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学习本文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争取5分钟内读完。

2、介绍作者:

3、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抄写关键字词并给可能出题的字注音)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一课时课后练习: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竺.可桢.(zhúzhēn)翩.然(piān)孕.育(yùn)

B.销.声匿.迹(xiāo nì)农谚.(yàn)延.迟(yàn)

C.簌.簌(sù)风雪载.途(zāi)衰.草连天(shuāi)

D.经.度(jìng)差.别(chā)海棠.(táng)

2.下列词语或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

A.翩然(……的样子)销声匿.迹(隐藏)

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风雪载.途(装载)

C.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草木荣.枯(茂盛)

D.悬殊.(差异)周.而复始(转一圈)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草长鹰飞衰草连天农谚灵敏

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显著物侯

C.鸟语花香籁籁下落山脚丘陵

D.割麦插禾草木萌发内陆孕育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C.预测D.观望

5.调整句序:正确的句序应是: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扇蹦貌。

⑦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6.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第二课时:

1、讲解上节课留下的作业:

2、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3、请在教材上为文章划分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4、勾画出第1段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思考对一年四季丰富物候现象的描述,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第二课时课后练习: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⑥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⑦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实际生活,举一个例子说明“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4.选文在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正常情况(第②句)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却细细道来,且举例加以说明,这是不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谈谈你的理解。

第三课时:

1、讲解上节课习题

2、重点分析1、2段的语言,说说如何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的特点。

3、结合最近社会事件,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4、除了农谚,古今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第三课时课后作业:

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在提供给人以必要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提供给人类必需的物质资源。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们浮想联翩。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导学案习题答案

1.A

2.B 点拨:载,充满。

3.D 点拨:A项鹰——莺;B项侯——候;C项籁——簌。A项属同音字误用,BC两项属形似字误用。

4.(1)B (2)B

5.②⑤⑧⑦④③⑥①点拨:按一年四季中物候现象出现的顺序排序。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按时间排序的一个典范,应认真研读。

6.(1)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点拨:举了逆温层的例子说明特殊情况;“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是在作比较,同时又对“逆温层”下了个定义。(2)打比方点拨::把这些自然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点拨:“20天”、“10天”都是列数字。

能力提高

1.先总后分,由一般到特殊。

2.山腰处于逆温层……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3.略

4.不是。因为正常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切身体验,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大家比较陌生,为了让读者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细细道来。

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高二职业语文导学案 课题: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总课时第课时编制人:刘想审批人:编制日期:2013年9月18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 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一、预习效果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 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 混沌.()椭.()圆橄榄 ..()() 2、解释下列词语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不远千里: 落寞:颓废: 领略:萧索: 3、收集有关“秋”的古诗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本文的结构脉络: 2、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

3、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三、疑难点拨及拓展探究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介绍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课后作业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落蕊(ruǐ) B.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 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 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B.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无积极意义。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 执笔:李桃丽审核: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 ..()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春七级英语下册Unit1DreamhomesReading导学案(新版)牛津版

7B Unit 1 Dream homes Reading 学习目标: 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能够运用阅读技巧解决实际的阅读问题 能够介绍自己的家及其内部结构 重点词汇: mile; garden; centre; share; bedroom; own; bathroom; beach; sea 重点短语: 1) homes around the world 世界范围内的家园 2) my favourite room 我最爱的房间 3) a town 15 miles from London 离小镇15英里的小镇 4) enjoy a cup of tea 享受一杯热茶 5) have a beautiful garden 有一个漂亮的花园 6) have fun with my dog 和我的狗玩得开心 7) in the center of…在…的中心 8) on the seventh floor 在七楼 9) share sth. With sb. 和某人分享某物 10) listen to music in bed 躺在床上听音乐 11) have my own room 有自己的房间 12) look out at the beach and the sea 向外看海和沙滩 本课重点: 1. I live in a town 15 miles from London.我住在离伦敦15英里的一个小镇上。 用法:from在本句中意为“离…”举例:The zoo is far from here. 扩展:from 还有“来自”的意思。举例: I come from Yancheng, 2. My family and I often sit there and enjoy a cup of tea. 我和我的家人经常坐在那里享受一杯茶。 1)用法:family 做名词使用,有两个意思:a. 家庭(可数名词)举例:There are 20 families in this building. b..家人(集体名词,看作复数)举例:My family are all very kind and friendly.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课型:新课执笔;陈德银组别:高一语文组审核: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中重要的字词,加强朗读训练,体会文章的韵味; 2、赏析美景,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体会深情,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4、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5、读写结合,学生学习小散文。 重难点分析:重点,目标2、4;难点,目标5 教法学法:教法,以诵读为主,适当点拨,学生自学完成任务。 学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历来古人对秋都是悲秋的,那么我走近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去领略他又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秋呢?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情况及掌握课文中的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韵味; 三、课堂活动安排: 活动一: 1、了解有关作者情况 要求:学生自己看“导学讲练”中有关作者情况,边看边勾画,看完后填空。 郁达夫,原名,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代表作为《》《》《》《》《》《》《》《》 2、看导学讲练背景探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活动二:朗读课文 1、自己朗读,边读边注音; 2、听录音范读体会文章的韵味美及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三:完成导学讲练中的基础题。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3 0959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潭柘寺()驯鸽() 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M1 Unit1 Reading导学案

M1 Unit1 Teenage Life Reading: The Freshman Challenge Motto: Without great difficulties, there will be no great cause.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I. Learning aims Master the reading skills &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I. Learning guidance and tests Learning guidance Tests 1.Lead-in 1.What do you imagin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lif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at are your challenges when joining senior high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kimming Task 1 Discussing—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on Page 14 and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Task 2 (1)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 Para.1 A.Choose the suitable courses. Para.2 B.Choos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Para.3 C.Study harder and be responsible for a lot more. Para.4 D.Senior high school is a challenge. 3.Scanning 1) Task 1 2) Task 2 Multiple choice Paragraph Challenge How Adam feels Solution 1 Changing school Confused 2 Choosing______courses Careful The school adviser _______________ 3 Choos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___________ He will find a way to improve himself 4 Keeping up with others in advanced course ____________ He will_________ 1. Adam felt __________at the beginning of his senior high A. excited B. interested C. confused D. worried 2. Who gave Adam advice on courses? A. Parents. B. Adviser. C .Coach. D. Classmates. 3. What subject is Adam's favorite? A. Chinese. B. World history. C. Math. D. English. 4. Hearing he was poor in playing football well, Adam A. felt disappointed but went on with it B. left the football and joined a club C. didn't give up and tried to improve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时安排】三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二、诵读感知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培养学生诗歌诵读及鉴赏能力。 3.正确对待诗人那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以及鄙视权贵追求追求生活重视友情以及关注民生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一、走近李白——作者介绍 李白 (701 — 762) ,字,号,祖籍陇西成纪 ( 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 ) ,生于中亚碎叶城 ( 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 ,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 。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 (742) 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 ( 今贵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 (762) 卒于当涂 ( 今属安徽 ) 。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前预习 1.识记字音 瀛()瞑( ) 殷( ) 栗( ) 冥( ) 鸾( ) 悸( )怳( ) 著( ) 苍梧( ) 商贾( ) 磐( )石芒砀( )棹( )歌 2.理解词义 或可睹: 因之: 尚在: 栗深林兮惊层巅: 青冥: 来下: 失向来之烟霞: 须行即骑访名山: 开心颜: 蓬壶: 悲千古: 棹歌: 佯羞: 三、学习课文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 (744) ,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

高二英语M6U4Reading导学案(学生版)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英语导学案主备人:熊秀英审核人:李成荣2013-12-20 M6 U4 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导019】 Reading 【课文理解】 1.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 (1) When was it set up? And how many countries belong to the U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problems does it deal with?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at four main functions does it have?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at are its goals by the year 2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ang Ning? (1) What occupation does she have in the U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project or projects has she been involved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How does she help those people in ne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at does she think about the work of the U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突破】 1. I am pleased to have this chance today to talk to you about the United Nations or the UN, as it is more often referred to. refer过去式:referred 现在分词:referring v. refer to sb. / sth. (1)涉及,提到 The professor the president ___________is a famous scientist with admirable courage from the USA. 总统提到的教授是位美国有名的科学家,其勇气可嘉。 The professor _ ______________at the wedding reception will give us a lecture some day. He suggested the man __ ________be put into prison. Most of us know we should cut down on fat, but knowing such things aren’t much help when it ___ shopping and eating. (2006 天津) A. refers to B. speaks of C. focuses on D. comes to (2)向……求助 refer to a dictionary/an expert 查阅字典/求助专家=consult the dictionary/an expert ___________my watch for the exact time看一下手表以知道准确时间 The president spoke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for nearly an hour without ____his notes. (2005浙江) A. bringing up B. referring to C. looking for D. trying on (3)refer to sb as 将……称为 China __________________the home of Giant Panda. (4) refer sb.to sth. :托付,交付 My doctor _________me ________ a hospital specialist. The High Court has referred the case to the Court of Appeal. (5) n.提及,涉及reference a reference book 参考书,工具书 make (a) reference to提及,涉及 Knowing what had happened, I avoid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eddings. with/in reference to 关于 I am making a spee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new plan put forward on 15 December. 我做了一次关于在12月15日提出的新计划的演讲。 2. With the help of these armies and other worthy organizations, the UN assists the victims of wars and disasters. worthy adj. 令人敬重的;值得的,相称的;有价值的 a worthy man a worthy life be worthy of sth\ being done be well worth doing be worthy to be done/do It is worthwhile to do sth/doing sth 你的建议值得考虑。 Your suggestion is ____________consideration. Your suggestion is ___________________considered. Your suggestion is __________ considering. to consider/considering his suggestion. 3. …and add it to some money contributed by the government. add vi. or vt.: 加入,相加 *If you add three and four you get seven. *She’s _______a Picasso _____her collection. *Her colleagues’ laughter only ____________(= increased) her embarrassment. add(sth.) up 相加,加起来 If you _____those four figures ____, it comes to over £500. I’m not very good at________ add up to sth. 总计,合计

故都的秋导学案

1 / 6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学习过程: 一、整体阅读,体会情感。 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有什么样情感?快速浏览课文,勾出相关语句。 特点: 清、xx、悲凉 情感: 作者对故都的秋是喜爱 理由: 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xx之切。 ③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2 / 6 2.阅读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对比,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从而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二、细读文章,品味景物。 1、请细读文章3——11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的几幅“故都秋景图”。 明确: 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 2、第四段,xx(xx落蕊) 3、第五段,xx(xx残声) 4、第六---十段xx(xx话凉) 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2、反复诵读,品味词句,这几幅画面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1)、观秋色: 碧绿的天色一丝的日光(清冷) 破屋、破壁腰秋草(冷落、萧条)

牵牛花的蓝朵、落蕊、(xx) “xx对”、“细数”(xx) (2)、听xx: xx天下驯鸽的飞声(xx)(反衬) 3 / 6 xx残鸣(悲凉) 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 缓慢悠闲的人声(xx) (3)、品秋味 落蕊轻扫xx凉人(xx、悲凉) 总结: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1三、知人论世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故都的秋 预习提纲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 2.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语言品味与学习。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探讨故都的秋的文化意蕴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学法指导】 缘景入情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

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 年到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7月,郁达 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缘景入情

李白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李白诗四首 . 学习目标: 1、通过介绍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落想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 3、通过其他三首诗歌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 4、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学习要点: 一、李白的生平 1、读书时期 [25岁以前] 通读百家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

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 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 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五岳 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 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 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 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 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 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 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 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 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 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 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入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着 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 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 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二、李白的思想和性格 思想:李白的思想是杂家(儒家、道家、纵横家),以道家为主。 性格:热爱自由,向往自然,傲岸不羁 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蔑视权要富贵,宣泄愤懑抗争 “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Unit 8 Reading 导学案

He’s already visited the place where his ancestors lived. — Unit 8 Reading导学案 教师寄语:Teaching others teaches yourself. 教学相长。 【教材分析】 本课以海外华人学生回国寻根为题材,用大量现在完成时态的句式讲叙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及感受。文中渗透了爱家乡,爱祖国情感教育。 【Learning Strategy】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要有积极的态度。You will only succeed if you think you can. 如果你认为你能,你一定会成功。Don’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不要害怕出错。It can help you learn and understand better. 出错会帮助你学得更好。 【课前预习要求】 1、听录音,跟读单词及词组,掌握读音及含义,并尽量掌握单词。 2、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三个问题。 【课前预习任务】 Ⅰ.New words and phrases .(Try to memorize them. Believe in yourself! ) 1. 祖先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 3. 祖国,家乡_______________ 4. 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村民___________________ 6. 步,脚步,步骤___________ 7. 目的,意图________________ 8. 海外的________________ 9. 南方的__________________ 10. 坚定地_______________ 11. 到目前为止_______________ 12. 去散步______________ 13. 幸亏,因为_________________ 14. 盼望_________________ Ⅱ. Read the passage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1. What has Robert Qian found about his fami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What does Cathy Qin think of In Search of Roo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What do the students do in their ancestors’ vill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都的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故都的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 二)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落蕊(ruǐ)细腻(nì)柘树(zhè)椽子(chuán) 着凉(zháo)颓废(tuí)鲈鱼(lú)譬如(pì) 驯养(xùn)萧索(xiāo)混沌(dùn)廿四桥(niàn) 2、多音字 泡水泡(pāo)卷卷曲(juǎn)干干戈(gān) 泡影(pào)开卷有益(juàn)干练(gàn) 折折耗(shé)落落枕(lào) 落差(luò) 折叠(zhé)落在后面(là) 二、辨形组词 嘶()缀()蕊()椽()凋()啼()柘() 厮()辍()芯()掾()雕()谛()拓() 答案:嘶叫厮打点缀辍学花蕊芯片椽子掾吏 凋谢雕塑啼叫谛听柘树开拓 三、词语积累 混混沌沌:。 领略:。 潜意识:。

颓废:。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 它的滋味。 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 理活动。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四、近义词辨析 涉及与波及 ①涉及,强调与对象有“关联”;②波及,强调对对象 产生了“影响”。 摘要与择要 ①摘要,意为“摘录要点”;②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择要而是/或者

B.涉及择要就是/或许 C.涉及摘要而是/或者 D.波及摘要就是/或许 答案:A(①涉及,强调与对象有“关联”;波及,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②摘要,意为“摘录要点”;择要,意为“选择重要的”。③“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不是……就是……”,是选择 关系,并不能表明说话人的最终态度,这与句首“严格地讲”不太相符。或许,是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或者,是表示选 择关系的连词。) 遏止与遏制 遏止,遏制,都有猛力制止的意思,“遏止”指用力阻 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遏制”指用力控制 事物的发展,常用于自身。 物质与物资 “物质”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物资”指生产和生活 上所需的物质资料。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的感情到了不可的地步,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 ②他是个生性的人,有时候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③改革开放二十年,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谁还发 牢骚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