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深层次原因

分析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深层次原因
分析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深层次原因

分析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深层次原因

又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必须写的,无论你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是一件重大的工程。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分析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入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入侵,国家的四分五裂及战乱之苦,使一切陷入绝望。而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要善于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痛苦,在来生会得到善报,死后会升入天堂,人们找到了一条精神出路。教会从思想、行动以及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但王权和神权的矛盾始终存在。在西欧各国,臣民首先是教皇的臣民,其次才是君主的臣民。

16世纪初,亨利八世刚即位时,“英国的形势极小有发动一场改革教会现状的运动”[1](p455)。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信仰维护者”称号及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2]。但时隔不久,他却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亨利八世领导的宗教改革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及深刻的历史渊源。

一、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的衰落和腐朽

一直以来,罗马教皇不只在宗教领域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主教任免权,而且干涉英国的政治、经济领域内的事情,引起了上至国王下至人民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在英国国内,天主教会长期以来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罗马教廷聚敛了巨额的财富,到16世纪时,“教会每年总收入和拥有的地产数量均占全国总收入和地产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3]“年经济收入超过当时欧洲各国国王之总和”[4](p261),罗马教会不仅在宗教上享受许多特权、豁免权,还涉足俗事,拥有司法等各种特权;政治上,教廷有自己的行政机构、监狱和军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教会国家”,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教皇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干涉各国的俗事,“动辄废黜世俗国王,甚至将其国土转赠他人” [5](p189);思想上,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为压制不同意见或新思想,设立异端宗教裁判所。在教会内部,许多教会人士等同于一般封建主,他们不履行宗教职责,甚至违反教规结婚,圣职买卖普遍流行,神职人员腐化愚昧,神父酗酒、打猎、赌博,逛妓院是极为普遍的事。“教皇的腐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4](p175)。因而,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在政治上日益反动,神职人员在生活上堕落腐化,教会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要求改革天主教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首先,在教会内部出现“信仰复兴运动”;其次,教会也遭到了世俗世界的攻击。中世纪后期,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社会逐渐形成,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各阶层在利益对立的前提下展开了激烈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中世纪的反封建斗争“必然就是对教会的攻击”[6](p401)。

二、英吉利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吉利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奠定了民族基础,提供了改革的推动力。

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动荡,英国人民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百年战争激发了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

[7],人民明白没有民族独立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及太平的生活,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

早在1362年时,国家就通过法令,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15世纪末时,英语已经“作为标准的书面语被政府文件的改革者所采用”[8](p92)。到16世纪,英语已经代替法语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用语。在此基础上,英吉利民族文学逐渐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日益发展,“地方经济正在向各具特色、互相依存的方向发展”[8](p92)。这种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中古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大同性被破坏无余。到亨利八世时期,英吉利民族已形成,更加强了人民的民族意识。而罗马教廷通过英国教会对人民经济上的长期盘剥使得人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他们迫切希望推翻教皇的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英吉利民族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相伴的。民族国家是此时西欧典型的国家形式。政治上的同一性和文化上的同质性让15世纪末的英国跨入了民族国家的行列。最初的民族国家存在于君主制的形式之下。民族的形成及民族国家的确立对宗教改革起到了强大了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因为民族国家反对任何外来剥削压迫;它支持王权,拥护国王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政策;民族主义还震慑了英国国内的反对派,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改革的阻力。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宗教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切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经济条件的变化中去寻找”[9](p29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最深刻的经济根源,就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及乡绅阶层期望宗教改革,他们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及英国教会政治上的干涉,夺得教会的财富,以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14世纪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在城乡迅速发展,中小地主、商人、骑士和富有农民构成的乡绅阶层跟资产阶级一起成为王权的依靠力量。15世纪末后,资产阶级和乡绅阶层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与国王的合作关系日益巩固的同时,他们和罗马教皇及英国教会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

经济上,资产阶级和乡绅阶层强烈要求瓜分教产,扩大圈地规模,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正是由于英国教会对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及财富的占有阻碍了圈地运动的发展进程,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封建教会的矛盾日益突出。罗马教廷对英国商业贸易和海外扩张方面的掣肘也使得新兴资产阶级渴望宗教改革。15世纪末,英国通过《航海条例》限制外商对英国贸易的垄断,而罗马教皇却为意大利商人在英国的贸易利益向英国施加压力。在海外扩张之中,英国也受到了教皇支持的西班牙的限制。

从阶级属性方面看,推翻罗马教皇及天主教会在英国的统治是资产阶级的近期目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跟封建生产关系是根本对立的。16世纪起,资产阶级的发展同封建制度的继续存在已经不相容了。但此时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彻底推翻强大的封建制度,他们只好利用王权为依靠,逐渐的进行反封建的斗争,而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生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

四、威克里夫的思想和罗拉德派的活动为英国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及群众基础

欧洲宗教改革的火花最早在英国迸发。14世纪起,伴随新兴市民阶级的发展及农奴制的衰落,以约翰·威克里夫为代表的市民异端及罗拉德派为代表的市民异端在英格兰开

始传播。

威克里夫提出“神恩统治论”,认为上帝将恩宠赐给所喜爱者,并在人出生之前就预定了存在永生,每个人会失之永生,或因得救而得永生。他反对教会拥有世俗权力及财产,反对教阶制度,认为英国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不应臣服于教皇,反过来为了防止教会腐化堕落,王权应该对教会实行监督,主张英国应建立民族的廉价教会。他的这些思想既符合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国家的利益,受到了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继威克里夫后,罗拉德派把宗教改革的思想散布到全国城乡。14世纪70年代,罗拉德派于英格兰出现,他们“抨击社会制度的不公平,反对教会和世俗封建主”[4](p272),其宣传和活动深入人心,当时人说“英国农民中,每两个人便有一个是罗拉德派的信徒”[4](p272)。罗拉德派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伊丽莎白统治时期。

威克里夫思想的传播为英国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反对罗马教皇及天主教会、建立民族的国家教会等主张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而罗拉德派把市民异端通俗化,把这些思想传播到了最下层的农民及织工中间,扩大了反教会运动的声势,促进了英国人民的觉悟。16世纪时罗拉德派继续积极支持及推进英国宗教改革进程,并最终使英国加入到了新教国家的行列。

五、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王权的巩固

英国王权的强大提供了宗教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英国王权历经了与大贵族及教皇的长期斗争,到亨利八世时已极为巩固。15世纪后半叶的红白玫瑰战争后,英国旧贵族实力消耗殆尽,并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代替。大贵族势力已经构不成对王权的威胁。都铎王朝建立后,唯一能和王权抗衡的只剩下罗马天主教会下属的英国教会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加强及巩固为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骑士阶层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征收盾牌钱后他们往往依靠小贵族身份转而从事农业或商业的经营,并渐渐发展为乡绅阶层的一部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接近,同他们一道成了王权的支柱力量。

另外,王权的强大以及亨利七世积存的大量财富使得议会不能借征税问题而要挟国王,反过来议会上院的大贵族及下院的资产阶级和乡绅阶层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及相互斗争的需要而向国王靠拢。这一切促成了亨利八世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稳定。

在这个基础之上,亨利八世要求改变英国宗教的现状,因为英国教会作为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并未绝对的成为王权的统治工具。英国教会的土地及财产对亨利八世来说更是极大的诱惑。但触动英国教会必然会引起罗马教皇的反对,促使亨利八世决心改革的是他的离婚案。离婚诉讼的失

败让英国企图和罗马保持关系而获益的幻想破灭了,法国、西班牙两大强国跟罗马近在咫尺,而英国孤悬于海外,在罗马教皇的利益天平上终究轻于法国、西班牙。看清楚了这一点,亨利八世就下定决心同罗马教廷决裂。

六、有利的外部环境

英国国内外的宗教改革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推动并保障了宗教改革的发生及发展。

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波及欧洲各国,英国也无一例外的深受影响。15世纪末以来,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新学问也在英国得到广泛传播,横扫迂腐说教,促进了英国人的觉醒,对亨利八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王宫因汇集了托马斯·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而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宫廷。文艺复兴运动对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罗马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已日薄西山。16世纪的罗马教皇不仅威信扫地,且沦为西班牙的傀儡,无力再对各国指手画脚。教皇敕令成为了一纸空文。1535年教皇保罗三世颁布了敕令惩处亨利八世,却因法国、西班牙不愿意而迟迟得不到执行。教皇权利之衰落由此可见一斑。

15世纪末起,法国、西班牙为争夺意大利燃起战火,为英国宗教改革又减少了一重威胁。战争消耗了两国的实力,

使他们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根本无力干涉英国内政。

在时代大势的影响之下,各种主客观因素促使英国加入到了宗教改革的队伍,这是继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之后的第二次宗教改革高潮,始于亨利八世,终于伊丽莎白时期。

宗教改革后,罗马教皇的特权被废除,很多权力转移到王室手中,大大强化了王权。而没收的修道院的财产及土地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大量出售修道院的土地也加速了圈地运动,从而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以英王的“王权至尊”取代罗马教皇的“神权至尊”,实现本国的独立发展。历史表明,亨利八世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可以说,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浅谈英国贵族

浅谈英国贵族 摘要:英国贵族体制是世界上最古老,持续世界最长的一种体制。英国“贵族”一词的含义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同时与贵族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英国贵族体制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直到20世纪末,经历了五次较大的变化。英国贵族体制具有强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连续性,贵族文化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英国贵族文化成为历史上英国的主导文化,贵族阶层倡导的进取精神使英国社会充满了活力。 关键词:英国贵族贵族体制 英国贵族体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体制。在英国历史上,贵族体制从未被彻底否定过。尽管英国贵族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衰落,但它每次都能从衰落中得到新的社会营养,再次展示出新的生命力,并一直在英国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贵族”一词,在英国历史上有较大的伸缩性。从广义和狭义来说,广义的Aristocracy (广义贵族)一词源于希腊和拉丁文。Aristocra-cy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词,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五级贵族形成之后,为了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 专称拥有议会上院出席权的高级贵族(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或者说是狭义的世袭贵族。以后, 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贵族”一词的形成还与贵族体制的发展密切相关。英国贵族体制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这一贵族群体一度被称做gesithcund,“哥赛特”,这一时期的贵族属于军事贵族。大约7世纪中叶后,国王与亲近随从具有了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封建贵族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贵族称号也从“哥赛特”转变为“塞恩”。封建贵族又可分为两大类,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教会贵族起源于7世纪,是督教传播和教会势力扩张的结果。那时,在列国纷争的环境下,求存图霸的国王为获取上帝的庇佑和宗教界的支持,乐意把特权和地产送给教会和修道院,使上层教士同样成为封建领主。而后经过大约一个世纪,英国形成了包括两个大主教区、若干主教区和众多基层教区的宗教管理体系,定下了以后一千多年英格兰教区划分的大致格局,形成了以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和中下级贵族为序列的教会贵族等级制。同世俗贵族相比较,教会贵族的划分即“教阶制”一直比较清晰。按照中古大陆各国通行的社会等级制,宗教贵族作为上帝福音的传播者,应为社会第一等级,享有最多的权势。但在英国却不然。原因之一是教会贵族人数较少,总体力量难与世俗贵族相匹敌。世俗贵族名号和等级制的变化则相当复杂。其一,英国“贵族”的涵义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贵族包括为数较多的中小贵族,而狭义的贵族则主要指能够进入贤人会议、御前会议和上院的高级贵族。其二,英国世俗贵族体制和名号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大致看来,一千多年间的较大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美文化概况之英国篇 英国早期人文历史常识 (一) 英国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上,这里被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由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和爱尔兰岛(Ireland)这两大岛屿,以及其它几百个小岛组成。 大不列颠岛上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三个区域,而爱尔兰岛则分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Republic of Ireland)两块。 政治上,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共同组成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而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的独立的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英国,则是指联合王国。 联合王国的首都是伦敦(London);而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是都柏林(Dublin)。 大不列颠岛在政治上被划分成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总的来说也最为富裕。因此很多人通常会用“英格兰人”(English)指代“不列颠人”(British),这点当然会引起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Scots and Welsh)的不满。不列颠在大约一百年前曾统治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土地,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各大洲。二战之后,随着不列颠国力衰退,各殖民地纷纷独立,不列颠帝国(the British Empire)在1931年起被英联邦所取代。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 属国组成的联合体。英国作为英联邦元首并无政治实权;各国在一定协议上相互进行政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各成员国也有权利选择退出英联邦。 (二) 英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北地区主要地形是高原;而东部和东南部则主要是低地,他们是整个欧洲平原(the Great European Plain)的组成部分。 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南面的最大部分土地,那里地势平缓,多为平原、丘陵和沼泽地。特别是英格兰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肥沃,适于耕种。 苏格兰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它拥有三大自然区: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不列颠最高峰尼维斯峰(Ben Nevis)便座落于此,高1,343米。威尔士亦是多山地区,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大部分村庄以放牧为主。 北爱尔兰北部为多岩石、荒蛮的海岸,曲折蜿蜒。其东北部多为高地,东南部为山区,而中部则是低浅的盆地。 不列颠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它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位处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之处被称作多佛海峡(Straits of Dover),仅有33公里宽度。1985年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决定在多佛海峡处修建海峡隧道。 总长153公里的隧道于1994年五月竣工通车,使得欧洲公路网得以连成一体,被誉为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 英国河流分布细密。塞文河(the Severn)是英国第一大河流,长338公里,它同西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英国史论文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

英国宗教概况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诚如宗教学创始人Max Mueller 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非常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一.从自然崇拜到宗教的起源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Totemism),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界中,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所产生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宗教崇拜。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自然直接地崇拜,慢慢抽象化,最后也就产生了神。可以说,对自然崇拜是宗教起源的一部分原因。 二.罗马帝国时期早期信基督教的传入(约BC5世纪—10世纪)(Early Christianity Preach into Great Britain During Roman Empire)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2世纪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3世纪迅猛发展,4世纪末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从它处在的罗马帝国中得益不少。罗马帝国提供安定的环境,基督教传教士可以从海,陆路漫游整个罗马帝国,在整个帝国境内都流行希腊语,都为传教士传播教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罗马帝国的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它的世界主义使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凯撒大帝时期(Gaius-Julius-Caesar),他征服了高卢,然后继续往北,渡海到了大不列颠,也抑或直接,抑或间接地把罗马文明传播到了大不列颠。 伴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在罗马帝国的确立,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早期基督教传入大不列颠。不列颠的基督教化,是通过几条途径完成的。罗马公教的帕特里克(Patrick 约389—461)和奥古斯丁(?—604),在5世纪中叶和6世纪晚期先后在英国传教,为罗马教会打下基础。帕特里克有“爱尔兰使徒”之称,他于432—461年期间,使爱尔兰人基督教化,并建立爱尔兰教会,他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时,把它与爱尔兰的传统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651年,基督教在英格兰牢固的建立起来。

07.第七讲 中世纪的宗教美术

第七讲中世纪的宗教美术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令”,正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更好地从精神上控制人民,罗马统治者定基督教为国教,加以扶植和资助。一时间大力兴建教堂,装饰美化也竭尽其能。尽管在内容上都统归为基督教教义,但在造型意识上,艺匠们的观念仍然与异教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从庞贝壁画风格中的剧场布置式样可见,那两位殉教者也令人想起古代的雕像。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末文艺复兴这段时期,史称中世纪。西欧的中世纪美术,从西罗马帝图的灭亡到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长达一千余年其间,各地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基督教会成为统治一切的权威,哲学、科学和文化都成为神学的婢女。美术史根据各个时期的发展,在早期基督教美术(2~5世纪)之外,又分为拜占廷美术(5~l5世纪)、罗马式美术(10~15世纪)和哥特式美术(12~l5世纪);其间,还有法兰克人建国的加罗林王朝美术和撒克逊人帝国的奥托王朝美术等。 欧洲中世纪的美术实际上是基督教的美术,它不重视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摒弃作品中具有人性的感情抒写和形象描绘,以期营造所谓庄严、肃穆、神秘的气氛,完善宗教神性的抽象精神凸显。艺术呈现出一种说教的枯燥与乏味,形象的干瘪与苦涩,形式的呆板与做作,色彩的单调与枯涩。精神的萎缩与空虚。 西方的社会学家认为,文明的最大敌人是恐惧——对战争、敌人、疫病和饥荒的恐惧。恐惧使人觉得不值得建设,甚至不值得种树或播种。对超自然的恐惧,也使人不敢有疑问,不敢改变任何事物。古代的世界充满无意义的仪式,及毁人自信的神秘宗教。普遍的恐惧之后便是衰竭,无望的感觉能轻易地征服拥有高度物质文明的人。就这样,古希腊和罗马在战火中,在道德沦丧中,在平庸中湮灭之后,开始了欧洲长达1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统治。 ·初期基督教美术 教会得到罗马帝国的承认之后,进行礼拜集会的场所也就从地下转到地上来了。因为他们视希腊罗马为原来的泛神信仰为异教,所以摒弃了古典的神庙型制。起初是大规模地在一种称作巴西利卡式的罗马会堂基础上改建教堂,改造后的型制呈长方形,纵向有立柱将内部空间隔成几个长条,中间宽大,两侧略小,中厅比侧廊高些,上方开有窗户,入门后一直引向尽头的祭坛,祭坛后面一般是半圆形的,前面有唱诗班所在的歌坛。这种型制的教堂大多是木构的屋顶,上盖比较轻,立柱吃力不大,内部有个很大的纵向空间,可容纳众多信徒。有些巴西利卡式教堂还兼作殉教者的墓地,建有著名圣徒的纪念碑。礼拜这些殉教者也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此,这种教堂在祭坛前还增建一个横向的空间,象伸出两只翅膀,平面形成横短竖长的拉丁十字形,这是后来千余年沿袭的教堂基本平面格局。

浅析英国未全面继受罗马法的原因文献综述

《浅析英国未全面继受罗马法的原因》文献综述专业:法学班级:08法学1班作者:陈某指导老师:张某某 自公元1世纪到16世纪,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罗马法从未停止过其对于不列颠岛屿的影响,不论是以激烈的还是缓和的表现方式,都一直持续着。尤其是在12世纪到16世纪,在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带动之下,使得这种影响达到了高潮。然而,英国人凭借其对自身法律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不断创新,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法律制度——普通法,并形成从形式到内容,从原则到制度的一整套体系。虽然亦受到罗马法的冲击,但主体上没有动摇普通法体系,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究。 一、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对于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梳理英国普通法的发展脉络,加深我们对于英美法系历史渊源的认识。二、可以深入研究罗马法对于英国法律发展的意义,进而从中找出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于英美法系的研究,从中借鉴有益经验,不断推进中国当代的法制建设。 二、研究资料范围和来源 (一)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 1、在图书馆馆藏图书D类政治法律类中搜索到:《英国普通法的诞生》、《外国法制史》、《英吉利法研究》、《世界上古中古史》等相关书籍。 2、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政治法律类中搜索到:李磊著《试论英国普通法形成的原因》、朱景文著《古代中国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等相关文献。 (二)计算机信息检索 1、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CAJ-CD)。 2、CNKI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访问地址为:https://www.360docs.net/doc/ea2495606.html, 在使用上述两种数据库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初级检索的方式,选择“关键词”输入“英国继受罗马法”和“罗马法的复兴”进行检索,文章结果显示有20多篇相关论文,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万晓玲著《论英国衡平法的起源》、李芳著《英国衡平法初探》、刘洪波著《罗马法对法国法与英国法不同影响的原因探析》、韩慧著《罗马法对英国法制的影响和意义探析》、王薇著《英国排斥罗马法之原因探析》等。 (三)WWW(world wide web)检索

中世纪英国的庄园制度

中世纪英国的土地制度—庄园制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看,中世纪是西欧的一段黑暗时期。疫病、战争和宗教 争斗等变乱层出不穷,人民生活相对困苦。“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仅适 用于政治,同时也适用于土地制度。在这里,我表述的是庄园制的基础:土地规 制和管理方法。 关键字:庄园制克劳利庄园自营地庄园法庭 一、前言 中世纪即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一段时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在中世纪的英国,不仅发生了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数目繁多的战争,出现黑死病之类的灾难之类,两院制的形成以及中古英语的形成之类的大事件,同时在此之下的基础——经济制度也有所发展。 二、庄园个案:克劳利庄园 汉普郡的克劳利庄园是在公元909年授予温彻斯特主教的。赠与是免费的。因此,作为庄园领主的温彻斯特主教对于国王承担提供60名骑士的义务(有时是40名骑士)作为领有汉普郡克劳利庄园的回报。在12世纪时,领主曾用缴纳代役租的方式代替服骑士义务。亨利三世(1216年—1272年)曾授予温彻斯特主教一系列附带的特权,主教因为领有庄园要承担若干封建义务。 “土地调查册”时期,克劳利庄园有6个维兰、20个奴隶、25个bordar,他们都属于不自由人,未得领主同意不得离开庄园。在未得到领主同意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得把他们的子女嫁出去,他们在庄园法庭上只能充当被告人的角色。此后,这些人转化为习惯佃户的一部分。13世纪以后,克劳利庄园大约有50名佃户。克劳利庄园的佃户分为两种,在南克劳利庄园称雅兰持有者,在北克劳利庄园称法新持有者。前者每人持有16英亩法定土地,后者持有5.5英亩法定土地。雅兰持有者是自由持有地的耕作者而后者本质上是茅舍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为领主府劳役和干法定的重活,后者每人持有2英亩休耕地和4英亩庄稼地,这些土地生产的谷物尚不足以维持生活。在中世纪的克劳利庄园,没有很多关于自由民的证据。这里有一个教区长是自由民,但他出生于别处,大概是个外来户。持有南克劳利地产的是胡氏,他是领主的审计员,可能会是一个自由民。持有克劳利庄园最西端土地的是一个自由人,但情况不详。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约 5 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 5 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 8 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 7、8 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 1066 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 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英国概况

英国概况 I. 地理概况 英国是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又称为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 一、地理特征 面积:243000 sq km 南北长度:600 miles 本土南面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北靠北海【the North Sea】。英国与欧洲大陆依靠英法海底隧道【the Chunnel】连接,隧道于1994年5月建成通车。 英法之间的是英吉利海峡,海峡最窄处叫做多佛海峡【the Strait of Dover】 英国在政治区划上可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 1.英格兰【England】 首府:伦敦【London】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南部,西靠威尔士,北邻苏格兰。 英格兰是地理面积最大的区域,占据全岛面积的将近60%

英格兰主要山脉是奔宁山脉【The Pennies】 2. 苏格兰【Scotland】 首府:爱丁堡【Edinburgh】 位于不列颠北部,整个区域可分为四个自然区域 a. 北部丘陵【the Highlands】区域内有不列颠最高的(1343m)本尼维斯山【Ben Nevis】, b. 中部低地【the Lowlands】苏格兰工业和人口的主要所在地 c. 南部高地【the Uplands】 苏格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在丘陵地区以及岛屿西部兼有盖尔语【Gaelic】 3.威尔士【Wales】 首府:加迪夫【Cardiff】 处于不列颠西部,是多山的地区,首府加迪夫是其最大城市,位于威尔士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海峡【Bristol Channel】 4.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 首府:贝尔法斯特【Belfast】 二、河流和湖泊 塞文河【the Severn River】英国最长的河流 泰晤士河【the Thames River】英国最重要的河流,英国第二长的河流,重要的熟路运输要道,牛津【Oxford】坐落于河岸 克莱德【River Clyde】苏格兰最重要的河流 湖区【The Lake District】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最流行的旅游景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故乡。 内伊湖【Lough Neagh】英国最大的湖泊,位于北爱尔兰 三、气候 英国地处岛屿,位于北纬50~60度之间,与同纬度国家相比,其气候更加温和。 英国的气候一般温和宜人,天气虽然多变但是极少出现极端天气。 英国的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气候温和,夏季气候凉爽,常年降雨量平均且适中。 海洋性气候类型决定了英国的气候特点:气温凉爽,与多云天气为主,常有暴风雨侵袭。英国气候十分多变,有时一天之内就可以体会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 英国特殊的气候特点的成因: 1. 岛屿周围的海洋对于温度的调节作用 2. 全岛常年盛行东南风, 3. 北大西洋暖流【the North Atlantic Drift】经过不列颠群岛的西海岸 II. 人口 人口数量:60million 主要人口居住地:英格兰【England】 人口构成: 英格兰人—安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 苏格兰人—热情且慷慨 威尔士人—情绪化和欢快的人群,音乐爱好者,以他们的历史为荣 爱尔兰人—将爱尔兰语视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渴望保持文化独立的民主主义者们与爱尔兰语为荣。 北爱尔兰人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 试卷 (7)

专题5欧洲宗教改革试卷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这句话反映了() A.教皇聚敛财富,实力雄厚 B.天主教徒忠实于自己的信仰 C.欧洲教会热衷于建造教堂 D.路德反对教会的腐朽贪婪和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教皇到德国兜售赎罪劵,而路德反对他对德国的经济搜刮。由题中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富有的教皇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建圣彼得堂,应该用教皇自己的钱。 答案:D 2.德国电视台曾举办过“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下列给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C.他主张灵魂能否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D.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解析:马丁·路德允许神职人员结婚。A、B、C三项都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与思想。 答案:D 3.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 C.“先定论”D.“进化论”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先定论”,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答案:C 4.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③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④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的领导者不是国王,英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国王亨利八世,所以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类、组合复合选择的能力。依据教材辨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A 6.天主教实行的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B.加强天主教会的专制 C.缓和阶级矛盾D.顺应时代潮流 解析:从天主教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和网罗狂热分子看其实质一目了然。 答案:B 7.“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世纪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知C项更为贴切。A项与此相反;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8.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论中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关系_王立

百花园地2014年6月8日 新课程学习论中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关系 文/王立 中世纪英国政治机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议会的兴起。议会逐渐成长为定型的政治实体,在封建时代已发挥作用,并一直保存下来,构成了近代英国代议制政府的基石。可以说,关于“议会与王权的关系”的研究史学界是见仁见智、争论颇多,甚至出现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提法。 一种认为“议会是与王权相对立的政治机构,议会有力地限制了王权,贵族和教会在议会中始终扮演着法律之代表的角色”。执意要将中古的议会君主制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君主立宪制联系起来,西方学者持此观点者居多。 另一种则认为“议会始终是作为王国政府的一个政治机构而存在的,并非是王权的异己力量,它具有既限制王权又维护王权的双重政治功能”。中国的很多学者持这种观点。那么应当如何正确地理解议会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呢?窃以为不应夸大中世纪议会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的“宪政”意义,中世纪的英国议会制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下面本文就议会的职能作一分析,来阐明自己的看法。 14世纪时法律和法令有了区分。法律由国王和大会议制定,已是普遍性的,不受时间的限制的;而法令是由国王和其御前会议制定,是临时的行政命令或专门为某事颁布的规章等。议会兴起后,立法也有时有议会的参与,即请愿书通过成为法律,但其书面语言仍然是说明经下院请求,上院同意,由国王制定的。后来下院利用请愿书设法取得法律的创制权。1327年,爱德华二世被废,反对党控制局势,议会以下院全体名义提出请愿书,要求改革,这是认为下院全体提出议案之始。在当时的语言中,请愿书和议案是可以互换的,其意义并无什么不同,都是指一种抱怨、申诉,到15世纪才有了向议会提出请愿书的习惯法,才有了公法案和私法案的称呼。请愿书如被通过,即可成为法律,下院通过提出请愿书而逐渐争取获得法律的创制权。但这种立法的创制权并不巩固,其形式仍是下院向国王提出请愿,国王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也可对请愿书作出修改,而且即使接受,这种请愿书也不能原样作为立法通过,还必须由御前会议成员改写成为一种法案,再由议会通过。在改写时,会把原来的要求改得面目全非,与下院的本意完全背离,或者只取其有利于国王、大贵族的方面。而在法律通过后,国王还有废除它或限制、停止它的特权,所以这方面也时常引起纠纷。1341年,爱德华三世与大主教斯特拉福的冲突,因为支持大主教的贵族控制了议会,迫使爱德华通过了限制王权的立法。不久,爱德华就以御前会议的名义制定法令,废除了1341年法律,因为它明显地违背了英国的法律和习惯,也违背王权和王的特权。可是1343年的议会,又提出请愿书说这一法令不应该被废除,但国王没有接受。另外,国王还有对法律的部分中止权和搁置权,前者是指他可使该法律对某人或某案不生效,后者是指他可使该法律暂不实行。这种权力的运用也往往可以使议会的立法无效。所以,在中世纪的英国,立法权仍然控制在国王的手中,法律的制定只有通过“国王在议会”这个形式方能成立。 由此可以看出,这时的议会仍是国王的议会,是国王的下属政府机构,当时并没有后来的权力制衡观念。议会由国王召集、延期和解散,如无国王召集,议会不得召开,当然也不能行使任何权能。虽然十四五世纪几乎每年都要召开议会,但即使国王不召集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迫使他召集。议会的主要功能,仍然是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执行机关,而不是国王的反对派。正如塞勒斯所说的,这时离议会民主还十分遥远,议会所表达的是国王的特权,而不是国民的意志;没有国王,议会什么也不能做;可是没有议会,国王仍然能做。英国杜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M.普里斯维奇(Michael Prestwich)教授也指出:“实际上,在当时的议会中,国王的地位是至为关键的,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誗编辑段丽君 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誗 初中学生有着求新立异的愿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创。在日常教学中,我从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把课堂变成吸引孩子们向往的乐园,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一、在游戏中“活”起来 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以交际法为主要原则,在PEP教材第一册Unit2中,学习了有关脸部的几个单词:eye,nose,mouth,ear,head。我领读了几遍后,又让学生读,当学生开始出现怠倦情绪时,我就说:“OK,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ame.I have some picture. They are about our heads,and 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然后就讲清楚了游戏规则:把这些图片贴在黑板上,每一组各选一位代表上来,我说“Touch the head!”谁先用手拍到这个单词的图片,谁就可以为本组获得一分。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单词,一举两得。 二、在情景表演中“活”起来 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采用情景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例如,练习“Is this your...?Yes,it is/No,it isn’t.”这个句型,我一边走进教室一边举起手中的尺子问:“Whose ruler is it?Is this your ruler?”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把尺子是谁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帮忙找尺子的主人,学生拿着尺子去问别的同学:“Is this your ruler?”被询问的同学回答:“Yes,it is./No,it isn’t.” 三、在绘画中“活”起来 孩子对于形状各异的图画比平淡呆板的板书更感兴趣,教师要能善于绘出所授内容,或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画出教学内容,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数字和人体部位的单词后,可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画出monster:“Draw a big round face.Draw three heads.Draw five arms.Draw eight ears...”最后大家评选出最可怕怪物小画家。 四、在吟诵中“活”起来 通俗易懂、节奏欢快的英语韵律歌谣既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又为英语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上课前,先让学生声 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 文/秦露梅 176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提纲展示∶ 封建君主制度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5—11世纪)(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 (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 (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 (一)议会的产生 (一)议会的早期发展 (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四.都铎王朝专制君主制(16世纪)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二)王权与议会 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三)两党制的形成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 (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5-11世纪) 从公元5世纪中叶,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3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形成若干小国争雄称霸长达近300年。公元597年罗马教廷派遣奥古斯丁到不列颠的肯特王国传教, 此后,不列颠的许多居民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的传播统一了大多数不列颠居民的宗教信仰,成为凝聚不列颠人思想的纽带。9世纪中叶,不列颠人联合打击丹麦人入侵,公元871年5月,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率军在爱丁顿与丹麦人展开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丹麦人退居北英格兰。为此,阿尔弗雷德被英格兰人公认为领袖。阿尔弗雷德死后,几代继任者征伐不止,终于在10世纪中叶赶走了丹麦人,并迫使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称臣,威塞克斯国王成了整个不列颠的统治者,英吉利统一国家终于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不列颠国家产生和统一形成时期。此前,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建国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氏族观念,出现了阶级,以往的氏族民众会议也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受原始社会氏族军事首领公选制的影响,在新国家中产生了特有的中央机

英语国家概况之英国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课程介绍及教学大纲 英语国家概况B (英国) 课程介绍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其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繁多复杂,例如地理、历史、经济、政体、教育、艺术、哲学、性格、民俗、宗教等。该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件、政体制度、教育制度、家庭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一个较系统和清楚的了解,并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的就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弥补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为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和以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不是局限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国家概况(B)》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英语国家概况(B) 英文名称:A Survey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 二、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二年级下总学时36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A、精读C、听力C、泛读C、口语提高 后续课程:精读E、泛读E、视听说E 四、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 《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介绍英语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社会文化综合背景知识的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学期以英国概况为重点。本科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背景情况,帮助学生克服由于缺乏背景知识给语言学习带来的障碍,拓宽知识面。这对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特别是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英国地理、主要城市、社会生活(4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