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研究

甲午战争研究
甲午战争研究

中国近代史作业

1101

王道明

041101020

主题:甲午中日战争研究(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为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距今已有近120年,但是对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却从未停止,无论是战争本身还是战前战后的种种,都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对于中国而言,甲午战争的惨败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彻彻底底的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热热闹闹三十年的洋务运动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失败,落日的余晖彻底散去,国人一片唏嘘。但是战败带给中国的绝不仅仅是失落与愤恨,更多的是醒悟与反思,压迫式的思想转变给中国艰难的近代化之路带来了一丝生气,战后的种种变化也在悄然酝酿着近代化之路上的一场巨变。

思想之转变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此言不虚,甲午战败与之前的战败所给予中国的打击程度是绝不在同一层次的。之前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用“英法技术先进,船坚炮利,军队训练有素,作战有计划,有预谋”等一系列理由来安慰自己,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清政府也确实看到了“中兴”气象,甚至有了“世界第四海军强国”的称号。但是甲午一战,中国又一次一败涂地,经过几十年努力依旧不堪一击,更为关键的是败给了蕞尔小邦的日本,国人无不以为奇耻大辱,其后的《马关条约》更是刺痛了国人的神经。这一切都促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而转变中最为明显的,则是日本观的变化。

甲午之前,日本从来就不是中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古代士大夫对于“东夷岛国”十分轻视,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开明的知识分子主要关注的也是西方列强,对于邻邦日本依旧不重视,黄遵宪有诗云:“只一衣带水,便隔十重雾”,恰是形象写照。甲午之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审视日本,效仿日本之路。康有为随后发起了“公车上书”,他还向光绪帝指出:“以日之小,能更化则骤强如彼,岂非明效大验哉?”“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另无他图。”梁启超也说:“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他们的结论很明确:要救中国,只有变法维新,而维新就要学习西方,既然日本学习西方后成功进行了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更是打败了中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学习日本,效仿日本变法自强呢?这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终于摆脱了天朝大国的思想包袱,突破中华文化优越感的心理障碍,甚至有了“不妨以强敌为师资”这样响亮的口号。

在这一批启蒙者的带领下,社会广泛形成了“以日为师”的风气,即使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20世纪初,又出现了中国人留学日本、考察日本的热潮。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的日本观经历了从轻视嘲讽到震惊反思以至钦慕效仿的转变轨迹,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开始思考“救亡图存”之法,这无疑是近代化之路上中国人思想层面的一大飞跃。

社会经济的变化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曾颁发上谕说:“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毋稍懈志,毋务虚名”。从中不难看出,当时最高统治者还是以练兵,筹饷为自强之道,与战前基本无异,但是随后的客观事实却不允许以此为准。

清廷许多官员认为战败原因之一是中国积贫积弱,而这个状况的缘由则是工商业不发达,

所以当下必须大力发展工商实业。张之洞在《吁请修备储材折》中提出“亟造铁路”、“速讲商务”、“讲求工政”等九条措施,总理衙门也呼吁“通商为致富之原,必令上下相维,始终推求利弊”。与此同时,战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多数官员不再强调发展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而是着重呼吁发展民间工商实业,这是相比于洋务时期的一个重大进步。在民间,“设厂自救”,发展工商实业的社会舆论日益高涨。1895年5月初,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的举人上书请愿,更是提出了全面发展农工商矿以及交通运输业的“立国自强之策”。清政府一方面财政上左支右绌,一方面朝野上下一致吁请自强御侮,于是不得不改变经济政策,开始重视发展工商实业,对民间私企态度也有了明显变化。随后清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之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尤其商办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另一方面,《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资本输出成为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新特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立工厂,列强也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列强的资本输出在压迫民族工业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摧毁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世界市场的经济规律一点一点的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使之成为世界经济链条上的一节。

无论是清政府的新政策,还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它们都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现状,或快或慢,或主动或被动,一切都体现为中国在近代化之路上的艰难前行。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积累等一切经济因素的改变,也都在一点点的推动着近代化进程。

战后的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战争对于两国的影响并未终止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两国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思考:战争给两国人民,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不可否认,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就像是中了彩票,一下子成为了亚洲霸主,2亿两白银令他们举国上下都瞬间觉得非常富有。但是,正是胜利,让日本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给中国、亚洲人民,最终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对于中国,《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惨重的不平等条约,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也正是这样关乎存亡的环境,激发了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寻求救亡图存的方法。

时至今日,甲午一战留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紧跟世界潮流,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强大的综合国力才是御侮之道,同时,我们要勿忘国耻,知耻而奋进,强大的民族意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不竭的动力。

小结

从某种层面上看,甲午战争可以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此后二十几年中,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895年《马关条约》,1898年百日维新,1900年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之役,1901年清末新政运动,1905年预备立宪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袁世凯铁腕建立军事强人政治,1915年帝制运动,1916年袁氏死去与北洋军阀时期开始,1919年划时代的五四运动,这绝对是中国有史以来罕见的“剧变期”。甲午战争作为历史的起点,与过去最根本的区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政治与知识精英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而持续的危机感,正是在这种危机感的驱动下,形成一种强烈而亢奋的变革动力,它引导着中国更为主动的参与进入体制变革,这种由于危机感而引发的自觉的变革意识与政治行动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动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运动。从此以后,中国进入一个由人们的的自觉意识参与的群体性的政治变动时代。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双方损失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 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 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大全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电影《1894甲午海战》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然而倾全国之力为慈禧太后举办60大寿)。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虽然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但是纵观甲午大海战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我还是发现了我们的进步。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作为一个男孩子,军事和历史一向是我课余的爱好。所以我利用双休日的空闲,从网上下载了电影《甲午大海战》,认真地观看、仔细地体会。 不过说心里话,对讲述一百多年前甲午海战的故事,我是有点抵触情绪的。因为对中国来说,那是一场失败的战役,看了以后心情非常不爽。当然,从中可以懂得一些道理,也算没有白看吧。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在甲午海战中,清朝的海军落后在哪里呢?看看北洋舰队,军舰都是进口的,相当先进,吨位、航速都不落后于日本海军,指挥官也大都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那为什么遭到惨败呢?原来他们的落后主要在组织、观念等方面。例如,火炮是先进的,但是弹药却很差,打到日本军舰上不会爆炸;例如,由于士兵的战斗意识差,平时都不爱护设备,让日本的暗探回去报告说“中

国的海军武器装备上全蒙了一层灰,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再有,军费被贪污了,所以无法添置最新的设备。难怪电影中李鸿章无奈地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 如今,日本又在钓鱼岛蠢蠢欲动。但我们再也不是腐朽的清王朝了。当年致远舰长、电影的主人公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我们可以告慰邓世昌,这一天已经来到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100字这天,我看了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深有感触。 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舰全体官兵奋力抗敌,连破敌方三艘舰船。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击沉。 看完这个电影,我的眼角湿湿的,致远舰官兵那满腔热血保卫祖国的情感打动了我。弹尽粮绝、孤寡无助的舰船,在面临敌方围剿时,没有举手投降,没有卖国求荣,而是毅然组织了反击。 在当下社会,中国人逐渐变得麻木,只为自己而努力,从来不为国家着想。想想都可悲!试想以后若有强敌来犯,中国该如何自卫!所以,不要让悲剧发生,从现在做起,时时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未来为重,有所作为而报效祖国,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 论准备。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

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朝鲜。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综合侦察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1893年,日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李庆刚 摘自《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 [关键词]中共党史;重大事件;研究新进展 [摘要]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一直是党史学界教学与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近年来,党史学界围绕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或有新材料发现,或有新观点提出,或有不同观点交锋。总体看来,对于诸多事件的看法,争论多于共识,这给研究者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包括会议、党内斗争、战争等)。这些重大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包含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经验教训,一直是党史学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有的还是难点问题)。近年来,围绕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择其要者作一综述。 1·关于中共创建史的研究———“应纠正以回忆录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奋斗历程,以创建为其开端,理所当然地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至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据邵维正教授统计,关于党的创建研究,已出版专著20多部,文章2 500多篇。研究的关注点是,党的创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党的理论准备和建党思想、建党时期的工农运动、共产国际在中共建党中的作用等方面。[1] 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时,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石川祯浩著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作者后记中宣称:“本书的学术水平将超过中国为纪念中共成立80周年而计划出版的有关中共创建史的最新著述。至少,在回归历史现场,审慎考证史实方面不会落于人后。”该书于2006年在中国出版了中文本。 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其主张的“应纠正以回忆录代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作者搜集了中、日、俄等国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当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中共上海发起小组的形成以及中共成立的时间和出席“一大”的代表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作者认为,出席中共“一大”的王尽美、邓恩铭等,与其说代表了济南的“组织”,不如说是作为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有联系的济南人士出现在“一大”的会场上的。李大钊常被称作中国的马教学与研究克思主义之父,这似乎也是众所皆知的常识。石川祯浩认为,党外人士———《晨报》主笔陈溥贤是五四时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路人。如果撇开了陈溥贤,就无法谈论五四时期的李大钊是如何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北京的传播,绝非李大钊一人之功,因为李大钊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由陈溥贤传递给李大钊的。石川祯浩还认为,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者建立联系之初,共产国际并非一开始就定格于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共产主义小组,还有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和姚作宾的“共产党”(亦称“大同党”)等,研究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不应该将他们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2] 对石川祯浩一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有的学者表示了赞扬,有的学者则表示了异议。前者如占善钦的《一部精心考证的创新之作———评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3]后者如金立人的《就中共创建史若干问题答石川祯浩》一文,他指出,“中共上海发起组是中国拥护追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独立自主建立起来的”;而石川认为“独立自主等于冒牌共产党”。金文认为,在中国离开五四运动,离开工人运动,离开陈独秀、李大钊就无从谈起建党。 [4]无论怎样,石川祯浩的研究对我国学者有很大触动和借鉴作用,必将推动中共创建史研究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回顾及启示 魏西京 一、战争背景 (一)什么是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和清朝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因主要战争发生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通过战争日本夺占了台湾,控制了朝鲜,勒索了巨款。日本吮吸着中国人民的鲜血和财富而急剧膨胀起来,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对中国和亚洲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开战的原因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到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讲到这里不能不提日本的“大陆政策”。什么是日本“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中日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后三步在1931年侵华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亚洲其他国家时都实现了。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清政府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貌似强大的海军力量,有了一丝中兴的迹象。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新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所以说,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的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急于扩张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有一战。 欧美方面: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看看我们多惨,就像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利用,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瓜分中国,就像一桌饿狼前面放了一只大烧鸡,有的说我吃鸡头,有的说我要鸡腿,有的说我爱吃鸡屁股,商量好以后,就开始动筷子,当然他们的筷子不是普通的筷子,而是长枪、大炮和血淋淋的刺刀。 两国军备: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_马勇

总第666期Sum No.666 2013年第05期No .05,2013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3-01-11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64-09 甲午战争经验与教训 马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100086)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历史重大转折,后世中国在检讨这一事件时总是归因于日本人在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对中国的诱导,以为中国政府没有看清日本人的阴谋,轻易接受日本政府的建议向朝鲜派兵。这个检讨其实还有很大的再探讨空间,因为中日双方的政策走向并不因对方的一个建议而发生根本逆转。 1894年6月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两千淮军精锐登陆朝鲜,准备参与镇压东学党。 中国军队的动向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兴趣,或许这就是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结果。日本政府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行战争动员,成立战时大本营,日皇睦仁亲任统帅,日军参谋总长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幕僚长,陆军中将川上操六为陆军参谋,海军中将中牟田仓之助为海军参谋。日本立即进入战争状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视情况许可施行“适当的临机处分”,显然是让大鸟圭介注意寻找战争理由。 日本的动向立即引起了中国方面高度关切。6月7日,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行文照知日本外务省,表示中国政府依据朝鲜政府书面请求出兵,依据十年前天津专条约定,派兵应先行文照知。汪凤藻在照会中表示,派兵援助乃我朝保护属邦旧例,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接受了这份照会,但对照会中“属邦”之说很不以为然。汪凤藻与陆奥“大费辩论”。稍后收到李鸿章电报指示,以为“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前事历历可证,天下各国皆知。日本即不认朝鲜为中属,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乱其例,固不问日人之认否”。言下之意,中国做事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不管你们日本认不认。 由于日本是执意要利用此次事件与中国一决雌雄,由此确定朝鲜的未来,因而对中国方面任何解释都不愿意接受。 6月8日,日本政府向朝鲜派遣七百名军事人员。中国驻朝鲜最高负责人袁世凯即设法查询,日本方面解释说此举只是为了保护日本使馆和侨民。中国政府对此答复日本政府说,日本此举只为保护公使馆、领事馆和商民,暂且可以理解,但希望日本政府适可而止,不要多派,更不宜派兵深入内地。 日本政府已有足够准备,当然不会听从中国政府的劝告。6月10日,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统兵抵达仁川,不顾朝鲜方面反对,强行进入首都汉城。 针对日本人的挑衅,袁世凯强硬以对。立即请求驻扎在仁川海面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率部进入汉城与日本人对抗。 对于袁世凯的决定,李鸿章似乎并不太满意,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指示袁世凯:汉城平安无事而日本人不听劝阻执意妄为,各国公使当有公论,我宜处以镇静,若各调兵作声势, 一、战争起源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本部影片从邓世昌、刘步蟾等清朝末年从福州船政局选出来一批少年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说起,清朝末年,中国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肥肉,个个都想分一块为背景。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那强烈的爱国情意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胆小怕死的人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作战,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迫不得已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邓世昌有一种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不像电影中的那位方大人,贪生怕死,遇到敌人就退缩,一点也没有中华民族的气概。而邓世昌他不但坚强不屈,而且视死如归。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 另外我在电脑上知道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1894年正是 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早在一年前清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庆典处。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战争危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开 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光绪皇帝和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最高统治者如此腐败是无法指挥战争取得胜利更无法领导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它的强大靠的不是别人,靠的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努力与为中国开发建设的人。当然还有那在战场上付出了生命与鲜血的英雄人物。 观看甲午战争观后感600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甲午大 海战》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甲午战争改编的。 这部电影从主演邓世昌的童年说起:1877年,邓世昌的同学们怀着强国的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 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①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②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③ 一、洋务派引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发端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终于在此时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不想太多的去触动传统思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传统思想的信徒。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做了一次总检验,结果表明“自强”、“求富”的目的远未达到。今后中国的近代化应该如何深入呢?战火甫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 ①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36. ②吴承明.世潮·传统·近代化[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86.

26、甲午海战

26*甲午海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记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黄海大战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作战,誓死保卫旗舰,最后在敌舰猛攻下壮烈牺牲。课文通过描写他们作战时的英勇顽强,高度赞扬了他们誓死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无比热爱的高尚情操。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结构紧凑清晰,语言朴实简练,情节紧张激烈,能够深深吸引学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佳作。二、教学要求: 1、认识“舰、督、眺、毙、逞、牺牲”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邓世昌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情操。三、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英雄们的民族精神。四、教学准备: 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五、学情分析: 由于自己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意思地培养学生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为是阅读课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自己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网络查找了对本课有历史背景的一定了解,这样对于本课的理解一定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反侵略史。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用倚仗着自己的船坚炮利,用他们的洋枪洋炮无情地砸开了中国的大门上,在中国的大地上烧、杀、抢、虐,无恶不作,让中国人民饱受苦难。但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并没因此而屈服,他们奋起反抗,这中间涌现了无数的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 (PPT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9页,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板书:26、甲午海战二、检查预习情况: 询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 PPT出示生字词,一起来复习。 同甘共苦:一起享受幸福,一起承担艰苦。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同归于尽:一同死亡或者毁灭。置之度外:把生死不放在心上。三、PPT出示邓世昌图片。 同学们谁认识这个人?简介邓世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甲午海战中发生的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吧。四、结合预习,理清课文顺序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课文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接着介绍邓世昌率领将士们英勇作战,壮烈殉国,最后赞美了邓世昌和将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民族节操。 PPT展示: ①课文叙述顺序:按时间先后,交代时间、地点、起因及主要人物②课文主要内容:讲了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和将士们英勇奋战,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板书:①遭遇日军舰队。 ②英勇奋战,誓死报国。③高尚精神,永远敬重。 2、品读领悟人物的精神。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邓世和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高尚节操? PPT展示: ①“邓世昌坚毅沉着地指挥战斗,舰首舰尾大炮轮番射击,炮弹纷纷击中日本军舰。”写出邓世昌沉着应战,面对凶狠的敌人毫不畏惧。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一)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一起到多媒体教室去看电影——《甲午大海战》,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败的清政府和可恶的日本舰队在海上交战时的情况,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权力被可恶的慈禧太后掌握了,她毫不重视军队建设,在国家危机时刻,皇宫内还在为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将大量钱财挥霍掉了。可日本很重视军队建设,没钱就把全国官员的工资减少十分之一,买新式铁甲船,没粮就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约粮食给海军。我想日本真团结啊!要是我们中华民族也能这么团结,那么中国就不会有这些屈辱的历史了。 甲午大海战刚开始,日本就显示出了新式武器的好处,不一会儿,就击沉了我们四艘北洋海舰,可他们的海舰却未沉一舰,邓世昌大怒,和他的手下所驾驶的致远舰所向披靡,重创了日军的五艘海舰,可后来,炮弹打光了,就只有用穿甲弹,对日军根本没有杀伤力。之后致远舰被日军的东洋海舰打败了,面对严重的倾斜危险,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从这可以看出邓世昌宁死也要和日本吉野号同归于尽,他为了国家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可日军见势不妙,边逃边放鱼雷,致远舰不幸被击中,炸为两截,邓世昌本有机会逃走,可他宁死和日舰共存亡,他的狗——太阳,也随着他一起牺牲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们所感动,他们真是太伟大了! 因为慈禧太后和许多的贪官污吏把那些钱财都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不给海军新添海舰,就连炮弹也用次品代替,所以造成中国甲午大海战的失败,日本人也太可恶了,就连现在日本仗着有美国撑腰,还试图霸占我们中国的领土——钓鱼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国防建设,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一大批'高、精、尖'武器相继面世,'核导弹'、'核潜艇'、'歼_20战斗机'、'航空母舰'…… 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永远记住'甲午海战'这段屈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发奋学习,将来更好的报效祖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二) 经过在历史课上的学习与观看《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悲愤。愤,是对日本侵略者历史野蛮行径的铭记;悲,是对我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哀伤。 观看《甲午大海战》的这部充满感伤的历史气息的电影,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我们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19世纪末,是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时代。在那个我们清政府腐败与哀落的时代里,我国的北洋舰队的海上作战的实力水平从日渐下滑,而日本的水平逐渐超越中国。影片中日本的民众及国家首领导为了国家团结一心,慷慨损资发展海军,壮大国家实力,没有看到自私贪财的官员。而我们中国大清帝国,既骄傲也腐败,慈禧太后还天真的认为日本这个小国家不能返了中国,她将国库钱财用于修建颐和园和筹办自已的六十大寿。而朝廷官员一味贪污,将买炮弹的钱全部中饱私襄。 啊!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与无能啊!官员大多都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贪财享乐。到头来,苦的始终是咱老百姓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士们。从历史中眺望我们这个看似美好却依然不乏贪污腐败的官员存在。我们国家的官员应该要以史为鉴,勤政爱民不再贪污啊!滥用权势,贪赃枉法必不得好下场。我们的官员应该要像莲一样廉结,出淤泥而不染,依然身保圣结。也应该像习总书记那样反对贪污,反对行贿受贿!

浅谈中国近代史

浅谈中国近代史 ——15级翻译董文姝人们在提到中国近代史时,总是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我不这么认为,凡事有因有果,那么我将从一个因果或者说哲学中的量质变的角度,进行浅谈分析。 历史,犹如一条河,从任何一个河段去截取,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文章的开头,我们提到了一个词“屈辱”,所谓的屈辱,无非就是当政者的无能无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难,还得被外人欺负着,在封建社会,皇帝的无能,让老百姓屈辱的活着,民族没有了希望,没了追求,没了精神,没了信仰,没了脊梁……国之不国矣!和那个没有光明的时代与现代的生活相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过着稳定有尊严的生活。 这两者相比,是量的累计导致了质的飞越。简单说来,近代史中的国家,闭关锁国,天天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于世界中的技术发展,置若罔闻,不屑一顾,用“奇技淫巧”加以调笑,那么技术的落后,导致量的积累,最终有了一次质的醒悟,那就是“甲午战争”,一个弹丸之地的国家,火炮威力比我们的大,射程比我们的远,然后就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说白了,无非是当政者为了给国人一个解释,赔点钱息事宁人,可是没想到的是,猛虎架不住群狼,你一口我一口,赔钱都不行了,还得割地了,国家的钱哪来的?地丁税赋?那不还是从老百姓身上来吗?国人还能忍吗?读书人就开始了,变法图强,官宦开始学技术,办厂子。结果呢?变法靠皇帝,无奈皇帝的母亲太强势;开厂子,造船建炮,人家不给你核心技术…… 最可怕的不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是思想!一直以为自己“天朝上国”,俯瞰天下,纵横睥睨, 除了自己的那点东西,别的都不行,哪怕是打了败仗。两次工业革命,英国都积极参与了,甚至为执牛耳者,日本是个爱学习的国家(虽然本人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在客观上真的是这样,知道自己不行,那我认真学习,拜老师,在两次工业革命的热潮中,可是学了不少好东西,可怜的央央中华完美的错过这些,还是不自知。这些科技的进步来源于思想的进步,有了先进的思想,有了实干家,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导读: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110511722 关旭东一、摘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发展史,自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 门后,各方列强纷至沓来。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邻国日 本。在中日发展中,近代史这一块,是中日关系转变的一个转折 点。本文从甲午中日战争来浅谈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关键字 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中日关系,转折点 三、正文 1、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 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 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 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 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2、过程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钓鱼岛是中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甲午战争 《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被认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是一丧权辱国的条约。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洋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无语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丁汝昌,原名先达,也作雨亭,号次章。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生平简介 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并且其严重依赖李鸿章,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氏家军。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由于舰队的航速不同,导致迎战敌队时阵型严重脱节,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为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没有主动出击,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对清政府已绝望,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