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血液的泵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考虑一个问题:在我们面前,有一个水池,水池边上有一块麦田,我们怎么灌溉麦田?是不是把一根水管一段放在水中,一段放到麦田,水就上来啦?(不是,我们还需要一个泵才能把水泵到上面的麦田。)那么,我们前两节,分别学习了血液和血管,血液就像水池中的水,血管就像水池边的水管。我们怎么才能把血液“泵”到全身各部分去呢?同样,我们也需要一个“泵”,把血液泵到身体的各部分去。这个泵就是----心脏。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在我们学校,我的班级里,经常有学生在底下议论我,说什么老师偏心,对某些同学好,对自己不好,这时我就说,很正常,我们的心都不在中央,在胸腔中部片左下方,两肺之间。如果你的心不偏,就坏事了。)那么,请你记住:心脏的位置就在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心脏为什么会搏动?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呢?

(观看图片,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的结构是和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1、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3、心脏的肌肉发达,因而能够强有力地收缩,就像泵一样,能够将血液泵至全身,上至大脑,下至手指脚趾,即使你做倒立时,血液也能向上流到脚趾。

4、由于心脏是左右被厚厚的肌肉层分开的,因此,它是两个“泵”,因为左心室是把血液泵至全身的,因此,它的肌肉最厚,右心室是把血液泵至肺部的,因此,它的肌肉没有左心室后。心房是收集血液的,因此,它的肌肉没有心房的肌肉厚。

5、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就像自行车的气门芯一样,只能开向一个方向: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能够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6、心脏的工作过程: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

三、血液循环的途径: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由这两个部分泵出的血液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1、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行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

2、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3、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4、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5、血液循环的意义: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心脏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于是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并且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6、人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血的血量大约为70ml。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是4000ml。请计算一下:你体内的全部血液循环一遍需要多长时间?

四、冠脉循环:

1、身体的各部分都有血液供应,但心脏自己的血液靠谁来供应?不能说心脏里有血液,自己里面有血液,自己用就可以了。你想一想,不能说咱家旁边有煤矿,那就是咱家的。

心脏有自己的循环-----冠脉循环。

2、冠脉循环是指血液由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入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

3、冠脉循环是给心脏本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的。

4、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如动脉硬化、管腔变窄等)致使心肌缺血,就会引起冠心病,甚至发生梗塞,危及生命。

五、课后练习:

1.体循环是血液由( )

A.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的循环

B.右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主动脉各级动脉右心房的循环

C.左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各级动脉主动脉左心房的循环

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左心房的循环

2.下列关于体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B.将吸收的养料和氧运送给组织细胞

C.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D.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肺循环的途径是( )

A.右心室肺动脉毛细血管

网肺静脉左心房

B.右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

网肺动脉左心房

C.左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

网肺动脉右心室

D.左心房肺动脉毛细血管

网肺静脉右心室

4.血液经肺循环后,成分发生了变化,结果是

( )

A.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C.养料少的血变成了

养料多的血

B.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D.含二氧化碳少的血

变成了含二氧化碳多的血

5.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联系在一起的器官的是

( )

A.肺

B.主动

脉 C.心

脏 D.毛细血管

六、课后反思:

学生在观察探究心脏的结构时,有时只是观察到了部分结构,对知识理解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此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总结,使学生有整

体感。可以是对前后知识过渡的总结,使知识点衔接更自然,形成知识网络。对学生调查活动进行适当的总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教案 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法 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四、说学法 、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PPT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 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

(完整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知,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复习提问,归纳总结。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 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 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探究学习“心 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果与功能 相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二、教材分析及处理: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生物学六年级下册中较重要内容。它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人体消化系统和人体呼吸系统后进行的进行。除了讲授好本节内容知识外,还要提到总结前段学习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主要以观察为主,采用“提问—观察—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会学、勤学,引导学生,一环扣一环,通过探究概括总结出新知识。通过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锻炼学生观察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 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教学重点: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非常的重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心脏非常有好处;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方法:分析法、讲述法; 教学准备:挂图、模型、录像、多媒体电子课件(ppt,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复习上堂课内容】 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人体内的血管是如何分类的?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类?这几类血管在结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生:动脉: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身体各处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血压高; 静脉:将血液由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由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管径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助于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使得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器官——心脏。 【新课讲授】 师:心脏位于我们身体胸部左侧。心脏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先阅读P67~68观察与思考。附:观察与思考(心脏)1.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3.左心房与左心室相连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连通。左右两侧的腔是互不连通的。 4.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种瓣膜只能朝向心室开,从而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同样,心室与动脉之间也有瓣膜,这种瓣膜只能朝向动脉开,从而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总之,瓣膜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师:心脏具有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依次来分析。 师:心脏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心脏壁比较厚,这是为什么呢? 生:心脏壁厚说明构成心脏的肌肉十分发达,因而能够强有力地收缩,就像泵一样,能将血液泵至全身,上至大脑,下至手指和脚趾。即使你做倒立时,血液也能向上流到脚趾。师:构成心脏的肌肉属于心肌,心肌能够自主的收缩和舒张,不受大脑的控制。 师:心房和心室的厚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输送血液的泵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拓展创新:学生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过程

【最新】七年级生物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夯实基础 1.在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中,能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去的是() A. 消化系统 B. 呼吸系统 C. 循环系统 D. 生殖系统 2.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是() A. 血管和血液 B. 血管和淋巴管 C. 心脏和血液 D. 血管、心脏和血液 3.关于心脏中瓣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心房、心室之间有房室瓣 B. 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C. 左、右心室之间有静脉瓣 D. 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4.人体心脏与血管间的血流方向,正确的是() A. 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 B.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C. 右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D. 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 二、能力提升 5.人的心脏共有四个腔,其中腔壁最厚的是() A. 左心室 B. 右心房 C. 左心房 D. 右心室 6.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

A. 心脏 B. 动脉 C. 静脉 D. 毛细血管 7.下面能正确表示人体肺循环途径的是() A. 右心室→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左心房 B. 左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C.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D. 左心室→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房 三、课外拓展 8.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标号中结构名称:A __________:E__________. (2)通过F处气体交换后,血液由__________血变成__________血. (3)临床上常给肺炎病人点滴青霉素,青霉素随着血液的流动最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___.(只填字母代号,不能填结构名称) (4)被子植物的茎中也有在功能上类似血管的结构,请写出这些结构的名称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四、中考链接 9.(黑龙江)心脏属于人体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 排出代谢废物 B. 进行物质运输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教学设计案例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拓展创新:学生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过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目标 1. 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动脉血。 3. 观察新鲜的动物(猪或羊)的心脏的结构。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观察新鲜的动物(猪或羊)的心脏的结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解剖好的猪或羊的心脏,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壁、心室壁;准备心脏模型和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体验生命的存在。让学生将右手放在胸部左侧,感受心脏的跳动。原地跳跃30s,再次感受心脏的跳动。由此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心脏的外形 (1)观察人的心脏模型。 (2)动物心脏。 由于猪或羊的心脏与人的心脏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猪或羊的心脏,来了解人的心脏的结构。 将一个猪或羊的新鲜心脏,按照教材第60页“心脏外形图”所示放在解剖盘中,先观察心脏的外形,再用手捏心房壁与心室壁,比较心房壁与心室壁的厚薄。(真实的心脏和心脏外形图有些差距,观察实物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学会辨别心脏的前后,并能分清心脏四腔的大致位置。 2. 心脏的结构 (1)对照教材第61页“心脏解剖图”,观察已解剖好的心脏的内部结构。观察心脏的四个腔,注意两个心房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两个心室之间是否相通。捏一捏心脏四个腔壁的厚薄,注意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辨认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观察心房与心室之间、心脏各腔与血管之间有没有瓣膜。

(2)讨论 教师可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然后交流讨论题答案,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并作评价。 ①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 ②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③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④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相连的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②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到心室。因此,与心室、心房各自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就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左右心室与它们所承担的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 ③左心房与左心室相连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连通。左右两侧的腔是不连通的。 ④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种瓣膜只能朝向心室开,从而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同样,心室与动脉之间也有瓣膜,这种瓣膜只能朝向动脉开,从而保证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总之,瓣膜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3. 心脏的功能 (1)心脏的功能 根据心脏的结构和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心脏的功能: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而心脏正像一个输送血液的泵,给血液的流动提供动力。 (2)心脏的工作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图4-39和相关内容,了解心脏作息过程。 心脏其实是由左右两个“泵”同时协同工作的。一次心跳包括了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当心房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房,穿过瓣膜进入心室。接着心室收缩,心房与心室间的瓣膜关闭,左心室的血液从主动脉泵出流向全身各处,右心室的血液从肺动脉泵出流向肺部。然后动脉瓣关闭,心房和心室均舒张,肺部的血液经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全身各处的血液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 三、课堂小结 复习本节内容,强化学生印象。

新人教版2019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的内容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另外,这种编排也为第五章的教学作铺垫。 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本章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 的、清晰的认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重点是识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来理解“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过程与方法: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及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图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自学能力:在学习心脏解剖结构及理顺血液循环途径时,均是以问题为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合作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 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 潜力增强体质。 4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输送血液的泵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选择题 1、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图是哺乳动物心脏内部结构及与其相连的血管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③是右心室B.④中的血液流向⑤ C.①中流的是动脉血D.②中流的是动脉血 2、某同学用新鲜的猪心脏做灌流实验.他将水从猪心脏的主动脉灌入.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水从下列哪种血管内流出?() A.肺静脉B.主动脉C.肺动脉D.下腔静脉 3、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都具有四个腔.其优点在于() A.能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 B.能使动脉血和静脉血分离 C.能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快 D.能使血液的流动速度变慢 4、血液在血管和心脏组成的运输线内周而复始的流动。下列对血液循环叙述错误的是 A. 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B. 体循环的范围比肺循环的大 C. 肺循环使血液含氧气量减少 D. 体循环运送养料和氧气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适应繁重和持久工作的能力是因为 A心脏增大,肺泡数目增多B心肌和呼吸肌的收缩力量增加 C心肌数目增多,肺泡壁变薄D心脏内血流量增多,肺泡外毛细血管增多 6、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正确方向是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7、下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医生给某人右手臂静脉注射一种药物治疗头 痛。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 A.Ⅰ→Ⅲ→Ⅱ→Ⅳ B.Ⅳ→Ⅱ→Ⅲ→Ⅰ C.Ⅰ→Ⅲ→Ⅳ→Ⅱ D.Ⅳ→Ⅱ→Ⅰ→Ⅲ

8小丽在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感觉到了甜味,这是注射的葡萄糖到达了舌上味蕾的缘故。葡萄糖从手臂到达味蕾依次经过? A肺循环和体循环B体循环和肺循环 C体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D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9、平静时,长跑运动员的心脏活动表现为 A.心率较快,心肌收缩力强 B.心率较慢,心肌收缩力强 C.心率较快,心肌收缩力弱 D.心率较慢,心肌收缩力弱 10、如图所示①、③代表血管,②代表人体内某器官,箭头代表血液方向.下列说法中错 误的是() A.若②代表肺,则①中流动脉血,③中流静脉血 B.若②代表小肠,则①中流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 C.若②代表心脏,则①中流静脉血,③中流动脉血 D.若②代表肾脏,则①中流的血液代谢废物明显减少 二、填空 1、如图为人体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所需时间示意图.空白的格子表示舒张,有斜纹的格子表示收缩,每一格表示0.1秒. (1)a表示,此人的心率为。 (2)某运动员的心率为50次/分,则a应为秒,其中心室舒张期为秒. (3)此图可以说明心脏不停地跳动,而不疲劳的原因是。2、人体的循环系统起着运输营养和废物的作用.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其中A-D代表心脏的四腔,A为右心房,①~⑥表示血管(或血管网)请回答: (1)血液中细胞具有免疫作用. (2)在①~⑥中,属于动脉血管. (3)用箭头、字母和序号表示出体循环途径; 血液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其原因 是. (4)①代表部的毛细血管网,请写出一项毛细血管适于物 质交换的特点. (5)若④代表小肠内毛细血管网,用餐一段时间后,血液流经此 处时发生的成分变化是减少,增多.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1新人教版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目标 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重点、难点 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2、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1、购置新鲜的羊的心脏数个,其中一半保持完好,其余的解剖好,以备观察。另准备解剖盘,盛有水的烧杯,小漏斗。 2、医用输液管、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仪。 3、印制观察记录单,便于课堂观察并记录结果。 4、自制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阅读课本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 肺循环:观察思考,分析人体内血液循环流动 离不开心脏的作用。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 结合观察提纲,观察动物心脏,获取 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 功能,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 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通过分析,作出推断血液在心脏的流 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尝试通过对动物心脏注水,验证血管 及与心脏各腔室的通连关系。同时发 现新问题,瓣膜的存在及作用。 观看演示对循环形成整体认识。 分组以“旅游”的形式,展开游戏。 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各条“旅游线 路”,通过对“景点”和沿途发生的 “主要事件”的介绍,认识了解循环 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问题情景创设,连通的两组输 液管模拟封闭的循环管道,怎 样使其中的液体流动? 提供观察材料,巡视指导科学 的进行观察。 巡视引导,指导学生总结整理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感性认 识,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观点。 通过血液循环演示仪,对血液 循环形成初步认识。 组织游戏,协助理顺循环路线 和循环的意义。 教学过程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由不同类型的血管和心脏构成封闭的管道系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马汝媛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的内容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另外,这种编排也为第五章的教学作铺垫。 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本章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重点是识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来理解“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及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自学能力:在学习心脏解剖结构及理顺血液循环途径时,均是以问题为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合作自学能力。 3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4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生物教案)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非常的重要;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心脏非常有好处;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难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讲述法; 教学准备: 挂图、模型、录像、多媒体电子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复习上堂课内容】 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血流的管道:血管。人体内的血管是如何分类的?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类?这几类血管在结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生:动脉: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身体各处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血压高; 静脉:将血液由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由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管径非常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助于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使得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器官——心脏。 【新课讲授】 师:心脏位于我们身体胸部左侧。心脏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先阅读书P67~68观察与思考。 附:观察与思考(心脏) 1.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组织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材分析】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上册)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更是对前一章知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及如何被细胞利用作进一步的说明,并为后两章“人体的能量供应”和“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讨论、总结、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在小组的合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集体主意精神。 (2)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教学重点】 观察新鲜猪心,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心肌壁的厚薄与功能相适应;心脏瓣膜的开闭与血流方向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 (1)选用2个带有血管和心房的新鲜的猪的心脏,一个完整的,一个在实验前解剖好,沿着室间沟1 cm处分别剖开左心室壁和右心室壁,露出4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 (2)准备好相应的用具:一次性手套,镊子,解剖盘、烧杯、清水、漏斗、标签纸等。(3)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心脏病和心脏保养的知识。 【教学过程】

初一生物教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三节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的内容之后,顺理成章地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另外,这种编排也为第五章的教学作铺垫。 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本章用三节分别介绍血液、血管和心脏,显得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重点是识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来理解“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及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自学能力:在学习心脏解剖结构及理顺血液循环途径时,均是以问题为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结合手头资料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合作自学能力。 3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4教学重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5教学难点:(1)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教学方法: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检查复习,激趣导学,明确目标 1、复习:(1)、血管的种类及出血现现象 (2)、从血管壁特点、管内血流速度、功能三方面对比血管的不同 2、导入:把你的右手按住胸部左侧,你会感到心脏的搏动,特别是剧 烈运动以后,那心脏是怎样搏动的?它的结构和功能又是怎样的? 3、从知识、能力、情感3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①、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②、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4、教学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5、难点:观察心脏模型,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学习指导,感知理解: 1、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应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他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的观点。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新房和心室壁的厚薄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他们各自的功能 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可用汽车发动机、抽水机等进行类比,以此来说明心脏作为泵的重要作用。 2、课前准备 (1)、准备好心脏的教学模型;经过加工处理的心脏模式图;相应的课件:准备心脏跳动的课件,瓣膜工作动画。 (2)、①学生在课下搜集与心有关的能够体现人情感方面的词语。 ②提出一些关于心脏的问题,如心脏病是怎么回事,心脏为什么能不停地跳动,为什么紧张时心跳加快……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查找资料,或向医生请教。 ③分成5个大组,统计本组每人心率,计算平均值、最高和最低值。。 3、课堂教学 (1)、小组探究,明确心脏的结构:根据学习目标所示,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分成5个组,具体探究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结构。 (2)、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比如 ①、学生看到的心脏模式图和实物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主动脉和肺动脉容易混淆;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答案)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答案)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一、自主学习1、自学教材P68,结合人的心脏的模型和心脏解剖图,认识心脏的结构。 填图: ⑴___主动脉_______ ⑹___右心室_______ ⑵__肺动脉______⑺____下腔静脉______ ⑶__肺静脉________⑻____右心房______ ⑷____左心房______⑼____上腔静脉______ ⑸____左心室______⑽___房室瓣_______ ⑾___动脉瓣______ 2、完成68页讨论题: ①心脏壁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由此可以推断它 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②从心脏壁的薄厚来看,心室壁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要比右心室壁(厚),这是血液运送的距离不一样,输送的距离越远,就要求收缩能力越(强),肌肉就越(厚),比如左心室射血输送的距离比要比右心室射血输送的距离远得多,所以左心室壁要比右心室壁(厚),心室射血输送的距离比要比心房射血输送的距离远得多,所以心室壁要比心房壁(厚);③心脏的四个腔的关系是左左相通,即血液能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右右相通,即血液能从(右心房)流入(心右室),左右不通,即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是不相通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是室间隔缺陷,使(左右心室)的不能完全隔开,导致的后果是(动、静脉血混合,运送氧气的能力减弱);④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风湿性心脏病通常是由于房室瓣狭窄或粘连,导致心室舒张时(心房)内的血液不能充分回流到(心室)中引起供血不足,也有的是因为增生肥厚而关闭不严,导致心室收缩时,(心室内)的血倒流回(心房)内。二、合作交流;三、展示分享成果,梳理知识。 学习任务二: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观察P 70的血液循环模式图,结合68页心脏解剖图,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自主学习 1、心脏左心室的功能是把肺部交换后送来的动脉血射入( 主动脉 )血管,然后送到身体各个部分去,供组织细胞利用;右心室的功能是把组织细胞交换后送回心脏的的静脉血射入(肺动脉)血管,然后送到( 肺部 )进行气体交换;左心房的功能是把肺静脉送来的(动脉)血射入(左心室);右心房的功能是把上下腔送来的( 静脉)血,射入(右心室)。 2、动脉瓣的作用是防止心室射入动脉的血液倒流回( 心室 ),房室瓣的作用是防止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回( 心房 )。 3、由于动脉瓣和房室瓣的作用,始终保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①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②右心室→肺动脉→脉肺部毛细血→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其中①被称作( 体 )循环,经此循环后, ⑹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人教版初一下)(2)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人教版初一下) ⑵ 教学目标 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通过观看和摸索,猎取有关怀脏结构的知识并估量它们的功能,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不动脉血与静脉血。 重点、难点 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估量它们各自的功能。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估量它们各自的功能。 2、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预备 教师:1、购置新奇的羊的心脏数个,其中一半保持完好,其余的解剖好,以备观看。另预备解剖盘,盛有水的烧杯,小漏斗。 2、医用输液管、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仪。 3、印制观看记录单,便于课堂观看并记录结果。 4、自制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阅读课本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 肺循环:观看摸索,分析人体内血液循环流淌离不 快乐脏的作用。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 结合观看提纲,观看动物心脏,猎取有关 怀脏结构的知识并估量它们的功能,通过 观看心脏各腔室的厚薄,来估量它们各自 的功能。 通过分析,作出推断血液在心脏的流向 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尝试通过对动物心脏注水,验证血管 咨询题情形创设,连通的两组输液 管模拟封闭的循环管道,如何样使 其中的液体流淌? 提供观看材料,巡视指导科学的进 行观看。 巡视引导,指导学生总结整理通过 观看、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使其 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猪的心脏,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心脏特点 与其功能的适应性。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模式图”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肺循环、 体循环的协作关系、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以及血液循环 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 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的特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难点: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 好地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谜语导入新课:胸中有个大雪梨,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 排,任劳任怨干到底。 学生说出谜底:心脏。 教师引导:从谜语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从谜语中知道心脏的大小和拳头差不多。 (二)讲授新课 1.心脏的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将手放在自己胸部中间略偏左侧,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并尝试说明心脏的位置。 学生体会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心脏跳动的位置就是心脏所在的位置,即心脏位于胸腔内,略偏左侧。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的跳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将准备好的猪的新鲜的心脏分发到每个小组,指导学生观察,并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猪的心脏是由哪几个腔构成的请你摸摸这些腔的壁,你认为壁最厚的是哪个腔 (2) (3)猪的心脏的四个腔,哪些腔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哪些腔之间是互不连通的(4) (5)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6)心脏内有哪些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2)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授课:临川区大岗中学梁江龙 一、章节名称: 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2)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思路:先是讲授心脏的位置、形状及大小,然后讲授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接着重点讲授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最后讲授冠脉循环。课文图文并茂,做到很直观,有利于教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经历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学习,以及本章血液、血管方面知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学习起来应当很顺利。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学生自己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并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刻体会到心脏的重要性,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爱护好我们

的心脏,做到健康地生活。 五、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六、教学难点: (1)识记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动脉和静脉名称; (2)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具体路径,以及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变过程。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动画)、心脏模型、心脏挂图。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 先简单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血液(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动脉血、静脉血),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我们在做剧烈运动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呼吸加快,心跳得很快。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与心脏的参与有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心脏方面的知识。 (三)、进行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