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同步练习02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同步练习02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同步练习02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名师导航

●要点导学

1.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始创于隋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是极少数。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进行,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到晚清时,科举考试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2.唐人的衣食住行

唐人大规模地穿戴外国异族服饰,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这是其他朝代比较少见的现象。京城长安里“胡著汉帽,汉著胡帽”非常普遍,胡汉风俗融合的结果竟使司法参军无法捕捉胡贼。唐长安不但是一个兼容外来服饰文化的中心,而且胡食在长安也比比皆是。东市和长兴坊有专门的胡食店,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更是众人皆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近年来,西安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胡人女子骑马陶俑和胡人三彩俑不胜枚举,甚至还有一些昆仑黑人俑,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胡化状况,体现出帝国自信开放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3.唐代精神风貌博大宏放的原因、主要表现

唐代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选拔出很多大胆革新的官员,推动一系列改革、创新,影响、推动着产生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主要表现:①唐代允许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做官,与之通婚和亲;唐朝对各派学说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史实,体现了唐代胡汉融合,中西贯通的特点。②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政策展示了唐朝的博大宏放和革新气象。③“唐昭陵六骏”中的“拳毛”的图

画展示出唐人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④李白的诗展现出唐代读书人自由豪迈的风采,等等。

●问题探究

问题1: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汉朝以察举制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能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隋朝为什么会创立科举制度?

探究思路:隋唐之前,选拔官员先后有分封制、世袭制、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开始时选官标准还比较注重德才,后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主要凭家世背景,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大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即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以分科考试、择优录用为基本特征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问题2:无论是出土的彩俑、遗存的壁画,还是见注于文字记载,都证明唐朝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也是以胖为美,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与我们今天的审美标准有很大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思路: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因素有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俗、民族崇拜、文化教育程度、物质水平以及社会导向等。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具有博大开放、海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化教育广泛普及,再加上唐玄宗李隆基宠爱丰满肥腴的杨玉环所起的导向作用,因而唐朝人普遍以胖为美。

总之,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精题精讲

例1 (宜昌中考)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这些功名称号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致富

C.作战建立战功

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

思路解析:科举考试一般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者为秀才,会试考中者为举人,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本题是考查对科举考试的认知程度。

答案:A

绿色通道: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 300多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还时常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我们现在仍然经常可以听到“文曲星”“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的说法。社会经验、社会现实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题材,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历史的慧眼。

例2 (泉州中考)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朝

B.常设的主要科目有进士和明经

C.进士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D.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思路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度掌握的准确程度。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是在隋朝,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吏,常设的主要科目有进士和明经两科,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而不是进士科,故答案应选C项。

答案:C

黑色陷阱:对于许多概念,往往因为不能确切地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所以造成错选。题目中的A、B两项都具有较强的干扰性,如果对科举制度掌握不够熟练和准确,误认为科举制度直到唐朝才正式形成,就错选A项;对考试科目记忆不牢,或混淆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内容,就分不清B、C两项的对错,造成误选。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 隋唐之前的选官主要凭

A.才能

B.家世背景

C.思想进步

D.勤劳

思路解析:隋唐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凭家世背景。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才开始主要以才能为主。思想进步、勤劳不可能成为地主阶级当权的封建社会选官的主要依据。

答案:B

2.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推荐制

D.自荐制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过程的准确掌握程度。隋唐时期开始创立科举制选拔官吏的制度。

答案:A

3.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

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D.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

思路解析:本题是否定选择题,通过科举考试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和记忆能力。科举考试允许一般的平民参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考试相对于按门第做官来说,体现了公正性和公平性,只能激发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和热情,故答案选C项。

答案:C

4. 进士科中,主要测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是

A.策问

B.杂文

C.经史

D.诗词

思路解析:本题是对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内容的考查。主要测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是进士科中的策问。

答案:A

5. 在科举制创立之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他看着新科进士从门中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新科进士是人才

B.科举考试选中了天下英雄

C.新科进士很多

D.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统治的社会基础

思路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选择题,材料通过李世民的名言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主要考查分析判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使大批中小知识分子进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从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材料中的“天下英雄”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英雄,而是指人才,“尽入吾彀中”不是进入了牢笼,而是指全部为国家

所用。

答案:D

6. 自隋唐以后,读书人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的主要途径是

A.九品中正制

B.推荐制

C.科举制

D.自荐制

思路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指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田舍郎”意为平民百姓,“登天子堂”意为成为皇帝的大臣。隋唐以后,选拔官吏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

答案:C

7. 在唐代,使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的方式是

A.乘船

B.乘车

C.坐轿

D.骑马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记忆能力。在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唐代以前,由于马匹较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很少有人骑马出行。唐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和胡汉交流的频繁,马匹大量增多。所以,马匹从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开始大量变为代步工具。

答案:D

8. 不同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时尚生活特点也不一样。下列反映了唐代时尚的有

①饮茶②骑马出行、游玩③穿胡服④到瓦舍娱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时尚的理解记忆能力。瓦舍是到宋朝时才出现的娱乐场所,故要排除④。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9. 下面的说法哪些可能发生于盛唐时期?请在正确说法后打○,否则打△。

(1)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可以与朋友们饮茶、吟诗。

(3)可以骑马、开汽车出去旅行。

(4)妇女可以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活动。

(5)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建造房屋。

(6)喜欢吃胡食、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

思路解析:盛唐时期的社会习俗包括科举考试、饮茶、吟诗、骑马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建造房屋;妇女自由度较大,也可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活动;但还没有汽车,不可能开车去旅行;由于民族交往频繁,也可吃胡食、穿胡服。故1~6项中,只有3是错

误的。

答案:(1)○ (2)○ (3)△(4)○ (5)○ (6)○

10. 读下图,你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思路解析:图示分上下两排,上排演示了科举制从诞生、完善到废除的过程,下排表明了各发展阶段,把两排的内容用通顺的语言串联起来即可。

参考答案:①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过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开始逐步完善,清末被废除。②隋到清末的1300多年间,科举制是中国选官的主要方式。

11. 下图是一组反映唐代妇女生活的图画:

唐代妇女打马球簪花仕女图

通过以上图画,你能想象出唐代妇女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吗?

思路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唐朝妇女的生活情景,左图是一组妇女在打马球,像这样剧烈的运动一般只有男子参加,妇女也能够参加,说明当时社会的开放和宽容。仔细观察右图,这是一群妇女在花园中游玩,特别注意她们的服饰,上肩裸露较多,这也是在中国古代传统习俗中不多见的,由此再来推断当时妇女的精神面貌应该就很容易了。

参考答案:唐朝女子服饰雍容华贵,并有较多裸露的地方;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从事激烈的马球运动,由此可见,唐代妇女的精神面貌是自由、热情、开放,受束缚较少。

12. 科举制与唐朝的社会风貌有什么关系?

思路解析: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公正,相对于以前强调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一个巨大进步,无论是从倡导社会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还是推动文化进步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进行,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13.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唐代面食(新疆吐鲁番出土)

(1)距今1 000多年的点心还能保存下来,你认为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2)从这些点心的做工和形态,你有什么认识?

(3)今天我们食用的五种主食有哪些?

思路解析:略

参考答案:(1)由于新疆吐鲁番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故经过烤制的点心能保存1 000多年,这是真实的。

(2)这些不同样式的点心,做工讲究、工艺高超,说明点心既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工艺美术品。

(3)馒头、米饭、包子、饺子、面条、油饼等任选五种即可。

●我创新我超越

14.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我们今天的高考都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无论考试的目的、科目设置、考试内容等方面与现在的高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了这些方面外,现在的高考与唐朝的科举制度还存在哪些差异?

答案:略

共同成长

●见仁见智

怎样看待考试

说起考试,大家肯定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这不,初一(八)班的几个同学对即将进行的期中考试议论开了:

强强:我认为考试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够真正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考试是为了检验你是否学到知识,而不是你考多少分。当今的社会需要真才实学,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迟早你会被淘汰出局的。

贝贝:考试很重要,但我们现在的考试方法太糟糕了!一张试卷定终身,好多有能力的同学考试成绩不一定很好,只会考试没有真才识学的大有人在,你没听说“高分低能”吗?

欢欢:我个人认为考试不重要!但考试毕竟是对我们进行知识的检查,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测自己的水平,然后就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下工夫呀!所以我们不是为成绩而学,是为知识而学。

盼盼:考试肯定很重要,但是现在我们之所以不愿意考试是因为考试方式不好,如果能采用像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那样的考试方法就好了,既能去掉一个错误答案,减小难度,又可求助现场观众,还可以打电话求助场外观众。那样的话,谁都愿意参加考试。

我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共赢

课题:探访唐人街

今天,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有唐人街,如纽约唐人街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南端下城,其范围以勿街为中心,包括坚尼街、摆也街、拉菲耶特街、包厘街和东百老汇大道。和你的同学一起查找资料,说明世界上各地唐人街名称的由来,了解这些地方是否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遗风,然后相互交流,并将唐人街的相关资料通过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 铁岭中心校李宗瑞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 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宿新市徐公店》阅读练习与答案-古诗-赏析

《宿新市徐公店》阅读练习与答案-古诗- 赏析 ①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②篱落:篱笆。③疏疏:稀疏。④径:小路。 ⑤深:深远。⑥急走:快速奔跑。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图。其中“_____”和结句中的“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扑蝶花落未成阴菜花) (2)“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急走追) (3)这首是运用了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白描) (4)“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无处寻)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第一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 见篱笆外面的山道。“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第二句也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路旁,树枝上的桃花、李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密,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第四句,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读者可以想象,这时儿童们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等,更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和稚气。[4] 本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同步测试C卷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同步测试C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2题;共24分) 1.(2分)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需要我们() ①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 ②尽己所能,奉献社会 ③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④积极迎合他人的兴趣和爱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2分)责任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要做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青年。对于我们九年级同学来说,最重要的责任是() A .为打造良好的班集体做好本职工作 B .努力学好知识,提高成绩是唯一要做的事 C .对国家、社会履行应尽的责任 D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3.(2分)下图公益广告“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是因为()

①帮助他人是为了别人的需要②帮助他人是内心情感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 ( 2分)请看下边的漫画《捐款》,这幅漫画告诉我们的是( ) ① 一个勇于承担道德义务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② 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表 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 ( 2分)2016年3月18日,绍兴鲁迅中学学生会联合柯桥中学、鉴湖中学为柯桥中学患白血病的董同学发 起了“春天在这里”的义演, 晚会在柯桥银泰门口举行, 社会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 现场共募集善款54500元, 悉数转交给董同学的母亲。网友评学生们向社会传播的满是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包括( ) ② 具有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④勇担社会责任,主动弘扬民族精神 ③ 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 ④ 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快乐 ③只要人人都参与捐款,我国将不再有失学儿童 的这个大家庭就会充满爱。 ④只有每个人心想他人,向他人伸出自己的双手,我们生活 ①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团结友爱,珍爱生命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组诗赏析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组诗赏析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是宋代诗人 杨万里的组诗作品,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现随小编一起来欣赏下吧.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 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 再也找 不到了。 注释 ①篱:篱笆。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歌, 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 花瓣从枝头纷纷 飘落,嫩叶还未扑蝶图。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 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 描绘 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

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 纸上。 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 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 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 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本诗作者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 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 等人齐名。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诗题暗示了诗歌 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 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 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 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 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 蝶。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 不到蝴蝶了。 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 歌颂了大好的祖 国山河。 杨万里介绍 杨万里(1127 年-1206 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 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 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 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 国文学 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 诗 25000 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 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 皆居城中, 遂奏请同意, 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 不准士兵迁驻城内。 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 《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 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 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 ,回答以下问题(6 分)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优秀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通过拼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黄蝶飞到一大片油菜花的课件,关于诗的意境的课件。学生用于拼图的栅栏、树、一大片的油菜花、一条小路、儿童、黄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呢? 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 1)知作者2)解字词3)明诗意4)赏意境5)诵诗句学生齐读这5个步骤。 3.下面请大家按这5个步骤自由读古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课前老师已布置同学们预习古诗,关于作者你们知道什么呢? (出示作者---杨万里) 2.很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那下面我们该做什么呢? (解字词,明诗意) 〈二〉解字词,明诗意。 1.请学生们齐读课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那作者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学生读古诗。 下面继续汇报解字词,明诗意。

3.自由读每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重点理解“为什么花都落了,叶子才长出来”,让学生明白诗人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为什么黄蝶无处寻”则通过看课件来理解。 4.学生读古诗。 5.让学生找出诗中写了几样景物。着重理解为什么“儿童”也是景物? 6.学生练习拼图。说说这样拼的理由。 〈三〉赏意境 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原因。 (出示每一句诗句的课件) 学生齐读古诗。 〈四〉诵诗句 1.读古诗。 2.老师范读古诗,学生来评。 (标出节奏线) 3.学生练习朗读古诗。 4.配乐朗读古诗。 5.背诵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空气占据空间吗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同步练习(共3套带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同步练习(共3套带答案 新人教版) 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一、单项选择题 1.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当你伸出援助之手时,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下列做法中,你认为不要的是 A. 当着众人的面把钱借给有困难的同学B. 某中学学生将自己机攒一年的压岁钱主动捐给了灾区 C. 主动帮助同学解 决生活中的困难 D. 小翠经常带留守儿童小娟到自己家过周末 2.玉环市楚门镇“星星点灯”农民工子女关爱基地是广受“小候鸟”欢 迎的“栖息地”。成立八年来,3800余名志愿者在该基地提供服务,开展活动420余场,服务外来民工子女近9200余人次,得到了团中 央的充分肯定。这启示我们①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 量②关爱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③关爱他人就一定能获得幸福④要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在每年举行的南瓜大赛上,小李因培育的南瓜个头大、品质优而 夺冠。每次得奖后小李都会毫不吝啬地将优质南瓜种子分给邻居们种植,能够避免蜜蜂在传粉过程中将较差南瓜的花粉传给自己的南瓜,从而使邻居和自己都获得更大的收益。小李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有 A. 付出代价就会有回报 B. 关爱他人必然带来好的回报 C. 关爱他人 会使社会稳定 D. 关爱他人也会使自己受益 4.一群遇到危险不是往外逃而是往里冲的人,他们就是消防队员,常被称作“最美逆行者”。对消防员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A. 承担责任就要付出生命和血的代 价 B. 逆行危险,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C. 承担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D. 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5.老人摔倒,扶不扶?一直备受争议。陕西咸阳渭城中学两名高三学生遇见因不慎被绊倒受伤的老人“什么也没想”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一人去扶,一人录视频留证据,并帮老人联系家属。对此说明①关爱他人,要 心怀友善②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③关爱他人的同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④两个学生关爱他人有作秀嫌疑,不是发自真心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环卫工人康大叔因为天气炎热口渴,到附近店里买一杯冰茶。看到都是10元以上的价格,康大叔犹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 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高佳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 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 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 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 现象不明显。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二)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 把纸团掉在水中,采用纸张, 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 注射器、红墨水等。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 ①用胶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 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 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 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 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 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 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 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第1框关爱他人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关爱他人 一、单项选择题 1.吴锦泉,江苏普通村民,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 A. 经历了什么 B. 失去了什么 C. 得到了什么 D. 贡献了什么 2.由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网举办的第三届“搀扶老人奖”评选在广州揭晓,何梦茹荣获最高奖:“搀扶老人委屈奖”,奖金5000元。何梦茹荣获“搀扶老人委屈奖”最高奖的原因是 ①积极承担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②自觉履行扶危济困的法定义务 ③维护正义,与人为善④坚守道德底线,乐于助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打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创建“和谐杜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上课时问去帮助区委主任处理民事纠纷 B. 看见邻居的信先拆开看看写了什么 C. 有宠物狗在街上乱窜,逮住后送到饭店以绝后患 D. 利用周末时间向居民宣传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4.在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篮球场,一群年轻人正在篮球场打球,不久一群大妈大叔也来到篮球场跳广场舞,双方因场地使用问题发生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最后当地警方还介入调查。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①建立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②维护个人利益应采取正当、合法的手段 ③妥善处理自己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④构建和谐社区需要每个公民都无限宽容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5.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那么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一盏明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②关爱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③关爱一定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④关爱就是关心爱护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6.以微信众筹平台让“人人公益”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让爱零负担”。“微信众筹”获得这么

推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第2框服务社会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服务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从23岁成为一名文艺兵起,就常常跑基层,服务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生活点滴作为创作素材,很多优秀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这说明,服务社会就能 ①拓展我们视野②丰富我们知识③感动全国人民④成为国之栋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志愿者们亲和的微笑和高质量的志愿服务,被誉为“最美丽的风景”。其“美”包括①帮助他人,提高了道德境界②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③服务社会,体现了人生价值④自觉履行了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在某社区,活跃着一支由退休职工自发组织的治安巡逻队,在过去的7年里,他们抓到过逃犯,赶跑过小偷,处理过意外事故。他们的行为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正义②杜绝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③损害了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④积极履行了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的义务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4.以下名言,表达出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对社会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自己负责②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 ③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④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个人如果能把为别人解决困难作为自己的快乐,他一生都会快乐。伟大的诗人曾说过:“你若要人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他人创造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如果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应对我负责 B.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自己应对自己负责 C.要对别人、对社会负责 D.我们自身的责任由他人来承担,我们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7.目前,北京市民除了可以选择公共自行车外,还可以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然而,在使用共享单车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独占单车,要么将单车的二维码刮掉,要么将单车停放在私人区域内,还有的人为图自己方便,随意乱停放/影响道路的通畅……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社会应加强监管力度,个人无能为力 B.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C.每个人应从自身做起,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D.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8.据统计,截至目前,包括“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等在内的北京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数量已突破85万。在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平安社区创建覆盖率超过80%,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志愿者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

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相关知识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第一首诗通过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村歌社舞的乡土风俗,抒写了作者虽客居他乡却依然闲适的心境;第二首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蝶等意象,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本文是其中的其二首,是一首七言绝句。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花已凋落,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没有形成树阴。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组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头二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末二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前二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二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此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

人教版二下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6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处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编写一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 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一、前提测评 1.复习《草》的诗文内容,口述诗意,诗人表达的情感。 2.回顾学习方法。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4.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5.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学生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6.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明白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提问: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三、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同步练习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同步练习第7课积极奉献社 会 基础强化训练 1·下列体现关爱的是() ①长辈的呵护 ②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③老师的鼓励 ④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D·①③④ 2·如果说世界是一幅画,那么关爱就是画中的一首诗;如果说世界是一棵树,那么关爱就是装点它的一朵小花。下列有关关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就像没有太阳的照耀,就没有绚丽的彩霞,没有他人的关爱,我们就难以健康成长 B·关爱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C·关爱他人不必注意尊重他人,只要给予他人关爱就可以了D·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必须注意传递爱心的方式 3·“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这是沈阳一位老大爷被电动车碰到后对骑车人说的话,其实老大爷并没有医保。这个美丽的谎言告诉我们()

①坚持实话实说是一种美德 ②要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③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④要宽以待人,做宽容的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在某社区学习中心,一批志愿者坚持每个周末来教社区里的老人和儿童学习英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参加这项活动时,他们有着不同的回答。公司职员小王说:“我觉得一周中有五天是在为别人打工,只有这两天,我是在为自己做事。”大学教师小刘说:“我上学时得到过好多好心人资助,现在我也想尽我所能多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这则材料告诉我们() ①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②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③我们要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④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在奉献中提升生命价值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徐本禹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他的行为却感动了中国,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用知识帮助贵州山区的孩子们成长;还有许多像徐本禹一样的青年志愿者在我国最贫困的地区支教,他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默默地奉献。在这些青年志愿者的身上,我们懂得了()

《宿新市徐公店》译文及赏析

《宿新市徐公店》译文及赏析 导读:《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原文 其一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⑵。 其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⑶,树头花落未成阴⑷。 儿童急走追黄蝶⑸,飞入菜花无处寻⑹。 注释 ⑴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⑵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⑶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深,深远。 ⑷头:树枝头。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阴:树叶茂盛浓密。 ⑸急走:奔跑着、快追。走,是跑的意思。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⑹无处:没有地方。寻:寻找。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译文 其一 春天的风光都集中在柳梢头,挑选一些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

上。 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的歌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其二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写酒楼、柳条上的春光,清明节的.村歌社舞。杨万里吉水(今属江西)人,平生嗜酒,此时在新市,身在他乡。作为酒徒,自然先从酒楼写起;作为客人,自然先观察乡土风俗。这第一首诗在组诗里地位远不如第二首诗,但此诗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闲适心境,为组诗奠定了情感基调。第二首诗所提供的场景只不过是作者这种心境下的外在反映而已。 第二首流传甚广。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内容】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 【教学方法】 解诗、读诗、背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关爱他人》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 《关爱他人》同步练习题 1、“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杰弗逊的这句话表明 A. 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B. 关爱别人就牺牲了自己 C. 关爱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更多的关爱 D. 关爱别人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回报 2、一个乞丐到一户人家门前乞讨,女主人没有马上给他东西,而是让他帮忙搬一些砖块。搬完后,女主人给了他一些钱,并认真地说:“你没有乞讨,这是你应得的报酬。”这个乞丐听后浑身一颤。几年后,乞丐靠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困境。下列对女主人的言行,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关爱他人的艺术 B. 关爱他人时没有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C. 既有物质帮助,又有精神关怀 D. 不如直接给钱,简单方便 3、假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一位孤寡老人谈心……这都是你关爱他人的表现,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这表明 A. 关爱使人们互谅互让、互相尊敬 B. 在他人的呵护下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C. 关爱他人,收获幸福 D. 关爱他人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4、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这时,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A. 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B. 关爱他人,最终是为自己谋利 C. 关爱他人,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D. 关爱他人,就是体贴帮助他人 5、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连续报道了多起全国各地向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进行捐资助学的活动。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了解到这些贫困学生的情况后,纷纷尽己所能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使许多贫困学生真正圆了大学之梦。这一活动让我们认识到 ①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②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 ③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与人为善④我们应帮助他人,不能接受他人的帮助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6、“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A. 不关爱他人的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关爱 B. 关爱他人的人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C. 要让别人先关爱自己,自己再去关爱别人 D. 关爱他人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爱 7、“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美国思想家杰弗逊的这句话表明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C. 助人不仅要付出,也会有收获 D. 善良要见诸行动 8、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需要我们 ①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②尽己所能,奉献社会 ③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④积极迎合他人的兴趣和爱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9、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一份份沉甸甸的关爱。这些关爱往往来自 ①父母的关爱②老师、同学的关爱③社会的关爱④政府的关爱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一位老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轻的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放开手。这位女士简单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 cc

《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为七言绝句,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场面。 二、教学目标: (一)学写“宿”字,初步了解“田园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心情,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孩童的天真与可爱的喜爱之情。 (三)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教学策略 学生在课下和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许多古诗词,能颇有韵味的朗读古诗。大部分学生能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能够借助预习读通诗文、初识生字。但是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方面还是比较困难。结合我班孩子自身情况,我打算引领孩子们来一次宋朝之旅,亲历诗人的创作历程,从而实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古曲《潇湘水云》。 师:淡烟流水画幽屏,远山近景自繁荣,脉脉水田飞白鹭,多少楼台烟雨中。踏着宋代名曲《潇湘水云》的琴韵,我们徜徉于宋代的街市,感受着这盛世的繁华,宋朝,不仅经济繁荣,而且优秀文人辈出,今天,我们就将去往那里,去会一会我们的一位旧友,——杨万里!提起他,我们会立刻想起一首小诗——小池。我们一起来吟诵一遍!小池讲述的是夏季美丽的景色,那现在正

值春天,杨万里又要去往何处,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趣事呢?现在杨万里就在你眼前,快来问一问他吧! [设计意图:以《清明上河图》配宋代名曲《潇湘水云》引入本课,让孩子们很快置身于宋代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必要的情境。] (二)新授 1.预设: (1)生:你好啊,杨万里! (2)师:你好,小同学。 (3)您这是要去哪儿啊?(师:我要去浙江省德清县的一个名为“新市”的地方啊,板书:新市) (4)听说那里景色非常优美,不如跟我一起去游历一番,如何? (5)生:好呀! 2.解题 (1)师继续模仿杨万里:快随我来吧!走了这么久,累了,我呀得找一家旅馆投宿。(板书:宿) (2)(出示旅馆图片)师:去哪一家呢?你们说这家旅馆如何?(生:不错) 师:你们瞧,这旅馆的幌子上啊写了个大大的徐字,看来呀,这是一家姓 徐的男子开的店,那我今天就住进这徐公店吧!(板书:徐公店)(3)进一步理解“公”字在古代的含义 师:哎呀呀,今天真高兴,见到了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快来介绍下自己吧!(姓甚名谁啊?) 师:原来是王公啊!幸会,幸会,那这位呢?那一位呢? 师:在下杨公,(抱拳)初次见面,还请多多指教。 [设计意图:让孩子参与其中,与诗人一起走近新市的徐公店,不仅理解了 古诗题目的意思,还增添了几分情趣。] 3.解诗(前半部分) (1)你们瞧,这新市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快来瞧一瞧,说说你们都 看到什么啦?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教案(1)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他擅长七言绝句,创造了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主要作品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等。 3.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理解一、二句: 篱落疏疏一径深,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诗意: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板书:篱笆小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未成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成阴:没有形成树荫 诗意:树枝上的叶子还未长满,没有形成树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