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与燃烧教学设计

氧化与燃烧教学设计
氧化与燃烧教学设计

《氧化与燃烧》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化”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氧化反应及其概念,知道剧烈氧化和缓

慢氧化的过程。

2、知道燃烧的条件,并具有安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概念;参与实验和交流,完善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2、通过活动,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能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

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对碳、磷、铁等物质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学生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白磷、开水、大试管、氧气袋

学生探究:棉花、水、酒精、酒精灯、火柴、镊子、铜片、蜡烛、玻璃杯

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引入新课】

小组讨论预习案《实验一》,汇报,其余小组可补充、质疑。

结论:引起苹果的“生锈”和铁生锈原因一样,都是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的结果。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提问:1、你还能举出一些现象吗?这些现象的产生是某些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果。

……

2、比较硫和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与苹果变色、铁生锈这两组氧化反应的异同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

活动一:小组讨论预习案《实验二》,教师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

学生根据现象,做出一些猜想:

猜想1.燃烧必须……

2.燃烧必须……

3.燃烧必须……

活动二:学生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用镊子分别夹取蘸有酒精和水的小棉球,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并记录。

2、 点燃1支蜡烛,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将一个杯口涂凡士林的玻璃杯倒扣在

蜡烛上,观察现象并记录。

3、 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同时放在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

火柴头和火柴梗分别要加热多久才能开始燃烧?观察现象并记录。

活动三:教师演示:白鳞的燃烧(白鳞的着火点为40摄氏度)

1、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有什么现象?

2、分析比较甲、丙两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分析比较乙、丙两实验,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视频:可燃物燃烧条件学生观察现象,讨论交流。 讨论:学生预习案《实验三》纸锅能烧水的原因。

提问:1、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度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你认为还能正常燃烧吗?

学生:不能,将会发生爆炸。

提问:2、是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由燃烧引起的?试举例说明 ……

视频:白鳞的自燃。

讨论:自燃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物质易自燃?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容易使物质发生自燃? ……

应用:解释生活中的“鬼火”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自燃、爆炸、缓慢氧化、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评价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存在的困惑有哪些?

热水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

[教学过程] 【说】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燃烧与缓慢氧化【板书】 第四节燃烧与缓慢氧化 【说】同学们,谁来说说看在生活中你知道的燃烧现象? 你来说!恩,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点火柴、打火机、烟 火都是燃烧现象。 【说】那么哪位同学能概括出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 这位同学!没错,那除了发光它是不是还会产生热 量?所以燃烧的共同待征就是发光、发热。那么燃烧 的实质又是什么?这位同学来说!没错它是一种氧化 反应,那么氧化程度是剧烈还是不剧烈呢?所以燃烧 的实质就是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我们来给出燃烧 的定义。 【板书】 一.燃烧 定义: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共同待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说】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大家从课本上找找看燃烧需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板书】 1.燃烧的条件 【说】大家找到没有?是不是 ⑴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⑵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说】可燃物的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谁能用 燃烧的条件来解释一下?

【板书】 2.灭火的原理 【说】恩,回答的很好。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说】那么,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你来说说看。对,盖上灯帽,那它是原理一还是原理二 呢?没错,酒精灯就是利用与氧气隔绝的原理熄灭的。【说】除了燃烧那样剧烈的氧化反应外,还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虽也有放热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 反应叫“缓慢氧化”。 【板书】 二.缓慢氧化 定义: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虽也有放热过程,但很不容易察觉,这种氧化反应叫“缓慢氧化”。 【说】在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都包含有缓慢氧化的过程。 由于缓慢氧化的速度很慢,故不易观察其现象,但借助白磷自燃实验可以证明其发生的事实。所以,下次课我们将做白磷自燃的实验,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①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 应; ④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 应。 从数学集合角度考虑: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基本概念 . 2.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氧化剂 有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 有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例1]金属钛(Ti)性能优越,被称为继铁、铝制后的“第三金属”。工业上以金红石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 aTiO2+ bCl2+ cC aTiCl4+ c CO ……反应① TiCl4+2Mg Ti + 2MgCl2 ……反应② 关于反应①、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TiCl4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剂; 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 ③在反应①、②中Mg的还原性大于C,C的还原性大于TiCl4; ④a=1,b=c=2; ⑤每生成19.2 g Ti,反应①、②中共转移4.8 mol e-。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⑤ 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双线桥法、单线桥法) ①单线桥法。从被氧化(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标明电子数目,不需注明得失。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双线桥法。得失电子分开注明,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同种元素)注明得失及电子数。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两类特殊的化学反应 ①歧化反应,同种元素同价态在反应中部分原子化合价升高,部分原子化合价降低。例: 3Cl2+6KOH KClO3+5KCl+3H2O ②归中反应。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趋于中间价态,解此类题最好将该元素的不同价态用数轴标出,变化的区域只靠拢,不重叠。例: 得2e-—— 2e- 失2e-— — 失5e 得5×e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有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2

有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实质及发生条件 2. 从加(脱)氢、脱(加)氧和碳原子的氧化数变化两个角度认识还原(氧化)反应。 3. 能够从试剂、条件、产物等不同角度判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从加(脱)氢、脱(加)氧和碳原子的氧化数变化两个角度认识还原(氧化)反应。 三.教学思路分析 先由复习有机化学反应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入手,结合无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自然过渡到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分析加(脱)氢、脱(加)氧的本质,结合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引出氧化数的概念,然后逐渐过渡到也可以从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氧化数来预测或判断该有机化合物是否有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做,符合由表及里的认识顺序,更能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最后结合化学键的类型和氧化数来分析有机反应类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四.教学过程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我们初中学习了无机化学反应中的四种基本类型反应,而在高一时又接触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有机化学也学习了三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既然无机化学中有氧化还原反应,那有机反应中有没有呢?如果有,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定义:有机物化合物分子中增加氧原子或减少氢原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常见的氧化反应: ①醛的氧化,如:2CH3CHO + O2→2CH3COOH ②醇的氧化,如:2CH3CH2OH+O2→CH3CHO+2H2O ③有机物的燃烧。 ④烯烃、炔烃、酚、醛等有机物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⑤含醛基的有机化合物与新制Cu(OH)2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 ?常见的氧化剂:氧气、臭氧、酸性高锰酸钾、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悬浊液等。 2.还原反应 ?定义:有机物化合物分子中增加氢原子或减少氧原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常见的还原反应: 烯、炔、苯及其同系物、醛、酮、酚、油脂等的催化加氢。 ?常见的还原剂:氢气、氢化铝锂(LiAlH4)和硼氢化钠(NaBH4)等。 3.氧化数 ?定义: 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的用于表示分子中某原子所处氧化状态的一种数值。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最高氧化数为+4,最低氧化数为-4. ?规定: ①氢原子的氧化数为+1,当碳、氧原子上连有一个氢原子的时候,碳、氧等原子的氧化数就为-1 ②若碳原子分别与氧,氮、硫等电负性大的原子以单键、双键、叁键相结合,碳原子的氧化数分别为+1、+2、+3 ③若碳原子与碳原子相连时,其氧化数均为零 ?利用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氧化数的升降来判断:反应后氧化数升高的有机物,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的有机物,则发生了还原反应。氧化数处于最高价的原子只能被还原,处于最低价的原子只能被氧化,介于中间价态的既能被氧化又能被还原。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氧化数能否升高或降低是有机物能否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前提。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课安排在第二章教材介绍了分类方法之后,需要学生对初中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及元素原子结构的知识加以理解应用。从已有的知识层面进一步扩展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深入到本质。 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储备上在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具备分析总结的水平,能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实行新课,在学习特点上比较被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转变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存有的氧化还原现象。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模型。 3、通过设计汽车尾气治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评价目标: 1、通过探究小车为什么会动,化学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诊断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层面间的关系(微粒水平、内涵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开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理解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理解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84与洁别灵的混合使用事实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辩证思维(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4、通过对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理解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课前准备 小车(小车构造,车身,加装马达并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将铜片和锌片插入小车顶部的凹槽中),84消毒液,洁厕灵,稀盐酸,ppt

新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临海六中黄春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3、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3、通过网上查询,调动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重点难点: 知识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方法重难点:实验观察、比较分析 三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实验探究—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四分组实验准备:白色滤纸玻璃皿滴管淀粉溶液氯水饱和NaI溶液饱和NaBr溶液五教学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对氯、溴、碘元素间置换反应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宏观判断特征,能根据特征判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宽,重新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 六教学过程

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而带负电,

七、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 失2Xe- 2NaBr + Cl2 == 2NaCl+Br2 得2Xe- 还原剂氧化剂 失电子物质得电子物质 失e 得e 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八反馈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高温CaO+CO2↑ B.Na2O+H2O=2NaOH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4HNO3(浓)△4NO2↑+O2↑+2H2O 2.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还原剂 B.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剂在反应中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中被还原 4.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aCl→AgCl B.H2O→O2 C.KClO3→KCl D.MnO2→MnCl2 5.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D.以上都不是 6.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B.ClO2是氧化剂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7.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指明氧化剂还原剂。(选做)

高一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会同时发生的原因,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从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2)能正确描述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弄清楚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2)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思想,知道化学概念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化学知识又服务生活服务社会,体验化 学概念从生活经验到理性规范的演变过程。 【学习理念和方法】 1.合作式学习——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开展生生间、师生间教学活动。 2.探究性学习——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阶梯式学习——通过课题设计的“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现象到本质”课堂活动,给学生搭建“认 知过程的知识自我构建”之桥。 【学习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图片:碳、硫、铁等单质在氧气中 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铜在氧气中燃烧①3Fe+2O2Fe3O4;②S+O2SO 2;③2Cu+O22CuO。 【设问】在九年级,我们把以上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什么反应? 【观察、思考、回答】 氧化反应。 ①从学生最熟悉的反应 入手,为本节课内容的展 开提供素材。本节课素材 的选择充分依据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原则。 ②复习九年级教材中氧 化反应的概念,为本节课 的提升做铺垫。 【过渡】还有两个反应我们也很熟悉。 PPT投影九年级教材: 思考、回顾九年级教材中还原 反应的概念。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 被夺去的反应。引入学生非常熟悉的两个反应,在复习九年级教材中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同时,为后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提供素材。 【过渡】在九年级,我们先学习了氧化反应, 再学习还原反应的,那么这两个反应有没有必然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聆听、思考 承接学生原有知识,设置 疑问,引入本节课题。 【设问】通过回忆我们了解到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过程属于氧化反应,金属氧化物失去氧又重新得回金属单质的过程属于还原反应,这两个反应能同时发生吗,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理解。 图1图2【分析】观察图1,说明铜与 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发生氧 化反应。H2能使氧化铜失去 氧生成铜,发生还原反应,这 是Cu元素在氧化和还原过程 中的循环。观察图2,从图中的 虚线框内,我们发现CuO失去 氧变成Cu,发生还原反应的 同时,H2得到氧发生氧化反 应,变成了H2O。CuO的还原 和H2的氧化过程相伴。 结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 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 氧化还原反应。 ①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 顺利将氧化反应和还原 反应这两个之前认识中 相对孤立的概念统一起 来,为后面的学习做铺 垫。 ②初步认识到氧化还原 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 的辩证关系,得到知识与 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提升。

(完整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高一(8)班授课教师宋欣授课时间:2005/10/28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定义是不同的,其中的不同之处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要给予指出,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设计理念: 该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无法对铁冶炼反应类型的判断,指出按反应体系物质种类和数目进行反应分类的不足,为建立新分类标准奠定基础;再通过一些典型反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进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最后设置应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认识,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价值。 四、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能从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五、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投影

燃烧和缓慢氧化-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模拟题-初中化学试卷

燃烧和缓慢氧化-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化学 试卷-试卷下载 学科:化学 教学内容: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 【基础知识精讲】 1.燃烧通常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爆炸:指发生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由于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4.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很慢,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解析】 本节重点是燃烧的条件;难点是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及联系. 例1下列情况下,白磷能发生燃烧的是() A.白磷放入80℃的水中 B.白磷放入30℃的水中,通入氧气 C.白磷放入80℃的水中,通入氧气

D.白磷置于空气中,温度高于40℃ 分析白磷燃烧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白磷要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即40℃.(A)缺少氧气,(B)温度低于40℃,(C)、(D)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解答(C)(D) 例2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A.都属于氧化反应 B.都发光 C.都需达到着火点 D.都放热 分析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这三个过程,本质上都是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所以都属于氧化反应,(A)正确;缓慢氧化通常不发光,(B)错误;缓慢氧化不一定达到着火点,(C)错误;燃烧、自燃放出热量很明显,而缓慢氧化虽然也产生热量,但产生的热量不断地、随时地向周围环境散失,人们不易觉察,(D)正确. 解答:(A)、(D) . 【课本难题解答】 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分析本题应联系燃烧的条件思考. 解答:物质燃烧需满足两个条件,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用扇子扇,加快了空气的流动,冷空气虽然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能使环境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命题趋势分析】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人教版

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和缓慢氧化 1.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 燃烧的现象和爆炸 3. 缓慢氧化和自燃 4. 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绪言和第一章的复习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 空气的组成 4.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5. 氧气的制法 6. 燃烧和缓慢氧化 二. 重点、难点: 1.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燃烧、自燃、爆炸和缓慢氧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对绪言和第一章内容的总结和进一步研究。 三. 教学过程: 1.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⑴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值得注意的是:①在空气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剧烈。这是因为燃烧的剧烈程度受氧气的浓度影响。②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③有些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氢气、钠等物质在氯气中也能燃烧。 ⑵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或与空气接触;②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⑶灭火的方法:灭火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可燃物要与氧气(空气)隔绝。②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⑷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各种物质的着火点有差别,例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为260℃。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只有一个且是固定的,不会因物质的状态、形状改变而改变。 2. 燃烧的现象和爆炸 常见的燃烧现象是发光发热。不同的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也有所不同,例如,酒精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焰(明火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保持红热,木材在空气中燃烧既有明火又保持红热。 燃烧现象除了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例如,劈碎了木材比大木块燃烧得快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学科教师辅导学案 教学内容 T -----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直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各类反应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均生成CO2 ①; ②; ③; ④o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

1 .化学反应与元索化合价的变化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失去电子,化合价0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笠壬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2. 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学反应。 ①氧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题导思】 1、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能单独存在吗?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有什么关系? 3.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5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本节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本节教学难点: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的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1 第二章) 【教学设计构架图】 在开始本课题教学设计之初,首先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予以统筹考虑,初步搭建与整合教学设计架构,使之保证后续教学设计各环节的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图所示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将按照以下关系展开。 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具体的内容标准部分要求到:“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1]本课题位于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为《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这样编排教材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之初便逐步熟悉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分类方法,并在初中学习化学反应四大类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介绍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方法的掌握,以此贯彻课标中关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的精神。教科书中是以“思考与交流”中问题1:“请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来实现这一要求的。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课题,在初中化学中已有涉及:分别是以Fe在O2中燃烧产物为Fe3O4,表现为物质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元素,进而定义氧化反应的概念;以CuO与C高温下反应使CuO失去氧元素,明确了还原反应的定义。[2] 在高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将初中关于“氧化反应是得氧,还原反应是失氧”这一认知进一步升华,从以“元素观”看待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到以“微粒观”来看待氧化还原反应。鉴于第一章刚刚以“物质的量”的教学给学生加深了对于化学微粒概念的认知,因此,上述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教学完全找到了合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也恰恰体现了课标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 技能 1.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间的关系,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重 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 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应用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 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 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点击试题]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1)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氯化还原反应。 (2)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氯化还原反应。 2.判断下列反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2CuO+H2=====Cu+H2O (2)MnO2+4HCl(浓)======MnCl2+H2O+Cl2↑ (3)3NO2+H2O======2HNO3+NO (4)2H2O2======2H2O+O2↑ (5)CaCO3+H2O+CO2====== Ca(HCO3)2 [过]在反应(1)中,H2――H2O 的变化实质是失去了电子,被氧化,而CuO ---Cu 的变化实质是得到了电子,被还原。其中,H2为CuO 的还原提供了电子,CuO 为H2的氧化接受了电子,从而使双方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在这里,H2起还原作用称为还原剂,CuO 起氧化作用称为氧化剂。 [板书]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问]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2.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反应是什么?所含元素的化合价的情况如何? 3.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表现什么性质?起何作用? [讨论并小结]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为氧化剂。失电子1.正确 2.不正确 只有最后一个不是氯化还原反应。其它都是 通过例题引出表示方法,并通过讲解和练习最大限度的加深学生对此表示法的理解。 △

课题1燃烧与缓慢氧化教案

课题1 燃烧与缓慢氧化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 [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投影]: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盖上金属板,再在金属板上放一小块白磷,请观察燃烧的先后顺序。[学生答]:略。 [继续实验]:给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观察现象,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请同学上讲台完成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答]:略。 [叙述]:燃烧的条件同学们学得很好,想一想灭火的原理呢? [板书]:一.灭火原理 [学生答]:略。 [归纳投影]:灭火原理椘苹等忌仗跫 械娜我坏恪?BR> 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叙述]:灭火原理知道了,那灭火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投影]:1.烧菜时,油锅起火应怎样扑灭?为什么? 2.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撞翻,应怎样灭火?为什么? 3.电器着火怎样扑灭?为什么?[学生讨论]:略。 [叙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看录像《灭火原理与方法》。 [实践操作]:通过观看录像,由同学上讲台亲自使用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板书]:1.酸碱灭火器原理方程式(注:由学生写) Na2CO3+2HCl→2NaCl+CO2↑+H2O [归纳投影]:2.灭火方法 [叙述]:学习了灭火原理和灭火方法,了解了消防知识,但要明确,以防为主,以消为辅。要火烛小心,安全用火,因火灾除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人员及经济损失外还会污染空气,属有害燃烧。 [板书]:二.有害燃烧的危害及防治 [叙述]: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每天每人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1~2升,大气污染严重将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影响动植物的生长;造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一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 的使用范围。 2、掌握从化合价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类概括、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设疑、启发、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吗?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 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 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CO2的四个化学方程 式。 [板书 ]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投 影 ]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 C+O 2CO2 A+B====AB 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 ↑ AB====A+B 置换反应 C+CuO Cu+CO↑ A+BC====AC+B 复分解反应AgNO 3+NaCl====AgCl ↓ +NaNO3AB+CD====AD+CB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 Fe2O3+3CO 2Fe+ 3CO2、 CH4+ 2O2CO2+2H 2O 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 应, 不能反应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 Fe2O3+ 3CO 2Fe+ 3CO 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 呢 ?(从得失氧角度分 析 )

第29天燃烧和缓慢氧化

第29天燃烧和缓慢氧化 [学习要点] 1.知道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概念。 2.理解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 3.知道缓慢氧化和燃烧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家教点窍] 1.概念: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有些爆炸不属于氧化反应)。 (4)缓慢氧化:相对燃烧而言,与氧发生的不发光、不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相互关系: (1)两者都是氧化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缓慢氧化可导致燃烧,即自然。 [典型例题] 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燃烧不一定产生火焰 (B)急速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然 (D)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 解析燃烧是否产生火焰,与这种可燃物能否气化有关。如碳、硫等物质燃烧时会有火焰,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就没有火焰。急速燃烧时能否引起爆炸,决定于可燃物是否处于有限的空间和是否有气态物质生成这两个条件,如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不会发生爆炸。自然是由缓慢氧化所引起的,但缓慢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如果能及时散发,一般也不会发生自燃。至于燃烧与缓慢氧化,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氧化反应,不同的仅是反应的剧烈与缓慢之别。 答案 (B)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最确切的是 ( ) (A)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现象 (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D)燃烧一定是化合反应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并不是所有的物质跟氧气接触、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B)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时火焰的温度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一定会燃烧 (D)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燃烧时都可以用水来灭火 3.既发生缓慢氧化又发生剧烈氧化的是 ( ) (A)人工呼吸 (B)燃放烟火 (C)白磷自然 (D)食物腐烂 4.在下列变化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答案编号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1)人工呼吸作用包含 ( ) (2)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可能会发生 ( ) (3)白磷在空气中会 ( )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 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⑴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⑵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具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等活动,增强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