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得力合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招投标数据分析报告

北京得力合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招投标数据分析报告
北京得力合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招投标数据分析报告

最新全套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

四川华泰建设集团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试行) 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 二○一九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节依据、目的、适用范围 (1) 第二节管理内容与要求 (1) 第二章组织机构................................ 3第一节成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3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职责................ 3第三章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5) 第一节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5) 第二节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 (5) 第四章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1) 第一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1) 第二节环境保护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14) 第三节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19) 第四节环保培训教育制度 (24) 第五节环保奖惩管理制度 (26) 第六节环境治理管理制度 (28) 第七节环境治理主要措施 (30) 第八节“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31) 第九节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32) 第十节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35) 第十一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制度 (39) 第十二节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1) 第五章附则 (44)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依据、目的、适用范围 第一条为加强企业环保工作,改善企业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广安市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耗,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方式环保化、生产工艺清洁化、道路运输无尘化、企业管理制度化、建设区域生态化,促进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第三条认真贯彻国家“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企业领导、员工要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及有关规定,正确处理企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做好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工作。 第四条本制度是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集团公司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和管理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各部门、各单位与环保关联的一切相关作业。 第二节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五条集团生态环境环保工作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环保优先,发展至上的理念,做好固体废弃物及危废品的

北京农村环境整治方案

横泾镇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示范创建工程的实施方案 各村、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镇党委、政府决定重点实施甘临线、马横线、周胡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打造精品,以线带面,全面提升我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 一、指导思想 围绕通过2-3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把全镇建设成为富有特色、设施配套、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资金,重点整治,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家级生态镇的建设成果,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镇决定选取5个以上行政村进行示范建设,通过重点整治示范,在农村“六位一体”长效管护体制建设、投入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经验,为整个面上起示范作用。 二、总体要求 1、总体目标。到2011年底,甘临线、马横线、周胡线“三

线”整治率达8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业生产垃圾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综合利用率达到60%,秸秆禁烧率达到100%。 2、示范范围。甘临线、马横线、周胡线沿线所有行政村,重点是沿线两侧道路、河塘、村庄的整治和管护。 甘临线:涉及永丰村、三郎庙村、镇北村、水产村,共计5各行政村。自然村庄9个,人口6500人,市级河道8公里、乡级河道26公里、村组河塘31公里,市级公路9公里、乡级公路18公里、村组道路16公里。 马横线:涉及温姚村、中兴村、三郎庙村三个行政村,自然村庄7个,人口6800人,市级河道13公里、乡级河道16公里、村组河塘20公里,市级公路8公里、乡级公路16公里、村组道路12公里。 周胡线:银河村、三联村、长街村、中兴村、沿荡村共5个行政村,自然村庄6个,人口6200人,市级河道4公里、乡级河道16公里、村组河塘26公里,市级公路3公里、乡级公路26公里、村组道路18公里。 3、树立样板。在“三线”沿线范围内,各村要按照抓典型、

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8版

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数据专题报告2018版

报告导读 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围绕核心要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数据专题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等,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构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指标分析 (3) 一、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现状统计 (3) 二、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现状统计 (3) 三、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比重统计 (3) 四、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同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16-2017)变动对比分 析 (6) 第三节北京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指标分析 (7) 一、北京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北京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统计分析.7 四、北京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5-2017)统计分析 (8) 五、北京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6-2017)变动分析 (8)

从发展视角看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从发展视角看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2020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明了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制定了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路径,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 回顾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根植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并随着生态环境管理实践不断完善和深化。 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建立阶段。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将环境治理体系确立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八大基础性支柱之一,明确了环境治理体系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在联系。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突出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环境治理体系的主体进行了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至此,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框架基本形成。 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的改革阶段。随着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

窗口期。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内涵以及重点改革方向进行了揭示,提出包括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经济政策体系法治体系能力保障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在内的“五大体系”结构框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完善阶段。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环境治理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结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2020年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领域,提出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这“七大体系”从行为主体管理机制实施保障等方面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将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中不断深化。 历经五年的发展,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以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基础,以生态环境管理重点工作为中心,在治理目标管理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第一,“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建设目标更加多元更加全面;第二,将行为主体和管理机制分开阐述,内在逻辑更加清晰;第三,突出领导责任体系,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工作机制财政支出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各级政府责任落实更加具体;第四,强调市场手段和信用手段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答案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7-01-18 考试用时:4分钟59秒 考试得分:100.0 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20 正确率:100%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 我国在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的机构体系。(分值:4.0/得分:4.0) A.两层两级 B.两层三级 C.两层四级 D.两层六级 2 监管、服务等属于()。(分值:4.0/得分:4.0) A.治理结构体系 B.治理功能体系 C.治理制度体系 D.治理运行体系 3 政府和市场职能错位包括用()手段管理完全可以纳入市场交易的商业性资源资产。 (分值:4.0/得分:4.0) A.法制手段 B.经济手段

C.政治手段 D.行政审批手段 4 要强化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环境问题的规范,特别是要把()引入环保法律。(分值:4.0/得分:4.0) A.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B.消费者责任延伸制度 C.流通者责任延伸制度 D.监管者责任延伸制度 5 大量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因此要在园区推进()。(分值:4.0/得分:4.0) A.生态工业学 B.工业生态学 C.生态经济学 D.经济生态学 6 ()即公私合作模式。(分值:4.0/得分:4.0) A.TTT模式 B.TPT模式 C.PPP模式 D.PPT模式 7 g ood governance 叫做()。(分值:4.0/得分:4.0)

A.管制 B.法制 C.法治 D.善治 8 我国的法律具有()等特点。(分值:4.0/得分:4.0) A.程序法多,实体法少 B.程序法多,实体法多 C.程序法少,实体法少 D.程序法少,实体法多 9 综合经济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现 象。(分值:4.0/得分:4.0) A.依法打架 B.合作共赢 C.相互监督 D.多元共治 10 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分值:4.0/得分:4.0) A.三大部门板块 B.四大部门板块 C.五大部门板块

2020年北京环境政策

2020年北京环境政策 北京市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细则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细则。 关联法规: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振动、放射线、电磁波等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外国投资项目和自然资源开发 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均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 下简称《办法》)和本细则管理。 关联法规: 第三条在本市安排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首都的城市性质和特点,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防治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 染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于污染扰民的项目必须严格 控制。 第四条建设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执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 用的“三同时”制度,实行新、老污染源一同治理。 环境质量已经超标的地区和其他特定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应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排放量。 第五条市环境保护局和区、县环境保护部门应根据《办法》和本细则的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扩大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篇章的审查和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

1、投资150万元以上的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电力、石油 化工工业等建设项目和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其他工业建设项目。 2、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市政、卫生、公用、科研、交通建设项目。 3、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其他非工业建设项目。 4、地面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城市自来水源防护区内的建设项目。 5、生产、使用和存放放射性物质的建设项目和属于国家秘密的 建设项目。 6、单独新建、扩建、改建单台小时额定蒸发量10吨(或相当于 10吨)以上的锅炉或锅炉总台数4台以上的锅炉房。 7、投资150万元以上的乡镇、街道企业的建设项目。 《办法》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的项目,由市环境保护局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 上述范围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扩大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篇章和环境保护设施,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区、县环 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批、审查和验收。 第七条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部门和建设、土地、规划、物资、公用、工商行政管理和银行等部门,应按照《办法》规定的职责,做 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及其环境保护机构,应当做好本部门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 第八条建设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时,应对建设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状况和重要政治文化设施、居住区、工农业布局、土地利用、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城乡规划等社 会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布局,并遵守下列规定: 1、在重要的政治活动区、居住区、文教区、风景名胜区、温泉 疗养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地,不得安排妨碍区域功能的建设项目。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二、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设计1、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的要素:完善的法律结构、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竞争的市场和高效的政府,这些要素需要按照效力、公平、效率和弹性原则进行配置。通过在政府、媒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包括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实现要素在不同的治理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并渗入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2、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决策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利益代表,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体现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原则。3、环境污染治理手段的确定。在治理手段上,要综合采用政府管制与市场交易两种制度;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此外,政府要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有效的信息接收和传递、发布渠道,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接受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二)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基本对策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2、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建立“谁治理、谁收费”制度。污染者付费,是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条件。应合理确定污染治理的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合理成本略有盈利的水平,以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制度向“谁治理、谁收费”制度的转变,并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领域。3、广泛发挥各种群体在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作用。环境污染治理中,每个群体都是生力军,如非政府组织,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靠政府的统一管理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与资源动员活动,对某些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和治理政策的持续关注使其能够整合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自发的监督、研究和联合治理行动。我们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励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包括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在政策、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

《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指南(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保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或治理效果,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1.0.2本技术指南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技术标准编制。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除执行本技术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3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利用保证金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参照本技术指南执行。 1.0.4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另有规定时,本技术指南相应调整。 1.0.5本技术指南规定了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工程设计和质量检验标准。工程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应根据项目的具体工况条件进行选择,并在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明确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规范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指南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指南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规范标准,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指南,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规范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指南。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 50143-200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TD/T 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SL/ 204-199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UDC-TD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GB/T 15776-1995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15773-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议》

《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议》 太湖流域位于我国沿海与沿江两条生产力主轴线的结合部,区位优越,经济实力雄厚,无论是在长江经济带还是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xx年,太湖流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9.9%,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1]。当前,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而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流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环境风险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是其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xx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顺应了流域生态环境统一监督管理的要求,流域生态环境领域“九龙治水”的痼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无法完全满足太湖流域共抓大保护的现实需求,未来亟需健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状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可以理解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法律规范和文化习俗基础上,依照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运用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多元手段,协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体制、制度体系及其互动合作过程。当前,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体现为:在政府层面,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xx年8月,生态环境部“三定”方案提出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作为生态环境部设在太湖流域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流域生态环境

监管和行政执法相关工作,实行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双重领导,以生态环境部为主的管理体制。xx年5月,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监管局”)挂牌成立。同年8月,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监管局“三定”方案正式印发,从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在市场层面,太湖流域两省一市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太湖治理。以江苏省为例,xx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亿元的太湖治理专项引导资金,地方财政拿出10%~20%的新增财力同步配套,重点支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及其实施方案中所列的工程项目,以及省政府提出的年度治太重点任务。十年十期共支持了6400多个项目,累计投入省级专项引导资金约18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超1000亿元。在公众层面,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参与局面逐步形成。例如,浙江嘉兴建立“大环保、圆桌会、陪审员、点单式、道歉书、联动化”的公众参与模式,公众参与涉及环保宣传、抽查监督、决策咨询、评审评估等环节[3]。在此过程中,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在动员、吸纳、组织公众参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市、江苏省通过信息公开、民意征集、圆桌对话、舆论与社会监督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并鼓励环境保护社会组织通过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参与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法律法规对流域机构职能的界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2012—2020 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通知( 2012 年发布)

【法规标题】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通知(2012年发布) 【发布部门】北京市人民政府【发文字号】京政发 〔2012〕10号 【适用区域】北京市 【发布时间】2012-03-21【生效时间】2012-03-21【关键词】其它废气相关管理【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 【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 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通知 京政发〔2012〕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国家机关和驻京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先后实施了16个阶段性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年措施,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连续13年改善。在首都发展新阶段,对照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首都科学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新期盼,空气质量仍需进一步改善。为此,研究制定了《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一、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以控制细颗粒物(PM2.5)污染为重点,着力深化结构调整,着力强化污染治理,着力实施生态建设,举全市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污染物总量减排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到2015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比2010年下降15%。其中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总悬浮颗粒物基本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10)达到每立方米100微克左右,细颗粒物(PM2.5)达到每立方 米60微克左右,二氧化氮达到每立方米50微克左右。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随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反过来影响经济建设。想要实 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生态环境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得到进一 步健全,为实现更好的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深入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解决各种 问题。 关键词: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生态文明受到的重视程度也呈现出逐 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开展,更是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体系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主要地位,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得到充分展现,还为推动我国环境治理建设、促进我国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想要实 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本 文主要分析了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策略。 一、生态文明建设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一个庞大复杂且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这个系 统很小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考虑人们自身的利益,无 限制地开发自然,最终也会危害到人们自身。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人们过分沉迷 于对自然界取得的胜利,自然界也会对每一次胜利对人们展开报复[2]。从人类发 展历史来看,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大自然是敬畏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尝 试着去征服自然,在生态文明时期,人们开始尊重自然,理念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类想要尊重自然,就必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开 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以自然规律为基础,把自身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尽量不给大自然造成影响和破坏[3]。同时,人类也要承认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就像习主席说过的,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生态 环境,它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失去了就不复存在。而辩证统一是人类与社 会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为此,人类不能毫无节制地开发大自然,必须要尊重自然,有计划地开发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新世纪到来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大自然和人类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生 态文明建设变得更加重要,党的十七大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 八大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理念。此后,我国通过战略谋划、法律保证等多种手段 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其中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基本 国策就是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做好对大自然的保护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保 护生态环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对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不能手软。十八届三 中全会要求尽快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华人们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的通过,使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健全,而十九大的召开要求加快促进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美丽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推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策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傲 人的成就,但是仍旧有一些复杂的生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如资源短缺、生态系 统退化等,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还未得到巩固。因此,对于当前情况必须要

北京治理雾霾的措施

北京雾霾及其产生原因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头100天中,北京雾霾日数46天,为近60年最多,也是1952年以来北京市最严重的典型的复合型环境空气质量污染。今年1月13日10时35分,北京市发布了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造成今年北京市严重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所致,其产生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今年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二是扩散条件不利。年初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今年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今年初北京市周边地区大范围、大区域内污染物的输送和北京本地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加重了北京地区的污染水平。 部分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借鉴 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产生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如1952年12月5日至10日,伦敦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仅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人;9日之后的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但是,这些国家现在都是世界著名的生态文明国家,其做法与经验值得正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我国特别是北京市借鉴。 (一)施行新的法规规范。英国1956年出台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1974年英国出台了《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保护条款。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实施了“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限制释放颗粒物,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并设立“环保区域”,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设定了严格标准,分别于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实施了“欧4”、“欧5”和“欧6”标准,对机动车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2013年欧盟开始执行《工业排放指令》,严格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排放标准,柴油发动机必须配备微粒过滤器。德国立法保护树木,如果想移动或砍伐任何树木,都要向政府申请,否则就违法。德国很多大城市中心设有自然保护区。2003年日本东京立法要求汽车要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 (二)发挥税费调节作用。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2003年,伦敦市政府对进入市

构建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格林资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纲要》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武汉格林环保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专业环境工程团队,秉着崇高的环保责任和义务长期维护提供免费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是湖北省工业废水运营管理行业中的品牌。18年来公司设计并施工了上百个交钥匙式的污水处理工程。 开发信息资源,释放数字红利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信息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无序滥用的现象并存。 《纲要》要求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重点信息资源国家统筹规划和分类管理,增强关键信息资源掌控能力。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和共

享应用机制。创新部门业务系统建设运营模式,逐步实现业务应用与数据管理分离。统筹规划建设国家互联网大数据平台。 此外,还要建立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信息资产权益保护制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形成重点信息资源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强采集管理和标准制定,提高信息资源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同时要求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数据开放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实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工程 《纲要》明确要求,着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中国。 另外,《纲要》还提出要构建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全时监测,提高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能力。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网上交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纲要》提出要创新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开展国家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整合自然生态空间数据,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和供应时序。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提高用途管制能力。探索建立废弃物信息管理和交易体系,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发表时间:2013-11-20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打印] [关闭] 赵细康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改革新举措。笔者在此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的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谈几点认识。 科学、健全的体制机制是确保生态文明制度动态有效的根本保障 制度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及其运作模式。制度建设包含订立规则(法规)、确定执行和监督主体(体制)、建立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方式(机制)、选择激励和约束方式(政策)等诸多内容。其中,体制涉及行政组织的静态权力配置结构,主要明确谁去做、谁有权去做等权力与责任的边界,而机制属于主体间的互动方式,重点解决如何做、如何有效做等资源整合问题。 显然,体制与机制是确保制度“动起来”的关键。条块分割是科层式管理体制的固有顽疾,在我国尤为突出。这次全会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从全局性、系统性、科学性出发,首次提出了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等体制改革新思路。同时,全会把强化机制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实施机制,以及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等内容。这些重大举措的实施,将极大地释放制度改革的潜在红利,极大地提升生态文明制度运行的动态有效性。 加快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从条块分割到有机整合的转变 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全会首次将“保护环境”列入政府五大核心职能之中,这为加快生态环保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体制改革的核心应是提高事权的匹配性,强调“以事确权”,而非“以权圈事”,打破行政管理中事权不对等的条块分割现象,实现权力配置的有机整合。因此,生态环保体制改革应遵循系统论的原理,即重构环境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外适应性和内协调性。目的性是指这一系统是否完成了一定的任务,达到了一定目标;外适应性是指这一系统能否适应所处的外部环境要求;内协调性是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和单元之间,是否相互关联和协调。按照上述要求,下一步环保体制改革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内容与方法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要求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深化企业主体作用,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形成工作合力,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构建组织管理体系。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2,坚持多方共治。明晰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权责,畅通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3,坚持市场导向。完善经济政策,健全市场机制,规范环境治理市场行为,强化环境治理诚信建设,促进行业自律。 4,坚持依法治理。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 三,主要目标。 1,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2,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内容与方法 1,健全环境治理管理责任体系 1)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2)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 3)开展目标评价考核。着眼环境质量改善,合理设定约束性和预期性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 4)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例行督察,加强专项督察,严格督察整改。进一步完善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工作模式,强化监督帮扶,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2,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 1)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加快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按照新老有别、平稳过渡原则,妥善处理排污许可与环评制度的关系。 2)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 从源头防治污染,优化原料投入,依法依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加强全过程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3)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 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重点排污企业要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坚决杜绝治理效果和监测数据造假。 4)公开环境治理信息。 排污企业应通过企业网站等途径依法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执行标准以及污染防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通知来源:首都之窗日期: 2012-05-03 【字号大中小】 京政发〔2012〕10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国家机关和驻京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先后实施了16个阶段性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年措施,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连续13年改善。在首都发展新阶段,对照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首都科学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新期盼,空气质量仍需进一步改善。为此,研究制定了《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一、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以控制细颗粒物(PM2.5)污染为重点,着力深化结构调整,着力强化污染治理,着力实施生态建设,举全市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污染物总量减排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到2015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比2010年下降15%。其中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总悬浮颗粒物基本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10)达到每立方米100微克左右,细颗粒物(PM2.5)达到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二氧化氮达到每立方米50微克左右。 到2020年,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比2010年下降30%。其中二氧化硫达到每立方米20微克以下,总悬浮颗粒物稳定达标,二氧化氮基本达标(达到每立方米40微克左右),可吸入颗粒物(PM10)达到每立方米80微克左右,细颗粒物(PM2.5)达到每立方米50微克左右。臭氧超标小时数比2010年减少30%,全年控制在200小时左右。 2020年后,通过持续不断努力,使本市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力争早日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 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 (一)完善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属地责任。 一是优化和完善监测网络,全面开展细颗粒物(PM2.5)监测。增设细颗粒物(PM2.5)监测站点,在2012年底前细颗粒物(PM2.5)监测站点达到35个左右。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二是实时发布细颗粒物(PM2.5)监测数据,加强公众监督。在国家监测技术规范颁布前,公布近年来细颗粒物(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国家监测技术规范颁布后,逐步公布细颗粒物(PM2.5)实时监测数据。2012年底前实现所有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部开展细颗粒物 (PM2.5)监测并实时发布。(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三是落实区县政府大气污染治理责任。实时发布本市各站点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定期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这迫切要求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体制的活力和效率,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体制保障。 (一)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生态观念、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

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灵魂和目标指向,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然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难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难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必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二)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用生态文明理念分析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发展:提高节能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推进存量结构调整;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增量结构优化。从现行环境监管体制看,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管力量分散等问题明显存在,影响行政效能,削弱监管合力,环保引导和倒逼机制作用尚未充分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升级,推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