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制造业的特征

引言中国制造业的特征
引言中国制造业的特征

新形势、新挑战、新需求、新目标——由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

在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上的报告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

2008年7月

引言:中国制造业的特征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使我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举世瞩目。

然而,制造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能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至今还没有成为制造强国。

1. 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

表12007年中美日GDP及制造业增加值对比

单位:亿美元

备注:中国、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按照2006年占GDP的比重计算。换算汇率:7.304人民币元=1美元、111.7日元=1美元换算。

表22007年主要国家出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2. 多种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007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31%,水泥占世界47%,化肥占世界25%,化纤占世界57%,个人电脑占世界87%,移动电话占世界47%,DVD占世界78%,HDD占世界31%。

3. 装备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竞争力增强

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一大批制造企业日益成长壮大,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与日俱增。

例如:在国内电力市场强劲拉动下,经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掌握了世界各种先进技术,并根据国内情况加以融合并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电设备制造技术优势。煤电和水电机组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有的技术优于国外。发电设备的综合竞争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二军团。

4. 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目前,我国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少,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附加值低。

2006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在40%以上,而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6.2%。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附加值低的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表3 2006年中美日制造业增加值率

单位:%

5. 高能耗、高排放的劣势明显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飞速地发展,同时制造业企业也付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等代价。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能耗大、排放大的劣势十分明显。

我国GDP 相当于日本的67%,人均GDP 相当于日本的6.5%,但是单位GDP 能耗却相当于日本的近4倍,单位GDP排放量相当于日本的10倍。

表4 2007年中日GDP、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对比

备注:日本的单位GDP 能耗为2006年。

表52006年单位GDP CO2排放量国际比较

一、新形势、新挑战

(一)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1.能源价格高企对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威胁

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威胁,带动一系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表6 1998~2007年世界原油价格回顾

2.正视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强的潜在威胁

2007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50%,已进入能源预警期。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或者超过50%,说明该国已进入了能源预警期。这将意味着:

我国石油对外高依赖格局已经显现;

我国的资源短缺矛盾日益暴露,未来资源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

必须高度重视50%依存度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50%的依存度的背后是我国石油消费和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的结果;

现在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表71998~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产量、进口量及进口依存度对比

3.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007年我国平均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依然较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近0.7。而制造业

规模也相对较大的日本,2006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日本的7倍。

在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日本采取科技兴国战略,减少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1962~1972年的平均1.14,一举下降至1972~1977年的0.41,2006年的0.1。

表8我国历年GDP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

来源:国家统计局

4.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3%左右,多数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

平均水平的一半。

“十一五”期间,我国计划万元GDP能耗下降20%,分解到每年的任务是4%,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难度很大。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

我国必须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50%,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

(二)全球化分工地位与产业结构

1.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结构优化,已经减少了对能源的依赖

美国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不足12%,日本不足18%。显然,石油价格高涨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美国制造业分三个档次:大企业主要生产飞机、汽车、计算机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机械、电子零部件,也含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生产的已为数不多,大部分早已转移到海外加工。

2.我国产业结构的高能耗特点日趋突出

表9 2007年我国钢铁、水泥产品产量及增长率

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7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到GDP的43.5%。6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18.9%,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4.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1.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7.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3.4%。

3.我国低附加值的产品结构

我国出口额最多的产品大类——机电产品,其近5000个海关税目中,出口单价高于进口单价的产品税目,仅占11%,其中专用设备不到6%。

几种机电产品2006年的进出口单价对比

4.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

当中国成为彩电、微波炉等产品的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时候,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生产“中国制造”的技术和装备时,发现更多的却是“本国躯壳、外国脑袋”与“中国制造、外国设备”。作为世界纺织大国,我国纺织机械的70%来自于进口:高端的机床75%依赖进口,高速胶印机75%依赖进口。我国的计算机生产正跻身世界前列,但我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的却被进口产品占领;我国“光谷”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我国光纤制造装备却100%依赖进口……我国工业品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相差甚远。显然,中国仅仅是“制成品出口大国”,而且是“低附加值的制成品出口大国”。

(三)信息化带来制造过程和制造业的革命

信息与网络技术引起了产品、制造过程和制造业的革命。

1958年世界上第一块硅集成电路(IC)问世,揭开了人类社会进入“硅”时代的序幕。近半个世纪以来IC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对制造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传统的产品结构、生产观念、生产组织、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分工明确的、集中的、顺序的、以物质的生产、存储为主的物质制造观转变为目前协同的、分散的、并行的、以信息的产生、处理为主导的信息制造观。信息这一要素正迅速成为现代制造系统的主导因素,并对制造业产生根本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制造业也是信息产业,它加工、处理信息,将制造信息录制、物化在原材料和毛坯上,使之转化为产品。现代制造业,尤其对于高科技、深加工企业,其主要投入已不再是材料和能源,而是信息和知识;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实际上也是某种形式的信息,即产品信息和制造信息。未来的产品是基于机械电子一体化的信息和智能产品,未来的制造技术将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信息技术将贯穿整个制造业。

当前,电子商务、电子企业、电子制造、电子自动化、网上服务、网上技术支持、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等,使得制造过程日益全球化。今天的制造技术是网络化的全球制造技术,通过网络不断更新和扩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将成为制造和再制造的一种重要乃至主要方式。利用网络,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管理等活动及至整个业务流中充分享有全球资源,快速调集、有效整合与高效利用有关制造资源。同时,必然导致制造过程与组织的分散化、网络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抛弃传统的生产方式,集中于自己最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通过网络化的协作与竞争,构建制造联盟,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和业务协同合作。建立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精良生产及智能制造等现代制造系统,将进一步促进未来制造业的发展。

(四)全球竞争与合作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合作共赢的时代。只有那些有核心竞争力,善于全球合作的企业才能在各制造工程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五)市场已开始转向产品、文化、环保等功能要求

从关注产品质量,使用寿命、产品价格转向产品功能、文化喜好,环保要求,可再生、可变更能力和灵活的价格形态,即一次价格和服务收费等。

二、新需求

(一)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未来20年制造业的增长,如果单纯依靠数量,这是资源能源和环境所不能承受的,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努力降低资源的能耗,这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加紧研制创新先进能源技术装备,包括:

(1)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设备

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大力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燃煤污染物综合控制和利用的技术与装备等。

(2)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西部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煤层气和深海油气资源的高精度地震勘探和开采技术,大规模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的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提高成套技术与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率分别提高10%和20%,石油采收率提高到40%~45%。

(3)先进核电设备(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研究开发的有机结合。突破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关键技术,完成标准设计,并开始建造首台商用示范机组;完成高温气冷堆核电厂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厂示范工程。

(4)先进可再生能源研发和产业化设备

继续推进大型常规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的国产化,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强化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开展6万千瓦以上贯流式、百万千瓦级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和30万千瓦以上抽水蓄能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电设备制造技术。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组织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等农林生物质发电及垃圾发电的装备研发和制造工作,掌握生物质发电技术;抓好大型沼气发电装备研发和生产工作,形成500千瓦、1000千瓦等多个型谱的系列产品;抓好50~200千瓦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装备的配套研发和制造工作,形成专业化的设备生产和配套能力,完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

研究和开发应用于垃圾填埋气回收和利用的专用技术和装备,改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沼气装备和施工能力。

此外,研究和开发秸秆打捆和装载装备、灌木林采伐和运输专用装备、各类生物质固体成型加工专用装备,以及重点抓好产业化和标准化工作。

继续促进已批量生产的国产化风电机组的规模化应用,并实现向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升级换代。在初步形成国内制造装备能力的基础上,采用技术引进、联合设计、自主创新等方式,掌握1.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集成制造技术,并开发3兆瓦级的海上风电机组。发挥中国在机电设备制造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培育技术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风电设备配套零部件制造产业。

通过科技攻关、产业化支持,尽快掌握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试点项目建设,进行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

(5)先进节能工业设备及终端用设备

在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传统钢铁工业领域,需要加速研究开发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其中将重点研究开发以熔融还原和资源优化利用为基础,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作为循环经济的典型示范,同时开发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冶金过程煤气发电和低热值蒸汽梯级利用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非粘连煤炼焦技术,大型板材连铸机、连轧机组的集成设计、制造和系统耦合技术等。

(二)绿色制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由于制造业在将物质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同时产生废弃物,是众多环境与发展冲突的主要源头。因此,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有关资源节约和环保的问题成为当今先进制造的新要求。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制造业综合考虑环

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借助各种先进技术使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直到报废及回收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从产品设计到制造技术,从企业组织管理到营销策略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中的体现为: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考虑节约材料和能源;采用回收再生与复用技术,实现资源、能源和物料的可再生循环;产品加工制造过程避免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制造;同时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人的创造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类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生态环境的变化,致力于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致力于修复工业革命以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必须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在改善和提高当代人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危及我们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和地球生态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的生态文明。

1. 创新节能、节材的产品与制造工艺

21世纪的制造业要求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减少所需要的材料投入量和能源消耗量,尽可能通过短缺资源的代用、可再生或易于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和可再生生物资源)以及二次能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资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转化为产品和副产品,从而消除废料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

开发应用先进节能减排的工艺技术;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原材料转化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制造新工艺;减少制造产品使役过程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使过程废弃物能够回收再利用、最终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

2. 发展可再生循环的制造

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应是可再生循环的,要求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采用可回收再生与复用技术,尽可能减少制造产品的用材种类,选用可回收、可分解材料,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程。可再生循环的制造过程主要应用拆卸技术和循环再利用技术。

拆卸技术指依据最小附加成本及产品被拆卸后所能获取最大综合利用价值的原则,开发最佳的拆卸程序和方法,如面向二次制造的设计、加工与装配。通过二次制造将已用过产品的性能特征恢复到接近于新产品的状态,不仅延长产品寿命而且促进部件和材料的循环再利用。

循环再利用技术是对拆卸下来的零部件或者分解、还原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的技术,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中考虑两个因素:回收和分解。回收设计致力于开发材料回收技术,如废弃金属粉碎重融。可以提高可回收性的设计手段包括:使用易于循环利用的材料,避免可相互污染的材料组合,避免使用难处理降解的有毒物质。分解设计是指通过将产品分解为最基本

的组分,而尽可能地使产品中几乎所有的材料能够循环利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可通过分解而回收,避免废物产生污染环境。

3. 走向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倡导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持续、协调、和谐发展,包括生产过程技术、运行技术、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涵盖设计、生产过程、产品运行和服务、企业与社会组织管理等整个过程,以环境可容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和污染,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制造要求在设计新产品时,从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加工过程设计,包装和运输方式,以及遗骸的分解利用都综合考虑资源优化和环境影响;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采用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产品在使用过程和处理时都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供一个绿色的工作环境,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化。

●正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转向依靠人的创造力

●正从单纯市场赢利转向为了人的全面需求与良好环境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将实现根本转变

4. 以人为本的制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谋求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许多先导企业的共识,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将实现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在制造环境的安全性方面,应使工作现场的声、热、振动、粉尘、有毒气体等指标严格限制在人体能承受的安全范围之内。在制造环境的人性化方面,应使作业空间、工作环境使员工感到舒适,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不仅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从而直接降低成本,而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使生产环境因考虑工人健康和安全条件得以改善,有利员工身心健康。员工工作时心情舒畅则有助于提高主观能动性、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制造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与环境的融合程度,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保障粮食安全

1.发展现代先进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仅为43%,大部分人口还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利因素逐渐显现,耕地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文化设施简陋。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而规模化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现代先进农业有利于提高效益

●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价值

●有利于保护和改良耕地

●有利于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劳动力转移

2.传统农业装备已不能满足现代先进农业的要求

传统农业设备很难承担不断出现的农业新技术的实施任务,仍维持比较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生产成果主要基于农业生产原料(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动力和能源)的大量投入条件下获得的,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投入产出率低。由于盲目施用化肥,每年每公顷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入量达320公斤,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使得我国目前化肥的利用率低下,其有效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又由于农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变异、土壤微生物失衡、土壤板结,引起农作物生长条件变差、农作物产量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低。同时,灌溉用水缺乏有效管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也只有30%~40%,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3.精准农业技术装备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装备的改造与创新

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先进农业机械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设备集成。利用计算机及专用地理信息软件和精准给水给肥技术,将一年四季农业生产作业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精准农业技术装备的技术系统。该装备技术系统能实现农业生产中按农田小面积管理单元(以米级为计量单位)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潜力,实行差异调控;精细准确的调整农用物料的施用和作物生产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物料投入(种子农药、化肥、灌溉用水等);提高了农业物料投放空间位置、数量、时间“精度”,提高农业物料的科学利用率,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节水、节肥、节料,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剩余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使人民生活得更健康

1.基本公共卫生保健体系需要质优价低的医疗设备

人类面临着人口、健康的新挑战。根据人口与社会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有可能超过80亿,主要增长将来自亚非发展中国家。人类将面临传统传染病新的变异和传播,新的感染性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的挑战。人类必须推进公共卫生、保健制度改革和保健医疗技术的创新,自觉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

建立全民公共卫生保健体系,需要大量优质低价格的医药和医疗设备。现在城市里使用的医药材料和医疗器械80%靠进口,如何建立面向普通大众的公共医疗保健体系?需要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健身、康复和助残设备。

目前我国医院大量设备需换代,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15%左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大量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中国政府每年对医疗设备的投入以13%的速度增长。同时,中国医疗器械与药品的销售额比例为1∶8,而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的比例接近1∶1。无疑,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是巨大的。

2.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需要提高研制能力

目前,国产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介入门槛较高。因此,加速医疗器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当前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五)适应世界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未来的制造工程应是面向多数人的制造,面向13亿人,不仅面向发达国家,更需面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应是低成本、多层次、多样化的制造。

由于当代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功能性产品将被功能艺术性产品所代替,大批量、同造型的产品将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所替代,传统领域产品将被新服务领域产品所代替

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敏捷、精益、绿色、艺术化、全球化、人性化的先进制造新时代:为全世界大众制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

1.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急速发展,使得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效率迅速提高。进入7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供给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世界主要市场开始进入需求导向的时代。消费观念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消费需求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

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跨国活动迅速发展,全球制造能力进一步扩张,出现全球性能力过剩的局面,产能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新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的同时,市场饱和周期也在缩短。同时随着货运、集装箱运输以及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产品的销售半径不断增大,制造商必须面对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下的全球用户。进入21世纪,全球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面临全球性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2.用户需求的新变化

在用户差别越来越大的全球市场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等多种因素都影响需求的个性化选择趋向。用户出于对功能、安全、效率、环保、节能、舒适、休闲、新颖、

个性、时尚、趣味、娱乐、价格等个性化考虑,要求制造商利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成型工艺手段,不同的造型设计,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时空配置,不同的表面处理和装饰,实现工业设计和制造的个性化,并实现产品的多样化,性能或功能的多样化,款式的多样化,规格的多样化,包装的多样化,价格层次的多样化。

如何对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把握用户需求,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21世纪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3.工业设计和制造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和标准产品大量需求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国际市场和一部分国内市场需求已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国内制造业还不能充分适应;另一方面,我国标准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不充分。影响大规模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如专业化分工、科学的生产管理、标准化、自动化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市场和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主动推进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另一方面,也继续通过大规模生产方式,高效低成本地生产价廉物美的标准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具有模块化特征的产品,如IT产品、家用电器、服装、汽车等,则应通过规模化生产的基础要素——标准化、专业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大规模订制生产,高效低成本地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4.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我国制造业面临个性化需求和标准化需求并存局面。

一方面,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需求已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国内制造业还不能充分满足。

另一方面,我国标准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不充分。影响大规模生产质量和效益的技术管理要素,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六)开拓制造业的新领域

1、开拓空天、海洋、地下工程装备

2、开拓新能源、先进核能、环保等新领域装备

3、开拓信息、生物医学、MEMS、智能机械等新领域

三、新目标、新对策

(一)自主创新是制造强国的核心支撑

1.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1)关键、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

外资企业认为把外国已有的技术拿到中国来生产,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照样可以赢利,并不需要拿最新的技术来。对于中资企业来说,与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让他们觉得拼不过外资,宁愿通过管理降低成本,或去国外注册一个外资企业。而政府觉得只要能发展当地经济就行了,也不予深究。这就造成企业家没有创新的动力。产业发展受制于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约为5%左右,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率也在30% 以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示例:美国通用电气不肯转让燃气轮机核心技术案例

2002年,为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我国邀请通用电气、三菱重工业(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西门子(Siemens)等外国公司参加投标,向6家地区性公用事业公司提供23台发电轮机。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在标书中提出了技术转让的要求,要求获得整个燃气轮机的图纸,包括轮机旋转片形状的模型和计算公式、旋转片如何在旋转时冷却、旋转片组成部分的化学成分等等。

在先进、大型燃气轮机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目前只有美国GE公司掌握,它的涡轮机技术是由其飞机发动机部门和动力系统部门与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共同开发的。

最终通用电气赢得了提供13台高级9F燃气轮机的订单。三菱重工业获得了10台订单,遵照合同的部分条款,三菱重工业也同意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技术。

根据燃气轮机交易的具体条款,通用电气同意让中国国有企业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Harbin Power Equipment Ltd.)来装配这批轮机。此外该轮机上不太复杂的零部件大多也由该公司生产。

通用电气还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Shenyang Liming Aero-Engine Group Corp.)组建了合资公司,并将向该合作伙伴转让发动机燃烧系统的技术。

通用电气允许沈阳黎明生产燃气轮机内部第二排和第三排旋转片,据熟悉谈判的知情人士称,起初通用电气并不想转让技术。最终通用电气转让了关键的冷却系统的技术图纸和旋转片采用的先进的冶金技术。

但中国谈判代表最终接受了通用电气不转让燃气轮机最高级的那部分技术,参与谈判的代表说,包括冷却系统的设计、第一排旋转片以及这些旋转片热保护层方面的技术均不转让。美国的出口条例禁止通用电气与合作伙伴分享这些技术,因为这些技术还应用于飞机发动机的制造。因此通用电气将在本公司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生产第一排旋转片,然后将其运往哈尔滨的工厂完成最后的装配。

欧盟对“瓦森纳协议”的具体贯彻,主要体现在2000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的“1334号法令”,详细的列举了军民两用品和技术清单和武器清单,其基本内容与瓦森纳协议的清单没有太大差别。在两用品和技术清单方面,涉及到核材料、技术与设备;新材料、化学品、“微生物和有毒物品”;材料处理;电子;计算机;电信和“信息安全”,传感和激光;导航与电子;船舶;推进系统、航天器及其相关设备等共10大类。这项法令后来经过多次修订,目前成为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的主要指导性文件。

(2)提升重大工业装备成套化、系统化能力

第一,要大力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和基础装备。要选择高档数控机床、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大型煤化工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选洗设备、高速列车和新型地铁车辆、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等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重大装备,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以求实现重大突破。

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装备是制造各种机器的母机,是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的基石,是保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工业的战略装备。现在基础装备发展滞后,已严重制约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航空航天、船舶、发电设备制造等需要的大型制造装备;汽车制造需要的高效、高精度成套设备;新一代数控系统;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功能部件;仪器仪表和自动化元器件及系统。

第二,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国家应加大对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的宏观管理;通过国家的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改变引进技术有钱、消化吸收没钱的局面;对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参与,并在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基础上,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第三,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薄弱的问题。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薄弱,难以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因此,必须积极发展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重大装备成套和工程承包能力。

第四,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位的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无根本转变,广大中小型企业又无力进行自主开发,由政府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设施的建设,支持并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队伍,是强化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弥补目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迫切需要。

最后,解决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结合、交叉不够的问题。制造科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而当前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中,相互之间的关联和结合度较弱,影响了集成创新的进行和成功。因此,制造科技工作者,应努力关注相关交叉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态势,利用交叉学科的新技术、新创造,引入新装备、新系统,形成集成创新。

(3)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关键、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

核心、关键零部件,如液压件、发动机仍然依赖于国外。

示例: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强国的一个判断标准是具备完整的制造体系。多年来,工程机械行业重主机、轻配套,重成果、轻基础,造成行业发展不平衡,主机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很快,配套件进步很慢,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有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机械整机故障60%~70%缘于零部件及发动机,其次是液压元件和变速箱等传动件。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生产的主机产品中,零部件等进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

没有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已成为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切肤之痛。徐工在主机方面优势明显,但出口产品中很多零部件依赖进口,2007年徐工出口创汇5亿美元,而购买国外零部件就花费了20亿元人民币;外国零部件占出口产品销售额40%,却占了利润的70%~80%。

关键零部件在短期内实现大面积突破是不可能的。但某些领域应该取得突破,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资源整合;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产重组,主机企业与配套件企业组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配套企业生产能力。

(4)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

1)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

2)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

3)超精密及微米/纳米制造技术

4)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技术

5)小于45nm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6)新型智能化传感技术

7)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及汽车生产自动化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8)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

9)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

10)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11)高效节水农业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12)深海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13)300km/h等级高速铁路成套技术

14)环保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技术

2.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需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技术研究

基础研究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往往可以推动高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同时基础研究注重严谨性和原创性,强调理论思维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坚实基础和重大建树,没有原始创新能力,将很难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取得优势和主动地位。

战略技术研究建立在综合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是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关键。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已成为对增强综合国力最具战略影响的高技术。战略高技术的突破,能够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战略高技术依赖于自主创新,反映了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2)发挥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双重驱动力的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拉动作用和科技推动作用双重驱动力作用下,迅速提高制造技术的整体实力。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途径。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因此,对制造业中的科学问题、交叉学科及前沿技术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制造科技工作者,应努力关注和把握世界科技新发现和新进展,重点聚焦于涉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装备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领域,开展有关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性研究。

(3)加速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原始创新、产业和工艺方面的应用开发,只有经过企业的运作,转变为物质财富,进而转化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所以,企业是否自觉成为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和关键之一。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把企业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政府要从法律法规、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特别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全面提高的执法力度;要从对创新技术的投入、开发、应用、转化各个环节,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市场为向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通过企业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在大企业建成一批可以与国外大公司研发中心相抗衡的企业技术中心,并以此带领广大中小企业成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拥有重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跨国企业,以及一大批拥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

(4)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大环境。为此,我们要做到:

加速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时,还要注意创新人才培养,对新一代科技人员进行创新教育。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你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有关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讨论愈发激烈。由于世界各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种国际产业大的变动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 一.产业转移 从转移方向上看,此次制造业产业转移表现出由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转移的总体趋势。从制造业结构比例来看,全球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品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引导先进生产力回流发展。受人力成本制约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能则逐渐从我国向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局面。 二.海外扩张 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制造业元气大伤,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波及,资金短缺再次困扰行业。出手收购海外战略性资源,或进行战略性的海外布局,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首要目标。从各大家电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在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家电企业在2010年又恢复了进军海外的攻势,并且势头强劲。海外业务营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在掀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

目前,拉美、非洲、俄罗斯市场未来需求增长潜力被看好。拉美和非洲当地技术和制造能力不高,国家希望通过引入外资提升本国生产技术和带动当地就业。制造业的发展绝对是解决就业的良方之一,这符合拉美、非洲国家发展的需求,也符合中国家的企业扩张的需要。 三、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有两大推动力: 1.城镇化需求将拉动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的建设提速。“十二五”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有望因此提速。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具备高端装备研发和生产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进入高成长的轨道:交通网建设提速利于轨道交通设备、建设和运营商;信息网建设提速利于信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能源网建设提速利于核电、海洋工程、特高压传输设备供应商。 2、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 在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内需市场将更值得倚重。而从专注出口转向开拓内需市场,有进口替代和出口转内销两种途径。进口替代是拓展内需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不少制造业行业既有进口替代的空间,也具备进口替代的实力。此外,通过制造业升级,可实现出口转内销。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提升对市场的控制力,享受更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这也是制造升级的一种形式。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莀上海海事大学 膆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蒂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膃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腿班级:材料132 芆姓名: 袃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蚀指导老师: 袇二〇一六年五月 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芃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莂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羀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r e n d o f C h i n e s e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 y 蒆T 蚄CollegeofOceanScienceandEngineering,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

螀XXXXXXXXX 虿 Abstract:Thediscussionwasexpandedfromthebasicviewthatmanufacturingindustryplaysanessentialroleint henationaleconomy.Thesubjectwasanalyzedunderthefoursubtitles,thecurrentsituation,theencounteringbottl enecks,thedevelopmenttrendsof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andthewarningsofitsevolution.Especially,th eissueofconceptualizingreforminthe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wasmentioned. 蒆Keywords: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thedevelopmenttrendwarning 肅引言 薂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作等的系统工程,机械制造不仅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所以深入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预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同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供给短缺,环境承载压力逐步加强,种种困境迫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有所改变,制造业必须由依靠要素驱动和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转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1]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未来发展将会遇到更多风险和挑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顺利实现制造业“新型化”,带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薅1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膂1.1从经济数据方面来看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分析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我国的制造业 1.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 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2.我国制造业的一些重要数据 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2007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2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13.2%。2008年规模也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18.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1%,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2.2%。6大高耗能行业比2007年增长10.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4.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4.0%。2008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071亿元,比2007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756亿元,增长12.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09亿元,增长21.8%;上缴税金2058亿元,增长2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71亿元,增长24.7%。利用外资方面,一直以来制造业均居于主导地位。2008年,制造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达到11568个,占全部利用外资项目个数的42.04%,比2007年减少39.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4%,比2007年减少22.10%。 3.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1.优势: 中国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即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和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 GDP 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如何落地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如何落地 未来的工业体系业中,将更多的通过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协同模式开展工业生产,以开发能够完全适应生产的产品,这种适应性将使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并保证其生产具有竞争力,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造业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不再从事单独的设计与研发环节,不再从事单独的生产与制造环节,也不再从事单独的营销与服务环节了。 与之对应的是,制造企业从顾客需求开始,到接受订单、寻求生产合作、采购原材料、共同进行产品设计、制订生产计划以及付诸生产,整个环节都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也预示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也将给制造业带来新的挑战。而我国当前工业是一个并行阶段,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其中,工业2.0补课主要是指补上工业基础能力、质量品牌、标准化等。工业3.0普及,主要是指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普及自动化。工业4.0示范则是通过智能制造试点、智能制造工程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一年前,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全面开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中国制造2025》实施一周年初见成效,但建设制造业强国任务艰巨繁重。 根据梳理发现,一年以来,已经有江苏、广东、福建、四川、甘肃、安徽、北京等25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地方版中国制造2025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此外,大连、哈尔滨、南京、苏州、东莞等30多个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实施措施。从内容来看,各地普遍形成了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整体上围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但是也依据自身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尤其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除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发展领域之外,还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互联网”相关产业。例如,江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立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产业,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浙江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专用和特种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电子、智能可穿戴设备。 8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新华社和宁波市政府联合在工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 战略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水泥行业总裁高级研修班 前言: 这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中国制造业正在朝着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方向迈进,作为世界水泥生产大国,中国水泥企业的现代运营机制未雨绸缪,水泥供需产业市场蓬勃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水泥制造业群雄抗衡态势愈演愈烈,一个完全竞争的时代正在到来。随着奥运工程、上海世博会、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点项目逐步建设,为中国水泥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意味着将产生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机遇,如何在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运作机制,成为水泥生产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为提升中国水泥行业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与运营水平,促进水泥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规范竞争接轨,填补中国水泥业管理运营培训的空白,中国水泥协会委托清华大学,利用其强大的工程及管理学科优势,整合中国水泥行业资源,推出“现代水泥生产行业总裁研修”课程,旨在

提高中国水泥企业管理水平,应对国际同行业竞争,推动中国水泥企业的发展。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水泥企业管理运营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通过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精选课程研修和专题课程研讨,学习掌握先进的企业管理精髓知识,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打造企业品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准备。 课程特色: 精品课程——中国目前专门面向水泥行业,面向总裁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精品课程。 总裁同学——学员来自中国各大企业总裁与管理精英,行业英才的火花在这里碰撞。 专家授课——全部课程由着名学府教授及水泥行业专家与产业领袖授课,传递真知灼见。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吴晓波)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吴晓波在2014年至2015年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在发生着一场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次重大的创新。但是很可能在很长时间里面,中国的这些制造业的转型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被马云同志带到沟里面去了。 来源:A股那些事 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大家好,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马克在战壕里对另外一个人讲,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比上一代人更值得信任。一代人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上一代人干掉,只是干掉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家全国最大的一家通讯社,里面有两位我的前辈,一位是离休干部,一位是50年左右的人,我上班第一天领导就给了我一个热水瓶,上班的时候,你到传达室,每个人排队,拿自己的水瓶上去写稿采访,下班的时候再把水瓶拎下来。所以我觉得不能这么过,记得工作没几年就买了一台电脑,电脑这个事在整个大院里面就变成特别大的新闻。我们的单位特别好,他分配你所有的东西,除了你老婆以外,然后买台电脑回去,当时我输入的是中文之星输入,我那两个前辈跟我讲说,单位什么都发给你,你干吗还要用电脑呢?后来他们知道了,因为我有了电脑,我写的更快,赚的钱就多,还可以保存很多东西。1998年以后房地产起来了,我买了商品房,他们又疯了,单位分你房子了,你还买另外一个房子,你要包二奶吗。 房地产起来后我们很多的煤炭、钢筋、电力,整个能源产业赚很多的钱,当能源行业起来的时候,中国经济由一个吃穿用的产业经济机构向重型化进行。然后我每年买一套房,跟着泡沫一直涨到今天。 今天,如果我们有计划做一个时光穿梭机回到1998年的时候,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买房子来不及了,你干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跑到山西去找一个小煤窑签一个协议,做煤老板,这个就是红利问题,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从内贸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2015年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很困难,房地产不行了,外贸又出了问题,我们还能看到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吗?看不到了,说明今天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产业经济的转型点。 我在中国见过40后出生的企业家,这两年也碰到一些老朋友,我不愿意和他们喝茶,因为看到他们心情很差,见到他们唉声叹气的,他们都说自己很困难,原来所有的赚钱模式变了,这些世界不再属于他们了。 李宁 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这个是1949年后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2008年我们办奥运会,全国找人点火炬就请了李先生,他1990年就创业了,他是中国第一个做个人品牌营销的人。1990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一个品牌,品牌营销最早的人。 我有一个出版公司叫蓝狮子,2005年开始我们为中国公司写专辑。2010年的时候,李宁创业20周年要写一本书,我派了两个研究员去写,书写完之后我去北京见张志勇(李宁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