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探究纸的吸水原理

杨荣探究纸的吸水原理
杨荣探究纸的吸水原理

探究纸的吸水原理

摘要: 该实验利用了纸的吸水性和可燃性的特点,通过分别计算吸水量和燃烧量,得到净吸水率的值,进而验证了纸的吸水原理。 关键字: 吸水原理;净吸水率

1. 引言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以致容易被忽视的东西,我们身边有着各种不同的纸,它们根据性质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种类,但大都具有吸水性,各种纸的吸水能力大都不同,比较它们吸水的的能力或许可以找出它的吸水原理。 2. 实验方案(设计思想)

实验设备

天平,水槽,塑料薄片,镊子。

天平:为求实验数据精确,可能需要同时测

多张纸的质量。

水槽:并不需要将水盛满,每次盛一小滩水,

待吸干后继续盛。

塑料薄片:安放吸水后的纸一起称量,因此

不能太重,称量后要擦干。

镊子:夹起吸水后的纸。

实验过程

1)称量薄板质量M ,纸的质量1m 。

2)在水槽内盛少量水,将纸覆盖其上,待吸

水至饱和后用镊子夹起,放在塑料薄片上,称量其质量2m 。

3)称量两张纸的质量3m 、4m ,燃烧第一张,用第二张包起灰烬,称量其质量5m 。

4)重复以上步骤,求平均值。

5)换其它种类的纸继续实验

注意事项

1)为了防止蒸发过快,实验应该尽量在低温

下完成。

2)不能直接将纸丢进水中吸水。

3)为了防止燃烧后的灰烬飘走,应该用纸包

起来称量。

表1. 详细实验参数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平均值

m 1(g) m 2(g) m 3(g) m 4(g) m 5(g)

5

433112m m m m m M m m e -+?

--=

3. 结果与讨论 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

1)净吸水率相近,说明猜想正确,试验成

功;

2)净吸水率相差很大,说明吸水原理还与

其他因素有关,实验需要改 4.结论

从实验的整个原理来看,除了天平外,其它的仪器设备都是算不上仪器的常见的物品,而天平本身也是常见的仪器设备。所以用这个实验方案可以使实验更为普及,甚至不需要特地在实验室进行。但是并没有指出其它可能影响吸水性的因素,因此实验本身并不完整,剩下的作业就有待其他工作者去补足了。

致谢

本课题组成员衷心感谢重庆交通大学杨荣老师对本工作的指导。感谢重庆交通大学各位校领导对本文测试工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无

纸张吸水性测定指导书

1目的:为使厂内纸张吸水性检验时有所依据。 2范围:厂内使用的卡纸、铜版纸、(原纸)皆适用。 3职责: 3.1品保人员:测试 3.2设备部:保养、维修。 4定义:无 5内容: 5.1取样:将要测试的纸张使用可勃专用取样器切成直径为125mm的圆形试片。 5.2用分辨率不低于0.001g的天平称量试样质量g1. 5.3反时针方向旋松锁紧旋钮,取开杯盖,向杯内倒入100ml±5ml温度为20°c 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5.4将试样置于杯口井盖上杯盖,顺时针方向旋紧锁紧旋钮压紧杯盖,左手提起 滚花提帽,右手摇动手柄,使杯口向下并放下滚花提帽定位锁,同时启动秒表 开始计时。 5.5根据选定时实验时间,在下表推荐的移去剩余水的时间内,提起滚花提帽, 将杯口转至向上并锁定,迅速旋松锁紧旋钮松开杯盖,取下试样,将试样与 水接粗的一面向上,放在仪器底板预先准备好的吸水滤纸上,然后再盖上另 一张吸水滤纸,并用压辊向前和向后各压一次。将试样与水接触的一面向内 折叠并迅速称量吸水后的试样质量g2. 5.6根据两次称量的试样质量之差计算可勃吸水值: C=(g2-g1)*100(g/㎡)其中: C—可勃值即cobb值; G1—样品吸水前质量; G2—样品吸水后质量;

5.7擦净杯口边缘和杯盖胶垫表面的水,以水位螺钉面为参考补足杯内水量,按 上述步骤进行下一次试样。 5.8注意事项: 5.8.1每组试样完毕后,应更换新水。实验用水规定使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5.8.2吸水滤纸定量规定为200-250g/㎡。 5.8.3根据试验标准方法GB1540第4.3.1条规定:“当吸水滤纸单层定量小 于200-250g/㎡时,可用多层叠加满足要求。 5.8.4测试瓦楞纸板时,压辊碾压过程中,压辊轴线应与瓦楞方向平行。 5.8.5使用压辊碾压时,不得向压辊施加垂直方向的外力。 5.8.6每张试片只能测试一次,不得重复使用。 5.9维护保养: 5.9.1保养仪器日常清洁、干燥。 5.9.2使用中应防止仪器与压辊表面碰撞损伤。 5.9.3各转动或滑动部位应不定期加润滑油。 5.9.4严防碰伤杯口及杯盖平面,以免影响密封。 5.9.5杯体内保持清洁,实验完毕后应将水倒尽擦干,以防锈蚀。 6相关之参考文件:产品《用户手册》 7表单记录:无

9.5-功的原理导学案

第九章第五节 功的原理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知识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 3.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4.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知识点1 1.想想议议: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 、2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2)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 和手移动的距离s (3)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4)照图9.5—1、图9.5—2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杠杆不能省____。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____。 总结: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注意: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反馈练习1 1:一个人用杠杆提升一重为500N 的重物时,手下降的高度是1m 时,重物被举高了0.2m,该过程人做了多少功?人用的作用力多大? 2 一人把100N的重物送到10m 高的楼上,采用下述三种方法:用手直接提,使用动滑轮,使用滑轮组,若不计摩擦和滑轮的重力,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对重物做的功( ) A .用手直接提时最小; B .使用定滑轮时最小; 实验内容 物重 G (N ) 提升高度 h (m ) 拉力 F (N ) 实移距离 S (m ) 手对物体做功 W 1 (J ) 手对杠杆和滑轮做功 W 2 (J ) 1 2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通过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通过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一、单选题 1.纳米Fe2O3在常压电化学法合成氨过程中起催化作用。该电解装置如图所示。已知熔融NaOH-KOH为电解液,Fe2O3在阴极发生反应生成中间体Fe。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惰性电极II是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生成氨气的反应:2Fe+N2+3H2O=Fe2O3+2NH3 C.惰性电极I的电极反应:Fe2O3+3H2O+6e -=2Fe+ 6OH- D.产生2.24L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4N A 2.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解池中,高温共电解H2O—CO2混合气体制备H2和CO是一种 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 B.X是电源的负极 C.阴极的反应式是:H2O+2e-=H2+O2-CO2+2e-=CO+O2- D.总反应可表示为:H2O+CO2H2+CO+O2 3.电解除锈分为阳极除锈和阴极除锈,其中阴极除锈是指借助阴极析出氢气的剥离撕裂等作用除去金属表面的薄锈氧化膜。图示为利用电解清除铁制钥匙表面铁锈(钥匙与导线连接处的铁锈用砂纸打磨)的一种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OH --4e -=O 2↑+2H 2O B .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变小 C .阴极除锈过程中,电子由负极流向铁制钥匙 D .除锈过程中,阴极下方有锈渣堆积 4.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铅笔端作阳极 B .铂片端作阴极 C .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 .a 点是负极,b 点是正极 5.如图中,两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 a 极:+-22H +2e =H ↑, b 极:Zn -2e =2+Zn 。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可能是电解池 B .该装置中电解质溶液pH 可能等于7 C .a 、b 可能是同种电极材料 D .该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一定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若图乙中横坐标x 表示通过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 表示反应生成Cu 的物质的量 B .E 表示反应实际消耗H 2O 的物质的量 C .E 表示反应生成O 2的物质的量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 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 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能知道大概时间,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 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 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下是我能网WTT 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以供 大家参考!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 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 并能知道大概时间。 3、增强对实验活动及探索事物的兴趣。并运用此现象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皱纹纸、锡箔纸、卡纸、吹塑纸、牛皮纸、白板纸、宣纸 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提问请幼儿猜想:把这些纸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结果?

2、幼儿操作实验。 幼儿可以选择在水盆里做实验、也可以自己找容器来做实验。 教师指导: ①指导幼儿将纸放在水里,耐心的观察一会数一数几秒钟后,纸会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②比较一下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③纸吸水后和没有吸水的纸有什么不同? ④观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还有哪些现象。 3、选纸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吸水和不吸水的纸,请选一选合适的纸:天气热擦汗该选哪种纸?画水粉画该用哪种纸?包吃剩的食品如饼干糖果等该用哪种纸?擦桌子用哪种纸?并说明理由。 【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一些很特殊的纸,如不怕水的纸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纸的吸水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纸在水中的结果,能进行简单地实验记录; 2、能发现由于纸质的不同产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现象,并能知道大概时间。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功的原理》教案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片二:片三 >

电解原理课后说课稿

《电解原理》课后说课稿 团风县淋山河高中舒先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是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电离、原电池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氯碱工业等应用知识的基础,所以从教材体系上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原电池研究的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电解原理研究的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电解原理,从思维的全面、深刻、完整等品质来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从而能够区分电解池与原电池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并与原电池的正、负极区分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电解是在通电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电解原理是理解溶液导电的依据,也是学习氯碱工业等相关知识的基础,所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 电解过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非自发的,且分别发生在电解池的两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有别于以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本节课的难 点是:①离子放电的实质与离子放电顺序;②电极反应式、电解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实验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点。 二、教法分析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各科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及心理特点(求知欲望强,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探究,然后由学生讨论、

9.5功的原理

物理学科8 年级 课题9.5功的原理主备人:宋明建 学习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分,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知识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 3.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 4.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知识点1 1.想想议议: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有哪些方法?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 、2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2)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 和手移动的距离s (3)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 (4)照图9.5—1、图9.5—2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杠杆不能省____。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动 实验内容 物重 G (N ) 提升高度 h (m ) 拉力 F (N ) 实移距离 S (m ) 手对物体做功 W 1 (J ) 手对杠杆和滑轮做功 W 2 (J ) 1 2

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存玲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本节以“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作为引入,进而引出电解原理,电解池包含的概念多,电极方程式书写与阴阳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相关,阴阳离子的氧化和还原性强弱又是学生掌握和理解最难的内容之一。这使学生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变得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我分三课时讲授电解原理的内容: 第一课为电解原理的介绍;第二课时重点处理电解规律;第三课时介绍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别外在学习电解池这一节时,要与原电池的一些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比,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避免个别知识的混淆。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电解的概念,电解池的组成及与原电池的本质区别,理解电解的基本反应原理,学会分析电极反应,并能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过程和方法 运用观察和启发讨论的方法,使之正确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再辅以习题训练,培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判断培养学生归纳、类此、辨析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解的应用

教学方法:本节采用分析比较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氯化铜溶液,碘化钾淀粉试纸,氯化钠溶液,酚酞、直流电源,电流计,U 形管、石墨电极、导线。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引课]设计情境: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脑和手机缩短了人与之间的距离,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当处理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时,往往只需要几分钟,但是会遭遇到这样的情景,正用手机联系非常紧急的事情时,突然手机自动关机,我们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充电的原理。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引出问题,科技改变生活,使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推进新课: 讨论:上述装置是不是原电池如果将此装置的碳棒接通电源,会有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4-2] 在U 型管中注入CuCl 2溶液,插入两根石墨棒做电极,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接通直流电源, 观察U 形管内的现象和试纸颜色的变化。 [实验4-2] [设计意图] 直观看到实验仪器和用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分 析] 在这样的装置中,我们规定: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为阳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为负极。 [实验分析] 现象: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 阳极:阳极上方的试纸变蓝,说明淀粉遇到I 2,从元素守恒角度分析:说明有氧化性物质——Cl 2生成。 氯 气 铜 阳极 CuCl 2溶液 阴极

阿基米德的探究--物理实验学作业

阿基米德定律的探究 --浮力大小实验的研究 【摘要】:本文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将理论和一个自创性实验探究结合起来,弥补了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没有涉及到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从而突破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及相关的浮力问题的解决有了根 本性的改进和创新。 【关键词】:浮力实验阿基米德定律浮力体积重力【正文】 通过课堂教学发现,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在编写中缺少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文字铺垫,更缺少直观的演示实验,就直接利用传统的仪器多、操作复杂、涉及因素多的阿基米德实验来证实了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因此,当遇到具体的浮力情境时,学生只能从阿基米德公式抽象的进行理解,而导致简单的问题抽象化缺少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因为阿基米德原理在“浮力”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这部分的教学改成科学探究的形式,以下我们就以初中物理中的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为例,介绍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的具体操作。 一、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在思维中不断迁移的过程,已有的认知才会不断地深化和提高。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发现”的规律、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迁移,在以后的学习中正确运用学到的探究方法,去探究和发现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后,教师可以及时地布置一些小练习,巩固探究得到的“原理”,并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运用“原理”解释上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水中铁块下沉、铁盒能浮?(学生:铁盒能排开更多的水,受到的浮力较大)坦泰尼克号为什么下沉?(学生:被撞穿后它排开的水就大大地减少了,所受的浮力也就大大地减小了)本探究方法为定量测量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应用,如初二物理中的“杠杆平衡条件”、初三物理中的“功的原理”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将这种探究方法迁移过去,解决新问题,深化认识。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中班科学活动纸的吸水性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纸的吸水性教案反思中班科学活动纸的吸水性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体验小实验带来的快乐,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纸的吸水性教案吧。 设计意图: 《纸的吸水性》是山大版教材主题一中《送纸船》的生成活动,在认识纸的特性中提取了纸的吸水性为重点掌握内容,并加深了难度,让幼儿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质有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发现、思考问题,同时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本节活动主要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实验,来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艺术课紧紧围绕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的整合点,让幼儿在选纸、染纸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整合点的认识。 活动目标: 1.体验小实验带来的快乐,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发展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知道纸有吸水性,对比观察发现不同纸的纸吸水性不同,并初步感知吸水性与纸质有关。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纸有吸水性,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 活动难点: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质有关。 整合点:不同纸的的吸水性不同 活动准备: (三人一组,分为五组) 11个透明操作水槽;纸巾、宣纸、绘画纸的纸花各6个;纸巾、宣纸、绘画纸的纸树各16个;实验夹16个;大筐12个、小筐6个;大小记录表共17张;记录笔15支;5个观察盆;纸巾、宣纸、绘画纸各6张;纸的用途PPT。 活动过程: 一、纸花开了,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 (一)教师操作,引出探究问题 指导语:今天许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朵漂亮的小纸花,大家猜猜这朵纸花能自己开放吗? 教师实验。 指导语:纸花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水里的花能开呐? (二)幼儿自主操作探究 1.讲明实验要求。指导语:第一像我这样选一朵自己喜欢的纸花放在手掌心,在我发出“开始”的口令后,小朋友们“一起”将纸花

高中化学第三册《电解原理》分析

高中化学第三册《电解原理》分析 【本章结构】 相关电化学的知识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知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教材在第二册安排了原电池的知识,研究了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在第一册已经初步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第三册对此又实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故而进一步研究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化学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变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所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理论知识学习本单元知识,同时又巩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够这么说,学习了本单元知识,学生对电化学的知识才能够理解得比较全面。所以,本单元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本单元结构 第一节《电解原理》是本单元的核心和基础。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电解原理,教材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介绍了电解原理,从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是否相同入手,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出新课,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判断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如果把实验4-1、实验4-2、实验4-3改作边讲边实验,则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团结协作水平和观察水平;通过对实验4-2中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的情况的分析、电极上发生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水平。通过电解过程中阴阳离子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电解前后电解质溶液的变化等内容不失时机地实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在学生理解电解原理的基础上,建立电流强度、时间、电量和电子数之间的联系,即物理和化学学科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部分是关于电解原理的一些重要应用,能够培养学生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对电镀工业废水处理的简单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节《氯碱工业》是电解原理的又一实际应用。通过这个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化学价值观得以进一步培养;通过对电解食盐水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分析归纳水平和利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准确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实验规律的方法。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闪现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电解原理、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教学建议】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探究专题训练(后附答案)

究问题.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3)在本实验中,小明采用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法 2、将一个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F=F=F>F,使其发生如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小明同学做“研究弹簧的长度与拉力关系”的实验记录数据:

4、课外学习小组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实验数据如下表。(1)在图16中画出弹簧伸长L与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像。(2分)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8、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15所示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_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 “大于 测力计的示数。

(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16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9、如图所示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器材有:木块,小桌,砝码,海绵.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 (1)我们是根据海绵的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甲、乙两图说明: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丙、丁两图说明: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0、小李同学利用如图18所示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小李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时,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______(选填“大”或“小”),表明其气密性差。小李调节好压强计后,U 形管两边液面相平。 (2)小李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甲、乙图中的两种液体(水和酒精)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较小,他判断图甲中的液体是酒精,其结论不可靠,原因是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_______;他改变图乙中金属盒的深度,其探究情况如图丙所示。 (3)小李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所处深度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变,表明________。 11、小梁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地大气压的值.她在长约1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如图所示. (1)已知水银的密度为13.6×103 kg/m3,她通过数据计算得出大气压的值为________Pa.

电解原理的应用说课稿

《电解原理的应用》说课稿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黎红一、教材分析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知识,既涉及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教材在前节课已经学习了电解原理,这节课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条件和方法,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深刻体会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意义,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的应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和铜的精炼 2、会判断电解池的两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3、学会通过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和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性质、离子反应、原电池的初步知识以及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在能力上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了解了电解池的电解原理,但还不能熟练的加以运用及书写电极反应式。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重难点如下: 重点:电极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极反应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采用问题趋动及借助多媒体演示的方法 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边讨论边比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构建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七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生产生活中与电解有关的图片,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中,引出这节课的问题。 1、既然我们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制取金属钠,为什么不电解它的盐溶液来制取金属钠? 2、假若将它们的盐溶液通电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又可得到什么样的产物?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引入本节新课——电解原理的应用) (二)、理论探究,巩固旧知 (1)、围绕上述疑问,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用碳棒作阳极,铁作阴极,电解氯化铜溶液或氯化钠溶液(用氯化铜溶液的电解作对比) (2)、我设置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写出你所选择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 2、判断通电时离子的移动方向。 3、预测两电极得到的产物,写出对应的电极反应式,并设计检验方案。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选任意两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的电极反应式,讲述所推测各物质的检验方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及其他学生的补充下完善他们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分析,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既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训练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三)、实验探究,观察现象 讨论完后,在同学跃跃欲试的期待中进入实验探究环节: 实验前在屏幕上展示实验的友情提醒: 1、按图所示装置连接仪器,1、2组同学电解氯化铜溶液,3、4组同学电解氯化钠溶液 2、检验完产物立即断开电源 3、结束时用止水夹夹住滴管 4、若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中要滴几滴酚酞 (设计意图:提示实验要点及安全教育,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从而规范学生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学生实验时,教师适时进点拔,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 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小结,并由现象分析得出电解两电解质溶液的电极反应式及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强化电极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小组实验一:电解饱和食盐水观察到的现象:

《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

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 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电解原理教案

《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王冬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核心思想: (一)以教学单元为整体。基于学生原有认识、凸显认知冲突在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富有驱动性的以认知冲突及其解决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增强课堂时效性。 通过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回顾和分析发现学生对于电解原理的理解是相对滞后的,往往需要在习题中大量碰壁和再次学习才能形成正确认识。放电顺序虽然记住但是不会应用。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在初始课教学的时候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没有通过富有驱动性的认知冲突去形成感悟和结论。 何谓原理教学初始课的实效性?我认为就是通过该课形成令初学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新认识,建立基本的思考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型,相对于此,概念理解的细节雕琢反而是其次的。要实现这个实效性,就必须设计针对学生有真正触动的问题序列,建立有效的认知冲突,而要有效就必须是基于学生原有认识。 原有认识有些是我们思考的工具和基础:如离子反应提供了微粒观、水的电离平衡提供了平衡观、氧化还原规律提供了氧化还原观等。还有一些成为我们建立认知冲突发现和完善规律的支撑。如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电解质溶液如何导电的深入思考,进而引出通电使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假设(针对理论思考能力较自觉的学生)。而稀硫酸和铜是否可以反应生成氢气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完善放电顺序中未知项的依据。化学史是最鲜活的科学思维教材,认知冲突也可以源于此,如戴维电解制取金属钾的失败引发我们对放电顺序的思考。 2、关注原理和规律形成过程中认识层级和认识难度的递进设计单元整体教学以及课堂活动。原理的学习需要首先建立一个整体、总括性的认识才有进一步细化和强调的基础,才能将

材料的性质——吸水性

第六课:《材料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容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面第六课《材料的性质》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吸水性不同。 (2)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 (2)懂得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不同。 (2)知道吸水性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1)搜集不同物质的资料。 (2)教学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老师家里养了一盆可爱的盆景植物,需要每天浇水,可是老师全家要外出旅游几天。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别让我心爱的盆景植物因缺水而枯死? 生:叫邻居帮忙浇水! 师:这也是个好办法,但老师不想这么一点小事也要麻烦别人。 生:做一个“自动浇水器”。 师:这个主意不错,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课本上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老师也从我们的科学课本看见了这样一个装置,叫做自动浇水器,就在课本的34页。(引导出P34的“自动浇水器”。出示课件) (二)教学新课:认识“自动浇水器” 老师也仿照课本做了一个“自动浇水器”出示装置。 师:仔细观察,回答问题:水是从通过什么流向植物的呢? 生:通过那条绳子。 师:对,水就是通过这条绳子流向植物的,这条绳子在这个装置里起到了桥梁作用,我们把它叫做水桥。(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对这个自动浇水器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水桥为什么能让水流向植物的呢?(如果换另外一种材料做

“探究电解的原理”教学设计

“探究电解的原理”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主编:宋心琦)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 本节主要包括二部分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电解原理;第二部分:电解原理的应用;本教学设计着重讲解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解池的构成条件,能判断装置是否为电解池。 2.能握电解的原理,正确书写电极方程式,能运用电解的原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在活动和实验中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展示、点评,深入理解电解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原理的应用,感受化学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体验化学反应原理之美,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电解的原理。 教学难点:电解过程的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实验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美的学科,化学之美在于物质、在于变化、在于生活。化学给世界带来变化,而人类则利用化学变化为人类生活服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进一步深入的分析、探究,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的实验之美,体验化学原理之美,力求使学生在心里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导入】今天我先给大家变个魔术,这是一只普通的铅笔,大家可以检验一下,我能用它写出红色的字来,请看(教师预先准备好学生电源,表面皿,饱和加入少量酚酞的食盐水,一只石墨电极,一只铅笔芯,用食盐水润湿的

吉林省松原市初中物理中考复习05:实验与探究题

吉林省松原市初中物理中考复习05:实验与探究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实验探究题 (共9题;共62分) 1. (5分) (2016八上·大石桥期中)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填“点燃”、“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 (6分) (2016八上·黔东南期末) 在“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天平调节平衡后,按图丁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请你指出图丁中的两个错误: ①________;②________. (3)改正方法后,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小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若小杯子的质量为20g,则小杯子中液体的质量为________ g.然后将小杯子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_ cm3,由此可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 kg/m3. (4)此次实验操作测得的液体密度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