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案

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考点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开始,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原始社会)个体农耕(春秋战国开始)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原始社会)精耕细作(春秋战国开始)

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产生的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

(2)产生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进步:①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②牛耕的出现

和推广

(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

织。③自给自足。

(4)评价:①稳定性积极性——农民自给自足,生活稳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落后性——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脆弱性——天灾人祸易使之破产。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四、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1.井田制:

(1)时间:商周出现----------西周达到鼎盛------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废除

(2)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春秋时期瓦解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②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⑷战国废除的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土地私有制:

(1)时间: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

(2)确立的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进行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来源:土地兼并

(4)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能彻底根除的主要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⑴冶炼技术:①青铜铸造(商周)

②冶铁:A春秋时期冶炼生铁技术出现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南宋开始焦碳冶铁。

⑵纺织业:A.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B、汉代(丝国)C、唐代(缂丝)

D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⑶制瓷业:①新石器时代(陶器)②东汉(青瓷)③南北朝(白瓷) ④宋代(瓷都)⑤彩瓷(元代)

2、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不断细密;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明代后期出现手工工场

③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B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

(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新的生产

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

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

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1.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

2.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商出现。

4.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

5.隋唐:出现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

对外贸易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8.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A商业市镇兴起;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单位;C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D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E出现大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如徽商、晋商)。

二..城市的发展概貌:

1.自周秦迄唐: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 唐:坊市制

3.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4、因经济发展兴起的城市: 汉唐 丝绸之路 (敦煌、楼兰);唐宋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明州、扬州、杭州、登州) 明清 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的中小工商业市镇(棉纺织的松江、冶铁的佛山、制瓷的景德镇)

(1)含义:主张重视发展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措施 (2)理解(哪些现象属于“重农抑商”): 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3)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4)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5)推行:汉初严厉推行;中唐以来以后又有了某种松动。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思想。 (6)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⑺评价:A 、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B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该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1

)含义: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的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经商和外国商人同中国贸易的政策措施 (2)目的: 明朝:抗击东南沿海的倭寇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清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后果:A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 、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明清之际出现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时间:明清时期

(2)地点:江南中小工商业市镇等地,发达的手工业部门如纺织业等

(3)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3.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海禁闭关. 具体分析:(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基督教会要传播基督教;

⑵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⑴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⑵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⑷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1、荷兰殖民扩张------“海上马车夫”

⑴对外贸易发达。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⑵手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2、英国的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

⑴手段:①海盗式劫掠;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④进行残酷的黑奴贸易。

⑵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三、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蒸汽时代”

①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主要在英国。

②发生的直接原因:市场需求扩大

③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④动力(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蒸汽动力产生的深远影响:1)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集中到城市;3)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⑤新的交通运输:火车、汽船新能源:煤

新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⑥经济组织:工厂制度(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管理者)

⑦影响: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电气时代”

①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几乎同时开始于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美、德、法等)

②标志性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工技术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③新的交通运输:汽车,飞机。新能源:电力、汽油

新的工业部门: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④经济组织:大企业时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垄断组织;跨国公司

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⑤影响:进入电气时代;促进大企业时代到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⑶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重大发明大多出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大多出自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

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体表现:⑴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⑵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⑷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3、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的?)

⑴、形成过程: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

③18中叶--19世纪下半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⑵、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武力威逼(殖民扩张与掠夺——主要途径)

⑶、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③进一步加强世界

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1、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后:①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②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洋务运动

(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

②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内容: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开平煤矿----李鸿章创办,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5)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持续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6)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只学技术是不够的。

(7)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总之,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补充: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二、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沿海通商口岸产生。

(2)产生的原因: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洋务企业的诱导C.外资企业的刺激

(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1)时间: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2)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实业救国的热潮③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3)代表人物: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发动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3.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时间:民国建立至抗战爆发前(1912—1937年)

(2)快速发展的原因:

①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③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注:1919年以后呈现下滑趋势,原因: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⑤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国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得到了更快发展。

(3)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部门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学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⑷特点:①发展时间十分短暂;②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③轻工业发展迅速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⑸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1)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A、特征: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B、原因: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②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掠夺。

(2)解放战争时期:A、特征:陷入困境

B、原因:①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利用跌价竞争等方法排挤国货

②官僚资本“经济统制”政策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5、【重点问题突破】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本国封建势力的剥削;官僚资本的出现,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启示:必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民族的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富强。(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①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1、变化

①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②饮食:西餐馆;烟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使用新工艺技术

③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④习俗:辛亥革命后,结辫习俗结束,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

社交礼仪----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握手、鞠躬;

“老爷”“大人”称谓被“先生”“同志”被取代;

婚丧仪式由铺张繁琐愚昧走向简洁文明。

阅读报刊、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②、仁人志士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例:清政府、民国政府);

③、民主革命思潮的促进(例: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

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⑤传统习俗不合乎时代潮流等

3、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还保持着民族特色;④随着民主化进程不断加深。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

①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唐胥铁路)

②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航空:

2、通讯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后设立邮传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刊:《申报》;维新派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影视: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是《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互联网:

4、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①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②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③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注:1918——1921年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⑴背景:(内忧外患)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⑵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⑶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2、新经济政策(注:1921年开始)

⑴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⑵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⑶意义: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

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A、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B、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经验: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

教训(启示):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⑴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问题尤为突出。

⑵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⑶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内容:(重点重工业)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⑵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⑴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4、【重点问题突破】苏联的经济改革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改革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要协调发展。

③改革要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④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⑤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

②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众相对贫困,消费能力不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美国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④股票投机过度

2、导火线:股市崩溃

3、特点: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

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破坏性严重

4、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

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经济危机由美国发生进而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其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⑴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933——1939)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方面。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核心内容)—《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开辟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

①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

②接受凯恩斯主义。③借鉴罗斯福新政。

(2)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以法、德为代表)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日本为代表)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以美国为例)

2.战后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①“人民资本主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分散化的趋势,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这种情况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②“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

技人员从事经营,被称为经营者革命。

3.福利国家的出现

(1)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称为“福利国家”。(2)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3)实质:国家调控(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4)评价:

①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四.重点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

2、20世纪20 ——30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它们分别是

什么?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何启示?

①两次机遇: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影响:苏联新经济政策受到工人和农民支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克服了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开辟了一条国家敢于经济的新模式。

③启示: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资本主义需要计划,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不同社会制度的手段可相互借鉴;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

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一、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⑶“一五”计划

①时间:1953——1957年②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成就:A、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B、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④作用:到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⑷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1956年

②内容:A、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变革)

④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展趋势:曲折中上升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

—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二、【重点问题突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有哪些?(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2)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3)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5)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2、决策: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考点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

③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考点四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考点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①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

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

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

①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考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

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⑷作用: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②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③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⑴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

⑵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⑶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⑷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⑵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⑶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1、欧洲联盟(即欧盟)

⑴建立过程:

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

②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⑵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补充:欧共体性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欧盟的性质: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化组织。目前合作化最高的区域化组织)

⑶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对欧盟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欧洲政治联合起推动作用

⑷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③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⑴建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⑵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的贸易集团。

⑶影响: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加快拉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3、亚太经合组织

⑴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

⑵组织原则:①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②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③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④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⑶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⑷影响:①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②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进程:

⑴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⑵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使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⑶“二战”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2、原因:

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⑵、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⑶、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⑷、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现: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⑵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⑶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5、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

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消极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2)态度: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②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③发展中国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

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考点四、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

⑴建立: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⑵作用: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⑴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⑵影响:①积极意义//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②消极意义//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导学案

单元学习总结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典例分析(2018·课标全国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第二步:逐项分析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 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 (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 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 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 特点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 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 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 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 【技法攻略】 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 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04年1月10日,上午8:30—10:30,共90分钟】 云南省201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军署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行中书省 D、理藩院 3、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以新疆历史为研究主题,他应该选下列哪位人物为研究对象 A、左宗棠 B、邓世昌 C、刘永福 D、张自忠 5、“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新中国成立 B、一届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完成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宪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甲乙丙 A、甲图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乙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丙图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文件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9、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下图是雅典公民大会上自由发言的情形。有资格参与这种场合发言的是 A、外邦人和全部公民 B、成年男性 C、广大奴隶 D、妇女 11、某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 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该宪法是 A、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2、2013年俄罗斯人民迎来了十月革命胜利96周年,十月革命,俄国虽然是帝国主义链条 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有着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 B、沙皇君主专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

【新】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城邦制D.皇帝制 答案:A 2.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 ) A.尚书省B.门下省 C.中书省D.行省 答案:C 3.雅典公职人员产生的途径是( ) A.家族世袭B.政府任命 C.民主选举D.毛遂自荐 答案:C 4.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5.18世纪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 A.议会B.内阁 C.国王D.法院 答案:B 6.独立战争后美国面临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 ) A.商业不景气B.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C.南北矛盾尖锐D.战争债务负担沉重 答案:B 7.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 A.专制王朝力量强大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民主进程历经艰难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8.斯大林曾评论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这次尝试是指( ) A.第一国际B.五四运动 C.十月革命D.巴黎公社 答案:D 9.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学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编写人:沈晓钰王洪霞审核人:沈晓钰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影响。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辩正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物质、科技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风险意识。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要求:按学案内容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 2、简要记住以下问题:限时15分钟 1)、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归纳提高(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④强化王权的需要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传播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问题一】开辟 新航路的必要 性和可能性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 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 发展、地理知识的完善、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 持 (二)新航路开辟过程: 1、葡萄牙(向东)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②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2、西班牙(向西)①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航海家国籍支持 国 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 牙 葡萄 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 利 西班 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 马 葡萄 牙 葡萄 牙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 牙 西班 牙 1519 ~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对西欧: 1、引发了商业革命。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为欧亚 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二是欧洲的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转移到。 2、引发了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欧洲货币贬值,物价 上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但美洲和为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当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 品。。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美洲独有的、 【问题二】概述 迪亚士、哥伦布 开辟新航路的 史实. 【问题三】 地理大发现对 世界市场形成 的意义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018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附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12日星期五整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甲骨卜辞,商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上的至上神则称为帝。王每每出师征讨,必先卜帝是否授佑。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D.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永恒”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孟子 B.老子、庄子 C.墨子、庄子 D.荀子、韩非子3.右图为中国古代一幅着名书法作品,其字体的特征是 第3题图 A.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B.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C.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D.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 4.某学校拟组织一次以“浙江古代文明成果”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越窑的青瓷②大邑的白瓷③钱山漾的绢片④马王堆的素纱 襌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一个类似桌面的大轮盘,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按韵排列在格内。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转动字盘,取出所需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还原放入格内,既省时又方便。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A.东汉杜诗 B.北宋沈括 C.宋代毕异 D.元代王祯6.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长春市第五中学导学案 教师: 程亮 学案9 辉煌灿烂的文学 目标导航 课堂自学、探究 一、从《诗经》到唐诗 探究点1 楚辞的文学特点 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材料出自《离骚》,据此回答楚辞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点2 汉赋的文学体裁特点 材料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上林赋》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汉赋这一文学体裁有何特点? 探究点3 唐诗体现的时代特点 材料感受李白 李白的诗流传至今的近一千首,不少佳句成为千古绝唱。 如,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长江的浩淼无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何特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背景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3“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教材互补]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人民版) [重点精讲] 《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二、宋词和元曲 探究点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耆卿(柳永)?”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倾倒。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2.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5 .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到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6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7 九十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愤慨地说道:“偌大一省权利见夺于他国,这就是我们加人协约国参战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 8.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9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B.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I).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10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 必修Ⅰ政治专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地方:道、州、县 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 元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 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监察制度 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 3、明朝设特务机构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 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 2、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学生版.附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研读】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神农”的传说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耕格局 ⑴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⑵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⑴耕作方法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_______ ---- 重大突破 唐代:_______ ---- 再度演进 ⑵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器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3、汉代:井渠、王景治黄河 4、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_________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 ___________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5、明清:风力水车 四、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1、赋税: ⑴种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______以及各种______和临时性的______。 ⑵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2、沉重的力役(徭役) 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___________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⑵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一、《百家争鸣》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自主探究】: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 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 依据是 A. 民贵君轻 B. 人性本善 C. 重义轻利 D. 浩然之气 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回家,看到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2014年天津市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90 分钟。第I 卷 1 至6 页,第Ⅱ卷7 至8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 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2 题,每题2 分,共6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嬴政在统一六国后,为秦朝最高统治者定的尊号是 A.秦王 B .皇帝 C .陛下 D .天子 2.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宰相的皇帝是 A .汉高相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3.古代罗马文明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是 A.君主专制B.代议制度C.法律制度D.直接民主 4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此项规定直接限制了英国国王的 A.征税权B.行政权C.立法权D.司法权 5.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在近代被日本割占,是通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长征途中,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7.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 8.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时,会场一片沸腾。此项决议的内容是 A.求同存异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9.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欧洲联盟正式成立D.美国“9·11 ”事件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 1.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 3.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4.明确提出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从中国割让出去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到19世纪80年代,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7.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国民党一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三大 8.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A.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D.中共二大 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 A.外国的侵略B.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洋务运动的诱导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0.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显著发展 B.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C.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加速了生产力的恢复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