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总线的介绍(DOC)

各类总线的介绍(DOC)
各类总线的介绍(DOC)

总线

一.总线的概念

总线是一组用于计算机之间各部件之间进行数据和命令的传送的公用信号线。二.总线的分类

(一)总线(微机通用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三大类型:

(1)片总线(Chip Bus, C-Bus) 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把各种不同的芯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特定功能模块(如CPU模块)的信息传输通路。

(2)内总线(Internal Bus, I-Bus)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插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例如CPU模块和存储器模块或I/O接口模块之间的传输通路。

(3) 外总线(External Bus, E-Bus) 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系统之间或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等)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如EIA RS-232C、IEEE-488等。(现场总线CAN属于外总线)

三类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

其中的系统总线,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总线,一般又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Data Bus)、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B

(Control Bus)。

(二)总线按照传输数据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串行总线中,二进制数据逐位通过一根数据线发送到目的器件;并行总线的数据线通常超过2根。常见的串行总线有SPI、I2C、USB及RS232等。

(三)总线按照时钟信号是否独立划分:可以分为同步总线和异步总线。同步总线的时钟信号独立于数据,而异步总线的时钟信号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SPI、I2C是同步串行总线,RS232采用异步串行总线。

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

三.各类总线介绍

内部总线

1.I2C总线是同步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化,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在主从通信中,可以有多个I2C总线器件同时接到I2C总线上,通过地址来识别通信对象。

2.SPI总线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是一种同步串行接口,SPI总线是一种三线同步总线,因其硬件功能很强,所以与SPI有关的软件就相当简单,使CPU 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3.SCI总线串行通信接口SCI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系统总线

1.ISA总线总线标准是IBM 公司推出的系统总线标准。它是对XT总线的扩展,以适应8/16位数据总线要求。它在80286至80486时代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现在奔腾机中还保留有ISA总线插槽,ISA总线有98只引脚。

2.EISA总线是在ISA总线的基础上使用双层插座,在原来ISA总线的98条信号线上又增加了98条信号线,也就是在两条ISA信号线之间添加一条EISA信号线。在实用中,EISA总线完全兼容ISA总线信号。

3.VESA总线是一种局部总线,简称为VL(VESA local bus)总线。该总线系统考虑到CPU与主存和Cache 的直接相连,通常把这部分总线称为CPU总线或主总线,其他设备通过VL总线与CPU总线相连,所以VL总线被称为局部总线。它定义了32位数据线,且可通过扩展槽扩展到64 位,使用33MHz时

钟频率,最大传输率达132MB/s,可与CPU同步工作。是一种高速、高效的局部总线,可支持386SX、386DX、486SX、486DX及奔腾微处理器。

4.PCI总线是当前最流行的总线之一,它是由Intel公司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它定义了32位数据总线,且可扩展为64位。PCI总线主板插槽的体积比原ISA总线插槽还小,其功能比VESA、ISA有极大的改善,支持突发读写操作,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32MB/s,可同时支持多组外围设备。PCI局部总线不能兼容现有的ISA、EISA、MCA(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总线,但它不受制于处理器,是基于奔腾等新一代微处理器而发展的总线。

5.Compact PCI总线是当今第一个采用无源总线底板结构的PCI系统,是PCI总线的电气和软件标准加欧式卡的工业组装标准,是当今最新的一种工业计算机标准。Compact PCI是在原来PCI总线基础上改造而来,它利用PCI的优点,提供满足工业环境应用要求的高性能核心系统,同时还考虑充分利用传统的总线产品,如ISA、STD、VME或PC/104来扩充系统的I/O和其他功能。

6. PC/104总线PC/104也是一种工业计算机总线标准。PC/104是一种专门为嵌入式控制而定义的工业控制总线,即IEEE-P996。

7. VME总线Versa Module Eurocard由Motorola公司1981年推出的第一代32位工业开放标准总线,即IEEE 1014-1987。(作为测控总线使用)

8. AGP全称Accelerated Graphic Ports,PC的图形系统接口的一种。为了使系统和图形加速卡之间的数据传输获得比PCI总线更高的带宽,AGP应运而生。

9. PCI-Express 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为“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很明显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I/O接口标准。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简称“PCI-E”。这个新标准将全面取代现行的PCI和AGP,最终实现总线标准的统一。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的16X 2.0版本可达到10GB/s,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PCI Express也有多种规格,从PCI Express 1X到PCI Express 16X,能满足现在和将来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低速设备和高速设备的需求。

外部总线

1.RS-232-C总线设有25条信号线,包括一个主通道和一个辅助通道,在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主通道,对于一般双工通信,仅需几条信号线就可实现。RS-232-C标准规定的数据传输速率为每秒50、75、100、150、300、600、1200、

2400、4800、9600、19200波特。RS-232-C标准规定,驱动器允许有2500pF的电容负载,通信距离将受此电容限制。传输距离短的另一原因是RS-232属单端信号传送,存在共地噪声和不能抑制共模干扰等问题,因此一般用于20m以内的通信。

2.RS-485总线在要求通信距离为几十米到上千米时,广泛采用RS-485 串行总线标准。RS-485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因此具有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加上总线收发器具有高灵敏度,能检测低至200mV的电压,故传输信号能在千米以外得到恢复。RS-485采用半双工工作方式,任何时候只能有一点处于发送状态,因此,发送电路须由使能信号加以控制。RS-485用于多点互连时非常方便,可以省掉许多信号线。应用RS-485 可以联网构成分布式系统,其允许最多并联32台驱动器和32台接收器。

3.IEEE-488总线上述两种外部总线是串行总线,而IEEE-488总线是并行总线接口标准,用来连接系统,如微计算机、数字电压表、数码显示器等设备。它按照位并行、字节串行双向异步方式传输信号,连接方式为总线方式,仪器设备直接并联于总线上而不需中介单元,但总线上最多可连接15台设备。最大传输距离为20米,信号传输速度一般为500KB/s,最大传输速度为1MB/s。

4.USB总线通用串行总线USB它基于通用连接技术,实现外设的简单快速连接,达到方便用户、降低成本、扩展PC连接外设范围的目的。它可以为外设提供电源。另外,快速是USB技术的突出特点之一,USB的最高传输率可达12Mbps比串口快100倍,比并口快近10倍,而且USB还能支持多媒体。

5. CAN总线CAN是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的简称,是由研发和生产汽车电子产品著称的德国BOSCH公司开发了的,并最终成为国际标准(ISO11898)。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在北美和西欧,CAN总线协议已经成为汽车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嵌入式工业控制局域网的标准总线,并且拥有以CAN为底层协议专为大型货车和重工机械车辆设计的J1939协议。具有的高可靠性和良好的错误检测能力。(现场总线)

6. 以太网接口接口类型是RJ-45接口。它遵循IEEE802.3标准,传输速率通常为10M/100/1000Mbps,可工作在全双工、半双工模式。如下图的WAN口(广域网口)和1、2、3、4标识的端口就是RJ-45端口。

测控总线(仪器专用总线)

测控总线是指以组成测量和控制系统为主要目标而开发的总线。虽然在PC、ISA、PCI总线系统上加入各种I/O功能模块板,也可以组成测控系统,但这不是这些总线标准设计的主要目的。为测控系统设计的总线主要有STD、CPCI、GPIB、VME、VXI和PXI等总线。目前常用的测试系统平台总线基本上还是并行总线,如PCI、GPIB、PXI和VXI等总线。

1.PCI/Compact PCI总线

PCI是一种高性能局部总线,它构成微处理器与外设之间的高速通道。PCI 支持多个外设,与CPU的时钟频率无关。PCI局部总线的特征体现在其高性能、可兼容性、处理器的独立性、成本有限性和将来支持性等方面。PCI局部总线是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它使网络适配器、硬盘驱动器和高速外设的性能进一步提高。PCI总线工作于33MHz时钟频率时,其峰值速度为132MB/s,这比ISA(9MB/s)和EISA(33MB/s) 的传输速率提高数倍。PCI总线主控性允许多个智能外部设备中的任何一个控制此总线,以加速信息流量,使优先级高的任务先执行。PCI的并行处理能力使微处理器与外部设备同时运行,而不是等待它们。

因为PCI被设计成是对扩充总线的一种补充,所以与ISA、EISA和MCA 总线兼容。虽然每个系统插槽个数有限,但PCI总线允许制造商们提供“分享插槽”,使之既能适应一个PCI,也能适应一个ISA、EISA或MCA卡连接器。另外,所有PCI兼容附加板可对任何服从PCI的系统进行操作,而与使用中的扩充总线或微处理器无关。

PCI总线的64位数据地址复用总线能使系统的带宽达到264MB/s,其32位和64位外部通信对用户是透明的。这种透明性由一个连接器提供,连接器有接收32位和64位长的能力,具有非常好的兼容性。PCI总线具有自动匹配能力,用户安装一个新的外设板/卡时,不必人工设置DIP开关或中断。PCI总线的独立处理器特性使其适用于PC平台的所有系列,包括台式、笔记本和服务器等。

Compact PCI总线是PCI总线在工控领域的扩展,它采用两种尺寸的欧式板结构,即单高、双高和传统的机箱式安装方式。系统插槽上的模块为控制模块,负责系统的管理,包括其它模块的初始化、总线仲裁、时钟分配和复位功能。Compact PCI还规范了热切换,即带电插拔,便于适合工业和嵌入式应用场合。

2. PXI总线

PXI定义用于测试、测量与控制应用,是基于PC的一种小型模块化仪器平

台。PXI是建立在Compact PCI规范的基础上。Compact PCI规范定义了封装坚固的PCI,提供出众的机械完整性并使硬件部件易于装卸。因为PXI平台基于PCI,所以它具有PCI的一些优点,如较低的成本、不断提高的性能,以及为最终用户提供主流软件等。

PXI总线是PCI/Compact PCI在仪器领域的扩展,不仅保留了PCI总线较高的数据吞吐能力,而且采用了坚固的欧洲插卡组装技术。为了适应测试仪器的需要,还扩展了与VXI总线类似的仪器总线,如触发总线、本地总线、系统参考时钟以及只有D尺寸VXI才有的星型触发总线。PXI模块仪器的优点主要包括:(1)PXI与Compact PCI保持100%兼容;

(2)将台式PC技术引入到测试与测量设备;

(3)比台式PC提供了更多的I/O扩展槽;

(4)扩充了台式PC机中所没有的仪器特性;

(5)更加紧凑,比台式PC更节省空间;

(6)提供了更严格的标准,促进了多供应商之间的兼容,有利于系统集成;

(7)定义了标准的软件框架,要求兼容的产品提供相应的驱动软件,有利于简化系统集成。

3.VXI总线

VXI总线是在VME总线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仪器系统总线,由于该总线采用的是开放式结构并集中了先进的计算机数字接口技术与模块化仪器的优点,从而扩大了它在电子测量技术领域里的应用范围。基于传统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传输显示”的结构模式并以此为开发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和调用各种有关测试软件就可方便地组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仪器——虚拟仪器。虚拟仪器可以把智能仪器、PC仪器以及GPIB系统的特长都集成起来,组成数据吞吐量大、兼容性强、可扩展性好、标准化的各种专用测试系统。当其接入到计算机网络后,便可构成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的网络化系统。

VXI总线促进了整个测试系统向开放式、集成化方向发展,推动了测试仪器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进程,使系统资源,包括所有硬件与软件获得共享。同时也使新的测试系统的研制周期缩短、成本降低、风险减小。

VXI总线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结构,易于扩展、重构和系统集成。它可以很方

便地应用于数据采集、虚拟仪器和测试系统中,是计算机操纵的模块化仪器。它依靠有效的标准化,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实现了系列化、通用化以及VXI总线仪器的互换性和互操作性。由于VXI提供了多种常规仪器模块,并与GPIB兼容,而且高度集成,所以很快成为军用测试界公认的军用测试总线。十多年的应用证明,VXI总线具有如下主要优点:

(1)开放式标准使仪器组合灵活和容易;

(2)系统吞吐量增强,减少测试时间或提高性能;

(3)小体积与高密度的设计减少系统占用空间,可以就近放置于待测设备旁进行测试,便于移动与携带;

(4)更精确的定时与同步功能改善测量能力;

(5)标准化VXI即插即用软件简化系统设定、编程及集成;

(6)模块化、坚固的设计提高可靠度、延长失效的平均间隔时间、并降低修复所需时间;

(7)可降低系统研制成本;

VXI总线十多年的应用证明欧式插卡组装技术是其中最成功和可靠的技术,特别适合于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由于其采用欧式插卡,还具有以下优势:(1)插卡垂向而平行地插入机箱,有利于通风散热;

(2)每块插卡都有金属前面板,便于安装连接器和指示灯;

(3)每块插卡用螺钉锁住,有较强的抗震、抗颤动能力;

(4)采用插入式电源模块,便于维修;

(5)适合安装在标准化工业机架上。

4.VME总线

VME总线是一种高性能总线,支持多处理器系统,总线规范严谨而全面,主要应用于实时信号处理和控制领域。VME总线特点如下:

(1)寻址空间大,数据传输率高,满足高性能微计算机的要求;

(2)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其中断机构可保证各处理器之间的相互通信,提高了多处理器系统的性能;

(3)VME易于组成开放式系统。

5. GPIB总线

通用接口总线(General Purpose Interface Bus,简写为GPIB)是由IEEE协会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规定的一种ANSI/IEEE488标准。典型的GPIB系统由一台PC机、一块GPIB接口卡和若干台BPIB形式的仪器通过GPIB电缆连接而成。GPIB技术可用计算机实现对仪器的操作和控制,替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可以很多方便地把多台仪器组合起来,形成自动测量系统。

GPIB测量系统的结构和命令简单,主要应用于台式仪器,适合于精确度要求高的,但不要求对计算机高速传输状况时应用。GPIB最高速率为1MBytes/s,传输距离20m,器件容量15台。

PXI总线与VXI总线

VXI和PXI之间的主要差别源于它们各自的底层总线结构不同。VXI基于VME总线,而PXI基于PCI总线,PCI总线多年来一直在台式PC机中广泛应用。由于标准PCI总线最大带宽是132MB/s,标准VME总线只有40MB/s,所以PXI总线更具优势。使用PCI总线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能够降低系统成本,这是因为各种PCI总线硬件插卡种类齐全、生产厂家多。第三是由于PXI插卡尺寸小,所以它能够为便携式、台式与固定架式装置提供一个通用平台。

VXI总线的不足是受限于VME总线的规范,速度难于提升。VME不是当前计算机总线技术发展的主流,在数据吞吐、即插即用、软件、网络连接等方面不及PCI总线。VME总线采用TTL技术,在64位宽度时TTL电路固有的噪声和信号抖动远高于PXI所使用的PCI总线;VME总线只能使用5V电压,不能满足快速传输和低功耗的要求,而PXI则能使用64位的5V和3.3V信号,并且使用了与VXI相同的组装技术。就传输速度而言,PXI为VXI总线的三倍多,因而在PXI上实现的实时图像采集技术在VXI上却无法实现,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拓展。

PXI总线设计技术与CPCI总线的差异

1.在机械结构设计上

PXI系统的硬件由机箱(含电源)、背板和插入式模板组成。模板用欧洲板规格,有两种尺寸:3U(100×160mm)和6U(233.35×160 mm)。3U模板上有两个110对接点的IEC标准连接器J1和J2,J1要有32位PCI信号线,J2上有64位PCI信号线。此外,它们还包含有CPCI定义的各种信号线。6U模板上除了J1和J2外,还增加了J3、J4和J5连接器,它们留待将来PXI进一步扩充用。

在PXI机箱内至少有一个系统控制器模板插槽和一个外围模板插槽,插槽

间距为20.32mm。一个PXI总线段最多可连接7个外围模板,若系统需要更多的外围模板,可通过PCI—PCI桥增加总线段。

以上特性是PXI与CPCI在结构上完全兼容的特性,PXI在结构上要求上的区别主要是:PXI规定系统控制器模板安装在1号插槽,如果它需要更大的空间,应向左边扩充。PXI又规定星式触发控制器模板安装在2号插槽,如果系统不需要该模板,2号槽可供其它外围模板用。PXI还参照有关国际标准,在模板的安装方位、强迫风冷的能力和气流方向、产品的工作和存贮环境温度范围、电磁兼容性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PXI和CPCI的产品具有完全的互操作性,PXI标准的模板可安装在CPCI 的机箱中使用,反之亦然。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现CPCI的功能,而不能执行PXI特有的功能。

2.在电气技术标准上

PXI所沿用的CPCI电气标准主要有:33MHz时钟频率,32位和64位的数据传输带宽,132MB/S(32位)和264MB/S(64位)的峰值传输率,支持3.3V的电源环境和即插即用技术,PXI所沿用的CPCI电气标准有PCI—PCI桥扩展总线段技术标准等。

在PCI和CPCI标准基础上PXI增加的电气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系统参考时钟:PXI为外围模板提供精度为土100ppm的10MHz公用参考时钟,它可作为多个模板的同步信号。它在背板上的实现提供了严格定义的,低失真的信号。

(2)触发信号总线:PXI规定了8条非常灵活的公共触发总线,可用于模板之间的同步与通信。例如,用户能够使用触发线同步7个不同的PXI模块的操作。

(3)星式触发信号线:PXI有13条星式触发信号线,它们从星式触发控制器插槽分别引向不同的外围插槽,而且采用了等线长技术,所以星式触发信号线可以用作向多个模块发送非常精确的触发信号;主要有两个优点:首先可以保证系统中的每个模块具有单独的触发总线。其次。保证了与单一触发点的低失真连接。它们还可以用作接收外围模板的状态和响应信号。

(4) 本地总线:PXI的局部总线是一种用户可定义的菊花链总线,它连接每个外围插槽及其相邻插槽,共有l 3根线。从高速的TTL信号到高达42V的模拟

信号都可以在本地总线上传送。本地总线还可以作为高速旁路的通信路径,而且不影响PXI的数据传输带宽。

3.在软件结构上

PXI软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参考了计算机和仪器接口最成功最流行的软件标准,PXI规定系统控制器模板和外围模板必须支持windows95或windows NT,其软件技术规范源于现有的台式计算机软件技术并受其推动。这一规定使得Microsoft、Borland C++、Visual Basic 、Lab View和Lab Windows/CVI等语言都可作为开发PXI系统应用软件的平台。PXI还规定制造商要提供外围模板驱动软件、系统模板的系统配置和初始化文件pxisys.ini和机箱的初始化文件chassis.ini等资料,以便用户能迅速地配置和优化系统的资源。

PXI支持VXI plug & play系统联盟推荐的虚拟仪器软件结构(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简称VISA),可用于配置VXI、GPIB、串口和PXI仪器的控制。而CPCI驱动程序的开发一般采用WINDOWDRIVER。

总之,以上说明了在机械、电气、软件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在某些应用领域在需要精确的定时应用时,PXI总线提供的系统参考时钟、触发总线、星式触发信号线、能够保证比较好的定时和同步功能,较CPCI总线有明显的优势。在模块间存在大量数据传输时,也可考虑PXI本地总线的特性。

CPCI如今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开发技术成熟支持厂商众多,PXI 仍一时无法动摇其地位。PXI比CPCI增加了许多扩展,几乎占满PXI系统的J2,这样虽然增加了很多功能但也减少了板卡开发的灵活性。例如:PXI无法实现CPCI的后走线,而后走线正是CPCI平台的优点之一。CPCI产品标准允许外围板卡通过J2/P2,J3/P3,J4/P4及J5/P5接插件,经由后走线模组将插头由机箱后部引出,在维修时不必拆除电缆,便于处理故障和维修。在高振动/冲击,如场合果采用军品级的接插件,可以提供可靠的连接方式,大幅度地降低系统出现接触不良的机率。把系统中大部分插头转移至后走线部分,不仅方便进行维修,也可以使系统前面板留出更多空间用来安装LED,便于监视系统的状态,操作介面便于使用,不至因众多的连线、电缆而妨碍观察和操作。后走线式插卡同时也可以提供系统内部信号连接。

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它主要

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因而受到了许多标准团体和计算机厂商的高度重视。

现场总线性能对照

偏差管理

1、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方案得到批准和实施。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规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和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3、定义; 3.1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有关的法规、法律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3.2偏差分级; 3.2.1严重;违反GMP质量政策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颢响,以至产品整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3.2.2重大;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颢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SOP事件。 3.2.3次要;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3.3偏差的种类; 3.3.1检/化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化验结果超标。 3.3.2IPO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3.3混淆;两种不同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号而不同包装/不同包装材料的产品混在一起。 3.3.4(有形)异物;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3.3.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理、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3.3.6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过校验期的设备。 3.3.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水、汽气)导致流程中断。 3.3.8环境;与药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等偏差。 3.3.9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在校验过和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末能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健部位问题颢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3.3.10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3.3.11客记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3.3.12文革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3.3.13末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3.3.14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统录入错误等。 3.3.15旧版包装材料、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3.3.16其它;末列入以上的偏差。 3.4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人员/实施;违反SOP、MD/PKD进行操作、末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失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发生。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设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末参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偏差发生。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偏差

CAN总线呕心沥血教程

哥很郁闷,为了CAN研究了不少,看了不少资料,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先看看工作原理 当CAN总线上的一个节点(站)发送数据时,它以报文的形式广播给网络中所有节点,对每个节点来说,无论数据是否是发给自己的,都对其接收。每组报文开头的11位字符为标识符,定义了报文的优先级,这种报文格式成为面向内容的编制方案。同一系统中标识符是唯一的,不可能有两个站发送具有相同标识符的报文,当几个站同时竞争总线读取时,这种配置十分重要。 大体的工作原理我们搞清了,但是根本的协议我们还要花一番功夫。下面介绍一个重要的名词,“显性“和”隐性“ 在我看到的很多文章里,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地方,为此我头痛不已,最终我把它们彻底弄明白了。 首先CAN数据总线有两条导线,一条是黄色的,一条是绿色的。分别是CAN_High线和CAN_Low线 当静止状态时,这两条导线上的电平一样。这个电平称为静电平。大约为2.5伏。这个静电平状态就是隐形状态,也称隐性电平。也就是没有任何干扰的时候的状态称为隐性状态.当有信号修改时,CAN_High线上的电压值变高了,一般来说会升高至少1V,而CAN_Low线上的电压值会降低一个同样值,也是1v,那么这时候。CAN_High就是2.5v+1v=3.5v,它就处于激活状态了。而CAN_Low降为2.5v-1v=1.5v。 可以看看这个图 由此我们得到 在隐性状态下,CAN_High线与CAN_Low没有电压差,这样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检测不到信号。但是在显性状态时,改值最低为2V,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变化才传输数据了。所以出现了那些帧,那些帧中的场,那些场中的位,云云~~~~~~~~~~~ 在总线上通常逻辑1表示隐性。而0表示显性。这些1啊,0啊,就可以利用起来为我们传数据了。 利用这种电压差,我们可以接收信号。 一般来说,控制单元通过收发器连接到CAN驱动总线上,这个收发器(顾名思义,可发送,可接收)内有一个接收器,该接收器是安装在接收一侧的差动信号放大器。然后,这个放大器很自然地就放大了CAN_High和CAN_Low线的电平差,然后传到接收区。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当有电压差,差动信号放大器放大传输,将相应的数据位任可为0。下面我们进入重点难点。报文 所谓报文,就是CAN总线上要传输的数据报,为了安全,我们要给我们传输的数据报编码定一下协议,这样才能不容易出错,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帧,以及仲裁啊,CRC效验。这些都是难点。 识别符的概念。 识别符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区分不同报文的可以鉴别的好多字符位。有标准的,和扩展的。标准的是11位,扩展的是29位。他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提供优先级,也就是决定哪个报文优先被传输,报文标识符的值越小,报文具有越高的优先权。CAN的报文格式有两种,不同之处其实就是识别符长度不同,具有11位识别符的帧称为标准帧,而还有29位识别符的帧为扩展帧,CAN报文有以下4个不同的帧类型。分别是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计划部、设备工程部、物流管理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现场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偏差发现部门经理和质量部经理对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 4.3.2.一般偏差、重大偏差及现场QA无法确定的偏差的处理方式: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对现场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和提出补充意见。现场QA对现象初步分析,不能确定是微小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目的】 规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 1质量保证部 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 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3其他相关部门 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围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 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 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容】 1定义 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

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围 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容),可认为出现偏

偏差管理制度 新版GMP

偏差管理制度 1 目的 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适用于产品生产、转运、取样、储存等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系统等方面出现的任何不符合性;影响到设施、设备、过程,用于生产及检验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任何不符合性;不可接受的产品的缺陷是显著的且必须以不符合性报告来记录。这些缺陷包括生产线上错误的产品或标签等。 3 责任 质管部具体负责偏差管理,建立“偏差登记表”,按分类登记,以便于偏差的汇总,处理解决的跟踪和偏差的统计分析及其他的管理工作。 各部门应对偏差定期进行汇总,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将相关规程进一步完善,并作为员工培训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内容 4.1任何偏差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偏差分类(如重大、次要偏差),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当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当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4.2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当有记录,并立即报告质管部。重大偏差由质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偏差调查报告由质管部经理审核并签字。 4.3分类:根据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重大偏差 4.4职责

4.4.1偏差处理解决的部门职责: 4.4.1.1由于设备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工程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2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本部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3由于物料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物流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4由于工艺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5由于质量检验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质管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6由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由市场支持部门组织处理解决。 4.4.1.7上述各部门在组织处理解决偏差过程中,质管部要始终跟踪了解情况,监督“三不放过”的具体贯彻落实情况。对较重大的偏差由质管部牵头,会同责任部门共同组织处理解决,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调查偏差原因。 4.4.2偏差处理过程中,偏差发生部门和处理责任部门应对此偏差进行追踪检查,直至使偏差回归到正常范围内,从管理工作上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止。 4.4.3偏差处理结束后,各责任部门应将从偏差发生、报告、责任,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等全过程资料整理汇总,并进行趋势分析,形成偏差处理报告,由质量总监批准签字后,完成文件修订、人员培训等后续工作。 4.5发生偏差时应及时报告、调查并处理;要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偏差的再次发生,最终目的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 GMP 的符合. 4.6偏差处理流程

偏差介绍及管理

偏差介绍及管理 2014-08-30网络蒲公英 一、概述 偏差:是指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非参数非计划性差异。偏差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储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即根据现场、现物、现实、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通过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处理来进行改进的盒创新。从而促进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偏差调查管理程序有利于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出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偏差分析是通过审核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现场考察、人员询问等方式,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随之展开实验室调查、生产过程调查和相关批次的质量追朔,进行偏差性质的分析和质量造成影响的评估并决定放行与否,同时探索更优化的工艺条件、生产、质量管理流程的过程。 严差确认是指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程序,对偏差有效性进行确认的过程。在实验室偏差中即确认为OOS或是OOE,在全面偏差调查中即确认为生产工艺偏差或是非生产工艺偏差。 偏差评估是指偏差经过确认后进人调查阶段,调查必须是完全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记录是完整和规范的。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升质量管理理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偏差管理 (一)偏差管理的目的

(完整版)CAN总线解析

一、概述 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是一种能够实现分布式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 想到CAN就要想到德国的Bosch公司,因为CAN就是这个公司开发的(和Intel)CAN 有很多优秀的特点,使得它能够被广泛的应用。比如:传输速度最高到1Mbps,通信距离最远到10KM,无损位仲裁机制,多主结构。 近些年来,CAN控制器价格越来越低,很多MCU也集成了CAN控制器。现在每一辆汽车上都装有CAN总线。 一个典型的CAN应用场景: 二、CAN总线标准 CAN总线标准只规定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需要用户来自定义应用层。不同的CAN标准仅物理层不同。

CAN收发器负责逻辑电平和物理信号之间的转换,将逻辑信号转换成物理信号(差分电平)或者将物理信号转换成逻辑电平。 CAN标准有两个,即IOS11898和IOS11519,两者差分电平特性不同。(有信号时,CANH 3.5V,CANL 1.5V,即显性;没有信号时,CANH 2.5V,CANL 2.5V,即隐性) IOS11898高速CAN电平中,高低电平的幅度低,对应的传输速度快。 双绞线共模消除干扰,是因为电平同时变化,电压差不变。 2.1物理层 CAN有三种接口器件

多个节点连接,只要有一个为低电平,总线就为低电平,只有所有的节点都输出高电平时,才为高电平。所谓“线与”。 CAN总线有5个连续性相同的位后,就会插入一个相反位,产生跳变沿,用于同步。从而消除累计误差。 和485、232一样,CAN的传输速度与距离成反比。 CAN总线终端电阻的接法:

特点:低速CAN在CANH和CANL上串入2.2kΩ的电阻;高速CAN在CANH和CANL 之间并入120Ω电阻。为什么是120Ω,因为电缆的特性阻抗为120Ω,为了模拟无限远的传输线。(因为大多数双绞线电缆特性阻抗大约在100~120Ω。) 120欧姆只是为了保证阻抗完整性,消除回波反射,提升通信可靠性的,因此,其只需要在总线最远的两端接上120欧姆电阻即可,而中间节点并不需要接(接了反而有可能会引起问题)。因此各位在使用CAN Omega做CAN总线侦听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这个120欧姆电阻的,当然,即使当前网络中并没有终端匹配电阻,只要传输线长度不长(比如SysCan360比赛环境中,传输线只有1-2米)CAN节点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不要这个120欧姆电阻也完全可以工作,甚至,你接任意电阻都是不会有影响的。因为此时传输线长度和波长还相差甚远,节点不多的情况下,反射波的叠加信号强度也不会很强,因此传输线效应完全可以忽略。 而哪些情况需要呢,主要就是,当使用2个CAN Omega对发或者当前网络中仅有2个CAN设备的时候,此时两个端点最好都加上终端匹配电阻,当然,前面也说过了,传输线长度不长的时候,也可以不需要2端120欧姆电阻,但为了信号完整性考虑,加上这两个电阻才是严谨的。 2个120欧姆电阻的意义在于,使用USB CAN调试某些不带终端电阻的中间节点设备时,有时候CAN总线上没有2个120欧姆电阻通信可能会异常,此时可以接入2个120欧姆电阻作为2个终端电阻来作阻抗匹配,这时候其他端点不应接入任何终端电阻!并且,这2个120欧姆电阻不可用1个60欧姆电阻代替!

偏差标准管理规程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应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所有偏差。 责任人:质量部、生产部、储运部 内容 1定义 1.1 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1.2 偏差的分级:分为轻微偏差、主要偏差、重大偏差。 1.2.1 重大偏差: 违反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1.2.2 主要偏差: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 1.2.3 轻微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1.3 偏差的种类: 1.3.1 检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检验结果超出标准。 1.3.2 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1.3.3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1.3.4 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1.3.5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1.3.6 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1.3.7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1.3.8 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1.3.9 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1.3.10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1.3.11 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1.3.12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1.3.13 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1.3.14 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1.3.15 旧版包材、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1.3.16 其他: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1.4. 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1.4.1 人员/行为:违反SOP进行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1.4.2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实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或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的偏差发生。 1.4.3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的偏差。 1.4.4 文件/记录:现有的SOP、质量标准、批档案等存在缺陷,导致的偏差。 1.4.5 环境:因外界环境导致的偏差。 1.4.6 其它。 2 职责 2.1 偏差报告人员/部门:负责及时、如实报告偏差;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协助调查偏差原因;执行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CAN总线白皮书

CAN 总线技术白皮书

目录 1. 概述 (1) 1.1 技术优点 (1) 2. CAN 总线介绍 (2) 2.1 CAN 总线协议 (2) 2.2 CAN 总线物理特性 (3) 2.3 CAN 总线帧格式及帧类型 (4) 2.3.1 CAN 总线帧格式 (4) 2.3.2 CAN 总线帧类型 (4) 2.4 相关术语 (7) 2.4.1 CAN 总线仲裁机制 (7) 2.4.2 DLC (8) 2.4.3 帧间空间 (8) 2.4.4 位定时 (9) 2.4.5 同步 (10) 2.4.6 CAN 总线错误 (11) 3.参考文献 (14)

1. 概述 CAN 是Control 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的简称,最初是由德国Bosch 公司设 计的,应用于汽车的监测和控制。CAN 总线作为一种技术先进、可靠性高、功能完善、成本合 理的远程网络通讯控制方式,逐步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控制领域。 1991 年9 月,Philips 制定并发布CAN 技术规范:CAN 2.0A 和CAN2.0B。1993 年11 月,ISO 组织正式颁布CAN 国际标准ISO11898。CAN 总线是唯一成为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 1.1技术优点 多主结构依据优先权进行总线访问; 非破坏性的基于优先权的逐位仲裁,对于优先级最高的节点来说“发送时间”就是无损的; 借助验收滤波器的多地址帧传递; 远程数据请求; 全系统数据相容性; 错误检测和出错信令; 很远的数据传输距离(长达10KM); 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Mbps); 高度实时性:每帧报文允许传输最高8 个字节的数据; 发送期间丢失仲裁或出错而遭到破坏的帧可自动重发; 暂时错误和永久性故障节点的判别以及故障节点的自动脱离; 脱离总线的节点不影响总线的正常工作

偏差管理及表格学习资料

1.目的:确保所有的偏差都得到适当的调查或合理的解释,并采取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保证产品质量。 2.依据:《GMP》(1998年修订)第61、75条;《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7515; 《原料药的优良制造规范GMP指南》(ICH Q7a)2.16和2.22条款4; ICH Q7a专家问答section2。 3.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原料药生产过程中所有违背或偏离规定标准或已批准指令的偏差的管 理。 4.责任人:QA经理、发生偏差的部门经理、所有参与偏差调查与处理的人员。 5.发放部门:QA、QC、生产一部、生产二部、仓库、工程部、供应部 6.程序: 6.1 偏差定义: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与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6.2 在公司原料药生产过程中,所有与规定标准或已批准指令偏离的情况都应按本程序进行处理, 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2.1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工艺参数不在规定的范围内,物料投料量错误,没有按规定程序操作,发酵过程染菌等。其中由于染菌导致的偏差,必须按关键偏差进行管理,其偏差原因调查同时需要依据32*050《发酵染菌的调查程序》,调查的记录按偏差调查记录管理。 6.2.2 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检验仪器发生故障,人员操作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在取样或检验过程样品被污染、检测结果与标准不符等。其中当检验出现OOS时,QC在调查前应及时通知QA,OOS调查程序依据25*261《QC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管理规程》、25*245《中间体检验结果偏差调查程序》,调查记录可用25*261的附件,记录表格应附在偏差档案中。 6.2.3 所有设备、仪器、仪表、衡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仪器、仪表不在校验有效期内,设备损坏,仪器、仪表、衡器校验(日校和周期性校验)时发现不合格,检验仪器发生故障,仪表示数明显与实际不符等。 6.2.4 公用系统,如空气净化系统、水系统、动力系统出现的偏差。例如:监测数据超出规定范围或监测结果相对于以往检测数据有较大的波动。 6.2.5 在仓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称量错误,物料收发不平衡,记录与实物不一致,人员实际操作程序与规程不相符(如自动灌装系统的操作、物料的分装操作)等。 6.2.6其它与规定标准或已批准指令相违背的偏差。6.3 根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将偏差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关键偏差三类。 6.3.1微小偏差:生产中出现偏离规定、标准的情况,但明显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比如:运转中的设备配件松动、极短暂的停电(但未影响到控制参数的变化)等; 6.3.2 关键偏差:任何违背或偏离关键工艺参数所引起的偏差、影响(造成产品/中间产品不合格,导致产品/中间产品报废、返工甚至再加工的偏差)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比如:终产品的杂质含量超标、发酵染菌等;以及对一般工艺参数的严重背离而引起的偏差。 6.3.3 一般偏差:除微小偏差、关键偏差范围以外违背操作程序或者标准的情况,不会对产品/中间产品质量造成明显影响的偏差。

偏差管理规程

一、简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差异、难以解释的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缺陷,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是GMP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建立生产偏差的管理制度,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处理,并对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记录和跟踪。该规程描述了发生偏差的处理流程、调查、结果评价等,适用于公司生产、质量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人员职责 生产主管负责报告与生产相关的偏差;当检测结果超出限定范围时,QC负责人负责提出差异报告;当计量仪器校准不合格或维护超出时间限制时,工程部主管负责提出差异报告;由工程、生产、QA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部经理负责确认是否涉及注册内容,是否同意生产主管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追加的措施;质量部经理负责给出评估,负责给出是否需要采取更进一步措施;当偏差与其他部门有关时,相应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和相关部门经理对本制度实施负责。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对出现偏差产品的作出是否放行的决定。 三、偏差分级 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2. 生产偏差的种类 2.1.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2.2.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

的异物。 2.3.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2.4.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2.5.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2.6.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2.7.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2.8.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 2.9.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2.10.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11.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 2.12.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2.1 3.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2.14.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2.15 其他重大事件和结果。 3.生产偏差的分级 3级偏差:对GMP或程序的偏离,不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偏差。2级偏差:对于批准的规程或工艺的偏差,通常需要立刻采取或建立纠

车辆CAN总线概述(完整版)解析

一.CAN总线简介 1. CAN总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期,欧洲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车辆电子信息化程度的也不断提高。当时,由于消费者对于汽车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大多是基于电子操作的,这就使得电子装置之间的通讯越来越复杂,同时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连接信号线,但是传统的线束式汽车电子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车辆电子信息功能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制约现代汽车电子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德国Bosch公司设计了一个单一的网络总线,所有的外围器件可以被挂接在该总线上,经过试验,这一总线能够有效解决现代汽车中庞大的电子控制装置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够减少不断增加的信号线。所以在1986年Bosch公司正式公布了这一总线,且命名为CAN总线。 CAN控制器局部网(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属于现场总线的范畴,它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或实时控制的串行通讯网络,它具有很高的网络安全性、通信可靠性和实时性,简单实用,网络成本低,特别适用于汽车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环境恶劣、电磁辐射强和振动大的工业环境,因此CAN总线在诸多现场总线中独占鳌头,成为汽车总线的代名词,CAN总线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7年Intel公司生产出了首枚CAN控制器(82526)。不久,Philips公司也推出了CAN 控制器82C200; 1991年,Bosch颁布CAN 2.0技术规范,CAN2.0包括A和B两个部分 为促进CAN以及CAN协议的发展,1992在欧洲成立了国际用户和厂商协会(CAN in Automation,简称CiA),在德国Erlangen注册,CiA总部位于Erlangen。CiA提供服务包括:发布CAN的各类技术规范,免费下载CAN文献资料,提供CANopen规范DeviceNet规范;发布CAN产品数据库,CANopen产品指南;提供CANopen验证工具执行CANopen认证测试;开发CAN规范并发布为CiA 标准。 1993 年CAN 成为国际标准ISO11898(高速应用)和ISO11519(低速应用); 1993年,ISO颁布CAN国际标准ISO-11898; 1994年,SAE颁布基于CA N的J1939标准; 2003年,Maybach发布带76个ECU的新车型(CAN,LIN,MOST);

CAN总线资料汇总

CAN总线资料汇总 工业设备通信通常涉及到很多硬件和软件产品以及用于连通标准计算机平台(个人计算机或工作站)和工业自动化应用设备的协议,而且所使用设备和协议的种类繁多。因此,大部分自动化应用设备都希望执行简单的串行命令,并希望这些命令同个人计算机或者附加的串行端口板上的标准串行端口兼容。 RS-232是目前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RS-232被定义为一种在低速率串行通讯中增加通讯距离的单端标准。由于RS-232的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有公共信号地,所以它不能使用双端信号,否则,共模噪声会耦合到信号系统中。RS-232标准规定,其最大距离仅为15m,信号传输速率最高为20kbit/s。 CAN,全称为“Controller Area Network”,即控制器局域网,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一个由CAN总线构成的单一网络受到网络硬件电气特性的限制。CAN作为一种多主方式的串行通讯总线,其基本设计规范要求高位速率和较高的抗电磁干扰性能,而且要能够检测出通讯总线上产生的任何错误。当信号传输距离达10km时,CAN仍可提供高达50k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表1为CAN总线上任意两个节点之间最大传输距离与其位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1 CAN总线系统任意两节鼎足之势之间的最大距离 由此可见,无论从实时性、适应性、灵活性,还是可靠性上来看,CAN总线都是一种比RS-232更为优秀的串行总线。当两台串口设备的相距较远,不能直接用RS-232把它们连接起来时,就可以把 RS-232转换为CAN,通过CAN总线来实现串口设备的网络互连。 但是,RS-232和CAN在电平和帧格式上都是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RS-232标准电平采用负逻辑,规定+3V~+15V之间的任意电平为逻辑“0”电平,-3V~-15V之间的任意电平为逻辑“1”电平。而CAN信号则使用差分电压传送,两条信号线称为“CAN_H”和“CAM_L”,静态时均为2.5V左右,此时的状态表示为逻辑“1”,也可以叫做“隐性”;用CAN_H比CAN_L高表示逻辑“0”,称为“显性”。显性时,通常电压值为:CAN_H=3.5V,CAN_L=1.5V; RS-232串口的帧格式为:一位起始位,八位数据位,一位可编程的第九位(此位为发送和接收的地址/数据位),一位停止位。而CAN的数据帧格式为:帧信息+ID+数据(可分为标准帧和扩展帧两种格式)。 因此,设计时就需要有一个微控制器来实现电平和帧格式等的转换。其转换方式如图1所示。 2 RS-232到CAN转换的硬件设计 在设计RS-232到CAN的转换装置时,用单片机AT89C52作为微处理器;用SJA1000作为CAN 微控制器,SJA1000中集成了CAN协议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可被动局面对通信数据的帧处理;AT82C250作为CAN控制器和物理总线之间的接口,用于提供总线的差动发送能力和CAN控制器的差动接收能力,通过AT82C250的引脚3可选择三种不同的工作方式(高速、斜率控制和待机)。其中引脚3接地时为高速方式;高速光隔用6N137实现,其作用是防止串入信号干扰;MAX232用来完成232电平到微控制器接口芯片TTL电平的转换。具体的硬件接口电路参见SJA1000的有关资源,这里不再多做说明。但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整理)偏差处理管理程序.

偏差处理管理程序 分发:生产部质保部质检部设备部物资部工艺部销售部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2.范围及职责 本文件适用于产品生产检验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系统出现的偏差。在出现偏差时各部门应严格按此文件执行,本文件正式执行前由各部门经理负责培训本部门员工。 3.定义 偏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不论什么原因所发生的偏离标准(包括物料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等);违反各项规程、规定的一切不正常现象,均为偏差。如:生产操作、产品检验、设备运行、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等各方面。根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发生偏差的现象,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3.1物品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如:物料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领用发放,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半成品、成品,检验用试剂,留样等各类物品的管理。 3.2仪器、设备、公用系统使用,操作运行中的偏差,如:各部门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空调制水系统的运行,作业环境洁净度、温湿度控制等。 3.3产品生产、检验中的偏差,如:工艺规程、工艺参数、检验规程的制定、执行,产品质量、收率偏离标准的现象等。 3.4业务工作中的偏差,如:工作差错、失误以及违反管理制度规定的工作现象。 4. 处理程序 出现偏差应立即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处理程

序。 4.1物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4.1.1物资部库管员在到货验收时发现不合格,及经质量检 定部门判定不合格时,按照《不合格物料的管理办法及 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4.1.2 各物品使用管理部门的库管员,对其所管理的物品同 样要做好入库物品品名、规格、数量等验收,记录 等工作,如发现不符有权拒绝入库。 4.1.3由于仓库贮存条件达不到物料的贮存条件或发生突然 变化时,库管员应及时通知本部门领导和设备部、质保 部,由质保部组织分析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解决措 施,设备部负责具体的处理解决工作。对库存物品需 进行复检的,由质检部负责物品检验。 4.1.4各物品库管员应经常检查所保管物品情况,如:发现 物品数量、质量等方面发生偏差,应及时报告本部门 领导和质保部。质保部和本部门领导要及时组织、分 析原因和解决措施,对物品质量可能发生变化的应进 行检验。 4.2设备操作、公用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偏差 4.2.1生产作业检验等工作中,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者在操 作中出现偏差时,操作者应及时报告本部门领导,同 时根据该设备操作维护保养规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予以处理;对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应及时通知设备检 修人员,设备检修人员应及时到达现场,了解故障情 况、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做好相关记录。 4.2.2对于生产过程出现象设备故障,导致停止生产作业等 较重大故障,操作者除按上述报告之外,应及时报告 质保部,质保部按规定程序组织处理。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完整版

标题
制定人
制定日期
生效日期
修 替代文件 订 标题 情 依据 况 摘要
偏差处理规程
编号 审核人 审核日期 颁发部门
SMP-10QA037-00 第 1 页共 9 页 批准人 批准日期
替代文件 编号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范,以规范偏差
的处理,在对偏差做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保证部、生产技术部、设备工程部、物控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
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对于已生效的 GMP 文件的偏离。其中 GMP 文件包括:
生产工艺规程、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
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
符且未进行下一步生产即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
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
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
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
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
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
到质量标准或超出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标题
偏差处理规程
编号 SMP-10QA037-00
第 2 页 共9 页

CAN总线学习总结

1、首先通读手册中关于C A N的文档,必须精读。STM32F10xxx参考手册Rev7V3.pdf 需要精读的部分为RCC和CAN两个章节。 为什么需要精读RCC呢?因为我们将学习CAN的波特率的设置,将要使用到RCC部分的设置,因此推荐大家先复习下这部分中的几个时钟。 关于STM32的can总线简单介绍 bxCAN是基本扩展CAN(BasicExtendedCAN)的缩写,它支持CAN协议2.0A和2.0B。它的设计目标是,以最小的CPU负荷来高效处理大量收到的报文。它也支持报文发送的优先级要求(优先级特性可软件配置)。 对于安全紧要的应用,bxCAN提供所有支持时间触发通信模式所需的硬件功能。 主要特点 ·支持CAN协议2.0A和2.0B主动模式 ·波特率最高可达1兆位/秒 ·支持时间触发通信功能 发送 ·3个发送邮箱 ·发送报文的优先级特性可软件配置 ·记录发送SOF时刻的时间戳 接收 ·3级深度的2个接收FIFO ·14个位宽可变的过滤器组-由整个CAN共享 ·标识符列表 ·FIFO溢出处理方式可配置 ·记录接收SOF时刻的时间戳 可支持时间触发通信模式 ·禁止自动重传模式 ·16位自由运行定时器 ·定时器分辨率可配置 ·可在最后2个数据字节发送时间戳 管理 ·中断可屏蔽 ·邮箱占用单独1块地址空间,便于提高软件效率 2、STM32FVBT6的can的工作模式分为 #defineCAN_Mode_Normal((u8)0x00) #defineCAN_Mode_LoopBack((u8)0x01) #defineCAN_Mode_Silent((u8)0x02) #defineCAN_Mode_Silent_LoopBack((u8)0x03) 在此章我们的豆皮教程中我们将使用到CAN_Mode_LoopBack和CAN_Mode_Normal两种模式。我们第一步做的就是使用运行在CAN_Mode_LoopBack下进行自测试。 在参考手册中CAN_Mode_LoopBack(环回模式)的定义如下: 环回模式可用于自测试。为了避免外部的影响,在环回模式下CAN内核忽略确认错误(在数据/远程帧的确认位时刻,不检测是否有显性位)。在环回模式下,bxCAN在内部把Tx输出回馈到Rx 输入上,而完全忽略CANRX引脚的实际状态。发送的报文可以在CANTX引脚上检测到。 因此比较适合我们只有一块豆皮的情况下面测试STM32的CAN部分BSP程序。 3、STM32FVBT6中的can物理引脚脚位可以设置成三种:默认模式,重定义地址1模式,重定义地址2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