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第一节急性病症对症处方选穴

〔一〕发热1. 大椎、曲池、合谷;2.大椎、曲池、复溜;〔二〕昏迷1.人中;2.十宣;3.合谷、太冲;4.百会、人中、涌泉。〔三〕虚脱1.百会、神阙、关元;2.关元、命门、足三里;

3.气海、足三里、膏肓;〔四〕抽搐1.百会、印堂、大椎;2.合谷、太冲;3.风府、曲池、涌泉;第二节疼痛病症对症处方选穴〔一〕头痛前额痛1. 印堂、太阳、列缺;2.拈竹、阳白、合谷。偏头痛1. 风池、外关、阳辅;2.悬钟、中渚;后头痛1. 风池、后溪;2.天柱、束骨;百会、至阴。巅顶痛1. 百会、太冲;2.行间、三阴交。〔二〕耳痛1. 听宫、翳风、外关;2.耳门、液门、太溪。〔三〕眉棱骨痛1. 拈竹、鱼腰;2.阳白、丝竹空。〔四〕牙痛1. 合谷、内廷;2.昆仑、太溪。〔五〕三叉神经痛风池、翳风、合谷;2.眼痛加拈竹、阳白;3.上颌支痛加四白、下关;

4.下颌支痛加颊车、承浆;〔六〕喉痛1.合谷、少商;2.列确、照海;〔七〕项痛1.后溪、大椎;2.列缺、天柱;3.落枕、昆仑。〔八〕胸痛1.膻中、内关;2.郄门、丰隆。〔九〕心绞痛1.郄门、巨阙;2.大陵、心俞。〔十〕胃痛1.中脘、足三里;2.内关、公孙;悬枢、脊中、胃俞。〔十一〕胁肋痛1.支沟、阳陵泉;2.日月、丘墟;3.期

门、太冲。〔十二〕胆绞痛1. 中脘、胆俞、阳陵泉;2.日月、阳刚、胆囊俞、3.丘墟、太冲。〔十三〕腹痛1. 中脘、天枢、足三里;2.气海、上巨虚、大横;3.内关、三阴交、公孙。〔十四〕肾绞痛1. 肾俞、三阴交;2.志室、大溪。〔十五〕腰痛1. 命门、腰眼、昆仑;2.肾俞、委中、次賿。〔十六〕尿道痛1. 大赫、中极、曲泉;2.关元、然谷。〔十七〕肛门痛1. 孔最、长强;2.腰俞、束骨。〔十八〕足跟痛1. 大陵、女膝、2.肾俞。第三节一般病症对证处方选穴〔一〕寒战1.气海、关元;2.大椎、间使。〔二〕头晕1.风池、印堂;2.太冲、内关、侠溪。〔三〕失眠1.神门、三阴交、大溪;2.百会、身柱、肝俞;3.照海、申脉〔补阴泻阳〕〔四〕嗜眠1.血海、足三里、心俞;2.申脉、照海〔补阳泻阴〕〔五〕多梦1.心俞、神门、太冲;2.厉兑、隐白。〔六〕多汗1.合谷、复溜;2.肾俞、后溪、通里。〔七〕盗汗1.后溪、阴郄;2.大椎、合谷。〔八〕失音1.扶突、合谷、间使;2.廉泉、通里、太溪。〔九〕嚼肌痉挛1.下关、颊车、合谷。〔十〕喉头痉挛1.廉泉、扶突、合谷;2.列缺、照海。〔十一〕鼻塞1. 通天、迎香、合谷;2.风池、上星、列缺。〔十二〕鼻衄1. 上星;2.百会、手三里;3.天府、合谷。〔十三〕口苦1. 阳辅、灵道。〔十四〕口臭1. 大陵、前谷;〔十五〕流涎1. 人中、颊车、合谷;

2.承浆、地仓;

3.劳宫。〔十六〕梅核气1. 天突、照海;2.

膻中、内关;廉泉、太冲。〔十七〕胸闷1. 中脘、内关;2.

大陵、太冲;3.山.中、期门〔十八〕气短1. 膻中、气海;2.太渊、肺俞〔十九〕呃逆1. 中魁;2.膈俞、内关;3.中脘、期门、足三里。〔二十〕泛酸1. 上脘、太冲、足三里;

2.梁丘、公孙、内关。〔二十一〕恶心呕吐1. 内关、足三里;

2.中脘、公孙;〔二十二〕心悸1. 内关、神门;2.郄门、通里;〔二十三〕腹胀1. 中脘、天枢、足三里;2.气海、内关、公孙;

3.章门、建里、阴陵泉。〔二十四〕便秘1. 支沟、照海;2.天枢、上巨虚;3.合谷、阳陵泉、行间。〔二十五〕尿潴留1. 三阴交、阴陵泉;2.关元、委阳;3.中极、阴谷。〔二十六〕尿频1. 曲骨、三阴交;2.中极、大赫、曲泉。〔二十七〕肛门瘙痒1. 百会、长强、次賿;〔二十八〕外阴瘙痒1.少府、蠡沟;2.行间、三阴交。常见疾病辨病处方选穴第一节消化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 口腔、食道病例〔一〕口腔炎1. 劳宫;2.地仓、合谷。〔一〕口腔溃疡1. 地仓、曲池、少府;2.合谷、足三里、承浆。〔二〕食道炎1. 天突、内关、梁丘;二. 胃肠病证〔一〕胃痉挛1. 中脘、内关、梁丘;2.梁门、足三里、公孙。〔二〕慢性胃炎1. 中脘、足三里、脾俞;2.建里、内关、胃俞。〔三〕胃下垂1. 中脘、气海、足三里2.梁门、天枢、气海;3.百会〔四〕胃、十二指肠溃疡1. 胃俞、脾俞、足三里;2.梁门、太冲、丰隆。〔五〕幽门梗阻1. 幽门、内关、足三里;〔六〕胃神经官能症1. 上脘、间使、太冲。〔七〕急性胃肠炎1. 中脘、内关、足三

里;2.曲泽、委中;〔八〕急性肠炎1. 天枢、气海、上巨虚、阴陵泉;2.合谷、曲池、足三里、公孙。〔九〕慢性肠炎1. 脾俞、肾俞、大肠俞;2.肾俞、命门、关元;3.脾俞、大肠俞、天枢。4.天枢、气海、大肠俞。〔十〕消化不良1. 中脘、章门、足三里、公孙;〔十一〕疳积1. 四缝;2.身柱;3.脾俞、胃俞;4.脾俞、大肠俞、关元俞、八賿穴。〔十二〕肠功能紊乱1. 大横、归来、足三里;2.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十三〕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 天枢、上巨虚;2.大巨、阑尾穴;

3.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庭。三.胆、肝、胰病证〔一〕急性胆囊炎1. 丘墟、太冲;2.胆囊穴或腓后点;3.肝俞、胆俞;

4.日月、阳陵泉。〔二〕胆道蛔虫症1. 四缝;2.中脘、胆囊穴;3.胆俞、阳刚。〔三〕胆结石1. 日月、期门;2.丘墟、太冲。〔四〕慢性肝炎1. 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2.肝俞、至阳、神门。〔五〕急性胰腺炎1. 中脘、梁门、太白;2.天枢、内关、支沟。三. 其它病症〔一〕肠道蛔虫症1. 四缝;2.迎香、四白;

3.天枢、气海、百虫窝、足三里。〔二〕习惯性便秘1. 支沟、大横、照海;2.气海、天枢、上巨虚。〔三〕直肠脱垂1. 百会;2.长强、承山。〔四〕痔出血1. 长强、二白、承山;2.百会、次賿、孔最。第二节呼吸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支气管炎1. 天突、尺泽;2.列缺、丰隆;3.肺俞、孔最。〔二〕哮喘1. 孔最、膻中、足三里;2.内关、列缺、太渊、风门;3.大椎、肺俞。〔三〕上

呼吸道感染1. 身柱、风门;2.风池、鱼际、合谷、尺泽。〔四〕慢性咽炎1. 列缺、照海;2.太渊、太溪。〔五〕胸膜炎1. 内关透外关;2.肺俞、膻中;〔六〕肺炎1. 大椎、曲池、尺泽;

2.肺俞、膈俞、鱼际;

3.膏肓俞、内关、太溪。第三节心脑血管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 心血管病证〔一〕冠心病1. 心俞、内关、膻中、神门。2. 厥阴俞、巨阙、郄门。3。膈俞、通里、丰隆。〔二〕心肌炎:1. 心俞、内关、曲池。2. 心俞、神门、三阴交。3.大椎、厥阴俞、郄门、足三里。

4. 脾俞、膻中、气海。〔三〕心脏神经官能症1. 心俞、胆俞、内关、神门。2. 脾俞、膈俞、足三里。3. 肾俞、太溪、三阴交。

4. 心俞、肝俞、太冲、丰隆。〔四〕风湿性心脏病1. 内关、郄门、心俞。2. 间使、大陵、足三里。3. 通里、神门、少府。4. 太渊、尺泽、侠白。

5. 肺俞、膻中、风门。〔五〕肺原性心脏病1. 心俞、列缺、气海。2. 肺俞、天突、膻中。(六)心动过速1.内关、神门。2. 心俞、少海。〔七〕心律不齐1. 内关、通里、少海。2.. 郄门、支正、膻中。〔八〕心房纤颤1. 厥阴俞、内关、通里。2. 心俞、神门、大陵。〔九〕心绞痛1. 内关、神门、膻中。2. 郄门、公孙、阴郄。3. 丘墟、照海。〔十〕高血压1.印堂、人迎、内关。2. 风池、曲池、太冲。3. 曲泽、丰隆、合谷。〔十一〕低血压1.内关、足三里。2. 中脘、百会、三阴交。3. 心俞、肝俞、脾俞。〔十二〕贫血1.心俞、肝俞、内关、足三里。2. 肾俞、隔俞、

命门、三阴交。3 大椎、气海、阴陵泉、悬钟。〔十三〕无脉症1. 太渊、人迎、心俞、肺俞。2. 太渊、复溜、内关、尺泽。3. 太渊、曲池、太溪、太冲。4. 太渊、通里、青灵、血海。〔十四〕脉管炎穴上肢1. 夹脊穴〔颈6 -- 胸3〕、曲池、少海、八邪。2. 内关、太渊、曲池。下肢:1. 夹脊穴〔腰2—腰5〕、阳陵泉、阴陵泉、八风。2. 足三里、绝骨、太冲。二.颅脑病症〔一〕脑震荡1. 风池、神门、内关。

2. 四神聪、身柱。〔二〕脑挫伤1. 中脘、内关、四神聪。2. 风池、神庭、合谷、太冲。〔三〕高血压脑病1. 风池、人中、合谷、昆仑。2. 百会、太阳、内关、三阴交。〔四〕脑血管痉挛1. 合谷、太冲。2. 大椎、行间、丰隆。〔五〕脑血栓形成1.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风池、廉泉、中脘、内关、天突。

2. 基底动脉主干血栓:风池、廉泉、行间、人中。3:颈内动脉血栓:上星、百会、风池。〔六〕脑溢血〔发病二十天之前方可电疗施治〕闭证:1. 人中、内关、足三里。2. 十二井、太冲、丰隆。

3. 商阳、中冲、三阴交、涌泉。脱证:1. 神阙。2. 关元。〔七〕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上肢瘫痪: 1.大杼、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曲泽、内关、大陵。下肢瘫痪:1. 脊中、环跳、风市、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丘墟、三阴交、委中、曲泉、阴陵泉、商丘、太冲。吞咽困难:1. 廉泉、风池、合谷。2. 扶突、颊车、丰隆。失语:1. 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

溪。2. 金津、玉液。面瘫〔中枢性〕:1. 地仓、颊车、承浆。

2. 合谷、外关、内庭。

3. 颧骨、四白、迎香。第四节精神神经系统辨病处方先穴一.精神神经病症〔一〕癫痫大发作:1. 腰奇。2. 人中、间使、涌泉、鸠尾。3. 印堂、后溪、四神聪。小发作:1. 心俞、巨阙、百会。2. 大椎、太冲、丰隆。3. 申脉、照海、神门、神道。精神运动性发作1. 合谷、太冲、神门。2. 风池、内关、三阴交。局限性发作:1 . 内关、外关、合谷、劳宫。2. 合谷、太冲、四神聪。〔二〕精神分裂症1. 人中、间使、太冲。2. 大椎、隐白、合谷、劳宫。3. 心俞、巨阙、丰隆、三阴交。4 . 大陵、神门、内关、足三里。5. 太阳、百会、风府、玉枕等穴〔三〕神经衰弱1. 神门、内关、足三里。2. 风池、印堂、三阴交。3. 心俞、脾俞、太冲。〔四〕臆症人中、内关;2.太冲、合谷;3.神门、丰隆、三阴交。

4.失明加风池、丝竹空;耳聋加翳风、侠溪、中渚;失音加廉泉、通里;瘫痪加曲池、环跳、足三里;尿闭加归来、阴陵泉;呼吸障碍加肺俞、列缺;呕吐家中脘、足三里;振颤、痉挛加阳陵泉、行间。〔五〕振颤性麻木症1. 百会、风池、廉泉2.头穴:舞蹈振颤控制区。〔六〕脑炎后遗症1.风池、曲池、阳陵泉;2.天柱、绝骨、太冲;

二.神经系统病证〔一〕急性脊髓炎1.风池、天柱、大椎、脊中、腰阳关。2. 肺热伤津者加肺俞、尺泽:湿热阴滞者加脾俞、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亏损者加肝

俞、肾俞、大杼。〔二〕外伤性截瘫上肢瘫痪:1. 大椎、肩髃、曲池、后溪。2. 大杼、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瘫痪1. 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2. 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3. 殷门、委中、承山、昆仑。4. 血海、曲泉、三阴交、太溪。5. 循经取穴:督脉及损伤椎骨节上下穴位。6. 背俞穴透向神经根:以平面上下穴位为主。7. 经穴透向神经干。

8. 沿经络及神经走向取穴。9. 小便癃闭:肾俞、次賿、膀胱俞、中极、阴陵泉。10. 大便秘结:大肠俞、天枢、支沟。〔三〕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1. 八邪、八风、条口、曲池。2. 大椎、至阳、合谷、后溪、内关、阳陵泉、委中、三阴交。3. 辩证选穴:湿热浸淫:大椎、命门、腰阳关、相应夹脊穴、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风寒阻络:上肢------尺泽、曲池、外关、八邪。下肢----委中、足三里、昆仑、八风。肝肾亏损:肝俞、肾俞、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阳明络损:脾俞、胃俞、足三里、解溪、曲池、合谷。〔四〕坐骨神经痛1. 腰2—5夹脊穴、八賿穴、环跳、风市、飞扬。2. 随症选穴:腰椎旁点加腰阳关、大肠俞。骶骼点加秩边、殷门。臀点加居賿、承扶。腘点加委阳、承山。腓点加阳陵泉、悬钟。踝点加申脉、昆仑。蹠中央点加太冲,涌泉。3. 辨证选穴:寒湿留着加命门、腰阳关。淤血阻滞加膈俞、委中。下气缺乏加肾俞、足三里。4. 耳穴:坐骨、臀、腰骶椎、神门。〔五〕

周围性面神经麻木1.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2. 风池、颊车、地仓、颧賿、迎香、足三里。3. 随症选穴:表情肌瘫痪加太阳、颐中。患侧听觉过敏加医风、外关。味觉丧失加廉泉、通里。耳后乳突疼痛加完骨、外关。患侧外展神经麻木加太阳、丝竹空。〔六〕三叉神经痛1. 对症选穴眼枝痛:攒竹、丝竹空、阳白、头维、中渚。上颌支痛:迎香、四白、禾賿、角孙、合谷。下颌支痛:下关、大迎、颊车、医风、内庭。2. 辩证选穴:风寒夹痰、阻滞经络:风池、外关、丰隆、足三里。风热夹痰,阻滞经络:商阳、关冲、少泽、曲池、陷谷、丰隆。肝郁化火,火气上逆:液门、行间、侠溪、曲泉。气虚血淤:病邪入络:肝俞、隔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七〕面肌痉挛1.风池、迎香、合谷、太冲。2. 百会、医风、四白、三间、行间。〔八〕臂丛神经痛1. 对症选穴:颈项痛:天柱、大杼、白劳。肩胛痛:肩髃、肩内陵。手臂痛:桡侧痛----臂臑、曲池、列缺、合谷;尺侧痛----曲泽、少海、支正、后溪、正中痛----尺泽、内关、间使、大陵。2. :辨证选穴风寒湿痹:大椎、风门、外关。血淤痰浊、留伏经隧:心俞、膈俞、丰隆、足三里。气血缺乏: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九〕颈椎综合证1. 颈椎夹脊穴、曲池、合谷。2. 大椎、手三里、外关、后溪。〔十〕肋间神经痛1. 对症选穴支沟、阳陵泉。内关、侠溪。2. 辨证选穴3. 肝气郁结:肝俞、期门、丘墟、

太冲。淤血阻络:膈俞、肝俞、三阴交、行间。邪袭少阳:大椎、中渚、外关、足临泣、痰饮内停:尺泽、列缺、丰隆、足三里。肝阴缺乏:肝俞、曲泉、曲泉、太溪、三阴交。〔十一〕重症肌无力1.眼肌型:申脉、悬钟。2.延髓型:风池、廉泉、天突。3. 全身型:大椎、风池、廉泉、曲池、足三里、承山。〔十二〕舞蹈病1.风池、廉泉、极泉、环跳。2. 随病选穴:精神障碍加神门、通里、运动过度加血海、三阴交、合谷、肌肉紧张、过弱加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委中。〔十三〕肢端感觉异常症1. 上肢:合谷、后溪。2. 下肢:环跳、阳陵泉、昆仑、太冲。〔十四〕遗传性共济失调1. 风池、大椎、百会、风府、医风。2 . 风池、内关、足三里、太溪。〔十五〕雷诺氏病1. 极泉、曲池、环跳、际陵泉、太冲。2. 少海、合谷、内关、阴陵泉、太溪。3. 脾俞、胃俞、肾俞。〔十六〕头痛1. 印堂、攒竹、列缺、阳溪。2.阳白、头维、合谷、内庭。偏头痛:1.风池、外关、阳辅。2. 率谷、液门、悬钟。后头痛:1. 风池、玉枕、后溪。2. 百会、昆仑、至阳。巅顶痛:1.百会、行间。2. 前顶:太冲。颅内痛:百会、风池、太溪。眉棱骨痛:1. 拈竹、丝竹空、申脉。2 . 阳白、鱼腰、束骨。〔十七〕夜游症1. 大椎、神门、间使、三阴交、肝俞。2. 百会、内关、通里、心俞、太冲。〔十八〕小儿惊厥1. 印堂、内关。2. 合谷、太冲。3. 人中、神门。4. 急惊风加大椎、十二井、曲池。5. 慢惊风加气海、足三里、曲泉、

太溪。〔十九〕摇头症1. 天柱、列缺。2.合谷、涌泉。3 . 头穴:感觉区。第五节泌尿生殖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泌尿系统病症〔一〕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1. 外感风热:肺俞、大杼、外关、合谷、水分、阴陵泉、三阴交。2. 疮毒内侵:曲池、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水分。3. 脾肾两虚:脾俞、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慢性肾炎:1. 水湿不化:脾俞、肾俞、气海、水分、中脘、足三里。2. 水湿泛滥:脾俞、肾俞、膀胱俞、气海、水分、神阙阴陵泉、三阴交。

3. 气血缺乏:脾俞、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4. 阴虚阳亢:风池、太冲、阳陵泉、风池、侠溪、三阴交。〔二〕肾盂肾炎: 1.肾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2.膀胱俞、秩边、水道、复溜、太溪。〔三〕前列腺炎1.急性前列腺炎:关元、中极、阴陵泉、蠡沟、大敦。2. 慢性前列腺炎:中极、三阴交、太溪、三角灸穴〔热疗〕〔四〕膀胱炎 1.中极、阴陵泉、三阴交。2.关元、膀胱俞、太冲、次賿。〔五〕尿石症 1.肾俞、膀胱俞、中极、京门、阳陵泉、委阳。2.水道、膀胱俞。〔六〕尿路感染 1.中极、肾俞、三阴交、复溜。2.气海、三焦俞、曲泉、照海。3.关元、膀胱俞、次賿、水道、水泉。〔七〕急性尿潴留 1.中极、膀胱俞、阳陵泉。2.关元、三角俞、三阴交。3.气海、肾俞、太溪。〔八〕遗尿 1.关元、肾俞、三阴交。

2.气海、脾俞、足三里。

3.中极、中賿、太溪。

4.曲骨、阴陵

泉、筑宾。5.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热疗。〔九〕尿崩症1.关元、肾俞、三阴交。2.气海、关元----热疗〔十〕乳糜尿1.膻中、中极、三阴交。2.肾俞、神阙、阳陵泉。二.生殖系统疾病〔一〕阴囊炎1.血海、足三里、三阴交。2.太冲、委中、阳陵泉。3.行间、中賿、曲泉。〔二〕睾丸炎1.

大敦、太冲、三阴交。2.关元、行间、蠡沟。〔三〕遗精1.心俞、志室、中极、神门、三阴交。2.肾俞、关元、次賿、太溪、足三里。3.膀胱俞、中极、曲泉、行间。〔四〕阳痿1.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2.心俞、脾俞、气海、足三里。3.肾俞、次賿、神门、三阴交。4.膀胱俞、中极、曲骨、太冲、阳陵泉。〔五〕早泄1.精宫、阴谷。2.肾俞、次賿。〔六〕不射精1.曲骨、气海、太冲。2.中极、关元、大敦。〔七〕痛经1.气滞血瘀:气海、地机、太冲〔加热疗〕2.寒湿凝滞:关元、归来、肾俞、三阴交。3.肝肾缺乏: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太溪。4.气血虚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5.中极、次賿---热疗法〔八〕月经不调经早:1.关元、气海。2.实热加曲池、太冲;虚热加三阴交、然谷;郁热加行间、地机;气虚加足三里、脾俞。.经迟:1.气海、气穴、三阴交。2.实寒加归来、天枢;虚寒加命门、太溪;血虚加脾俞、膈俞、足三里;气滞加蠡沟、太冲。经乱:1.关元、三阴交;2.肝郁加肝俞、期门、太冲;肾虚加肾俞、太溪、水泉。〔九〕闭经1.肾阴亏损:肾俞、志室、

气海、三阴交、太溪。2.肾阳缺乏:肾俞、命门、关元、气海、归来。3.气血虚弱:气海、归来、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4.血瘀气滞:气冲、合谷、血海、三阴交、地机、太冲。5.痰湿阻滞:中脘、中极、脾俞、三焦俞、丰隆、三阴交。6.寒凝胞宫:关元、归来、腰阳关、关元俞、三阴交。〔十〕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期禁用电疗〕1.血热妄行:隐白、血海、中极。2.淤血内阻:关元、气冲、太冲、三阴交。3.气虚下陷:隐白〔热疗〕、气海、足三里〔与热疗并用〕、百会〔热疗〕。4.肾阳亏虚: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命门。

5.肾阴缺乏:肾俞、三阴交、太溪。〔十一〕带下过多1.带脉、关元、三阴交。2.气海、归来、太溪。3.子宫、复溜、阴陵泉。4.脾虚加白环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照海;湿毒加下賿、行间;阴痒加蠡沟、太冲;赤带加间使、少府。〔十二〕胞衣不下1. 气虚:关元、三阴交、独阴〔加热疗〕2. 血瘀:中极、气海、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加热疗〕〔十三〕恶露不下1. 气滞:太冲、行间、气海、关元。2. 血瘀:中极、气冲、地机。〔十四〕产后宫缩痛1. 关元、合谷;

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十五〕产后乳少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十六〕产后血晕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2. 寒

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十七〕产后腹痛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十八〕绝经期综合征辩证选穴: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4. 痰气郁结:中脘、膻中、气海、丰隆、三阴交。对证选穴:1. 心烦心悸:大陵、通里。2. 失眠烦热:神门、四神聪、劳宫、照海。3. 腰膂酸痛:肾俞、腰眼。

4. 腹胀便溏:下脘、气海、天枢、阳陵泉。

5. 浮肿溲少:关元、水分、足三里。

6. 神志失常:人中、大陵、心俞。〔十九〕不孕症1.肾虚:肾俞、气穴、内关、然谷。2.血虚:关元、气户、三阴交、足三里。3.胞寒:阴交、曲骨、气海、命门。4.痰淤:中极、气冲、三阴交、丰隆。〔二十〕子宫后倾1.中极、三阴交。2.中脘、阳池、胞门、子户。3.大敦、照海、足三里、三阴交。〔二十一〕子宫痉挛1.阳池、中极、次賿。2.大敦、照海、三阴交。3.肾俞、中极、大敦。〔二十二〕子宫脱寒1.维道、归来、气海、三阴交。

2.百会、关元、子宫、中极、足三里。〔二十三〕输卵管粘连1.关元、子宫、三阴交。2.肾俞、关元、照海、大敦。〔二十四〕盆腔炎急性盆腔炎:1.湿热壅盛:合谷、曲池、行间、中封、冲门、次賿。2.淤热内结:冲门、维胞、气穴、次賿、

太冲、曲泉。慢性盆腔炎:1.湿热郁结:中极、水道、白环俞、次賿、蠡沟、阴陵泉。2.寒湿凝带:关元、最来、中膂俞、秩边、地机、三阴交。3.淤血内阻:中极、气冲、次賿、胞宫、中都、地机。4.邪毒伤阴:肾俞、大赫、气穴、太溪、复溜、三阴交。5.气血亏乏:关元、气海、大赫、气穴、足三里、三阴交。〔二十五〕附件炎1.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2.中极、肾俞、次賿,三阴交。〔二十六〕子宫颈炎1.湿热下注:带脉、中极、水道、白环俞、阴陵泉、行间。2.寒淤留着;带脉、关元、气冲、下賿、地机、三阴交。3.脾气虚弱:气海、带脉搏、白不俞、足三里、中阴交。4.肾阳虚衰: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足三里、阴陵泉。5.肾阴缺乏:大赫、带脉、肾俞、志室、三阴交、照海。〔二十七〕阴门瘙痒1.中极、下賿、三阴交。2.曲骨、少府、大敦。〔二十八〕滴虫性阴道炎1.蠡沟、血海。2.外用药物薰洗。〔二十九〕急性乳腺炎1.肝郁:期门、肩井、天池、内关、太冲。2.胃热:膺窗、膻中、温溜、足三里。3.乳根、肩井、天宗。第六节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一.头颈上病症〔一〕落枕1.落枕穴。2.天柱、后溪。3.养老、悬钟。4.大杼、肩外俞。〔二〕颈肩肌筋膜炎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三〕肩关节周围炎1.肩髃、肩贞、曲池、外

关。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3.条口透承山。〔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五〕肱骨外上髁炎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2.阿是穴。〔六〕腕管综合症1.内关、大陵。2.合谷、外劳宫、中渚、外关。3.十二井〔手经〕。〔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1.列缺、合谷、手三里。2.阳溪、偏历、阿是穴。3.列缺或阿是穴。〔八〕腱鞘囊肿阿是穴。二.全身关节病症〔一〕颈部1.风池、大椎、合谷。2.天柱、列缺、后溪。〔二〕下颌部1.下关、合谷。2.翳风、颊车、合谷。〔三〕胸椎部1.大椎、至阳、脊中、委中。2.背俞压痛点〔四〕腰椎部1.肾俞、腰阳关、委中。2.腰眼、命门、昆仑。3.人中、大椎、十七椎。〔五〕骶髂部1.关元俞、小肠俞、秩边。2.〔六〕髋部1.秩边、环跳。2.承扶、风市。〔七〕膝部1.犊鼻、阳陵泉。2.内外膝眼、鹤顶、足三里。〔八〕踝部1.解溪、太溪、昆仑。2.丘墟、照海、申脉。〔九〕跟部1.太溪透昆仑。2.大陵3.仆参。〔址〕趾部1.八风。2.解溪、足临泣、太冲。〔十一〕肩部1.肩髃、肩賿、户内陵。2.环跳、居賿、阳陵泉。〔十二〕肘部1.曲池、尺泽、外关。2.肘賿、天井、阿是穴。曲池透少海。〔十三〕腕部1.阳溪、阳池、阳谷。2.合.谷、中泉、腕骨。〔十四〕指部1.八邪。2.合谷、后溪〔十五〕痹症1.

行痹:风门、肝俞、膈俞、痹痛部分和邻近穴。2.着痹:脾俞、阴陵泉、足三里、痹痛部分和邻近穴。3.痛痹:肾俞、关元、合谷、阳陵泉、痹痛部分和邻近穴。4.热痹:大椎、曲池、十二井、痹痛部分和邻近穴。〔十六〕扭伤1.颈:风池、天柱、大杼、后溪。2.肩:肩髃、肩賿、肩内陵、天宗。3.肘:曲池、小海、天井、肘賿。4.腕:阳溪、阳池、腕骨、阳谷。5.腰:肾俞、腰眼、人中、委中。6.髀:环跳、髀关、秩边、承扶。7.膝:膝关、阳关、梁丘、膝眼。8.踝:解溪、丘墟、昆仑、太溪。三.腰椎、颈椎病症急性腰痛:1.人中、委中。2.手背腰痛穴。3.后溪、承山。4.阿是穴。慢性腰痛:1.肾俞、气海俞、大肠俞。2.腰阳关、腰眼、志室。3.肾俞、大肠俞。〔二〕颈椎病1.劳伤筋骨:大椎、膈俞、肩髃、养老、夹脊穴。2.肝肾精亏:大椎、肝俞、肾俞、阳陵泉、颈夹脊穴。3.风寒外袭:大椎、,风门、风池、外关、颈夹脊穴。第七节五官病辨病处方选穴一.眼科病症〔一〕急性结膜炎1.风热袭表:风池、太阳、合谷、少商。2.邪毒内燔:太阳、上星、少商、拈竹、丝竹空。3.肝肺炎盛:少商、风池、太冲、侠溪。〔二〕麦粒肿1.风热泪盈眶:合谷、风池、天井、少泽。2.胃热:合谷、曲池、内庭、太阳。3.气阴两虚:合谷、曲池、三阴交、足三里。4.气虚血弱: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章门。〔三〕脸缘炎1.睛明:瞳子賿、拈竹。〔四〕电光性眼

炎1.合谷。2.风池、合谷、拈竹。3.拈竹、天柱、养老、光明。〔五〕浅层点状角膜炎1.睛明、翳明、光明。2.承泣、风池、中临泣。3.大小骨空。〔六〕翳状胬肉1.太阳、少泽。2.内迎香。〔七〕色弱症1.脾肾虚:脾俞、肾俞、睛明、球后、翳明、拈竹。2.肝肾虚:肝俞、肾俞、风池、光明、养老、拈竹。3.内络滞:膈俞、臂臑、内关、承泣、合谷、光明。〔八〕夜盲症1.肝血缺乏:肝俞、膈俞、大椎、血海、四白、足三里。2.肝肾阴虚:肝俞、肾俞、阴谷、照海、行间、睛明。3.脾肾阳虚: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承泣。4.气滞血淤:睛明、瞳子賿、丝竹空、膈俞、内关、光明。5.气血两虚:百会、气海、膈俞、足三里、血海、四白。〔九〕青光眼1.风池、完骨、阳白、鱼腰、行间。2.太阳、印堂、合谷、风池、足临泣。〔十〕近视1.四白透下睛明、鱼腰透拈竹。2.睛明、球后、翳风、合谷。3.睛明、四白、拈竹、神门、心俞。4.风池、丝竹空、肝俞、肾俞、光明。5.拈竹、阳白、四白、瞳子賿、大椎、肝俞、胆俞、肾俞。〔十一〕斜视1.内斜:球后、瞳子賿、合谷。2.外斜:睛明、拈竹、风池。〔十二〕眼球震颤1.风池、球后、合谷。

2.风池、睛明、外关。〔十三〕眼睑下垂1.血海。2.阳辅、申脉。3.申脉、悬钟。4.三阴交。5.拈竹、阳白、丝竹空。〔十四〕泪囊炎1.虚寒:肝俞、中封、承泣。2.风热:风池、行间、监泣、侠溪。3.阴虚:太溪、行间、阴谷、

太冲、侠溪、承泣。4.肝肾亏损:肝俞、肾俞、承泣、睛明。〔十五〕视神经萎缩1.肝气郁结:风池、光明、太冲、膻中、球后、睛明。2.气滞血淤:肝俞、膈俞、睛明、球后、脾俞、翳风、内关、足三里。3.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光明、太冲、太溪、睛明、球后。4.脾肾阳虚:脾俞、肾俞、足三里、球后、睛明。5.心营亏损:心俞、神门、足三里、睛明、球后。6.头穴:视区。〔十六〕球后视神经炎1.风池、光明、合谷、球后。2.翳风、太阳、睛明、外关。〔十七〕中心性视网膜脉搏络膜炎1.承泣、睛明、风池、光明。2.翳明、球后、完骨、足临泣。3.天容、人迎。〔十八〕眼底出血1.天柱、风池、合谷。2.肝俞、膈俞、中阴交。二.耳、鼻、口、齿、咽喉病症〔一〕耳鸣1.实证:翳风、听会、中渚、侠溪、太冲、丘墟。2.虚证:翳风、听会、肾俞、关元、太溪、足三里。〔二〕耳聋1.风火上扰:风池、听会、中渚、侠溪、行间。2.痰浊蒙耳:耳门、翳风、外关、丰隆、内庭。3.肾精亏虚:肾俞、肝俞、关元、三阴交、听宫。4.中气虚弱: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百会、耳门。5.头穴:晕听区。6.耳穴:内耳、肾。〔三〕耳源性眩晕1.气血两虚:脾俞、膈俞、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2.肝阳上亢:风池、太冲、肝俞、阳畏、三阴交。3.肾精亏损:肾俞、肝俞、关元、太溪、悬钟、三阴交。4.痰浊中阻:脾俞、中脘、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四〕急性

化脓性中耳炎1.风池、翳风、听宫、液门、外关、足临泣。〔五〕慢性中耳炎1.翳风、中三里、阴陵泉、太白。〔六〕急性鼻炎1.外感风热:尺泽、鱼际、外关、风池、迎香。2.外感风寒:风池、风门、合谷、列缺、迎香。〔七〕慢性鼻炎1.肺虚失宣:肺俞、百会、迎香、印堂、太渊。2.气血虚滞:上星、通天、迎香、孔最、合谷。〔八〕萎缩性鼻炎1.肺虚:太渊、太溪、迎香。2.脾虚:脾俞、章门、太白、迎香。〔九〕过敏性鼻炎1.肺虚:风池、迎香、肺俞、太渊、外关。2.寒邪:合谷、列缺、肺俞、风门、迎香。〔十〕副鼻窦炎1.风池、迎香、鱼际、合谷。2.通天、拈竹、迎香、阳溪。3.印堂、迎香、外关、列缺。〔十一〕鼻出血1.肺热:风池、迎午、合谷、少商。2.胃火:上星、二间、外关、内庭。3.阴虚:通天、太溪、太冲、隐白。〔十二〕鼻息肉1.迎香、合谷、息肉根部。2.龈交。3.风池、风府、禾賿、人中。〔十三〕嗅觉麻木1.囟会、迎香。2.内迎香。3.通天、迎香、合谷。〔十四〕牙痛1.风火痛:风池、合谷、颊车、下关、昆仑。2.实火痛:合谷、内庭、劳宫、下关、颊车。3.虚炎痛:下关、颊车、合谷、太溪。行间。〔十五〕牙龈痛1.肾俞、太溪。2.耳门、丝竹空、内庭。〔十六〕齿龈出血1.曲池。〔十七〕急性扁桃体炎1.风热:合谷、外关、少商。2.热毒:少商、商阳、关冲、曲池、合谷。3.阴虚:鱼际、照海、间使、廉泉。〔十八〕急性咽喉炎1.少商、商阳、风池、

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

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不足型: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驱痛,血压增高,四肢发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X线摄片,上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类型、病情轻重、病期长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 1.枕颌带牵引治疗: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通畅气血,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长短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 2.手法治疗:按摩、整脊。 3.药物治疗: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针灸推拿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一:颈椎病 颈椎(jing zhui)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招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 〈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预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54109.html, 【按语】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ri wei yi liao cheng _liao)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zhen dui shen jing gen xing jing)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足。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石学敏常见病针灸配方示图

磁能经络通的实用手册 从心里关注自己健康的朋友,欢迎您来到伯明翰健康逸站,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周到、安全和有效的健康服务。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只要是和健康有关的信息我们统统的接受。21世纪是健康产业的“黄金世纪”,在保健产业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不知道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进行维护。其实保健的方法很简单,早在上古时代的人们就已经给我们作处理答案。只要做到“顺天应时,作息有度,饮食有节,适度宣泄”才会对身体的健康是大有脾宜,从祖国的传统医学观点来看是十分正确的。中医讲究“气顺血旺”只有“气血旺盛”人才能“百病不生”! 如何做到气血旺盛呢?答案很简单,“若要气血旺,经脉先通畅”。“经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凝聚之处”,通过对穴位的施术就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所以决生死,疗百病,不可不通”。传统的中医经脉和穴位保健方法是通过针具和艾灸来疏通经脉,在操作上要十分的小心,否则就会出现意外和危险,所以许多人出现“晕针”现象。伯明翰健康逸站推出的“磁能经络通”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晕针”问题。磁能经络通是祖国传统医学向现代化迈进的标志,利用高科技永磁体技术和磁束高度聚焦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安全、便捷、无交叉感染和禁穴的绿色针灸器具,根据经络腧穴理论,融合点穴、按摩、磁疗、刮痧四大功能于一体,自己做自己的针灸师,适合全家人保健使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的保障。 古往今来,中医针灸技术为国内外许多朋友带来福音,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华神技”。掌握针灸技术的人备受尊重。中医经络保健享誉海外。 新式针灸中华“磁能经络通”的出现为弘扬“中华国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点按、滑动等简单的技法让难懂的针灸知识变得简单,“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疼痛就是穴位”哪里疼痛、不舒服就针哪里。常年的风湿痛、老寒腿、肩周炎、腰痛;失眠、头痛、痛经、消化不良、脑瘫以及陈旧性扭挫伤恢复起来效果显著。配合特有的“后背开穴法”施术可以令体虚倦怠、慢性疲劳等亚健康状态恢复起来立竿见影。熟练掌握磁能经络通技法的人有的到国外发展自己的事业,将现代针灸技法推广到世界各地,接受保健康复的人对于效果赞不绝口,一时间成为有口皆碑、家喻户晓的保健方法。随后带来的人气和经济效益令经营者始料不及,效益好的人当月就收回到国外谋生的生活费用,不到一年就赚回全部投资。尤其是在经营上得到了比普通生意更多的尊重和成就感。如果您不相信这些,那就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个普通45岁左右的下岗女工,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没有特殊的专长。通过在伯明翰健康逸站中的学习,一周时间就熟练掌握了磁能经络通的操作方法,一个月学会了三十几种点穴配方。我们简单的计算一下:一套磁能经络通的售价是560元人民币,按照现在桑拿浴中医保健最低30元的价格是一小时来看,我们按照后背开穴法来进行,每个人30元,时间是15分钟,每天接待8人就是收入240元,花费的时间就是2小时;足疗开穴法每次20分钟,每人20元计算每天接待6人,就是120元。全天的工作时间是4小时,收入360元,一个月30天就是10800元,按照一半的客流量计算那一个月就是5400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机体 引起的,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发热等症状。针对感冒,中医常 采用以下诊疗方案: 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感冒的中药方剂有葛根汤、麻黄汤等,这些 方剂具有发汗解表、祛风解表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寒邪,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症状,并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哮喘、支气管炎、感冒等疾病。中医 认为咳嗽多是由于风寒或痰热等因素引起的,常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中医诊疗方案包括: 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咳嗽的中药方剂有川贝清肺汤、板蓝根颗粒等,这些方剂具有祛痰、平喘、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咳嗽症状。 2.推拿治疗: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按摩胸部,调节呼吸道肌肉的 张力,改善气道通畅度,减轻咳嗽。 三、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一类常见病,常见症状包括胃胀、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中医认为消化不良主要是脾胃失调引起的,诊疗方案有:

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消化不良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这些方剂具有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 2.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根据个人饮食习惯和体质特点,选 择适合的食物,如姜汤、八宝粥等,有助于促进消化。 四、失眠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常见于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等情况下。中医认 为失眠主要是心神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诊疗方案包括: 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失眠的中药方剂有安神补心汤、天麻钩藤饮等,这些方剂具有安神、养血、调理心脏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睡前调理: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兴奋,适当进行 放松活动,如按摩、泡脚等,有助于调整心身状态,促进入睡。 五、湿疹 湿疹是一种皮肤病,多由湿热、风邪、虚火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 括皮肤潮红、瘙痒等。中医诊疗方案包括: 1.方剂治疗:常用的治疗湿疹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阿魏酸降脂 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湿疹症状。 2.外治疗法:中医常采用外敷、熏洗等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中草药 熏洗液、中草药敷贴等,以减轻瘙痒、消炎等。 综上所述,中医在常见病的诊疗中具有许多优势,如针灸、中药方剂 治疗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疗方案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并在 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协定处方

针灸推拿科住院患者常见病理疗处方 一、腰痛 1.普通针刺治疗 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TDP照射。 2.平衡针疗法 主穴:腰痛穴、臀痛穴、膝痛穴、踝痛穴 操作:强刺激、不留针、嘱患者卧床休息。 (二)艾灸疗法 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5个穴位,连续施灸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三)推拿疗法: 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立于患者的一侧,双手拇指自胸腰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做3~5遍.;后沿竖脊肌用滚法,手法轻柔有渗透性,约3~5min,再于对侧用同样手法。②掌压法。③局部取肾俞、关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上分别用一指禅推法和拿法,约5~7min。④脊柱微调法。⑤患者取俯卧位,再两侧腰骶段竖脊肌行擦法,以透热为度。以上手法一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中央型突出较大者,有明显的骨质疏松者,突出物有钙化者,伴有严重的椎管狭窄者、椎弓根骨折或伴有脊椎滑脱症者、脊柱有器质性病变者禁用此法。

二、颈椎病 (一)针灸疗法 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运动针灸、平衡针、腹针、头针、手针、火针、铍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体针选穴: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寒畀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腧、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 操作: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直刺或向颈椎斜刺,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肩背、上肢传导;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推拿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 (3)间歇拔伸法。 (4)牵引揉捻法。 (5)拔伸推按法。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2)定位旋转扳法。 (3)旋转法。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三)牵引疗法,每次20分钟,七次为一疗程。 (四)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第一节急性症状对症处方选穴 一发热1.大椎、曲池、合谷;2.大椎、曲池、复溜;二昏迷1.人中;2.十宣;3.合谷、太冲;4.百会、人中、涌泉..三虚脱1.百会、神阙、关元;2.关元、命门、足三里;3.气海、足三里、膏肓;四抽搐1.百会、印堂、大椎;2.合谷、太冲;3.风府、曲池、涌泉;第二节疼痛症状对症处方选穴一头痛前额痛1.印堂、太阳、列缺;2.拈竹、阳白、合谷..偏头痛1.风池、外关、阳辅;2.悬钟、中渚;后头痛1.风池、后溪;2.天柱、束骨;百会、至阴..巅顶痛1.百会、太冲;2.行间、三阴交..二耳痛1.听宫、翳风、外关;2.耳门、液门、太溪..三眉棱骨痛1.拈竹、鱼腰;2.阳白、丝竹空..四牙痛1.合谷、内廷;2.昆仑、太溪..五三叉神经痛风池、翳风、合谷;2.眼痛加拈竹、阳白;3.上颌支痛加四白、下关;4.下颌支痛加颊车、承浆;六喉痛1.合谷、少商;2.列确、照海;七项痛1.后溪、大椎;2.列缺、天柱;3.落枕、昆仑..八胸痛1.膻中、内关;2.郄门、丰隆..九心绞痛1.郄门、巨阙;2.大陵、心俞..十胃痛1.中脘、足三里;2.内关、公孙;悬枢、脊中、胃俞..十一胁肋痛1.支沟、阳陵泉;2.日月、丘墟;3.期门、太冲..十二胆绞痛1.中脘、胆俞、阳陵泉;2.日月、阳刚、胆囊俞、3.丘墟、太冲..十三腹痛1.中脘、天枢、足三里;2.气海、上巨虚、大横;3.内关、三阴交、公孙..十四肾绞痛1.肾俞、三阴交;2.志室、大溪..十五腰痛1.命门、腰眼、昆仑;2.肾俞、委中、次賿..十六尿道痛1.大赫、中极、曲泉;2.关元、然谷..十七肛门痛1.孔最、

中医针灸处方书写范例

中医针灸处方书写范例 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治疗方法,它通过针灸手法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处方的书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针灸处方的书写范例。 一、处方的基本要素 中医针灸处方的书写需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 2.病症名称、病程、病情描述等详细病史; 3.治疗方法、针灸穴位、针灸手法、针灸次数、针灸时间等治疗方案; 4.医师姓名、执业证号、签名等医师信息。 二、处方的书写规范 中医针灸处方的书写需要遵循以下规范: 1.书写清晰、字迹工整,不得有涂改、划掉、模糊等情况; 2.处方纸必须是医院或者诊所统一印制的,不得使用自行印制的处

方纸; 3.处方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 4.处方必须注明治疗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针灸穴位、针灸手法、针灸次数、针灸时间等; 5.处方必须注明医师的姓名、执业证号、签名等信息,以确保治疗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三、处方的实例 下面是一份中医针灸处方的实例: 患者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教师 病症名称:颈椎病病程:3个月病情描述:颈部疼痛,肩部僵硬,头晕目眩。 治疗方法:针灸 针灸穴位:风池、天柱、大椎、肩井、肩髃、肩贞、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肩峰俞、肩骨俞、肩胛骨、肩胛骨下角、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颈大椎、颈中椎、颈小椎、风府、肩井、肩髎、肩贞、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肩峰俞、肩骨俞、肩胛骨、肩胛骨下角、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肩髃、肩贞、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

门诊针灸处方书写

门诊针灸处方书写 门诊针灸处方书写,作为中医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正确的处方书写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因此,门诊针灸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门诊针灸处方书写需要规范。处方书写上应当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 年龄以及就诊时间。这是用于标识患者信息,确保处方的唯一性和明确性。同时,在书写针灸穴位时,应遵循统一的名称和标准,避免使用缩写或简化的方式。例如,对于太溪穴,应写作“太溪”,而不是“T.X”。 其次,门诊针灸处方书写需要准确。医生应当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正确诊断患者的病情,明确针灸的治疗目标和方案。在处方书写时,要详细列明每个穴位的名称、定位、选择依据和治疗手法。此外,针对特殊情况和患者的特殊需求,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医生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处方内容,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提醒和注意事项。 再次,门诊针灸处方书写需要完整。一个完整的处方包括针灸穴位、次数、疗 程以及辅助治疗措施等信息。对于每个穴位,应注明具体的数量和顺序。次数和疗程则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针灸反应有关,在处方中应给予明确规定。同时,对于辅助治疗措施,如热敷、按摩、艾灸等,也应详细说明使用方法和次数,以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几点基本要求,门诊针灸处方书写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患者的隐私和保密问题。医生在书写处方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避免在处方上过多涉及患者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在电子病历上,应加密保存,限制访问权限,以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安全。 其次,处方书写的清晰易读。门诊处方往往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医生撰写、 药房配药、患者取药等,为了减少因处方模糊不清而产生的错误和误解,医生应当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1、诊断标准 (1)中医部分 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 (2)西医部分 4) (6)X线摄片 生。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泼尼松龙2ml (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

(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 3 4 原则进行治疗。 5、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标准[1]制定如下: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o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痹症(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名家经典针灸处方

名家经典针灸处方 小儿疝气灸疗方 【组成】三阴交(对侧)、归来(同侧)【出处】陆垚垚编著《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功能】温补元气,调节气机。【操作】以上2穴,每次灸治1穴,每次施艾炷灸5 7壮,艾炷如麦粒大,隔3天再另灸1穴。【主治】小儿疝气。【方义】盖三阴交者,足三阴经交会之穴,统三经之经气,灸治此穴可以温补足三阴的元气,针治此穴可以疏泄三经的壅滞。归来属阳明胃经,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与冲脉会于气街,故气街(冲)穴乃系胃气出入之街,有渗灌督带,濡润前阴诸筋的功效,治疗偏坠本应取用此穴,但此穴不宜多灸,恐引动冲脉之气,厥逆上行,使人喘息,所以取归来代之,引胃气灌济前阴,故能克奏厥效。至若施用针法,当仍取用气冲为宜。【临床应用】首取三阴交施治。因肝脉绕行阴器左右交贯,因此临床上左坠则治右,右坠则治左,作用可以直达阴部。临床若施针法,则再配同侧气冲;若用灸疗则再配同侧归来。一般2次灸毕即能痊愈。若病程较长,1次灸后不愈者,休息2星期再灸第二疗程,直至收到疗效为止。

小儿遗尿方 【组成】关元气海三阴交合谷【出处】杨依方编著《杨永璇针灸医案医话》【功能】补肺脾,益肾气。【操作】补法。采取徐捻入针的方法,针关元穴应用烧山火手法,行少阳之数,针感须达阴部,针三阴交穴针感须至膝关节以上,留针10 15分钟,出针前再行提插捻旋1次。如遗尿次数较多,或尿频属于肺气郁遏的,合谷穴可用泻法,采取双手运针法加强刺激。【主治】小儿遗尿。【方义】遗尿症主要由于下元虚冷,不能固摄所致。与足三阴经、任脉等关系密切。关元是足三阴任脉之会,肝、肾及任脉的经脉皆络阴器,取本穴可以调和足三阴和任脉的经气,使遗尿自止。三阴交是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取本穴正如汪省之所说'三阴交一穴可尽';又本穴系脾经要穴,脾主土,遗尿如因脾气不能散精,土虚不能制水的,取此穴有扶脾实土制水之功。气海穴功用略近关元,顾名思义,气海是人身生气之海,又为任脉脉气所发,本穴可以温阳调元,补益真气,使'阳元在下者温暖',而溺自止。合谷是手阳明的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故内经谓合谷可'候胸中之气',本病取此以调肺气,气和则水自化,治节有常,水道通调,遗尿就能轻痊,故亦为治遗尿的要穴。【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基本处方,尤以关元、三阴交为重点穴位。故临证时首取关元、三阴交针之,往往即可奏效,若配合气海、合谷效果则更佳。针刺时间掌握:每隔一天针刺一次。对经连续治疗1周以上遗尿停止者,治疗次数可延长至每周1次;经3周治疗后,停针观察。若病已轻痊,偶尔一遗者,每4-5天治疗1次,如经2-3星期未遗尿者,则予停针观察。 乳癖方 【组成】屋翳膻中肩井天宗肝俞合谷【出处】郭诚杰陕西中医学院郭诚杰《针灸临证指南》胡熙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操作】屋翳呈15度角向外平刺1.5寸,膻中向下平刺1.5寸,从后向前平刺肩井1.5寸,向外下45度角刺天宗1寸,余穴按常规手法针刺。留针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 1.麻黄汤: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桂枝9g 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刊登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刊登,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3.活血止痛汤: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g 紫荆藤地鳖虫各9g 方歌:活血止痛汤归芎,乳没苏木土鳖红,七赤芍陈紫荆,落得打治跌损痛。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旳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5.止嗽散: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g 甘草炒3g 陈皮去白6g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7.桑菊饮: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生甘草2.5g 芦根6g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24g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针灸处方集锦

针灸处方 内科病症 1.感冒:处方: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 2.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3.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4.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内庭 5.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6.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 7.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 8.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9.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 10.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 11.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 12.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13.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 14.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15.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16.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 17.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 18.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 19.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百会 20.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1.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 22.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23.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 24.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25.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 26.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肾俞大肠俞〔腰三针〕腰阳关阿是穴脊中 27.头痛: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 ⑷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 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28.面肌痉挛: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太冲

针灸处方集锦

针灸处方集锦LT

6.疳证: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 妇科病症 1.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处方:神门百会膻中太冲三阴交 2.阴痒: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大敦蠡沟太冲中极三阴交 3.痛经: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经验穴) 4.闭经:处方:关元三阴交天枢合谷肾俞 5.月经不调:处方:关元三阴交血海 6.崩漏: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血海膈俞或重灸隐白 7.妊娠呕吐: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8.带下病:处方: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 9.盆腔炎:处方:带脉中极次髎三阴交 10.恶露不绝: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11.恶露不下: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气海地机三阴交 12.子宫脱垂: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百会气海关元维道三阴交 13.产后乳少: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 14.更年期综合征:处方:百会太溪关元肾俞三阴交 15.不孕症:处方: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 16.滞产:处方:膻中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 17.胞衣不下: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气海关元三阴交独阴 18.胎位不正:处方:至阴太溪三阴交 外科病症 1.丹毒:处方:以皮损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合谷曲池血海委中阿是穴 2.乳腺炎:处方:膻中乳根期门肩井 3.疝气: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 4.流行性腮腺炎: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5.阑尾炎: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阑尾穴上巨虚天枢曲池阿是穴血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处方:关元膈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阳陵泉 7.胆石症:处方:以胆的俞、募、下合穴为主。日月(右)期门(右)胆俞阳陵泉 8.脱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长强百会承山大肠俞 9.痔疮: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长强会阳百会承山二白 骨伤科病症 1.扭伤:处方:以局部和邻近取穴为主。 颈部:大椎天柱风池后溪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少海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外关大陵 腰部:肾俞腰阳关腰眼委中 髀部:环跳秩边居髎承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