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复习

生态学基础复习
生态学基础复习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学派: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法瑞学派合并,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个体生态学是指以生物的个体及其栖息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关环境因子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个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生态适应机制,阐明生物个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是指某一特定生物群体外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素是指直接参加生物有机体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组成部分。

环境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它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产生生物种类的生物群系。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近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具有以下的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补偿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适应:主要是指植物对其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生态适应:生物有机体或它的各部分,在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的从其生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分为两类,趋同适应和区异适应。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是指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这种适应性常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构成生物分化的基础。

环境胁迫:生物学意义上的胁迫,是指的环境对生物的一种逼迫和压力。胁迫因子是指超出正常变动范围的生态因子。

生态气候:由于地方性气候与生物动态关系最为密切,具有重要的动态学意义,所以称地方性气候为生态气候。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而且环境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黄化现象: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合成胡萝卜素导致叶片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植物对光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三类,即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

阳性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性植物。其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光合作用速率和代谢速率也比较高。

阴性植物: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性植物。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

耐阴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阳性和阴性植物之间,但最适宜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光对生物的信号作用:光对生物的信号作用是指日照长短每天昼夜或一年四季规律性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光周期现象: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生物钟机制:昼夜节律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生物钟节律。生物钟是指生物由于长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昼夜及季节变化的影响而发展的能适应这些环境周期变化的时间节律。

外生性节律:生物的节律现象,只是有机体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如果把这类生物放在恒定条件(恒温连续黑暗或连续光照)下,它们的节律就会立即消失,称为外生性节律。内生性节律:有一类节律现象,在恒定条件下不消失并维持一定时间,如蜜蜂、果蝇、萤火虫等的运动、取食、羽化、发光节律,这类体内真正具有一种专门只是时间周期的节律,称为内生性节律。

寒害:寒害主要是指低温造成植物生理活动,如光合、呼吸,蒸腾、吸收等机能的降低和生理平衡状态的破坏。冻害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比尔格曼法则:同一分类单位恒温动物的大型种类趋向于生活在寒冷气候中,寒冷气候区内动物的个体比温暖气候区动物的个体大,由此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小,而使单位体重的热单小,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比尔格曼法则。

艾伦法则认为同一分类单位恒温动物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短变小的趋势。

休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生物处于生长发育暂时停止,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或者只有微弱反应的状态。

滞育是生物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发育阶段发生的,取决于发育停止前的一个时期,即前一个发育阶段条件的变化,导致某种生理过程的变化,控制后期发育的继续或停止。

种群: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种群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种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或称为种群生物学,是指以同种个体群为对象,研究其数量动态、分布、生活习性、特性分化及发生发展的一门学科。

种群的主要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遗传特征。

种群的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和空间内的实有个体数,相对密度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种群的分布型分为三类: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有三种: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性比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数目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分为两类:离散增长和连续增长。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环境是有限的,生物本身也是有限的,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环境压力势必影响增长率r,使其降低。(离散增长模型Nt+1=R0*Nt )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波动。

种群调节:是种群大小的调节,是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

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能够估计种群的增长。

存活曲线:是指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的,是通过把特定年龄组的个体数量,相对于年龄作图而得到的。(存活曲线有三种基本类型:类型一呈凹曲线,早期死亡率极高;类型二呈直线也称对角线型,属于该类型的种群各年龄的死亡率基本相同;类型三呈凸曲线,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该物种的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较低,当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关键因素:是指同死亡率相关的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关键因素分析被用来评价某一环境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种群的相互关系:分为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两种。种内相互作用有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和社会等级;种间相互作用有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集群:是指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一定时期内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群体。

竞争有两种类型:一种竞争类型是干扰竞争,另一种竞争类型是资源利用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又名高斯假说,两个在生态学或生态位上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的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物种将最终把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这被称为竞争排斥原理。(这一原理强调不同物种要实现在饱和环境和竞争群落中的共存,就必须具有某些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的差异。)

功能反应:是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如何随被捕食者的密度而变化的一种反应。

数字反应:是指当猎物种群密度上升时,捕食者密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猎物密度对捕食者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被称为生活史或生活周期。

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r对策种群:是指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通常与种群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k对策种群:是指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大都由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活动。

种群生态学有三个空间尺度:局域尺度,集合种群尺度和地理尺度。

局域种群:是指在一个斑块区域内同一个种的,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在一个区域内,所有局域种群构成一个集合种群。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物种动态平衡理论,岛屿上的物种数量或丰富度主要取决于两个过程:新物种的侵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

就不同岛屿而言,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的距离而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距离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数量越少,随机因素引起的物种灭绝率将会增加,这种现象称为“面积效应”。最小可存活种群:是指在多重随机干扰情况下,一个种群能够长期存活并繁殖的最小个体数。最小适生面积是指特定时空范围内能够维持种群存活并繁殖的最小生境面积。

群落:是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有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它们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个功能单位就是群落。

生物群落:是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群落

结构 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6.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群落的种类分为:优势种、亚优势种、建群种、关键种、伴生种和偶见种。

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与环境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主要识别特征是它们的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而且通常是指对某一个营养级而言。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就是建群种。

关键种:如果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对于群落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个物种通常被称为关键种。

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对群落环境的影响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由人类偶然带入或随某种条件的改变而进入群落,或为衰退中的残遗种,在群落中出现的频率很低,个体数量十分稀少。

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包括密度、多度、盖度、频度、优势度、相对优势度和重要值。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是指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例。

多度:是指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的估测指标。

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即出现该物种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优势度:是指一个群落中优势集中于一个或几个种类的程度。

相对优势度:是指一个物种所占有的基面积与总基面积的比值。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变异性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表示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有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种间相遇概率。

群落均匀度:是指群落中各个种的多度的均匀程度。

群落结构包括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两个方面。

生活型: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体态相似,适应特点也相似。)

高等植物五大生活型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生活型谱:统计某一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中各类生活型的数量比例,称为生活型谱。

成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群落的外貌: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常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貌,根据植物的外貌,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生长型,如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

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群落的层次性。

群落的层次: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从树冠到地面,可以看到有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

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镶嵌性,它是由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造成的。

群落的时间结构:生物中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周期性就是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群落外貌变化的过程。)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干扰因素,空间异质因素,和岛屿因素。

空间异质性:是指群落的环境的不均匀性,空间异质性越高,意味着有多样的小生境,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物种竞争的紧张地带。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的群落大,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生态过渡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生态交错带有七个基本属性,即高的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特有种,大量的外来种,频繁的物质流动,敏感的时空动态性,结构的异质性和脆弱性。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即指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与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包括生境生态位,功能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根据竞争与否,生态位可分为基础生态位〈竞争前〉和实际生态位〈竞争后〉)

生态位重叠是生态位计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基本含义包括:两个物种对某一资源的共同利用程度;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度;一定资源状态上物种的多样性程度;两个物种与其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

顶级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状态,即物种组合达到稳定时。

植物群落演替一般是指“植物群落在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在裸地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指群落在发展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演替的类型,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划分:有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自发演替和异发演替。初生演替:是指植物在裸地的定居,并将导致顶级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

次生演替:是指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原有的植被受到人类或自然力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

自发演替:是指生态系统的自身变化所引发的演替,特别是指由生物群所引起的生境变化。异发演替是指由生态系统外力所引发的演替过程。

群落演替理论包括促进作用理论、抑制作用理论和忍耐作用理论

1.演替的促进作用理论

促进作用理论由Clements提出,他认为群落是一个高度整合的超有机体,通过演替,群落只能发展成为一个单一的气候顶极群落( (climatic climax);群落的发育是逐渐的和渐近的,从一个简单的先锋植物群落最终发育为顶极群落;演替的动力仅仅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早定居的动物和植物改造了环境,从而更有利于新侵入的生物,这种情况一再发生,直到顶极群落产生为止。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物种之所以相互取代是因为在演替的每一个阶段,物种都把环境改造得对自身越来越不利而对其他物种越来越适宜定居,因此,演替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方向的和可以预见的过程。该理论又称为促进作用理论。

2.演替的抑制作用理论

演替的第二个主要理论是由Egler(1954)提出来的,称为抑制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演替具有很强的异源性,因为在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谁首先到达那里;物种取代不一定是有序的,因为每一个物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没有一个物会对其他物种占有竞争优势,首先定居的物种无论是谁,都将面临所有后来者的挑战;演替通常是由短命物种发展为长寿物种,但这不是一个有序的取代过程。该理论又称为抑制作用理论。

3.演替的忍耐作用理论

演替的第三个主要理论是由Connell 修和Slatyer(1977)提出来的,称为忍耐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早期演替物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以开始演替;某些物种可能占有竞争优势,这些最终在顶极群落中有可能占有支配地位;较能忍受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物

种,演替是靠这些物种的侵入或原来定居物种逐渐减少而进行的,这主要取决于初始条件。

群落聚类:是指根据个群落间的相似关系,将群落分成若干组,使组内的群落尽量相似,而组间的群落尽量相异,从而实现对群落的分类。

生态系统的定义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生态系统构成至少有三个条件:1.系统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 2.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系统 3.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所包括的若干类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都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指初级生产者,是指能利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各种能源将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的所有自养生物,主要包括绿色植物,藻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生物,其中主要以绿色植物为主。

消费者:消费者是以生物或有机质为食物而获得生存能量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类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或其他非生物能源,只能利用植物所制造的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植物而获得营养和能量。

分解者: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它把动物体和植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够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非生物成分: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的、独立出现的,他们往往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

营养级:营养级是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

能量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时减少,所以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或能量锥体。

生产是指生物积累能量的过程。

生产力是指实质生产的速率或能力,即单位时间内生产有机物的速率。

生产量是指任何一段时间中单位面积上生产有机质的数量。

生物量是指生物产生有机物质的总量。

现存量是指观察时某一时间内活的生物量,

周转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新生产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的生产称为初级生产。

总初级生产:是指生产者光合作用所转化的有机物总量。

净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呼吸后所剩下的有机物总量。(总初级生产=净初级生产+呼吸量)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是指将第一性生产转化的有机物再次利用和生产转化成次级生物量的过程,其特点是伴有大量能量的消耗。

生态系统的分解:是指死的有机物质逐渐降解的过程。

生态效率:是能量流动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

林德曼效率:是R.L.Lindeman在经典能量流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密不可分的,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循环(流动)、不可逆的。而物质循环是可逆的、多项的、可返回原来的化

学形态,并可逃遁、脱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态地球化学循环,它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构成的,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彼此流通。

流通量或流通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通过的营养物质的绝对值。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及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释放氧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源。吸收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汇。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稳定性和恢复稳定性。

抵抗稳定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抵抗直接干涉和保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力。

恢复稳定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恢复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有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由于各种干扰破坏了原生性生态系统,使之退化并形成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所形成的退化陆地生态系统种类繁多:主要有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采矿废弃地、垃圾堆放场。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的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和生态学潜力尽快的、成功的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EBM和传统管理方式之间的比较:

景观的定义:景观一般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像。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尺度: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时间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期间隔。

幅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

尺度推绎: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特征,这一过程即为尺度推绎。尺度推绎包括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

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可理解为空间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斑块性主要强调斑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

边缘效应是指缀(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内部种:有些物种需要较稳定的生物条件,往往集中分布在缀块中心部分,故称为内部种。边缘种:另一些物种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主要分布在缀块边缘部分,称为边缘种。

缀(斑)块-廊道-基底模式: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地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亮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前者之景观在空间上直接表现出的连续性,可通过卫星图片航片或视觉器官观察来确定;后者是一所研究的生态学对象或过程的特征尺度来确定的景观连续性。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大小和形态等不同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要素的组成和构型是其基本特点。

景观动态: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在时间上的变化称为景观动态。

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在结构、功能和时间动态上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它揭示了景观的复杂性,是对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

景观异质性是指一个区域内,一个景观对一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在空间上的变异程度和复杂性,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景观生态规划是在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

区域生态学是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区域生态学与区域生态结构、过程与功能研究为基础和核心,研究区域生态结构、过程与功能响应关系,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上各种类型或不同尺度的区域综合体。

区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可划分为流域、风域和经济圈三大类。

全球生态学包括几个基本原理:1.自组织原理 2.连锁反应原理 3.量变引起质变原理 4.多样性原5理 5.富集原理。

全球生态学是研究地球有机体的生态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学科,也称为全球变化生态学。

生态安全:是指当一个国家在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其生态系统处于不受或几乎不受损害与危险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仍符合人类和所有生物物种群落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损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自觉地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地珍爱自然,积极地保护生态。其基本宗旨是以自然资源、生态和环境为基础,遵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先使用“生物学多层蛋糕”这一提法的生态学家是______ A.埃尔顿 B.谢尔福德 C.奥德姆 D.苏卡乔夫 答案:C 2.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A 3. 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______ A.种群 B.物种 C.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A 4. 我国土壤酸碱度分为______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答案:C 5.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简单的是______ A.荒漠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答案:A 6. 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______ A.冻原 B.河流 C.果园 D.荒漠 答案:C 7. 与水生植物相比,陆生植物通气组织和机械组织的特点依次是______ A.发达,不发达 B.发达,发达 C.不发达,发达 D.不发达,不发达 答案:C

8. 群落调查中,包含某物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______ A.多度 B.密度 C.频度 D.盖度 答案:C 9. 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连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 A.U型 B.S型 C.J型 D.V型 答案:B 10.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______ A.趋于互补,利用率低 B.趋于互补,利用率高 C.趋于竞争,利用率高 D.趋于竞争,利用率低 答案:B 11. 与阴性植物(如人参)相比,阳性植物(如蒲公英)的特点是______ A.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B.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C.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D.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答案:A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 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 A.低渗的 B.高渗的 C.等渗的 D.不确定 2.就有效防护距离来讲,效果最差的林带类型是 ( ) A.通风林带 B.紧密林带 C.混交林带 D.疏透林带 3.不同坡向生物状况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坡向 ( ) A.母质不同 B.太阳辐射量不同 C.气候不同 D.土壤不同 4.生态出生率是指 ( ) A.出生率 B.生理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 5.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是 (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分顶极 D.亚顶极

6.裂唇鱼种群中如果雄鱼死去,种群中的雌鱼就会发生性转变而迅速变成 雄鱼。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 ( ) A.领域特征 B.密度效应 C.社会等级 D.环境决定性别 7.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后期则无关紧要的是 ( ) A.生物的散布能力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C.生物的生产量 D.生物的繁殖能力 8.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含汞离子的化学废料,导致大型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 A.水温的变化 B.营养的改变 C.有毒物质的富集 D.矿物质的循环 9.农业生态系统是属于 ( ) A.无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B.人类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C.自然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D.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10.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 ( ) A.现代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物学时期 1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植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 ) A.有密茸毛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种 种 种 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11.凤眼莲(俗名水葫芦)被引入我国后,因其繁殖迅速而泛滥成灾,并对水体中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该现象属于( ) A.扩散 B.迁移 C.生态入侵 D.适应辐射 答案:C 12.下列属于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 A.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明显 B.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不明显 C.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明显 D.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不明显 答案:B 13.下列生物中,其生活史对策属于r对策的是( )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供参考)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基础生态学复习精华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生物分类划分:如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按交叉学科划分:如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和生态经济学等。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不必答下面的) 1)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 有显著的影响。 2)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态系统最终的能量来源 3)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的影响也不同,动物对不同光质有 不同反应。 4)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5)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6)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在增长和分化,对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分化有 重要的影响。 4.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内后代个体的 (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景观生态学讲义(打印版)

《景观生态学》讲义 绪论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与参与。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和前沿学科之一。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一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1 生态学 2 景观 3 景观生态系统 4景观生态学 1 景观 景观的特征与表象是丰富的,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认识也是多样的。因此,对于景观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同一学科中(如地理学)也长期存在着不同解释。由于景观概念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它与“风景”、“土地”、“环境”等词意的混淆。 1.1景观定义理解: 景观(landscape)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大都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的(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反映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图)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如Forman 和Godron,1986;Forman,1995)。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region;见Forman,1995)。狭义景观和区域即人们通常所指的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图)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后来在15世纪中叶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象”等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中国从东晋开始,山水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颖而出,使山水风景很快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景观作为风景的同义语也因此一直为文学家、艺术家沿用至今。这种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既是景观最朴素的含义,也是后来科学概念的来源。从这种一般理解中可以看出,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生态学中几种代表性的景观定义: Naveh: 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和过程。 Haber: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Forman: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最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综合起来,对景观可以作如下理解: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

生态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七) 满分:150分时间:l50 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不同坡度的温度差异主要是由()A风速差异B海拔高低C太阳辐射D降水量 2. 黑核桃树下几乎没有草本植物,原因是其树皮和果实中含有的氢 化核桃酮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是植物的()A密度效应B种群调节C竞争作用D他感作用 3. 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A生物的种类B. 气候条件C经纬度的递变D地球自转 4?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A草原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 淡水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5. 农药对天敌的伤害常大于对害虫的伤害其原因之一是()A农药杀不死害虫B害虫有抗药性C农药有选择性D天敌的营养比害虫高 6.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A从其他科学那里直接引入B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C生态学研究层次 D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7. 一般高山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绒毛发达,叶绿素多,叶茎含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由于( ) A. 高山上蓝、绿光和紫外线较强烈B高山上绿、紫光和紫外线较强

烈C高山上绿、红光和紫外线较强烈D高山上蓝、紫光和紫外线较 强烈 8. 在大棚生产中,施放下列哪一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A氧气B. 氮气C二氧化碳D水汽9种群是指() A. —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 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C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0. 公式N(t)=Nt-1+B-D-l-E表达人口的增长。其中D表示()A迁出率B死亡率C迁入率D.出生率 11. 反刍动物的瘤胃具有密度很高的细菌,这些细菌与反刍动物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B共生关系C寄生关系D附生关系 12. 不属于群落成员的是()A亚优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优势种13?顶极一格局假说的意思是()A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B. 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极群落呈连续变化C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D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14.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疏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一一所消耗。()A异化作用B同化作 用C合成作用D呼吸作用 15?可以通过“对流”运动进行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沉积型循环C生物循环D气相型循环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第二章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第二章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 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个对生物是起主要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

替。补偿作用: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稳态 2.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 二、问答题 1.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种类? 2.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物对耐受性范围的调整方式有哪些? 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2、简述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概念 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海克尔) 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奥德姆) 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 (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