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体育教学特点分析

“90后”大学生体育教学特点分析
“90后”大学生体育教学特点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 2010-05-26 16:34 作者:梅喜萍查看:1372 90后是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一代人。随着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烙上“新新人类”的特殊印记。90后的思想比前几代人更加开放独立,肩负与生俱来的前所未有的责任。如何理解、教育和呵护90后大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是我们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据了解,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报考我们学校的志愿是自己拿主意,这就反映了这一代人思想上的独立。同时,在我校陪同新生报到的家长中,“不放心孩子独自来校”是首要原因的比例在下降,同时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新生比例也在下降;大多数家长是抱着“了解学习环境,方便今后指导孩子,顺便旅游”的目的而来。这说明了90后大学生行动上的独立。90后正年轻,由于年轻,总让人自信,让人在言谈举止中洋溢出充满激情的气质。所以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 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很多同学在大一时,对自己毕业后是出国,还是考研深造,或者直接就业,就有了方向。大二时,他们付诸实际行动,炒股,开网店,英语四级考试……大三时,他们已经在实施出国、考研或者就业计划的细节了,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寒暑假也被90后大学生安排得满满的,预习大学课程,社会实践,考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能力与培养

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能力与培养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工作首选就是体育教师,所以在校学习时应着重培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专业化即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基本含义是: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等。2001年新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强调教师是一项专门的职业,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为了适应社会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包括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同时又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提高,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传统教师素质模式。而现代教师的专业化知识结构应体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关系。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应相辅相成,不仅仅是知识、技

术、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作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种观点充分说明了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身作则是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因此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仪表、教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召、教育、影响学生,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首先,要加强专业教育,牢固学生专业思想以及敬业精神、事业心的教育,干一行爱一行,使他们明白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从而深钻细研,对业务精益求精.同时,要加强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充分认识到今后的事业基点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大问题,绝不仅仅是搞单一的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而是要把对人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育教学的始终。 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的表现,主要包括熟练地编制各种教学文件的能力;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条不紊的集体活动的能力;善于运用队列队形和口令,迅速调动队伍的能力,具有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和正确无误的动作示范能力:掌握和运用中学教材的

体育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 (2013年)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姓名:穆盼阳 学号:541114010111 专业:社会体育

目录 第一章认识自我----------------------------------- 2 第二章职业生涯条件分析--------------------------- 4 第三章职业目标定位及其分解组合------------------ 10 第四章评估调整----------------------------------- 14 第一章认识自我

1、个人基本情况 本人是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11-01班的学生,从初中开始接受体育训练,在传统田径体育项目上有较好的基础,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各种社会体育娱乐健身体育运动,并准备以后从事体育经济(体育场馆经营与体育赛事中介服务)行业。 2、职业兴趣专业与爱好 我参与体育训练多年,对各种体育运动情有独钟,同时对各种大众体育健身运动的学习和传播有这深切的体会和深入的思考,我喜欢思考各种运动的技能,总结各种运动的学习和教授方法。我的爱好与我所学专业十分吻合。 3、职业能力与适应性 本人对各种运动的技能学习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在运动技能方面领悟性较强,并能从多种运动角度来进行一种运动技能传授。 由于本人参加运动训练多年,性格外向、适应性强、喜欢刺激、爱与人交流、领悟性较强,但本人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烦躁心理、语言表达较直白。 4、个人特质适合干什么 本人适合干一些多与人交流的、不枯燥的、同时注重动手能力和不重复性的工作。 5、职业价值观最看重什么 最看重该职业与我的爱好知否一致、是否能从中学习到我需

【标准】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 1. 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价值 获得体育新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新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 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课程目标。 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 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 大学生活是光阴似箭的,很快就会过去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大学生自我鉴定,有需要的可以收藏哦 体育专业自我鉴定范文 时间不等人,美好时光更加飞逝,大学四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回顾这四年时间里,大学的生活深深地烙在我这颗心上了。虽然匆忙但是快乐且充实,不但知识面见长,而且更加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下就是四年的自我鉴定。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工作或生活上都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鼓励自己勇往直前,不怕艰辛不怕困苦,向自己的成功彼岸迈进。特别在体育专业上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在田径、篮球、足球等方面更为突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曾三次代表班际篮球联赛,并取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代表系参加校篮球联赛、游泳比赛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此外我还积极参加篮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等各种裁判工作,并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还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思想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

尊自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很好的人际关系,对人诚实。 大学四年我得到了母校的的教诲,老师的指导鼓舞与同学的帮助。因此,在进入社会之后,我始终会以一颗谦卑、热情而又执着的心来对待我的事业和我的朋友,始终以朴实的性格,实干的作风,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去诚诚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路!展望 未来,我充满信心,我将以满腔热情迎接挑战,争做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鉴定 时间一晃而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 在校期间,我不断地完善自己,进步自身素质。在专业课上以连续获得五次特等奖学金,名列本专业前茅,并获得了多项专业课单科奖。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不断地增加新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不仅如此,我还努力学习外语和计算机,通过英语四级,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我初步把握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制作,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普通话考试,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大学四年中,我担任系里的社团部部长这个职务,组织了多次大型的活动,并积极参加院系举办的活动,培养了我一定的组织能力与社交能力。我还积极参加院系举行的篮球赛、运动会等各种比赛,

你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因此,不难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下面我们就一起队今天这节课进行一些交流、分析、思考。 第一、这节课的特点看是否具有体育课的特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了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毛振民):第一,体育是一个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的课程;第二,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第三,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基本属性任何一项,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甚至也区别了体育的“主体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户外的实践课)与“辅助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近室内的理论课)的区别,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明确地表明了体育学科学校中的“选手锦标体育”的区别。在学校体育中实际存在有两大类的体育形态,一类是群众性和健身性体育形态,这就是体育课和课外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另一类是较高水平的俱乐部活动和代表队的训练,前者为身体和愉悦身心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向高水平体育成绩冲击为学校和地区争荣誉的任务,因此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这就是多年提倡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含义。既然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要体现体育学科的性质,那么在具体的体育课中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哪些呢?毛振民教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是在“教授或指导”,课的效果通常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1)有明确的基本教学内容:学生面对一个他们尚未掌握和正在掌握过程之中的教材,这个教材通常是运动的技术,通常的情况下课的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2)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是“教会教材”,教师的课中的行为主要是围绕这个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材来备课。 3)教学活动时间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延续,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有讲解、示范、练习、展示、教学比赛等内容。 4)课的过程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课的过程是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来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规律等。 5)课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规范有头有尾的: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体育课必须要有必要的开始和结束,要有教学的常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身体锻炼课”,不以学某种运动技术为目标,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那么这种课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这种课是特定的,是有针对性的和限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规的设计,而且在锻炼课中也应让学生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2.其次,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4点: 1)所学习的技术必须是运动技术:所谓运动技术是指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方式。而不是现在被列为体育,但没有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和智力性游戏,如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棋牌文化等,这些内容一般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至少不能成为主体教学内容。

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李志彬

第9卷第7期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2012Vol.9No.7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08年,“90后”首次成为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当前在校 大学生,主要是“90后大学生”即出生在1990年以后的青年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1]他们是目前高校的绝对主力军,由于他们的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鲜明变化,这要求高校要认真探究出一条适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首先则是要廓清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浅陋论述,以抛砖引玉、教于方家。 一、90后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特征 社会文化是社会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于社会关系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文化一般由心理和思想两个层次构成,其中,心理是指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总称。相较于文化思想、文化理论而言,文化心理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次,其作用与影响更为稳定和持久。 由于时代变迁,尤其是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于90后大学生而言,呈现出同以往迥异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可以说,他们正处于社会多维思想观念交汇的旋涡中心,因此也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鲜明的心理特征。 (一)自我意识凸现,但内心矛盾重重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及其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形式。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和凸现创造了外在的条件和机遇, 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注重自我,关心自我,热衷自我完善,追求自我实现。一方面,他们更为务实进取,更为强调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民主、自由意识凸显,能够大胆追求个体利益和个人需求,同时要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认识到,要想谋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就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这时常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自觉设定和选择自我目标,从而有助于他们走向理性与 成熟。90后大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发展规律,总体上也合乎人的发展本性。 不过,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例如,他们在务实观念增强的同时,功利思想趋于严重;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易于脱离实际奢谈———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热衷权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等等。在心理发展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一是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归属感的矛盾;二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是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四是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五是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六是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当然,这些矛盾的显现,是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过,如何化阻力为动力,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使他们心理发展更趋成熟,则给我们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竞争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偏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机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导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体系和认知结构。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已成为普遍认可的社会现实。这对于 90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诚然有其强大的激励作用,即锤炼 了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市场观念,以便在将来的社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缺失,他们思维品质并不完善,对竞争中的挫折所带来的失败和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遭受挫折,往往容易一蹶不振。 90后大学生明显有“智商”高于“情商”的趋势。他们大都 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和关爱太多的环境中,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还没有确立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当不得不直面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往往不堪一击,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90后大学生当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所谓焦虑,是指因对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等不适应而感到不安、害怕;抑郁是指因持续的情绪低落、沮丧而感到前途无望。因此,高等教育要能够正确地分析与理解90后大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教育和引导他们在增强自信的 浅析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李志彬 (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河源517000) 摘 要:基于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变迁,以及社会转型、高校改革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潮之语境影响, 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相较上一代人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本文主要从90后大学生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恋 爱婚姻观念三个方面对其时代特征做一扼要阐述。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时代特征;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婚恋观念 163··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会由此走入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高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高等教育,为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的现 代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 迅速发展,高等学校体育也逐渐呈现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化、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全国大多数高校幵办了体育类专业,招生人数也具有了一定规模。体育专业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批特殊 群体,在年龄、心理、知识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在诸多方面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这些週然不同的自身特点与其体育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专业教育中,体育专 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课方式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各种项目的锻炼中,造就了体育专业的学生永不言败,尤其是部分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锻炼了他们的好胜。这与原 本不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上发生着各种意想不到的联系,面临着从心理到行为诸 多方面的差异,必然要对体育学生在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和改变。高校体育 学生比较容易出现打架斗殴多、突发事件多等现状,不仅影响了体育院系自身的形象和声誉,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也影响了体育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教育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学校 领导也高度重视体育学生的人才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体育 专业的学生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体育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由于专业和学生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和生 活的目的性、计划性不强,提高非专业能力意识不强[1] I以就业为导向体育专业学生 应具备的非专业能力 ◎李金辉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 2.2 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体育专业的学生,具有与其他专业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在生理上,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处在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的末期,体育专业学生的气质类型多数属于胆汁质和多血质,所以表现在性格上,主要是自我意识较强的外倾型性格。这种性格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心理,喜欢表现却又经不起挫折,渴望被人尊重却又不拘小节。重感情、讲义气、待人坦诚、豪爽,直言快语,争强好胜。 体育专业学生的术科课学习大都在室外场馆学习为主,学习的内容也多以身体动作练习为主。这就促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养成以运动场为课堂,以体育器材为学习的主要用具,长时间进行练习的习惯[7]。由于多年从事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大区域体育训练使学生养成活泼好动、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这些现象都是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因素。虽然他们有良好学习动机,但又不能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常常因外界环境的变化,放松学习和转移注意力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志力进行长时间的理论课学习。这些特点使得体育专业学生多以专业课的学、练为主要学习任务,而忽略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应培养的综合素质的目标,局限了学习的范围,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不敢兴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专业和学生的特点造成的。

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

2012年第·5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0期 M ay2012 [摘要]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多数追求个性、平等,渴望交流,有着务实的学习观和对网络的高依赖性。结合《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其教学设计应重视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注重建 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树 立更积极的价值观、同时改进考评制度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5-0138-02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 邱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90后目前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主力军。由于生活 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90后心理和行为特征与80后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认识90后大学生的特点,如何对他们“因材施教”成为了每一位大学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明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结合一些研究者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及笔者的亲身体会,笔者将90后大学生的典型特点总结如下: 1.追求个性。90后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在“6+1”的家庭结构中,长辈们都围着他一个人转。在成长中,他们受到的关怀和爱护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家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努力地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物质环境,同时在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这使得90后一代喜欢并敢于释放个性。他们通常思维活跃,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角度和见解,并常常深信不疑。 2.追求民主平等、渴望交流。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而稳定的时代,他们追求民主平等、渴望交流,希望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被人肯定,自己的要求在沟通中能够得到满足。尤其对于90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来到大学校园这个陌生的地方,要认识陌生的同学,了解未知的事物,需要他们多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他们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老师、同学分享,从而表现出更加活波、大胆的个性。 3.学习观务实。“90后”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多数都是从当前社会现实出发的,他们的学习目标相对务实得多。这与当前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紧张是紧密相关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他们把学习目的定位于“将来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们对学习内容及课程体系都很关心,不少学生存在着对所学知识能否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担心。这使得他们更希望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也更喜欢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手段。 4.对网络依赖程度高。90后大学生成长于电子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和先进的网络资源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和多元化的信息,他们从小就具备了利用网络的本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协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有时候他们也表现出过度依赖网络的状况。比如,一些学生习惯于一遇到问题,自己不动脑筋思考,就直接去网络上寻找答案,这些学生往往感到离开了网络很多事情都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学生则不喜欢看书,满足于了解网络上面的一些知识片段,不重视系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高效学习方法的养成。所以,网络一方面可能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禁锢了他们的创新,削弱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上注重管理学基础概念、原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教学目标是学生基础管理思想的培养、管理技能的训练、管理艺术的熏陶和管理素质的养成。作为基础课程,这门课通常安排在大一上,它需要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因而这门课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的特点,即学生从高中对管理专业课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 三、针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 结合90后大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以及《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内容上注意由浅入深、逐渐推进,同时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参与性强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以提高学习效果。具体的关键点如下: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到来,加深了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观念上的冲突。传统的教学思想强调“教化”的作用,学生多处于被动地位。但作为信息时代的“90后”,他们接受知识的渠道大大增加,很多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比教师还了解得多,因此他们常常难以将老师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代表。同时他们追求个性、自由,不喜欢被动接受陈旧知识。因此,他们希望老师能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习。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应该成为学习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相互学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生为本”,推动教学互动,才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 138··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素养 =(知识+能力)态度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

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 打好身体基础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 (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 (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

90后大学生有那些特点

一、“90后”心理特点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从通过部分学生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会反映他比较孤僻之类的,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 2、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希望别人打扰,讨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的管自己的事情,但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少自己洗衣服、做家务,因此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依赖上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大。另外,由于独生子女,被宠习惯了,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里和室友、同学也会存在矛盾,事情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感觉孤独,对父母存在很强烈的情感依赖,但同时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时刻存在矛盾心理。 3、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90后”的大学生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但学习能力也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并且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4、责任感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 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别人,只关心自己、关心什么时候买房、买车等,这是社会普遍认为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成长起来的社会背景与60、7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60、70年代的人经历了最艰苦的生活,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自己当家作主的生活,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强烈的爱国情怀。“90后”的青年呢,正如网上的一些文章显示的,他们生下来生活就有好的生活,父母的呵护,不知道什么叫苦,他们不需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除了父母、老师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以外,没有人告诉他们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他们就显的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太突出。 但是,关键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90后”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5·12”大地震中很多大学生争先恐后的捐钱、献血等,灾难中相互帮助、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出现了很多小英雄。 5、心理承受力不强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比较特殊,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有很大好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会更多。而且父辈们自己吃了很多苦,都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受苦,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几乎物质上有求必应;另外,孩子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整个家庭都以这个孩子为中心,他们可以任意发脾气,家长无条件的接受。这些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样,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6、人际交往存在欠缺 有研究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场合十分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宽容,不会设身处地为别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展水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 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健身性。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

浅谈关于90后大学生就业观

浅谈关于90后大学生就业观 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90后大学生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职场,他们在就业理想、就业选择、就业目标上表现出明显的新特点。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劳动就业体制的变革,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比较严峻。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关系大学生自身和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正是在这样的形式下,迫使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观念逐渐增强,尤其90后的影响最为深刻,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就业观念:一种是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没有收入,感觉在社会上的地位下降,自己的经济问题解决不了,故不得不想方设法找“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经济自立、不再依靠父母的基本目标;第二种是大学毕业生早就意识到靠政府分配工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的是自己的实力;第三种是是从众心理,看到周围的大学毕业生都忙于找工作,自己岂能闲在校园中碌碌无为的被同龄人淘汰,被社会所淘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的高强度的就业竞争压力,90后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对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要求都很高,择业目标过于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社会价值观淡化,部分90后大学生的工

作价值观是切合实际的,值得肯定的;但仍有不少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是不可取或是不切实际的,其显示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了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现象,比如,自己心目中的职业和现实中的职业不相匹配而不想就业,或者觉得以自己的实力不适合做那样的低等的工作,这样的种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改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首先,应该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大学里,校园文化坏境对以后的不同职业的价值判断和认可度往往会影响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标准和依据,所以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调整正确的就业心态,降低期望值,打破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多数大学生选择职业动机是锻炼自我,提高自身能力,这些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注重趋向于给自己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工作,从而避开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实现自己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向国家想要的职业和人才靠拢,去选择这样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目标。同时地域的限制对择业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离家近的城市就业,有些人也想去大都市但由于就业竞争压力过大而避免去,虽然繁华的城市机遇大同时挑战也很大,而且物价水平高消费自然也就自认而然高,然而偏远地方的则希望回自己的家乡,愿意到基层就业。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特点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特点 富顺县实验小学李春梅 学校体育的最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正常化发展,小学体育教师首先应做到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学生发育的一定规律,才能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素质化。进而有力的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生理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包括五个方面: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这五方面。根据我国多年的小学生身体健康测试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素质都存在不同程度下降。所以体育课的重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速度素质 少年儿童时期7-13岁是速度素质快速增长期,大脑皮质兴奋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敏感时期。在教育教学中又可分为反应速度、完成动作速度、位移速度。(1)反应速度:可以安排听信号起跑或加速跑、高抬腿跑接加速跑、转身起跑等方法(2)完成动作速度:常用于快速摆臂练习、高抬腿练习、小步跑练习、高抬腿与小步跑交替练习等(3)位移速度:接力跑、障碍跑、追逐跑、30米50米跑等 2、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机体维持长时间工作或运动而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指标。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一般体育锻炼,重点是发展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促进心脏机能发展。肌肉耐力可通过相应的锻炼来提高,改善氧和能源的供给以及废物的排除,使肌肉储存更多的能源物质,从而更好的提高全身耐力。全身耐力的提高同时可改善呼吸器官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连续半蹲跑、反复上坡跑、3分钟跳绳、韵律操等练习 3、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的训练可用于少年儿童的各年龄阶段,它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少年儿童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少中枢神经系统协调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在练习中因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力量练习一般安排在速度练习之后,多以动力性力量为主,在练习过程中应交替安排一些轻松快速的跑跳练习或一些协调性和柔韧性的练习。 4、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少年儿童时期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但发展柔韧性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柔韧练习能发展肌肉的伸展能力,因此力量结合柔韧练习既能达到力量与柔韧的同时增长。 5、灵敏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