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课讲授: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后,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课堂小结:

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老师总结了一首歌谣,帮助同学们来记忆这一课的内容。出示歌谣。

新文化运动歌谣

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

新文化运动

班级:高二()姓名适用:文、艺撰稿人:杨小娟审核人: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程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 一、背景 1.政治黑暗: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 3.阶级基础: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方面: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二、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1.兴起标志:1915年,《》的创办。 2.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蔡元培等,他们是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3.指导思想: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概括为民主与科学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为办学宗旨,提倡,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 5.主要阵地:《》 三、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1.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迷信与无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内容和形式) (1)原因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代表人物 ①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提 倡,反对。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以 取代,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③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代表了文学革命的成就。思考: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注意自己答题的技巧) 思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说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思考: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1)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2)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 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师生互动】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图片资料。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品课程)上课讲义

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高二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设计环节】 1.介绍概况:《北大钟声》油画介绍 2.寻找背景:学生读1911——1915年大事年表,提炼信息,填写表格 3.探究内容: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4.讨论影响: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新课知识梳理和课堂小测 6.师生朗读,感悟历史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兰花草》 《希望》(又名《兰花草》)作者: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导入新课】 教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展示图片:油画《北大钟声》) 教师: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是从沈嘉蔚1988年创作的一副油画开始,这幅油画的名称是《北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维新派鼓吹改良,革命派力主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中国的前途何在,他们萌发了想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纲常伦理”等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主义选材,引导学生完成由看现象到懂含义的过程。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与教师、历史人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共鸣,所以,本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置情境、制造矛盾、设置悬念、明确归纳、自然发掘、紧扣课本、朗读体味、主动探究、联系乡土教材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组织本课教学活动。通过填写图表、知识探究与拓展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策略:通过“现场访谈”、“共同讲述”、“展望与反思”三个环节的设置,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新文化运动之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 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 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gai)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现在我们社会里很流行。究竟新文化底内容是些什么,倘然不明白他的内容,会不会有因误解及缺点而发生流弊的危险,这都是我们赞成新文化运动的人应该注意的事呵! 要问“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先要问“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对军事、政治(是指实际政治而言,至于政治哲学仍应该归到文化)、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向来不认识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输人我们东洋的文化;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现在新文化运动声中,有两种不祥的声音:一是科学无用了,我们应该注重哲学;一是西洋人现在也倾向东方文化了。各国政治家、资本家固然利用科学做了许多罪恶,但这不是科学本身底罪恶;科学无用,这句话不知从何说起?我们的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哲学虽不是抄集各种科学结果所能成的东西,但是不用科学的方法下手研究、说明的哲学,不知道是什么一种怪物!杜威博士在北京现在演讲底《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一个是美国詹姆土,一个是法国柏格森,一个是英国罗素,都是代表现代思想的哲学家,前两个是把哲学建设在心理学上面,后一个是把哲学建设在数学上面,没有一个不采用科学方法的。用思想的时候,守科学方法才是思想,不守科学方法便是诗人底想象或愚人底妄想,想象、妄想和思想大不相同。哲学是关于思想的学问,离开科学谈哲学,所以现在有一班青年,把周、秦诸子,儒、佛、耶、回,康德、黑格尔横拉在一起说一阵昏话,便自命为哲学大家,这不是怪物是什么?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他的效果人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西洋人也许有几位别致的古董先生怀着好奇心要倾向他;也许有些圆通的人拿这话来应酬东方的土政客,以为他们只听得懂这些话;也许有些人故意这样说来迎合一般朽人底心理;但是主张新文化运动底青年,万万不可为此呓语所误。“科学无用了”,“西洋人倾向东方文化了”,这两个妄想倘然合在一处,是新文化运动一个很大的危机。 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人类底行为动作,完全是因为外部的刺激,内部发生反应。有时外部虽有刺激,内部究竟反应不反应,反应取什么方法,知识固然可以居间指导,真正反应进行底司令,最大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新文化运动·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新文化运动·学法指导 .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页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案2(目标导向型)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案2(目标导向型) 【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魏源主张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的兴起再到戊戌变法,从器物到制度,从近代以后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一系列前仆后继的探索,20世纪初一批年轻人又发起了一场以革新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它的概况如何?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1)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二)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学案) 授课教师:王小光班别:高二(5)班【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情景表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 【学习内容】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2)政治根源: (3)思想根源: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精品文档 3-3-2 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 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理念: 本节内容属于思想史部分,因而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尤其要强调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教学设计中依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二)分析: 学情分析:高一普通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弱,但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较好。老师应该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

内容丰富,但是比较死板,趣味性不强。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红楼之旅”的形式,将次序打乱,再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了课堂。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 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说明要把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体系中加以考察,并适当联系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相关内容,把握近代中国思

想解放进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青年学生组建进步团体”、“创办新式刊物”等知识点为课外阅读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结合学案教学,注重减负增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 导入:视频《给老师的一封信》 学生看完视频后,回忆其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信息。如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 老师概括:“一份充满激情的杂志,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下面老师

新文化运动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新青年》的创办 (二)民主与科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3)产生的结果: 由于当时尊孔复古的思想很严重,反对借孔孟之道恢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突出问题,而反对迷信只能借助科学,同时,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制度来批判在当时还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不但新鲜,而且科学对中国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献身科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大口号和主要内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新”的特点,从而为启发国民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4)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2.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作业布置】 1.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的标志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主要是因为什么? 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功绩在于什么?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

认识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明民主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人。 这一运动的兴起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反帝反封要求迫切;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救中国。 此思想革命,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此国民性乃见诸于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便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即所的谓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即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分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 前期(1915—1919)主要内容为:三提倡三反对,即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在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是切中时弊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具有向中国千年偶像,传统权威,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进行大胆挑战的创新精神。其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1919—1923)主要内容为: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赋予了民主、科学以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新文化运动也不例外。 新文化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1.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的大运动。2、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的开展培养了精神领袖,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4、有利于后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易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是国民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救亡的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5、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促进了民主和科学的发展。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1、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他们宣称打倒孔家店,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是为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同时,运动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同广大的人民却中相结合,是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2、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忽视对封建思想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仍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4、他们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5、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中中去。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既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为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带答案

21.新文化运动 【目标定位】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历史背景 1).政治上: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2).经济上:一战期间 3).思想文化上:a、袁世凯倒行逆施 b、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C、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进行思想革命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 3.代表人物: 4.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大力宣传 5.活动基地:蔡元培以“”为办学宗旨,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核心内容 ①“德先生”②“赛先生” 【探究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②口号:

③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文章有《》《》 【探究二】: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①胡适于1917年发表《》,系统提成了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探究三】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4、提倡文化平民化 表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 ①思想解放: ②政治和思想上 ③它促使人们 ④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局限性:(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2)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知识结构梳理】 请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列出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方面: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屈膝卖国。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思想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1)时间、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阵地:北京大学 (原因:①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实质是让新文化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②新文化运动干将汇集到了北大。) (5)旗帜(指导思想):宣扬西方启蒙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 (科学:近代的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精神;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①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陈独秀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大家应对民主制在 中国的实现充满信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也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 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民主共和不相容。 ②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者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①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chu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4.将矛头对准孔家思想的原因 ①儒学的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②袁世凯为了复辟bi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5.怎样看待“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①与尊孔复古的逆流是针锋相对的,对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性的意义。 ②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解放。 6.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1)积极意义 ①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供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学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2)局限性 ①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也没有发动政治革命,仅仅局限于思想文化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