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

【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2000字】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

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

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

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

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

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

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

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

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

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

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

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

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

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

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

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

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

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

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

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

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

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

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

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

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

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

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

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

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

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

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

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

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

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

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

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非

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

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

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

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

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

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

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

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

远也无法达到,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

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

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因为

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

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

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

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

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

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

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

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

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

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

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

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

《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

附录:《论语》读书笔记上

自从2006年1月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全文以来,得到

众多朋友的支持。许多朋友更是参与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

了我进一步的思考。原本没有计划再续写一些内容,但是这段时间

与众多朋友的交流所引发的思考似乎很有必要加以整理。于是,就

以附录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是因为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

关于“道纪”如何来指导生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只要

多读一读《老子》、《论语》就可以了。就像我在第五章和第八章

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思想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符合使我们有了一个

完整而丰满的思想用来替代与绝对时间宇宙观一起退到历史背景中

的哲学”;“将‘孔老’思想组合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维

之路。在宇宙观转换的时候,在我们挥手告别哲学的时候,‘孔老’思

想使我们有信心走向前方。”但是,通过前面对孔老思想的分析,我

们发现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将其中的很多思想改变得面目全非了,

因此与其回答如何用道纪来指导生活这个问题,不如将《论语》之

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用道纪的方法整理清楚,如此一来,《论语》就可以方便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了。

学而时习之

虽然在第八章中给出了我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有

必要在此处重提。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话,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对这句话理解的误差,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论语》的整体看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

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

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

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

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

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

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

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

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

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

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

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

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

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

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

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

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

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

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

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

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

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

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

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

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

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

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

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

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

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

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

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

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

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

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

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

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

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

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

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

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

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

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

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

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

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

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

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

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

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

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

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

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

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

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

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

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

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

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

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

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

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

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

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

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在《道纪》的第五章,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那就是

“《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我认为《论语》是孔子用对话体

来写的议论文。于是,许多朋友质疑我的这种判断。当然,如果从

历史的角度、从考古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论语》是孔子去世后,由

其弟子编纂而成”这样的结论。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虽然《论语》最终定稿于诸弟子之手,但是谁又能够保证,这本书

的结构不是孔子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呢?要搞清这样的问题实在很

伤脑筋,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历史问题上兜圈子,如果我们就把

《论语》当作一篇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前后关系的议论文来学习,

是不是会产生效

果呢?这个出现在《论语》第十章最后的“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第十章中的言论以讨论各式各样的礼仪为主,除去这最后

一句,其余的段落基本上是一种模式。我们可以先试举几例,好对

这第十章有个初步了解: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

谨尔。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在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出现了与上述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一段话: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

嗅而作。

这段话并不难解,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先

看看这段话说了些什么:飞鸟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盘旋了一阵就落

下集中。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雉鸟,时哉时哉!”随后与子路一起,作了个仪式。这个仪式是“三嗅”,好象是嗅了三次鼻子。我们且不

管孔子和子路作了什么仪式,只看这段话的整体内容就很奇怪,不

知道它要说什么。首先它和第十章中其他的段落很不一样,即使历

来将《论语》看成是言论集,但这言论集中还是将相近的言论放到

了一起。其次,这段话所描述的内容似乎与思想毫无关联,这也与《论语》的决大部分内容的风格不相符。倒是有些像日记,记载了

莫种奇遇。而且,孔子和子路和行为也很怪异,他们走到山中看到

一群鸟,孔子大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然后和子路一起嗅了

三次鼻子。要是我遇到了这样的情景,肯定以为是丁春秋的星宿派

在搞什么活动。果然,关于这段话的解释就变的五花八门了。大部

分的解释认为这是笔误,将别的地方的言论错抄在这里,或是根本

不应该记录到《论语》里的奇闻逸事误记在这里。在我们搞不清含

义的时候,就开始怀疑古人的能力和智慧。况且,孔子不会喜欢记

载什么奇闻逸事的,因为《论语》第七章中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再看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是怎么说的:

野鸡站在山岗上面,显得很神气,假使它站在中央菜市场的鸡笼旁边,你说它的后

果是什么?它站在那山岗上,就大有凤凰之象。正如晋代左思的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幅大自然的画面,上是千仞岗,下

是长江浪,一人怡然自得地站在上面,真是神仙中人,了不起,这

就是得时、得位。孔子指着那山岗上美丽的雌雉对子路说:“时哉!

时哉!”意思就是说,你看,那只雌雉正在这个时候飞起来,然后又

降落在那么一个好地方,这一幕活动的画面,影射了人生处世之理。孔子周游列国,要想救这个时代,救这个世界,救这个历史文化,

但却深感回天乏术。他藉着这一幕景致对子路表达这个意思,而不

从正面讲,好像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手法。不用语言,就用目前这

个事实指示给子路,你要懂得这个,要立足,要站稳,要站得好,

早一点站到你的好位置。“时哉!时哉!”要把握时机。子路这时候

拱手:“是!”三嗅是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

南怀瑾先生在试图赋予这段话一些思想意义,但还是没有解决这段

话与第十章其他言论毫不相干的问题,况且将“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解释成“子路听懂以后,恍然领悟而生感叹的反应”也有些牵强。而

子路的反应想象上去还是有些怪异。

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这段话,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现在,

我们假设《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而是一部议论文。那么在第十

章的全部论述结束的时候,应该出现的是这一章的结论,结论与论

述过程在形式上的不统一是很常见的。于是,我们有必要仔细审视

一下第十章的内容。正象前面讲的,这一章中孔子的言论不多,几

乎看不到“子曰”。这一章中的内容主要是孔子的各种行为规范,从

穿衣到吃饭,从走路到睡觉,从上班到休闲,如何站立、如何行走、如何坐、如何卧,别人送礼应如何回应,遇到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

等等,事件具体而且琐碎。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

不言”、“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容”这样的语句就出现在第

十章。这与《论语》其他章节中那些谈天论地,谈古论今的言论完

全不同,就像是孔子在谆谆教导着一群学子,就像是孔子在上一堂

行为规范的课程。于是,我们就找到答案了:这完全是一组关于人

在社会中交流时所需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如果我们用这第十章的内

容和现今国际流行的素质教育(liber-arch)作比较的话,会发现许多

相似之处。如果第十章的内容是素质教育的课程,那么在第十章结

尾出现的这段话就应该是毕业典礼了。飞鸟寓意的是即将毕业的年

轻人,盘旋了一阵就落下集中,老师孔子发表讲话:“准备好了的年

轻人,学业已经完成,以后就要看你们如何把握时机了!”这里的“时”当然是“学而时习之”的“时”。然后老师孔子和助教子路一齐行礼,以表祝福、勉励之意。关键的是这个“三嗅”作何解释,我查了《辞源》,没有找到“三嗅”,却找到了“三揖”,《辞源》上说“三揖”是古时候的一种拱手礼,据此,我推测,“三嗅”也是这样的拱手礼。于是,我对着镜子试了一下,发现作拱手礼时,双手抱拳恰恰位于

鼻子之下。当然,你也可以双手抱拳举得高一些,甚至高过头顶,

然而,你马上可以感觉到,不同的高度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举

到鼻子之下的拱手礼恰恰反映的是送别的祝福和勉励。最后,还有

一个问题,那就是孔子为什么一定要用飞鸟来寓意即将毕业的年轻人,搞得后来的人胡乱猜测。前不久,同《与霍金对话——中国自

然哲学之于新宇宙学》的作者天河水先生交流对“学而时习之”看法,天河水先生完全同意我对其中“时”字的解释,并提出了一个佐证:“‘时习’符合《周易》乾卦精神,也就是待时而飞”。而这个待时而飞

用在这里,用于解释“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也非常合适。原来孔

子和子路所行的这个“三嗅”之礼,不仅包含了对踌躇满志的学子的

祝福和勉励,还包含了对待时而飞的青春的礼赞!

通过这样基于《论语》不是一部言论集假设的分析,我们很好地解

决了第十章最后一段话与全篇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还得到了一

个副产品。社会上似乎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繁

文缛节,限制了人的激情与创造,而大家所认为的那些繁文缛节基

本都出于第十章。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第十章,原来是一组素

质教育的课程。而如何使用这里学到的行为规范,就要看每个人在

生活中如何灵活运用了。就像是武功,师傅教的是

死招,临战操练的是活用。

《论语》的第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这段话看上去并不难解,原本以为可以一带而过的,没料到稍稍停

留片刻,深入地想了一下,却引发了一连串复杂的思考活动。先看

一看对这句话目前流行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如果

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乍一看,这解释得很合理,没有什

么可以深纠的地方。但我总觉得哪里有些别扭,将译文和原文对照

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别扭的地方是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了,

如果是“有何难”的意思难道孔子不会使用“难”字吗?显然不是,

《论语》中曾多次出现“难”字。翻一翻众多的版本,几乎众口一词

都是这样解释的,再翻看《论语集注》,发现这样的解释也是源于

朱熹:“何有,言不难也”。

虽然大家都选择了朱熹的解释,但我还是感觉不太对。首先,将“何有”解释成“有何难”或“不难”,用口语的话讲,就是有点儿愣。其次,“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这样的语气不太像孔子的风格。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怨天,不尤人”。而按照上面

的解释,“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有何难”好象没说清楚,没有说明礼

让治国如何不难。而“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何用”又有些怨

天尤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认可这样的解释,那么这段话所能带给我

们的信息非常少,只有“应该以礼让治国”这样一个信息,如此一来,在惜字如金的《论语》里就应该写成:子曰:“以礼让为国。”不仅

如此,“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从逻辑上讲也有缺陷,它为什

么不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让何?”怎样才能解开这一

系列的疑问呢?看来“何有”是个突破口。如果我们先不管前后文,

就说这个“何有”,恐怕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哪有?”的意思。采取用《论语》学习《论语》的方法,我们在《论语》里找找其他

地方的“何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第七章。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

于我哉?”《论语》第九章。

“礼”和“让”都是好的品德,放到一起是“礼让”,更是为人的美德。

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在我们的语言中有许多好的词,好的概念,当我们将这些好的概念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会理所应当地认为那

一定还是好的,几乎很少会想这些好的概念能不能放到一

【篇三:我读《论语》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

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

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

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

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

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

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

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

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

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

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

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

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

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

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

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

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

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

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

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

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

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

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

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

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

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

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

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

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

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

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

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

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

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

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

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

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

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

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

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

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论语》读书笔记 作者:孔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着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集而成。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论语》共二十篇,虽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贯穿其中。从对现状的批判,到提出目标清晰的政治理想,从人类本质的思考,到人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从治政措施到文明教化,从求学态度到认识方式,再加上从思想主干上孳生出的各个分支,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内容摘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2)(看法:这句话从小就在读,虽明白其含义,但有时仍不能完全做到。尤其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2)(看法: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所谓“仁、义、礼、智、信。”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当时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们缺失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看法:每天数次自我反省,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曾子前两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书总是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心中开满繁花,洒满希望的种子。每次翻开《论语》的篇章,我都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一位平和、谦恭、智慧的老人在对话。 作为一名社会人,孔子是明礼的典范:他只要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时,一定会站起来;他陪君子说话时,不会没轮到他说话就插话,不会不看人的脸色而贸贸然说话;他说“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凡此种种,有人会说这是旧思想,旧论调,会束缚人的,现代社会追求的是平等,是自由。我却以为这些说法实在是为放纵自己找托词。反观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让许多人迷失了自我。人们对自由恣意的吹捧,让许多人已经失去了“社会人”的概念,失去了应有的“敬畏”意识。该讲的道理不讲,该遵守的规则不遵守,该崇尚的品质不崇尚,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潮流中变得越来越自私、任性,变得没有原则与底线。然而,我们的自由绝不应该是无限放大“自我”,而应该像孔子老先生一样,记得时刻缩小“自

我”,做到心中有“礼”,举止有“礼”,将自己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有没有规则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举止若常。这才是“真我”,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我想,无论是两千多年前,还是现在,我们的社会都需要这样的文明人,也只有这样的文明人,才能够在两千年后还依旧受到人们的瞻仰与敬佩。 作为一位名师,孔子是谦逊的楷模:他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去和他;他说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他还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些句子绝不会出自一个高高在上的师者、圣人所言。它就像出自一个温文尔雅的老人之口,没有训诫,没有满口的大道理,每句话说出来都是那么自谦,让人很容易亲近。难怪孔子“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谁不愿意拥有一个这样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老师呢?同为 老师,对照自己的言行,是否能像孔子一样怀揣一颗好学的心,平等的心,谦逊的心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想,只要自己俯下身子,认真、耐心、虚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他们敢说,让他们愿意说,让他们喜欢说,那么自己也会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也会让孔子谦逊的品质在我的身上彰显出非凡的光彩。

《史记》2000字读后感

《史记》2000字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下面是由为您整理的“《史记》2000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最近,我校正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其中我选择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 每回看史记总有不一样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优美的文字描写,痛彻的历史辩证分析,经典的场面一一浮现,不由得全神贯注,无法自拔。 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书,在于他敢于写此书,并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耻大辱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决心。整本书贯穿的是“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则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喜欢的那段历史,而我的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引入的——战国秦末汉初群英之传。 窦婴:深陷绝望后的真情。死讯悄无声息的传来,窦婴在灌夫血溅于市的惨叫平息后,无奈的独处屋中,久久回味着。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门外,灌夫已离世多时,只有他一

人独自呼吸着空气。祭奠无门,哭泣枉然。但后人却会永远记得他如弃破履般的壮语: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一番话掷地有声,背后却是萧索与黑暗。从繁华富贵跃入凄清无闻,窦婴还要一边注视着当年门下歌咏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脸。就在这时,互相扶持的灌夫又为己身处险境。这时的窦婴终于在绝望中真正看透了浮华与虚荣,如同一个婴儿般抓住母亲的手,再也看不见其他任何一丝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于没有了追求权势、财富、青春的倚重点,他内心的真情迸发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论绝食而死还是弃市而亡,对一个早在坠落悬崖过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区别? 郦食其:坚守自我不为器。一直觉得郦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馊计真是误了卿卿性命。但郦食其绝非一迂儒,他一声大喝能让侍从“惧而失谒,跪而拾谒,还走”,并自称“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会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之语。从而接受烹的厄运。因为他是为君主、为自己所执之念劝齐之人,而非一个只为用计助主然后谋功名利禄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驱来唤去,有智能的传声筒,而是认真选择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没错。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终释放主父偃的确被压抑的太久。游学四十余年,亲不认、昆弟不收,宾客弃之,身不得遂。

大学生的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

大学生的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 不是朋友读到一本喜欢的书籍时都喜欢做读书笔记,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大学生的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供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生的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1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一书是从徐家的败落写起的。“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样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发家史和败家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福贵贫困生活和“活着”意义的源头。 暂且不说福贵年轻时如何赌博、泡妓院、气丈人,福贵也算得上相当幸运了。福贵为生病的娘到城里请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当壮丁拉大炮,结识当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

六七样子的娃娃兵春生,并与他们在战场上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一起抬大米、抢大饼。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死伤无数。福贵和春生幸运地拣回一条性命,老全却永远离他们远去。带着对妻儿的牵挂,福贵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惩罚地主,龙二作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又悻悻地逃过一劫。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长——刘县长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医生抽干了血,死了,死在医院一间砖砌的小屋里。女儿凤霞自己生孩子时大出血,没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间房里。偏头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又死在医院的同一间房里。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何等的凄凉。福贵的女人家珍,这是一个坚强贤惠的女人,软骨病并没有停止她辛勤劳作的步伐,直到双脚不能站立。她为福贵活着,为凤霞活着。待有庆、凤霞相继离开后,她也毫无牵挂的走了,走的那样安详,那样坦然。后来,能说会道的外孙——唯一为福贵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不禁感叹,这徐家的人难道就没一个命好的吗?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是经福贵的手埋的。 故事结尾听着老人凄凉地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心想,这不正是福贵的人生写照吗?孤孤单单一个人和弃世的和尚有什麽分别?反正都是经历世事沧桑后宁静的人了。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麽?福贵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

论语读书笔记简单

论语读书笔记简单 论语读书笔记简单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就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但就是就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

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也就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就是我们忧虑的。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就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简单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就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就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

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

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读史记有感3000字

读史记有感3000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 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 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 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 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读 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本,让您快速写 好读后感。本栏目包含中外名著读后感以及最新的优秀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史记》不但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住了各种打击,呕心 沥血在公园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时代中各领域英雄豪杰和记载国内外少数民 族的列传。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历代英雄人物的气概与豪迈。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 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 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 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 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

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 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 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 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 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 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 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 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 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 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 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 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 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 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 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 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1000字6篇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1000字6篇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题记 流星不甘平凡,宁愿放弃璀璨闪耀的生命;珍珠不甘平凡,宁愿忍受深埋地下的黑暗;彩虹不甘平凡,宁愿迎接暴风雨的洗礼;昙花不甘平凡,宁愿忍受往曰无人理睬的孤独。 自然万物如此,人类同样也有这种不甘平凡的精神。著名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就塑造了一个不甘平凡的形象——孙少安,黄土高原上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小伙,上学时名列前茅,却因家中贫困,无力供给,只好半途辍学。但他不甘平凡,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门前的杏花开了十多次,又落了十多次,他已由翩翩少年蜕变成一个精明能干的男子汉。他不仅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成了一个农民企业家,还带动左邻右舍发家致富,成了人人景仰的榜样。他一路走来纵然充满了荆棘坎坷,也有过千万次的跌倒和无数次的彷徨,但他不曾退却,因为他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不甘平凡是一种精神。在华夏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不甘平凡,从而奋发进取者数不胜数。正是这些不甘平凡的前辈们,大胆推动历史的发展,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其中一人却最令我钦佩…… 少年时的韩信,父母双亡,常常受人欺侮。一日,他被一恶霸要求从胯下爬过。面对这莫大的侮辱,他怒不可遏,想以命相搏,可他不甘心,不甘心在自己还没施展抱负之前,就命绝于此。于是他选择韬光养晦,准备大展拳脚。三年后,他去投奔项羽,希望自己能得

到赏识,助他一统天下,可项羽狂妄自大,看不起韩信,羞辱了他一坎将他打发走了。怀才不遇的韩信又一次被现实撞得支离破碎。 面对生活的不尽人意,韩信没有放弃,而是选择投奔了刘邦。刘邦被其所打动,对他委以重任,韩信上任后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的只是报刘邦的知遇之恩和当年项羽羞辱自己的仇。终于,他不负众望,在垓下大败项羽,助刘邦一统了天下。从此,一战成名,流芳千古。昔日的胯下韩信能有如此成就,皆因他那颗不甘平凡的心!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哪怕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其实再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世界,只是我们总爱偷懒罢了。有人曾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又何尝不是呢?人,从外打破了,就是毁灭,但从内打破了,收获的就是成长!而那一份让我们从内打破自己、拨开阴霾、蜕变成长的,不是任何外力,是那颗不甘平凡的心! 我虽然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却时时勉励自己: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活得不平凡,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因为,我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初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内心就被黄土高原的苍凉与厚重所深深震撼。路遥先生笔下的黄土大地,是与繁华闹市截然不同的一个世界,那里充满了粗犷与豪迈的气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朴素而又勤劳的炎黄儿女。双水村的西北汉子虽贫穷落后,却不卑不亢,苦并快乐着,给人一种头顶青天,脚踏黄土的踏实感。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作者:孔子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内容提要:《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集而成。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论语》共二十篇,虽呈现为零散的语录体形式,但孔子的思想脉络贯穿其中。从对现状的批判,到提出目标清晰的政治理想,从人类本质的思考,到人生行为规范的制定,从治政措施到文明教化,从求学态度到认识方式,再加上从思想主干上孳生出的各个分支,孔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孔子思想的完备结构,在《论语》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内容摘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2)(看法:这句话从小就在读,虽明白其含义,但有时仍不能完全做到。尤其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2)(看法: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这是永远都无法回报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远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长爱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所谓“仁、义、礼、智、信。”有可能是当时缺失的东西。当时乱世,缺失的东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东西也多。当今社会亦是如此,问题严重了,就会被重视起来,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视的,恰好是人们缺失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3)(看法:每天数次自我反省,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曾子前两个问题可以说都是在反省为人处事方面,最后一个问题说的是学业方面。可见儒家重视真诚守信的相处之道,这也是与人交往的根本。)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3)(看法:这句话从三个方面阐述治理国家之道:严肃治世并有诚信;节约财用并爱护百姓;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4)(看法:古人认为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顺从父母。出门前向父母道声别,回家向父母打声招呼,父母需要照顾时必须在身边照看一下。生活中的尊重礼节必须要做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可以温顺地交流,当父母有错时采取温驯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尊重兄长,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对待人和事要讲究诚信,不欺人不欺已。博爱众人,与人为善,与修养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为朋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余力之后,就可以学习种文化知识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P6)(看法:“温良恭俭让”是美德,温,待人温和;良,做人善良,与人为善;恭,待人恭敬;俭,是指俭朴,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做到生活俭朴而不浪费又不吝啬很困难;让,指谦让,做到谦虚忍让,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很难做到谦让。 在当今社会,践行“温、良、恭、俭、让”这些修养的美德,要讲究度,不可任何时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欢迎参考读后感范文。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2....;《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史记》读后感2000字

《史记》读后感2000字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应认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五千年的中华史。因此这个假期,我读了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梁启超先生称为“千古之绝作”的《史记》。《史记》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全书共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我认为其中最为精彩、文学价值最高的当属人物传记部分。 先从司马迁说起。根据书本前言的介绍。我了解到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十岁开始诵古文。曾向许多名人名师学习,从小就打下了儒家的思想基础。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三十多年的太史令,学问极为渊博,临终时授命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司马迁矢志继承其父命。司马迁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最终著成了《史记》,有很关键的三点因素:1.从小受到孔子文化的熏

陶,孔子文化的博雅风度陶醉并照耀着司马迁明澈的心灵。2.父亲的叮咛也时时鞭策着他上进。3.统一强盛的汉帝国文化氛围也为他提供了写作条件。4.司马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着也是他作出《史记》这一中华经典的重要因素。 司马迁用丰腴的手笔将人物摹形得十分传神,例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等等,里面的人物形象伴随着《史记》千载如生。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刺客列传》吧! 《刺客列传》中描述了曹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故事。从前,“刺客”这个词在我心里含有极深的贬义。刺客不就是“亡命徒”?“心狠手辣的人”?“愤怒者”?读了《刺客列传》之后,“刺客”在我心中多了一层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忠。他们五位肩负着他人的嘱托或是国家的期盼和使命,怀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充斥着浓浓的忠义,不畏强暴,勇敢地与敌人相斗。 豫让是最让我悲痛的一个惨烈的刺客,他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自者容”。他为了为知己智伯报仇。为了这一个信念,他屈身

读后感范文1000字大全

读后感范文1000字大全 《孝在我心中》读后感 当我看完《孝在我心中》这篇文章时,张洪彬的行动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他居然可以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他这种超越亲情的爱,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张洪彬,一个平凡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每天做着平凡的事,说着平凡的话,但他心中有一种不平凡的爱。他每天只要有空,就到一位无亲无故的阿婆家里跟她聊天,陪她吃饭,自然而然地成了亲戚。 当我读到张洪彬因为阿婆的鸡而被火星溅到自己的脸上,并不是一味地怪罪阿婆,而是笑呵呵地对阿婆说没事,对这件事一笑置之时,我心中像触电一样。我也遇到过类的事:又一次,我和同学们站在操场上聊天,有一个人跑了过来,不小心踩到了我的脚,他已经说对不起了,可我还是不依不饶地骂着……现在想起来,真是面红耳赤的,觉得很羞愧呢。相信同学们也经历过很多这样的事,被老师、同学、朋友、父母无意中伤害或误解了,可你是不是像张洪彬那样一笑置之呢? 当我读到张洪彬送阿婆去医院,不顾自己衣衫单薄,坐在迎风处,紧紧搂住阿婆,为阿婆挡寒风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小时候我经常生病,有一天夜里,我突然发烧了,爸爸妈妈来不及穿衣服,只穿着单薄的睡衣,给我拿上衣服,不管三七二十一,骑上车子就走了。

我家离医院虽然不是很远,但我觉得非常漫长。后来,在爸爸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我病好了,可爸爸妈妈却因太过操劳成了“大熊猫”。是啊,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伟大的,张洪彬对阿婆的爱也是伟大的。可我们真心回报他们了吗?生活地中,我们常常会要求父母亲帮我们买这买那,不买就对他们怄气;父母批评一句就会发脾气……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们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信的父母亲开心。 看完这篇文章,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张洪彬可以照顾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我们怎么就不可以帮助身边的人?看见同学忘带笔了,可以把笔借给他;看见同学闹矛盾了,可以去调解,看见一位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过去扶他;看见村里的某位老人行动不方便,可以帮他做些家务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每个人都是能这样做,献出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帮助,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美好!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让我们从我做起,孝敬长辈,关爱他人,做个讲文明有道德的小公民,做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做个让老师值得骄傲的好学生。 《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却讲述了一个悲惨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

论语先进篇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3篇]

论语先进篇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3篇] 本文目录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400论语读书笔记朱 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的“学”误为虚,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

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

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

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篇一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

史记读后感3000字

史记读后感3000字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 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 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 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论语》、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等成 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 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 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尚书》、《国语》、《春秋》、《左传》、《国策》、《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 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 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

名著读后感1000字以上

名著读后感1000字以上 名著读后感1000字以上范文一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名著读后感1000字以上范文二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合上这位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在59岁高龄写的着作——《鲁滨逊漂流记》。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满眶的热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书中的主人公在荒芜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28年,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可见他是何等的勇敢。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篇一:《论语》读后感1000字-大学作业】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经典国学著作,众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整理的,内容为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 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为“仁”, 他所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公益的社会。 对于《论语》的内容,我们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了,至今过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语句我们依然随时都可 脱口而出,这说明经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当时尚且年少,对其 内容页大都一知半解,现在重新再细细品读,便对其内涵又有了更 深一层的理解。《论语》全书有很多章节,但我最喜欢“学而第一” 章里的内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主要是要 同学们适应新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正体现 了其“礼”的思想。这一则也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论语》十则里,第一次学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 直还以为是“朋友”的意思。这样又证明了《论语》的又一则“温故而 知新,可以为师矣。”如果我没有重新认真的去复习,又怎会知道这 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呢? 还有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则我经常用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常常 自我反省,从而自我提升。这一则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做三 个方面的反思:替人设想做到忠实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