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后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原因的不限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

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原因的探究

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正确书写na2o2与h2o反应的方程式,并准确描述反应的现象; 尝试运用过氧化钠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⑵、 能力目标: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的可能原因的进一步探究,强化学生自主猜想、自主设计、自主实验的“三自主”的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⑶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尝试和体验中逐渐养成乐于参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掌握研究问题基本的科学方法,增强研究意识、问题意识。2、教学重点、难点:“褪色”原因的分析及深入探究

3、教学方法、手段:启发引导、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

4、实验仪器、药品:三脚架、石棉网、脱脂棉、胶头滴管、烧杯、试管(若干)、药匙(若干)、玻璃导管、分液漏斗、锥形瓶、蒸馏水、过氧化钠(1瓶)、h2o2溶液、mno2、酚酞试液、5mol/lnaoh、 0.01mol/lnaoh 。

5、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小组分为8个小组,每小组6人左右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把适量过氧化钠加入到滴有酚酞的水中

[现象] 反应剧烈,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红色慢慢褪去。

[问题]从上述现象中说明了该反应有什么产物?

[学生]产生了气体,同时产生了碱性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从元素守恒角度分析气体和碱性物质是什么,如何验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

[问题]按常理来说,只有气泡和变红,为什么红色会褪去?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对知识强烈的需求。)

课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先变红后褪色原因的探究



[提出问题并板书]是什么原因使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教师]探究一个问题的原因,一般要是按照以下几步进行解决

1、对产生该问题的原因进行猜想,对所有的猜想分组进行讨论该猜想是否存在可能性,如有可能的才有探究的价值。

2、 对合理的猜想进行验证前必须要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必须能对该猜想

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

3、按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4、形成结论,得出真正原因

根据科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大家对今天的课题进行探究,请完成下列表格

[常见的学生猜想]

1、手摸试管感觉到很热,有可能是温度高使红色褪去。

2、有可能是生成的naoh溶液的浓度引起的。

3、有可能酚酞变红后,被生成的氧气氧化。

也有

可能是由
于生成了一种强氧化性物质,能将有色物质漂白。 可能是使用的过氧化钠变质造成的 可能是产生的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造成的(学生共同讨论后认为反应产生了碳酸钠也是碱性的,也能使之变红,该猜想不合理,故无探究价值)

[相应设计方案]

1、用冷却后的溶液做对比实验。

2、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做对比实验:

a、5mol/lnaoh b、0.01mol/lnaoh。

3、往0.01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褪色,制备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

4、往0.01mol/l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加入h2o2溶液。

5、另取一瓶未开封的过氧化钠做对比实验

[实验探究]

取一药匙过氧化钠固体于一试管中,加2ml蒸馏水,然后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再滴加2滴酚酞。现象:变红,振荡后仍褪色。

[结论]:不是温度产生的影响。

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后,观察现象。现象:na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变红后又褪色。

[结论] :naoh溶液浓度影响褪色。

往试管中加0.01mol/lnaoh溶液3ml,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用h2o2和mno2混合产生的o2通入红色溶液中。现象:溶液的红色较长时间不褪色。

[结论]:生成的o2不影响。

往试管中加0.01mol/lnaoh溶液2ml,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加入3mlh2o2,振荡。现象:红色褪去。

[结论]:生成新物质h2o2使溶液褪色。

二、获得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共识。)
(1)、酚酞在稀碱性溶液才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去;
(2)、h2o2能使变红了的酚酞溶液褪色,起漂白作用;
(3)、课本中的反应方程式:2 na2o2+2h2o=4naoh+o2↑

不够完善,同时还发生反应:na2o2+2h2o=2 naoh+ h2o2,过氧化钠与水反

应放出的热量使部分h2o2分解;
(4)、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加酚酞试液变红后又褪色,原因是反应生成

的h2o2漂白作用和所得的碱溶液较浓的原因。
附: 漂白原理的比较

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按其漂白原理可分为三类:

(1)氧化型:即漂白剂本身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可以将有机色质内部的“生色团”(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化学键)破坏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颜色,这种漂白是彻底的、不可逆的,此类物有:hclo、ca(clo)2、na2o2、hno3、h2o2等强氧化性物质。

(2)加合型:即漂白剂与有机色质内部的“生色团”发生加成反应,使有机色质失去原有的颜色,但是受热或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漂白剂从有机色质中

脱离,使之又恢复原有的颜色,这种漂白是可逆的
、不彻底的,如so2使品红色溶液褪色,加热又恢复原有的颜色(so2不漂白酸碱指示剂)

(3)吸附型:有些物质的固体疏松、多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吸附一些其他有色物质而使之失去原来颜色,如活性炭、胶体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