰弱也。

郑观应说得更加详细:“襁裸之翌,孩提之童,亲母之日多,亲父之日少,由六七岁有知识,以迄十二、三岁,天性未漓,私欲未开,母教之如种時果,灌溉裁培,先养其根

本。教子母亦然……使母之教而善,则其成立也易;母之教而不善,则其成立也难。孟母三迁厥居,以训其子,孟子遂成大贤。欧阳文志公一代文章大家,始其母以画获教之,求之古人是其明证。”

直至现代,旅美华人谢诗豪曾这样写道:“我深深体会到:伟大的母教和母爱关系到人生,社会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以上充分说明我国曾经有母教的传统,然而随着历史的咬迁,母教渐浙失落,然而,我国悠久的终教传统潜伏在我们民族的土壤里,终究会走上回归之路。

纵观人类发展史,什么时代、什么民族有优秀的文明,什么时代、什么民族就有优秀的家庭教育,就有优秀的儿童教育,母亲是实施家庭教育、儿童教育的保证。母亲站在民族的最前头,母亲是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

所以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