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学案及测试题)

《鱼我所欲也》学案及测试题)
《鱼我所欲也》学案及测试题)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反馈,新课导入

(一)、复习反馈: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二)新课导入。

二、目标解读,指导自学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学习课文第一段。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二)、指导自学。

1、走进作者:搜集作者孟子的资料,写在下边,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苟.()得所恶.()不辟.()勿丧.()耳

一箪.食()蹴.()羹.()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合作探究,解惑拓展

(一)、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第一段大意。

1、鱼我所欲.也()

2、有甚.于生者()()

3、不为.苟得()()

4、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6、凡可以得生者.()

7、何不为.也()

8、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

9、是故

..()

10、非独

..也()()..贤者有是心

11、贤者能勿丧.耳()()(二)、解惑拓展

1、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

3、课文第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当堂检测,总结评价

1、此文节选自,孟子,名,字。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家学说的主要代表,被后世尊为“”。

2、宋朝朱熹把和、、合为“四

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3、文章开头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新课导入

(一)、复习反馈: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新课导入。

二、目标解读,指导自学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学习课文第二段。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二)、指导自学。

读课文第二段,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下列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第

二段大意。

1、一箪.食()()

2、一豆.羹()()

3、呼尔.而与.之()()

4、行.道之人()()

5、蹴.尔而与之()

6、乞人不屑

..也()

7、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8、于.我何加

..焉()() 9、为.宫室之美()

10、得.我与.()()

11、乡.为身死() 12、为.之()

13、是亦不可以已.乎() 14、失其本心

..()三、合作探究,解惑拓展

(一)、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第二段大意,口头翻译第二段。

2、翻译下列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解惑拓展

2、本段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来论述的?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

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四、当堂检测,总结评价

1、下面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生于忧患故患有所不避也

D. 故不为苟得也故自号曰醉翁也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通___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通____,_______

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通____,______

____通____,___ _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通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测试

一、基础知识(60分)

1、文学常识(3分)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是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该书

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一、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2分)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勿丧()()苟得()所恶()不屑()不为苟得()为宫室之美()乡为身死()弗受()

二、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5分)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通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通

三、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5分)

得二者不可得兼()则弗得则死()得之则生()则凡可以得生者()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则不辩礼义()

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于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为宫室之美为之()与呼尔而与之()向为身死而不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何不为也()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7分)

(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翻译句子(18分)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部分:文段阅读

文段一:(3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贤者能勿丧耳(5)二者不可得兼

(6)死亦我所恶

2、翻译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用“鱼”比喻,用“熊掌”比喻,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3分)

4、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2分)古今中外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质,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4分)

5、“我“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

句回答)(2分)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8、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文段二:(2003年荆州)(8分)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2分)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文段三:(2003年徐州)(23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7分)

(1)呼尔而与之(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向为身死而不受(5)妻妾之奉

2、翻译句子(6分)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选段中写到的行人不吃“呼尔”之食,乞人不吃“蹴尔”之食,本文写这一事例的用意是

。(2分)

4、本段多句用了对比写法,试举一例,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5、文中劝人不干不义之事的一句是。(2分)4、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2分)

文段四:(18分)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名句。(4分)

①鱼,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4、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6、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3分)

文段五:(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联系全文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横线(1)的句子。(2分)

4、对文中的观点,一向都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方的人。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2、同学们,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有时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在这决定生死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给我们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孟子的这篇文章,看孟子是怎样来看待生与死的。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字音 故不为(wéi)苟(gu)得也所恶(wù)不辟(bì)也一箪(dn)食(shi) 一豆羹(gng)弗(fú)得则死蹴(cù)尔不屑(xiè)为(wèi)宫室之美 妻妾(qiè)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 2.再读课文,划分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 _(2)一箪食,一豆羹_ _ (3)蹴尔而与之_ ___(4)乞人不屑()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 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 为:(1)今为()(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1)_____________ 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3、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 下联:,此是乎? 5、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 本文选自《孟子?台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舍生取义”的主张的。 D. 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为了“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 7、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8、选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①用类比论证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 5.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6.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比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③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

鱼我所欲也_中考试题及答案

2008—2012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C D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鱼我所欲也》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知名主持人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是啊,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3、我们来看看孟子的选择和主张。 二、研读文本 1、开篇让我们看到了摆在孟子面前有一个选择,鱼和熊掌只能任选其一,这让他为难了吗?(没有,他毅然舍弃了鱼,选择了熊掌。为什么?因为熊掌可是宫廷流传已久的珍品佳肴,比鱼价值高,更显珍贵) (可能有的同学疑惑了,这个选择题太简单了,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呢?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难道孟子这是要和我们谈一档美食节目吗?那,为什么要写鱼和熊掌的选择呢?(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自然引出生和义的选择) 3、所以,在生与义之间,孟子做出了什么选择?(舍生取义,看来,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这就孟子的价值观,义重于生。) 4、设疑:孟子如此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难道生无可恋,急于赴死? (非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义”(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保家卫国、克尽职守、廉洁奉公);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事:卖国求荣、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 小结:孟子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 5、那有人就要提出质疑了,孟夫子你品行高尚,你能做到舍生取义,难道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吗? 孟子用假设来反问:如果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人都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为了生存,简直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呀!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1、常识: 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是: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原因是: 3、理解型填空: ①文中的本心指: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4、译文: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文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分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 体验反思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试为本文补充论据。(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激励无数有志之士,请举出舍生取义的事例,或相关名言) 拓展延伸 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是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赞成“行道之人的做法,试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中考链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 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课题19鱼我所欲也 主 备 人 陈继平 授 课 人 黄有文 班 级 174 课 时 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 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附“四书”:《》 《》《》《》)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 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重点词解释 1、本心: 2、患: 3、辟:通, 4、箪:。 5、蹴: 6、得:通 7、乡:通 8、何加: 9、恶:10、辩:通 11、义: 12、勿丧: 13、万钟: 授课人 修订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及 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

2008—2012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C D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课时)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教案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

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04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二.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 2. 分清句读。 三.探究课文 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课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

鱼我所欲也中考真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2009——2011) (一)2011北京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3、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为了(第二个)为:接受 5、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6、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7、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二)09年安徽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原因是: 3、理解型填空: ①文中的本心指: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4、译文: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文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

处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体验反思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试为本文补充论据。(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激励无数有志之士,请举出舍生取义的事例,或相关名言) 拓展延伸 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是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赞成“行道之人的做法,试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中考链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杭信一中何逸冬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优秀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重点词语 (1)生字: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理解词义。 3.一词多义

(1)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5.古今异义 (1)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6.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三、整体感知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锁定目标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实、虚词义,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预习巧导航 1.把握朗读节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 2.下面划横线的字音你能够掌握吗?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箪( ..)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音需要掌握?请你认真写下来吧! 3.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赶快试一试吧! 4.走进作者: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小组合作译《鱼我所欲也》 1.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2.经过疏通文意,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一下。 3.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2..第二段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2004·新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舍:②患:③蹴:④已: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 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 看法:。 (2004·青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教案

《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 一、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与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结合原文掌握内涵 边讨论边明确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来的?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一辈子主张,孱弱的 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如何的崇高与豁达,这是如何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 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 (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蹴辩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 _______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二) 庆阳市(09甘肃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