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当前,学前儿童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挑战,从现实的问题看由于离婚家庭的增多、出生智(残)障孩子比例增多以及独生子女的问题等等,使当今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问题行为也越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学前教育工能及早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并及时加以行为矫正。

一、什麽是行为

要科学掌握和理解问题行为,就必须先了解行为的含义。行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传统行为主义者,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而认知、观念、情绪等中介变量也在考虑之中。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而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二、行为的特征

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学前儿童各种问题行为及预防

学前儿童各种问题行为及预防 一、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在男女儿童中的发生率相接近,其预后相对较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儿童的情绪障碍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才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儿童恐惧症是学前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作为一种情绪障碍,它已区别与学前儿童对某些事物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的惧怕,而是指恐惧情绪在程度上比较严重,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仍不消退,以致明显的干扰了其正常行为,造成社会适应性困难。除非儿童的恐惧情绪已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否则一般无须给予正式的治疗。对儿童期恐惧的预防,关键在于教育。要鼓励学前儿童去观察和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知识和道理。要注重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上不要让幼儿过度兴奋。 儿童期焦虑也是学前儿童中会产生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是儿童的一种情绪。少数学前儿童的焦虑情绪反应在程度上比较强烈,遇事过分紧张,惶恐不安,甚至表现做恶梦,讲梦话,食欲不振。 除了对于过度焦虑的儿童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外,对焦虑反应程度较轻的儿童,则应主要采取心理上给予支持以及教育的方式,引导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消除紧张情绪,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在学前儿童中较为多见,在男性儿童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学前儿童较为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攻击性行为、偷窃、说谎等等。 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到挫折时明显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夺取他人的东西,引起同伴或成人与其对立和争斗。 矫正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注意改变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处理和解决,对于攻击性行为较为严重的儿童,则可以配合以社会训练和性格培养为目标的心理治疗。 三、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常表现为临睡前不愿上床,上床后不能入睡、浅睡、易醒和早醒等。梦魇和夜惊都为睡眠障碍的一种,有夜惊和梦魇的儿童白天往往精神不振,饮食不佳。消除儿童的内心矛盾冲突,缓解其心理紧张,对其躯体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这些都是预防和消除学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l.儿童遗尿症 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正常儿童3岁以后 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5 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 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约占10%。膀胱炎、蛲虫病、糖尿 病或大脑发育不全都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 功能性遗尿症是己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 调所致。诱因多为精神方面的障碍。如强烈的精神刺激、白天疲劳过度、排尿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等。 遗尿症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 贡骂或体罚幼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幼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 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夜间定时唤醒幼儿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二.儿童咬指甲 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 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丿L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男女比例相近。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1)儿童咬指甲主要有以下原因 .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 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另外,孩子缺少同伴,经常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当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咬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2.模仿:有的儿童咬指甲行为是在幼儿园里从同伴那里模仿来的,一般获得 了快感,逐渐形成了顽固性习惯。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试卷第二套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试卷》考试试题2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2.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 A、突然转变 B、阶段连续 C、逐渐过渡 D、线性连续 3.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人的一种什么过程?() A、认识过程 B、理解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4.斯金纳认为改变行为的关键是() A、改变习惯 B、改变强化 C、改变刺激 D、改变环境 5.班杜拉的理论注意到认知的作用,其实质属于那一流派?() A、成熟论 B、精神分析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6.斯金纳认为,机体的行为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类?() A、操作行为 B、个体行为 C、应答行为 D、习得行为 7.习性学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的科学化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对象的行为() A、分析 B、观察 C、调查 D、推测 8.习性学家洛伦茨通过鸟类的印刻现象,认为在某一特定阶段中,儿童身上也存在着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A、依恋 B、学习倾向 C、关键期 D、进化 9.习性学家洛伦茨通过鸟类的印刻现象,认为在某一特定阶段中,儿童身上也存在着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A、依恋 B、学习倾向 C、关键期 D、进化 10.依恋的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也称为() A、无依恋阶段 B、无分化阶段 C、前依恋阶段 D、前分化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格塞尔认为发展具有方向性,如,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12、在知觉过程中,一面要抽取有用的信息,同时还要排除杂乱的、不相干的“噪音”,这就需要。 13、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而且也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 14、所有运算系统的集合,构成人的。 15、维果斯基认为3岁前的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故教学具有很大的自发性,称为。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考试整理

四种理论(考试重点) (一)行为主义 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 习惯是形成的一系列条件反射 强调练习的作用 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 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适用范围及举例 适用范围 解释儿童新行为包括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 举例 观察者发现蒙蒙在玩娃娃家有撕拉玩偶的现象,通过对其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他在看动画片中接触了一些暴力行为;蒙蒙在看动画片中学到了不良行为。 (二)成熟势力学说 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儿童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并形成固定的生活模式;且自我调节中存在不平衡的和波动,表现为进进退退,并提出了《儿童行为周期变化表》。 ●适用范围及举例 适用范围 理解、尊重儿童个体的发展规律 解释儿童行为发展中有适度的退化形象 举例 观察者发现2岁半的豆豆在学习如厕过程中,之前已经能够主动报告大小便,但是最近又开始经常大小便在身上。通过格塞尔的理论,观察者得出结论,豆豆的这种行为表现是正常的,是一种适度退化现象。 (三)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 学前儿童处于道德水平的他律阶段 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但是教育无法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 ●适用范围及举例 适用范围 解释儿童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各种行为,并不反映儿童从小自私,而是受到现有思维水平的限制; 理解儿童对成人、对游戏规则尊崇的行为; 理解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而非行为者的动机来判断是非的现象; 理解儿童对于超越其认知结构水平的教育无法接受的现象。 举例 观察者发现4岁的苗苗在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时,把画对着自己,其他小朋友根本无法看到,在老师的一再要求下,苗苗才把画对着其他小朋友,但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学生周颖 学号 07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学前教育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欧本谷 日期 2013.04.28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摘要 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及成人后的品德、行为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问题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与教育对策,不仅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助于自身的成长与职业发展,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目录 摘要 (Ⅰ) 一、绪论 (1)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概述 (1)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1)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1) (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2) 三、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3) (一)攻击性行为 (3) (二)退缩性行为 (3) (三)破坏性行为 (3) (四)感觉统合失调 (4) (五)多动行为 (4) (六)抽动症 (5) (七)依赖性行为 (5) (八)缄默症 (6) 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6)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6) (二)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6) (三)家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7) (四)幼儿园教育因素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 (7) 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对策 (8) (一)重视、关注幼儿的问题行为 (8) (二)教师应帮助幼儿正视自己的问题行为 (9) (三)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 (9) (四)创设宽容、接纳的环境,帮助幼儿矫正问题行为 (12) (五)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2) 六、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西南大学《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与治疗》第三次作业

简答题 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 答:对所有学前儿童的干预 (1)建立积极的关系 (2)家庭中的预防措施 (3)教室中的预防措施 对风险幼儿的干预 (1)以父母为中心干预 (2)幼儿园中的社会-情感课程 (3)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对具有持续性问题行为幼儿的干预 2、行为塑造法的实施步骤? 答:(1)定义目标行为 (2)确定初始行为 (3)选择塑造步骤 (4)确定塑造程序中使用的强化物 (5)对各个连续的趋进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3、模仿法的基本程序? 答:(1)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2)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 (3)吸引幼儿注意力 (4)增加示范性为呈现时间 (5)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6)确切记录模仿情况 4、儿童说谎的类型? 答:(1)想象型说谎 (2)取乐型说谎 (3)虚荣型说谎 (4)模仿型说谎 (5)侠义型说谎 5、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答:(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 (2)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6、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答:胎位不正产生的固有平衡失常因剖腹产导致学前儿童在出生过程中没有经过正常产道的挤压,从而失去了第一次触觉学习的机会。天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轻度大脑功能失常保护过度或活动空间太小,缺少各种运动的机会,如爬行不足等过早使用代步车,造成前庭觉和本体觉没有很好地得到训练。父母忙碌,对学前儿童缺少足够的触摸、爱抚和情感交流,造成学前儿童大脑感觉刺激不足。过多地考虑安全因素,**学前儿童的活动范围。家长不注重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缺少同伴互动环境,造成语言发育迟缓。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早观察概述第一节第二节 O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 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O—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 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O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 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T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T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一一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一一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 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一一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 释。 O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第早观察概述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O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T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T有机体的意识T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T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简单分析 当前,学前儿童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挑战,从现实的问题看由于离婚家庭的增多、出生智(残)障孩子比例增多以及独生子女的问题等等,使当今的学前儿童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问题行为也越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及早发现幼儿的问题行为,并及时加以行为矫正。 一、什麽是行为 要科学掌握和理解问题行为,就必须先了解行为的含义。行为是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行为主义者,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而认知、观念、情绪等中介变量也在考虑之中。 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而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 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

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 二、行为的特征 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三、什麽是问题行为 任何行为都具有上述三个特征,但不是任何行为都需要矫正。心理学家把需要矫正的行为,统称为问题行为。 现在让我们了解什麽是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就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四、问题行为的类型 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一般学前儿童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大致归入以下三大类: 1、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良好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一个6岁的小男孩贝贝基本不和他人交往,不管身边有谁和他说话,都不看一下你的眼神,一个7岁的小女孩宝宝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等。 2、行为过度。指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如:5岁淘淘是一个弱智的小朋友,游戏中经常去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咬指甲癖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咬指甲癖 姓名:戴慧雅学号:0811100097班级:教育系08学前教育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它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在学前儿童中的发病率比在其他人群种高。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咬指甲的坏处: 医生说,人的手接触外界最多,特别是孩子,在指甲缝中和指尖上沾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孩子在咬指甲时,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大量病菌带入口腔和体内,导致口腔或牙齿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除此之外,经常咬指甲还会对儿童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暴,门牙缺角,影响孩子的容貌。咬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损伤甲板,使甲板缩短,周边不整齐,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来光泽,如果侵及甲沟,可造成甲沟炎。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精神紧张、忧虑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有些儿童咬指甲行为常常发生在他们聚精会神地看电视、听故事、找东西、做作业和想问题的时候。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孩子咬指甲癖的主要表现为: 孩子在咬指甲时一般是无选择性地咬十个指甲,被咬过的指甲常变得短而参差不齐。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 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有些孩子当注意力被某种东西所吸引或在他们精神紧张时还会咬随身的其它东西,如咬铅笔和手帕等。由于反复地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学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这需要家长更加上心,虽然没有专业的教师教导,但是家长也可以学习一些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并对症解决,相信通过家长的帮助,学前儿童可以得到帮助和教育,接下来小编就来介绍一下。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1、语言发育异常 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 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 3、口吃也叫结巴 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动 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而导致。 怎么教育学前儿童 一、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 二、“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三、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看了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那么家长可以针对性地关注这几个方面来解决孩子目前有的问题,平时也要从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孩子,同时也要关注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和分析。文档

一、观察的方法涉及哪些过程?P2 答:1、如何收集材料2、如何做记录3、如何分析材料4、如何做结论。 二、观察的方法?P2 答:1、图表法2、抽样法3、书面法4、等级评定量表及检核表 三、科学的儿童观包括哪些? 热爱儿童2、有公平意识3、尊重儿童个体发展和需要4、重视每个儿童的情感和情绪体验等 四、怎样才能体现科学的儿童观? 1、成人应仔细倾听、2分析儿童所说的话,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调整对待儿童的方法和行为,成人尊重和重视儿童3、平等对待儿童,正是科学儿童观的体现。 五、新教师如何获得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这一项专业技能?P2 1、学习行为观察的方法 2、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3、掌握儿童年龄特点 4、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5、积累和反思经验 六、“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这一技能要求我们?P6 1、会科学记录和分析儿童行为 2、能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行为特点 3、能科学解读儿童行为和行为变化。 4、能科学推测儿童行为背后的想法。5能运用科学方法及时处理儿童行为个性化需求,会和儿童交流。6、科学评价儿童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七、为什么要观察?观察的意义?P7 1、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 2、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 3、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目标 4、理解儿童的需要与儿童交流4、有助于与家长沟通6、强化心理学知识7、科学评价儿童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八、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及父母亲?P7 答:走进儿童世界,走进儿童丰富的生活,了解引导他们不是改造他们。 九、莎曼等人认为儿童发展通常可分为1、身体动作2、智能3、语言4、情绪情感5、社会性互动五大方面。P8 十、观察者自己如何观察和评价集体活动中儿童的表现?P16 一个集体活动的好不好要本标准在儿童,这意味着儿童是上课的主体,儿童在活动中是否饶有兴趣听、看、想、说、做。老师是否提供听、看、想、说、做的时间空间和材料,换名话说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与以上因素息息相关,不能单一看行为本身,教师结合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具体分析课程中的表现,找出行为背后的行为原 因和意义,帮助儿童进步, 才是集体活动的价值。 十一、我们为什么要观 察?P16 为了发现他们独特的特。 我们能看到了什么?儿童 能够做些什么? 他们怎样接近问题尝试怎 样解决问题儿童自得其乐。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能了解 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什 么水平,更好地理解他们为 什么做某事,强化我们关于 儿童发展的知识从儿童的 视角去看事。 通过观察儿童,我们怎样帮 助他们? 通过提供活动,资源或支 持,促进这些发展性技能。 十二、系统化观察因什么 原因而产生不同的观察结 果? 发展阶段,文化背景、过去 经验,价值观情感的不同而 产生不同观察结果。 十三、黄意舒提出专业观 察的基本能力包括什 么?P18 1、辨别观察动机的能力 2、 追求可靠资讯的态度3、观 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能力4 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 力5、客观与主观的区分6、 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7用词 下基础定义的能力8提出假 设性的能力 十四、观察的计划包括几 个方面?P19 1、观察对象 2、观察主题 3、 观察情境4、观察者的角色 5、观察记录方法 6、观察效 度7、伦理道德问题。 十五、观察主题可以选择 儿童行为不同领域包括哪 五个方面。 1、身体动作 2、语言 3、智 力发展(认知)4、社会性 互动5情绪情感五个方面 十六、社会性互动的领域 包括1、同伴互动2、师幼 互动3、互惠行为4等待行 为5、轮流行为6、攻击性行为7分享行为等 较小的角度。 十七、观察效度有三个种类P20 1、内容关联效度 2、效标关联效度 3、建构 效度 内容关联效度是考察观察系统最基本的效 度。 第一章 记录方式:分为正式的记录方式和非正式的 记录方式(正式的记录:结构严密、结论较 可信,非正式的记录:不要求结构严密),非 正式观察幼儿的目的:是为了读细儿 为什么开设幼儿行为观察和要求这一课程? P2 十八、为什么开设幼儿行为观察和分析这一 课程? 因为对于一个称贷职的幼儿教师来说他的第 一个技能,也是最重要的技能是读懂幼儿, 能够从幼儿的行为和5个为变化中分析出他 们情感和需要,幼儿具有由衷的热爱和细致 的关注之心。 十九、幼儿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难力和严谨 的分析能力。P3 二十、精心地阅读儿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 功。 新洋的跨栏动作协调,而小羽的稍显不协调, 在记录中除了看出两个幼儿的大肌肉动作特 点外,还可以看出小羽在执行教师规则方面 的行为特点,记录中提到:当老师提出让第 二个小朋友跨时,小羽便违规冲出来跨栏, 经老师提醒后退了回去。显然小羽没有执行 轮流规则。P9 抽样法—观察一位教师与小朋友的互动。P 10 教师在帮助佳佳前,总是先用言语提醒,入 厕时,教师先询问,然后请人协助她穿脱裤 子,吃饭时则先用言语鼓励。然后,在吃饭 做动作示范,其间老师没有催佳佳,而是耐 心等待她自己吃完。 雨菲等三名小朋友点名 结论:雨菲能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连加运算, 结果正确,雨菲能在公开场合数数,并数正 确,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评价:儿童的加减法是大班的教学内容,雨 菲在中班下学期第一个月就可以采用连加的 方式数人数,发展较超前。 观察幼儿小波的身体动作发展 结论:小波连续拍球的数量能达到53个,手 部动作灵活,有力量,根据具体情况,还能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模拟试卷ABCD附问题详解

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一: 一、开卷部分(请在考试前2周布置,考前请学生提交)50分 请根据个人兴趣,按照观察实施的完整步骤,请用实况详录法观察一名3-6岁的学前儿童,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报告中请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观察问题的提出、观察计划制定、观察记录、观察反思。 评价标准:

二、闭卷部分50分 (一)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什么是实况详录法 2、什么是时间取样法 3、行为检核表的制作步骤 4、简述实施观察的注意事项 5、简述如何提高观察信度 (二)论述题(30分,每题15分) 1、为什么说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专业的观察? 2、论述行为主义理论中与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较为相关的主要观点;并用具体例子说明其在观察中的适用范围及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什么是实况详录法 实况详录法是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记录的内容包括被观察者本身,或被观察者与它人互动时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被观察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场所等。 在实况详录法进行的过程中,观察者忠实地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录,以此进行客观的、毫无主观推测的记录。 2、什么是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就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这种时间间隔有两种,一种是规律性间隔,另一种是随机性间隔。时间取样法与描述性观察方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必详尽地描述、记录被试的行为表现,只需在预先规定的时间段里,观察记录确定的行为发生与否、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3、行为检核表的制作步骤 列出所要观察内容的重要项目; 列出目标行为; 依照逻辑组织目标行为; 根据观察目的设计记录表; 完善观察记录表格。 4、简述实施观察的注意事项 避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 不干预观察对象的活动; 根据观察情况及时调整观察计划; 保证足够的观察次数或时间; 客观的进行记录; 及时整理观察记录。 5、简述如何提高观察信度 在开展正式观察前,需要对观察者进行适当的培训; 在观察方案设计时,需尽量提供具体的、明确的观察行为的操作定义; 在观察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观察者的年龄及注意时间,合理安排观察任务。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学习纲要

第一章观察概述 第一节第二节 ⊙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一) 案例名称:《他为什么总是欺负人》 观察班级:小班 记录方式:观察法、游戏法、谈话法、轶事记录法等 一、案例主题 小年龄幼儿间出现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但像辉辉小朋友一样经常无理由攻击别人,还屡改屡犯实为罕见。教师一方面运用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他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一方面与家长紧密联合,用讲道理,物质奖励等方式使他改正攻击行为;再一方面用同伴间的友好关系转移他攻击别人的注意。一个半月下来,他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二、背景 新生幼儿入园,老师最担心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辉辉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例。屡屡用推、咬、打的方式无端欺负同伴,当老师指出他行为错误并要求他改正时,他当即表示改正,态度良好。然而不过多时,攻击别人的行为再次上演。许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更有的家长主动向老师提出要自己的孩子远离辉辉的请求。 三、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一 晨间,早来园的幼儿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辉辉同组的孩子这时有三个,大家都在玩小方块积木。箩筐里的积木方形的多,长条的少。于是大家都选长条的玩。月月刚取到一长条积木,辉辉见状立即去抢。月月拽着积木不等送手,辉辉早就快速低头狠狠咬了对方的手。月月“哇”的哭声充满了整间活动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见很用力。 事件二 晨间谈话,老师指出了几名做操不认真的幼儿。话音刚落,辉辉就冲到其中一名被批评的幼儿旁,挥动手臂用力打他,并严厉说道:“你怎么不好好做操啦……。” 事件三 集体活动结束,幼儿三三两两进厕所小便。男厕的小便槽不算小,不过同时上厕的人较多,于是会有几个人在旁等候。此时小便槽边都是人,辉辉也等在一边。淙淙解完小便,小雨跟上,这时辉辉突然猛推了小雨,把位置留给了自己。小雨倒在地方,辉辉瞧也不瞧。 事件四 幼儿排队散步,跟着老师的速度边走边看。排在辉辉前的辰辰走路有点慢,辉辉毫不客气地用脚踢辰辰,如同踢皮球。辰辰流泪告状,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走的那么慢!” 如以上发生的类同事件每天无数次。有的幼儿忍气吞声,有的幼儿则以牙还牙。一次次批评,他一次次低头谦虚思过。头痛的是,不出几分钟,又有新案再发。 四、事件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认真分析他的所作所为,造成他强烈的攻击行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多次看见辉辉发脾气欧打教养他的奶奶,而奶奶只是一味得说:“告诉你爸爸去,告诉你爸爸去。”脸上却是笑。可见在奶奶面前他是大王。在奶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势必影响了他面对班级幼儿的时候也同样为所欲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二,爸爸工作忙碌,极少和他呆在一起。最多的父子碰面时间可能就是奶奶报告辉辉的行为问题,爸爸一贯坚持用棍子教育。这样长期以来在辉辉的心里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攻击就是教育。三,未入园前,辉辉与其他孩子接触甚少,全部生活几乎只与奶奶在一起。奶奶样样依着他性子,他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同伴间该如何交往,也就不用学习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谦让,道德意识薄弱。 由此再来看发生在幼儿园的事件,都和以上三个原因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只要处理好了以上三个原因,他的攻击性行为也就会自动消失了。 首先,我和辉辉的奶奶进行了思想上的沟通。指出教养孩子应从事情的性质看问题,不能由

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

读《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有感 最近,阅读了由王烨芳编写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在翻阅过程中,发现里面所写的一些内容,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有价值的。 这是一本新的教材,旨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儿童行为观察分析”这一专业技能。学会如何从儿童行为表现和变化中,把握儿童的发展和内需要,并据此进一步读懂儿童的心理,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运用在幼教育的实际活动中。这门课程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学生懂得,阅读儿童是幼儿教的基本功。该书前三章介绍观察儿童的方法,并选取班级集体、游戏活动、数学知活动进行观察方法的示范;后五章介绍儿童行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学习对儿童认知行为、情绪表现、社会交往和语言行为、游戏行为的分析法。 其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这个弄荣写得不错再次与老师分享一下。 理论无用论的症结在教师中间,还有一种倾向,十分引人关注——认为学理论没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理论常常和实践存在太大的距离,理论很多时候不可信。比如:蒙台梭利认为男孩学习语言的敏感期要比女孩晚,但是他们却看到1岁7个月的男孩,表现出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便下结论说: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是错的,给出的理由是这个小男孩的语言发展没有按照一般的年龄特点来发

展,他比同年龄的女孩子都讲得好,那么很显然理论错了。 如何来看待这个现象呢?首先,这种以单个案例的表现来否认理论的做法,本身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把实践归纳成理论,需要将若干实践综合分析,才能提炼出较恰当的理论。其次,理论告诉我们的是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蒙台梭利敏感期理论也是如此,儿童千差万别,规律性的东西表现在个体身上便出现了差异。学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技能,就是要分析理论在个体身上有什么表现。事实上,这个男孩的父母,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刺激,注重培养他良好的性格,换句话说,对于正常的孩子,无论男女,只要提供这样的环境,都可能有优秀的表现。 理论的价值本书中所介绍和使用的理论,有以下特点:(1)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论,即先天和后天环境都在起作用,只不过所占比重不同。不是单纯地强调先天的单一作用,或是后天环境的单一作用。(2)理论中有的强调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有的强调发展的连续性。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的几个心理性欲阶段,弗洛姆、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属于阶段论;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就是渐变论,他认为成长是以不可觉知的小增量累计而成的。(3)理论中都假设了一个心理系统或是心灵机器,并用“人格”、“心理”、“认知结构”等来表述。弗洛伊德的系统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关键成分;信息加工理论包括感觉器官、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同化、顺应和平衡化三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试题2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试卷》试题2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几位心理学家中哪位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C) A、安娜弗洛伊德B 、埃里克森C 、霍妮D 、斯金纳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A) A、同一性B 、生本能和死本能 C、行为矫治D 、基本焦虑3.皮亚杰把机体不断追求平衡的过程称为什么?(B) A、自动化B 、平衡化C 、机能不变性D 、结构化 4.把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称为什么?(B) A、随机化B 、适应C 、构造主义D 、建构性 5.习性学在方法论上对心理学的科学化有着重要作用,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对象的行为(B) A、分析B 、观察C 、调查D 、推测 6.儿童形成依恋有赖于认知的发展,要形成依恋必须建立三方面的表征,并构成了儿童的(B) A、依恋模式B 、认知地图 C、自我认识D 、环境认识 7.鲍尔毕称为“运用运动和信息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是指:(C) A、无分化阶段B 、低分化阶段 C、依恋形成阶段D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9.习性学家洛伦茨通过鸟类的印刻现象,认为在某一特定阶段中, 儿童身上也存在着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C A、依恋B 、学习倾向 C、关键期D 、进化 10.鲍尔毕将婴幼儿的行为分为四个系统,分别为警觉- 恐惧系统、探索行为系统、指向他人的交往行为系统和( D) A、固定反应行为系统B 、目标矫正系统 C、刺激反应行为系统D 、依恋行为系统 11.习性学强调对行为的起因和功能的看法,因此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C) A、学习B 、发展C 、行为D 、适应 12“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 A. 霍尔 B. 华生 C. 盖塞尔 D. 施太伦 13.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 属于( ) A. 莫罗反射 B. 达尔文反射 C. 巴布金反射 D. 巴宾斯基反 射 14.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 A. 感觉适应 B. 相继对比 C. 同时对比 D. 感觉相互作用 15.“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作品分析法 D. 实验法 16.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儿童行为心理学分析 (来源:幼儿教案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a3863562.html,) 人是一个处在与周围环境经常相互作用中的积极的活体,不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样的原因,让我们解开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